初中语文语文版九年级上第二单元8清兵卫与葫芦(志贺直哉) “衡水杯”一等奖
- 格式:docx
- 大小:13.56 KB
- 文档页数:4
1、清兵卫与葫芦一等奖说课稿一、教材分析:1、课文所处的地位及作用:《清兵卫与葫芦》是日本近代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流派——白桦派的代表人物志贺直哉的小说。
它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语文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小说单元。
这篇小说故事情节完整生动,以现实主义的笔法批判了粗暴扼杀少年个性的做法,呼吁尊重个性、让个性自由发展的主题;作者善于用简练传神的描写表现人物复杂的心理活动,生动传神的描写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有利于培养学生阅读小说这种文学体裁的能力,且这篇小说内容比较贴近学生生活,容易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学习热情,能让学生在阅读中有较好的体验,并从作品中获得有益的启示。
2、教学目标:《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语文课程要“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语,丰富语言的积累……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
”且对7——9年级提出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因而,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设置如下:(1)知识技能:积累文中的生字词;提高阅读小说的能力,学会品赏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品赏语言和结构;提高想象能力,学习续写的方法。
(2)过程方法:自主预习,自行解决文中出现的生字词;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对本篇小说进行赏析。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学会尊重他人的个性,关注自己的个性,正确地对待自己的兴趣爱好。
3、重点与难点:a、根据本单元的目标及本课写作手法上的特点,我把本课的教学重点定为:(1)理清故事的情节,学习倒叙手法的'运用;(2)学习本文用简练传神的描写表现人物复杂的心里活动的方法;(3)探究小说的主题;(4)学习续写的方法。
b、《语文新课程标准》“阶段目标”指出对7——9年级阅读上要求“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其次,续写这种题型学生训练得较少,且它要求要在熟悉原文的基础上,根据原文情节发展的多种可能展开想象,需做一番必要的指导,因而我把教学重点中的“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分析把握小说的主题”及“学会如何续写文章”设定为难点。
《清兵卫与葫芦》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清思路,把握情节。
2.分析文中清兵卫心理活动和性格发展变化过程。
3.深刻了解作者在小说里表现的关注青少年个性,反对封建家长粗暴干涉孩子兴趣的思想倾向。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概括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对学生进行情感、价值观教育,使之获得人生的感悟。
教学重点:深刻了解作者在小说里表现的关注青少年个性,反对封建家长粗暴干涉孩子兴趣的思想倾向。
教学难点:分析文中清兵卫心理活动和性格发展变化过程。
一、导入莫言在《童年读书》中这样说道:“小时候,因为读闲书,耽误了割草、放羊的时间,遭到了父亲的反对”。
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放弃自己的爱好,而是通过自己的坚持、老师的帮助,最终成为了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
而日本作家志贺直哉笔下的清兵卫可没有莫言的这份幸运,小男孩究竟经历了什么?让我们一起走进《清兵卫与葫芦》。
二、初试锋芒展身手作者介绍,生字词。
【提问学生】作者:志贺直哉(1883-1971)日本著名小说家,被日本评论家誉为“小说之神”。
1904年发表处女作《菜花与少女》。
主张尊重个性,发挥人的意志的作用,提倡人道主义与理想主义的文学,形成日本近代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流派——白桦派。
生字词:呵斥(hēchì)战战兢兢(jīng) 光彩熠熠(yì)三、七嘴八舌理情节【浏览课文】5分钟【分享交流】本文的开端是清兵卫爱好葫芦——发展是清兵卫买了一个好葫芦——高潮是教员没收葫芦、父亲砸碎葫芦——结局是清兵卫改变爱好。
(教师小结:矛盾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是小说内容跌宕起伏,引人入胜。
而这位同学在概括故事情节时,就抓住了核心矛盾:清兵卫与父亲的矛盾、清兵卫与教员的矛盾,并结合小说的结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很完整的加以概述。
很棒!请同学们向他学习。
掌声鼓励)四、精雕细琢绘人物1.跳读课文,分析文中清兵卫心理活动和性格发展变化过程。
【要求】(1)勾画出描写清兵卫的语句;(2)小组成员分角色接龙朗读;(3)要对语句进行分析,以“我从文中_________ 语句中,读出清兵卫________”这样的形式来回答;(4)先独立思考,然后再小组交流、讨论)(7分钟)【分享交流】例如:(1)①我从文中第2段“他能够自己把葫芦口切开,把里边的籽儿掏出来,技巧很好,塞子也是自己装上的。
《清兵卫与葫芦》教学设计
◎设计说明
《清兵卫与葫芦》是一篇主张尊重个性的小说,通过讲述一个异国少年的故事,揭露专制思想对青少年天性的扼杀,文章贴近学生的思想实际和生活实际,易于理解。
可将附文《画家和他的孙女》与本文作对比阅读,引导学生阅读欣赏小说。
◎教材分析
本文写了一个痴迷于自己的个人爱好中的少年——清兵卫。
他喜欢葫芦,关于侍弄葫芦,甚至痴迷到圆的光滑的东西都当作葫芦,误把人家的秃脑袋当作葫芦。
他具有超凡的审美能力,但不幸的是作为孩子的老师与家长,他们无视孩子的权利,肆意践踏孩子的兴趣,粗暴地扼杀少年的个性,文章呼吁教育要尊重人的个性发展,引导个性发展。
◎教学目标
1.体会作品运用简练传神的描写表现人物复杂的心理的方法。
2.指导学生揣摩作者的情感态度,深刻理解作品的主题。
3.了解清兵卫的形象和性格。
4..品赏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品赏语言和结构。
◎教学重点
1.理清层次,把握小说内容与主题。
2.了解清兵卫的性格特征。
◎教学难点
1.对形象的把握,对主题的认识。
2.学习小说精巧的结构和出人意料的情节设计。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活动导引
1搜集作者的有关资料
2预习课文,圈出生字词,注音解释。
3以小组为单位分角色朗读课文,要求读出不同人物的不同性格,上课表演。
(二)活动流程
1 导入新课
我们先来看一笔交易清单:元=50元=600元。
这个等式成立吗?其中包含了怎样一个故事呢?请同学们读完课文后把这个等式解释清楚。
2介绍作者有关资料。
教师整合:志贺直哉(1883—1971),日本作家。
1904年发表处女作《菜花与少女》。
对当时日本主张纯客观主义的自然主义文艺思潮不满,要求肯定积极的人性,主张尊重个性,发挥人的意志的作用,提倡人道主义与理想主义的文学,形成日本近代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流派——白桦派,他是白桦派的主要代表。
这篇小说就体现了这一主张。
3请小组成员提出注音的字和解释的词。
注音:卤(lǔ)熠熠(yìyì)檐廊(yánláng)
呵斥(hēchì)乖觉(guāijué)
解释:熠熠:呵斥:
乖觉:名伶:
4小组展示朗读水平。
提示:
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了清兵卫对葫芦的痴迷?哪些地方表现了他父亲的霸道专制?读时语气语调如何处理?
四个小组学生分角色接龙朗读。
老师评点。
归纳总结:读小说之前,首先要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在理解了性格特征的基础上,才能准确地传达人物的形和神。
清兵卫先前对葫芦如此执著痴迷,迷到让读者又爱又怜的地步。
为了表达这种爱和怜,我们朗读时,首先,用平缓的语调,但又要把清兵卫在爱葫芦过程中显现的聪明和傻劲儿迷劲儿用感叹赞叹的语气去读;后来被教师没收葫芦被父亲猛呵猛揍脸色发白,发呆不敢做声的情景,尤其是最后不怨恨父亲的情景,要用怜惜叹息的语气去读。
一句话,要把握好小主人心理变化的流程。
随着情节的发展,小主人的心理活动和性格是呈动态发展的,我们把这个动态过程分析一下,可以看出几个阶段?
学生讨论。
明确:四个阶段。
痴迷热爱——沉默执拗——发呆哆嗦——热衷绘画,不怨恨
在朗读的时候,我们就要用对比和变化的语气语调把人物各个阶段的心理特点和性格给表达出来。
对父亲的暴躁、专制,我们要用急躁暴躁的声气语调读好,准确地传达人物的形象和性格。
与此同时,在品赏语言的同时,我们更要体味这些词语和句子的作用。
比如,第2段写清兵卫制作葫芦方法别具一格,点出了清兵卫对此道的痴迷和聪明智慧,一定要用赞叹感叹的语气去读。
然后又写他由于对葫芦太痴迷,以至错把老头子的秃脑袋看成了葫芦。
这种神来之笔,增强了小说的艺术感染力,令人忍俊不禁,我们读时除了赞叹感叹外,还要带点善意的笑音才好。
教师挑几段作朗读示范:
(1)第2、3段。
(2)“这位外来的教员……他脸无人色回到家里,靠在火炉边发呆。
”
(3)“不多一会儿,……‘赶快给我滚蛋’”
(4)最后两段。
再请学生作理解性的朗读。
并提请思考:你如何看待清兵卫的父亲对他兴趣的态度,你有自己的爱好和兴趣吗,它有没有与学习冲突过,你的家长如何对待的,你怎样看待你父母的态度?
(三)活动延伸
1抄写生字词。
准备讨论刚才思考的问题,对问题,一定要有自己的看法。
如果形成辩论之势更好。
比如,可以出个辩论题:到底能不能痴迷我们自己喜欢的某个活动或某个东西?让小组充分准备,准备辩论。
板书设计
清兵卫:痴迷热爱——沉默执拗——发呆哆嗦——热衷绘画,不怨恨
第二课时
(一)活动流程
1讨论上一堂课最后提出的问题,或者辩论15—20分钟。
教师总结评点。
2理解结构特点和衬托的手法:
①精巧的结构
小说采取倒叙的手法,开头便交代清兵卫放弃了自己对葫芦的爱好,转而热衷绘画了。
那么是什么原因使他放弃了自己曾那么热衷的葫芦呢?小说留下了悬念。
这个开头与小说结尾遥相呼应。
小说最后两段再次写到故事悲剧性的结局;清兵卫放弃了自己的爱好,而且早已不再怨恨教员和父亲,又热衷上绘画了。
然而更可悲的是,他的父亲对于他的绘画,又在开始嘀咕了。
结尾与开头呼应,言虽尽而意未尽,不仅增加了小说的悲剧性,强化了小说的主题,而且令人深思:清兵卫的这个爱好,能坚持多久?真正是言有尽而意无穷了。
小说结构的精巧也可见一斑了。
②情节层层宕开,峰回路转,出人意料。
小说写葫芦终究难逃厄运,被回家的父亲“一个一个地”砸碎了。
清兵卫爱好葫芦的天性被彻底扼杀了。
故事似乎可以结束了,但作者笔锋一转,又写起了那只被没收的葫芦的下落,它竟然被校役以五十块的价钱卖给了古董商,而古董商又以六百块钱的价格将葫芦卖给了当地的富家。
小说一层又一层地道出那只葫芦的价值,也一层一层地衬托了清兵卫的天赋和独到的审美力。
更加嘲讽了那些自以为是的大人们,尤其是那些愚蠢守旧保守落后、压制孩子个性自由的人们。
③总结主题
刚才同学们就如何对待孩子的兴趣问题进行了辩论。
辩论中,大家基本上能把这个问题上升到事理的高度去认识,即如何对待孩子个性的问题。
日本和中国同属东方国家,文化上受中国影响很深,封建的家长专制思想在人们的头脑中根深蒂固,文化传统上强调统一的意志,缺少个性和自由的空气,因此扼杀个性的现象比较普遍。
志贺直哉的这篇小说,以现实主义的笔法,批判了那种粗
暴扼杀少年个性的做法,呼吁要尊重个性,让个性自由发展。
小说中,清兵卫的爱好被剥夺了,这是多么令人悲哀啊!但更令人悲哀的是,清兵卫在这些压力下,自觉地放弃爱好,并且毫无怨恨,这更是令人不寒而栗的。
一个曾经有着自己天才般独到审美力的孩子,他以后可能会融入庸庸碌碌的大众,可能会没有了自己的创造火花,天才与创造可能会与他擦肩而过,甚至永远地消失。
这难道不是触目惊心的悲剧吗?所以,这小说,有着很深刻的现实意义。
它给我们现在的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教育敲响了一个警钟。
但愿这样的教训以后少发生或不发生,无论东方还是西方。
(二)活动延伸
1完成“思考与练习四”
什么是比较阅读?
明确:比较阅读是一种把内容和形式上有一定联系的读物集中起来,比较分析其相同点和不同点的阅读方法。
比较阅读的形式:
(1)整体比较和局部比较
(2)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
提示要求:这个练习是要比出不同点,并且是局部比较,对题目中的问题,你看出了两位长辈什么不同,对此,你是如何看的,观点要明确,字数不少于300字。
2课后可以找来志贺直哉的其他作品,或精读一两篇,或浏览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