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人体内废物的排出》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47.50 KB
- 文档页数:3
《人体内废物的排出》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掌握泌尿系统的组成和各部分主要功能。
(2)掌握肾单位的结构及其功能。
(3)掌握血浆、原尿和尿液成分的不同。
(4)掌握尿的形成和排出过程。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看泌尿系统模型和有关泌尿系统组成视频,掌握泌尿系统组成知识。
(2)通过视频和动动手环节学习掌握肾单位的结构及其功能。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习肾单位的结构,认同人体结构与生理功能相适应的观点,树立卫生保健意识。
【教学重点】1•肾单位的结构及其功能。
2•尿的形成和排出过程。
【教学难点】人体产生的废物排出体外的途径。
泌尿系统的组成和各部分主要功能。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水对人体非常重要,而排尿时却会排出很多的水。
那么,人体为什么还要排尿呢?你做过尿常规化验吗?这项检查能反映人体什么系统的健康状况呢?今天,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来学习与排尿有关的知识。
二、新课讲解(一)排泄教师讲述:人体生命活动中会产生许多废物,如二氧化碳、尿素等。
这些废物必须及时通过各种途径排出体外。
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个概念。
排泄:人体将二氧化碳、尿素以及多余的水和无机盐等排出体外的过程。
【知识拓展】粪便的排出也是排泄吗?排遗是生物体将食物经口进入如胃、小肠等消化器官消化吸收后,排出不能消化的剩余废物的过程,如排便等。
与排泄不同的是,排遗是消化系统作用的一部分,不属于排泄系统。
(二)泌尿系统的组成教师讲述:人体产生的废物中,尿素、多余的水和无机盐主要是通过泌尿系统排出的。
泌尿系统的组成是怎样的呢?【观察与思考】教师利用课件展示泌尿系统的组成示意图,组织同学观察泌尿系统的模型。
教师提出思考问题:(1)由图示可以看出,泌尿系统是由哪些器官组成的?(2)注意观察标注的肾动脉和肾静脉以及肾的颜色,根据你所学过的知识,推测一下血液是怎样进出肾脏的?(3)你认为尿液的形成与血液循环有什么关系?组织学生分组讨论,选出代表回答问题。
《人体内废物的排出》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人体内废物的种类及其排出途径。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人体内废物的种类及其排出途径。
2.教学难点:人体内废物的排出过程及机制。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提问:人体需要的营养物质有哪些?(2)引导学生思考:人体在吸收营养物质的同时,会产生哪些废物?2.学习新课(1)讲解人体内废物的种类及排出途径①体内废物的种类:代谢废物、有害物质、多余物质等。
②排出途径: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皮肤等。
(2)详细介绍各排出途径的原理及作用①呼吸系统:通过呼吸排出二氧化碳和水蒸气。
②消化系统:通过粪便排出食物残渣。
③泌尿系统:通过尿液排出多余的水分、盐分和代谢废物。
④皮肤:通过汗液排出水分、盐分和代谢废物。
(3)讲解人体内废物排出的重要性①维持体内环境稳定。
②预防疾病。
③促进新陈代谢。
3.实验观察(1)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尿液的形成过程。
(2)引导学生分析尿液中的成分,理解泌尿系统的作用。
4.课堂小结5.课后作业(1)绘制人体内废物排出途径的思维导图。
四、教学反思重难点补充:一、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人体内废物的种类及其排出途径。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推理分析的能力。
2.教学难点:解释废物排出的具体生理过程。
帮助学生形成对健康生活方式的正确认识。
教学过程补充:1.导入新课教师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每天吃的食物都去哪里了吗?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导:对,一部分被身体吸收,但还有一部分是身体不需要的废物,那么这些废物是怎么排出去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个问题。
2.学习新课教师讲解:我们来看看人体内有哪些废物需要排出。
学生甲:我知道,有尿、汗、大便这些。
教师回应:很好,那么这些废物是通过哪些途径排出去的呢?(1)讲解人体内废物的种类及排出途径教师展示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谁能告诉我,这张图片中的物质是什么?学生乙:这是尿液。
《人体内废物的排出》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人体内废物的种类和排出途径。
2. 掌握排泄和排遗的区别。
3. 了解人体排泄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二、教学内容:1. 人体内废物的种类2. 排泄和排遗的区别3. 排泄系统的组成4. 排泄过程及机制5. 影响排泄的因素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人体内废物的种类、排泄系统的组成及排泄过程。
2. 教学难点:排泄和排遗的区别,影响排泄的因素。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人体内废物的排出。
2. 利用多媒体课件,形象直观地展示排泄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3. 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案例理解排泄和排遗的区别。
4. 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人体内废物的排出。
2. 新课导入:介绍人体内废物的种类,排泄系统的组成。
3. 案例分析:分析排泄和排遗的区别,引导学生理解人体内废物排出的重要性。
4. 知识拓展:介绍影响排泄的因素,如饮食、运动等。
六、教学评价:1. 采用课堂问答、小组讨论等方式,评价学生对排泄系统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理解程度。
2. 通过案例分析和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排泄和排遗区别的掌握情况。
3.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小组合作的表现,评价其团队协作能力。
4. 收集和分析学生的课后作业,了解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应用和实际操作能力。
七、教学资源:1. 多媒体课件:包括排泄系统的结构图、功能介绍、废物排出过程的动画等。
2. 案例材料:用于分析和讨论的实例,帮助学生理解排泄和排遗的区别。
3. 课后作业模板:提供给学生进行自我检测和应用所学知识的模板。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1-2课时:介绍人体内废物的种类和排泄系统的组成。
2. 第3课时:讲解排泄和排遗的区别,分析影响排泄的因素。
3. 第4课时: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理解人体内废物排出的重要性。
5. 第6课时:课堂小结,布置课后作业。
第5章人体内废物的排出(一)教材分析本节课内容位于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五章《人体内废物的排出》这一章节,是在学习了人体的消化、呼吸、循环等内容之后的内容,故本节知识点与前面所学知识联系紧密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及本课的结构和,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可以适当回顾旧知,注意知识的衔接,这节课的内容是《生物课程标准》“生物圈中的人”重点之一,在教学时,需注重启发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重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培养学生关爱生命的情感。
(二)教学目标内容,结合初中生的认知特点和学生实际要求,制定以下目标:1.生命观念:①能够正确区分排泄与排遗两者的不同,并能够举例说明排泄的方式与相关结构②能够描述泌尿系统的组成及功能,说出肾单位的结构③举例说明尿液的形成过程,通过了解尿液的形成过程、肾移植和血液透析等知识,形成保持健康的意识。
2.科学思维:①以奇闻异事作为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从而主动探究新知②学生通过在自主学习探究,主动构建泌尿系统、肾单位等重要概念③通过学习肾单位结构与功能,认同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进而培养科学思维。
3.探究实践:①通过表格数据分析,培养小组合作自主探究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②通过联系生活,学会分析尿液成分判断常见泌尿疾病,尝试提出维持人体健康的有效方式。
4.社会责任意识:通过对生活案例的讨论,初步形成关注热点问题的习惯,形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肾单位的结构及其功能;2.尿的形成和排出。
教学难点:尿的形成过程(四)教学过程、尿素,;阅读课本并思考回答:(1)人体生命活动中产生的代谢废物有尿素、二氧化碳、多余的水和无机盐。
(2)人体将二氧化碳、尿素,以及多余的水和无机盐等排出体外的过程叫做排泄;(3)该过程有三个途径小组讨论,得出结论: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
适当引导学生回顾消化系统知识点,在学生得出结论后进行总结归纳:排便不属于排泄,属于排遗。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人体内废物的种类和排出途径。
2. 让学生掌握排泄和排遗的区别。
3. 培养学生关注自身生理健康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人体内废物的种类、排出途径及排泄和排遗的区别。
难点:人体内废物排出的具体过程和机制。
三、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和小组合作法等,以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
四、教学准备1. 图片、视频等教学素材。
2. 教学PPT。
3. 案例分析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人体内会产生废物吗?这些废物是如何排出的呢?(2)引入本课《人体内废物的排出》。
2. 讲授新课(1)介绍人体内废物的种类:二氧化碳、尿素、多余的水分等。
(2)讲解废物排出的途径:呼吸系统、泌尿系统和皮肤。
(3)阐述排泄和排遗的区别。
3. 案例分析(1)呈现案例:小明感冒后,体温升高,出汗增多。
(2)提问:小明出汗增多是因为什么原因?这属于哪种废物排出?(3)引导学生讨论并回答问题。
4. 课堂互动(1)提问:同学们,你们还能举例说明其他废物排出的途径吗?(2)邀请学生分享答案。
(3)拓展思考:人体内废物排出不畅可能引发哪些疾病?如何预防?6. 布置作业(1)完成课后练习题。
(2)搜集更多关于人体内废物排出的资料,进行阅读分享。
六、教学评估1.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2. 课堂问答:评估学生对废物排出途径和排泄与排遗区别的理解。
3.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参与程度和思考深度。
七、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内容:是否全面讲解了人体内废物的种类、排出途径和排泄与排遗的区别。
2. 反思教学方法:是否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
3. 反思教学效果: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如何,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八、教学延伸1. 邀请医学专家进行专题讲座,加深学生对人体内废物排出的理解。
2. 组织学生参观实验室或医院,实地了解人体内废物的检测和排出过程。
《人体内废弃物的排出》教学设计及教学
案例
人体内废弃物的排出教学设计及教学案例
前言
本次教学旨在帮助学生深入了解人体内废弃物的种类、产生、排出等相关知识,以便于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保护健康。
教学目标
- 了解人体内废弃物的种类及其产生过程;
- 掌握人体内废弃物的排出方式;
- 培养学生正确处理人体废物的意识和惯。
教学方法
- 理论讲解
- 图片展示
- 视频演示
- 分组讨论
教学过程
导入环节
1. 引入话题:老师可以通过提问或展示图片等方式介绍人体内废弃物的概念和种类。
2. 激发学生兴趣:老师可以通过展示人体内废弃物有害的影响等内容,引起学生的兴趣。
理论讲解
1. 人体内废弃物的种类和产生过程。
2. 人体内废弃物的排出方式。
视频演示
老师可以放映与人体内废弃物相关的视频,通过视觉和听觉的
方式,深化学生对人体内废弃物的理解。
分组讨论
学生分成小组,讨论人体内废弃物的种类、排出方式等相关问题,并总结讨论结果。
教学案例
教学案例:老师可以通过场景式的角色扮演或实例分析的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人体内废弃物产生和排出的过程。
总结
本次教学旨在增强学生对人体内废弃物的认识,培养学生正确
处理人体废物的意识和习惯。
希望学生能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参与
环保,为创建美好的生活环境出一份力。
《人体内废物的排出》教案教学目标:1.描述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及肾单位的结构。
2.概述尿的形成和排出过程。
3.描述其他排泄途径。
4.关注泌尿系统的卫生保健教学重点:1.肾单位的结构。
2.尿的形成和排出过程。
教学难点: 尿的形成过程。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1.图片展示“湿地生态系统”。
2.问:湿地生态系统的作用是什么?——净化水质,蓄洪抗旱。
3.师:在我们的体内也有一个和湿地生态系统功能相似的系统,它就是泌尿系统。
那么,泌尿系统的组成有哪些?它是如何工作的呢?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一起来揭开它神秘的面纱。
——板书课题新授一、不同的排泄途径1.图片展示不同的排泄途径。
2.思考:(1)出汗、呼吸和排尿这几种方式排泄的废物各主要是哪些?明确:(出汗:水、无机盐和少量尿素;呼吸:水和二氧化碳;排尿:水、无机盐和大量尿素)(2)为什么排大便不属于排泄?明确:(水、无机盐、尿素和二氧化碳等物质是由组织细胞新陈代谢产生的,而粪便是消化系统消化后剩余的食物残渣,是排遗。
)二、泌尿系统的组成1.观察教材P73 图4-43,小组讨论思考:泌尿系统的组成有哪几部分?2.小组代表汇报结果。
3.师生共同总结泌尿系统的组成:肾脏、输尿管、膀胱和尿道。
三、肾单位的结构1.图片展示:不同动物的肾脏2.展示肾脏解剖结构图,认识不同结构名称。
3.结合教材P73 图4-44,说明肾单位是肾脏形成尿液的结构和功能单位。
四、尿的形成和排出1.图片展示过滤实验:分离玉米粉和大豆2.思考:(1)为什么玉米粉落下来,而大豆却留在筛目上面?明确:玉米粉小,大豆大。
(2)人体血液中的各种物质大小一样吗?哪些大,哪些小?明确:血细胞、蛋白质等物质体积大,而葡萄糖、水、无机盐、尿素等物质体积小。
师引导讲解: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知道了血液中的物质成分是不同的,它们的体积有大有小,它们在流经肾单位时肾小球和肾小囊内壁就像筛子一样把小分子物质漏下,而把大分子物质留在血管里,完成过滤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