涵衍庐——涵衍庐珍藏书画赏析
- 格式:pdf
- 大小:325.47 KB
- 文档页数:1
沉潜涵泳t修身曹郁男,号明瀚居士,别署赜孚堂主人.青年书画家,诗人,国家一级美术师.现任河北省书画艺术研究会会长,《当代书画家》杂志社社长兼总编;兼任世界华侨华人社团联合总会艺术委员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旅游联谊中心副秘书长,河北省书画艺术对外交流中心主任,河北省诗书画艺术研究院院长,北京东方大学司法学院书画客座教授.民建中央文化委员会委员,全国青联委员,河北省青联常委,河北省政协委员,民建河北省委科教文委员会副主任,河北省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委员.中国自古书家,莫不工画;自古画家,鲜非宇精.目今之书家则少有精画艺,而画家则宇拙体陋者比比而是焉.又有画者于国画中签名用油画之法.或问之,则日:此中西结合之法也.然则融通西学之前辈徐悲鸿诸公,有是说乎,有是作乎?中国画向谓"四绝",今则成画之"一绝"矣.或谓中国画将成"绝学",后继乏人,良非危言耸听也.然而芸芸之中,亦有劲拔挺秀引人注目者,曹郁其一也.其学则以书法起根底,画后来而口工.其作品,则清新俊朗,扎实规矩,自有一种纯粹之民族美感在焉.曹郁之书画道路,亦如观堂先生所云之三境界者.家乡山水丰饶,天高云淡,陶52涵泳粹然成家青年书画家曹郁印象大河启昌冶了他无尽的灵性和宽广的胸怀.初中时期,即对书刊上之书画作品生发浓厚兴趣.始以自制之简陋工具于砖瓦上摩写篆刻,继以竹木铅粉为硬笔,及睹春节前集市之书春联者,方对毛笔生发莫大之爱好,而春联,而牌匾,渐入门前.及偶于石门见清人张裕钊体宇,喜极而钻研之,由是一发而不止,遍临张裕钊《南宫碑》(亦称《重修文庙碑记》)《膝王阁序》,颜真卿《多宝塔》《告身帖》,颜师古《等慈寺碑》,《石婉墓志》(又名《石夫人墓志》,即《魏尚书江阳王次妃石夫人墓志铭》),《龙门二十品》及王羲之《圣教序》《兰亭序》等.其书道之门径,无师而通,理路顺畅,正道康庄,斯为大开矣.郁遂窥门径,登堂奥,渐得观"百官之富,门墙之美"也.由此即入其第二境界.以魏碑之刚劲为骨,虽挺拔茁壮有余,而灵动飘逸乃不足.青年曹郁开始自觉丰富,充实一家之书风.斯时弱冠之年甫入社会,百变纷纭,时不契心.乃以书遣怀,投入更多.又接触古人之余,遍览时人方家之作品,举其大者,则启功,沈鹏,欧阳中石,王学仲,孙其峰,王遐举,黄绮.又以欧阳,王,黄为楷模,心摹手追,几可乱真.则此第二阶段之准备,为其"淹通百家,融铸古今"迈出坚实之一步也.此后之曹郁,眼界大开,阅历日丰.开张驰逸,与中书君心神合一,笔锋未到而心意先至,酣畅淋漓,挥洒自如.佛谓"勇猛精进"者哉!又好作斗宇榜书,大气磅礴,势可扛鼎.而布局谋篇,常出意表.孙过庭《书谱》谓"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郁虽不言,笔已至矣.古谓书画含一,又与诗印而为"四绝".曹郁书余而作画.自明季文人画至民国陈师曾倡言之,又经民国先贤发扬光大,乃中国画传统之一创新.曹郁从传统入手,师古而不泥,得新文人画之神韵焉.举凡梅花,竹石,飞乌,杂树,诗意,俱能以书入画,用简练灵动之线条,表达丰赡富美之意味.而又大胆创意,随心构建,所谓"陶写性灵,发表个性与其感想"者也(陈师曾《文人画之价值》).迩来读书制印,寻章索句,于天道人世艺术,又有深悟.尝邀余观其新作,则墨笔淋漓,饱满酣畅,虽尺幅之内而有天外之天,世外之世之意焉.脱形存意,曹郁书画之大成时代不远矣.则未来中国之书画界,又增一巨匠,真可喜可贺也.曹郁之有今日,人皆见其光环,未见其身后工夫之钜.其初学也,以水代墨,以沙为纸,寒暑不辍.尝在工地掘沟,抡锤操镘,石坚土硬.一日之余,腰酸背痛几不能复起.工棚通铺,条件至陋.而郁于草铺之上,卧薪尝胆,苦读《文艺概论》《美学原理》《书论选读》.又自1987年至1990年,三年骑自行车,往返石门与故家之间,60公里之路程,日六七时,参加中国书画学习,未尝避风雨寒暑而稍辍.又曾拜访中石先生,候门三日.凡此种种非常之艰辛刻苦,郁皆甘之如饴,竞成圈中佳话.而其不满足,不停止,常存进取之心,不独书画,行事做人亦如是也.大凡一门技艺,贵在创新.有新创遂有新法,遂有大师.然此种创新,乃在会通旧有基础之上而为之,非空中起阁闭门造车之野狐禅疯癫汉所为者也.佘囊时襄师作《陈师曾画论》一书,范曾先生为之序,中日:八十年代初,我曾第一次提出"新文人画"一词,目的是略述与姑祖(陈师曾先生)的文人画理念之区别.彼时,猖披于今日之新文人画诸公们,尚不见经传.今日的新文人画家们是极应当读一读陈师曾的文章的,至少知道什么是文人, 至少使自己于道德文章上,稍稍有一些文人气,然再法幢高举不晚.就怕文盲们风起云涌地竞以文人自标,那么我们便会堕落到一个文人画的末法节侯,那就无疑是美术史之悲哀.范曾先生国学深厚,季羡林先生誉为"当之无愧的国学大师".先生以真性情,发痛彻语,切中时弊,发人深思.今之画家,不会作诗添词者十之九;今之书家,不能融通旧学新知者亦十之九.传统之继承尚成问题,遑论创新.常见学书画不过数年,诸体诸家未曾周览,临池工夫不过塾童,而展览,而成家,而为名流,此真如范曾先生所云之可笑可悲者也.,余识曹郁也日久,而其进步也日新.论书艺,诸体俱能而尤擅古隶与行草:论文学,则二十三岁出版诗集;论绘事, 则持书画同源之正道而直行;论篆刻,则迈越秦汉而追战国.其行也正,其力也专,其工也勤.早岁自学成材,弱冠而游历天下,遍访名家,多所汲取.壮而有悟,乃便览儒家典籍,于古诗词致意尤深.此外于佛道学内典,亦有通学.其于修身学识之积累,纯粹发于自觉自警.于是廿载苦学,沉潜自甘,发扬蹈历,斐然而有今日.而余所贵者,在其不自满足,日进日新.曹郁最可贵处,亦在其卓越之组织能力.其团结终人之志,组建河北省书画艺术研究会,团结燕赵名公诸家,或交流,或切磋,今已成业内举足轻重也机构.当年傅孟真先生放弃一人之学问,以全副身心精力组织中央研究院,罗致海内项尖大师,为中国乃至世界学术界多所贡献成果.而曹郁今日之社会职务众多,酬往不可开交.然则长袖挥舞之际,而成就日增日显,是非常人所能及者也.余所愿者,在其酬送之际,而濡毫日多.而人世天道,大多不遂人愿.然则强者自强,久必秀出;弱者自弱,终将磨灭.曹郁其书其画,久而愈醇,正道直行,自能粹然成家.刘墉"旧学商量加邃密;新学涵养转深沉",此之谓乎?■。
【嘉德秋拍】「寒枫」家藏吴湖帆、张大千、吴昌硕佳构亮相民国时期,海上画坛承袭东吴南宗正脉,又兼经济繁荣带来创新活力,一时藏龙卧虎、风云际会。
沪上金融家多财善贾、实力雄厚,又雅好收藏,对于艺文绘事鼎力支持。
金融巨子刘寒枫,祖籍苏州,发迹于上海滩,酷爱收藏,与当时书画界名家俊彦过往甚密。
其藏品丰硕,早年即在上海、苏州两地举办个人收藏展。
张大千、吴湖帆、齐白石等均有上款人为“寒枫”的大手笔,同时亦收藏有吴昌硕、于右任等佳构。
本季秋拍,将集中呈现吴湖帆《秋山图、篆书七言联》、张大千《溪山秋霁》、吴昌硕《临石鼓文》三件精绝之作。
吴湖帆、张大千时为沪上艺坛执牛耳者,刘寒枫与二人交情亲厚非常、可见一斑。
吴湖帆秋山图、篆书七言联丙戌(1946年)作设色、水墨纸本镜心画:111.5×50cm联字:111×20.5cm题识:1.大痴秋山图。
大痴秋山卷真迹被董文敏公发见后,只王西庐一寓目,石谷、渔山、南田皆未见。
今读瓯香馆笔记,为寒枫世仁兄先生拟之。
丙戌(1946年)夏,吴湖帆。
2.寒枫先生属篆籀文楹帖,弟于此道久荒,兼以近年关洛出土彝器文字奇异者尤夥,专家之治此学者更盛,若余妄陋,集书值不足博方家一粲耳。
甲戌(1934年)十月朔,吴湖帆。
钤印:倩盦、万里江山供燕几、吴湖帆印、醜簃书画对联释文:望月怀人书简密,长歌对酒墨华新。
吴湖帆家藏宏富,作画虽广采博取,但笔墨却始终围绕着南宗“淡而弥厚,实而弥清”的要诀,体现一派清逸浑厚、丰腴滋润的审美,彰显着“一片江南”的思古幽情。
吴湖帆对于大痴用墨线条领悟深刻,曾于1936年发现并以重金购得黄公望《富春山居图》遗失的前半段《剩山图》,成为入藏梅景书屋的重要秘笈。
并对之多次临摹,以“大痴富春山图一角人家”自诩。
吴湖帆藏大痴《富春山居图》残卷《剩山图》大痴富春山图一角人家黄公望有神迹《秋山图》,董其昌对其钟爱有加,称其为“生平所见黄一峰第一”。
王时敏习得董氏衣钵,董其昌亲授“谓君研精绘事,以痴老为宗,然不可不见《秋山图》也。
《程氏墨苑》萧云举墨赞墨诗两首
歙县槐台程祖乐
萧云举(1554-1627),字允升,号玄圃、县圃,广西宣化县(今南宁市)人,明代公安学派创始人之一。
20岁即为举人,明万历十四年(1586)进士及第,任翰林院庶吉士,后任吏部左侍郎、太子太保、詹事府詹事、礼部尚书。
他地位尊崇,先后任明代神宗、光宗、熹宗3位皇帝的老师,卒后追赠太子太傅,是古代官阶最高的南宁人。
下面为南宁博物馆萧云举画像及《程氏墨苑》中萧云举的墨赞。
墨赞
凝霜之白,
汝涅之而淄。
汝复何知青铁之坚。
汝磨之而磷,
汝复何心,谁能与汝格?谁不籍汝德?
即欲归儒、何用逃墨。
县圃萧云举书
赋程幼博墨
大鄣胪句英,纕佩荪与荃。
投间解墨绶,所思在玄玄。
朝食黝雾里,夕宿黮云边。
玉杵捣灵药,松滋浄廖天。
寒光生玉海,染翰起风烟。
祖乃伯阳圣,祢彼韦奚贤。
不借龙麝芳,真气汇玄元。
价比双南金、清耦阆风仙。
尔既墨墨守、尔亦时方园。
磨顶宁自惜、愿助青藜然。
县圃萧云举书
2024、6。
名家手泽赏读>>>> 施蛰存(1905—2003),原名施德普,字蛰存,笔名施青萍、安华等,浙江杭州人。
著名作家、翻译家、编辑家、教育家,生前任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
早年在上海大学、大同大学、震旦大学求学,学习中国文学、外国文学,1932年起主编著名的大型文学月刊《现代》,并创作小说,被誉为“新感觉派”代表作家。
1937年后,相继在云南大学、厦门大学、暨南大学、大同大学、光华大学、沪江大学等校任教,1952年调任华东师范大学教授,从事文学翻译和古典文学教学与研究。
施蛰存治学兼及古今中外,在文学创作、古典文学研究、金石碑帖、外国文学翻译方面均有成绩,自称有东、南、西、北“四窗”。
在赏析施蛰存的手泽之前,不妨先从其晚年几种“百”字号的著述说起。
这几种著述几乎涵盖了这四扇“窗子”。
《唐诗百话》属于“东窗”——古典文学著作,写于1978年至1985年,1987年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这本著作性质介乎普及与研究之间,出版后为学界重视,多次再版,印数巨大,成为唐诗研究领域的畅销书、长销书。
他的词学著述,包括创办并主编《词学》(至逝世前亲自主编了十四辑),成为词学界最重要的园地,为推动词学在新时期的学术和创作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无疑也属于“东窗”事业的一部分。
《金石百咏》属于“北窗”——汉魏以来,碑刻以北方为盛,其中尤以北魏最盛,影响最大,故称其“北窗”;同时,“北施蛰存题宸翰楼藏器拓本册手迹赏析徐 强名家手泽赏读>>>>窗”也有“冷门学问”的意味。
《金石百咏》是作者以自藏金石拓本为对象写作的一百首绝句,最先收入《北山集古录》(巴蜀书社1989年版)公开面世。
观《北山集古录》全书,收录金石摩拓自撰题跋约三百则,皆为文言短章,对器物源流、铭文释文多所考证,饶有发明。
同属于“北窗”的还有《唐碑百选》。
该书系从作者所藏一千五百多种字迹精妙的唐代碑刻中选出百种,各加解题、集评而成,编定于1976年,部分篇章曾在香港《书谱》杂志发表,后由上海教育出版社于2001年配图出版。
《富春山居图》的绝代传奇2010年3月14日上午,“两会”中外记者总理见面会上,温家宝总理在与台湾记者的交流中讲起了传世名画《富春山居图》的故事。
从元代绘就至今,《富春山居图》已历600余春秋。
人世间沧海桑田,山水依旧,此画却分作两半,一半在台北,一半在杭州,生生分离,已经60余年。
回头看,这幅画到底经历了怎样的曲折离奇?画中之《兰亭》《富春山居图》是元代画家黄公望晚年的杰作,也是中国古代山水画的一个巅峰。
此画的创作年代,据黄公望自署,始于至正七年(1347年),至正十年(1350年)完成,把富春江两岸数百里美景聚于笔底,满纸空灵秀逸,笔简意远,被后世誉为“画中之《兰亭》”。
关于黄公望,他本来姓陆名坚,江苏常熟人。
髫龄时,过继给了温州黄氏。
当时养父年届九旬,见到他,高兴地说:“黄公望子久矣!”于是他改姓黄,名公望,字子久。
黄公望少有大志,但是他身为汉人,不幸生在元朝。
他直到中年才得到引荐,在浙西廉访司(元代的监察单位)当一名书吏。
后来他又到了大都(北京),在行御史台下属的察院当书吏。
结果领导贪污,他亦受牵连入狱,时年47岁。
出狱后,他便改号为“大痴”,从此信奉道教,云游四方,以诗画自娱,并曾卖卜为生。
黄公望学画较晚,但由于生活坎坷,游览过很多地方,他的画大多亲临体察,“千丘万壑,奇谲深妙”,皆为后世典范。
画《富春山居图》时,黄公望已年近八十,隐居在富春江畔。
他把毕生心血都融入此画――用他自己的话说,“阅三四载未得完备”。
如此耗尽精力,此画成了黄公望的问鼎之作,无怪乎明代著名书画家董其昌见了此画,惊呼:“吾师乎,吾师乎,一丘五岳,都具是矣!”1350年,《富春山居图》完成后,黄公望将它送给了无用上人,该画便有了第一位藏主。
无用上人在此画完成前,就担心“有巧取豪夺者”,一定要黄公望“先识卷末”,明确归属。
“有巧取豪夺者”――没想到一语成谶,此后600多年,《富春山居图》历经沧桑,被盗卖、被“山寨”、被易手、被火烧,最后竟两相分离。
涵泳中外经典荡漾翰墨书香1. 引言1.1 涵泳中外经典荡漾翰墨书香在涵泳中外经典荡漾翰墨书香,是一种源自古代的传统文化表现方式。
涵泳,意指潜心静听,体会其中深意;翰墨,代表着文字与墨迹的精粹;书香,则象征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髓。
这三者的结合,构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氛围,为中外经典提供了全新的展现平台。
在涵泳中外经典的过程中,我们不仅仅是接受和传承传统文化,更是在文化的碰撞中汲取灵感,开拓视野。
涵泳不仅是一种修身养性的行为,更是一种对经典的再创造和演绎。
这种互动与交融,使得中外经典在涵泳中展现出独特的魅力和深度,成为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
涵泳中外经典荡漾翰墨书香,不仅仅是一种文化传统的延续,更是一种文化精神的传达。
这种传统并不是停留在历史的尘埃中,而是通过涵泳的方式,以全新的形式和内涵继续传承下去。
中外经典通过涵泳与翰墨书香的结合,展现出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永恒价值。
2. 正文2.1 中外经典在涵泳中的表现中外经典在涵泳中的表现,是指在涵泳这种沉浸式阅读的氛围中,中外经典作品展现出其独特的魅力和价值。
涵泳过程中,读者通过深入思考、细致品味,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感悟经典作品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智慧。
中外经典在涵泳中的表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经典作品在涵泳中能够引发读者对文本的深入解读和思考,通过反复咀嚼、品味,读者能够逐渐把握作品的内涵和核心。
中外经典在涵泳中能够启迪读者的思维,激发读者对文学、历史、哲学等多方面的兴趣,促使其进行更深一步的探索和学习。
中外经典在涵泳中还能够帮助读者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和批判能力,提升其人文素养和文学修养。
中外经典在涵泳中的表现丰富多彩,不仅能够帮助读者增长见识、提升修养,还能够让读者从中汲取智慧和启示,成为人生道路上不可或缺的重要财富。
【字数:242】2.2 涵泳中外经典对书香传统的弘扬涵泳中外经典对书香传统的弘扬是一种跨文化交融与传承的过程,它们相互借鉴、互相渗透,共同构建起一种丰富多彩的文化体系。
欣赏冯允甫先生原创山水画
水调歌头.洗耳听山语
文/陈振丽
山韵玉泉瀑,曲调碧云竹。
绛红点处,鸽哨悠跃蜿蜒湖。
方拜冯家允甫,忽现松涛摆步,辛苦老农锄。
沐雨做甘露,亲土种珍珠。
达覌目,细节度,去庸俗,
气凝何须鸾镜?莺乐自留图。
入影芳尊精彩,出画缠绵匀舒,羌管雁鸣读。
洗耳听山语,追梦赏龙书。
欣赏冯允甫先生原创山水画
敬录书画家冯允甫先生赠玉
大地无处不缤纷,风光优美陶醉人。
美苑平台情相拥,金玉留香品未尽。
春夏秋冬四季轮,地厚德广向宽深。
天盖苍穹朝远大,江河行地秉乾坤。
来自博文《泉水叮咚我唱歌——七律两首——欣赏敬录冯允甫先生画作赠玉》
欣赏冯允甫先生原创山水画
定格例词:苏舜钦《水调歌头(潇洒太湖岸)》
中仄仄平仄,中仄仄平平。
中平中仄平中,中仄仄平平。
中仄平平中仄,中仄平平中仄,中仄仄平平。
中仄仄平仄,中仄仄平平。
中中中,中中仄,仄平平。
中平中仄,平中平仄仄平平。
『中仄平平中仄,中仄平平中仄
』,中仄仄平平。
中仄中平仄,中仄仄平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