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一介《论儒学的复兴》语文阅读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4.65 KB
- 文档页数:2
高三年级上学期期末考前模拟(六)·解析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1~5题。
材料一:儒学,一向被视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
当务之急是对儒学进行现代重构,使现代化建设植根于其上,并形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软实力。
儒学的现代重构必须在它的核心范畴系统、道德观念系统、道德践履系统和儒学经典系统四大方面进行全面启动。
儒学的核心范畴系统是备受研究者关注的问题。
崔大华认为“仁、礼、命”三范畴,构成了“心性的、社会的、超越的”三层面的完整体系。
郭沂提出了“礼、仁、易”三范畴代表了孔子的核心的“教化”、“内省”、“形上学”三阶段思想。
把“仁”和“礼”作为儒学在心性和社会层面的核心范畴,这在学术界没有大的分歧。
但在超越层面的儒家核心范畴,既做到忠于文本,又注重现代价值的,当推“道”。
儒经提到“形而上者谓之道”,而且“道”可用很多现代话语加以阐释,转化为现代人所能理解的超越性。
还应该把“和”纳入儒学核心范畴系统。
“和”是儒学在方法论层面和实践操作层面的最重要范畴,因此,儒学核心范畴系统为“道—仁—礼—和”。
儒学的道德概念非常丰富。
表现为对上的有:忠、孝、恭数;对下的有:宽、厚、慈、惠;表现为左右的有:恕、信、义、敦、睦;还有范围较宽泛的有:智、勇、敏、让、廉、耻等。
儒家论述的德目如此众多,各德目的内涵以及相互的关联性,都值得细细梳理和阐释。
可是概念繁多,总难以一时使百姓弄懂,因此有必要根据不同的时代特点,选择重要德目加以着力阐释。
例如,孟子把“仁义礼智”作为四德,汉代董仲舒把“仁义礼智信”定为“五常”,在明清有人把“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合称“八德”。
还要注意,儒学还有些道德观念并没有受到以往思想家的重视,譬如“公”与“正”观念。
除此,重构儒学的道德观念系统,不单是从儒学资源中发掘,更要倾听社会的呼声。
儒学在二千多年中有如此强的生命力,得益于它的道德践履及系统。
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语文试题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共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关于“社会儒学”的概念,李维武认为儒学在从先秦至20世纪的发展中,形成了人生哲学形成了人生儒学、社会儒学、政治信学、形上儒学、考据儒学、文化儒学等不同的生存形态。
而他所说的“社会儒学”是指儒家的礼学,“礼学实际上是一种社会儒学,所考虑的就是通过礼乐文化建立一套完备的人与人的社会关系……这种社会懦学,是以学的人生哲学为指导和核心的,但它又包含着比人生儒学更为广泛的内容,涉及到中国人的生活世界的诸罗层面,儒学与中国人的生活世界的联系也由此而更为广泛。
”随着中国社会的现代化,传统的“社会儒学”也有一个现代转换问题。
怎么进行现代转换?首先,在当代儒学复兴多样化的情况下,在儒学新展开的过程中,应该重视社会信学这一维度,打开社会儒学发展的广阔空间。
近30年来,许多有识之士在社会上掀起读经热、传统文化热,兴办私垫、兴建书院、举行会讲等社会化组织活动层出不穷:一些大学和科研机构的信家学者也走向民同,普观信学,专播道德,教化社会,发挥着重要的社会影响。
其次,儒家修身传统仍然需要重新强调。
现代人不懂修身,不讲修身,已经基露出诸多弊端:从个体生命来讲,出现了精神疾病和心理问题,生命失去意义,人生价值不能彰显;从社会来讲,人们不讲修身为本,社会乱象丛生。
在现代社会再植修身之根,注重人格建树,学为君于,希贤希圣,将会提升人们的道德修养,人格境界,促进社会整体的文明进步。
第三,侍承齐家之道,重视家庭建设。
齐家之道就是整治家庭、管理家族之道,通过家庭伦理得以实现。
齐家之道具有社会政治功能,是治理国家,平治天下的基础,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有的基础。
第四,传承传统社群组织,借鉴西方非政府组织。
百年来在传统政治制度被推翻的同时,许多社群组织,如行会、公所也被破坏了,这对中国社会的稳定与发展造成了巨大损失,埋藏着巨大危机。
一、语言文字运用(17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3 分)A.媲.美/譬.喻噱.头/穴.位横.财/蛮横.贩.卖/皈.依B.虐.待/戏谑.侵.略/亲.家铁锹./悄.悄赡.养/瞻.仰C.裙裾./拮据.峥.嵘/诤.言聒.噪/恬.淡着.装/着.落D.雾霾./媒.介盘桓./亘.古模.样/模.仿悲恸./恫.吓2.在下列句子的空缺处依次填入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1)我们多么希望看到这样的一幅图景:一位老人跌倒,周围众多的路人去搀扶、去问候;—个小偷行窃,车内无数的乘客毫不犹豫地去呵斥、去阻止。
(2)很多大学生希望毕业后找到一份工作,稳步发展,可是也有许多人不愿,他们有相对稳定的家庭背景,有工作能力,却在寻找生活的另一种可能性。
(3)以“侃”、“凑”、“加”为核心的剧本写作模式肯定会破坏故事的思想性和整体性,作者对剧中人物的情感也很难做到。
A.不约而同按部就班一以贯之B.不谋而合按部就班水到渠成C.不谋而合人云亦云水到渠成D.不约而同人云亦云一以贯之【解析】3.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A.近期卫生部表示,将继续密切关注全国以及重点省份流感疫情的形势,加强对流感疫情的分析、研判和监测,对重点省份的流感防控工作予以指导。
B.《江南style》的走红,不仅仅是因为鸟叔的舞步契合了部分人慌张浮躁的心理特点,更主要的是由于对那种拜金主义及暴发的生活方式的反思而形成的。
C.在电影娱乐化倾向日益严重的情况下,对历史的追问,对生命的尊重,对人性的关怀,使《一九四二》成为极具社会责任感的作品。
D.美国总统奥巴马14日在白宫举行新闻发布会说,副总统拜登已向他提交了控枪对策建议,他本周将把这一控枪对策公诸于众。
关系混乱。
六、看多义词,有些句子的语病就出现在词语的多义性上,有些词语因其意义和用法具有多义4.请以平实的语言表述下面材料中画线句子的含意,不超过30字。
2021年高三语文一轮复习阶段检测题10一、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1—3题。
(9分)以“复兴”求发展,是儒学的宿命,为求自身的发展,儒学迄今已兴起三次较大的复兴运动。
第一次复兴在汉代,这次复兴消解了黄老之学对孺学的威胁,确立了孺家作为封建大一统帝国官方哲学的地位。
这次复兴运动的最终结果是将原始孺家的“修己安人”之学化为了汉唐儒家“经世济国”之学,第二次复兴是宋代。
这次复兴运动既消解了佛学对儒学的威胁,亦消解了由于唐末五代的道德沦丧所造成的文化危机,重新确立了儒学在中国文化史中的正统地位。
这次儒学复兴运动在回归孔孟的旗帜下背离了原始儒学的人文精神追求与价值取向。
第三次复兴在二十世纪初,迄今尚未最终完成。
这次儒学复兴运动一定程度地消解了西学对儒学的威胁,某种程度上确立了儒学的普世价值。
但由于过度地诠释儒学所具有的知识理性及其现代价值,造成了儒学与民众的新的疏离。
从宋元明清新孺家、现代新儒家使儒学变得玄秘,从而使民众疏离儒学来看,儒学要为民众所接受,深入民心,不是将儒学逻辑化、体系化、精致化所能奏效的。
儒学何以一而再、再而三地为民众所疏离,发生生存危机?由此看来儒学要在当下发挥其收拾民心的作用,消解其生存危机,绝不能再走以前的老路,当另寻现实可靠的途径。
这个途径,就是通过儒学世俗化以实现儒学的大众化、普世化,使儒学的普世价值得以真正发挥作用。
世俗化是手段,大众化是途径,普世化是目的。
没有世俗化,优学的大众化就无从谈起,儒学的普世化就无从实现。
儒学的世七绝不是使儒学庸俗化,让信学交得容易迎合民众的庸俗要求,而是让儒学清除以为“生民立命”,以儒学技人类的精神贵族化倾向,将孺学化为民众世俗生活的精神导向。
为了实现儒学的世俗化,儒学的当下发展迫切需要真正实现三大转变:一是改变立场,由“重士”转向“重民”。
在当下社会里,知识分子(士) 亦为世俗价值取向所左右、已失去了作为引导民众价值认同的道德榜样的影响力。
这就决定了如果继续坚持重“士”的立场,儒学就会走上绝路。
汤一介论儒学的复兴阅读文理解答案汤一介,男,1927年2月16日生于天津,原籍湖北省黄梅县,195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
是中国当代著名哲学家、国学大师、哲学史家、哲学教育家。
汤一介论儒学的复兴阅读文理解答案,我们来看看。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文,完成1-3题。
论儒学的复兴汤一介中华民族正处在伟大民族复兴的进程之中,民族的复兴必然与民族文化的复兴相关联,在我国历史上虽说是由儒、道、释三家构成中华文化,但儒学却一直曾居于主流地位,影响着中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因此,儒学的复兴和中华民族的复兴是分不开的,这是由历史原因形成的。
儒学自孔子起就自觉地继承着夏、商、周三代的文化,从历史上看它曾是中华民族发育、成长的根,我们没有可能把这个根斩断。
因此,只能适时地在传承这个文化命脉的基础上,使之更新。
就目前我国发展的实际情况看,在21世纪儒学作为一种精神文化在中国、甚至在世界(特别是在东亚地区)将会有新的发展。
为什么儒学会有一个新的发展?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有政治的、有经济的原因,但与“西学”(主要指作为精神文化的西方哲学等等)对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学)所进行的全方位的冲击有着密切的关系。
正是由于“西学”对中国文化的冲击,使得我们得到对自身文化传统有个自我反省的机会。
我们逐渐知道,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应该发扬什么和应该抛弃什么以及应该吸收什么。
因而在长达一百多年中,中国人在努力学习、吸收和消化“西学”,这为儒学从传统走向现代奠定了基础。
新的现代儒学必须是能为当前人类社会“和平与发展”的前景提供有意义的精神力量的儒学,应该是有益于促进各国人民团结、友好、互信、互助、和睦相处的大家庭的儒学。
新的现代儒学必是“本开新”的儒学,“反本”才能“开新”,“反本”更重要的是为了开新。
中国文化必须在传承中更新,这样中国文化才得以真正的“复兴”,而“重新燃起新的火焰”。
本世纪初,中国提出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这将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前景十分重要,它会对人类社会健康合理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2023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自编练习九【解析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1.宋代的新儒学回应佛、老学说的挑战,主要是为了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士人之修身,二是社会之治理。
周(敦颐)、张(载)、二程(程颐、程颢)等理学家建构了一套以"理、气、心、性"为核心范畴的理论体系,这套理论体系达到了与当时的佛、老学说相当的理论思维水平,而又充分表达了儒家的价值取向。
就后者而言,这也就是"横渠四句"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1.A)公元 11世纪,周、张、二程等理学家,以及其他的新儒学大家,完成了一次儒学的复兴,由此重新确立了儒学在中国文化中的主体地位。
2.张载无疑是宋代理学的开创建构者之一,而周、张、二程之间又各有理论的特色。
大体上说,张载之学是"以《易》为宗,以《中庸》为体,以孔孟为法",这是《宋史·张载传》中的一个说法。
也就是说,张载的思想是以阐发《周易》为基本,而又涵容了《中庸》《论语》和《孟子》的思想。
张载早年读《中庸》而"犹未以为足",其累年参究释老的思想后"反而求之《六经》",并从对《周易》的理解和诠释中建立了其思想体系的基础,因此,王夫之在《正蒙注》中说"张子之学,无非《易》也"。
(1.B)3.关于如何认识与评价张载之学,现在学术界仍存在较大分歧,而其中一个焦点就是张载的哲学思想是否为气本论。
张岱年先生在其《中国哲学大纲》中就提出,在宋明理学中不仅有理学、心学两派,而且有以张载和王夫之为代表的气本论。
张载与二程同宗孔孟,同斥释老,但在建构理论体系时有"先识造化"与"先识仁"的逻辑起点的区别,由此形成了气本论与理本论的不同。
2023年普通高等学校全国统一模拟招生考试10月联考语文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收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不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论语》“学而”开篇,或非参编之孔门弟子随意为之,实乃深明夫子崇“学”之心意使然。
孔子之后,将儒家“学”论思想发展推向更高阶段的要数先秦儒学之总结者--荀子。
《荀子》一书以“劝学”开篇,可谓深契孔门崇“学”重“教”之精神。
不仅如此,荀子还继承发展了孔子“不学礼,无以立”(《论语·季氏》)的主张,从礼学的维度拓展和深化了儒家的“学”论思想。
其一,学以“成人”。
就是以“成人”作为“学”的目的,以“学”作为“成人”的途径。
荀子之所以将“成人”作为“学”之目的,这与其性伪之分的认识紧密相关。
他说: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荀子·性恶》)按照这种认识,“人”之“完成”,不由先天之“性”,而必由后天之“伪”,而“学”无疑又构成了“伪”的主要形式。
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无“学”便无所谓“人”(成人)了。
故曰:“为之,人也;舍之,禽兽也。
”(《荀子·劝学》)荀子发展了孔子为己之学的思想,认为君子当学而为己,“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把“学”之目的落到了“全而粹”的理想人格养成上。
其二,学至乎礼而止。
就是指将“学”的内容主要聚焦于“礼”上。
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论语·雍也》)荀子直承夫子之教,一方面主张“君子博学”;另一方面又明确提出“学至乎礼而止”(《荀子·劝学》)。
汤一介中国哲学问题的思考者现代文阅读原文和答案汤一介于1927年2月16日生于天津,出身于书香门第,父亲汤用彤则是哲学大家。
父亲嘱咐他的两句话“事不避难,义不逃责”是家风。
汤一介爱书,有一些书对他的一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多少年后,汤一介这样回忆道:“在我读了《绞索套在脖子上的报告》后,似乎精神境界有一个升华,可以说我有了一个信念,我应做个热爱生活、热爱人类的人。
在这几十年的生活中,在各种运动中我整过别人,别人也整过我,犯了不少错误,对这些我都自责过,反省过。
但我在内心里,那种伏契克式的热爱生活,热爱人类的情感仍然影响着我。
人不应没有理想,人不能不热爱生活。
”1949年前,汤一介学习哲学,除了家学的影响之外,更多的是想去寻找真理、探讨人生的意义。
19岁时汤一介曾经写出了《论善》《论死》《论人为什么活着》几篇文章,表达了自己的思想观点,显露了作为哲学家的才华。
1951年自北大哲学系毕业后,汤一介便留校任教,为北大哲学系资深教授。
汤一介的学生、北京大学哲学系主任王博1985年上了汤先生第一堂课,汤先生给他讲授魏晋玄学,讲课给王博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王博也成为众多弟子中国陪伴汤先生走完最后一段路程的学生。
“先生刚毅木讷,温而厉。
”因工作原因,王博与汤一介多有接触,在王博眼中,汤先生学术研究上可以用“严厉”来形容,一丝不苟,十分严谨,表达学术观点非常直白,待人接物非常温和,不管谁有需求,汤先生总是尽力满足。
2021年汤一介获首届“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颁奖词中将他描述为:“汤一介先生力主思想对话,引领风气之先,传承中国学脉,执掌《儒藏》编修。
他所创办的中国文化书院,重启了传统文化热潮;他所主张的普遍和谐、中国解释学和新轴心时代,激活了融通中西的世界之中国;他所撰述的《郭象与魏晋玄学》、《中国儒学史》,弥伦群言而精研一理,为中国思想的当代价值立言辩德。
”汤一介曾获得很多美誉,哲学巨匠、儒学泰斗、国学大师等等。
国学大师汤一介“当一个民族正处在伟大复兴的前夜时,它必须回顾自己的历史文化,从中吸取力量,‘反本开新'。
”北大哲学系教授、著名学者汤一介如是说。
汤一介生于天津,父亲汤用彤是国学大师,早年留学美国时与陈寅恪、吴宓并称“哈佛三杰”,其著作《魏晋玄学论稿》和《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是研究魏晋玄学与佛学的必读经典。
梁漱溟、熊十力、钱穆、贺麟、冯友兰等文化大家往来于汤家,汤一介耳濡目染,年轻时便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入思考。
在60多年的学术生涯中,汤一介着力于构建中国传统哲学的理论体系,从“天人合一”“知行合一”“情景合一”这三个基本命题阐释儒学,使之有益于当今世界。
汤先生的学术兴趣,原在道、佛与魏晋玄学。
1983年在哈弗大学做访问学者时,深感外国学者、世界哲学界更关注中国的儒家思想及其作用,此后他开始关注儒学。
思考儒学对今日人类社会的健康、合理发展的贡献。
作为国内新儒家的代表人物,汤一介在北大成立儒学研究院,整理九卷本的《中国儒学史》。
当时,美国学者亨廷顿发表《文明的冲突》,“文明冲突论”风行一时。
对此,汤一介立即给予批评和回应。
他用“和而不同”的思想指出,文化可以不同,但可以和谐相处。
怎样实现文化共处呢?汤一介认为唯一的途径就是对话,只有互相理解、相互尊重,才能取得共识。
以北京大学哲学系为核心,组建了中国文化书院,汤一介任院长。
书院举办了“文化系列讲习班”,还举办了有数万学员参加的“中外文化比较研究”函授班,推动了当时的文化启蒙运动。
他先后出版《郭象与魏晋玄学》《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道释》《在非有非无之间》《佛教与中国文化》一系列著作,主编了《中国文化书院文库》《20世纪西方哲学东渐史》《国学举要》等大型丛书。
汤一介认为,建立不同于西方解释学的“中国化的解释学”非常必要,中国有很长的解释经典的历史,积累了丰富的解释经典的资源和方法,如果加以系统的整理,定会得到某些不同于西方解释学的理论和方法。
晚年汤一介全身心投入《儒藏》的编纂工作。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文,完成1-3题。
论儒学的复兴汤一介中华民族正处在伟大民族复兴的进程之中,民族的复兴必然与民族文化的复兴相关联,在我国历史上虽说是由儒、道、释三家构成中华文化,但儒学却一直曾居于主流地位,影响着中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因此,儒学的复兴和中华民族的复兴是分不开的,这是由历史原因形成的。
儒学自孔子起就自觉地继承着夏、商、周三代的文化,从历史上看它曾是中华民族发育、成长的根,我们没有可能把这个根斩断。
因此,只能适时地在传承这个文化命脉的基础上,使之更新。
就目前我国发展的实际情况看,在21世纪儒学作为一种精神文化在中国、甚至在世界(特别是在东亚地区)将会有新的发展。
为什么儒学会有一个新的发展?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有政治的、有经济的原因,但与“西学”(主要指作为精神文化的西方哲学等等)对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学)所进行的全方位的冲击有着密切的关系。
正是由于“西学”对中国文化的冲击,使得我们得到对自身文化传统有个自我反省的机会。
我们逐渐知道,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应该发扬什么和应该抛弃什么以及应该吸收什么。
因而在长达一百多年中,中国人在努力学习、吸收和消化“西学”,这为儒学从传统走向现代奠定了基础。
新的现代儒学必须是能为当前人类社会“和平与发展”的前景提供有意义的精神力量的儒学,应该是有益于促进各国人民团结、友好、互信、互助、和睦相处的大家庭的儒学。
新的现代儒学必是“本开新”的儒学,“反本”才能“开新”,“反本”更重要的是为了开新。
中国文化必须在传承中更新,这样中国文化才得以真正的“复兴”,而“重新燃起新的火焰”。
本世纪初,中国提出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这将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前景十分重要,它会对人类社会健康合理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和谐”是儒学的中心观念,在我国传统儒学中包含着“和谐社会”的理想以及可以为建设“和谐社会”提供大量的有意义的思想资源。
《礼记?礼运》的“大国”思想可以说为中华民族勾画出一幅“和谐社会”的蓝图。
《论语》中的“礼之用,和为贵”,这就是说“和谐”将会对调节人们社会生活起着最重要的作用;而“和而不同”又可以为不同民族和国家的“和平共处”提供了理据。
特别是《周易》中的“太和”观念经过历代儒学思想家的发挥,已具有“普遍和谐”的意义,这就是说,“和谐”应该包含“人与自然”、“人与人”、“人的自我身心内外”等诸多方面的“和谐”,才可以称为“普遍和谐”。
所以王夫之说“太和”是“和之致”,“太和”是最完美的“和谐”,如此等等,在儒家思想中比比皆是。
近两百多年来,由于对自然界无量的开发,残酷的掠夺,造成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由于人们片面物质利益的追求和权力欲望的无限膨胀,造成了人与人之间以及国家与国家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的矛盾与冲突,以至于残酷的战争。
由于过分注重金钱的感官享受,致使身心失调,人类分裂,造成自我身心的扭曲,已成为一种社会病。
因此,当前人类迫切需要解决,甚至今后还要长期不断解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自我身心”之间的种种矛盾问题,这些无疑是人类面临的最重大课题,其中人们必须对当前存在的问题要有自我觉醒。
针对上面说到的三大矛盾,我们认为,儒学可以为当今人类社会提供某些有益的思想资源。
当然,必须注意,我并无意说,上述三大矛盾仅靠儒家思想可以完全解决,真正的较完满的解决还是要靠全世界各民族各国家的人民共同努力不断地在实践中创造新的理论来逐步解决。
但有着几千年历史的儒家思想无疑为解决上述三大矛盾提供了可供参照的智慧。
(选自《新华文摘》,有删改)1.对“新的现代儒学”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中国人在努力学习、吸收和消化“西学”,使儒学从传统走向现代,而成为新的现代儒学。
B.新的现代儒学必是“本开新”的,在传承中更新;“反本”才能“开新”,“燃起新的火焰”。
C.新的现代儒学应是可能为当前人类社会“和平与发展”的前景提供有意义的精神力量的儒学。
D.新的现代儒学应该是有益于促进各国人民团结、友好、互信、互助、和睦相处的大家庭的新的现代儒学。
2.下列是“儒学会有一个新的发展”的主要原因的一项是()
A.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华民族要想在新时代实现民族得复兴,首先就要使儒学复兴。
B.由于儒学曾经一直处于中华文化的主流地位,影响着中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C.从历史的角度看儒学曾是中华民族发育、成长的根,我们没有可能把这个根斩断。
D.以西方哲学为代表的“西学”对以“儒学”为根基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全面冲击。
3.对文本分析、理解、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儒学“大国”“礼之用,和为贵”“和而不同”等思想为我们今天创建“和谐社会”提供大量了有意义的思想资源。
B.儒学作为一种精神文化,虽然受到“西学”的冲击,但在中国、甚至在世界(特别是在东亚地区)将会有新的发展。
C.有着几千年历史的儒家思想无疑能解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自我身心”当前人类面临的三大矛盾。
D.儒学可以为当今人类社会提供某些有益的思想资源,但要真正的较完满的解决当今世界面临的种种矛盾还需探索。
参考答案:1.B“构成跪拜礼的雏形”错,原文第4节“很自然地构成一个跪拜动作”2.D“近现代作为一种惩罚的跪拜”,不属于一种礼节3. C.A“一中根本礼节”错,应是“基本礼节”C“即使是跪拜礼,到了乾隆年间也不得不改变”错,原文第7节,举西洋式单腿跪拜,说明了跪拜是不易改变的D“封建社会”错,原文第8节,应为“阶级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