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车型开发中焊装同步工程实施价值的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1.16 MB
- 文档页数:7
汽车制造中机械焊接质量的提升策略研究摘要:焊接是一种使用热、压力或两者结合使金属材料刚性连接的方法,它是通过原子在金属内的结合和扩散,将金属的两个独立部分牢固、永久地结合在一起的过程。
随着科技发展的日新月异,焊接工艺日益完善,当前已经形成了电弧、激光与超声波等多种焊接形式,因此焊接不仅能够被用于工程生产和加工中,同时还能够用于零部件的维修中,随着焊接工艺用处越来越广泛,因此在实际操作的时候容易受到工艺与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机械焊接中的汽车制造焊接更为典型,其中焊接过程工况复杂,对焊接质量产生影响的因素众多,并且贯穿了汽车制造的整个过程。
对此焊接质量的稳定性对产品质量与性能尤为重要。
关键词:汽车制造;机械焊接;质量中途分类号:U466文献标识码:A引言在整个汽车开发过程中,在产品设计环节,基本能保证产品的合理性。
工艺分析工作经常出现各专业工艺工程师单独与产品部门提出同步工程提案,同步工程中缺少各专业的统一协调,出现提出的提案水平参差不齐,有时还出现各专业提案内容相悖现象。
在制造开发阶段,各专业工艺制定初期专业之间的工艺交流具有随意性,缺乏系统的分析与专业间的统筹协调,容易对后期阶段造成不必要的重复劳动甚至质量事故,同时也会增加后期工装改进、生产组织与服务等方面的成本,严重影响汽车的整车精度、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1汽车制造中机械焊接方法分类1.1 CO2气体保护焊CO2气体保护焊是一种常用的金属气体保护焊接技术;是一种效率高、焊接过程简单,易于控制、变形小等优点,因此在汽车制造业中应用比较广泛。
CO2气体保护焊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比如焊接电流、电弧电压或者是焊接回路的电感匹配度不高、焊丝的长度不科学等,这些都会导致焊接电弧出现飞溅、不稳定以及漏焊等问题,从而影响焊缝成型与力学性能。
首先,焊机的选择。
通常使用专用焊机,其原因在于专用焊机能够很容易的将厚度为1.0mm的承载车身板焊透,电流也比较稳定。
摘要:焊装工艺规划是焊接同步工程的一项主要工作内容,是焊装生产线设计的基础规划文件。
焊装工艺规划是指在产品设计阶段结合车型的生产纲领、自动化率及投资规模等对车身的上件流程、焊点分配、节拍计算等方面进行分析和验证,以达到在保证产品工艺可行性的同时确定出最优化的生产线结构的目的。
焊装工艺规划的结果将直接影响到生产线的技术可行性和投资成本。
本文主要介绍了焊装工艺规划的意义、流程、方法及主要工作内容。
关键词:车身焊装 工艺规划 方法 分析中图分类号:U463.82+1.06 文献标识码:B车身焊装工艺规划方法及分析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杜 坤 魏庆丰 赵 涛 姜海涛1 焊装工艺规划的重要性及目的1.1 焊装工艺规划焊装工艺规划又称焊装工艺设计,是新车型车身开发焊装同步工程工作最重要的一环,是焊装生产线的核心技术。
其概念是指结合产品的生产纲领、自动化率、生产方式及投资规模等总体规划要求,结合车身数模对产品的工艺性如上件流程、焊点分配、节拍计算、物流、设备等方面进行分析和验证,在保证产品工艺可行性的同时确定最优化的生产线结构。
焊装工艺规划要求具有明确的输入条件:工艺设计输入如生产纲领及自动化程度等;产品设计输入如零件三维数模、BOM清单、产品结构树等。
任何一项输入数据的准确性都会影响到焊装工艺规划的结果。
1.2 焊装工艺规划的作用与意义焊装工艺规划的作用就是为了使设计具有生产可行性,优化生产线结构,减少投资成本。
a.优化产品设计,提升车身整体质量。
b.优化生产线布局,降低开发成本。
c.规范上件流程,平衡节拍,提高生产线效率。
d.三维仿真验证,缩短开发周期。
所以,焊接工艺规划对于生产线的设计有着很重要的意义。
工艺规划的准确与否将关系到产品的可实现性,以及后期的品质培育工作的难易程度,直接影响车型开发的周期和投资成本。
1.3 进行焊装工艺规划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开展焊装工艺规划的工作人员应具备以下专业知识[1]。
一文教会你新车型开发同步工程怎么做!同步工程是对产品开发及其相关过程(制造和支持等)进行集成、并行的系统化工作模式.而总装同步工程(SE)是汽车开发过程中,总装工艺参与设计开发并与之同步的过程,主要针对装配数模、生产线、设备以及装配过程进行工艺方面的分析,为设计提供可行的工艺设计变更。
其主要目的是对于产品设计存在的问题在图样设计、数模生成阶段进行审核,预先对在工艺实施时可能出现的问题点采取改善措施,使新车型具备生产可行性、设备工具兼容性等。
以下是来自东风汽车技术中心的高级工程师的经验总结。
从通过性分析、工艺流程设计、装配性分析与设计、装配质量分析等几个方面,在总装工艺设计阶段,对产品设计展开的总装同步工程分析与设计的内容进行介绍,制定优化的工业化设计方案。
相关思路和经验之谈希望对从事相关工作的小伙伴们有所帮助。
通过性分析与设计为满足总装车间多平台车型的混流生产,需在新车型上线前进行生产线通过性分析,以便设计师在进行产品设计时能考虑到多品种混流生产的实际需要,总装通过性分析分为生产线通过性分析和设备通用性分析。
1.生产线通过性分析与设计由于新车型车身结构尺寸与现生产车型有差异,导致车身在生产线上的定位点、支撑点等均有变化,在进行新车型生产线通过性分析时,应考虑对车身在生产线的关键定位点尺寸进行限定,对车身在生产线上的支撑定位进行运行模拟,包括PBS台车通过性校核、内饰线滑板通过性校核、底盘线吊具通过性校核、转挂支撑通过性校核等。
在确保满足车身稳定性的情况下,达到各车型混流生产的目的,对于支撑定位与现生产有差异之处,应及时提出设计更改或进行生产线适应性改造。
某车型底盘线吊具通过性同步工程设计方案如下:(1)吊具主体结构不动,改造底盘线吊具前端、后端的左右支撑,包括金属支撑和聚氨酯块。
(2)前端支撑的聚氨酯块重新制作并更换,聚氨酯块前端缺口不动,后端缺口补全。
(3)后端聚氨酯块需局部增高20mm,并保证增高的支撑不能干涉BF、A60车型的侧包围护板。
汽车焊装生产线产能提升策略研究
黄伟;沈瑞
【期刊名称】《汽车测试报告》
【年(卷),期】2024()2
【摘要】随着消费市场的快速增长,汽车制造企业面临迫切的需求扩张压力,急需高效提升生产能力,以保持竞争优势。
实现产能的最大化输出,对于汽车制造企业的市场地位具有决定性影响。
尤其是在焊装车间,产能提升不仅关系成本削减、生产效率提升,还直接影响汽车制造企业时间利用效率和整体竞争力的增强。
该文对汽车焊装生产线进行概述,分析汽车焊装生产线产能提升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阐述汽车焊装生产线产能影响因素,提出汽车焊装生产线产能提升策略,从而提升焊装设备的自动化程度,减少人工干预,显著提高生产效率,为汽车焊装生产线改造提供全新的视角和实践路径。
【总页数】3页(P82-84)
【作者】黄伟;沈瑞
【作者单位】合众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42
【相关文献】
1.轻型载货汽车车身焊装生产线产能提升研究
2.汽车车身焊装生产线和焊装夹具简介
3.焊装生产线产能提升改造优化设计
4.如何提升焊装手工生产线的生产能力
5.实施SOP提升焊装生产线产能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随着国内外汽车市场竞争日益加剧,消费者对汽车产品质量和外观要求越来越高,同时汽车的换代周期越来越快,这就需要各汽车企业更好、更快地研发出全新的产品投放市场,提升企业的竞争力,满足不断提高的用户需求,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在汽车产品研发中充分运用同步工程的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同步工程同步工程(SE,Simultaneous Engineering)是指在汽车设计阶段进行工程化可行性分析,在设计阶段把后期制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暴露出来,通过产品设变、工艺优化等技术手段解决制造隐患,避免后期制造的风险。
SE又称为基于可制造性的设计(DFM),它是汽车产品开发人员必备的12项技能之一。
SE与传统的开发模式相比,具有同步性、约束性、协调性和一致性等特点,从而有效地缩短了产品开发周期,提高了产品的质量,降低了整车开发成本,减少了后期产品工程变更的次数。
目前,国内汽车企业都在不同深度地应用SE,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虽起步较晚,但是运用与推广上发展较快,通过运用SE使新开发的一款轿车开发周期缩短了2个月,产品质量也较以前有了大幅度提升。
使用的工具及软件在进行SE过程开发中,日韩和欧美的工作方法存在差异:日韩更注重经验的作用;而欧美主要是使用专业操作软件来开展工作,其冲压方面应用的软件主要是Pamstamp、AutoForm和Dynaform,焊装所用软件为Tecnomtix、Delmia和3DCS Analyst,涂装所用软件为CAD FEM,总装使用的软件主要是Variation Analysis和CETOL6。
其中Tecnomtix 主要分析工序的安排、焊点排布进行,Delmia主要是对生产现场进行数字化模拟,3DCS Analyst主要分析产品尺寸公差,其余主要是使用一般的三维软件通过观察数模来进行SE数模分析。
把前期车型开发和生产过程中的问题整理到失效库中,并把需要在数模设计阶段就注意的问题提炼出来,作为焊装SE分析的内容。
同步工程在自主汽车开发阶段的应用赵伟鹏;朱凯庆;赵宇驰【摘要】通过研究同步工程理论,对比传统汽车开发与同步开发模式及特点,提出了自主品牌同步工程组织结构构建、同步工程的工作流程及开展方法,并在自主汽车开发工作中建立全价值链供应商平台、开展供应商开发过程同步、工艺设计同步,形成了适用于自主汽车开发的同步工程体系.【期刊名称】《汽车实用技术》【年(卷),期】2015(000)011【总页数】3页(P144-146)【关键词】汽车;同步工程;项目管理【作者】赵伟鹏;朱凯庆;赵宇驰【作者单位】东风汽车公司技术中心,湖北武汉430058;东风汽车公司技术中心,湖北武汉430058;东风汽车公司技术中心,湖北武汉43005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U466引言目前,我国已成为汽车第一产销大国,各大汽车厂商不断加大新品开发数量和速度。
传统的汽车新品开发方式和研发周期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能否高质量的、低成本的、快速的研发出适应市场的新品车型成为汽车企业成功的关键。
20世纪90年代起,各大汽车公司已在产品开发的各个环节中广泛采用同步工程,一个全新轿车的开发周期已从当时48个月缩短至36个月左右,同时产品的质量也得到很大提升。
但在自主品牌汽车开发中,目前尚未形成完整的汽车开发同步体系。
因此,建立系统的自主品牌汽车同步开发方式成为赢取未来竞争的必经之路。
1、同步工程及特点同步工程(SE,Synchronization Engineering or Simultaneous Engineering),又称并行工程。
定义如下:“对整个产品开发过程产品的各个子系统同步开发,产品与工艺、工装的开发,产品与质量目标同步规划,使开发者从概念开始就考虑其他子系统的接口和需求,考虑后续工艺和工装的水平和能力,考虑质量目标的实现要求,即开发时就考虑到整个产品生命周期内的所有因素(包括质量、成本、进度和用户要求)的一种系统方法。
浅析汽车行业总装同步工程SE分析摘要:对总装同步工程在新车型研发过程中高效协同开展进行探讨。
通过开展前置活动把总装制造工艺的边界引入到产品设计中去,对总装标准化、通用化、平台化如何开展进行了描述。
通过同步工程,使新车型研发周期缩短,控制生产制造成本,提高整车质量。
一、引言随着我国汽车发展,行业竞争日益激烈,为达到更短的新车型开发周期、更低的成本、更高的质量产品,必须保证新品研发过程中各部门系统的协同工作,尽早的把问题提前识别。
本文通过讲述某车企新品开发过程中,开展总装同步工程分析。
二、同步工程的基本概念同步工程(SE,Simultaneous Engineering or Synchronization Engineering),又称并行工程:“对整个产品开发过程产品的各个子系统同步开发,产品与工艺、工装的开发,产品与质量目标同步规划,是开发者从概念开始就考虑其他子系统的接口和需求,考虑后续工艺和工装的水平和能力,考虑质量目标的实现要求,即开发时就考虑到整车产品生命周期内的所有因素的一种系统方法。
三、总装同步工程-项目可行性分析阶段新品项目立项后,项目目标、产品周期及开发范围、关键技术、主要性能、制造地、生产纲领等战略文件初步锁定,总装同步工程在此阶段开展如下前置活动;1.编制新品项目总装工艺技术要求,与研发各模块成员开会宣贯,在产品设计前与设计达成一致意见。
车身边界(整车吊挂点及线体通过性)、底盘边界(悬架系统定位、车轮分度圆、液体口尺寸及加注空间)、动总边界(动力系统定位)、内饰边界(仪表横梁夹取定位,主副仪表的模块化、集成化、安装空间)、热管理边界(液体口尺寸及加注空间、管路插接)、电器边界(模块通用化、线束可插接性)、外饰边界(整车玻璃定位密封性、)2.收集编制现有车型问题清单(试制阶段问题、试生产问题、遗留问题、售后问题等)四、总装同步工程-项目产品设计阶段4.1总装SE数据分析产品初版数据发布后,编制产品checklist分析清单,按清单中7大分析模块(历史问题清单、数据质量、可装配性、装配精度、性能确认、混线效率、人机工程、成本、可维修性)、14个分析维度(历史问题清单排查、完整性、匹配性、通过性、装配空间、工具、定位、防错、密封性、保安防灾、装配一致性、同工位同工装、装配结构、人机工程、可维修性)开展单件SE分析,提出ECR问题,保证SE分析过程中不漏项。
摘要:介绍了焊装同步工程实施的目的,期望达到的目标及与实际的差异。
并从同步工程师(SE )与制造工程师(ME )的职责分工应明确、SE 与产品设计工程师(DRE )的对接及焊装生产线数据的重要性等14个方面分析了提高焊装同步工程实施的价值。
关键词:焊装同步工程SE ME中图分类号:U466文献标识码:BDOI :10.19710/ki.1003-8817.20180203提高车型开发中焊装同步工程实施价值的研究张强(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生技中心,北京101300)作者简介:张强(1982—),男,中级工程师,学士学位,主要从事焊装SE 工作。
1引言焊装同步工程是车型开发中必不可少的一环,目前各大主机厂都已开展了焊装同步工程,开展的方式及业务内容各不相同,实施后的价值也不尽相同。
随着自主品牌与外资品牌在市场上竞争的日趋激烈,如何来提高车型的竞争力,如何来提高焊装同步工程的实施价值成为焊装同步工程师必须要解决的难题。
通过至少12个项目(全新项目及改款项目)的实施经验总结出提高实施价值的方法以供参考。
2焊装同步工程实施的目的及期望目标在开发初期(项目预研阶段)至开始辆产(SOP )期间来提高白车身质量(Q )、降低白车身成本(C )、缩短白车身开发周期(D )及提高白车身生产性(P)是实施焊装同步工程的主要目的。
实施的目的非常明确,实施焊装同步工程和未实施同步工程的结果也是显而易见的,详见图1,实施焊装同步工程时,问题会在产品设计阶段被发现并更改,未实施焊装同步工程时,问题将暴露在试生产阶段甚至某些问题因发现较晚已不能更改,最终会将问题遗留到上市产品上,导致消费者投诉。
3期望达到的目标及与实际的差异图1已能充分反映实施焊装同步工程的价值,但实际工作中因多方面原因造车实施价值没有充分体现。
结果往往如图2所示。
问题在产品设计阶段没有被充分挖掘,还有一定数量的问题在试生产及量产阶段暴露出来。
焊装同步工程实施价值打了折扣,努力的工作未收到应有收获。
甚至遭到上下游接口部门的指责。
长此以往焊装同步图1施焊与未实施焊装同步工程结果对比车辆开发过程企划设计样车制作工艺验证(TTO )量产(SOP )问题件数以进行S.E活动早期发现问题在一般的开发方式下发现问题的曲线发现问题时间节点的早期化量产时遗留问题件数第一批小批量生产(1PP )第二批小批量生产(2PP )工程师的业务能力、本身的价值甚至整个部门存在的价值都遭到质疑。
下面来研讨如何提高焊装同步工程的实施价值。
4提高实施价值的方法4.1SE 与ME 的职责分工应明确职责明确才能有效的开展工作,分工在项目开展前必须要明确,目前很多主机厂未设立独立的SE 部门,而是与相应部门进行了合并,例如在车身技术部(或者焊装部)下设立焊装SE 科,如长城汽车、吉利汽车、长安汽车及奇瑞汽车等。
其实部门的组织架构并不是重点,重要的是焊装SE 业务必须有专人来开展,术业有专攻,毕竟焊装SE 工程师和焊装ME 工程师业务的侧重点是不同的,焊装SE 的工作重点在产品开发前期,而焊装ME 的业务重点是数据冻结以后的设备制造及实车制造阶段。
但是SE 与ME 两种业务是有重叠期的,例如在数据第二次发布后(北汽的体系称为TG1数据发布),ME 需要根据此版数据完善生产线的改造或新建方案、规划工艺、梳理预算准备招标文件等很多业务,此时SE 工程师也需要根据此版数据开展更为详尽的SE 业务,比如更新焊装工艺流程图,3D 数据第二轮评审等,此阶段正是SE 业务的工作重点。
若没有专人来开展SE 业务分析,而是由ME 来从项目开始直至SOP 全权负责,上述业务重叠区的工作就会被打折,不会收到很好的效果,通常情况下ME 工程师会将业务的重点放在ME 的主营业务上,数据评审的业务会被压缩工时,这也是必然会发生的。
这种由ME 全权负责的模式因前期数据评审没有很好完成,遗留下来的问题只有ME 自己吸收解决了,其中的痛楚只有ME自己会有更深的体会,对比来说这种模式下Q 、C 、D 、P 比前者要差。
项目开始时,前期生产线的规划、改造方案,制造策略等若由ME 负责,那么这个决策过程中必须要有SE 工程师参与并且要在最终的交付物上进行会签。
这样做的目的是将上述前期关键决策项内容很好的传递给SE 工程师,SE 才能有准确的输入并据此开展SE 业务。
否则,SE 分析的准确性会降低,因为没有按照准确的输入开展工作。
上述是ME 与SE 的一次交接,同样SE 也需要将部分输出物及时准确的输出给ME ,比如经过数据分析需要使用特殊焊钳的位置、尺寸匹配困难的位置等,这样ME 才能在设备上、工艺方案上、招标预算上充分考量。
总之,SE 与ME 是两种不同的业务,看起来相似其实不然,必须有专人负责而且分工要明确,但是两种业务又必须相互对接这样才能收到最好的工作效果,得到最大的实施价值。
4.2SE 与DRE 的对接谈到SE 与DRE 的对接不得不说产品设变的问题,北汽应用西门子TC 中的PDM 来管理产品数据,但还未实现整个产品数据设计过程都在线上进行,最早也是在数据达到TG1状态时才上传到PDM 系统中,SE 在接收到某版数据后开展SE 业务,这版数据到下一版数据过程中的数据变更很难被追踪,DRE 没有将数据变更的情况及时有效并且详尽的通知到SE 工程师,造成数据评审问题遗漏,尤其是在数据冻结前的设变,如TG2数据(用来动刀加工模检夹的数据),这个阶段的问题遗漏将直接导致不可逆转的后果。
产品的每一个设变都应发起一个流程,这个流程中必须有SE 工程师的一个节点,这样才能有效的控制产品设变,才能最大程度的减少问题遗漏。
另外必须强调一点,数据冻结前必须经由SE 工程师会签,而且ME 不能接收未经SE 会签的数据,这样做也是保证数据的准确性,保证工艺可行性。
SE 与DRE 的对接不是单向的,SE 也应向DRE输出信息,比如项目制造策略、线体改造方案等都图2实施焊装同步工程实际效果车辆开发过程企划设计样车制作TTO1PP2PP量产问题件数期待的效果实际的效果应在项目开始时向DRE 宣贯,让DRE 有一定的了解,方便后期工作开展。
有人把SE 比作是DRE 与ME 之间的桥梁,我认为比作一个摆渡船更贴切,只将需要信息传递给另一方,SE 这里要做一次过滤或加工。
下文将谈到SE 提供给DRE 更为详尽的信息输入。
4.3焊装生产线数据的重要性这里的焊装生产线数据包括设备、夹具、钢结构的3D 数据,工艺文件及生产线平面布置图等,这些数据对SE 分析尤为重要,例如当一个新车型要投产到已有生产线进行混线生产时,上述数据必须完整、准确的输入到SE 部门,SE 工程师才能根据这些数据有效开展SE 业务并得到正确的分析结果,这对共线分析影响很大。
图3中的焊接过孔其实已经校核过一次,但使用的是错误的焊钳型号,得到正确的输入后又进行了一次校核,提出设变申请,若这次设变没有被提出后期就会增加焊钳(工艺可行的情况下)或更改模具,这些设变费用都是巨大的,开发周期也会因此而加长。
以上研讨了生产线数据的重要性,接下来研讨如何来有效管理这些数据。
对主机厂来说,尤其是在全国各地有多个工厂,而且每个工厂是在不同的时间建造完成的,每个工厂里又有多条焊装生产线,如果在前期没有规划如何来管理这些数据,那么现在肯定面临一个非常头痛的问题:数据缺失或者完全没有、只有2D 没有3D 、数据状态与实物状态不一致、数据格式无法读取等,这些都是历史问题,如果不加以管理对主机厂来说损失是巨大的。
那么如何来管理这些数据,既然TC 中的PDM 可以管理产品数据,那么TC 中其他模块应该也可以管理这些生产线数据或者直接用PDM 管理这些数据也是可行的。
有了管理工具,数据的管理就可以进一步规范化,当然还有数据的命名规则,版本升级规则等需要制定,这里不再研讨。
有数据可以进行管理,若没有数据、数据不完整或者数据不是最新状态怎么处理?这就需要借助三维扫描技术,一条焊装生产线在两台扫描设备同时投入进行扫描,大约在40h 完成扫描,扫描完成后再进行数据加工,软件供应商可以进行快速建模,并可以开展将两个模型进行对比进而识别出不同点。
有了三维扫描技术的帮助,可以帮助解决数据缺失及确定数据一致性的问题。
4.4提高虚拟仿真工具的应用效果虚拟仿真工具的应用可以完善SE 的分析内容,例如应用西门子的PS 可以对机器人焊接时的焊钳可达性进行校核,这个分析内容若应用CA⁃TIA 软件很难做到。
而且分析结果是可视化的,将干涉结果抓图发给DRE ,DRE 很容易接受并进行产品更改。
开闭件包边问题一直是SE 分析的难点,应用技术要求和工程师经验分析后结果往往不准确,试生产时要经过多次修模并且调试时间会加长。
目前正在正在研讨应用AUTO-FORM 中的hem-planer 模块进行开闭件包边成型分析,同样分析结果是可视化的,软件可以准确预知卷入卷出量,翘曲及卷曲的合边质量缺陷,产品设计前期就应将这些缺陷更改掉,目前正在尝试将软件中机器人滚边头的路径导入到PS 中进行机器人离线编程,以此来减少后期滚边路径的调试周期。
虚拟仿真工作的应用可以完善SE 的分析内容、提高分析结果的准确性,随着软件技术的发展这将是未来SE 分析方法的发展趋势。
4.5完善SE 开发流程及内容焊装同步工程开发业务内容是焊装同步工程评审方法的基础,明确了焊装同步工程在产品开发阶段应开展的业务,焊装同步工程业务内容是否完善关系到焊装同步工程业务是否存在缺失,图3点焊焊接过孔问题示例直接影响到焊装同步工程评审的质量,并且流程及业务内容需要根据项目的开展逐步完善,不是一成不变的。
建议焊装SE 开发内容应至少包含表1的内容。
焊装同步工程业务内容及输出物预研阶段-G8G8-G7G7-G6G6-G5G4-G1对标车分析规划管理造型分析3D 数据评审车身工艺设计3D 数据评审工程验证产品及工艺验证a .对标车白车身分析b .焊装同步工程开发策略编制c .再发防错问题排查d .焊装同步工程开发计划编制e .焊装生产线共线要求编制f .通用工艺要求g .初步造型面(CAS )及油泥模型分析h .主断面评审i .焊装特殊工艺分析j .车身数据结构评审k .焊装生产线共线分析l .白车身焊装工艺流程图制定m .主要产品精度控制点(MCP )主要产品精度控制面(MCS )编制n .车身数据结构评审o .移动公差建议表p .工程样车(EP )样车工艺验证q .项目经验总结,问题库建立对标车白车身分析报告焊装同步工程开发策略再发防错问题管理表焊装同步工程开发计划针对产品开发的制造需求生技条件书ECR焊装特殊工艺分析报告ECR焊装生产线共用方案白车身焊装工艺流程图MCP/MCS ECR 移动公差建议表编制ECR 问题库4.6提前输入工艺要求DRE 负责产品设计,对冲焊涂总四大工艺要求不能完全掌握,并且在产品设计时缺乏工艺要求进行参照,设计完成的产品数据存在很多工艺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