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第一节《原电池》0.0
- 格式:doc
- 大小:229.50 KB
- 文档页数:3
选修四第四章第一节《原电池》广州市南海中学马俊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简单原电池的不足,认识双液原电池,进一步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2)理解盐桥的作用(3)能够写出原电池的电极反应和原电池总反应方程式(4)利用氧化还原反应原理设计简单原电池2.过程与方法:(1)在分析原电池工作原理以及盐桥作用时,通过对电子、离子流动方向的分析,使学生学会运用微粒观解释问题的方法。
(2)通过实验探究原电池如何提供持续、稳定电流的过程,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设→实验验证”基本的科学素养,提高实验探究能力(3)通过在对简单原电池和双液原电池比较学习中,让学生学会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的方法,并让学生感受化学知识的延续性、发展性。
(4)通过让学生利用氧化还原反应设计原电池的活动,培养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实践出真知”、严谨治学的科学观。
(2)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团队智慧的力量,培养互相合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本节教学重点:进一步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在这个基础上能够正确写出原电池的电极反应式,并会设计简单原电池。
本节教学难点:原电池的电极反应式,盐桥的作用,原电池的设计。
课时安排 1课时【复习引入】请同学们根据反应:Zn + CuSO4 = ZnSO4 + Cu设计一个原电池。
设计时思考:⑴正负极材料、电解质溶液的选择?⑵画出装置草图。
在图上标明电子流向,电流流向,离子移动方向⑶写出两极反应式;⑷预测实验现象。
【学生活动】思考、表达【投影学生答案、分析、归纳、更正】(1)(2)电子流向:电子从Zn经导线流到Cu电流流向:电流从Cu经外电路到Zn离子移动方向:SO42-向负极Zn迁移,Cu2+向正极Cu迁移(3)负极:Zn - 2e - = Zn 2+(氧化反应)正极:Cu 2+ + 2e - = Cu (还原反应)(4)预测实验现象:小灯泡亮(或电流计指针偏转),在铜片表面有新的红色铜析出,锌片表面逐渐溶解【教师演示实验】【学生活动】 学生观察实验,补充实验现象小灯泡开始很亮,但迅速变暗,在铜片表面有新的红色铜析出,锌片上也有气泡冒出,锌逐渐溶解,随着时间的延续,锌片上有红色的物质。
《原电池》测试题
1.有A、B、C、D四种金属,将A与B用导线联结起来,浸入电解质溶液中,B不易被腐蚀;将A、D分别投入到等浓度的盐酸中,D比A反应剧烈;将铜浸入B的盐溶液中无明显变化;将铜浸入C的盐溶液中,有金属C析出。
据此可推知它们的金属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
A.D>C>A>B B.D>A>B>C C.D>B>A>C D.B>A>D>C
2.(2000年北京春季高考化学题)100mL浓度为2 mol·L-1的盐酸跟过量的锌片反应,为加快反应速率,又不影响生成氢气的总量,可采用的方法是()
A.加入适量的6mol·L-1的盐酸 B.加入数滴氯化铜溶液
C.加入适量蒸馏水 D.加入适量的氯化钠溶液
3.(1999年全国高考化学题)氢镍电池是近年开发出来的可充电电池,它可以取代会产生污染的铜镍电池。
氢镍电池的总反应式是:
(1/2)H2+NiO(OH) Ni(OH)2
根据此反应式判断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电池放电时,电池负极周围溶液的pH不断增大B.电池放电时,镍元素被氧化
C.电池充电时,氢元素被还原 D.电池放电时,H2是负极
4.(2000年全国高考理综题)钢铁发生电化学腐蚀时,负极发生的反应()
A.2H++2e-==H2 B.2H2O+O2+4e-== 4OH-
C.Fe-2e-==Fe2+ D.4OH-+4e-==2H2O+O2
5.(2001年广东高考化学题)镍镉(Ni-Cd)可充电电池在现代生活中有广泛应用,它的充放电反应按下
式进行:
由此可知,该电池放电时的负极材料是()
A.Cd(OH)2 B.Ni(OH)2 C.Cd D.NiO(OH)
6.(2001年上海高考化学题)铜片和锌片用导线连接后插入稀硫酸中,锌片是()A.阴极 B.正极 C.阳极 D.负极
7.(2004年天津高考理综题)下图为氢氧燃料电池原理示意图,按照此图的提示,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a电极是负极 B.b电极的电极反应为:4OH--4e-== 2H2O+O2↑
C.氢氧燃料电池是一种具有应用前景的绿色电源
D.氢氧燃料电池是一种不需要将还原剂和氧化剂全部储藏在电池内的新型发电装置
8.(2004年江苏高考化学题)碱性电池具有容量大、放电电流大的特点,因而得到广泛应用。
锌—锰碱性电池以氢氧化钾溶液为电解液,电池总反应式为:
Zn(s)+2MnO2(s)+H2O(l) == Zn(OH)2(s)+Mn2O3(s)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电池工作时,锌失去电子 B.电池正极的电极反应式为:2MnO2(s)+H2O(1)+2e- == Mn2O3(s)+2OH-(aq) C.电池工作时,电子由正极通过外电路流向负极
D.外电路中每通过O.2mol电子,锌的质量理论上减小6.5g
9.(2003年春季高考理综题)家用炒菜铁锅用水清洗放置后,出现红棕色的锈斑,在此变化过程中不发生的化学反应是()
A.4Fe(OH)2+2H2O+O2===4Fe(OH)3↓
B.2Fe+2H2O+O2===2Fe(OH)2↓
C.2H2O+O2+4e-===4OH-
D.Fe-3e-===Fe3+
10.(2000年上海高考题)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废电池必须进行集中处理的问题被提到议事日
程,其首要原因是()
A.利用电池外壳的金属材料
B.防止电池中汞、镉和铅等重金属离子污染
C.不使电池中渗出的电解液腐蚀其他物品
D.回收其中的石墨电极
11.铁棒与石墨棒用导线连接后浸入0.01 mol·L-1的食盐溶液中,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A.铁棒附近产生OH-
B.铁棒被腐蚀
C.石墨棒上放出Cl2
D.石墨棒上放出O2
12.某原电池总反应离子方程式为2Fe3++Fe===3Fe2+,不能实现该反应的原电池组成是
A.正极为铜,负极为铁,电解质溶液为FeCl3溶液
B.正极为碳,负极为铁,电解质溶液为Fe(NO3)3溶液
C.正极为铁,负极为锌,电解质溶液为Fe2(SO4)3溶液
D.正极为银,负极为铁,电解质溶液为CuSO4溶液
13.生物体中细胞膜内的葡萄糖,细胞膜外的富氧液体及细胞膜构成微型的生物原电池,下列有关判断正确的是()
A.负极发生的电极反应可能是:O2-4e-+2H2O===4OH-
B.正极发生的电极反应可能是:O2-4e-===2O2-
C.负极反应主要是C6H12O6生成CO2或HCO-
3 D.正极反应主要是C6H12O6生成CO2或CO-2
3
14.以下现象与电化腐蚀无关的是()
A.黄铜(铜锌合金)制作的铜锣不易产生铜绿
B.生铁比软铁芯(几乎是纯铁)容易生锈
C.铁质器件附有铜质配件,在接触处易生铁锈
D.银制奖牌久置后表面变暗
15.锂电池是新一代的高能电池,它以质轻、能高而受到普遍重视,目前已经研制成功了多种锂电池。
某种锂电池的总反应可表示为:Li+MnO2===LiMnO2。
若该电池提供5库仑(C)电量(其他损耗忽略不计),则消耗的正极材料的质量约为(相对原子质量Li:7;MnO2:87,电子电量取1.60×10-19C)()
A.3.2×103 g
B.7×10-4 g
C.4.52×10-3 g
D.4.52×10-2 g
16.据报道,美国正在研究的新电池可能取代目前广泛使用的铅蓄电池,它具有容量大等优点,其电池反应为2Zn+O2===2ZnO,原料为锌粒、电解液和空气,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锌为正极,空气进入负极反应
B.负极反应为Zn-2e-===Zn2+
C.正极发生氧化反应
D.电解液肯定不是强酸
17.将两个铂电极插入KOH溶液中,向两极分别通入CH4和O2,即构成CH4燃料电池。
已知通入CH4的一极,
其电极反应式是:CH4+10OH--8e-===CO-2
3
+7H2O;通入O2的另一极,其电极反应是:
O2+2H2O+4e-===4OH-,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通入CH4的电极为负极
B.正极发生氧化反应
C.燃料电池工作时溶液中的阴离子向负极移动
D.该电池使用一段时间后应补充KOH
18.如右图所示的装置,在盛有水的烧杯中,铁圈和银圈的连接处吊着一根绝缘
的细丝,使之平衡。
小心地从烧杯中央滴入CuSO4溶液。
(1)片刻后可观察到的现象是(指悬吊的金属圈)。
A.铁圈和银圈左右摇摆不定
B.保持平衡状态不变
C.铁圈向下倾斜
D.银圈向下倾斜
(2)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是。
19.(2000年全国高考理综卷)熔融盐燃料电池具有高的发电效率,因而受到重视,可用Li2CO3和Na2CO3的熔融盐混合物做电解质,CO为阳极燃气,空气与CO2的混合气为阴极燃气,制得在650℃下工作的燃料电池,完成有关的电池反应式:
阳极反应式:2CO+2CO-2
3
−→
−4CO2+4e-
阴极反应式:总电池反应式:
20.(1)今有反应2H2+O2KOH
====2H2O构成了燃料电池,则负极应通,正极应通。
电
极反应式为:负极,正极:。
(2)如把KOH改为稀H2SO4做电解质,则电极反应式为:负极,
正极。
两电极附近溶液的pH各有何变化?。
(3)如把H2改为CH4、KOH做导电物质,则电极反应式为:负极,正极。
21.
22.电池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教学科研等各个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
电池按不同的划分
标准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种类,应用最广泛的是电化学电池。
(1)电化学电池能够把能转化为能。
电化学电池的工作原理是的迁移扩散和电化学反应。
下列属于电化学电池的有。
①蓄电池②锌锰电池③充电电池④一次性电池
(2)电化学电池的组成可以表示为:(-)负极材料‖A‖正极材料(+)。
A表示,离子在A中的电阻比电子在金属中的电阻。
对于不漏电的电池电子在A中的电阻为。
(3)1991年Sony公司首次推出商品化的锂离子电池,此后锂离子电池的厂家如雨后春笋般在全世界出现,锂离子电池的品种和数量也在逐年增加。
锂离子电池的电压高,单个电池的电压是3.6 V,锂离子电池的正极材料是锂的过渡金属氧化物(例如LiCoO2)混以一定量的导电添加物(例如C)构成的混合导体,负极材料是可插入锂的碳材料。
①锂在元素周期表中位于第周期,第主族。
②锂离子电池所用的正负极材料都是不污染环境的无毒无害物质,属于绿色能源。
而镉镍在生产过程中污染环境。
(作为密封电池无毒无害可以放心使用)镉镍电池的有毒物质是,它作为电池的极。
23.关于“电解氯化铜溶液时的pH变化”问题,化学界有以下两种不同的观点:
pH与时间关系图
观点一是:“理论派”认为电解氯化铜溶液后溶液的pH升高。
观点二是:“实验派”经过反复、多次、精确的实验测定,证明电
解氯化铜溶液时pH的变化如图曲线的关系。
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电解前氯化铜溶液的pH处在A点位置的原因是
(用离子方程式说明)。
(2)“理论派”所持观点的理论依据是。
(3)“实验派”的实验结论是。
他们所述“精确实验”是通过确定的。
(4)你持何种观点?你所持观点的理由是(从化学原理加以简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