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学期第四章第一节逐步完善的交通运输网
- 格式:ppt
- 大小:8.51 MB
- 文档页数:26
八年级上册4.1.1第四章中国的经济发展第一节逐步完善的交通运输网第1课(共2课)同学们每天是通过什么交通方式来上学的?父母上班呢?(骑车、走路、打车等)看课本86页,一些同学对交通运输的体会,可以知道运输业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是非常重要的,每一种交通工具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交通工具的发展是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的。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我国逐步完善的交通运输网。
一、现代主要交通运输方式读课本86页图4.1,思考:①三阶段的发展说明了什么?②现代主要交通方式有哪些?③三个阶段中,哪个阶段对环境的影响最大?这说明了什么?①由原始运输工具到制造出先进的运输工具,交通运输工具的不断发展,证明了社会生产力的不断进步。
②现代交通运输方式主要有:公路运输、铁路运输、航空运输、内河航运、海洋运输以及其他运输方式——管道运输、地铁运输等。
③第三个阶段,也就是现代交通运输发展起来之后,对环境的污染是最大的。
说明了交通运输工具可以污染环境,对自然和社会存在一定的消极影响。
二、交通运输的重要作用交通运输不仅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而且对地区经济的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材料一:黔西南州国民生产总值原排在贵州省各州的最后。
南昆铁路开通后,埋藏在地下的煤、金矿等资源一下有了出路,为该州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该州年生产总值以12.2%的幅度攀升,2005年达到了118亿元,国民生产总值一跃上升到了全省第四。
材料二:新中国成立以前,从成都到拉萨,翻山越岭,要走好几个月。
现在坐汽车只需几天,乘飞机只要几个小时,青藏铁路开通后,坐火车也只要两三天时间。
这两个事例分别从货运、客运两个方面说明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促进市场经济发展,发展旅游业,加强各地区、各民族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的联系等,都要优先发展运输事业,所以说,交通运输是经济发展的“先行官”。
读87页两则新闻后我们可以知道,无论对发达的城市来说,还是对落后偏僻的农村而言,交通运输都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知识点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知识点一、逐步完善的交通运输网——“先行官”1、经济发展的“先行官”⑴交通运输:指的是利用交通工具把人或物从一个地方运送到另一个地方。
⑵运输工具:火车、汽车、船舶、飞机等。
⑶运输方式:公路、铁路、航空、水运和管道。
⑷现代各种运输方式的比较:运输方式优点缺点公路运输方便、机动灵活、速度快运费较贵、运量较小铁路运输速度快、运费低、运量大、连续性好灵活性较差、短途运输成本高航空运输速度最快、舒适、安全运量最小、运费最高水路运输运费最低、运量最大速度最慢、受天气影响较大管道运输方便、速度快运量大、运费低、损耗小、安全可靠、连续性强、管理方便灵活性差⑸历史上的四大米市:无锡、九江、芜湖、长沙。
原因:①雨热同期的气候使得这里的农作物以稻米为主。
②这里位于长江干流和许多支流以及京杭大运河的交汇处,水运条件非常优越。
③长江中下游自古就是人口聚集的地区,有很大的市场。
2、四通八达的交通运输线南北向的铁路线(自东向西排列) 1、京沪线2、京九线3、京哈——京广线4、焦柳线5、宝成——成昆线东西向的铁路线(自北向南排列) 6、京包——包兰线7、陇海——兰新线8、沪杭线——浙赣线——湘黔线——贵昆线⑴我国交通运输的分布特点:分布不均,东部密集,西部稀疏,密度相差很大。
⑵我国最重要的运输方式:铁路运输。
⑶我国主要铁路线:“三横五纵” (P91中的图4.6)3、转换灵活的交通运输枢纽项目所在省(区) 交汇的铁路北京北京京哈、京沪、京九、京广、京包成都四川宝成、成昆徐州江苏京沪、陇海株洲湖南京广、浙赣、湘黔兰州甘肃包兰、兰新、陇海、兰青杭州浙江沪杭、浙赣郑州河南陇海、京广⑴在若干条交通运输线交叉的地方,形成了重要的交通运输枢纽,分为单一型和综合型。
⑵重要的铁路运输枢纽:4、选择合理的交通运输方式⑴客运:根据旅客的出行目的和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进行选择。
⑵货运:①贵重或急需的货物且数量不大的,多由航空运送;②易死亡变质的活物、鲜货,短程可由公路运送,远程而又数量大的可用铁路上的专用车;③大宗笨重的货物,远距离运输,尽可能利用水运或铁路运输。
第四章中国的经济发展一、单元教材分析:本章教材从交通运输、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工业的分布与发展三个方面来认识中国经济的发展。
逐步完善的交通运输网强调交通运输在国民经济以及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介绍我国主要的交通运输路线,接着了解交通枢纽的重要作用以及重要的交通枢纽,最后结合实际生活,介绍如何选择合理的交通运输方式。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一节,通过学习,对农业的重要作用,我国农业的地区分布,发展农业的策略和原则,我国农业的发展方向等,有较为全面的认识。
工业的分布与发展以一条主线:发展工业的重要性,我国工业分布现状,工业未来发展方向,前后联系,形成一个整体。
二、单元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我国交通运输网络地区分布特点,学会合理选择交通运输方式;了解我国农业地区分布差异,明确如何才能因地制宜的发展农业;了解我国主要的工业区和工业中心,能够从多个角度说明我国工业发展前景。
2、过程与方法目标:让学生通过搜集资料、自主预习,提前了解教材内容;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探究,利用展示的图片,提供的资料分析得出结论,培养学生读图分析、材料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我国交通运输业、农业和工业的发展特点,认识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状况,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同时通过认识我国经济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培养学生为民族振兴富强而努力的情感。
三、单元重、难点:1、学会合理选择交通运输方式。
2、明确如何才能因地制宜的发展农业。
3、掌握我国主要的工业区和工业中心。
四、课时安排:共6课第一节、逐步完善的交通运输网一、教材分析:本节课采用大量形象生动且具体清晰的图片资料作为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手段,在一开始上课的时候就给学生以耳目一新的感觉;接着开展小组活动尤其是以身边的具体实例来开展活动,比较接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随后展示了我国的铁路分布,学生了解相关的铁路线之后,铁路线的名称以及经过的主要城市都迎刃而解,最后介绍了生活中的常识:怎样看列车时刻表?如何买火车票?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地理学科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真正学会一些与生活有关的、在实际生活中有用的地理知识。
第四章中国的经济发展第一节逐步完善的交通运输网一、经济发展的“先行官”【交通运输】就是把人和物从一个地方运送到另一个地方。
【现代交通运输方式】是指使用火车、汽车、船舶、飞机、管道等工具的运输,即:铁路、公路、水路(海运、河运)、航空、管道等运输方式。
二、四通八达的交通运输线【全国交通运输网】铁路运输是我国最重要的运输方式,纵横交错的铁路线分布在全国各地,通向城市、工厂和矿山,并与海港、公路、河道运输相衔接,构成全国交通运输网的骨架。
【交通运输网分布不均】东部地区密度大,西部地区密度小。
三、选择合适的交通运输方式【选择客运或货运需要考虑的因素】运输的价格高低、速度快慢、运输量的多少、人的出行目的、货物本身的性质和数量以及运输距离等。
客运:主要考虑出行的目的、票价、速度;货运:主要考虑货物的性质和数量、运输距离、运费、速度、运输的目的第二节因地制宜发展农业一、农业与我们【农业的分类】种植业:在耕地上种植水稻、小麦、大豆等农作物的生产部门;林业:对森林的种植、养育、保护、采伐以及林木产品的采集和加工的生产部门;畜牧业:在牧区,牧民靠放牧牲畜而取得产品,在农耕区,农民靠饲养牲畜来获得产品,这样的生产部门总称为畜牧业;渔业:在水域中进行天然捕捞,或者人工养殖有价值的水生生物的生产部门;三、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 【影响农业的社会经济条件】 ①与城市或工矿区的距离; ②市场需求量; ③农业技术装备; ④农民文化技术水平;四、我国农业面临的挑战与对策第三节 工业的分布与发展一、工业与我们 【工业的分类】重工业:以提供生产资料为主的工业部门;轻工业:以提供生活资料为主的工业部门;二、工业空间分布【工业分布大势】①京广、京沪、哈大等铁路沿线,形成了很多具有全国意义的工业基地; ②黄河流域是能源开发的重要工业带;③长江沿线形成了以上海、南京、武汉、重庆等城市为中心的沿江经济发达地带;④沿海地区集中了长江三角洲、辽中南、京津唐、珠江三角洲地区,以及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城市等工业最发达的经济核心区。
八年级上地理知识点整理(四)、中国的经济发展1、逐步完善的交通运输网(1)交通运输是经济发展的“先行官”:交通运输是联系生产与消费的纽带,是连接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的桥梁,(2)发展交通业的原因:为了开发利用资源,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加强各地区、各民族、各国家家政治、经济、文化等的联系,都应首发发展交通运输。
(3)四通八达的交通运输线:交通运输的分布特点:分布不均,东部稠密,西部稀疏,密度相差很大。
原因:我国人口的东多西少,矿产资源的北煤南磷,家产品的南稻北麦,都向交通运输提出了要求;地形上,东部大分地区为平原,西部地势较高,地形复杂,修路成本高。
我国铁路网的骨架,简称“三横五纵”(3)交通枢纽:北京、郑州、徐州、株洲、兰州、成都。
(4)各种运输方式的比较:选择合适的交通运输(需要考虑的因素有):货物本身性质及运货量、运输距离、目的地位置、运输工具的特点等。
2、因地制宜发展农业:(1)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广义的农业包括耕作业、林业、畜牧业和渔业。
在我国,种植业是农业的主体。
种植业受自然条件的影响很大,(条件):它一方面要求有适宜耕作的土地,一般要求地形平坦,土壤深厚、肥沃,水源丰富,灌溉便利;另一方面要有足够的供农作物生长所需的光照、热量和水分,世界上农业发展较早、农业发达的地区多分布在降水适中的热带、温带平原地区。
(2)我国农业的差异:①东西差异——界线:400毫米年降水量线。
(分布):东部以种植业、林业、渔业为主;西部以畜牧业为主,分布着我国的四大牧区:内蒙古牧区、新疆牧区、青海牧区、西藏牧区。
原因:农业生产受自然条件的影响较大,东部是湿润、半湿润性季风气候,平原大部分分布在东部,水、热、土配合良好,农业发展历史悠久,人口稠密、农业类型多样。
西部气候干旱,降水较少,地势高峻,以高原、山地为主;水、热、土配合较差,且人口稀少,农业发展历史较晚,农业小而分散,以畜牧业为主。
②南北差异——界线:秦岭——淮河原因分析:北方降水比南方少,雨季短,水资源短缺。
八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中国的经济发展》知识点归纳第一节逐步完善的交通运输网1现代交通运输方式:公路运输、铁路运输、管道运输、水路运输、航空运输等在各种各种交通运输线中,铁路运输是我国最重要的运输方式。
纵横交错的铁路线构成全国交通运输网的骨架。
人们形象地把交通运输比喻为经济发展的“先行官”。
历史上我国著名的四大“米市”是:长沙、九江、芜湖、无锡2.我国交通运输网特点:分布不均,东密西疏3.铁路干线——熟记“三横五纵”P91图东西向和南北向的干线南北向:京沪线、京九线、京哈—京广线、焦柳线、宝成—成昆线东西向:京包—包兰线、陇海—兰新线、沪杭—浙赣—湘黔—贵昆线4.交通运输枢纽——若干条交通运输线交叉处(人流、货流量都很大)重要铁枢纽:北京、郑州、徐州、株洲、成都和兰州(经过的铁路线)分为单一交通枢纽和综合交通枢纽5.不同运输方式的特点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管道速度较快次于铁路最慢最快运量较大较小最大最小大价格较低较高最低最高第二节因地制宜发展农业1.农业的部门分为:种植业、畜牧业、渔业、林业。
2.农业的重要性:农业是解决人民温饱的基础;是实现现代化的关键;是支撑国民经济建设与发展的基础产业。
3.农业的地区分布:以400mm年降水量线为界,以西(非季风区)主要进行牧业生产,种植业只分布在有灌溉水源的平原、河谷和绿洲。
以东(季风区)是种植业、林业和渔业的主要分布区。
4.我国四大牧区:青海牧区、x藏牧区、x疆牧区和内蒙古牧区。
我国淡水渔业最发达地区集中在长江中下游平原东部沿海是我国海洋捕捞和海洋养殖的基地5.我国三大林区:西南和东北为天然林区;东南为人工林区。
6.我国三大棉区:x疆南部、华北平原的中南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
7.种植业的地区差异种植业地区差异耕地类型粮食作物经济作物耕作制度秦岭—淮河以南水田水稻油菜甘蔗棉花一年两熟到三熟秦岭—淮河以北旱地小麦花生甜菜棉花华北平原一年两熟或两年三熟;东北平原一年一熟8.影响农业发展的因素:A自然条件气候干旱、地形较平坦、草原广阔—牧业;气候湿润、河湖众多—渔业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丰富—种植业;地形陡峭、水土易流失—林业B.社会经济条件:与城市或工业区的距离;市场需求量;农业技术装备;农民文化技术水平9.不同类型地区农业建设方向: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郊区要积极发展出口创汇农业;中部地区建立高产高效的农产品基地;西部地区坚决实行退耕还林、还草,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特色农业。
八年级上册地理第四单元知识点归纳八年级上册地理第四单元知识点(一)逐步完善的交通运输网1.交通运输对地区的经济发展起着及其重要的作用,交通运输又比喻为经济发展的“先行官”。
四大米市:无锡、芜湖、九江、长沙。
以茶换马:甘肃天水2.铁路线、公路线、航线以及航空线是我国经济发展的“生命线”。
东部地区交通运输网络密度大,西部地区交通运输网络密度较小。
铁路运输是我国最重要的交通运输方式。
3.我国的铁路干线(1)东西:京包-包兰线;陇海-兰新线;沪杭-浙赣-湘黔-贵昆线(2)南北:京哈线;京哈线;京广线;京九线;焦柳线;宝成-成昆线(3)青藏铁路4.交通枢纽:北京、郑州、徐州、兰州、株洲、成都等经过的铁路线5.交通方式的特点6.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贵重或者急需的货物而又数量不大的用航空运输;容易死亡或者变质的货物,多用公路;大宗笨重货物远距离运输,一般选择铁路或者水运(二)因地制宜发展农业1.定义和分类:利用动物、植物等生物的生长发育规律,通过人工培育来获得产品的各部门,统称农业。
农业是支撑国民经济建设与发展的基础产业。
分为种植业、林业、牧业和渔业。
2.农作物包括粮食作物(水稻、小麦——南宜水稻北宜麦)、油料作物(长江油菜带、黄淮花生区两大生产区)、糖料作物(南种甘蔗北甜菜)、棉花(新疆南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三大棉区)。
3.农业分布(1)种植业:东部半湿润和湿润和平原地区,秦岭-淮河一线以南为水田,以北是旱地。
(2)牧业:西部的高原和山地,四大牧区:新疆牧区,西藏牧区,青海牧区,内蒙古牧区(3)林业:东北林区和西南林区,东南部人工林区(4)渔业:东部沿海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地区4.因地制宜发展农业(三)工业和分布与发展1.定义和分类:工业生产主要是从自然界取得自然资源,以及对原材料(矿产品、农产品)进行加工、再加工的过程。
分为重工业和轻工业。
2.地位: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也是国家经济自主、政治独立、国防现代化的根本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