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下册 实际问题 13教案 北京版
- 格式:doc
- 大小:146.50 KB
- 文档页数:2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解决问题北京版 (2)一、教学背景数学是一门在学生学习中相当重要的学科。
在大多数情况下,数学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它还承担着培育学生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重任。
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我们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文档针对北京版三年级下册数学内容,设计了一套有关解决问题的教学方案。
二、教学目标•能够初步理解问题的意义和解决问题的必要性•能够根据已知条件和题目要求,采取恰当的方法解决问题•能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理解问题与提出问题•教学目标:学生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能够理解问题的含义,提出一个问题并指出解决问题的必要性•教学步骤:–首先,让学生看几个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并讨论它们为什么是问题和如何解决问题。
例如:“小张在商店买了两个苹果,他现在有多少个苹果?”,“如果小张有5元钱,他可以买多少个苹果?”等。
–然后,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想出一个由他们自己提出的问题,并提出最有效的解决方法。
–最后,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讨论目前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和可能存在的缺陷。
第二课时:整体分析问题•教学目标:学生可以全面了解问题,识别问题的不同方面。
•教学步骤:–教师可以提供一些问题,让学生阅读它们并进行全面解析。
例如:“今天是星期五,那么星期六是明天,那么星期天是什么?” 这个问题可以让学生计算“今天是星期五,因此星期天是后天”,“如果早上八点,那么现在是哪一个时机?”这个问题可以让学生考虑“到早上八点还需要多长时间”,“我需要再多睡一会儿还是很快起床日太阳升起的时候?”这个问题可以让学生思考“太阳几点升起”,“需要多长时间睡眠,以便健康?”,等等。
–教师可以让学生讨论他们分析问题的方式,以及他们如何区分和识别问题的不同方面。
第三课时:整体解决问题•教学目标:学生能够独立地使用他们已经学到的策略解决问题。
•教学步骤:–首先,教师可以给出一些具体问题,并让学生独立使用已学到的策略解决。
实质问题教课目的:1.知识目标:稳固复习连乘应用题的解题方法,使学生能正确理清数目关系,解答问题。
2.能力目标:培育学生剖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感情目标:倡导学生算法多样化,养成仔细计算的好习惯。
教课要点:理清数目关系,掌握剖析方法。
教课难点:理清数目关系,掌握剖析方法。
主要教法:指导研究。
教具:投影。
教课过程:一、口算练习20×6=50×40=100×6=8× 1000=60×6=90×60=17× 100=49×100=14×10=34×10=60×100=200 × 6=2×5×7= 8×5×7= 4 ×2×9=9 ×2×5=二、指导练习1. 出示 P16 /2 题:每个书架有 3 层,每层有 62 本书, 3 个书架共有多少本书?(1)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谈谈条件和问题。
(2)和同学谈谈你的想法。
(3)全班沟通:你是如何想的?先求什么?再求什么?如何列综合算式?(依据学生的表达,进行板书)3×3=9(层)62×3=186(本)62×9=558(本)186×3=558(本)3×3×6262×3×3(4)师指引学生进行总结:用两种不一样的方法都能够解决同一问题,不过先求的算式道理不一样。
2. 出示 P16/ 3 题:(1)学生读题,独立剖析数目关系。
(2)用你喜爱的方法进行计算。
(3)指名报告沟通,集体校正。
3.出示 P16/ 4 题:(1)学生自由读题,剖析已知条件和问题。
(2)要求一共有多少本练习本,能够如何想?相互谈谈。
师:你用到了哪些条件?节余的条件说明什么?依据学生的表达,逐一进行解说。
① 40×7=280(本)② 25×11+5=280(本)师:用这两种方法。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解决问题北京版 (2)教学目标1.学习解决两个未知数的问题2.掌握使用代数式求解问题的方法3.了解数字模式的概念和用法教学重点1.如何使用代数式求解问题2.如何应用数字模式解决问题教学难点1.在解决问题时正确使用代数式2.将数字模式应用到实际问题中教学内容一、复习通过让学生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巩固解决一个未知数的方法。
二、引入新知识在上面的基础上,介绍解决两个未知数的问题的方法,让学生通过例题掌握如何使用代数式求解问题。
三、拓展应用引导学生运用数字模式解决实际问题,通过练习提高他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法1.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讨论问题和解决方法,增强互动和合作精神。
2.演示或解释实例题目来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的知识点。
3.通过小组竞赛或个人练习来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活动过程一、复习(10分钟)让学生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再次掌握解决一个未知数的方法。
二、引入新知识(20分钟)1.介绍代数式的概念和使用方法。
2.讲解解决两个未知数的问题的方法,并提供相关的例题。
三、拓展应用(30分钟)1.让学生分小组讨论,按照要求设计数字模式,将其应用于实际问题。
2.让学生使用代数式解决难题,并检查答案的正确性。
四、课堂小结(10分钟)对本节课学习的内容进行概括,强化知识点,并温习问题解决的方法。
五、作业布置布置关于本节课所学内容的作业,以巩固学生的理解。
作业1.使用代数式解决多个未知数的问题。
2.选择一个实际问题,并设计相关的数字模式(上下文与数字模式相符)。
总结在本节课中,我们讲解了如何使用代数式解决两个未知数的问题,介绍了数字模式的概念和用法,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展示例题和引导解决实际问题,我们希望学生能够掌握解决多个未知数的方法,同时提高他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决问题-北京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一、背景介绍北京市从2018年起实施三年级数学新教材,其中下册内容涵盖了解决问题、建立简单的代数模型、时间、货币等内容。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们普遍面临以下问题:•针对解决问题这一章节,如何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理解问题并掌握解题方法?•如何帮助学生建立简单的代数模型,从而更好地理解和解决问题?•如何通过实际操作,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时间和货币的概念?本文将围绕以上问题展开探讨,并提出相关解决方法。
二、解决问题2.1 引导学生理解问题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问题,教师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呈现真实场景:通过呈现生活中的实际场景,引导学生抽象出问题;•给予问题:提供给学生具体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多种角度思考问题;•引导分析:帮助学生逐步分析问题,建立问题模型。
举个例子,当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天数问题”的时候,可以通过引入实际场景进行逐步引导:•把一个星期分成了七天,这七天是怎么来的呢?•可以说是按自然现象来的吧,根据大自然的规律,一天一夜,时间变化一周期,就是一天。
那么一个星期有多少个这样的周期?•一个星期有多少天呢?是不是就是从周一开始数,往后数七个,这样就是下一个周一,那么这七天是一个星期,星期一、星期二……星期天七个字,人们就用这七个英文字母来代表一周七天的顺序。
通过这样的逐步引导,让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理解问题并掌握解题方法。
2.2 建立简单的代数模型在解决问题时,我们经常会面临需要建立代数模型的问题。
教师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帮助学生建立简单的代数模型:•引入符号化语言:引入一些简单符号,帮助学生建立代数模型;•引导列式:引导学生将问题列式表示,帮助学生建立代数模型;•运用数字、量的概念:引导学生将问题抽象为数字或量,帮助他们更直观地理解问题,以便建立代数模型。
例如,在教学下列题目时,“小红身高是小明的2/3,请问小明身高是小红的多少倍?”:•假设小明身高为x,则小红身高为2/3x•根据题意得出小明身高是小红的3/2倍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解决问题。
实际问题教学内容:1.知识目标: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先乘后除应用问题的数量关系。
2.能力目标:巩固解题思路,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的能力和灵活解容许用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认真审题,认真分析数量关系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掌握先乘后除应用问题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通过分析能灵活准确地解答两步应用问题。
教学过程:一、复习解答先乘后除问题的思路。
解决应用问题必须认真读题,理解题意,再根据数量之间的关系合理解答。
出示22页〔3〕。
1.读题,理解题意。
动物世界精装本每本15元,简装本每本9元,买12本精装本的钱,能买多少本简装本?2.找出条件和所求问题。
3.要求“买12本精装本的钱,能买多少本简装本?〞得知道什么?〔买12本精装书多少钱和每本简装书多少元?〕解题关键:买12本精装书的钱与买简装书的钱一样。
4.完整分析。
二、指导学生分析变式应用问题,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1.每个鼠标48元,每台计算机7999元,买15个鼠标和一台计算机需要多少元?读题,理解题意。
从问题分析买15个鼠标和一台计算机需要多少元?15个鼠标几元一台计算机几元?+ 7999元一个鼠标48元× 15个完整分析2.23页〔7〕独立分析方法:先乘后除。
解题关键:根据左边工人的工作效率与加工时间求出工作总量,然后再求另一个工人的工作效率。
*加工一批零件,9个工人20天可以完成,如果增加6个工人,每个工人的工作效率一样,几天可以完成?作业:第16页〔2——4〕做在本上。
板书设计:买15个鼠标和一台计算机需要多少元?15个鼠标几元一台计算机几元?+ 7999元一个鼠标48元× 15个。
《实际问题(例3)》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能抓住“不变量”分析并解答简单的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提取、筛选信息的能力,渗透对应思想,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应用意识,培养学生养成认真审题、合理筛选、有序思考、完整解答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1.培养学生抓住“不变量”解决问题的意识,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
2.培养学生提取、筛选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抓住“不变量”解决问题的意识。
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巩同数量关系1.条件“对对碰”。
请你从男生、女生的手中分别选一个条件,然后提出问题并口头列式解答。
2.提问:都是选择“买了8个练习本”这个条件,怎么求的问题却不同?预设:“买了8个练习本”就是已知数量是8个,如果再选择总价,就可以求单价;如果选择单价,就可以求总价,所用的数量关系是不同的。
小结:数量关系是我们解决问题的关键。
同一个已知条件,与不同的条件结合,所解答的问题就不同,关键是要分析数量间的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选择条件、提出问题,帮助学生复习常用的数量关系,唤起学生的旧知,让学生体会到条件与条件之间的对应关系,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采用“对对碰”的形式使枯燥的数学问题变得生动活泼,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二)理解题意,整理、筛选信息,突出不变量1.出示:教科书第30页的例3。
2.仔细审题,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预设:题目给出的数学信息有:3件上衣袖口一共用了24粒扣子;给15件这样的上衣袖口钉扣子;问题是一共要用多少粒。
3.你能不能想个办法,把这些信息清楚、简洁地表示出来?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尝试,然后全班交流。
(1)预设1:我采用摘录信息的方法,把条件和问题罗列出来。
3件上衣袖口,一共用了24粒15件这样的上衣袖口,一共要用多少粒?小结:这样表示一目了然,同类条件并列便于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也清楚了。
标题: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解决问题北京版 (1)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二、教学内容1. 教学重点: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2. 教学难点:解决实际问题,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复习等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讲授新课(1)计算方法以生活中的实例引入,如计算购物时商品的价格,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
教师讲解计算方法,并进行示范。
(2)巩固练习布置一些计算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3. 解决实际问题(1)情景创设创设一个实际情景,如计算班级学生的总分,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2)合作探究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实际问题。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提醒学生注意计算过程中的细节问题。
5. 课后作业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计算能力。
四、教学评价1. 过程性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如参与程度、合作意识、动手操作能力等。
2. 终结性评价:通过课后作业、测试等方式,评价学生对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的掌握程度。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资源1. 教材: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材。
2. 教学用具:计算器、实物投影仪等。
3. 课件:与本节课相关的教学课件。
4. 其他资源:网络资源、图书资料等。
在以上提供的教学内容中,需要特别关注的是“解决实际问题”这一部分。
这是因为在数学教学中,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解决问题1教学目标评论1经历从直观图示中抽象出数量关系的过程,从不同情境中概括出共同的模型,初步感知归一问题的解决方法。
2 沟通图形及具体数量之间的联系,通过形数结合的训练,提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组织富有现实性的数学活动,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借助归一的实际应用,内化归一思想,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2重点评论沟通图形以及数量之间的联系,通过数形结合的训练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难点评论借助归一的实际应用,内化归一思想,建立数学模型,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4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归一问题评论(一).借助直观图形,初步感知每份数、份数与总数之间的关系。
1.师:咱们今天的数学科课就从一条线段开始。
(呈现一条线段,表示80。
)这条线段表示80,把它平均分成了4份,黄色部分表示多少?生:80÷4=2021师:说说你的意思师:把80平均分成4份,求一份是多少用80÷4,2021一份,说得真好。
那这一份是多少?3份是多少?怎么知道的?活动2【讲授】归一问题评论二.借助直观图形,初步感受归一的基本模式。
1、大家继续看。
这是8个正方形,表示160,那你知道红色部分是多少吗?自己独立解决。
谁能说说你是怎样解决的?生:160÷8=2021 2021=60能说说想法吗?2、我们接着看,有什么发现?生:8个是160,求绿色部分表示多少?你能解决吗?谁来说说?3、这个图红色部分表示多少?怎么不说话?不知道一个正方形是多少就不行吗?那我们来看看,告诉我们什么信息了?能解决吗?指名扮演听明白了吗?这样行吗?都谁和他一样啊?给大家说说你是怎么想的?谁还有问题?4、这个图呢?什么意思?独立解决,说说自己的想法。
5、请同学们观察着四个算式,再回忆刚才我们解决的问题,你有什么发现?都是先求的什么?出示课件一份重要吗?对,只有找到到了一份,我们才能解决几份的问题。
其实在生活中也有很多这样的问题,你们能利用刚才的发现去解决生活中问题吗?那我们就一起去找一找生活中的一份。
《解决问题》教学案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连乘应用问题的数量关系。
2、能力目标:通过分析解答应用问题,培养分析推理的能力和灵活解答应用问题的能力、3、情感目标:培养认真审题,认真分析数量关系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连乘应用问题的数量关系。
难点:通过分析能准确解答连乘应用问题。
教学过程:一、复习一步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应用问题,熟悉结构,为学习连乘问题扫请障碍。
1、依照条件提问题、大勇集邮,在集邮本的每一页上插5行邮票,每行插4张,每页一共插多少张?口头列式:4×52、一座楼房,每层有6个教室,每个教室摆33套桌椅,一层一共有多少套桌椅?口头列式:33×6口答:求下列问题必须明白什么条件?求2行写多少个字?(一行写几个字)求3页一共放几张?(一页放几张)3。
再次明确行与列(横成行,竖成列)二、通过“堆放饮料的箱数”这一问题,引起学生的考虑。
解决连乘问题。
谈话:在超市经常会大批量进货,在一家超市进了一批矿泉水,有规律地堆放在一起,我们来帮忙计算一下,这家超市共进矿泉水多少箱?1、看图(出示课件),从图中您明白了什么?(有4层,一行有6箱,一列有5箱)板书:一行有6箱,一列有5箱,有4层2、这道题已知三个条件,请您们想一想在这三个条件中哪两个条件有直截了当的联系,能够依照这两个条件先求出什么问题?请同组同学讨论一下。
看谁想的合理有与别人不同、3、学生讨论后回答,按不同解题思路标出问题。
板书:一层有多少箱?一纵列有多少箱? 一纵行有多少箱?在图中指出、4、学生依照自己提出的中间问题完整分析数量关系。
可加上手势帮助理解。
可用分析法或综合法。
5、求“一共有多少箱?”分别有不同的解法、您会列式解答不?请您任选一种解法把分步算式写在练习本上。
(写小标题)反馈:解法一:(1)一层有几箱?6×5=30(箱)(2)一共有几箱?30×4=120(箱)解法二:(1)一纵列有几箱?5×4=20(箱)(2)一共有几箱?20×6=120(箱)解法三:(1)一纵行有几箱?6×4=24(箱)(2)一共有几箱?24×5=120(箱)依照各解法完整地口述解答过程。
实际问题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巩固复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算理,熟练准确的进行计算。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提高计算的准确性。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算理,准确计算。
教学难点理解算理,准确计算。
教学过程:一、基本练习。
1.口算。
12×10= 20×70= 60×10=10×24= 80×40= 100×9=34×10= 30×90= 6×100=10×92= 60×30= 1000×4=2.下面的两道题哪里弄错了?把错的改正过来。
38×29=418 60×76=45603 8 6 0× 2 9 ×7 63 4 2 4 5 6 07 64 1 8(1)分别找出错误。
(2)在练习本上改正过来。
3.用竖式计算,最后边的两道题验算。
56×28= 13×89= 24×46=43×70= 29×42= 47×52=(1)学生独立完成。
(2)集体订正并改错。
二、课堂作业。
脱式计算下面各题。
624÷8×37 702-26×1853×24-687 (45+18)×29256+27×23 54×14÷689×(304-226) 32×27÷9741-19×34 (37+48)×32(1)学生独立完成作业,老师进行批改。
(2)在计算的过程中,你认为哪些地方应该引起大家的注意,和同学们说一说。
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巩固复习解答应用题的方法。
使学生能够准确的找到中间问题,熟练解答简单的实际问题。
2.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
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
分析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
分析数量关系,掌握解题方法。
教、学具准备:
习题课件。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口算:30×40= 1000×7= 60×20=
100×5= 12×30= 600×10=
7×100= 80×40= 34×100=
竖式计算。
35×28= 56×48= 94×36=
指名板演,再集体订正。
二、指导练习。
1.校服原价112元,现在每套98元。
学校现在买32套,可以比原来节省多少元?
(1)学生读题,说说条件和问题。
(2)师:要求现在比原来节省多少元?就要知道哪两个条件?
原来要多少元?-现在要多少元?
师:根据哪些条件可以求出原来的价钱?
112×32=3584(元)
师:根据哪些条件可以求出现在的价钱?
98×32=3136(元)
师:节省多少元,怎样计算?
3584-3136=448(元)
(3)你还有其它的解决办法吗?和你周围的同学说一说。
指名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A:先求出一套衣服的价钱相差多少元?
112-98=14(元)
B:再求出32套衣服相差多少元?
14×32=448(元)
(4)比较这两种方法,哪一种方法更简便?为什么?
2.试一试。
学生独立完成P25 8题。
提示:手推车有几个车轮?三轮车有几个车轮?
指名叙述分析过程,集体交流。
三、综合练习。
1.P27 17题、P28 18题。
(1)学生独立分析解答。
(2)指名说解题思路。
(3)自由的叙述分析过程。
2.根据这两个题,解答学生的质疑。
四、小结。
分析应用题的关键是什么?(找准中间问题)你还有什么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