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浮力 第1节 浮力(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1.18 MB
- 文档页数:10
教案:人教版八下物理第10章第1节《浮力》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人教版八下物理第10章第1节《浮力》。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浮力的概念、阿基米德原理、浮力的大小计算以及浮力的应用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浮力的概念,知道浮力的大小与物体在液体中排开的液体体积有关。
2. 让学生掌握阿基米德原理,能够运用阿基米德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3. 通过实验和例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浮力的大小计算,阿基米德原理的应用。
2. 教学重点:浮力的概念,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浮力计、物体(如石头、木块等)、液体(如水、盐水等)。
2.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报告单。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浮力计的示数,感受浮力的存在。
2. 浮力的概念:讲解浮力的定义,让学生理解浮力是物体在液体中受到的向上的力。
3. 阿基米德原理:讲解阿基米德原理,让学生明白浮力的大小与物体在液体中排开的液体体积有关。
4. 浮力的大小计算:引导学生运用阿基米德原理计算浮力的大小,讲解计算公式。
5. 实验操作: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测量不同物体在液体中的浮力,并记录实验数据。
6. 例题讲解:运用阿基米德原理讲解浮力应用的例题,让学生学会运用浮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7.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浮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巩固所学内容。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浮力概念:物体在液体中受到的向上的力计算公式:F浮 = G排= ρ水gV排阿基米德原理:浮力的大小与物体在液体中排开的液体体积有关应用:解决实际问题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解释浮力的概念。
(2)请运用阿基米德原理计算一个物体在液体中的浮力。
(3)请举例说明浮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2. 答案:(1)浮力是物体在液体中受到的向上的力。
(2)物体在液体中的浮力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的重力,计算公式为F浮 = G排= ρ水gV排。
教学设计方案教学流程标过程与方法1. 通过大量生活事例了解浮力, 从而引出浮力的概念;2.通过观察, 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3.通过实验, 初步探究决定浮力大小的因素。
3. 通过实验,初步探究决定浮力大小的因素。
3.通过实验,初步探究决定浮力大小的因素。
情感态度 1. 在观察实验过程中, 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2.通过对生活、生产中浮力的了解, 提高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和社会的意识;3.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
3.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
教学重点 1. 通过大量经验事实, 认识浮力的存在;2. 运用实验探究的方法得出决定浮力的大小的因素。
2.运用实验探究的方法得出决定浮力的大小的因素。
教学难点运用控制变量法实际实验探究浮力大小的影响因素。
教学过程设计问题与情境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活动一创设情景, 导入新课创设情景,导入新课教师演示手里的乒乓球放手后会怎样,如果换做是在水里会怎么样?根据实验现象, 分析原因。
激发学生学习的情趣和认识浮力的存在。
活动二观察生活中浮力现象, 总结归纳浮力定义观察生活中浮力现象,总结归纳浮力定义提出问题, 列举生活中类似的现象。
问题1: 从这个浮力的产生条件和大致方向的角度分析概括浮力的概念。
问题2:对静止在水面上的物体受力分析, 受到几个力, 根据平衡条件得出浮力的方向。
教师在过道巡视,发现问题及时点拨指导。
运用力与运动, 二力平衡的知识小组讨论给浮力下定义。
一、浮力(F浮)1.定义: 浸在液体(或气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向上托起的力。
2.方向: 竖直向上2.方向:竖直向上充分尊重学生原有的知识, 调动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积极性。
充分尊重学生原有的知识,调动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积极性。
活动三练习使用测力计测量物体重力, 启发探究测量浮力的方法引导学生回忆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的方法, 再次将物体挂在挂钩下放入水中观察, 提出问题引导。
问题1: 测力计示数有什么变化, 怎么变?问题2:为什么会这样变化, 由此你想到了什么?教师观察学生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重力, 发现问题及时指导点拨教师观察学生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重力,发现问题及时指导点拨使用弹簧测力计分别在空气和液体中测量物体的重力, 比较两次测量结果分析讨论其原因, 并得出测量浮力的方法。
第十章第1节《浮力》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浮力》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重要内容,在力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前面所学的力学知识的延伸扩展,为以后研究物体浮沉条件奠定基础而且对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技术、科学研究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
由于这部分内容有一定的难度, 学生学起来总有种望而生畏的感觉。
因此,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通过实验、视频学习,拓展延伸等方法,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调动全体学生的参与感。
二、学情分析:对于学生来说,“浮力”既熟悉又陌生。
说熟悉,是因为在日常生活的积累中和在小学自然常识课的学习中已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说陌生,是因为要把有关浮力的认识从感性提高到理性,需要综合运用各方面的知识,如力的测量、重力、二力平衡、二力的合成等重要知识,还需要对这些知识进行科学的分析、推理、归纳等。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通过称重法求浮力的大小,视频学习影响浮力大小的相关,为下一节阿基米德原理》做好了铺垫和准备。
三、教法选择1、将被动观察改为主动探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究实验。
2、通过实验视频学习和探究,提高学生思考,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四、学法指导在课堂上着力开发学生的三个空间1、学生的活动空间。
让不同的学生根据教材的内容涉及相关的探究过程。
2、学生的思维空间。
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自己体验、感知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通过思维碰撞,培养思维能力。
3、学生的表现空间。
通过把自己的想法、结果展示给大家,学习交流与合作,体验成功的愉悦。
五、课堂主线设计:情景线索:(明线)通过不同物体在液体气体中的浮沉情况,总结归纳对浮力的认识知识线索:(隐线)通过情景设置,体验用称重法测浮力的大小逻辑线索:(思维线索)通过分析物体的浮沉,激发学生主动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六、教学过程6、铁块在水中沉底,受到浮力吗? 在,了解到在生活和生产中浮力的各种应用。
进而引发浮力的概念的思考。
新课讲授教师活动演示实验(学生参与)1.怎样才能取出量筒中的乒乓球学生活动观察观察对比前后两次实验,分析什么是浮力设计意图联系实际引出概念2.怎样才能使乒乓球浮起来引导学生认识到物体在浮力的作用下可以漂浮在水面上1•将乒乓球放入瓶内,向瓶里倒水,乒乓球不浮起;2.将瓶下口堵住,乒乓球浮起。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十章第1节《浮力》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浮力》是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十章第一节内容,本章教学内容“浮力”是前三章“力”、“运动和力”、“压强”内容的延伸和应用。
学生已经学习了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知道了怎样用力的示意图描述力,这些知识都为学生正确认识浮力和描述浮力奠定了基础。
在第八章又学习了二力平衡的状态和条件,对分析浮力的方向和大小做了铺垫,在第九章也学习了压强的知识,从而为学生在理解浮力产生原因上打好了坚实的基础。
而本节内容既综合地应用了液体的压强、压力、二力平衡等知识。
又为学习阿基米德原理、物体的浮沉这条件及其应用奠定了基础。
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1、通过实验使学生感知浮力的存在,认识一切浸在液体中的物体都要受到浮力的作用,浮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的。
2、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在液体中所受浮力的大小。
3、通过阅读教材与观看视频结合起来,使学生能认识浮力产生的原因,4、使学生经历探究浮力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过程,认识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跟他浸在液体中的体积有关,跟液体的密度有关。
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研究问题的方法、能力等。
三、重难点:重点是探究决定浮力大小的因素。
难点是探究实验的设计方案及控制变量法的具体应用。
四、教学准备ppt课件、实验记录单。
演示实验器材有:弹簧测力计、钩码、铁架台、乒乓球、烧杯、大水杯、圆柱体组、塑料瓶等。
分组实验器材有20组:弹簧测力计,圆柱体,饮料瓶、水和浓盐水。
五、教法:实验分析、归纳、讲授、引导等学法:观察、分析、小组讨论、交流、分组实验等六、教学过程教学过程引入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媒体应用创设情境引入课题展示教学图片1、“辽宁号”航空母舰并提出问题:是什么力使上万吨的航空母舰航行在海面上?2、在死海里游泳的人并提出问题:不会游泳的人在死海里为什么不会沉下去?要想知道其中的奥秘,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浮力的相关知识。
第十章浮力第1节浮力知识与技能:1.知道浮力的概念、产生原因及浮力的方向。
2.知道漂浮在液面上的物体和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都受到浮力作用,会用称重法计算浮力。
3.知道大气对浸没在其中的物体也有浮力作用。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观察,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
2.经历探究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过程,学习使用控制变量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协作精神。
2.初步建立应用科学知识的意识。
3.培养学生大胆猜想、在实验过程中勇于创新的精神。
重点:浮力概念的建立。
难点:浮力产生的原因。
多媒体课件、烧杯、水、乒乓球、物块、弹簧测力计、细绳、盐、形状规则的金属块。
一、情景导入情景1传说大约两千年前,罗马统帅狄杜进兵耶路撒冷,攻到死海岸边,下令处决俘虏来的奴隶。
奴隶们被扔入死海,并没有沉到水里淹死,却被波浪送回岸边。
狄杜勃然大怒,再次下令将奴隶们扔到海里,但是奴隶们依旧安然无恙。
狄杜大惊失色,认为奴隶们受到神灵保佑,屡淹不死,只好下令将他们全部释放。
同学们想知道其中的原因吗?情景2我们经常看到节日放飞的氢气球会浮在空中;人游泳时可以漂浮在水面上;鸭子、轮船能漂浮在水面上;在陆地上搬不动的石块,在水中却可以轻而易举地做到等事例,你思考过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吗?下面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开始今天的学习课题——浮力。
二、合作探究浮力1.认识浮力提出问题什么是浮力?前面学过的力都是有方向的,那么浮力有方向吗?演示实验准备一个装满水的烧杯,用手将一个乒乓球压入水中,然后放手,如图所示,观察现象。
(现象:乒乓球从水中浮起)交流讨论同学们分组交流讨论浮在水面的乒乓球受几个力的作用?施力物体分别是谁?力的方向如何呢?归纳总结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向下、向上的力,向下的力叫做重力,另一个向上的力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力——浮力。
2.下沉的物体也受到浮力提出问题漂浮的物体受到浮力,那么在水中下沉的石块、铜块等物体是否也受到浮力作用呢?演示实验如图所示,将一物块(不吸水),在空气中称量后,慢慢浸没在水中,观察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变化,并记录在表格中。
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章第1节《浮力》教案(新版)新人教版第十章第一节浮力[设计理念]注重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让学生将生活中的实例与知识联系起来,即物理与生活接轨。
本节主要知识点都是通过学生动手探究得出结论,这有利于学生进一步熟悉探究性学习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和自学能力。
又让学生掌握类比法和比较法以及控制变量法,还加深对浮力知识的理解。
[教材分析]本节学习新的一种力-------浮力,教材首先通过鸭子、轮船等物体能浮在水面上,让学生认识到浮力是真实存在的,并通过演示实验渗透一种测量浮力大小的方法——二次称重法,然后通过实验探究,帮助学生理解决定浮力大小的因素,为得出阿基米德原理奠定了基础,再通过进一步探究活动,概括出阿基米德原理,推导出浮力大小的计算公式。
[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浮力及浮力产生的原因。
(2)学习使用谈簧测力计测浮力的大小。
(3)知道浮力的大小跟那些因素有关。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观察,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2)经历探究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过程,学习使用控制变量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协作精神。
(2)培养学生乐于探索生活中物理知识的兴趣。
培养学生大胆猜想、在实验过程中勇于创新的精神。
[重点难点]重点:(1)认识浮力,会测量浮力的大小。
(3)探究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难度:探究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操作过程。
[教学方法]浮力的知识都是从实验中分析归纳出来,所以主要采用实验探究法,学生要想从实验中得出浮力的概念,必须掌握类比法、分析法、比较法、归纳法和控制变量法。
[仪器材料]木块、铁块、石块、烧杯、水、水槽、盐水、细线、弹簧测力计[教学流程设计]一、引入新课引导学生举例感受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浮力。
如:浮在水面上的轮船、飘在死海上的人、游泳的人等。
感受浸在空气中的物体受到浮力。
如飞行的气球、飞艇等。
(板书课题)(设计意图:用学生身边的例子导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第十章浮力第1节浮力教材分析1.本节由“浮力”和“决定浮力大小的因素”两部分内容构成。
2.本节是在综合应用密度、液体的压强、压力、二力平衡等知识的基础上展开的,综合性强。
3.教材利用探究的方式研究浮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这样一方面有助于学生进一步认识浮力的有关概念;另一方面,为学阿基米德原理做好准备。
4.本节课程在学习中要用到实验、推理等多种方法的综合应用,对初二的学生来说难度有点大。
学情分析学生能从日常生活现象中认识浮力的存在,但因为本节内容要求学生对知识和方法都要有较强的综合运动能力,对八年级学生来说难度有点大。
设计理念本节课的设计是以科学课程标准为依据。
在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年龄、兴趣、生活环境等方面的差异,在课程设计、教材中鼓励他们亲手操作,激发学生对周围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知识的探究,真正做到发现学生正常思维的潜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学目标1.认识一切浸在液体中的物体都要受到浮力的作用,浮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的。
能通过实验证明上述结论的正确性。
2.能认识浮力产生原因。
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在液体中所受浮力的大小。
3.经历探究浮力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过程,认识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跟它浸在液体中的体积有关,跟液体的密度有关。
教学重难点重点:认识浮力的存在,称重法测浮力的大小。
难点:运用实验和分析的方法得出浮力产生的原因。
信息技术应用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将视频资源与PowerPoint相结合,通过PowerPoint的动作设置增强所学知识的直观性和趣味性;课前准备烧杯(溢水杯)、大水槽、水、浓盐水(酒精)、木块、乒乓球、弹簧测力计、细线、大小不同的物块、铝块。
教学过程设计教学环节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从实际问1.媒体播放:(1)冰山浮在水面上;(2)游轮、鸭引入课题子在水面游弋。
题中引入观看、思考课题,引2.问:是什么力量把它们托起来的?起学生的兴究研趣。
1.老师:冰山、游轮、鸭子都受到重力的作用,但聆听、思考,引起学生进行新课对生活中却没有因此而沉入水底,这表明水对它们有一个向学习什么是浮浮力问题力。
《浮力》教学设计〔优秀6篇〕科学《浮力》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设计:1、科学知识目标:〔1〕知道在生活中存在着浮力。
〔2〕知道物体在水中受到水的浮力。
〔3〕简单测量物体受到水的浮力的大小。
2、能力培养目标:〔1〕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定量观测、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1〕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开展的。
〔2〕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知道在生活中存在着浮力。
无论上浮的物体,还是下沉的物体都受到水的浮力的作用。
教学难点:学生掌握简单的测量物体受到的浮力的大小以及方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准备:实验用具:小石子、水槽、塑料泡沫、石头、乒乓球、钉子、木块、钩码、测力计、笔、盆子教学过程:一、故事引入,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喜欢听故事吗?今天老师给你们讲一个文彦博树洞取球故事,好吗?生:好!师:从前有个小孩名叫文彦博,有一次,他跟好朋友在玩皮球,当他们玩得起劲时,皮球掉进了旁边的树洞里。
小朋友都望着树洞兴叹:“唉!没有皮球可以玩了!真可惜!〞正当大家都手足无措时,文彦博镇定地说:“有方法了!〞同学们,你们知道他想了一个什么方法取到树洞里的球呢?生:给树洞灌水。
师:为什么给树洞灌水能把球救出来呢?生:因为水能把球浮起来!师:你们真聪明!今天,这节课就来研究一下有关浮力的现象。
〔出示板书:浮力〕二、科学实验,探究新知。
〔一〕活动一:判断物体在水中是浮还是沉。
师:浮力是阿基米德首先发现的,文彦博利用球能浮在水面上的原理取到了球,那么请同学们大胆地猜测一下,我们桌面上的泡沫塑料、木块、钩码、乒乓球、钉子、石头。
如果把我们准备的6种材料放入水中,哪些能浮在水面上?哪些会沉下去呢?生1:泡沫塑料、木块都会浮起来。
生2:乒乓球也会浮起来。
生3:钩码、钉子、石头会沉下去。
师:大家都说了自己的猜测。
现在我们来亲自试一试,究竟我们的猜测与实验结果是否一致呢?请同学们把材料一个一个轻轻放入水中,一边做一边把实验结果填在表格一的“实验结果〞那一行里。
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章第1节——浮力。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浮力的概念、阿基米德原理以及浮力的大小计算。
浮力的概念是指物体在液体或气体中受到的向上的力,阿基米德原理则是解释了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或气体的重力。
教材还介绍了如何利用浮力进行物体的悬浮和沉没控制。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浮力的概念,掌握阿基米德原理,能够运用浮力的大小计算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积极探究的学习态度,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浮力的概念、阿基米德原理、浮力的大小计算。
难点:浮力的大小计算公式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浮力演示器、浮力计算器、实物模型等。
学具:笔记本、尺子、计算器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一个物体在水中浮起来的视频,引发学生对浮力的好奇心和兴趣。
2. 浮力概念讲解:讲解浮力的定义,解释浮力是物体在液体或气体中受到的向上的力。
3. 阿基米德原理讲解:介绍阿基米德原理,即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或气体的重力。
4. 浮力大小计算:讲解浮力的大小计算公式,并进行示例计算。
5. 例题讲解:给出一个有关浮力计算的例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答。
6. 随堂练习:给出一些有关浮力计算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7. 浮力应用讨论:讨论浮力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船舶的浮力原理、潜水艇的浮力控制等。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浮力定义:物体在液体或气体中受到的向上的力原理:阿基米德原理(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或气体的重力)计算公式:浮力 = 排开的液体或气体的重力七、作业设计1. 请用简洁的语言描述浮力的概念。
答案:浮力是指物体在液体或气体中受到的向上的力。
2. 根据阿基米德原理,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排开的液体或气体的重力之间的关系是什么?答案: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或气体的重力。
第十章第1节教学设计课题第十章第1节浮力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生活中的浮力;2.了解如何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浮力;3.理解浮力的产生原因;4.初步探究浮力大小和什么因素有关。
(二)过程和方法1.通过大量生活事例了解浮力,从而引出浮力的概念;2.通过观察,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3.通过实验,初步探究决定浮力大小的因素。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在观察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2.通过对生活、生产中浮力的了解,提高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和社会的意识;3.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通过大量经验事实,认识浮力的存在;2.运用实验探究的方法得出决定浮力的大小的因素。
教学难点:运用实验和分析的方法得出浮力产生的原因。
教学方法实验、归纳、对比教具学具教师:木块、铁块、弹簧测力计、水槽、烧杯、乒乓球、饮料瓶(去底)、立方体液体压力显示装置学生(分组):烧杯、水、酒精、浓盐水、细线、弹簧测力计、圆柱体(上标有等距离的格)、空饮料罐、水桶教学过程引入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创设展示教学图片展示木筏、帆船、轮船、航空母观察图片并思考思考生活、生产中的浮从有趣的实际问题中引入课题,引起学生情境引入课题舰、鸭子、救生圈、热气球、飞艇、潜水艇等图片。
提出问题1、船为什么能在海面上航行?2、救生圈、救生衣的作用是什么?3、人在死海中游泳,为什么漂浮在海面上?4、孔明灯为什么能升空?5、木块在水面上漂浮,受到浮力吗?6、铁块在水中沉底,受到浮力吗?力的实例对问题进行思考的研究兴趣连续提出几个与浮力相关问题,引起学生对生活中浮力问题的关注。
引起学生的深入思考,认识浮力的存在,了解到在生活和生产中浮力的各种应用。
进而引发浮力的概念的思考。
新课讲授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联系实际引出概念演示实验木块在水中受到浮力提出问题铁块在水中会沉底,铁块在水中受浮力吗?组织学生实验观察观察木块在水中受到浮力,漂浮在水面上。
思考问题通过实验得出:铁块在水中受到水对铁块向上的托力。
引导学生认识到物体在浮力的作用下可以漂浮在水面上引起学生思考,培养迁移能力。
铁块在水中也受到浮力板书一、浮力:1. 浮力: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对物体向上浮的力叫浮力。
2. 符号:F浮3. 用弹簧测力计测浮力:F浮=G-F4. 浮力的方向:竖直向上5. 浮力的施力物体:液体6.浸在气体中的物体也受到气体对物体的浮力。
进行实验并总结归纳总结归纳实验得出有关浮力概念的相关知识规范实验操作,引导学生对浮力的概念进行总结归纳有效启发知识衔接演示实验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对物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力。
情境分析已知:边长为L的立方体位于水面下h深处四个侧面所受压力F合=0 N。
观察液体压力显示装置在液体中受到液体压力而引起的形变比较物体各表面受到液体压力及压力和合力的情况。
利用压强压力的知识推导得出浮力与物体所受液体压力的关系。
上、下两面所受压力关系∵p向上>p向下∴F向上>F向下F浮= F向上-F向下结论:浮力是液体对物体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
演示实验乒乓球实验实验现象:1.将乒乓球放入瓶内,向瓶里倒水,乒乓球不浮起;2.将瓶下口堵住,乒乓球浮起。
板书二、浮力的产生浮力是液体对物体向上和向下运用已有知识,推导讨论,得出结论。
观察,思考,分析实验分析结论:在状态1中乒乓球只受到液体对它向下的压力;在状态2中乒乓球受到液体对它向上和向下的压力,且向上的压力大于向下的压力,产生向上的浮力。
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态度,形成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提倡学习方式的多样化。
提高分析实验数据并得出结论的能力。
培养学生细致观察实验,分析浮力产生的原因。
培养学生根据实验及体验分析并由此提出问题的能力。
探究实验研究规律的压力差。
指导学生做小实验并提问把空饮料罐用手按入水桶,饮料罐进入水中越深,手的感觉有什么变化?你能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个什么样的科学问题?组织学生探究实验学生实验: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巡视指导1.学生的分工协作是否合理2.如何设计表格3.对获取的数据如何处理4. 针对学生在不同的问题中出现的错误进行纠正。
1. 探究浮力与浸没后深度的关系深度h/格重力G/N弹簧测力计做实验体验饮料罐进入水中越深,手受到的压力越大。
根据实验体验,讨论交流,得出结论:饮料罐进入水中越深,浮力越大。
由此提出新问题:浮力大小和什么因素有关?分组实验选择实验器材设计表格实验测量、记录数据。
培养学生依据事实提出科学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态度,形成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提倡学习方式的多样化。
提高分析实验数据并得出结论的能力。
渗透科学研究方法——控制变量的方法。
示数F /N 浮力F 浮/N实验结论:浮力大小与浸没水后深度无关。
2. 探究浮力与物体排开液体体积的关系 实验结论:在同一液体中,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越大,浮力越大。
3. 探究浮力与液体密度的关系实验结论:物体排开液体体积一定时,液体密度越大,浮力越大。
V 排/格 重力G /N 测力计 示数F /N浮力F 浮/Nρ液/kg·m 3 重力G /N弹簧测力计示数F /N浮力F 浮/N各组自评互评。
分析实验数据,讨论交流,得出结论。
培养学生设计实验、表格设计、规范操作的能力。
板书三、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1. 探究浮力与浸没后深度的关系。
实验结论:浮力大小与浸没水后深度无关2. 探究浮力与物体排开液体体积的关系实验结论:在同一液体中,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越大,浮力越大。
3. 探究浮力与液体密度的关系实验结论:物体排开液体体积一定时,液体密度越大,浮力越大。
运用知识解决问题例题分析1.浸没在湖水中的物体,随着浸没深度的增加,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物体受到的压强增大B.物体上、下表面受到的压力增大C.物体上、下表面受到的压力差增大D.物体受到的浮力不变答案:ABD2.质量相同的铁球和铝球,分别挂在两个相同的弹簧测力计上,将两球同时浸没在水中。
若挂铁球的示数变为F1,挂铝球的示数变为F2,则A.F1>F2B.F1=F2C.F1<F2D.无法比较答案:A了解压强、压力和浮力与深度是否有关,什么关系。
由学生根据重力G=ρVg判断质量相同的铁球和铝球的V排大小;进一步分析得出铁球和铝球所受浮力大小;最后根据浮力的测量公式F浮=G-F得到弹簧测力计的拉力大小。
使学生正确区分液体压强、压力和浮力的概念。
提高学生运用公式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深化概念拓展思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有关浮力的知识,主要有三个方面:1.浮力的概念:包括浮力的定义、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浮力的测量方法、浮力的方向、以及在液体和气体中都有浮力。
学生讨论小结学生讨论,互相补充。
回忆巩固本节课知识。
维2.浮力产生原因:浮力是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对物体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只差。
3.决定浮力大小的因素:通过探究实验我们得出浮力的大小和液体的密度和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
与物体浸没后液体的深度无关。
除了这些,浮力的大小是否还和其他因素有关呢?如果你想到,不妨自己做实验探究一下。
提出新问题和可行的探究方案。
练习与反馈课堂练习1.关于浮力,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只有浮在液体表面上的物体才受到浮力B. 一切浸入液体中的物体都受到液体对它施加竖直向上浮力C. 只要下沉的物体就不会受到浮力D. 浮力的方向不一定都是向上的2.绳子的下端系着一个铁块,当铁块浸没在水中后剪断绳子,铁块下沉的过程中它受到的浮力将()。
A. 逐渐变大B. 逐渐变小练习与反馈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教师通过练习反馈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
C. 保持不变D. 变为零答案:1、B;2、C板书设计第十章第一节浮力一、浮力1. 浮力: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对物体向上浮的力叫浮力。
2. 符号:F浮3. 用弹簧测力计测浮力:F浮=G-F4. 浮力的方向:竖直向上5. 浮力的施力物体:液体6.浸在气体中的物体也受到气体对物体的浮力。
二、浮力的产生浮力是液体对物体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
三、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1. 探究浮力与浸没后深度的关系。
实验结论:浮力大小与浸没水后深度无关2. 探究浮力与物体排开液体体积的关系实验结论:在同一液体中,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越大,浮力越大。
3. 探究浮力与液体密度的关系实验结论:物体排开液体体积一定时,液体密度越大,浮力越大。
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