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原子的构成(第一课时)
- 格式:ppt
- 大小:2.32 MB
- 文档页数:29
第三节原子的构成(第一课时)一、选择题1.原子(普通的氢除外)的原子的核是()A由电子和质子构成B由质子和中子构成C由电子和中子构成D不能再分2.在原子里质子数等于()A中子数B电子数C中子数和电子数之和D原子量3.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是(),在化学变化中可分的微粒是()A原子B分子C电子D原子核4.已知原子的核电荷数,可以确定它的()A原子量B质子数C中子数D电子数5.原子中决定相对原子质量大小的主要微粒是( )A.质子数和电子数B.质子数和中子数C.中子数和电子数D.核电荷数6.某原子的质子数为26,中子数比质子数多4,则该原子中所含微粒总数为()A.26B.56C.82D.86二、填空题1. 根据课本43页“a粒子轰击金箔”实验明现象回答:(1)有一小部分a粒子改变了原来的方向。
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大多数a粒子不改变原来的运动方向。
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极少数a粒子被弹了回来。
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一个二氧化碳分子是由两个氧原子和一个碳原子构成的,已知氧原子的质子数为8,碳原子的质子数为6,则该分子中共有个__________原子核,__________个质子,__________个电子。
3.在分子、原子、质子、中子、电子这些粒子中:①能直接构成物质的粒子有__________②显示电中性的粒子有______________③带正电的粒子有__________带负电的粒子是__________④在同一原子中数目一定相等的是___________.。
第三节原子的结构(第一课时)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2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下列物质由离子构成的是( )A.硫黄 B.氯化钠晶体 C.铁 D.蒸馏水2.将100 mL水与100 mL酒精混合,所得溶液体积小于200 mL。
下列对此现象的解释最合理的是()A.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B.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是很小的C.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D.分子间是有间隔的3.建立宏观与微观的联系是化学独特的思维方式。
下列对于宏观现象的微观解释中,错误的是()A. 变瘪的乒乓球放入热水中能鼓起来,是因为分子受热膨胀变大B. 氧气加压后变成液氧,是因为分子间的间隔变小C. 不同的花儿有不同的香味,是因为不同的分子性质不同D. 非吸烟者受到被动吸烟的危害,是因为分子在不断地运动4. 知识梳理有助于我们对已学知识的巩固,如图是某同学学习物质结构层次后以氧气为例进行的梳理,下列选项中与a、b、c相对应的是()A. 原子、原子核、核外电子B. 原子核、原子、核外电子C. 原子、核外电子、原子核D. 核外电子、原子核、原子5.日本近海强震引发的海啸,造成福岛核电站发生核泄漏事件,导致环境出现碘131超标。
已知碘131原子的核电荷数为53,相对原子质量为131,则碘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A. 131B. 127C. 78D. 536.下列粒子结构示意图中,表示阳离子的是()A B C D7.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特征是()A.分子重新组合B.分子的种类发生改变C.物质的状态发生改变D.分子间隔发生改变8.对于图示理解错误的是()A.原子可结合成分子 B.可用表示氢分子的形成过程C.物质都由分子构成 D.化学变化的基础是分子的破裂和原子的重新组合9.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分子、原子和离子都能直接构成物质B.原子核与核外电子电量相等,电性相反,所以整个原子不显电性C.决定原子质量大小的主要是质子和电子D.原子如果得到或失去电子就变成离子10. 分子与原子的根本区别是()A.能否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B.大小不同C.能否直接构成物质D.在化学变化中能否再分11.结合教材中“探寻原子构成的规律”分析,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 原子核内质子数等于中子数B. 原子核都由质子和中子构成C. 原子只由质子和电子构成D. 原子中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12.已知某氧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6,某硫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32。
第三单元构成物质的微粒
——课题二原子的结构(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思路】
由于在现阶段的教学条件下,原子这种微观粒子既看不见也摸不到,只能靠分析宏观现象去诱发学生想像,因此,这对于初学化学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困难。
在教学过程中,我借助直观的多媒体课件和一些关于微观粒子运动变化的动画或图片,既能诱发学生想像,加强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又能把抽象变为生动,增强学生学习这部分知识的兴趣。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了解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
2、初步了解原子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
3、初步学会分析原子结构示意图。
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2、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图、表等资料教学手段,化抽象为直观,
初步学会运用类比、想象、归纳、概括等方法获取信息并进行
加工。
3、通过讨论与交流,启发学生的思维,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进行世界的物质性、物质的可分性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2、激发学生对微观世界的探究欲和学习化学的兴趣。
【重点】原子的构成;核外电子排布。
【难点】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的关系。
核外电子运动的特点。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课题1:原子的结构一、原子的构成
核电荷数 = 质子数 = 核外电子数
二、核外电子的排布
1、电子层:电子经常出现的区域
2、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核外的电子在不同的电子层内运动的现象
3、原子结构示意图的意义
4、元素化学性质与最外层电子数的关系。
3.2《原子的构成》第一课时教案课题2 原子的构成(第一课时)【核心素养】从原子结构模型、理论的发展历程中,让学生体验假说、模型、实验等方法在微观世界研究中的作用。
【教学目标】1.知道原子的结构;2.知道原子结构的发现史。
【教学重点】原子的构成,依据现象分析本质的思维方法【教学难点】原子的结构【教学方法】自学探究,小组合作【课前准备】学生完成教师发布的课前预习任务,教师通过预习反馈,了解学生的薄弱点。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1.情境引入:播放:人类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的视频,结合朝鲜第五次核试验说明核力量是一个国家国防力量的象征,那么原子弹的巨大威力是如何产生的呢?这就需要我们从最基本的原子结构说起,引入新课2.投影本节课目标:(1)知道原子的结构(2)知道原子结构的发现史观看视频默读目标结合时事,视频导思,创设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好奇、探究的欲望,实现从科技走向化学的目的归纳原子中:核电荷数= 数=数追问:分子显电性吗?为什么?请另一小组交流以上问题5.小组合作:找规律根据教材53页表3-1 的几种原子构成,你能找出哪些规律?小组比赛抢答所找到的规律6.提问: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认为资料上几位科学家的原子结构理论有哪些不足?从中你得到什么启示?7.小结:我们上课前播放的视频中原子弹爆炸的巨大威力正自学导学案上的资料交流资料中原子结构发现的几个阶段讨论分析:现象中折射的本质交流核心观点交流探究方法【阅读】课本第53页原子的构成,独立完成导学案中的问题学生交流: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教师追问:它们的位置关系如何)原子核又由质子和中子构成,通过学生自学资料,提炼材料中观点的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归纳整理的能力;体验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维方法初步了解假说、模型、实验等是学习物质微观世界的基本方法。
以现代科学的观念认识原子结构,让学生体验科学理论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完善的历程。
培养学生对微观世界的空间想象能力是利用原子核的裂变而产生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核能的利用必将越来越广泛而深入!8.课堂练习:(提示:打开配套习题,互动答题,更快更便捷的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9 课堂小结:(见板书设计)(教师追问各种粒子的电性从而引出原子为什么不显电性)。
原子的结构(第一课时)课题原子的构成课型新授课课时1课时执教者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核一般由质子和中子构成。
2、理解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知道原子不显电的原因。
3、能理解原子核外电子排布方式,书写原子结构示意图过程与方法目标:1、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图、表等资料,借助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初步学会运用类比、想象、归纳、概括等方法获取信息并进行加工。
2、鼓励主动与小组进行交流和讨论,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初步建立微观认知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1、原子的构成2、核外电子排布方式教学难点1、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间的关系2、微观知识的宏观化、形象化教学方法自主探究法,合作学习法,多媒体辅助法教学用具多媒体,教材,教案教学过程教学活动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活动一:导入新课(原子虽小但可再分)【知识回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原子和分子,通过学习我们知道分子是由什么组成的?(原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请同学来分享你是怎么理解这个小的?【讲述】刚刚有同学回答了体积小,的确我们都知道我们原子的体积小,我们肉眼是看不到的,我们把硅原子放大了三百万倍才看见如图所示。
【讲述】下面我们来做个数学计算来具体感受一下原子的小,原子体积与乒乓球体积之比等于乒乓球体积与地球体积之比。
已知乒乓球半径R=0.003m,地球半径为R=6371Km【提问】原子这么小还可以再分吗?【知识抢答】学生应该能回答出: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回答】质量小、体积小【计算】【回答】可以、不可以活动二:解析科学史上探究原子结构的三个里程碑【讲述】我们原子到底可不可以再分呢?在科学家们对原子的构成探究的历程中,有三位科学家做出了他们伟大的贡献【展示】1、道尔顿的原子结构模型2、汤姆生的原子结构模型3、卢瑟福的原子结构模型【讲解】1、道尔顿得出结论:原子是不可再分的实心球体2、汤姆生得出结论:原子中含有电子3、卢瑟福得出结论:原子中有原子核【梳理归纳】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