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急性呼吸衰竭护理
- 格式:ppt
- 大小:10.45 MB
- 文档页数:47
急性呼吸衰竭护理措施【导读】急性呼吸衰竭是一个非常严重的疾病,在治疗方面,很多人也是比较关心的。
急性呼吸衰竭的危害性大家可想而知,因此在日常的生活中,就要懂得急性呼吸衰竭的护理措施,那么急性呼吸衰竭护理措施是怎样的?急性呼吸衰竭的病因有哪些?在生活中,大家如果可以了解急性呼吸衰竭护理措施,就能够比较好的治疗效果,同时还会在最短的时间之内获得身体的康复,那么急性呼吸衰竭护理措施有哪些呢?1、密切观察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的状态监测,包括一般情况,呼吸频率、节律类型、心率、节律、血压和血气分析结果的观察。
2、保持呼吸道通畅1)协助咳痰:鼓励孩子清醒地咳嗽。
定期翻身拍摄无法咳嗽的小孩背部,鼓励孩子在回击时咳嗽,并使肌腱容易排出。
2)吸:无法咳嗽、昏迷、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术的儿童,应在吸吮吸氧饱和作用需要温和之前定期给予,负压不宜过大,吸痰时间不宜过长。
3)加湿和雾化吸入:可以使用湿式加湿器,或使用超声波雾化器来加湿呼吸道。
同时,我们可以每天数次加入解痉,抗炎和祛痰药物,时间为15到20分钟。
它有助于排出痰液。
急性呼吸衰竭症状诊断疾病的诊断是需要患者进行了解的,尤其是对于急性呼吸衰竭症状诊断,大家更是要关注。
1、呼吸困难患者有主观感觉缺气,其客观表现为呼吸运动,伴有呼吸频率,深度和节律的变化。
呼吸性呼吸困难在下呼吸道不完全阻塞如支气管哮喘中更常见。
胸部疾病,重症肺炎和其他表现混合性呼吸困难。
呼吸肌疲劳的人表现为呼吸急促和腹部呼吸异常。
吸入时,腹壁被收回。
2、头发发绀是缺氧的典型征兆,由于动脉血中血红蛋白减少,引起肺叶、嘴唇、口腔黏膜、指甲出现蓝紫色现象。
3、神经精神症状急性呼吸衰竭神经精神症状比慢性症状更明显,可出现烦躁不安,扑翼像震颤、抽搐、昏迷等。
4、循环系统的症状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都会导致心率增加和血压升高。
严重的缺氧会导致各种类型的心律失常,甚至心脏骤停。
二氧化碳潴留可引起表面毛细血管扩张和静脉扩张,表现为多汗症,球结膜水肿和颈静脉充盈。
急性呼吸衰竭的急救护理1.确定呼吸衰竭的原因:在采取任何急救护理措施之前,首先需要确定呼吸衰竭的原因。
常见的原因包括肺部感染、肺水肿、支气管痉挛、气胸等。
2.维持呼吸道通畅:确保患者的呼吸道通畅是急救护理的首要任务。
可以使用手法清除呼吸道中的任何阻塞物,如呕吐物或异物。
同时,保持患者的头部处于正中位置,以便保持呼吸道通畅。
3.提供氧气:给予患者纯氧或氧气面罩以提供充足的氧气。
氧气的浓度要根据患者的需要进行调整,以帮助维持氧合作用。
4.帮助呼吸:如果患者呼吸困难或呼吸完全停止,需要立即进行人工呼吸。
可以采用口对口、口对鼻或面罩呼吸等方法进行人工呼吸,以维持患者的呼吸功能。
5.监测呼吸参数:在急救过程中,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呼吸参数,包括呼吸频率、呼吸深度和血氧饱和度。
及时调整急救护理措施以保持呼吸参数在正常范围内。
6.控制呼吸窘迫:如果患者存在严重的呼吸窘迫,可以给予镇静剂或肌松剂以减轻呼吸肌的紧张状态,并改善呼吸功能。
7.提供适当的支持治疗:除了急救护理措施外,还需要给予患者适当的支持治疗。
根据病情的不同,可能需要给予抗生素治疗、利尿剂、支气管扩张剂等药物来治疗原发病。
8.转运至医院:完成急救护理措施后,需要立即将患者转运至医院进行进一步治疗。
在转运过程中,需要持续监测患者的呼吸参数,及时调整急救护理措施,以确保患者的生命安全。
总结起来,急性呼吸衰竭的急救护理包括维持呼吸道通畅、提供适当的氧气、人工呼吸、监测呼吸参数、控制呼吸窘迫、提供支持治疗等措施。
在实施急救护理措施时,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并及时调整措施以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
另外,患者需要尽快转运至医院,接受进一步的治疗。
只有通过及时有效的急救护理,才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急性呼吸衰竭的风险,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呼吸衰竭的护理范文呼吸衰竭是一种常见的病理状态,其特点是患者的呼吸系统失去了正常的功能,无法维持正常的气体交换。
呼吸衰竭可分为急性呼吸衰竭和慢性呼吸衰竭两类,根据病情的不同,护理措施也有所差异。
下面是一篇关于呼吸衰竭护理的范文,供参考。
【引言】呼吸衰竭是一种临床上常见的危急病症,其病情可迅速恶化,对患者的生命造成威胁。
作为护士,我们应该对呼吸衰竭的护理有一个全面而系统的了解,以提供安全有效的护理,使患者尽快恢复健康。
【正文】一、急性呼吸衰竭护理1.监测患者生命体征急性呼吸衰竭患者病情危急,护士应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血压、呼吸频率、心率等,以及血氧饱和度等功能指标。
2.维持患者呼吸道通畅呼吸道阻塞是急性呼吸衰竭的主要原因之一,护士应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
这包括清除呼吸道分泌物、翻身疏通呼吸道、保持呼吸道湿润等措施。
3.辅助呼吸功能对于呼吸衰竭患者,护士应及时进行氧疗,提供足够的氧气供给,保持患者呼吸功能的稳定。
同时,可通过呼吸机等设备辅助患者呼吸。
4.合理使用药物根据患者的病情,护士可以合理使用药物来改善患者的呼吸功能。
通常包括支气管扩张剂、糖皮质激素等治疗药物。
5.心理护理呼吸衰竭患者往往身体不适,情绪低落,护士应给予心理支持和关怀,缓解患者的紧张与恐惧,帮助他们积极应对疾病。
二、慢性呼吸衰竭护理1.呼吸系统锻炼针对慢性呼吸衰竭患者的身体状况,护士应设计适宜的锻炼方案,帮助患者强化呼吸肌肉,在保护自己的情况下增加呼吸功能。
2.正确使用辅助呼吸器慢性呼吸衰竭患者可依靠辅助呼吸器维持正常呼吸功能,护士应指导患者正确使用呼吸器,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3.注意饮食调理慢性呼吸衰竭患者常伴有全身性的代谢紊乱,护士应指导患者合理饮食,注意控制水、电解质和营养的摄入,维持体内的电解质平衡。
4.定期复查慢性呼吸衰竭患者需要定期进行肺功能检查和动脉血气分析,以便及时监测病情变化并调整治疗方案。
护士应与医生紧密合作,确保患者得到及时的复查和治疗。
儿科急性呼吸衰竭护理常规及健康教育
【护理常规】
1.一般护理:
1)体位:协助患儿取半卧位或坐位,有利于肺扩张,保持患儿安静,减少活动。
2)饮食:加强营养支持,给予易消化饮食和不易发酵食物(少食乳制品和豆制品),预防便秘。
严重呼吸困难者,给予流食或半流食,维持水、电解质平衡与充足的热量。
3)环境:针对低效型呼吸形态改善通气,防治感染,保持病室环境温湿度适宜,定时通风。
4)基础护理:指导家长为患儿着宽松衣服,被褥要松软、保暖;外源性哮喘患儿应去除过敏原。
2.专科护理:
1)维持气道通畅:鼓励和帮助患儿咳嗽、咳痰,遵医嘱给予雾化吸入。
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给予氧气吸入,遵医嘱及时准确应用抗生素,以消除呼吸道充血、水肿,必要时行气管插管、人工机械通气。
2)氧疗护理:遵医嘱进行氧疗。
如I型呼吸衰竭患儿应给予低流量吸氧1~2L/min,氧浓度24%~30%。
3)做好病因的治疗和护理。
3.心理护理:重度呼吸困难的患儿常有明显的焦虑和恐惧,会增加机体的耗氧,使CO2增多而加重呼吸困难。
因此,护士应特别注意患儿的语言及非语言的表达,提供心理支持与帮助。
【健康教育】
1.当患儿呼吸困难明显缓解或减轻后,应和患儿及家长讨论减少复发的各种措施,如避免着凉、改善周围居住环境、回避过敏原、接受脱敏治疗等。
2.指导家庭备常用药及正确的使用方法,如支气管扩张剂。
循序渐进进行适当的体育活动,增强体质。
合理喂养,平衡膳食,改善全身营养状况。
呼吸衰竭护理【主要护理问题】1.气体交换受损与各种原因导致的肺换气功能障碍有关。
2.清理呼吸道无效与气管插管导致无效咳嗽有关。
3.自理能力缺陷与长期患病,身体衰弱有关。
4.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与慢性疾病消耗有关。
5.有皮肤完整性受损的危险与长期卧床有关。
6.语言沟通障碍与气管插管导致失音有关。
【护理要点】1.急性呼吸衰竭病人绝对卧床休息。
慢性呼吸衰竭代偿期病人可适当下床活动。
2.给予高蛋白、易消化饮食。
原则上少量多餐。
不能进食者给予鼻饲,保证足够热量和水的摄入。
3.监测生命体征及瞳孔、口唇、甲床颜色的变化。
对缺氧、二氧化碳潴留病人要观察神志变化,有无呼吸抑制。
注意病人的呼吸节律、快慢、深浅变化。
观察痰液量及性状,痰量多、黄稠提示有感染加重,应及时通知医生并留取痰标本。
4.依据不同病情及呼吸衰竭类型给予吸氧,争取短时间内使动脉氧分压高于50mmHg,氧饱和度80%以上。
5.保持呼吸道通畅。
鼓励病人咳嗽,帮助病人翻身拍背,促进痰液引流。
机械通气病人,每1~2小时吸痰1次,必要时需反复及时吸痰。
吸痰前2分钟气道内注入2%碳酸氢钠溶液3~5ml,降低痰液黏稠度,利于痰液吸出。
1次吸痰过程不宜超过10~15秒,防止窒息。
6.用药护理。
观察呼吸兴奋剂使用效果。
给药过快、过多,易出现呼吸过快、面色潮红、出汗、呕吐、烦躁不安、肌肉颤动、抽搐和呼吸中枢强烈兴奋后转入抑制,这时应减药或停药。
应用5%碳酸氢钠溶液时,注意病人有无二氧化碳潴留现象。
应用脱水剂及利尿剂时注意观察疗效。
心功能不全时静脉点滴不宜过快,限制入量。
7.出院指导①鼓励病人坚持做呼吸运动锻炼,掌握有效咳嗽咳痰方法,提高呼吸道抗感染能力。
②减少刺激性气体的吸入,告诫病人戒烟。
减少公共场所活动,避免呼吸道感染。
③指导病人正确服药。
了解药物副反应。
④安排合理膳食,注意热量、维生素、脂肪、电解质、糖的摄入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