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媒介批评

媒介批评

媒介批评
媒介批评

《媒介批评》教学大纲

张艳红编写

新闻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680 目录

前言 (681)

第一讲媒介批评的含义与作用 (682)

第二讲媒介批评的任务与范围:兼论媒介批评者的素质要求 (683)

一、任务与范围 (683)

二、影响媒介批评质量的因素 (683)

三、媒介批评者的基本素养要求 (683)

四、本讲思考题 (683)

五、本讲教学重点 (684)

第三讲西方的媒介批评 (685)

第四讲媒介批评的理论基础 (686)

第五讲媒介批评的标准 (687)

第六讲媒介批评的方法 (688)

第七讲新闻来源——新闻的专业主义(一) (689)

第八讲客观报道——新闻的专业主义(二) (690)

第九讲新闻策划——媒介的角色与功能 (691)

第十讲舆论监督——媒介的社会权利与权力 (692)

思考题 (692)

第十一讲国际传播——媒介与国家关系 (693)

第十二讲实例观摩/撰写媒介批评式的文稿 (694)

一、教学目的 (694)

二、教学内容 (694)

三、课外作业 (694)

第十三讲媒介批评的美学涵义 (695)

第十四讲媒介批评的基本类型(上) (696)

第十五讲媒介批评的基本类型(下) (697)

第十六讲媒介批评的思维方法 (698)

第十七讲新闻媒介批评的评析过程 (699)

第十八讲随堂考查 (700)

媒介批评

前言

教学目的与教学要求:

本课程以批评的眼光分析新闻媒介的实践及其产品。

围绕新闻专业理念与规范,本课程重点介绍国内外媒介批评的相关理论与实践,并集中讨论近年来我国新闻分析与媒介批评中的热门话题。

学生要求掌握基本理论与分析方法,并能够运用这些理论与方法分析、批评新闻实践及作品。

教学方法:

本课程以讲授和讨论相结合的方式教学。教师在系统讲授基本理论之后,新闻专业同学以小组形式报告案例分析,结合最新动态,探讨相关理论问题。

教师讲授和小组报告使用PowerPoint、投影仪、放像机等设备。

本课程的最终成绩由小组报告和期末论文共同构成(新闻专业)。非新闻专业学生成绩以期末论文为主,结合平时课堂讨论情况。

教学重点与难点:

引导学生掌握“媒介批评”的基本要领、找到该课程与其自身将要从事的工作之间的对应点,实现该课程的实践性目标;

引导学生对当下中国媒体所存在的不良现象予以高屋建瓴的关注和深刻的思考,并培养对新闻事业、对国家与社会的责任感和敬畏感。这是难点,也是该课程应当着力实现的。

681

新闻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682

第一讲媒介批评的含义与作用

本章主要阐述媒介批评兴起的主要背景和相关概念。

1.作为一个舶来品,媒介批评来源于英文的media criticism或press criticism。

2.我们将媒介批评定义为依据一套价值体系,对大众传媒的新闻实践的诠释与评价。3.进行

媒介批评的必要性:媒介批评在我国兴起有着具体的历史和社会条件,也与媒介批评所能承担的职责和功能密切相关。

4.我国媒介批评的历史、现状与问题。

媒介

①新闻学意义上的“媒介”

②传播学意义上的“媒介”

——批评

赏析-肯定-推崇

指责-遏制-警醒

——媒介批评

对媒介作品的价值评判

对媒介现象的价值评判

——对媒介传者(新闻人/传播者)的价值评判

——对媒介受众(读者/听众/观众/网民/手机用户)的接受反应、解读权利、心理倾向等层面的价值判断

——对媒介本身特质的价值判断

——对媒介影响下的社会现状、文化思潮之价值判断

媒介批评学

关于媒介批评的方法论的科学/学科

关于媒介批评怎样进行实际操作的规律/实例

媒介批评第二讲媒介批评的任务与范围:兼论媒介批评者的素质要求

一、任务与范围

①导引媒介的传播方向:审视不合理的媒介现象并引导媒介克服之

传播者的道德:

传播者的业务水平:

媒介经营与管理:

新闻自由与权力之间的冲突:

新闻教育:

新闻队伍的激励机制:

过于功利化:

②监督提高媒介传播的质量与效果

③引领受众提高对媒介作品的解读认知能力(包括从媒介作品看社会现状),以达到媒介对社会的良性影响:

④关注、分析受众的反应,反馈给媒介以提高传播效果

⑤关注、分析、研究传播理论界的前沿问题,搭起新闻/传播理论界与新闻/传播实务界之间的桥梁

二、影响媒介批评质量的因素

A.媒介批评者的业务水平:

B.媒介批评者的个性与共性:

C.媒介批评者的批评动机:

三、媒介批评者的基本素养要求

A.良好的政治素养

B.良好的思想素养

1)抱有诚实的理念

2)耻于“跟风”

3)要有理有据

4)勇于自我批评

C.良好的文风

四、本讲思考题

1.“媒介集团化的现状、弊端、不足与对策问题”

2.“少数民族地区的信息落后与当地经济的发展问题

3.“传媒与妇女、儿童问题”

4.“跨文化传播与全球化媒介竞争问题”

5.“信息公开与政治文明”“新闻发言人制度的推行”

6.“网络传播的失范与法律规制问题”“新媒体引发的社会问题

传者——→媒介批评家——→受众——→媒介批评家——→传者

媒介批评者监测媒介(“媒介的啄木鸟”)—→媒介监测社会(“时代的了望者—→社会

683

新闻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进入媒介的视野,成为被报道传播的客体对象,进而间接地进入到媒介批评者的视野。

五、本讲教学重点

为整个课程定一个正确的基调:建立在广义的传播学(也涵盖着新闻学)意义上的媒介批评,此为时代之趋

真正明白“批评”的含义

理解“媒介批评”的目的、重要性——“导航者”、“啄木鸟”、“媒介军师”、诤友”、“镜子”——媒介批评的现实紧迫性、未来全球化竞争之必要性——传播(新闻)人才的竞争/资产运作之竞争/传播(新闻)作品之质量的竞争/传播理念之竞争

学习这门课程,与学生们将来从事专业工作有何关联?

684

媒介批评

第三讲西方的媒介批评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本章集中介绍西方的媒介批评,评介其成败得失。

1.西方媒介批评的缘起与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过程:

1)早期哲人与文学家的批评;

2)19世纪90年代后出现的专业评论家;

3)50、60年代专业批评刊物――新闻学评论;

4)网络媒介批评。

2.媒介批评的主体(来源)主要有:媒介自身、学术界和公众。

3.西方媒介批评的主要内容。

4.作为新闻专业自律的媒介批评制度,主要有以下形式:新闻评议会、专业协会及其章程、内部督察员和专业批评性期刊。

5.媒介批评与新闻专业范式交互发展的历史:

1)专业主义:对抗商业主义;

2)基本范式:客观性原则;

3)范式修补:社会责任论;

4)改革萌芽:公共新闻学。

685

新闻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686

第四讲媒介批评的理论基础

媒介批评需要坚实的理论基础,主要是以下几方面:

1.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我们分析、批评媒介的首要依据。我们将简要介绍马克思、恩格斯、列

宁、斯大林的主要新闻思想,我国新闻理论的核心。

2.西方马克思主义(批判学派)是目前学术领域批评媒介的主要理论工具,我们主要介绍法兰克福学派对文化工业的批判、哈贝马斯的批判理论、霍尔的大众文化研究和阿特休尔的批判模式。

自由主义理论是西方一些国家新闻理论的基础,通过分析这一理论的基本假设、哲学基础、社会基础、主要思想家的贡献以及该理论的主要缺点,了解自由主义新闻理论的基本思想3.社会责任论。这是自由主义理论的修正,通过对其背景和这一理论对新闻业的要求的介绍,了解这一理论的主要内容。

4.展理论,这一理论对新闻媒介在国家发展上应扮演的角色有较为实际的认识。

媒介批评

第五讲媒介批评的标准

掌握媒介批评的标准和方法,是成功批评媒介的途径。

1.分析与批评的标准主要有三个方面:

1)新闻规律;

2)专业理念、职业道德、新闻法规;

3)社会、文化规范。

2.但是,这些标准之间常常互相冲突、互相矛盾,比如,新闻自由与公共权力、公民权力之间,新闻自由与道德规范之间、专业规范与组织规范之间、职业道德与社会伦理之间的矛盾与冲突,这需要批评者根据一定的原则和标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687

新闻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688

第六讲媒介批评的方法

在进行媒介批评时,可以从三个角度展开:

1)微观角度:新闻作品评析、专栏评析、版面风格及编排手段评价、传者素质风格评价等;2)中观角度:传媒个性、风格,报道策划、新闻评奖等;

3)宏观角度:传播效果、传媒结构、机制、传媒管理、传媒与社会的关系等。

2.媒介批评的具体内容包括:

1)媒介分析、

2)受众分析、

3)文本分析。

3.媒介批评的方法可以是个案研究,也可以是比较研究。

媒介批评第七讲新闻来源——新闻的专业主义(一)

结合具体案例,分析新闻报道中采用新闻来源的方式与问题

1.明示新闻来源是新闻专业规范的基本要求,因为,它可以:

1)增加新闻的可信度;

2)使新闻显得更客观;

3)一旦有了纠纷,记者可以借此保护自己。

2.但是,要完全做到事事有来源,也不现实,有时必须隐匿新闻来源。

3.同时,要注意隐匿新闻来源可能带来的问题。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

1.依靠新闻来源,在极短时间内报道大量内容,是新闻专业化的一种表现;

2.新闻来源的构成,是社会以此为中介影响新闻内容的一个重要方面;

3.过分依赖新闻来源还会引起更多的社会问题。

689

新闻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690

第八讲客观报道——新闻的专业主义(二)

以具体事件为例,分析有关客观性、客观报道的问题。客观性报道的形式是一种报道的呈现方

式,客观性规范则是专业的理念、守则。

1.客观报道的写作原则;

2.客观性原则:

1)客观性原则产生的原因与意义;

2)客观性原则的基本含义;

3)与“用事实说话”和“客观主义”的区别。

3.对客观性原则的批评与反思。

媒介批评第九讲新闻策划——媒介的角色与功能

结合具体案例(此处案例略),介绍新闻界有关新闻策划的争论:

1.新闻策划与媒介的社会角色定位;

2.新闻策划与新闻的职业道德。

691

新闻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692

第十讲舆论监督——媒介的社会权利与权力

结合具体案例:分析媒介在进行舆论监督时的权利与权利问题

1.舆论监督的含义与特征;

2.舆论监督的基础:媒介的社会权利;

3.舆论监督的效力:媒介的社会权力;

4.不均衡的权利与权力,这包括舆论监督权利无据和舆论监督权力失度两个方面。

结合具体案例:分析隐性采访的价值与问题、误区,探讨新闻采访过程中的法律与道德规范。思考题

隐性采访——如何界定新闻获取的合法性与道德底线?

媒介批评第十一讲国际传播——媒介与国家关系

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国际传播过程中的主要问题,探讨新闻规范与国家利益、媒介文化与全球化等之间的关系问题。

相关媒介批评的案例、文本略

课外作业:查阅指定文献,了解媒介批评的主要思潮(自学内容,)

网络批判:“伊甸园”

MTV批判:“当代人的视觉快餐”

流行歌曲批判:“当代青年的心理魔杖”

新闻人/传者:人文主义的守望者?

693

新闻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694

第十二讲实例观摩/撰写媒介批评式的文稿

一、教学目的

针对前面较为宏观、抽象的理论内容,辅以较为直观、具体的实例观摩,以尽快领略“媒介

批评”的本质、尽快找到“媒介批评”的感觉、尽快掌握从事“媒介批评”的实际操作能力;

通过实例感知,为较为抽象的下一讲《媒介批评的美学涵义》提供可触可感的思维基础。

二、教学内容

1.传播学意义上的、广义的文本(作品):

①图片新闻:《孩子的悲愤》(配有媒介批评的现成文本,以供观摩)

②文字新闻:《女足回京不敢面对鲜花》、《女足昨向全国人民道歉》、《孙福明意外丢掉金牌》(图文并茂式的新闻文本)

③电视新闻:《特别的力量》(DVD播放)

④广告文本:《2004年世界巨星长城演唱会》

③电视新闻:《特别的力量》(DVD播放)

④广告文本:《2004年世界巨星长城演唱会》

2.对于这些文本的媒介批评的文本(赏析或警醒式的文章、文字):

①《孩子的悲愤》解读(观摩现成的文本)

②《我国雅典奥运新闻报道可圈可点》(观摩现成的文本)

③《特别的力量》栏目赏析(关于这个栏目的字幕及解说词,既是介绍性文字,更是对此栏目的概括与评价)

三、课外作业:

任选一音乐文本,写成媒介批评式的论文或随笔

(建议:从旋律、配器、歌词、音色以及受众心理、时代背景等角度评判)

媒介批评第十三讲媒介批评的美学涵义

1.实例观摩:

①音乐文本:《天堂》《梅花三弄》:撰写赏析式的媒介批评文本

A.《深情和孤独——聆听腾格尔的歌》

B.《玉石之声、天赖之音——从《梅花三弄》看古筝的器乐特色》

②广告文本:《谁能去掉我的疤痕》:警醒式的媒介批评文本

A.《垃圾广告的八种表现》

B.评《润洁眼部护理液》之广告

以上赏析过程,离不开美学体悟过程的参与。

2.理论梳理

1.什么是美学?媒介批评的美学涵义

①媒介批评是一种价值判断、文化选择、审美判断

②媒介批评的审美反应的阐释

A.媒介批评家的审美自律意识:

B.媒介批评家的美学评析过程

③媒介批评审美的共鸣现象

A.媒介作品所产生的美感效应

B.受众与媒介批评家的审美体验和谐统一/相通相合/彼此震动的现象

C.媒介批评产生共鸣条件:批评的深刻性、典型性、内容与形式的和谐统一性。

④媒介批评的审美表现:真实美、形式美、语言美、意境美

695

新闻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696

第十四讲媒介批评的基本类型(上)

按体裁划分:以随笔、论文、传媒漫画、序言、编者按为例

课堂所用案例此处略

本章重点:实例展示(各种类型的媒介批评文本)

教学目的:从形象具体、印象深刻的现成文本入手,帮助学生快速抓住理论要点的本质含义本讲作业:参阅教材相关章节,结合教材抽象、全面的理论概括,为下一讲内容做铺垫

媒介批评第十五讲媒介批评的基本类型(下)

按方式和内容划分:媒介管理的批评:

新闻的法治批评

优秀新闻的评选

学术研究式的批评

本讲重点:高度概括教材相关理论要点(占30%的课时),配以以上四种类型媒介批评的现成文本

697

新闻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698

第十六讲媒介批评的思维方法

社会学批评方法:配以案例

心理学批评方法:配以案例

结构主义批评方法:配以案例

系统科学的批评方法:配以案例

本讲重点:实例演示、理论概括;引导学生课外从事一些媒介批评的实践,比如,评报、评电

视节目,撰写相关的媒介批评文章。

本讲难点:涉及到方法论,教材显得抽象概括。

教学目的:通过实例,引领学生掌握从事媒介批评/反思、规避不良新闻作品现象的实用技巧;通过少而精的理论概括,使学生得到较为系统的专业训练、摆脱普通公众非理性、有失偏颇、零碎零散的媒介批评状态

课外作业:结合教材,对照《中华新闻报》或其电子版上的媒介批评文本,进一步领会专业的、系统的媒介批评的思维方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