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与大血管的疾病诊断
- 格式:ppt
- 大小:16.99 MB
- 文档页数:148
《医学影像学》教学备课第四章循环系统第一节心脏与心包一、检查技术循环系统是一个不断运动的系统,现代影像检查对心脏与大血管疾病的诊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不仅能显示心脏大血管的外部轮廓和内部结构,而且能观察心脏的运动和功能,还可对血流进行测量。
目前心脏大血管影像检查除传统的X线、超声、核医学、血管造影外,新近出现了多层螺旋CT技术和MRI心脏快速成像技术,拓展了心脏大血管检查的领域,已成为心脏大血管检查的重要手段。
(一)X线检查:X线检查包括胸部透视、心脏摄片、心脏血管造影检查。
胸部透视尹影像清晰度差、无客观技术已基本淘汰。
心脏血管造影仍旧是目前多种心血管疾病诊断的金标准。
(二)超声检查参考超声章节(三)CT检查常规的CT设备由于扫描时间与成像时间长,心内结构也显示不清,难于应用CT检查心,大血管。
自从超高速CT设备和螺旋扫描技术问世以来,才使CT检查心、大血管成为可能。
CT检查包括MSCT、EBCT。
MSCT图像质量高、检查时间短、费用较低,诊断效果较好,层厚已达0.5mm,可以用于冠状动脉成像。
并配合多种重建技术,使得影像具有3维效果。
EBCT主要用于观察心脏形态和瓣膜运动,计算心功能,分析血流动力学改变,由于空间分辨力较低,临床应用受到限制。
(四)、MR检查心、大血管MRI检查的优点是:①由于血流的流空效应,心大血管内腔呈黑的无信号区,与心血管壁的灰白信号形成良好的对比,能清楚地显示心内膜、瓣膜、心肌、心包和心包外脂肪;②MRI为无损伤性检查;③可从冠状面、矢状面、横断面以及斜面来显示心、大血管的层面形态。
目前心血管MRI成像速度已达20ms/s帧图像,可用于心脏的实时动态显示。
时间分辨力的提高,改善了图像质量。
完成心脏MRI检查,需要一定的技术:包括心电门控技术、成像方位选择、脉冲序列的选择、心脏灌注成像。
二、正常影像表现(一) X线检查心分右房、右心室、左心房和左心室四个心腔。
右心偏前,左心偏后,心房位于心室的后方,X线上,都投影在一个平面上。
心脏大血管是人体重要的血液运输通道,它们的正常结构和功能对人体的健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了准确诊断心脏大血管的疾病,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包括超声心动图、计算机断层扫描(CT)和磁共振成像(MRI)等。
以下对这些影像学检查方法进行详细介绍。
1. 超声心动图超声心动图是一种无创的检查方法,通过利用超声波来观察心脏和大血管的结构和功能。
它可以直观地显示心脏的收缩和舒张过程,检查心脏壁运动、心室大小和瓣膜功能等情况。
超声心动图具有操作简单、无辐射、无创伤等优点,广泛应用于心脏瓣膜病、心肌病等心血管疾病的筛查和诊断。
2. 计算机断层扫描(CT)CT是一种非侵入性的影像学检查方法,通过不同方向的X射线扫描来获取心脏和大血管的立体图像。
CT可以准确显示心脏和大血管的解剖结构,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动脉瘤等病变有很高的诊断准确性。
CT血管造影技术可以清晰显示血管内腔的情况,有助于评估血管狭窄和阻塞的程度。
3. 磁共振成像(MRI)MRI是一种高分辨率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它利用强磁场和无线电波来获取人体组织的信号,再通过计算机处理得到图像。
MRI可以清晰显示心脏和大血管的解剖结构,对心脏肌肉和心包等软组织有很好的显示效果。
MRI在心室肥厚、心肌炎症、心包疾病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
以上是目前在临床上常用的心脏大血管影像学检查方法,它们各有特点,可以相互补充,提高对心脏大血管疾病的诊断准确性。
在实际应用中,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疾病类型来选择合适的影像学检查方法,以帮助患者早日明确诊断并进行有效治疗。
希望通过不断的技术进步和临床实践,能够进一步提高心脏大血管影像学检查方法的准确性和精密度,更好地服务于心血管疾病患者的诊断和治疗。
心脏大血管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在临床上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它不仅可以帮助医生准确诊断心脏大血管疾病,还可以协助医生制定出更加有效的治疗方案。
下面将继续介绍这些影像学检查方法的详细特点,以及它们在实际临床应用中的优势和局限性。
心脏和大血管疾病的CT表现及诊断CT扫描尤其是CT血管造影不仅能显示大血管腔内形态改变及附壁血栓,且能显示大血管壁及其与邻近结构的关系,尤其对主动脉瘤和主动脉夹层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CT对心包病变检查优于其他影像检查方法,诊断心包积液和缩窄性心包炎的敏感性和准确性较高。
但CT对心脏瓣膜病变、心肌病变、先天性心脏病等疾病的诊断还不如心脏超声和MRI。
随着多层螺旋CT的应用,CT在心脏疾病(如冠心病等)的诊断方面已有较大的发展。
1主动脉瘤胸腹主动脉某部病理性扩张膨大称为主动脉瘤。
主要病因是主动脉粥样硬化,其他原因包括感染、创伤、先天性、大动脉炎、梅毒与马方综合征等。
多发生于老年人,男性多见。
1.1 病理与临床主动脉瘤是由各种病因使血管壁纤维成分受损,血管壁失去弹性而变得脆弱,加之长期高压血流冲击,血管逐渐膨胀扩大形成动脉瘤。
按病理与组织结构分为真性与假性两类。
真性动脉瘤由动脉壁的三层组织结构组成;假性动脉瘤为动脉壁破裂后由血肿与周围包绕的纤维结缔组织构成。
动脉瘤的大小对于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动脉瘤的增大,破裂的危险性增大。
据有关资料统计,当瘤体直径在5~10cm时,破裂的危险性约为10%;当其直径大于10cm 时,破裂的可能性达50%左右。
临床上大多数患者无明显症状,仅为胸透或胸片检查时偶然发现。
当动脉瘤增大压迫周围器官时可产生症状,尤其是主动脉弓动脉瘤症状较明显。
压迫气管和食管可引起气促和吞咽困难;压迫胸骨或胸椎体可引起胸背部疼痛;压迫上腔静脉可引起面部浮肿等。
如动脉瘤急剧增大破裂可产生剧痛,甚至引起休克。
1.2 CT表现1.2.1 主动脉管径扩大正常升主动脉宽径约3cm,降主动脉宽径约2.5cm,如局部扩大的主动脉管径大于4cm,或与邻近主动脉管径比较超过其1/3者,可诊断为主动脉瘤。
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三维容积重建有助于观察主动脉瘤的整体形态。
1.2.2 管壁周边性钙化正常主动脉壁的厚度为2~3mm。
心脏大血管疾病的常规CT诊断发表时间:2013-08-15T17:22:44.76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18期供稿作者:张迎春单英丽初晓东[导读] CT可显示扩张型心肌病患者的心腔扩大,心室腔容积增加,射血分数降低等异常改变张迎春单英丽初晓东(山东省威海市立医院 264200)【中图分类号】R44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3)18-0212-021 心脏大血管疾病CT检查的作用1.1 心脏大血管检查的技术特点与电子束CT相比,常规CT的扫描速度要慢得多,因此,心脏的常规CT检查,具有以下特点:①首先,心脏每时每刻都在跳动,为了获得质量良好的图像,要求用于心脏大血管检查CT机的扫描速度越快越好。
②心脏的固有轴线与人的体轴有倾斜,正常左位心者,心脏的长轴由右后上斜向左下前。
由于常规CT仅能进行体轴横断面的切层扫描,斜切心脏,所以CT图像不能显示心脏的长短轴结构,可导致诊断误差。
③一般心脏CT平扫图像的对比分辨率不高,对绝大多数患者而言,需行增强扫描,利用造影剂将心腔与血池区分开来。
1.2 心脏大血管常规CT检查方法绝大多数心脏大血管疾病的CT检查需要进行增强扫描。
由于在影像学技术中CT的密度分辨率最高,一般CT增强扫描的造影剂用量较常规心血管造影、甚至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的用量都少,应用0.15~0.25g/kg(I)造影剂即能清楚显示心脏大血管的形态结构。
(1)造影剂常规采用外周静脉注入,按照注入方式不同可分为三种方法①团注(Bolus)法:在短时间内快速注入造影剂,同时进行CT扫描。
此方法可常规用于心脏大血管疾病的CT扫描,也可进行重点层面的动态扫描,尤其适用于扫描速度快的CT机,以及评价心脏功能。
②滴注法:先滴注半量造影剂,然后开始CT扫描,在扫描过程中再将其余半量造影剂持续滴入,至扫描结束。
此方法使造影剂浓度在一段时间内保持稳定,有利于显示心脏大血管的解剖结构,通常应用于扫描速度较慢的CT机,但是造影剂的峰值浓度较团注法低。
经颅多普勒在体检中对心脏和脑血管疾病的筛查摘要】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TCD)在体检中对先天性心脏病和脑动脉狭窄的筛查。
方法:采用TCD检测仪,检测前动脉(ACA)、颈内动脉终末段、后动脉(PCA)、椎动脉(VA)、小脑后下动脉(PICA)及基底动脉(BA),主要是检测基底动脉和左右椎动脉并记录血流速度、频谱形态、血流声频、搏动指数等指标。
结果:通过对120例经颅多普勒(TCD)可疑病例进行进一步检查,发现11例心脏瓣膜病,79例脑动脉狭窄。
结论:经颅多普勒(TCD)做为体检常检项目,可以作为心脏疾病和脑动脉狭窄的筛查。
【关键词】经颅多普勒(TCD);心脏病瓣膜病;脑动脉狭窄;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心脏超声);颈动脉超声;脑动脉造影【中图分类号】R7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8)13-0124-02通过经颅多普勒(TCD)检查,筛查出可疑心脏和脑血管疾病患者,再结合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以下简称心脏彩超)检查,颈动脉超声检查,颈动脉造影检查,明确诊断。
经颅多普勒(TCD)检查方便快捷,费用低,时间短,是体检中普查的项目,而心脏彩超检查和脑血管造影检查时间长,费用高,不是体检普查项目。
心脏超声检查在常规体检中的不普及,导致一些先天性的无症状的心脏疾病被忽视,而造成一些原因不明的猝死。
通过经颅多普勒频谱(TCD)血流频谱形态、血流速度和阻力指数等特殊的图谱和指征,可以反映心脏的一些异常状况,经过彩色心脏超声进一步联合诊断,做出初步诊断,转诊专科医院,均确诊为严重的先天性心脏瓣膜病,通过手术,提升了病人生活质量,挽救了病人生命。
颈部血管疾病常导致脑部供血异常,严重者可引起脑卒中,是发病率和死亡率居高的疾病之一,动脉硬化是其主要的发病因素之一。
颈动脉斑块形成,脑动脉的硬化,脑动脉狭窄都是增加缺血性卒中发生原因,最终导致持久性和(或)进展性的认知和神经功能障碍。
因此,做出早期的筛查是非常重要的。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心脏大血管外科5个病种临床路径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卫生部(已撤销)•【公布日期】2009.09.18•【文号】卫办医政发[2009]148号•【施行日期】2009.09.18•【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卫生医药、计划生育综合规定正文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心脏大血管外科5个病种临床路径的通知(卫办医政发〔2009〕148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为规范临床诊疗行为,提高医疗质量和保证医疗安全,我部组织有关专家研究制定了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病变等心脏大血管外科5个病种的临床路径。
现印发给你们,请各省级卫生行政部门根据当地医疗工作实际情况,组织临床路径的试点工作,在我部印发的临床路径基础上,制订各试点医院具体实施的临床路径。
各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及时总结试点工作经验,并将有关情况反馈我部医政司。
附件:心脏大血管外科5个病种的临床路径二○○九年九月十八日附件:房间隔缺损临床路径(2009年版)一、房间隔缺损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房间隔缺损(继发孔型)(ICD-10:Q21.102)行房间隔缺损直视修补术(ICD-9-CM-3:35.51/35.61/ 35.71)(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心血管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1.病史:可有心脏杂音,活动后心悸、气促等。
2.体征:可以出现胸骨左缘2-3肋间收缩期柔和杂音,第二心音固定分裂等。
3.辅助检查:心电图、胸部X线平片、超声心动图等。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心血管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房间隔缺损(继发孔型)直视修补术(ICD-9-CM-3:35.51/35.61/35.71)。
(四)标准住院日为11-15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