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次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
- 格式:doc
- 大小:44.00 KB
- 文档页数:15
大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大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简本(征求意见稿)二○○九年四月目录前言 (1)一、规划总则 (2)(一)指导思想 (2)(二)规划原则 (2)(三)规划范围 (2)(四)规划期限 (3)二、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3)(一)土地利用现状 (3)(二)土地利用特征及存在问题 (3)三、土地利用目标 (4)(一)土地利用战略 (4)(二)土地利用规划目标 (4)四、土地利用主要任务 (6)(一)保护和合理利用农用地 (6)(二)节约集约利用建设用地 (8)(三)统筹安排生态环境用地 (11)五、土地利用分区及空间管制 (13)(一)中心城区 (13)(二)城镇化重点发展区 (16)(三)农业综合发展区 (16)(四)生态涵养区 (17)(五)海岛经济区 (17)六、重点工程用地安排 (18)七、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20)(一)完善土地立法执法监察制度 (20)(二)强化规划实施行政管理手段 (20)(三)完善规划实施的经济调节机制 (20)(四)加强规划实施技术保障能力 (20)(五)建立规划实施社会参与机制 (20)附件 (22)(一)附表 (22)前言大连市是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十四个试点城市之一。
按照国务院的统一部署,2004年始,我市启动了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
在《大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大纲(2006—2020年)》和规划修编前期研究成果经国土资源部审查同意的基础上,编制《大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
为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切实落实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统筹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和《关于做好市(地)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试点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03]222号)等法律法规,按照《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年)》和《辽宁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对大连市土地利用的部署和要求,结合大连市实际,制定《大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以下简称《土地规划》)。
江阴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江阴市人民政府二〇一〇年十二月江阴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文本江阴市人民政府二〇一〇年十二月前言为了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更好的统筹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等法律法规和国家、江苏省有关土地利用的方针、政策,以及《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规程》(TD/T 1024-2010)、《江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并结合江阴市实际情况,编制《江阴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主要阐明规划期内区域内土地利用方向,明确政府土地利用管理的主要目标、任务和政策导向,引导全社会保护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是实行最严格土地管理制度的纲领性文件,是落实土地宏观调控和土地用途管制、规划城乡建设和各项建设的重要依据,在本区域进行的各项土地利用活动,均应遵守本规划,本行政区域内有关土地利用的专项规划和行业用地规划均应符合本规划。
《规划》范围为江阴市行政辖区内的所有土地,总面积98753.5公顷。
《规划》期限为2006-2020年,基期年为2005年,近期目标年为2010年,规划目标年为2020年。
目录第一章规划背景第一节区域概况第二节土地利用现状与特点第三节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第二章规划目标第一节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第二节土地利用规划目标第三章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调整第一节土地利用结构调整第二节土地利用布局调整第四章农用地保护和合理利用第一节严格保护耕地第二节加大基本农田建设和保护力度第三节合理利用安排各类农用地第五章建设用地调控和用地安排第一节城镇村建设用地布局与控制第二节建设用地管制分区及管制措施第三节保障重点基础设施用地第六章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第一节基础性生态用地规模与布局第二节构建生态屏障廊道第三节创建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第七章土地用途区及管制规则第八章土地整治安排第一节土地整治规模第二节土地整治重点工程第九章中心城区土地利用第一节中心城区范围与发展方向第二节中心城区空间管制边界划定第十章镇(街道)土地利用调控第十一章规划实施措施第十二章附则第一章规划背景第一节区域概况第一条地理位置江阴市地处长江下游,位于北纬31°40′34″至31°57′36″,东经119°59′至120°34′30″,北有长江公路大桥与靖江市相连,南近太湖,有锡澄高速公路与无锡惠山区相接,东接常熟、张家港,西连常州。
山西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山西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目录引言 (1)第一章规划背景 (1)一、省域自然、经济社会概况 (1)二、土地利用基本情况 (3)(一) 农用地 (3)(二) 建设用地 (3)(三) 其他用地 (4)三、上轮规划实施成效回顾 (4)四、土地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5)(一) 耕地减少数量较大,人地矛盾较为突出 (5)(二) 利用结构不够合理,土地生态比较脆弱 (5)(三) 土地利用较为粗放,集约利用程度不高 (6)(四) 工业生产过程破坏和污染土地较为严重 (6)五、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6)(一) 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机遇 (6)(二) 土地利用管理面临的挑战 (7)第二章规划指导思想与土地利用战略目标 (8)一、规划的指导思想 (8)二、规划编制的基本原则 (8)(一) 依法规划,落实国策 (8)(二) 统筹协调,合理安排 (8)(三) 因地制宜,注重实效 (8)三、土地利用的战略目标 (8)四、土地利用的基本政策导向 (10)第三章土地利用规模与结构调整方案 (10)一、农用地规模与结构调整 (11)(一) 农用地规模与结构调整的目标 (11)(二) 农用地内部用地规模与结构调整 (11)二、建设用地规模与结构调整 (13)(一) 建设用地规模与结构调整的目标 (13)(二) 建设用地内部用地规模与结构调整 (14)三、其他用地规模与结构调整 (16)第四章土地利用布局优化与区域调控政策 (16)一、省域土地利用空间布局 (16)(一) 农业、林业、牧业生产用地布局 (16)(二) 城乡居民点用地布局 (17)(三) 工矿生产用地布局 (18)(四) 交通发展建设用地布局 (18)(五) 水利发展建设用地布局 (18)二、土地利用区域划分及管理调控措施 (19)(一) 晋北区域 (19)(二) 中部区域 (19)(三) 晋南区域 (20)(四) 晋东南区域 (20)三、实施差别化的土地利用政策 (20)第五章土地利用重点任务与管理措施 (22)一、严格保护耕地和基本农田 (22)(一) 加强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 (22)(二) 严格控制耕地减少规模 (22)(三) 加大土地开发整理复垦力度 (23)(四) 落实耕地保护目标责任制 (23)二、优化和节约集约利用建设用地 (23)(一) 严格控制建设用地规模 (23)(二) 盘活城镇存量低效土地 (24)(三) 优化城乡建设用地布局与结构 (24)三、协调土地利用与生态建设 (25)(一) 划定土地生态建设重点整治区 (25)(二) 大力加强水土流失重点区综合整治 (26)(三) 加大采矿破坏区整治及植被恢复力度 (26)第六章土地利用重大工程安排 (26)一、基本农田建设工程 (26)(一) 中低产田改造工程 (26)(二) 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 (26)二、土地开发整理复垦工程 (27)(一) 农用地整理工程 (27)(二) 土地复垦整理工程 (27)(三) 土地开发工程 (28)三、土地生态建设工程 (28)(一) 天然林保护和生态绿化工程 (28)(二) 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工程 (28)(三) 采煤塌陷破坏区治理工程 (29)四、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工程 (30)(一)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30)(二) 能源电力设施建设项目 (30)(三) 水利设施建设项目 (31)第七章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31)一、规划实施的行政和组织措施 (31)(一) 纳入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31)(二) 做好各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 (31)(三) 加强土地利用规划和计划管理 (32)(四) 适时修订完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32)(五) 建立土地规划实施目标责任制 (32)二、规划实施的法律措施 (32)(一) 加强规划管理法制建设 (32)(二) 加大规划管理执法力度 (32)三、规划实施的经济措施 (33)(一) 加大对耕地保护的投入和经济激励机制 (33)(二) 逐步形成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经济机制 (33)(三) 建立节约集约用地约束机制 (33)四、规划实施的技术手段 (33)(一) 提高规划实施评价技术手段 (33)(二) 提高规划信息服务与管理水平 (33)五、规划实施的公众参与机制 (34)(一) 健全规划实施的公众参与制度 (34)(二) 加强规划及实施的公众监督 (34)附表 (35)一、山西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主要规划目标指标表 (35)二、山西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土地利用面积及结构调整情况表 (36)三、山西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耕地保有量及基本农田保护面积表 (37)四、山西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建设用地及相应的集约利用指标表 (38)五、山西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新增建设用地及建设占补耕地计划表 (39)六、山西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规划任务表 (40)七、山西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园地、林地、牧草地面积指标表 (41)八、山西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规划建设主要工程(项目)及用地情况表 (42)山西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引言为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切实落实“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统筹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促进全省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以及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的规定,按照国务院和国土资源部有关开展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的部署,在《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年)》(以下简称《全国纲要》)控制与指导下,依据山西省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建设全国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发展定位以及本省的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状况,特制定《山西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
太榆同城化下的太原市和晋中市榆次区城市扩张研究刘立文;王正伟【摘要】太榆同城化是指山西省太原市和晋中市榆次区的城市一体化进程,是山西省在中部崛起背景下提出构建太原经济圈的重要组成部分.选取2005年、2010年、2015年的遥感影像数据,通过监督分类的方法获取了太原市和晋中市榆次区的建设用地分布,并在ArcGIS 10.1和Envi5.2软件下,通过转移矩阵和面积制表等方法对研究区域10年来建设用地总体的时空变化状况及其在不同行政区域、不同自然环境因子和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的扩张情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一是太原市和榆次区建设用地总面积逐年增加,面积增速先快后慢,扩张速度是都属于高速扩张,扩张强度属于快速扩张且强度在逐年增强.二是从各个行政区域扩张来看,扩张速度均是先快后慢,其中扩张最快的区域主要集中在晋中市榆次区,所占比例达到56.5%,扩展的方向主要位于太原市的东南方向和榆次区的西北方向.三是由土地利用类型转移矩阵分析得出,10年间的建设用地扩张主要来源是草地及未利用地和耕地.四是从不同自然环境因子上看,研究区城市扩张主要分布在海拔高度为800~1 000米和地形坡度为6~15°地区,其次是海拔高度800米以下和地形坡度2~6°以下地区.【期刊名称】《农业网络信息》【年(卷),期】2017(000)011【总页数】8页(P10-16,22)【关键词】RS;GIS;建设用地;太原市;榆次区;监督分类【作者】刘立文;王正伟【作者单位】山西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山西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正文语种】中文太榆同城化自20世纪90年代提出,2002年进入实质性操作阶段,2007写入了省政府工作报告,2009年太榆同城化被纳入国家级层面并在2012年列为全省“十二五”发展重点,随着2011年大学城开建和2015年城际铁路的开工,太榆同城化基本形成[1~4]。
但随着太原市“南移西进“政策影响,大量未利用的土地和耕地被开发成建设用地,使得建设用地和农用地矛盾频发,而遥感技术是获取空间信息和时间序列信息的重要技术手段,为恢复重现土地利用的空间信息和预测未来发展趋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5~10]。
土地流转条件分析及对策摘要榆次区乌金山镇志村作为山西省建设推进村,充分利用交通便利和土地资源优势,发展上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为着力推动榆次区乌金山镇志村的发展,通过大学城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快土地流转发展,促进农村产业发展、农民增收,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和居住环境质量,缩小城乡差距,笔者以榆次区乌金山镇志村为例,分析分析在其土地流转中存在的问题具有现实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土地流转; 产权明晰; 产业一、志村土地流转的条件分析志村位于榆次区乌金山镇,紧邻省会太原,距离榆次市市中心78 公里,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
村庄南北长,东西窄,呈正边形,地貌规则,土地平整。
全村人口为641 人,户数为232 户。
劳动力约353 人,男女从业人员比例均等。
外出打工总人数较少,其中妇女占比较大,一般从事打扫卫生等工作。
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
左右,流动性缓慢,外来人口少。
集体所有耕地达1444 亩,农村经济总收入158239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697218 元。
全村主要考务农和外出打工为收入主要来源。
志村土地资源丰富,村域面积约2700 亩。
志村村属于半丘陵地带,立地条件较好,多为大块梯田,水资源比较充足,村庄耕地基本为水浇地,适合大规模机械化作业和种植大宗粮食作物。
全村村域总面积2700多亩,现有耕地1880亩,人均耕地4 亩。
乌金山镇志村位于山西省建设的省级高校新校区山西大学城,大学城一期规划占地9900亩地,总建筑面积360 万平方米,预计有15 万师生入住,将成为山西省内最大的高校聚集区。
大学城目前已入驻山西中医院大学、太原理工大学、山西职工医学院、山西能源学院、山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等10 所高校。
志村的1700 亩耕地已被征用,剩余的700 亩耕地主要种植果树和枣树,还种植有少量的核桃树和葡萄。
养殖业发展养肉鸡,村内成立有1 个养殖专业合作社,合作社与文水的大象公司形成了公司+农户的组织形式,效益良好,现因大学教育园区占地的原因,合作社已搬迁到西沙沟村。
⼭西省晋中市榆次区征地补偿标准
根据《⼭西省实施<中华⼈民共和国⼟地管理法>办法》和《⼭西省⼈民政府关于公布实施全省征地统⼀年产值标准的通知》(晋政发[2013]22号)⽂件规定,爱⼟征地拆迁律师团将⼭西省晋中市榆次区的征地补偿标准分享给各位⽹友:
⼭西省晋中市榆次区的⼟地共分为四类:
⼀类区⽚范围:建成区
补偿标准:⽔⽥/⽔浇地:177128元/亩;旱地/园地:88564元/亩;林地:44282元/亩;牧草地和其他农⽤地:22141元/亩
⼆类区⽚范围:平川区
补偿标准:⽔⽥/⽔浇地:92092元/亩;旱地/园地:46046元/亩;林地:23023元/亩;牧草地和其他农⽤地:11511.5元/亩
三类区⽚范围:丘陵区
补偿标准:⽔⽥/⽔浇地:55200元/亩;旱地/园地:27600元/亩;林地:13800元/亩;牧草地和其他农⽤地:6900元/亩
四类区⽚范围:⼭区
补偿标准:⽔⽥/⽔浇地:48760元/亩;旱地/园地:24380元/亩;林地:12190元/亩;牧草地和其他农⽤地:6095元/亩
爱⼟征地拆迁律师团(4006161660)提醒各位被征收⼈:
以上补偿标准仅包含⼟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不包含被征收⼟地青苗及地上附着物补偿费⽤,青苗及地上附着物补偿费按照本地⼈民政府规定执⾏。
该标准为保护性标准,根据国家征地相关⽴法精神,征收农民⼟地补偿,以被征地农民⽣活⽔平不降低为宜,其次,因对⼟地利⽤较好,⽽使⼟地年产值远⾼于区委平均产值的,如在⼟地上种植经济作物,利⽤农⽤地开展特殊种植、养殖业,应当根据实际情况获得更⾼补偿。
榆次区人民政府秘书处
关于公布实施全区征地统一年产值标准的通知
榆政秘发[2010]90号
各乡(镇)人民政府、区直各有关部门:
为认真贯彻执行《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国发…2004‟28号)关于“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要制订并公布各市县征地统一年产值标准或区片综合地价,征地补偿做到同地同价”的精神及《国土资源部关于开展制订征地统一年产值标准和区片综合地价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05‟144号)、《国土资源部关于切实做好征地统一年产值标准和区片综合地价公布实施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08‟135号)等相关文件精神,根据《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公布实施全省征地统一年产值标准的通知》(晋政发…2009‟38号)文件规定,为依法合理做好征地补偿安置工作,保障全区经济建设健康发展,现将我区重新调整后的征地统一年产值、补偿标准、耕地开垦费收缴标准、征地区域分类表予以公布,此标准从2009年12月10日起执行,望你们遵照落实。
附件:1、榆次区征地统一年产值、补偿标准
2、榆次区耕地开垦费收缴标准
3、榆次区征地区域分类表(一)、(二)
二〇一〇年月日
附件1:
榆次区征地统一年产值、补偿标准
(单位:元/亩)
附件2:
榆次区耕地开垦费收缴标准
(单位:元/亩)
附件3:
附件3:。
榆次区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研究榆次区位于山西省晋中市东南部,地处太原盆地北缘,是晋中市的中心城区。
本文对榆次区土地资源承载力进行了评价研究。
一、研究背景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土地资源承载力的问题日益突出。
如何科学评价土地资源承载能力,加强土地资源的节约利用和保护,成为当地政府和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问题。
因此,对榆次区土地资源承载力进行评价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1.自然资源指标包括土地资源、气候资源、水资源、生态环境等自然资源在内的多种指标,用于评价榆次区的自然资源承载能力。
2.经济社会发展指标包括人口数量、经济发展、市场需求等指标,用于评价榆次区的经济社会发展速度和水平。
3.土地利用指标包括土地覆盖类型、耕地面积、建设用地面积、土地利用强度等指标,用于评价榆次区土地利用情况和土地资源利用效率。
包括土壤质量、土地退化、生态环境等指标,用于评价榆次区的土地环境质量。
三、评价结果分析经过对榆次区的自然资源、经济社会发展、土地利用和土地环境进行综合评价,得出以下结论:1.榆次区自然资源丰富,但环境质量较差,土地利用效率亟待提高。
2.榆次区经济社会发展较为迅速,但人口密度和城市化程度过高,土地资源承载力面临挑战。
3.榆次区土地利用现状良好,但建设用地面积过大,导致耕地面积减少。
4.榆次区生态环境虽受损,但存在良好的恢复和保护办法。
四、建议鉴于以上评价结果,提出以下建议:1.加强土地环境保护,治理土地污染和退化问题。
2.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增加耕地面积。
3.加强生态修复,恢复生态平衡。
4.稳步推进城市化和经济社会发展,同时兼顾土地资源承载能力和环境保护。
五、总结本文对榆次区土地资源承载力进行了评价研究,旨在为当地政府和社会各界提供科学合理的决策依据。
通过对自然资源、经济社会发展、土地利用和土地环境的综合评价,得出了一系列针对性的建议,以期在实践中为榆次区的可持续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榆次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修改方案第一章规划修改的背景和缘由一、规划修改的背景近年来,随着太原榆次同城化的深入推进,城市功能的不断完善和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如太原—榆次城际公交的开通、城轨二号线的建设,太榆快速路建设完工、电信并网、山西高校新校区的建成以及山西科技创新城的启动,太原榆次城市一体化的进程正在加快。
2015年1月15日,省发改委正式批准设立了“晋中108廊带区域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未来几年,108廊带建设将依托山西科技创新城和山西高校新校区等载体,形成以榆次区为核心的城镇发展体系,将推动晋中市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带动全省经济实现赶超跨越式发展。
随着太原榆次同城化和108廊带示范区的加快推进,新增建设用地规划指标不足、建设用地空间布局前瞻性不足、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占耕地比例较大等方面的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土地利用方向与空间布局已不能很好的适应经济建设的发展,为此,2015年上半年启动了《规划》的修改工作,修改方案已于2015年10月4日经省政府批准。
但是,在修改方案已经专家评审并报省政府的过程中,省厅又为山西科技创新城二期追加了新增建设用地规划指标;并且随着十三五规划的实施,一系列民生重点项目也布局到晋中经济技术开发区。
因此,为保证这些重点项目能够及时落地,还需尽快通过修改《榆次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得以解决。
1、规划修改的缘由本次规划修改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将省国土资源厅为山西科技创新城二期追加的新增建设用地规划指标落实到地块,以保障区域内项目及时落地;二是通过规划修改解决为中西结合医院、奥特莱斯、汇丰路、中心广场、天然气分输站、演武商业服务区、北京大学(山西)培文实验学校、城轨2号线、榆次龙白至祁县城赵高速公路龙湖互通段、榆次-清徐输气管道项目等一系列省、市重点民生建设项目无法落地的问题。
第二章规划修改的原则和依据一、规划修改的原则1、依法依规的原则以现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依据,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土地复垦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按照《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规程》和《山西省国土资源厅关于市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评估修改工作的指标意见》,对全区土地利用进行科学合理的调整,力求规划调整的严肃性和可操作性。
2、严格指标控制的原则规划修改保证全区耕地保有量不减少,基本农田数量不减少、质量不降低,建设用地总规模不增加,新增建设用地规模不增加,建设占用耕地指标不增加。
此次规划修改主要是落实省国土厅追加的建设用地规划指标,所以规划修改后,全区的耕地保有量不减少,基本农田数量不减少、质量不降低,建设用地总规模增加,新增建设用地规模增加,建设占用耕地指标增加,开发整治任务增加。
3、科学安排建设用地原则规划修改本着节约和集约用地,充分体现促进集中布局和集聚建设的基本原则,根据土地供应能力和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协调发展的实际需要,合理调整和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与总体布局,使土地资源与产业布局达到最优配置。
4、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原则规划修改方案延续现行规划中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原则,按照保护优先、兼顾治理的要求,在规划实施的过程中推进土地资源保护和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保障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5、节约集约用地的原则规划修改要坚持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和节约集约用地制度,研究制定优化配置“增量”、深入挖掘盘活“存量”、加大周转“流量”,节约集约把好“用量”的相关政策措施;建立节约集约用地激励机制,推进存量建设用地“二次开发”。
6、公众参与的原则规划修改是在发改、城建、农业、水利、环保等部门的共同参与下开展,广泛听取规划修改涉及区域各乡镇和行政村负责人的意见,合理采纳建议,对规划修改方案进行充分论证,提高规划修改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本次规划修改征求了榆次区环境保护局、统计局、发展和改革局、经济和信息化局、住房保障和城乡建设管理局、交通运输局等相关部门意见和建议,安排了中西结合医院、奥特莱斯、汇丰路、中心广场、天然气分输站、演武商业服务区、北京大学(山西)培文实验学校、城轨2号线、榆次龙白至祁县城赵高速公路龙湖互通段、榆次-清徐输气管道项目等重点项目。
二、规划布局修改的依据1、法律法规(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二十六条;(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第十二条;(3)山西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办法;(4)《基本农田保护条例》;(5)《山西省基本农田保护条例》。
2、政策性文件(1)《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国发[2004]28号);(2)《国土资源部关于严格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管理的通知》(国土资发[2012]2号);(3)《山西省国土资源厅关于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晋国土资发[2013]171号);(4)《关于规范城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心城区规模边界调整工作的函》(国土资规函[2014]5号);(5)《山西省国土资源厅关于进一步规范城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心城区规模边界调整工作的通知》(晋国土资发[2014]71号);(6)《山西省国土资源厅关于市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评估修改工作的指标意见》(晋国土资发[2014]117号);(7)《关于印发《山西省市县两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估报告编制技术要点(试行)》和《山西省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改方案编制基本要求(试行)》的通知》(晋土院字[2014]006号);(8)《山西省国土资源厅关于追加建设用地规划指标的通知》(晋国土资发[2015]228号);(9)《晋中市国土资源局关于加快开展相关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改工作的通知》(市国土资发[2015]154号)。
3、规程规范(1)《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规程》(TD/T 1024-2010);(2)《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制图规范》(TD/T 1021-2009);(3)《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库标准》(TD/T 1027-2010);(4)《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规程》(TD/T 1025-2010);(5)《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制图规范》(TD/T 1022-2010);(6)《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库标准》(TD/T 1028-2010)。
4、其他有关资料(1)榆次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文本、说明、图件及数据库;(2)榆次区郭家堡乡等十个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文本、说明、图件及数据库;(3)榆次区乌金山镇等7个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局部调整方案;(4)榆次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实施评估报告;(5)晋中经济技术开发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修改方案;(6)榆次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局部调整方案;(7)榆次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修改方案;(8)2014年榆次区土地利用现状变更数据库;(9)榆次区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10)其他相关资料。
第三章规划修改方案一、落实山西省国土资源厅新追加建设用地规划指标的布局安排情况根据《山西省国土资源厅关于追加建设用地规划指标的通知》(晋国土资发【2015】228号)和《晋中市国土资源局关于加快开着相关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改工作的通知》(市国土资发【2015】154号),本次规划修改落实了省厅追加给科技创新城新增建设用地指标261.80公顷(其中耕地208.29公顷)。
用于山西煤基清洁能源及新材料研究院、太钢先进材料研究院、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山西矿山综合治理技术研究中心、山西中科先进能源技术研究院、山西科技创新城综合通道建设项目、城中村改造住宅(部分)、山西焦煤低碳技术研究中心、同煤煤基产业研发中心、山西晋浙低碳节能减排技术研发中心、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清洁能源与化工材料研发中心、中核新能核铀浓缩、铀纯化铀转化工程技术研发中心、神华集团循环流化(CFB)技术研发中心、煤矿生产智能控制技术研究院、煤焦油深加工新材料和精细化学品研发中心、山西科技创新城污水处理厂建设项目、环四路西段(东环西路-武宿中路)、东环西路(晋中界—迎宾西街)、使赵街(武宿中路—综合通道)、环四路(东环西路—纬十二路)、纬十二街(武宿中路—综合通道)、河东街(武宿中路—综合通道)、第二小学、晋中市城中村改造(部分)、山西科技创新城综合管廊建设项目、山西科技创新城医院建设项目的建设。
涉及晋中经济开发区1乡镇6个行政村24个地块。
1、山西科技创新城建设增加规划建设用地指标根据《山西省国土资源厅关于追加建设用地规划指标的通知》(晋国土资发【2015】228号)和《晋中市国土资源局关于加快开展相关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改工作的通知》(市国土资发【2015】154号),追加给科技创新城指标261.80公顷(其中占耕地208.2902公顷)。
指标类型为城镇建设用地指标,所占耕地208.2902公顷中,包括有水浇地203.0966公顷。
指标全部安排在晋中经济技术开发区,不涉及中心城区。
二、土地开发补充耕地面积的增加根据《晋中市国土资源局关于加快开展相关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改工作的通知》(市国土资发【2015】154号)对追加建设用地所占用的耕地指标进行补充。
本次修改对北田镇、长凝镇、庄子乡等3个乡(镇)18个行政村98个图斑总计7个开发项目安排调入,调入开发项目规模为353.3386公顷,拟补充耕地规模为209.00公顷(水浇地62.4863公顷,旱地146.5137公顷)。
三、现行规划的允许建设区布局的调整1、指标允建区与有条件建设区、限制建设区之间的相互修改郭家堡乡调入:共涉及源涡村、北合流村,2个行政村25个图斑,总面积为24.3301公顷(耕地15.0143公顷)。
调出:共涉及聂村、新付村、郝家沟村、近城村、王湖村5个行政村49个图斑,总面积为70.5748公顷(耕地36.0647公顷)。
调整后,全乡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减少46.2447公顷,占用耕地面积减少21.0504公顷。
晋中经济技术开发区调入:涉及高村、韩村、龙田村、侯坊村、使赵村、使张村、小赵村、鸣李村、东营村、上营村、王杜村、南六堡村12个行政村84个图斑,总面积为66.8089公顷(耕地40.6817公顷)。
调出:涉及使赵村、韩村、龙田村、杨盘村,4个行政村17个图斑,总面积为22.8329公顷(耕地17.9569公顷)。
调整后,全开发区新增建设用地增加43.9760公顷,占用耕地面积增什贴镇调入:共涉及东庄村1个行政村1个图斑,总面积为0.9190公顷(耕地0.7477公顷),全部调整为工矿建设用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