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及大血管的影像诊断
- 格式:ppt
- 大小:725.50 KB
- 文档页数:25
心脏大血管是人体重要的血液运输通道,它们的正常结构和功能对人体的健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了准确诊断心脏大血管的疾病,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包括超声心动图、计算机断层扫描(CT)和磁共振成像(MRI)等。
以下对这些影像学检查方法进行详细介绍。
1. 超声心动图超声心动图是一种无创的检查方法,通过利用超声波来观察心脏和大血管的结构和功能。
它可以直观地显示心脏的收缩和舒张过程,检查心脏壁运动、心室大小和瓣膜功能等情况。
超声心动图具有操作简单、无辐射、无创伤等优点,广泛应用于心脏瓣膜病、心肌病等心血管疾病的筛查和诊断。
2. 计算机断层扫描(CT)CT是一种非侵入性的影像学检查方法,通过不同方向的X射线扫描来获取心脏和大血管的立体图像。
CT可以准确显示心脏和大血管的解剖结构,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动脉瘤等病变有很高的诊断准确性。
CT血管造影技术可以清晰显示血管内腔的情况,有助于评估血管狭窄和阻塞的程度。
3. 磁共振成像(MRI)MRI是一种高分辨率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它利用强磁场和无线电波来获取人体组织的信号,再通过计算机处理得到图像。
MRI可以清晰显示心脏和大血管的解剖结构,对心脏肌肉和心包等软组织有很好的显示效果。
MRI在心室肥厚、心肌炎症、心包疾病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
以上是目前在临床上常用的心脏大血管影像学检查方法,它们各有特点,可以相互补充,提高对心脏大血管疾病的诊断准确性。
在实际应用中,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疾病类型来选择合适的影像学检查方法,以帮助患者早日明确诊断并进行有效治疗。
希望通过不断的技术进步和临床实践,能够进一步提高心脏大血管影像学检查方法的准确性和精密度,更好地服务于心血管疾病患者的诊断和治疗。
心脏大血管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在临床上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它不仅可以帮助医生准确诊断心脏大血管疾病,还可以协助医生制定出更加有效的治疗方案。
下面将继续介绍这些影像学检查方法的详细特点,以及它们在实际临床应用中的优势和局限性。
心脏和大血管疾病的CT表现及诊断CT扫描尤其是CT血管造影不仅能显示大血管腔内形态改变及附壁血栓,且能显示大血管壁及其与邻近结构的关系,尤其对主动脉瘤和主动脉夹层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CT对心包病变检查优于其他影像检查方法,诊断心包积液和缩窄性心包炎的敏感性和准确性较高。
但CT对心脏瓣膜病变、心肌病变、先天性心脏病等疾病的诊断还不如心脏超声和MRI。
随着多层螺旋CT的应用,CT在心脏疾病(如冠心病等)的诊断方面已有较大的发展。
1主动脉瘤胸腹主动脉某部病理性扩张膨大称为主动脉瘤。
主要病因是主动脉粥样硬化,其他原因包括感染、创伤、先天性、大动脉炎、梅毒与马方综合征等。
多发生于老年人,男性多见。
1.1 病理与临床主动脉瘤是由各种病因使血管壁纤维成分受损,血管壁失去弹性而变得脆弱,加之长期高压血流冲击,血管逐渐膨胀扩大形成动脉瘤。
按病理与组织结构分为真性与假性两类。
真性动脉瘤由动脉壁的三层组织结构组成;假性动脉瘤为动脉壁破裂后由血肿与周围包绕的纤维结缔组织构成。
动脉瘤的大小对于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动脉瘤的增大,破裂的危险性增大。
据有关资料统计,当瘤体直径在5~10cm时,破裂的危险性约为10%;当其直径大于10cm 时,破裂的可能性达50%左右。
临床上大多数患者无明显症状,仅为胸透或胸片检查时偶然发现。
当动脉瘤增大压迫周围器官时可产生症状,尤其是主动脉弓动脉瘤症状较明显。
压迫气管和食管可引起气促和吞咽困难;压迫胸骨或胸椎体可引起胸背部疼痛;压迫上腔静脉可引起面部浮肿等。
如动脉瘤急剧增大破裂可产生剧痛,甚至引起休克。
1.2 CT表现1.2.1 主动脉管径扩大正常升主动脉宽径约3cm,降主动脉宽径约2.5cm,如局部扩大的主动脉管径大于4cm,或与邻近主动脉管径比较超过其1/3者,可诊断为主动脉瘤。
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三维容积重建有助于观察主动脉瘤的整体形态。
1.2.2 管壁周边性钙化正常主动脉壁的厚度为2~3m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