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号论美学:卡西尔
- 格式:ppt
- 大小:3.44 MB
- 文档页数:30
卡西尔和他的《人论》岳瀚【期刊名称】《美与时代(下旬刊)》【年(卷),期】2014(000)002【总页数】4页(P36-39)【作者】岳瀚【作者单位】广西艺术学院人文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作为符号论美学创始人的恩斯特·卡西尔,是西方学术界公认的20世纪以来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
他认为,人与动物的根本不同在于人能创造和运用各种符号,从而创造并生活于一个与动物生活的自然世界不同的符号世界,即人类文化的世界。
各类表现人类文化现象的符号形式的生成,就是一部人类精神成长的史诗。
人只有在创造文化的活动中,才表现出自己的本质力量,即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
这些观点出自他的一部著作《人论》。
他在《人论》中将美学(艺术学)同哲学、文学、历史学、物理学、数学和心理学等学科进行了嫁接,表现出强烈的跨学科意识。
通过综合和对比的手法体现美学(艺术学)的特质,为后人提供了一种研究范式。
不过,在《人论》中,表述不够清晰的地方也偶有出现。
此外,有些论断显得有些绝对化,稍有“欧洲中心主义”之嫌,这也是本书局限性所在。
德国有着良好的哲学和美学传统。
丢勒(Albrecht Drer,1471—1528)作为西欧现实主义美学理论的奠基人之一,他的“出世”,从某种维度上讲,开启了世界思想史的“德国时代”。
其后,出现了多名享誉世界的哲学家、美学家,如莱布尼茨(Gottfried Wilhelm Leibniz,1646—1716)、鲍姆加登(Alexander Gottlieb Baumgarten,1714—1762)、康德(Immanuel Kant,1724—1804)、莱辛(Gotthold Ephraim Lessing,1729—1781)、歌德(Johann Wolfgang Goethe,1749—1832)、施勒格尔兄弟(A.W.Schlegel,1767—1845& F. Schlegel,1772—1829)、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1884—1900)、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1889—1976)等。
论卡西尔艺术“生命形式”的理论价值德国哲学家恩斯特·卡西尔创立的文化符号论美学在二十世纪独树一帜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对艺术有许多独到的见解,尤以艺术的“生命形式”论影响深远,与中国古代文论的生命精神有相通之处,为中西文论、美学融合研究提供了可能。
同时,对于今天文论建设中反对本质主义的思维模式,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德国著名的哲学家卡西尔创立的文化符号论美学,对二十世纪的西方美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当下中国学术界对他的研究,尤应重视他的艺术“生命形式”的理论。
这一理论与中国传统的艺术精神有相通之处,因此,对我们建设当代中国文论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一、艺术是一种活生生的“生命形式”如果说“感性的符号形式创造”是卡西尔对艺术的本质的界定,那么“生命形式”则是对艺术特征的高度概括。
卡西尔认为艺术是一种“生命形式”,“生命形式”一词概括了艺术的本质特征。
卡西尔的“生命形式”这个概念最先是在他的三卷本《符号形式的哲学》的第二卷《神话思维》中提出来的,此卷的第三部分的标题是“作为生命形式的神话。
神话意识中主体性的发现和确定”[1](P171)。
在这部著作中,卡西尔没有具体论述艺术,只论述人类思维的三大支柱:语言、神话、知识。
只是在他晚期写的著名的《人论》中才具体集中地论述了艺术。
卡西尔认为“艺术”和“神话”有许多共同点,它们都为“感性的符号形式”。
这些共同点表现为一种“生命形式”。
艺术的“生命形式”是对神话思维的延续和拓展。
神话是艺术的母体,神话中体现了人的主体性精神,艺术中同样能揭示人的生命内涵。
艺术形式是一种感性的直观形式,它要求一个活的世界,这个活的世界不是“活的事物”而是“活的形式”即“生命形式”,它与我们人类的感觉、理智和内在的感情生活所具有的形式是同构的。
这种同构性使艺术和我们的生命之间形成一种表现关系。
艺术符号的结构形式与我们的经验相契合。
艺术意象的生成过程也就是人的生命的主体性内涵转化为艺术符号的过程。
卡西尔符号文化哲学的研读人类的大脑通过符号为标识的指称,赋予外部对象和内感对象以名称和内容的规定,从而使人类的意识活动从身体方式的直观感知上升到了概念方式的抽象认知,进而形成了身体方式和概念方式联结的意识结构,驱动了人类特有的符号文化的精神建构和实践创造。
德国人类文化学哲学家卡西尔认为,人是符号的动物,人的本质就是发明和运用各种符号创造出一个“符号宇宙”,在此过程中,建立起了人之为人的“主体性”。
语言、神话、宗教、艺术、科学和历史都是符号活动的组成和生成,卡西尔由此把他的哲学称之为符号形式的哲学。
读卡西尔的《人论》,感受很深的是:1、人之所以为人是符号的造就;2、人的主体性是符号运作过程;3、人类文化是符号方式的制作。
细读《人论》在符号问题上,卡西尔确实有许多深邃的独到见解,但是从总体上看,还是显得有着理论上的不透彻和不完全。
首先,在符号的来源上,用卡西尔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我们不能不认定,人的意识结构中有一种自然的符号系统。
卡西尔在语言符号系统的阐述中,举例了儿童从第二十三个月开始,就表现出给事物命名的狂热,而这样的狂热在卡西尔那里被认为是一种先天的能力。
卡西尔主张一种先验的符号构造能力,在这点上他和西方许多哲学家,特别是和许多德国哲学家一样,怀抱着一种追求终极的先验哲学传统,认为人的世界是由一种先天的主体构造所创造的。
先天的哲学传统在西方哲学发展史上是占有主导性的,而这样的先天哲学传统的根本缺陷是始终没有从更高的视野的总体上看清,一切先验的主体架构都是经验历史的铸就,是先验和经验的统一。
人类的主体方式,人类的意识结构,包括生物的和文化的本能等等,都不是从天降落的和先天就有的,而是在历史由来的进程中,由生物性进化和文化性演化的经验历史所带来的。
符号不是人类意识结构中的先验系统。
符号的制作和使用,起源于远古时期群体狩猎采集的食物分享生活,这种食物分享生活内在地、实在地发生了分配指称的需要,即对食物品类、部位、份额、分享成员,以及相关用具的指称需要。
064《名家名作》·研究[摘 要] 不同于自然主义路径,将人从生理角度区分于动物;更不同于形而上学,将人视为理性的动物。
卡西尔从“人是什么”出发,提出了“人是符号的动物”的哲学,开启了人学思想的新篇章。
事实上当代哲学的“文化转向”,也体现了打造一种更广义的认识论的意图,即一种深化的和延展的“认识批判”。
卡西尔深刻地置身于人文科学之中,并借此创立了一套系统的理论来撼动自然科学的统治地位并确立了人文科学的地位。
[关 键 词] 卡西尔;符号;文化哲学人是符号的动物:卡西尔符号哲学思想张文卓“认识自我是哲学探索的最高目标。
它就像哲学的阿基米德点,是所有思想固定不变的中心。
”[1]认识自我是人类一直以来的共同话题,也一直是哲学领域中的一座高山。
黑格尔曾道:“人能超出他的自然存在,即由于作为一个有自我意识的存在,区别于外部自然界。
”[2]不难看出,这种自我意识就是人对于自身存在的特殊性的理解和解释。
人拥有自我意识,因而人创造自我价值;人拥有自我意识,促使人们可以认识外部世界,也可以认识自我。
正是这种自我意识,才让我们开始对自身开始反思,以及对认识自我问题开始了“刨根问底”的探索。
这种反思正体现了人本性中的超越的本质,正是这种探索,才使人追求自我,使人达到今日的文明。
然而西方哲学史上不同的哲学家对“人的本质”有不同的定义,也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宝贵的思路[3]。
然而在这一过程中,这一抽象的范畴渐渐地开始有了可触碰的、可理解的规定。
同样,“人的本质”也是卡西尔追求的“一座高山”,在卡西尔晚年的著作《人论》中,他同样意识到了人类的自我认识产生了一种危机。
用他独特的视野,强有力地打破了传统定义人自我认识的视角,提出了用“符号”这一新的路径去解释究竟什么是“人的本质”。
一、追根溯源:卡西尔之前如何认识自我“人是什么”这个问题蕴含着人类对于自我的审视和对认知自我的渴望[4]。
在更早的时候,人们从自然路径出发,常常将人放到自然中,从生理角度与动物进行区分,以此更加强调了人的类本质,即区分于动物的类本质。
卡西尔与“文学符号学”新探——重读《人论》札记林玲现代符号学是由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和美国哲学家皮尔士分别从语言学和逻辑学的角度创立的。
然而,真正使符号学产生影响并在文艺学领域付诸实践进而建构“文学符号学”理论体系的,则是德国哲学家恩斯特•卡西尔和他的美国女弟子苏珊•朗格。
在美国学界,两人的理论被合称为“卡西尔——朗格符号学”。
而事实上,就理论建树而言,卡西尔实在是2 0世纪30年代以后西方兴起的符号学美学运动的“开路先锋”①。
一、《人论》“人类符号化活动”命题的提出恩斯特•卡西尔(1874-1945)一生著述颇丰,在其多达120余种著作中,研究的范围几乎涉及当代西方哲学的各个领域并且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符号形式的哲学》②(1923-192 9)的缩写本,此书尽管是“一部远在二十五年前构思和写作的著作”的改写,但正如作者在该书序言中所说,长期以来,“作者一直在继续研究这个课题”,这里已经包含着许多“新的事实”和“新的问题”,而且“即使是老问题,也被他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待,从而呈现出一种新的面貌。
”③ 由此可见,《人论》事实上是“一本全新的书”④,一本简明扼要地表达了作者关于人类文化哲学的思想体系的重要著作。
作为新著,《人论》这一命题较之《符号形式的哲学》,在题义上更加明了。
所谓“人论”,顾名思义,就是研究“人的问题”。
全书由十二章构成,分上、下两篇。
上篇(前五章)回答的是一个总的问题:人是什么?下篇(后七章)总标题是:人与文化。
其下则具体考察了人怎样运用不同的符号创造各种文化。
在卡西尔看来,人与其说是“理性的动物”,不如说是“符号的动物”,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动物只能对“信号”(signs)做出条件反射,而人能够把这些“信号”改造成为有意义的符号(symbols)。
因此,卡西尔把人定义为“符号的动物”,并把人类文化的各个方面看成是符号化行为的结果,人类文化的各种现象——语言、神话、宗教、艺术、历史、科学等等,在他看来不过是整个符号化行为的一些部分,都是人自身以他自己的符号化活动所创造出来的“产品”,人只有在创造文化的活动中才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也只有在文化活动中,人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所有这些活动的产品都是“文化产品”,它们内在地相互联系并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人类文化。
浅议卡西尔的符号美学观作者:丁进乐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1年第01期摘要:“符号形式”的概念最早是卡西尔提出来的,卡西尔强调艺术是生命形式的符号化表达,人是创造符号的动物,本文试图通过对卡西尔符号观的分析,揭露出符号提出的缘由,符号的形式以及符号的本质,去发现符号对人类文化的意义及影响。
关键词:符号形式;符号本质;符号意义中图分类号:J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03-0062-02卡西尔德国哲学家、文化哲学创始人。
继柯亨、那托普之后新康德主义的马堡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他认为人是符号的动物,文化是符号的形式,人类活动本质上是一种“符号”或“象征”活动。
卡西尔强调艺术是生命形式的符号化表达,卡西尔的这一理论后来被美国哲学家、美学家苏栅?朗格所发挥,从而形成了20世纪较有影响的一个美学流派—象征符号美学。
一、对人类自我认识的不断探究认识自我可以说是哲学探究的最高目标,可以说关于这个问题不同的学派都有各自的看法,已经成为思潮牢固而不可动摇的的中心,到底“人是什么”却始终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或者说是确切的回答。
即使是在内省研究方法指导下,相信自身存在的自明性坚不可摧的,甚至无懈可击。
内省揭示了人类生活为个人经验所涉及的一部分,但绝对不是全部,“我们所得到的仍然不过是关于人类本质的一副非常残缺不全的图画,一具无头断肢的躯干而已。
”{1}就连是苏格拉底也无法直接的准确的告诉我们人的定义是什么,在《申辩篇》中提到的“一种未经审视的生活不如没有好”也仅仅是间接的回答了人是一个对理性问题能给予理性回答的存在物。
卡西尔认为要真正发现人的本质就必须摆脱人的一切外部和偶然的特性。
这种本质不受财富、地位、健康等因素的左右,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而不受扰乱。
仅仅只依赖于自己的本身而不是其它。
尽管苏格拉底和斯多葛学派在人的问题上强调道德、责任。
斯多葛主义还进一步与自然的和谐联系在一起,发现人与宇宙处在完全的平衡之中。
在卡西尔看来,人与其说是理性的动物,不如说是符号的动物。
人是创造符号,并以此创造文化的动物。
人只有在创造符号的过程中才能获得自由,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
“人是符号的动物”是卡西尔符号形式哲学或文化哲学的最基本原理,也是卡西尔文学符号学或符号诗学的最基本的根据。
这一原理揭示了人的本质和人的本质力量,而在这一基础上来建构文学艺术本质论,确立文学符号学或符号诗学,就是把文学艺术的本质问题与人的本质问题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就是要在人文科学或文化科学的范围之内来探讨文学艺术的本质。
这样就把文学艺术问题从自然科学的范围之内划分出去而归入人文科学范围之内,从而把文学艺术问题纳入了一个合适的研究范围和探究轨道。
这应该是卡西尔对于哲学和美学的一大贡献,也是西方哲学和美学发展的必然结果。
一、“人是符号的动物”:回到和超越康德“人是符号的动物”这一结论是“回到康德”而又“超越康德”的一个成就。
众所周知,康德的“批判哲学”的“三大批判”(《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就是:其一,我们(人)能够认识什么?康德的答案是,人的纯粹理性只能认识“现象界”而不可能认识“物自体”;如果人的认识越界就必然会陷入“二律背反”的矛盾境地。
其二,我们(人)应该怎样行动?康德的答案是,人应该按照至高无上的“绝对命令”来行动;只有这样,人才能够信仰物自体的存在,从而达到实践理性的先验原理——意志自由,灵魂不朽,上帝存在。
其三,我们(人)可以希望什么?康德的答案是,人可以通过“形式的主观合目的性”来希望美,而通过“质料的客双合目的性”来希望完善;人只有通过审美判断力和审美目的判断力才有希望由自然达到自由,成为一个整体。
因此,康德哲学最终要回答的问题归结到一点就是:“人是什么”?康德的答案是:人是目的,不是手段。
那么,康德就把西方哲学由研究自然客体的“宇宙论”转换为研究人类主体的“人学”,这就是康德自己所谓的“哥白尼式的变革”。
符号论:从康德到卡西尔恩斯特·卡西尔的符号哲学强调符号的功能和作用,并对这种功能和作用有着自己的理解。
他的这一思想源于康德的物自体观念。
康德曾以烟为例,来说明他的物自体的概念:“假如一位哲学家被问到:烟的重量是多少?他就会回答:从燃烧的木柴的重量中减去余留下的灰烬的重量,那么你就得到烟的重量。
所以他的无可辩驳的前提就是:甚至在火焰中,物质(实体)也没有消失,而只是它的形式经受了一次改变。
同样,‘从无生无’这一命题曾经只是从持存性原理中推出来的另一命题,或者不如说,只是从诸现象的真正主体的持久不断的存有的原理中推出来的另一命题。
因为,如果在现象上人们愿意称作实体的东西应当是一切时间规定的真正基底,那么不论是在过去时间中还是在将来时间中的一切存有,都必须惟一的只在这上面才能得到规定。
” 康德以烟和火焰为例是为了把时间作为变化的形式,我们只有通过在时间中变化的现象才能认识到实体,实体本身作为物自体是不可认识的,可以认识的只是呈现在时间与空间中的现象。
康德关于实体的说法则来自于斯宾诺莎的实体观。
实体是不受任何限制的、唯一的和永恒的;而样式则是实体的各种特殊状态。
实体通过特殊性的样式来体现自己的存在。
永恒的实体与无限的形式,形成了一般与个别、有限与无限、本质与现象的关系。
热力学中的“功能”概念沿用了康德与斯宾诺莎的这些观念,只不过是把实体换成了质,变成了质是不可知的物自体,而能量就变成了质的性质的一种展示。
不过,我们还是以势能与动能这两个名词来表示,这是来自于牛顿力学中的机械能的概念。
势能表示潜在未实现的能量,动能表示从势能转化出来的能量。
而动能的多少,我们又以物体做功的多少来确定其量的多少,因此,当我们说“功能”的时候,其实就意味着某种物质将潜在的势能转化为一种活动的过程,即我们现在所说的动能。
动能开始只有机械能一种形式,后来人们发现,还有生物能、电能以及光能等多种形式。
能量的转化有多种形式,但其总量保持不变,这就是能量守恒定律。
试论符号学美学中的“符号—美学—人”作者:肖亚楠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1年第01期摘要:在研究符号学的发展过程中,对于卡西尔和朗格的关注是必不可少的。
而十八世纪美学特别是康德美学对这一理论的影响又是非常重要的。
卡西尔沿着康德美学这一条道路开创性的提出“人是符号的动物,世界是充满符号的世界”这一观点。
他的弟子苏珊朗格更是完善性的把“情感”注入符号学系统之中。
而对于美学价值特别是人的关注无疑是符号学美学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符号学;美学;卡西尔;苏珊朗格;人中图分类号:J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02-0052-02自从哲学研究方向在康德、叔本华等影响下发生了转变之后,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文论批评也开始转向。
在文学上人们不再关注历史、社会、环境等文学的外部问题转而关注文学的内部问题,而语言作为文学内部问题的首要代表成了文学研究的“新宠”。
而这个过程中二十世纪的语言学家们在皮尔士、索绪尔、罗兰巴特等符号学家的研究成果的支持下,把语言学研究深入到了每一个领域,使得语言论的转向成为可能。
同时哲学观念的转变对于美学的影响也是不可估量的,各种形式的美学都在自身发展的基础上发生了转向。
各个美学流派由于其关注点、思维方式的不同而呈现了不同的特色,以卡西尔—朗格为代表的符号学美学就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支流派。
在关注符号学发展的同时,沿着康德美学合理化发展的思路,卡西尔—朗格符号学美学是一种把艺术注入符号学的美学。
无论是美学的发展要求或是符号学的自身进步都给这一学派的形成提供了动力。
自从德国哲学家鲍姆加登把美学这一学科与逻辑学相区分以后,美学也就逐渐脱离了对哲学和伦理学的依附。
在逐渐寻求自立性合法地位的学科演进过程中,康德、克罗齐等人的贡献很大。
康德的精神结构三分法知、情、意的自明性证明更是为美学的存在提供了合理的理论依据。
他认为“为了判断客体是美的还是不美的,我们不是把该(客体呈现的)表象与(我们)认知(客体)的‘知解力’联系起来,而是把该(客体呈现的)表象与主体的‘想像力’(也许和知解力相关联)及主体的快感或痛苦感联系起来。
卡西尔“符号形式哲学”的黑格尔渊源卡西尔作为薪康德主义马堡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以其“符号形式的哲学”闻名于世。
世人皆知其哲学思想和理论体系主要渊源于康德哲学一脉,却因此而忽略了其符号形式哲学体系架构中蕴涵的对德国古典哲学另一大师黑格尔之思想的内在继承。
卡西尔的符号形式哲学在某种意义上其实是在黑格尔哲学的精神框架内呈现的,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对卡西尔的符号形式哲学具有重要的影响。
标签:卡西尔;符号形式哲学;黑格尔;精神现象学出于对恩斯特·卡西尔与新康德主义马堡学派关系的认识,人们在研究卡西尔哲学时总是自然而然地注意到其理论在康德哲学方面的渊源。
当然,无论从卡西尔的学习历程,还是其生平的学术研究活动来看,这种直观的联系都是可以理解的。
然而,承认卡西尔的哲学思想有着主要来自于康德哲学方面的渊源,并不等于只承认康德是他唯一重要的思想渊源。
作为一个百科全书式的伟大哲学家和哲学史家,卡西尔在其思想发展的历程中不断地汲取着哲学史上的丰富养料,充实自己,发展自己,因此在其思想不断发展的重要阶段,也必然不可能只囿于康德哲学的范围之内,无论康德哲学这个思想源泉是多么丰沛。
如果说,在学术活动的早期,卡西尔还只是从康德哲学的基本思想出发,去着重研究人类的认识问题;那么,到了晚期,随着《符号形式哲学》、《人论》、《语言与神话》等著作的问世,他的思考方向已经发生了转变。
他试图用符号形式的哲学思路,去概述唯心主义(从康德到黑格尔的哲学)的演化,在根本上把唯心主义的德国哲学甚而整个哲学看作符号形式的创造,看作人的文化活动。
这一思想是卡西尔这个时期学术研究的基调。
到了这个时期,如果人们在研究卡西尔思想时,还依然只是把眼光单纯投放于康德哲学这个唯一的来源,恐怕就难以真正理解其思想的来龙去脉。
因此,在认识和理解卡西尔的符号形式哲学时,人们应该更为广阔地敞开哲学史的视野,不只是单纯地从康德出发,还可以从德国古典哲学,甚至从整个西方哲学史的脉络上去把握其“符号形式”哲学的实质和意义。
卡西尔与“文学符号学"新探-—重读《人论》札记林玲现代符号学是由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和美国哲学家皮尔士分别从语言学和逻辑学的角度创立的.然而,真正使符号学产生影响并在文艺学领域付诸实践进而建构“文学符号学”理论体系的,则是德国哲学家恩斯特•卡西尔和他的美国女弟子苏珊•朗格.在美国学界,两人的理论被合称为“卡西尔——朗格符号学”。
而事实上,就理论建树而言,卡西尔实在是20世纪30年代以后西方兴起的符号学美学运动的“开路先锋"①。
一、《人论》“人类符号化活动”命题的提出恩斯特•卡西尔(1874—1945)一生著述颇丰,在其多达120余种著作中,研究的范围几乎涉及当代西方哲学的各个领域并且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符号形式的哲学》②(1923—1929)的缩写本,此书尽管是“一部远在二十五年前构思和写作的著作”的改写,但正如作者在该书序言中所说,长期以来,“作者一直在继续研究这个课题”,这里已经包含着许多“新的事实"和“新的问题”,而且“即使是老问题,也被他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待,从而呈现出一种新的面貌.”③ 由此可见,《人论》事实上是“一本全新的书”④,一本简明扼要地表达了作者关于人类文化哲学的思想体系的重要著作。
作为新著,《人论》这一命题较之《符号形式的哲学》,在题义上更加明了。
所谓“人论”,顾名思义,就是研究“人的问题”。
全书由十二章构成,分上、下两篇。
上篇(前五章)回答的是一个总的问题:人是什么?下篇(后七章)总标题是:人与文化。
其下则具体考察了人怎样运用不同的符号创造各种文化。
在卡西尔看来,人与其说是“理性的动物”,不如说是“符号的动物”,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动物只能对“信号”(signs)做出条件反射,而人能够把这些“信号”改造成为有意义的符号(symbols)。
因此,卡西尔把人定义为“符号的动物”,并把人类文化的各个方面看成是符号化行为的结果,人类文化的各种现象——语言、神话、宗教、艺术、历史、科学等等,在他看来不过是整个符号化行为的一些部分,都是人自身以他自己的符号化活动所创造出来的“产品",人只有在创造文化的活动中才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也只有在文化活动中,人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所有这些活动的产品都是“文化产品”,它们内在地相互联系并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人类文化。
外国文艺美学要略·人物·卡西尔外国文艺美学要略·人物·卡西尔恩斯特·卡西尔(E-rnst Cassirer,1874—1945)德国籍犹太人,现当代西方著名哲学家、美学家、符号论美学学派代表人物之一。
1874年生于德国西里西亚布累斯劳。
早年受业柏林、莱比锡、海德堡和马堡大学。
在赫尔曼·柯亨新康德主义哲学影响下,确定了其哲学与美学研究的方向。
1919年至1933年任汉堡大学教授。
1933年因 *** 纳粹反犹太主义,辞职去英国,任牛津大学教授。
1935年至1941年任瑞典哥特堡大学教授。
1941年后任美国耶鲁、哥伦比亚大学客座教授。
1945年去世。
其主要著作有:《近代哲学与科学的认识问题》 (四卷集,1906—1933)、《实体概念与功能概念》(1910)、《象征形式的哲学》(三卷集,1921—1931)、《爱因斯坦的相对论》(1921)、《思想和形象》(1921)、《自由与形式》(1922)、《神话的思想》(1925)、《论人——对人类文化哲学的一个介绍》(1944)、《语言与神话》(1946)等。
卡西尔是德国新康德主义中马堡学派的代表人物。
在哲学研究方面,他将康德的“先验”原则应用于感觉的领域,否认事物的客观实在性。
主张不研究客体,不研究世界本体论,只研究认识客体的方式。
卡西勒对康德的修正和发展主要有两点:一是把只研究理性认识的传统认识论,扩展为研究包括语言、艺术、神话在内的整个人类文化;二是强调符号是一切人类文化的基本形式。
符号形式的哲学就是一种文化形式的哲学,人不过就是进行符号活动的动物。
他对符号的解释是“所有在某种形式或其它方面能为知觉所揭示出意义的一切现象都是符号。
”符号不仅是意义的载体,而且符号也创造意义。
由此出发,卡西尔提出:“美必然地,而且本质上是一种符号”,是艺术符号形式的平衡与秩序所产生的一种特质; “艺术可以定义为一种符号的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