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血药分类及特点共29页文档
- 格式:ppt
- 大小:3.05 MB
- 文档页数:29
这里是广告①:止血药物的分类1、抗纤溶系统药物:此类药物主要通过抑制纤维蛋白溶解系统而止血,包括氨基乙酸、氨甲笨酸、氨甲环酸等。
2、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药物:此类药物能促进毛细血管收缩,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增进断裂毛细血管断端的回缩,而起到止血作用。
3、凝血酶类药物:直接作用于血液中的纤维蛋白原,促使转变为纤维蛋白,加速血液的凝固而止血。
包括:巴曲亭(蛇毒血凝酶),凝血酶等。
4、凝血因子类:维生素K1、维生素K3、甲萘氢醌(维生素K4,乙酰甲萘醌)、凝血酶原复合物等。
5、血管收缩药物:使肺小血管收缩,降低肺静脉压,有助于破裂血管区凝血止血。
常用药物即垂体后叶素。
6、血管扩张药物:该类药物扩张血管,减低肺动脉压,减少肺血流量。
常用药物有酚妥拉明、酚苄明等。
7、其他:如鱼精蛋白注射液、肾上腺皮质激素、缩宫素、醋酸去氨加压素等。
重温凝血机制血液系统中存在着凝血和抗凝血两种对立统一的机制,并因此保证了血液系统的正常流动。
而凝血机制的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可引起出血的发生。
其主要过程可概括为四个步骤:1、在血管或组织损伤后经系列凝血因子的递变而形成Xa。
2、在后者与钙离子、V因子和血小板磷脂的作用下,使凝血酶原变成凝血酶。
3、在凝血酶的作用下,纤维蛋白原变成可溶性纤维蛋白,继而在IIIa的作用下产生凝血块而止血。
4、纤维蛋白在纤维蛋白溶解酶的作用下,成为纤维蛋白降解产物,而使纤维蛋白溶解。
血管因素、血小板的异常、凝血因子数量及质量的异常、纤溶亢进等发生异常后导致了机体出血的发生。
临床常用的止血药物1、氨基乙酸:能抑制纤维蛋白溶酶原的激活因子,使纤维蛋白溶酶原不能激活为纤维蛋白溶酶,抑制纤维蛋白的溶解,产生止血作用。
用量4-6 g以5%葡萄糖或生理盐水100 ml稀释,15-30 min滴完,维持量每小时1 g,一日量不超过20 g。
用过量时可形成血栓,有血栓形成倾向或有血栓性血管疾病病史者禁用。
肾功能不全者慎用。
中药学——第十六单元止血药细目一概述要点一止血药的性能特点虽性味各异,但均入血分,归心、肝、脾经。
要点二止血药的功效均能止血,分别具有凉血止血、化瘀止血、收涩止血及温经止血作用。
要点三止血药的适应范围本类药主要适用于咳血、吐血、衄血、便血、尿血、崩漏、紫癜及创伤出血等。
要点四止血药的使用注意事项1.出血过多而致气虚欲脱者,如单用止血药,则缓不济急,应急予大补元气之药,以挽救气脱危候。
2.“止血不留瘀”,这是运用止血药必须始终注意的问题。
而凉血止血药和收敛止血药,易凉遏恋邪,有止血留瘀之弊,故出血兼有瘀滞者不宜单独使用。
应酌加活血化瘀药,不能单纯止血,以免留瘀。
要点五各类止血药的性能特点凉血止血药:性属寒凉,味多甘苦,善入血分而清泄血热。
化瘀止血药:既能止血,又能化瘀,止血而不留瘀。
收敛止血药:大多味涩,或为炭类,或质黏,因性善收涩,故有留瘀恋邪之弊。
温经止血药:性属温热,主入脾经,能温内脏,益脾阳,固冲脉而统摄血液。
要点六各类止血药的功效凉血止血药:有凉血止血之功。
化瘀止血药:以化瘀止血为主,有的兼能消肿、止痛。
收敛止血药:有收敛止血作用。
温经止血药:有温经止血作用。
要点七各类止血药的适应范围凉血止血药:主要用于血热妄行引起的各种出血病证。
化瘀止血药:主要用于瘀血内阻,血不循经之出血病证,以及跌打损伤、经闭、瘀滞心腹疼痛等。
收敛止血药:广泛用于各种出血病证。
温经止血药:主要用于脾不统血、冲脉失固之虚寒性出血病证。
细目二凉血止血药小蓟性能:甘、苦,凉。
归心、肝经。
功效:凉血止血,散瘀解毒消痈。
应用1.血热出血证。
尤善治尿血、血淋。
2.热毒疮痈。
用法用量:煎服,10~15g,鲜品可用30~60g;外用鲜品适量,捣敷患处。
大蓟性能:甘、苦,凉。
归心、肝经。
功效:凉血止血,散瘀解毒消痈。
应用1.血热出血证。
2.热毒痈肿。
用法用量:煎服,10~15g,鲜品可用30~60g;外用适量,捣敷患处。
地榆性能:苦、酸、涩,微寒。
止血药有哪些止血药分类标准与方法凡以制止体内外出血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止血药。
止血药有凉血止血、收敛止血、化瘀止血、温经止血等不同作用。
下面我们了解一下止血药有哪些。
一、凉血止血1.大蓟:性凉,味甘、酸。
凉止止血,兼能散瘀消肿。
本品性凉,清热凉血以止血,味苦开泄以消肿散结,为血热出血及热毒疮疡之要药。
2.地榆:性微寒,味酸、苦。
清下焦血热。
解毒敛疮。
为治大小便出血、血痢及崩漏的要药。
亦为治疗烫伤之佳品。
因有酸涩之性,故兼有止泻作用。
3.侧柏叶:性微寒,味苦、涩。
益阴,凉血,止血,常用于治疗各种出血。
血证初起不可用此药过早,以免发生留瘀的弊害。
此外,入肺经,又能祛痰止咳。
用于血热妄行,咳血吐血,衄血溺血,便血血崩,肺热咳嗽,咳血、痰稠难出。
4.白茅根:性寒,味甘。
凉血止血,清热利尿。
本品味甘而不腻胃,性寒而不伤胃,利水而不伤阴津,是常用的清热止血药。
用于血热妄行所导致的出血证及热淋、小便不利、水肿及湿热黄疸等证。
二、化瘀止血药1.三七:性温,味甘、微苦。
化瘀止血,消肿定痛。
三七既善止血,义善化瘀血。
用于各种瘀血证及出血性疾病,为血瘀出血及瘀血诸痛2.茜草:性微寒,味苦、微酸。
生用能行血活血,消瘀通经;炒炭用可以止血。
本品苦以开泄,性寒清热,专行血分,功能凉血止血;炒用又善化瘀止血。
适用于多种出血,兼有瘀热者更良。
3.蒲黄:性平,味甘,微辛。
生用性滑有活血祛瘀、止血、利尿的作用;炒用性涩,有止血作用。
本品行血止血而无留瘀之弊,且甘平不峻,故可用于多种出血证。
4.五灵脂:性温,味甘。
活血止痛,化瘀止血之功。
因本品甘温气浊,专人肝经血分,尤善止痛,故凡瘀ⅱll内阻所导致的心腹胁肋诸痛,以及疝痛、痛经、经闭、产后腹痛等症,皆有良效。
取其化瘀止血之功,常用于瘀血所导致的崩漏下血、便血等证。
炒炭用也可以止血。
三、收敛止血药1.白及:性微寒,味苦、甘、涩。
收敛止血,消肿生肌,并有补肺、收敛的作用。
白及味涩质黏,功专收涩,善于收敛止血,以善止肺胃出血见长。
止血药概述收敛止血药:仙鹤草、白及、棕榈炭、血余炭第十七章止血药下面第十七章,止血药。
止血药就是以止血为主要功效,治疗出血证的药物。
这个止血作用是个直接作用,不是间接的作用,这个我们多次提到,直接的,不管外用或者内服,这样能够直接止血,不是通过清热,不是通过活血化瘀,这是主体的方面,才能够称为止血药。
根据止血药它的药性和主治的一些不同,一般分为了收敛止血药、凉血止血药、化瘀止血药和温经止血药。
我们这个书就分了这么四节,实际上就这样子四类。
每一类它有不同的一些特征,便于大家学习记忆,这个含义的部分就讲这样一点内容。
第二个功效主治,那我们就分四节来讲,我们把它合在一起来讲,在每一节里面我们就把它淡化了。
我们前面有的比如说清热药,我们每一节里面讲,总的概述就简单,我们也可以总的一次讲,那每一节里面就不再重复,其实都一样。
那我们这个止血药,我们就可以把它放在总体里面来讲,每一节里面就一笔带过,都是一样的,效果一样。
功效总体讲都是止血,都用于出血证。
但这样达不到目的,还不知道它们的个性特征,为了更好地掌握个性特征和它的主治,所以它这个止血的功效往往就分为四种情况。
一种是收敛止血,这样的止血药它有一定的收敛性,它主要是用于没有邪气的出血证,或者说邪气不盛的。
不一定是虚证,主要是虚证,实证也可以。
只要邪气比如说热邪、瘀血不是很盛了,原则上也是可以用的。
所以这一类的止血药收敛止血药,应用还是比较广泛的。
对于出血的病因,收敛止血药往往没有针对性,就是用的时候一定要能够针对出血的病因的,要作相应的配伍。
所以什么叫收敛止血药呢?也可以说它是不能针对出血证病因的一类止血药。
因为止血本身也可以说它偏于收敛的,所以这是收敛止血药。
它主要用于邪气不盛的出血证。
第二种功效凉血止血,凉血止血可以说是兼有清热凉血作用的止血药,它的基本作用,主要的功效是止血。
在止血的同时它又有一定的清热凉血作用,兼有清热凉血作用的止血药叫做凉血止血药。
止血药医学百科知识点总结止血药医学百科知识点总结引言:止血药是一类用于减轻和阻止出血的药物。
无论是创伤性出血、手术过程中出血,还是疾病引起的出血,止血药都在临床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对止血药的相关知识进行总结,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止血药的使用和作用。
一、止血药的分类根据作用机制的不同,止血药可分为以下几类:1. 血管收缩剂:包括血管收缩药和血小板聚集抑制剂。
血管收缩药通过收缩血管壁,减少出血点的血液供应,从而实现止血的目的。
而血小板聚集抑制剂则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和粘附,降低出血风险。
2. 凝血因子:凝血因子是血液凝固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物质。
止血药可通过提高特定凝血因子的含量或改善凝血功能,增强止血效果。
3. 纤维蛋白溶解系统调节剂:纤维蛋白溶解系统是身体自身调节止血的重要机制。
通过调节纤维蛋白溶解系统,可以有效减轻出血症状。
二、常见止血药及其作用1. 血管收缩剂类:a. 血管收缩药:如酚妥拉明。
酚妥拉明能收缩血管壁,减少血液流出的量,从而帮助止血。
b. 血小板聚集抑制剂: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
这些药物可干扰血小板的聚集和粘附,减少出血风险。
2. 凝血因子类:a. 血小板制剂:如血小板浓缩液。
血小板浓缩液可补充凝血过程中需要的血小板,增加止血效果。
b. 凝血因子浓缩液:如凝血酶原复合物。
这些药物可补充凝血因子的缺失,增强凝血功能。
3. 纤维蛋白溶解系统调节剂:a. 抗纤溶药:如氨甲环酸。
氨甲环酸能抑制纤维蛋白溶解酶的活性,改善纤维蛋白溶解系统,有助于止血。
三、止血药的使用注意事项1. 个体差异:每个人对止血药的反应可能存在差异,因此在使用止血药时,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2. 副作用和不良反应:止血药可能出现副作用和不良反应,如胃肠道不适、过敏反应等。
在使用过程中,应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并及时调整药物剂量或采取相应措施。
3. 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止血药可能与其他药物发生相互作用,导致药效增强或减弱。
临床常用止血药物大盘点止血药物众多,各种止血药因作用机制不同其适应证也不同。
血凝酶和凝血酶,一字之差,其作用靶点和用药方法却不同;同为巴曲酶,取自巴西矛头蝮蛇的不同亚种,其作用刚刚相反,具有止血作用的巴曲酶被称为血凝酶(巴曲亭、立芷雪),具有溶栓作用的巴曲酶又被称为去纤酶(东菱迪芙)。
现在我们一起来了解临床常用的止血药及作用特点。
止血药的作用机制01止血药也称促凝血药,主要作用于凝血过程。
这个过程是复杂的“瀑布反应”,多种凝血因子共同参与,一个因子依赖另一个因子,组成多蛋白催化复合物来完成。
基本效应是大量α-凝血酶及更大量的纤维蛋白生成,取代血小板血栓[1],使之更长久。
图片来源于网络常用止血药的分类021作用于血管的止血药酚磺乙胺(止血敏):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使血管收缩,出血时间缩短;增强血小板聚集性和粘附性,促使血小板释放凝血活性物质。
可用于防治手术前后的出血。
垂体后叶素:含催产素和加压素,加压素有较强收缩血管作用。
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肺血管破裂所致的咯血、门静脉高压引起的消化道出血等急症, 还可用于治疗产后出血、产后子宫复旧不全、不完全流产等引起的出血症状[4]。
卡巴洛克(肾上腺色腙):卡络柳钠是卡巴克络的水杨酸钠盐,卡络磺钠是卡巴克络的磺酸钠盐,其能增强毛细血管对损伤的抵抗力,促进受损毛细血管端回缩而止血。
主要用于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所致鼻出血、视网膜出血、慢性肺出血、咯血等。
去甲肾上腺素:具有较强的血管收缩作用,局部可用于上消化道出血。
生长抑素:选择性直接作用于内脏血管平滑肌,使其血管收缩,主要用于食管静脉曲张出血。
2抗纤维蛋白溶解药物作用机制:通过抑制纤维蛋白酶原的激活因子,使纤维蛋白溶酶原不能被激活,从而抑制纤维蛋白的溶解。
氨基己酸:主要用于预防及治疗血纤维蛋白溶解亢进引起的各种出血。
如前列腺、尿道、肺、肝、肺、胰等内脏手术后的出血或者上消化道出血等;可作为血友病患者拔牙或口腔手术或月经过多的辅助治疗。
各类止血药特点及临床应用临床上止血药品种类繁多,选择合适的止血药,首先要判断出血因素,对症下药。
今天就让我们来总结一下常用的止血药。
一、出血因素1.血管因素所致出血性疾病2.血小板因素所致出血性疾病3.凝血因子异常所致出血性疾病4.纤维蛋白溶解亢进所致出血性疾病二、常用止血药物1、抗纤溶系统类药物(1)氨基己酸通过抑制纤溶系统而起作用。
主要用于纤维蛋白溶酶活性升高所致的出血,如妇产科出血,前列腺、肝、胰、肺等内脏手术后的出血。
术中早期用药或术前用药,可减少手术中渗血,并减少输血量。
用过量时可形成血栓有血栓形成倾向或有血栓性血管疾病病史者禁用。
肾功能不全者慎用。
由于本药副作用较大,目前已较少使用。
(2)氨甲苯酸 (止血芳酸)机制同氨基己酸,且作用较氨基己酸强 4-5 倍。
适用于肺、肝、胰、前列腺、甲状腺、肾上腺等手术时的异常出血,妇产科和产后出血及肺结核咯血、痰中带血、血尿,前列腺肥大出血、上消化道出血等。
对慢性渗血效果较显著。
(3)氨甲环酸 (止血环酸,凝血酸)机制同氨己酸,且作用比氨甲苯酸稍强。
适应症与止血芳酸相似。
用于各种出血性疾病,手术时异常出血等。
副作用可有头痛、头晕、恶心、呕吐等反应。
2、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药物(1)酚磺乙胺 (止血敏)本品是通过促进凝血过程而发挥作用。
能够增加血液中血小板聚集性和粘附性,促进凝血物质的释放,以加速凝血。
临床上用于预防和治疗外科手术出血过多,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或过敏性紫癜以及其它原因引起的出血。
本品可与其他类型止血药合用。
副作用较少。
(2)卡巴克络 (安络血)为肾上腺素氧化产物肾上腺色素的缩氨脲,常用其水杨酸钠盐(卡巴克洛)或磺酸钠盐(卡络磺钠)本品能促进毛细血管收缩,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增进断裂毛细血管断端的回缩,而起到止血作用。
适应症:本品常用于特发性紫癜、视网膜出血,慢性肺出血、胃肠道出血、鼻衄、咯血、血尿、痔出血、子宫出血、脑溢血等。
副作用:本品毒性低,但不宜大量应用,可诱发癫痫及精神紊乱。
止血药适应症及使用说明止血药是一类常见的药物,广泛应用于各种外伤和手术导致的出血情况。
它们具有止血快、效果显著的特点,在医疗急救和外科手术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常见的止血药的适应症及使用说明,以便于读者了解如何正确使用止血药来处理相关的出血问题。
一、常见的止血药种类目前市场上常见的止血药主要包括局部用药的止血喷剂、止血凝胶,以及口服或静脉注射的止血片剂、止血针剂等。
这些药物有不同的作用机制和适应症,使用方法也有所不同。
二、止血药的适应症1. 表面出血:轻度划伤、撕裂、擦伤等导致的表面出血,如皮肤划伤、磨擦伤口等都可以使用局部外用的止血药喷剂或凝胶进行处理。
这些药物能够迅速形成覆盖在伤口上的血凝块,起到快速止血的作用。
2. 轻中度出血:如果伤口较深或较大,导致出血量较多,可使用止血片剂或止血针剂。
这些药物通过口服或静脉注射的方式使得止血药物通过血液循环系统迅速到达出血部位,并发挥止血作用。
例如,某些维生素K拮抗剂类的止血药可以在手术中使用,以减少术中和术后出血。
3. 深部出血:对于较严重和深层的出血,尤其是内脏或大动脉出血,需要迅速到医院进行手术处理。
止血药在这种情况下可能无法起到明显的效果,但仍可以在急救过程中暂时控制出血情况,给患者争取时间。
三、使用止血药的注意事项1. 注意剂量和使用方法:根据医生的建议正确使用止血药,严格按照说明书的剂量和使用方法进行。
不可随意自行更改剂量或使用方式。
2. 注意过敏反应:某些人可能对某些止血药过敏,因此在使用新的止血药之前,建议先进行过敏测试或与医生咨询。
3. 注意药物相互作用:某些止血药可能与其他药物发生相互作用,导致不良反应或影响疗效。
因此,在使用止血药时,需告知医生或药师正在使用的其他药物,以便避免不必要的相互作用。
4. 注意并发症和副作用:有些人可能出现止血药的并发症或副作用,如出血时间延长、血小板功能异常等。
如果出现不适症状,应及时停药并与医生联系。
中药止血药的分类一、引言止血药是一类具有止血功能的中药,广泛应用于各种出血症状的治疗。
中药止血药可根据其药效特点进行不同的分类,本篇文档将对中药止血药的分类进行详细的介绍。
二、凉血止血药凉血止血药主要用于治疗血热妄行所致的出血症状,具有清热凉血、止血的作用。
常见的凉血止血药有槐花、侧柏叶、白茅根等。
这类药物通过清热凉血,使血液冷却凝固,从而达到止血的目的。
三、化瘀止血药化瘀止血药主要用于治疗瘀血阻滞所致的出血症状,具有活血化瘀、止血的作用。
常见的化瘀止血药有三七、茜草、蒲黄等。
这类药物通过活血化瘀,促进血液流通,降低血液黏稠度,从而达到止血目的。
四、收敛止血药收敛止血药主要用于治疗各种内外出血症状,具有收敛止血的作用。
常见的收敛止血药有白及、仙鹤草、藕节等。
这类药物通过收敛作用,使血液凝固,从而达到止血目的。
五、温经止血药温经止血药主要用于治疗虚寒性出血症状,具有温经散寒、止血的作用。
常见的温经止血药有艾叶、炮姜等。
这类药物通过温经散寒,使血液温润流动,从而达到止血目的。
六、补虚止血药补虚止血药主要用于治疗虚损性出血症状,具有补虚、止血的作用。
常见的补虚止血药有人参、黄芪、阿胶等。
这类药物通过补充气血,增强机体免疫力,从而达到止血目的。
七、茜草等药材茜草是一味常用的中药,具有凉血化瘀、清热解毒等作用。
茜草中含有茜草素等成分,可降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缩短凝血时间,从而达到止血作用。
同时,茜草还具有改善血液循环的作用,有利于瘀血的排出。
通过以上的分类介绍,我们可以了解到中药止血药的多样性及其作用机制的复杂性。
在实际应用中,应根据具体出血症状和病因而选择合适的止血药进行治疗。
同时,需遵循中药配伍原则,避免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产生不良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