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止血药的主要药理作用掌握的药理作用和现代应用
- 格式:ppt
- 大小:75.00 KB
- 文档页数:25
《中药学》学习笔记:止血药概说凡以制止体内外出血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止血药。
止血药均以止血为主要功效,能加速凝血的过程,缩短出血凝血时间,而直接制止出血。
适用于各种出血病证。
所谓出血,是指血液不循经脉运行而溢出脉外的病证,简称为“血证”或“溢血”。
由于出血部位不同,临床表现各有不同。
如人体上部出血,可见咳血、衄血、吐血;人体下部出血,可见便血、痔血、尿血、崩漏;若出血在皮下,则表现为紫癜;出血在体表,多属外伤出血。
本类药物性味,以止血作用而论,均可标以酸、涩。
因出血证是血液离经外溢,此类药可防止其血液的离经外泄,具收敛向内的作用。
但引起出血的原因很多,如血热,气虚,瘀血等。
止血药根据其性能功效的不同,大体分为凉血止血药、化瘀止血药、收敛止血药、温经止血药四类。
这四类药在性味的标定上亦各不同:如凉血止血药药性苦寒;而化瘀止血、温经止血药则性多辛温;收敛止血药平性居多。
因血液外溢皆是肝不藏血,亦与心主血脉相关,故主要归肝、心二经。
止血药物的应用,必须根据出血的不同原因和病情,选择药性相宜的止血药,并进行必要的配伍。
如血热妄行而出血者,应选择凉血止血药,并配伍清热泻火、清热凉血之品;阴虚火旺,阴虚阳亢而出血者,宜配伍滋阴降火,滋阴潜阳的药物;若瘀血内阻,血不循经而出血者,应选化瘀止血药,并配伍行气活血药;若虚寒性出血,应选温经止血药,收敛止血药,并配伍益气健脾温阳之品。
此外,前人在治疗出血证,使用止血药时,还非常重视止血药与调气药的配伍。
一般来说,上部出血,宜配以降气药,所谓气降则血“无溢出上窍之患”;若下部出血日久,正气亏损者,又常配升阳举陷之药,即所谓治下血久不愈者,“必兼升举”。
前人的经验认为,止血药炒炭可以增强止血效果。
《本草纲目》称:“烧炭诸黑药皆能止血”。
但证诸临床,又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一般而言,多数药物炒炭可产生或增强止血效力,而寒凉性质的止血药炒炭,其寒凉之性减弱或消失,增强了收敛止血功效,适应范围扩大。
浙江农林大学中药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中药药理学》加试考试大纲一、考试性质浙江农林大学中药学硕士研究生入学《中药药理学》考试是为招收中药学及相关专业的硕士研究生而设置的具有选拔功能的水平考试。
它的主要目的是测试考生对中药药理学内容的掌握程度和应用相关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考试的基本要求中药药理学要求考生全面系统地掌握掌握和熟悉现代药理学、中药药理知识,掌握大黄、柴胡、人参、丹参等中药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
三、考试内容和考试要求1 绪论1.1中药药理学的学科任务和研究内容;1.2中药药理学的发展简史。
掌握中药药理学的概念;了解该学科的任务、研究内容和发展简史。
2 中药药性理论的现代研究2.1中药四气(性)的现代研究2.2中药五味的现代研究2.3中药升降浮沉理论研究现状。
2.4中药归经理论研究现状2.5对中药有毒无毒的现代认识掌握中药四气(性)和五味的现代研究;了解现代科学对中药升降浮沉及归经理论的认识,以及中药有毒无毒的现代研究。
3 影响中药药理作用的因素3.1药物因素3.2机体因素3.3环境因素:环境条件、中药作用时辰节律掌握影响中药药理作用的药物因素;了解影响中药药理作用的机体因素和环境因素。
4中药药理作用的特点及研究思路4.1中药药理作用的特点中药作用的两重性、差异性、量效关系、时效关系,以及中药作用的双向调节性;4.2中药复方药理研究目的和思路。
4.3中药药理学研究思路熟悉中药药理作用的特点;了解中药药理学特别是中药复方药理的研究思路。
5 解表药(4学时)5.1 概述5.2常用药物掌握解表药主要药理作用;掌握麻黄、柴胡、葛根主要药理作用及现代应用;熟悉桂枝的主要药理作用,了解其临床应用;了解细辛的主要药理作用。
6 清热药6.1概述6.2常用药物掌握清热药的主要药理作用;掌握黄芩、黄连的主要药理作用和现代应用;熟悉知母、苦参、牡丹皮、金银花以及青蒿的药理作用和现代应用;了解栀子、大青叶与板蓝根、鱼腥草、穿心莲及牛黄的的主要药理作用和现代应用。
第十八章止血药凡以制止体内外出血,治疗各种出血病证为主的药物,称止血药。
止血药均入血分,因心主血、肝藏血、脾统血,故本类药物以归心、肝、脾经为主,尤以归心、肝二经者为多。
均具有止血作用。
因其药性有寒、温、散、敛之异,故本章药物的功效分别有凉血止血、温经止血、化瘀止血、收敛止血之别。
根据止血药的药性和功效不同,本章药物也相应的分为凉血止血药、温经止血药、化瘀止血药和收敛止血药四节。
止血药主要用治咯血、咳血、衄血、吐血、便血、尿血、崩漏、紫癜以及外伤出血等体内外各种出血病证。
出血之证,病因不同,病情有异,部位有别,因此,止血药物的应用,必须根据出血的不同原因和病情,进行相应的选择和必要的配伍,以期标本兼顾。
如血热妄行而出血者,宜选用凉血止血药,并配伍清热泻火、清热凉血药;阴虚火旺、阴虚阳亢而出血者,宜配伍滋阴降火、滋阴潜阳的药物;若瘀血内阻,血不循经而出血者,宜选用化瘀止血药,并配伍行气活血药;虚寒性出血,宜选用温经止血药或收敛止血药,并配伍益气健脾、温阳药。
根据前贤“下血必升举,吐衄必降气”的用药经验,故对于便血、崩漏等下部出血病证,应适当配伍升举之品;而对于衄血、吐血等上部出血病证,可适当配伍降气之品。
“止血不留瘀”,这是运用止血药必须始终注意的问题。
而凉血止血药和收敛止血药,易凉遏恋邪,有止血留瘀之弊,故出血兼有瘀滞者不宜单独使用。
若出血过多,气随血脱者,当急投大补元气之药,以挽救气脱危侯。
根据前人的用药经验,止血药多炒炭用。
一般而言,炒炭后其性变苦、涩,可增强止血之效,但并非所有的止血药均宜炒炭用,有些止血药炒炭后,止血作用并不增强,反而降低,故仍以生品或鲜用为佳。
因此,止血药是否炒炭用,应视具体药物而定,不可一概而论,总以提高疗效为原则。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止血药的止血作用机制广泛,能促进凝血因子生成,增加凝血因子浓度和活力,抑制抗凝血酶活性;增加血小板数目,增强血小板的功能;收缩局部血管或改善血管功能,增强毛细血管抵抗力,降低血管通透性;促进纤维蛋白原或纤维蛋白的生成,抑制纤溶;有的可通过广泛的物理化学因素促进止血。
凡能促进血液凝固,抑制体内外出血的药物,称为止血药。
止血药一般具有收敛、化瘀、温经、凉血、清热、促进血液凝固的功效。
止血药有寒温之分,多入肝、肺、心、脾经。
根据止血的主要性能,可分为化瘀止血、收敛止血、凉血止血、温经止血。
药理作用:1、收缩局部血管2、促进凝血因子生成。
3、提高血小板活性4、抗纤维化蛋白溶解。
三七
药理作用:1、止血2、抗血栓:有促凝和抗凝双重作用3、促进造血4、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1】抗心肌缺血【2】抗心律失常【3】降血脂,抗动脉粥样硬化【4】扩张血管,降低血压5、抗脑缺血6、抗炎、7、保肝8、抗肿瘤9、对神经系统的作用【1】镇静【2】镇痛【3】益智10、对物质代谢的影响【1】对糖代谢的影响,【2】促进蛋白质和核酸代谢合成【3】降低血脂11、对免疫系统的作用12、其他作用,【1】延缓衰老,抗氧化【2】抗肾损伤。
综上,三七的止血作用、抗血栓作用、促进造血、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抗脑缺血的作用、抗炎作用是其散瘀止血、消肿定痛的主要药理学依据
现代应用:各种组织出血病症;冠心病;脑血栓;外伤肿痛;高胆固醇血症;肝炎。
药理作用:1、止血2、抗血小板聚集3、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1】扩张血管,降低血压【2】抗心肌缺血【3】降血脂、抗动脉粥样硬化4、抗炎5、其他作用,【1】对子宫及妊娠的影响:兴奋子宫,引产【2】抗肾损伤,另,促进骨折愈合,抗疲劳。
综上,
现代应用:冠心病;高脂血症
白及
药理作用:1、止血2、保护黏膜,胃、十二指肠3、促进伤口愈合4、抗菌作用
现代应用:上消化道出血;肛裂;口腔黏膜病变。
《中药药理学》课程标准适用专业:中药学 课程类别:专业核心课教学时数:54学时(42理论:12实验) 开设学期:第四学期一、课程定位和设计思路 (一)课程定位 1 .课程简介中药药理学是以中医药基本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药药理和机体(包括正常机体、病理机体和病原体)相互作用及规律的一门学科。
本课程结合中医药现代研究的成果,重点介绍中药药理药理作用产生的机制及其物质基础,是中药药理中药学专业的一门专业课。
2 .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3 .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本课程的前修课程是药理学和中药药理学。
药理学是介绍药物与机体包括病原体之间相互作用规律的一门学科,中药药理学是研究中药药理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药理的来源、采制、性能、功效、临床应用等知识的一门学科。
这两门课程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用现代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去研究和揭示中药药理功效产生的药理学基础,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中药药理的药理作用和现代应用。
4 .课程作用《中药药理学》课程是我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药药理学专业(本科段)的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其任务是培养中药药理学专业的应考者系统地学习中药药理药理学的基本知识、各类常用中药药理的主要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了解中药药理药理的研究方法和实验操作,为培养中药药理学科技人才打下一定的基础。
它是沟通中西医、联系中西药、跨越医学和药学、衔接基础与临床的桥梁性课程,对中医药学术创新、临床疗效提高和中药药理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设计思路 1 .课程设计理念通过教与学,使学生掌握必需的中药药理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具备自主学习的方法能力;具备团结协作、沟通交流的社会能力;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
使学生真正成为能适应中药药理产业化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
本课程强调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科学课程编号:G4000065 培养层次:三年制大专 修课方式:必修课 总学分数:3学分精神、协作精神的培养。
中药药理学》教学大纲、八前言中药药理学是以中医药基本理论为指导,以中药功效主治为基础, 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药和机体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的一门学科。
本课程结合目前中医药现代化研究的成果,重点介绍中药基本理论的现代科学内涵,中药功效产生的机理及物质基础。
它是中药专业的一门专业课程,也是中医和针灸等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本门课程包括理论课和实验课两部分。
理论课分总论及个论。
总论重点讲述中药药性药理、影响中药作用的因素等基本理论和知识;介绍中药复方药理、中药药理作用的基本规律、中药药理研究发展趋势等;简介中药新药药效毒理学研究的要求与方法等。
各论按中药学传统分类法分类,包括概述和常用药两部分。
概述介绍各类中药功效产生的药理学基础,常用单味药的主要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现代应用及不良反应等。
每类药的复方制剂,仅介绍其现代临床应用。
通过课堂讲授,使学生掌握中药基本理论和知识的现代科学内涵,常用中药功效主治的药理学基础,了解中药药理学研究的成就和现状;通过实验教学,使学生初步掌握与中药功效有关的几种实验方法,为其进一步从事中医药研究和临床应用奠定基础。
本课程是中医学、中西医学、中药学专业、中药资源专业的必修课。
总学时为36。
教学方法主要是课堂讲授,并适当运用多媒体等方法进行教学。
教学目的要求和内容第一章绪论目的要求】1、掌握中药药理学的概念。
2、了解中药药理学的任务和研究内容。
教学内容】1、中药药理学的概念、任务和研究内容。
2、中药药理学的发展简史。
教学方法】讲授、多媒体。
第二章中药药性药理目的要求】1、掌握中药四性(气)、五味理论的现代科学内涵。
2、了解现代科学对中药升降浮沉及归经理论认识,以及中药十八反、十九畏、有毒无毒的现代研究。
教学内容】1、中药四性(气)的基本药理作用。
2、中药五味的基本药理作用。
3、中药升降浮沉理论研究现状。
4、中药归经理论研究现状。
5、对中药十八反、十九畏、有毒无毒的现代认识。
2015年执业药师考试·中药药理学第一单元中药药理学的基本理论与基础知识考点一:四性的现代研究温热药:(1)增强交感功能、抑制副交感;提高细胞内CAMP (环磷酸腺苷)含量,CAMP/CGMP(环磷酸鸟苷)比值恢复正常;(2)促进内分泌系统: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下丘脑–垂体–性腺轴;(3)增强能量代谢,产热增加;增强心血管系统功能,强心升压;(4)中枢兴奋(五味子、麻黄、麝香)寒证患者表现:植物神经平衡指数偏低(交感神经-肾上腺系统功能偏低,副交感功能亢进),症状表现为:唾液分泌量多、心率减慢、基础体温偏低、血压偏低、呼吸频率减慢。
此外,副交感神经-M受体-CGMP(环磷酸鸟苷)系统的功能亢进。
寒性药物:(1)抑制交感、增强副交感,提高细胞内CGMP 水平,CAMP/CGMP恢复正常;(2)抑制内分泌系统功能;(3)降低能量代谢;(4)中枢抑制;(5)抗感染及抗肿瘤作用热证病人临床表现:植物神经平衡指数偏高(交感神经–肾上腺系统功能偏高)。
交感神经-β受体-CAMP系统的功能偏高。
考点二:五味的现代研究辛味:挥发油(主要),其次苷类、生物碱。
-解热发汗,影响胃肠平滑肌,使神智昏迷病人苏醒。
酸味:有机酸和鞣质-抗菌、抗炎或使蛋白沉淀凝固,创面保护及止血、止泻;甘味:糖类、蛋白质、氨基酸、苷类-补养机体,提高免疫;咸味:无机盐类;苦味:生物碱和苷类清热燥湿药和攻下药多苦味,具有抗菌、抗炎、解热作用。
苦寒药一般有泻下、抗菌和止血;有毒药苦味占多数。
考点三:归经与药理作用的关系1.归肝经:抗惊厥(钩藤、羚羊角、蜈蚣等)2.归肝经:止血(仙鹤草、白及、大蓟等)3.归大肠经:泻下(大黄、芒硝、番泻叶等)4.归肺经:止咳(杏仁、百部等),祛痰(桔梗、远志等),平喘(麻黄、款冬花等)。
考点四:急性毒性1.中枢神经系统:马钱子(士的宁)、乌头类、细辛。
2.心血管系统:含乌头碱类药物川乌、草乌、附子、雪上一枝蒿;含强心苷类中药蟾酥、罗布麻叶、万年青、黄花夹竹桃、北五加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