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体输血在临床的应用
- 格式:pdf
- 大小:262.15 KB
- 文档页数:1
回收式自体输血在神经外科手术中的应用体会近年来,回收式自体输血(RBCT)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特别是在神经外科介入性操作中,它的镇定、安抚作用越来越受到医生及患者的重视。
本文结合作者的手术实践,就RBCT在神经外科手术中的应用情况及体会作一简单报告。
一、RBCT在神经外科手术中的应用
1、改善手术环境
在神经外科手术中,术前及术中采用RBCT可以改善术中环境,让患者更安心、更镇定。
术中RBCT可以保持术中血液量及血液动力学稳定,减少术中出血,减少术中患者失血量,从而改善术中环境。
2、缩短术中时间
术中采用RBCT可以有效地减少术中失血,减少血液交换,降低手术体力负荷,有效缩短手术时间,获得更好的手术效果。
二、作者的实践体会
1、术前预备
在患者术前,需要采集患者血液,经过集血室及细胞分离机等设备处理,提取患者自体血液,以准备术中使用。
2、术中应用
术中,在麻醉一次采血和术中出血的基础上,中途根据患者血液动力学的情况,适时将患者自体血液输入患者体内,以达到镇定、安抚、持续补充血液及减少出血等效果。
三、总结
RBCT在神经外科手术中的应用能够有效地改善术中环境,降低术中损失,缩短手术时间,减少血液换液量及减少失血量。
作者在实践中发现,在合理及适当的应用RBCT时,能够较好地满足患者血液动力学稳定及效果可观,值得临床推广及使用。
因此,RBCT在神经外科介入性手术中,应当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它有望成为神经外科手术的佳品,让手术更加安全、高效,让患者更加安心。
自体输血:原来可以用自己的血救自己!输血是一种常见的治疗方式,但大多数人都认为输血就是将别人的血输给自己,并不知道可以用自己的血救自己,所以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什么是自体输血吧。
1.自体输血的概念与优势1.1概念异体输血指的是采集他人的血液并将血液输入到另外一个人体内。
而自体输血指的是采集患者的血液或血液成分并对血液或血液成分进行处理或储存,之后在手术过程中、手术结束后将血液输给患者。
1.2优势相比于其他输血方式,自体输血具有诸多优势且意义重大。
第一,有利于保护受血者的免疫功能。
与异体输血相比,进行自体输血可以降低出现溶血反应、抗宿主反应等问题的概率,有利于避免受血者的免疫功能下降。
第二,有利于减少传染性疾病的传播。
进行自体输血基本不会产生传播艾滋病、梅毒等传染性疾病的可能性。
第三,有利于减少相关疾病的发生。
进行自体输血有利于减少高钾血症、低钙血症等疾病的发生。
第四,有利于增强血液新鲜性。
从实际情况来看,自体输血所用的血液较为新鲜,具有良好的凝血功能与携氧功能,有利于减少对受血者的危害。
第五,有利于促进受血者的身体恢复。
进行自体输血需要反复抽受血者的血,有利于加快受血者的造血速度,继而促进受血者的身体康复。
第六,有利于降低治疗成本。
进行自体输血有利于增加血源,减轻患者的经济压力。
2.自体输血的应用类型2.1贮存式自体输血贮存式自体输血是常用类型,指的是在手术前采集手术患者的血液并按照相关要求贮存血液,之后在围术期将血液输给患者。
这种应用类型的优势主要体现在有利于减少不良反应、改善血液流变学异常以及优化患者造血功能、促进患者康复等方面。
因此,骨科、胸外科以及神经外科等科室都会采用这种方式为患者输血,有效解决了血源不足等问题。
此外,在医疗水平不断提升的背景下,贮存式自体输血的临床应用不断发展,提高了治疗质量。
例如,一些患者的身体状况不允许进行自体输血,一些医生便会根据实际情况对患者进行基础治疗,使患者能够进行自体输血;一些医生会在大量采集患者血液前为患者注射促红细胞生成素以及铁剂,从而降低患者出现贫血等问题的概率;一些医生会对患者的血液进行相应的处理,以便维护血液的能力与活性。
自体输血名词解释自体输血是一种治疗方法,通过将自身的血液重新输入自己的身体,用以治疗疾病的症状。
由于它比较简单、安全,收到医学界的广泛应用。
自体输血最初发源于一种古老的治疗手段,叫做自我血液回输法,其目的是把自己的血液回输到身体里,用来治疗疾病。
它的最初是用于治疗空气感染、伤口愈合、瘀血症和外伤性疼痛等病症。
自体输血是一种比较安全、低成本、高效的治疗手段。
它可以从有限的自身血液中提出更多的细胞,促进免疫系统;它赋予人体新陈代谢,使血液有更充足的氧气供应;它还可以帮助减少炎症并促进伤口的愈合;它有助于促进药物的代谢,减少药物的毒副作用;还可以阻止血栓的形成。
自体输血的相关技术有着多年的历史,目前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
它主要用于治疗缺血性疾病,如骨髓炎、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ML)、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LL)等。
有时也用于治疗缺少白细胞的血症(血细胞减少症)和血小板减少症。
自体输血有很多种形式。
它们大致可以分为:自体全血输血、半血输血、血浆输血和血小板输血。
其中,自体全血输血的方法是把血液通过一个穿刺管从人体外被抽取出来,然后直接将其输回;半血输血的方法是将抽出的血液进行分离,只输血浆,而不输血浆回去;血浆输血是把抽出的血液分离出血液中的血浆,然后将其输回病人的身体;而血小板输血是把抽出的血液分离出血小板,然后将其输入病人的体内。
自体输血在临床治疗中取得了积极的效果,但也存在一些风险。
一般来说,自体输血只能在专业的医院由专业的医生进行操作,且应严格按照临床指南的要求确定输血的量、方式和频率。
此外,自体输血还会暴露病人于感染的风险,因此输血前必须先详细的检查被输血的新鲜血液样本,以确定其不含有病毒或细菌。
总之,自体输血是一种简单、安全、高效的治疗手段,在临床治疗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但它也会伴随着一些风险,因此输血前应该慎重考虑,并由专业的医生来进行操作,以确保病人的安全。
自体输血的方法及临床应用自体输血是指将患者自身的血液收集起来并储存,待需要输血时再将其返回给患者的一种输血方法。
这种方法可以避免异体输血引起的免疫反应和传染病的风险,是一种相对安全的输血方法,广泛应用于临床。
自体输血的方法包括预存自体输血、术中自体输血和术后自体回输。
预存自体输血是在手术前几周或几天内将患者的血液输注给自己以储存备用。
这种方法可以适用于一些计划性手术,如择期手术、计划性剖腹产等。
首先,医生会根据患者的身体情况来决定预存自体输血的适应症,例如血液量不足、贫血患者等。
然后,医生会在手术前1-2周开始给患者输注自体血,每次输注约250ml,每周1-2次,直到手术前的最后一天。
手术当天,根据手术的需要,将加工后的血液回输给患者。
这种方法不仅可以避免异体输血带来的不适反应和传染病风险,还可以从根本上降低了患者的担忧和焦虑。
术中自体输血是指在手术中直接将术中失血的血液收集起来,并经过适当处理后再回输给患者。
这种方法适用于术中失血量较大的手术,如心脏手术、大手术等。
手术中,医生会采用特殊的吸引装置收集失血的血液,并通过离心、过滤和其他处理方法去除其中的抗凝剂和细胞碎片等杂质。
然后,将剩下的血液进行封存后,待手术结束后再回输给患者。
这种方法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患者术中的失血量,同时也避免了异体输血可能带来的不良反应。
术后自体回输是指将手术后失血的血液回收并经过适当处理后再回输给患者,以促进康复和恢复。
这种方法适用于手术后出血较多的患者。
手术后,医生会将术后的失血血液收集起来,然后通过离心、洗涤和去除杂质等处理方法,将血液中的红细胞和血小板分离出来,并加工成血浆和浓缩红细胞等制剂。
然后,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将加工后的血液用于术后补充输血,以加速患者的康复过程。
自体输血在临床应用中有很大的价值。
首先,与异体输血相比,自体输血可以避免免疫反应和传染病的风险,提高了输血的安全性。
其次,自体输血可以减少异体血库的需求,减轻了医院和社会的经济负担。
自己的血救自己?什么是自体输血在现代医学领域,输血是一项常见的治疗措施,被广泛应用于手术、外伤和某些疾病的治疗过程中。
而自体输血作为一种独特的输血方式,近年来备受关注。
它通过将患者自身捐献的血液重新输注给患者,实现了自己的血救自己,有效降低了输血相关的风险,且有助于促进康复。
一、什么是自体输血?自体输血是指将患者自身的血液收集、保存,并在需要时再次输回患者体内的一种治疗方法。
这种方法广泛应用于外科手术、创伤救治、产科手术和重症监护等领域。
二、自体输血的原理自体输血的原理是基于人体免疫系统的天然特性。
通过将自身的血液重新输回体内,患者不会引入异体血液,从而避免与供血者的血型不匹配、感染和免疫反应等问题。
自体输血有两种主要形式:(一)自体输血预存在手术前数周,患者会根据医生的建议,捐献一定数量的自己的血液。
捐献的血液经过特殊处理保存,以备手术过程中需要时再进行输注。
(二)自体输血回收在手术或治疗过程中,医生通过特殊装置回收患者失血的血液,并对其进行处理,再将其输回患者体内。
这种方法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外源性供血的需求。
三、自体输血的过程自体输血主要包括血液捐献、血液处理和输血过程。
下面将逐一介绍这些步骤:(一)血液捐献在手术前数周,患者会接受血液捐献。
捐献者需要进行一系列的血液检测,以确保血液的安全性和适用性。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病情和手术需求,确定需要捐献的血液量。
(二)血液处理捐献的血液在采集后会进行特殊处理,如离心、分离和保存。
这些步骤旨在确保血液的质量和保存时间。
处理后的血液会被储存起来,等待手术或治疗时使用。
(三)输血过程在手术或治疗开始时,医生会根据需要提取之前储存的自体血液。
血液会经过进一步的净化和检测,确保其适用于输注。
然后,医生会将血液通过静脉输注回患者体内。
四、自体输血的适用症自体输血适用于许多情况,特别是在以下情况下更为常见:(一)预定手术对于已知需要手术的患者,他们可以在手术前数周捐献自己的血液,以备手术时使用。
指导临床开自体输血7例报告(泸州市中心血站四川泸州646000)【关键词】指导临床;自体输血【中国分类号】r725.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511(2012)04-0434-01 100多年前就有人提出自身输血,因种种原因一直没有引起人们重视。
80年代人们普遍认识到自身输血有很多优点,特别是认识到输异体血可传播肝炎和艾滋病以后,重新激发了人们对自身输血的兴趣,加之近年来临床用血供应紧张,自体输血的安全性及实用性逐渐被医学界公认,在一些发达国家,自体输血实际上已成为外科患者的一种标准疗法,在血液中心及大型医院建立了自体血库。
在澳大利亚择期手术患者输血,约60%由自己储存血;在日本术前自己备血800~1200ml的病例已达80% ~90%;美国自体输血也相当普遍;我国部分医院也开展了自体输血,但数量较少。
为了自体输血技术在我市的推广应用,提高输血安全性,缓解血液供求矛盾,笔者从2010年8月年至今,成功指导临床开展(储存式和稀释式)自体输血7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材料1.1患者的一般资料 :病历1:患者,女,29岁。
诊断:足月孕,癍痕子宫,剖宫产。
a型rh阴性血型,血红蛋白(hb)120g/l、hct >0.34,血小板(plt)、白细胞(wbc)均在正常范围。
病历2:患者,男,53岁。
诊断:复合性骨折,择期手术。
o型rh阴性血型,血红蛋白(hb)123g/l、hct>0.34,血小板(plt)、白细胞(wbc)均在正常范围。
病历3:患者,女,23岁。
诊断:足月孕,剖宫产。
o型rh阴性血型,血红蛋白(hb)113g/l、hct>0.34,血小板(plt)、白细胞(wbc)均在正常范围。
病历4:患者,男,47岁。
诊断:脊髓型颈椎病,择期手术。
a型rh阴性血型,血红蛋白(hb)147g/l、hct>0.34,血小板(plt)、白细胞(wbc)均在正常范围。
病历5:患者,男,38岁。
自体输血在临床输血中的应用
宋翠香
【期刊名称】《临床医药实践》
【年(卷),期】2012(21)7
【摘要】目的:探讨自体输血在临床输血中的作用.方法:对54例择期手术患者实施术前自体采血,全面观察自体采血的优、缺点.结果:54例患者在术中均回输自体血,治疗效果良好,无不良反应.结论:自体输血操作符合安全用血、科学用血和合理用血的原则,而且做到了开源节流,增加了血液的供应,扩大了血液的来源.
【总页数】2页(P506-507)
【作者】宋翠香
【作者单位】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山西太原0300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457
【相关文献】
1.自体输血在100例输卵管妊娠合并腹腔内出血中的应用
2.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在储存式自体输血中的应用
3.生理盐水和林格氏液在自体输血中的应用研究
4.血定安在自体输血中的临床应用
5.治未病思想在Rh(D)阴性血型孕妇自体输血中的应用价值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自体输血在临床的应用
发表时间:2013-01-09T16:37:17.29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第42期供稿作者:陶书超1 闫瑛2 [导读] 自身输血即将自己的血预先储备,以后在需要输血的各种手术中进行自身回输给病人。
陶书超1 闫瑛2(1湖北省枣阳市第一人民医院输血科湖北枣阳 441200)(2湖北省枣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检验科湖北枣阳 441200)【中图分类号】R45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42-0161-02
1自体输血的概念
就是将自己的血预先储备,以后在需要输血的各种手术中进行自身回输。
自身输血即将自己的血预先储备,以后在需要输血的各种手术中进行自身回输给病人。
2自体输血的临床意义
自身输血在国外已开展了许多年,许多国家普遍认识到HIV感染的危险,随着输血事业的发展,对与输血相关疾病的了解也在增加,医生和病员都知道了输血可能带来的危险或威胁。
目前输同种血液给受血者带来的最大危险,在国外是艾滋病,在国内则是丙型肝炎。
在欧美,输血后丙肝病毒感染率达4%~27.9%,输未经病毒灭活处理的凝血因子制剂的重型血友病人艾滋病毒感染率高达90%。
3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3.1在我国异体输血的应用还面临特殊困难,由于输血量逐年增加,需求加大。
在临床用血大幅增加的形势下,血液供应基本能满足临床需求,但是,医疗用血还面临季节性供应不足。
输血问题如何解决?几十年来,卫生主管部门和医学界一直在苦苦探索。
由于目前库存血的价格也较高,一般认为对预计失血量达到600ml以上者,所回收到的血液可以说已符合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原则。
此外,如患者属于不能或拒绝输异体血者,血液回收更具指征[1]。
3.2自体输血是解决供血不足的有效措施之一,自体输血与异体输血相比,其优点在于:自体输血在临床的广泛应用,可以节约用血,弥补血源不足,可以避免同种免疫以及输血传播疾病,降低医疗费用,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和经济意义。
4自体输血的临床应用
4.1自身输血的形式①择期手术病人自身储血。
②急性稀释性自身输血。
③回收式自体输血。
4.2应用自体储血的具体要求
(1)只要病人身体一般情况好,血红蛋白>110克/升或红细胞比积>0.33,行择期手术,病人自愿合作,都适合自体储血。
有肿瘤或肝炎病史的病人也可以进行自体储血输血。
(2)手术前1-14天采集血液。
(3)每次不超过500毫升(或自体血容量的10%),两次采血间隔不少于五天。
(4)在采血前后可给病人铁剂、维生素C、B12及叶酸治疗。
(5)血红蛋白<100克/升及有细菌性感染的病人不能采集自体血。
(6)对冠心病、严重主动脉狭窄病人慎用。
5适应症及优缺点
5.1适应证 (1)具有特殊输血问题的病人:①稀有血型;②多种红细胞抗体;③对高频率抗原的抗体;④对血小板输注无效者;⑤有白细胞抗体的病人;⑥IgA缺乏的病人;⑦有血浆蛋白抗体的病人。
(2)作为同种血液的另一种用途:①血液供应短缺;②手术前;③宗教原因;④年轻妇女。
5.2优点自身输血的优点有:①避免输血传染病。
②不需检测血型和交叉配合试验。
③减少血液浪费,缓解血源紧张问题。
④解决特殊血型RH的供血问题。
⑤反复放血,可刺激红细胞再生,使病人术后造血速度比术前加快。
⑥解决不接受异体输血的特殊宗教信仰者供血。
⑦对大出血患者能快速回收,无量的限制。
⑧使用方便、及时快捷,有利突发大出血又未备血病人的抢救。
⑨有利于战伤、地震等突发事件使用。
⑩节省开支,经济合算。
回收的自体血优于库存异体血。
自体输血可以缓解血源紧张的矛盾。
5.3缺点自身输血的大多数缺点是(溶血、红细胞比积下降、污染等)均与手术中的血液回收有关,择期手术前采供血的唯一缺点是对输血科血液管理增加麻烦以及有时对远道病人带来后勤供应难的问题。
自体输血的并发症主要有血尿[2],但发生率低、恢复快,可能与清洗不充分、混有红细胞碎片或血红蛋白碎片有关,因此须强调回收式自体输血每次清洗一定要充分。
6注意事项及禁忌症
6.1注意点自体输血仅适用于部分适应症的患者:①医生应本着对病人负责的态度,严格掌握适应证及其他指标。
②应让患者了解自体输血并非没有风险,尤其是标记和记录,输错血的可能性虽极小,但仍有可能,所以要求输血科工作人员具有高度责任心。
③经治医生应让患者知道除需自体血外,紧急意外时还有可能要输异体血及血制品,主治医生在采血期间应召之即来,并承担说服宣传自体输血意义、思想工作、告知责任。
④每次采血前均须测定血红蛋白,首次及随后的采血前,患者的血红蛋白应高于110g/L。
6.2适合人群(1)身体状况好,准备择期手术,而预期术中出血多,需要输血者;(2)孕妇和计划怀孕者(避免生孩子或剖腹产时输异体血);(3)有过严重输血反应病史者;(4)稀有血型或曾经配血发生困难者等。
6.3不适合人群(1)可能患有脓毒血症或菌血症或正在使用抗生素的病人;(2)肝肾功能不良者;(3)有严重心脏病患者;(4)贫血、出血及血压偏低者;(5)有献血史并发生过迟发性昏厥者;(6)采血可能诱发疾病发作或加重的病人;(7)血液受胃肠道内容物、消化液或尿液等污染者;(8)血液可能受恶性肿瘤细胞玷污者;(9)胸、腹腔开放性损伤,超过4小时以上者;(10)凝血因子缺乏者等。
6.4使用禁忌,凡有以下情况者,应列为自体输血的禁忌证①血液受胃肠道内容物、消化液或尿液等污染者;②血液可能受恶性肿瘤细胞沾污者;③有脓毒血症或菌血症者;④合并心功能不全、阻塞性肺部疾病、肝肾功能不全或原有贫血者;⑤胸、腹腔开放性损伤,超过4小时以上者;⑥凝血因子缺乏者等。
参考文献
[1]邓硕曾.血液保护与血液麻醉.国外医学・麻醉与复苏分册,2000,21:119.
[2]梁辉.术中血液回收与恶性肿瘤手术.麻醉与监护论坛,2003,10(1):3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