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释式自体输血的临床应用
- 格式:ppt
- 大小:6.38 MB
- 文档页数:68
稀释式自体输血稀释式自体输血通常是在麻醉后临手术前或手术主要出血步骤前,抽取患者一定量的自体血,在手术室常温下短暂储存,同时输入血浆代用品稀释血液,使机体维持正常的血容量。
采血后患者处于血液稀释状恋,术中失血流出的是稀释血,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红细胞的丢失,也就减少对同种异体输血的需求。
在手术即将结束时,将术前所采集的血液全部回输给患者。
由于自体血在体外存放仅几个小时,富含血小板及凝血因子,可减少患者术后出血。
随着该项技术的发展,稀释式自体输血已有4种方式:①急性等容性血液稀释;②急性高容量血液稀释;③急性超高容量血液稀释;④急性非等容性血液稀释。
这些血液稀释方法各有优缺点,目前,在临床上广泛应用的仍然是急性等容性血液稀释。
稀释式自体输血不需要特殊设备,费用相对低,倘能与储存式自体输血和回收式自体输血联合应用,则可明显降低同种异体血的使用率。
一、血液稀释的生理变化血液由细胞成分与非细胞成分组成。
细胞成分包括红细胞、白细胞与血小板;非细胞成分主要是血浆,其中包括胶体成分和晶体成分。
血浆占血液总体积的50%-60%,红细胞占血液总体积的40%-50c/0。
血液稀释时,红细胞容量相对降低,会影响血液的携氧能力,但血液稀释在一定限度内,机体可以通过多种途径代偿,包括组织氧的摄取增加,心排血量增加,血液黏稠度降低以及氧离曲线右移等,使组织氧代谢不受影响。
血液稀释,可以改变血液的流变学特性,对血流动力学产生有益的影响。
(一)对血液黏度的影响血液黏度与红细胞容量及血浆蛋白的浓度密切相关,其中Hct是影响血液黏度的重要因素。
血液黏度的增高主要是由于细胞-血浆蛋白质相互作用引起的红细胞的聚集和叠连。
稀释式自体输血时,部分血液黏度高的患者在人工放血的同时输入外源性液体置换血液,此时血液中红细胞容量减少,液体容量增高,聚集的红细胞出现解聚,叠连的红细胞分散,使血液黏度显著下降。
血液黏度的降低,可改善组织灌注,即血黏度越低,血的流速越快。
公利医院
麻醉学教案
(2)温度:室温保存(22℃左右)不超过6h,4±2℃冰箱保存不超过24小时
四)自体血回输:
(1)回输指征:一般在手术基本止血完成后或当患者出血量>600~1000ml时开始回输。
(2)避免误输:自体血不得离开手术间,回输前应详细核对,在手术间完成输注或在输注过程中离开。
(3)监测:注意回输过程中循环的容量负荷,必要时使用利尿剂或血管扩张剂调节容量负荷。
五)注意事项:
(1)血液稀释可依据病情,遵循“多出少进或等量进出”的替代原则,以氧供/需平衡和血流动力学稳定为前提。
(2)自体血回输顺序:以相反顺序将采集自体血回输,即后采12分钟。
急性等容性血液稀释联合自体血回输在心脏手术中的应用标签:急性等容性血液稀释;自身输血;心脏手术心脏手术通常需输注大量的异体血,个别存有导致艾滋病、乙型肝炎等病原体的感染和偶可出现的溶血反应、免疫抑制等输血不良反应。
同时考虑到临床血液资源长期处于短缺的状态,因此如何进行有效的血液保护是为等风险外科和麻醉科及输血科等相关科室所关注的问题。
血液保护是指在围手术期采用或者联合应用技术保护和保存血液,以达到减少出血、少输血、不输血的目的[1]。
急性等容性血液稀释(ANH)业已在择期非心脏外科手术中证实能节约血源,有效地减少术中异体血液的用量,降低血源性传染病的发生率,减轻患者健康威胁及其经济负担[2]。
本院对心脏手术采用ANH联合自体血回输,取得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2011年1月至2013年5月共有65例患者在本医院行心脏手术,根据排除标准:ASA(美国麻醉师协会)分级>Ⅲ级;严重肝肾功能障碍;心肺功能不全;术前Hb(血红蛋白)0.05)。
1.2方法:经家属同意签署自体血回输告知同意书后,观察组患者在全麻诱导插管、麻醉平稳后,行桡动脉有创监测血压、严密监测生命体征下,从右颈内静脉穿刺置管中接三联血袋采血,轻轻摇晃血袋,使血液与抗凝剂充分混匀,防止血液凝固。
采血的同时补充等容量的乳酸钠林格氏液或羟乙基淀粉,防止血压、心率(HR)波动。
根据患者耐受情况约采自体血量300~600mL不等,采血后一般使红细胞压积(Hct)不低于25%。
血袋上标记患者姓名、住院号、采血时间、血型等,室温或4℃下保存,于术中止血结束后回输,回输时一定要认真核对。
出血较多的患者,不足部分再输异体血。
根据2007年《围术期输血指南》,对照组中Hb大于10g/L不需要输血。
Hb小于7g/L需要输浓缩红细胞。
浓缩红细胞补充量=(Hct预计×55×体重-Hct实际测定值×55×体重)/0.60。
稀释式自身输血在脑外科手术中的应用目的将稀释性自身输血应用于脑外科手术中。
方法选择9例脑外科手术的患者,在手术之前、麻醉之后采集自体血,同时补充晶、胶体液,在术中或手术结束前将自体血回输。
结果9例患者中,除1例患者因失血过多而输2U红细胞外,其余均未再输异体血,在术中及术后均未发生输血不良反应,术后恢复良好。
结论自身输血可避免异体输血导致的各种并发症,而稀释式自身输血由于血液处于稀释状态,术中丢失的是稀释血,减少了红细胞的损失,同时改善了组织的微循环,防止了血栓的发生,在临床各科都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标签:自体输血;脑外科;手术输血在外科手术中是必不可少的医疗手段之一,异体输血可引起疾病(肝炎、艾滋病等)的传播,如何减少术中失血、降低异体血的输入、预防输血带来的各种不良反应,一直是临床医学关心的课题。
自体输血技术的开展,有效减少和避免外源血液的输入,减轻血库供血的压力,避免异体输血而造成的输血性副作用的发生,因此受到国内外医学界的极大关注[1],自身输血目前已成为外科手术治疗中较为安全、理想的输血方案。
稀释式自身输血是20世纪6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项输血新技术,最初的尝试开始于心脏直视手术,现在已广泛地应用于各类手术[2],它通过人为地降低红细胞和血红蛋白浓度,使术中实际出血量减少,能有效地降低同种异体血的输入量或避免同种异体血的输入[3]。
2007年3~8月间,本院在9例脑外科择期手术患者的术中应用了稀释式自体输血,均取得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选择2007年3~8月间9例在本院脑外科住院手术的患者,其中男4例,女5例,年龄48~63岁,平均年龄52岁。
体重均≥55kg,无贫血、凝血功能障碍以及无肝肾功能不全等。
估计术中失血均在600mL以上,术前血红蛋白均≥110g/L,红细胞压积≥0.35,血小板≥100×109/L,出凝血时间均正常。
1.2术前准备常规生物学检查(肝功、肾功、肝系列、血型、血常规、出凝血时间、艾滋、梅毒等的检测),术前一周给患者补充硫酸亚铁、维生素C、叶酸等,并嘱患者适当增加营养。
稀释式自体输血可行性报告简介自体输血作为一种常见的临床实践,旨在减少患者接受异体输血的需求,从而降低输血相关风险和并发症的发生率。
稀释式自体输血作为自体输血的一种形式,近年来备受关注。
本报告旨在评估稀释式自体输血的可行性,探讨其优势、局限性以及临床应用前景。
稀释式自体输血的原理稀释式自体输血是指将患者的血液通过特定的方法稀释后再输回患者体内。
其原理是通过将自体血液与适量的生理盐水或其他液体混合,使得输回体内的血液浓度下降,从而达到减少输血相关风险的目的。
这种方法可以在手术中或术前储备血液时使用。
稀释式自体输血的优势1.减少输血相关风险由于稀释式自体输血采用的是患者自身的血液,因此避免了异体输血可能引发的免疫反应和传染病传播的风险,大大减少了输血相关的并发症。
2.资源利用效率高稀释式自体输血无需额外寻找供血者或进行血液配型,节省了人力和物力资源,同时避免了供血者和患者之间的匹配困难。
3.减少输血量通过稀释自体输血,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患者体内的血液损失,有助于维持患者的血容量和血流动力学稳定。
稀释式自体输血的局限性1.血液稀释度控制困难在实际操作中,确保稀释后血液的浓度符合安全标准是一个挑战。
过度稀释可能导致低血容量和循环衰竭,而稀释不足则无法达到减少输血相关风险的效果。
2.适用范围有限稀释式自体输血适用于某些手术或特定患者群体,对于需要大量输血的紧急情况可能不适用。
3.需要专业技术支持稀释式自体输血需要临床医生和技术人员具备一定的操作技能和经验,确保输血过程的安全和有效性。
稀释式自体输血的临床应用前景尽管稀释式自体输血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临床实践的积累,其在特定手术中的应用前景仍然广阔。
未来,随着技术的改进和操作方法的优化,稀释式自体输血有望成为减少输血相关风险、提高手术安全性的重要手段之一。
结论稀释式自体输血作为自体输血的一种创新形式,具有减少输血相关风险、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优势,但也面临着血液稀释度控制困难、适用范围有限等局限性。
急性等容血液稀释自体输血在骨科手术中的临床应用效果评价摘要:目的探究急性等容血液稀释自体输血在骨科手术中的临床应用效果。
方法选择52例我院收治的股骨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摇号法,随机均匀分成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患者采用预储自体输血,研究组患者采用急性等容血液稀释自体输血,对比两组患者各项临床指标。
结果与术前相比,两组患者Hct、Hb指标明显低于麻醉前,术后24h得到明显恢复,且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在骨科手术中,应用急性等容血液稀释自体输血可以有效减少血液丢失及术中输血量,可减少患者因大量输血产生的不良反应,值得在临床治疗中使用。
关键词:急性等容血液稀释;自体输血;骨科手术;临床应用效果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acute isovolemic hemodilution autotransfusion in orthopedic surgery. Methods Fifty-two patients undergoing femur surgery in our hospital were selected as the research objects. According to the lottery method, they were randomly and evenly p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research group. Patients in the control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pre-stored autotransfusion, and patients in the research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acute isovolemic hemodilution autotransfusion. Results compared with before surgery, Hct and Hb indexes in 2 groups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before anesthesia, and recovered significantly 24h after surgery, with P < 0.05,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Conclusion In orthopedic surgery, acute isovolemic hemodilution autotransfusion can effectively reduce blood loss and intraoperative transfusion volume, and can reduce the adverse reactions caused bymassive transfusion. Therefore, it is worth using in clinical treatment.Key words: acute isovolemic hemodilution; Autotransfusion; Orthopedic surgery; Clinical application effect近年来,我国临床研究不断深入,在围术期血液保护理论及有关研究上不断取得新突破,血液稀释是现阶段临床中常用的一种血液保护措施。
稀释式自体输血在心脏手术中的应用摘要】目的稀释式自身输血应用于心脏手术中观察不用或少用异体库血进行心脏手术效果。
方法对40例进行心脏手术患者(试验组)术中采用稀释式自身输血节血措施,同期使用异体输血法的40例心脏手术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见血小板(plt) 血红蛋白(HB) 红细胞压积(HCT) 异体输血等差异。
结果稀释式能避免和减少输用异体血液,术后血小板血红蛋白和红细胞压积均无统计学行状差异(p>0.05)。
结论心脏手术中采用稀释式自体输血能明显减少手术出血少输和不输异体血,降低对库血的需要量。
【关键词】稀释式自体输血异体输血心脏手术【Abstract】The purpose ofdilution used in cardiac surgery autotransfusion observed no or little use of banked blood for allogeneic cardiac surgery results.Methods 40 patients were cardiac surgery patients (testgroup) the use of intraoperative autotransfusion section of blooddilution measures, use of allogeneic transfusion over the same period 40 cases of cardiac surgery patients as a controlgroup, the twogroups see platelet (plt)hemoglobin (HB)hematocrit (HCT) allogeneic blood transfusion and otherdifferences.Results ofdilution-type input used to prevent and reduce allogeneic blood and postoperativehemoglobin andhematocrit and platelets were not statistically line shapedifferences (p>0.05).Conclusiondilution cardiac surgery autologous blood transfusion can significantly reduce surgical blood loss and not lose lose allogeneic blood, reducing the requirement for banked blood.【Keywords】diluted autologous blood transfusion allogeneic cardiac surgery 输血是临床重要的医疗手段之一。
自体输血的应用与进展自体输血主要指回收患者血液并在手术过程中或是术后将血液输回到患者体中的一种临床输血方式。
自体输血包括三种方式,即回收式、预贮式及稀释式。
近年来,自体输血在临床上受到广泛关注及重视,且在临床上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
与异体输血相比,自体输出的优势比较明显,能够大大降低疾病传播的风险,同时还能较好地缓解医院血源紧张。
对此,本文就当前自体输血在临床上的应用与进展进行综述。
标签:自体输血;应用;进展一直以來,临床输血包括两种类型,分别是自体输血、异体输血,临床经常提及的输血方法就是异体输血。
而在长时间的发展中,临床医学领域因对异体输血方法所存在的疾病传播风险的认识不断深入,且受到临床血液资源短缺的影响,这就使得自体输血在临床中的应用效果渐渐显现出来。
一项Meta分析显示,自体输血在成人输血中有着积极的疗效,对临床输血具有重要的影响[1]。
自体输血主要是收集受血患者自身的血液,或是回收创伤区域没有受到污染的血液,将其再次回输,从而满足患者术中用血需求。
本文主要分析自体输血形式、临床应用及进展,并将分析结果作如下综述。
1 自体输血方式1.1 贮存式贮存式自体输血是将患者血液先保存,以便供应紧急时候使用[2]。
例如,对心功能超过Ⅱ级、术中出血量较多、身体状况比较好、孕妇及计划怀孕的女性,且具有严重的输血反应史的患者提供输血。
1.2 回收式回收式方法是指临床医生在术中或术后严格按照临床无菌操作方法与操作技术来选择与手术相符的医疗器械,把手术过程中或是创伤之后患者流失于体腔中的血液进行回收,之后将血液经过过滤、浓缩及洗涤,在手术过程中或是术后将血液回输到患者体内。
例如,对肝脾或是大血管严重破裂、无肿瘤组织及脊柱等相关手术,就可应用回收式自体输血。
通常情况下,血液的回收主要应用在出血超过400 ml的手术中,医务人员按照手术处理方法,将其分成血细胞非洗涤式(即指单纯地过滤或是采用血液回收机进行半程式处理)与洗涤式(即利用血液回收机做全程处理),临床上一般应用洗涤式的血液回收方法。
稀释式自体输血在外科手术中的应用效果评价目的:探讨稀释式自体输血应用在外科手术中的效果。
方法:对观察组患者采用稀释式自体输血法,具体操作为:对患者进行麻醉后,利用穿刺的方法采取血液,抽取ACD全血2~3U用三联血袋装好,标注患者信息和“自体输血时用”字样,置于室温或者4℃下保存。
然后在患者手术完毕后用该血进行回输,血量不足者补以血库中相应血型的成分血。
而对照组患者采用异体输血的方法,所输血液来自于中心血站的合格血液,每位患者输血量为:2~20U。
结果:两组患者中,观察组有12例患者补充了医院库存的异体血,约占全部患者例数的24%。
不良反应两组对比,χ2=4.17,P=0.04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稀释式自体输血能够有效补充患者所需血液,具有一定安全有效性,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标签:稀释式;自体输血;外科手术;应用效果;评价临床医疗手段中,输血是较为重要的一项,也是外科手术中,保证手术成功的重要保证。
自体输血[1]是一种科学、合理、安全、经济、简单易行的输血方法,该种方法代替了异体输血,是外科手术病人手术中首选的输血方案。
自体输血主要包括稀释式、贮存式、回收式等三种方法,其中稀释式自体输血在我国医疗中属于起步阶段。
本次研究的主要目的就是探讨稀释式自体输血应用在外科手术中的效果,选取2011年1月到2015年2月于我院进行外科手术的患者共100例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其中观察组患者在接受稀释式自体输血之后,取得非常满意的治疗效果,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1年1月至2015年2月于我院进行外科手术的患者共100例,其中男性65例,女性35例,年龄18~71岁。
所有患者身体状况均良好,无出心肺肝肾功能不全、低蛋白血症以及凝血机能障碍等不良症状的患者。
所有患者实施手术情况如下:腰间盘突出症手术28例,股骨头坏死手术24例,骨肿瘤手术18例,胆囊手术17例,胃癌手术14例,肝脏手术9例,心脏手术6例,泌尿外科手术4例。
血液稀释临床应用新知输血的主要目的:1.维持组织的氧供。
2.维护机体的止血、凝血功能。
3.维持有效的容量负荷。
由于异体输血的缺陷:输血反应,传播疾病,免疫抑制等,医学界一直没有停止过对节约用血措施的研究,除了术区血液收集回输(Cell Saver),术前自体血采集(PDA),急性血液稀释,也是公认重要的节约用血措施。
血液稀释的原理是通过补充血浆代用品或血液代用品,降低单位体积血液中的红细胞数量,使同等量的外科出血情况下,明显减少红细胞的丢失数。
根据血液稀释程度的不同可将血液稀释分为急性有限度的血液稀释(Acute Lmited Haemodilution):Hct 稀释至28%左右;急性极度等容血液稀释(Acute Extreme Haemodilution):Hct 稀释至20%左右;扩大性急性等容血液稀释(Augmented Acute Haemodilution):用具有携氧能力的红细胞代用品作为稀释液。
由于血液承担维持组织的氧供,维护机体的止血、凝血功能,维持有效的容量负荷等重要功能,因而血液稀释应参照多种指标,综合考虑来决定稀释程度。
临床工作中除了用Hct 指导血液稀释的程度外,还必须考虑对凝血系统的影响。
在血液稀释过程中最容易发生的是稀释性低血小板血症和稀释性低纤维蛋白元血症。
作为止血栓的主要成分,血液中血小板和纤维蛋白元的含量必须保持在一定的限度以上。
目前认为血小板数量必须保持在5´109/L 以上,纤维蛋白元保持在150mg/dl 以上。
多数情下,只要患者的凝血系统正常,如血小板20´109/L,纤维蛋白含量300mg/dl 以上,实施中等度等容量血液稀释,均可以保证上述指标在极限水平以上。
但如果患者的基础血小板水平和纤维蛋白元含量在正常水平低限,则应分别根据Hct,血小板数量和纤维蛋白元含量计算最大允许出血量(最大采血量),取其中最小值作为采血量依据。
经桡动脉采血在改良式急性等容稀释自体输血中的临床应用摘要】目的:探讨经桡动脉采血用于改良式急性等容稀释自体输血的安全性及其效果。
方法:将术中可能失血超过500 ml且具有急性等容稀释自体输血适应症的手术患者180例,男96例,女84例,年龄20~70(52±7.8)岁,体重50~81(62±11.5)kg。
ASAⅠ或Ⅱ级。
随机分为三组,每组各60例。
I组经左或右侧肘正中静脉采血,II组经左或右侧颈内静脉采血,III组经左或右侧桡动脉采血,I组为对照组,II组和III组为观察组。
每组在采血前经静脉输注琥珀酰明胶注射液500 ml后,再采自体血500 ml,并在室温下保存,在手术结束前或采血4 h内回输给患者。
分别观察三组的患者在麻醉前(T0)、麻醉后10 min采血即刻(T1)、采血开始5 min(T2)、采血开始10 min(T3)、采血15 min(T4)、采血20min(T5)以及采血开始30 min时MAP、HR、SpO2以及BIS(脑电双频指数);观察三组采血前和采血后CVP之值;记录三种方法采血所需的时间。
测定三种采血方法在采血前和采血结束时Hb的含量。
观察各组在采血、输血后24小时反应的发生情况。
结果:三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体重以及手术种类组间比较均无明显的差异(P<0.05)。
三组在T0时点各组间比较MAP、HR及BIS之值均无明显的差异(P>0.05);三组组内比较在T0时点的MAP、HR及BIS之值明显高于其它各时点之值(P<0.05)。
三组组间和各组内的SpO2之值比较均无明显的差异(P>0.05)。
三组在采血前和采血后Hb、CVP组内、组间比较均无明显的差异(P>0.05)。
III组采血时间明显短于I组和II组(P<0.05);II组采血时间明显短于I组(P<0.05)。
I组有1例患者股骨干骨折患者术后总胆红素和非结合胆红素轻度升高,3天恢复正常,三组其余患者未见输血其它并发症。
术前即刻稀释性自体输血法的临床应用
黄文;李莲珍
【期刊名称】《微创医学》
【年(卷),期】2001(020)003
【摘要】@@ 术前即刻稀释性自体输血法(hemodilution autotransfusion,HAT)是自体输血的方法之一,为一种较新的输血技术。
使用血液稀释技术是减少手术期间输注异体血的重要途径。
该方法不仅可以减少输异体血的数量,在临床某些状态下还可以降低血液粘稠度,改善微循环,显示出血流动力和微循环方面的优越性[1]。
因此,临床上根据手术的方式,术前对失血量的估计,在具备一定条件的手术病人中应用该方法已日趋广泛,取得了可喜的成效。
【总页数】3页(P357-359)
【作者】黄文;李莲珍
【作者单位】广西中医学院二附院南宁市 530012;广西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妇科南宁市 53003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6
【相关文献】
1.术前血液稀释法自体输血联合控制性降压在颅脑外科手术中的应用 [J], 陈卓毅;王忱;张增良;庄明华;吴育典;陈文荣;谢泽宇;刘明发;郑伟武
2.术前血液稀释法自体输血的临床应用 [J], 陈卓毅;姚小武;杨利和;许海雄;文军;章
振保
3.术前血液稀释法自体输血的临床应用 [J], 陈卓毅;姚小武;等
4.急性手术前血液稀释自体输血法的临床应用 [J], 张合群;张文军;华晓君;王玲霞
5.术前即刻稀释自体输血对恶性肿瘤病人机体免疫的影响 [J], 徐传青;陈文钊;宋丙章;杨成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