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心肌炎的进展
- 格式:doc
- 大小:25.00 KB
- 文档页数:5
病毒性心肌炎药物研究进展柯蓓蕾1,2,张卫东2,单 磊2*(1.福建中医药大学药学院,福建福州350108;2.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药学院,上海200433)摘 要:综述了近年来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的药物在实验及临床上的研究,从西药、生物制剂、中药三方面进行了论述。
同时指出了目前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药物研究方向。
关键词:病毒性心肌炎;西药;生物制剂;中药中图分类号:R542.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197(2013)02-0070-05收稿日期:2012-11-15作者简介:柯蓓蕾(1987-),女,福建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天然药物化学。
通讯作者:单磊(1981-),男,博士,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天然药物化学。
Medicine Treatment of Viral MyocarditisKe Beilei,Zhang Weidong,Shan Lei(College of Pharmacy,Fujia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Fujian 350108,China)Abstract:The article is summarized the advancement of experimental and clinical studies on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Herbs to cureViral Myocarditis.Western medicine,biological agent an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re included to treat Viral Myocarditis.Thearticle pointed out the questions and research directions in future.Key Words:Viral Myocarditis;Western Medicine;Biological Agent Traditional;Chinese Medicine1 心肌炎概述心肌炎是心脏病理炎症病人在40岁之前引起的心功能失常[1]。
病毒性心肌炎的进展
摘要:病毒性心肌炎其自然病程的变化极大,并根据其临床表现和一般的辅助检查是很难进行确诊,尤其对于某些暴发型患者和亚临床型患者。
近年来,其发病率有所上升,但目前仍没有特效的治疗办法。
因此,需要加强对病毒性心肌炎患者的检查,并采取适当的治疗办法,以减少对患者的损伤,降低死亡率。
本文对病毒性心肌炎发病机制、诊断及治疗措施展开如下综述。
关键词:病毒性心肌炎;诊断;治疗;进展
【中图分类号】r681.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674-7526(2012)04-0258-02
1概述
病毒性心肌炎(vmc)是由某些嗜心性病毒对心肌进行感染后,对心肌造成的直接性损伤,或是经过自身免疫的反应作用使心肌细胞坏死、变性或使间质类炎性细胞受到侵染及纤维渗透溢出的过程。
当自身身体机能的下降,抵抗能力也会跟着下降,病毒就会很快入侵到患者机体,并快速繁殖,对心肌直接造成损害,最后使心肌产生病变。
大概有20种以上的病毒可以导致病毒性心肌炎,其中最为常见的是柯萨奇b组病毒[1]。
病毒性性心肌炎有以下几点特征:病原体可以在心脏中得到不断复制;该疾病在慢性期,很难将感染的病毒于细胞加以分离;在被感染的动物病体中有针对心脏抗原和自身反应性抗体的细胞产生;心肌损伤和细胞死亡是形成自体免疫应答的关键因素[2]。
病毒性心肌炎在通常情况下其病症不明显自然
的病程变化极大,大约有10%左右的患者会并发有心力衰竭、心悸、胸痛等病征[3]。
在成人患者中,一般会累及到心尖区、室间隔及心房后壁,通常可以把病毒性心肌炎的累及传导系统划分为:猝死型、隐匿型、亚临床型、急性扩张型心肌病型、轻型、重症心肌炎及房室传导阻滞型等[4],临床症状不明显的病例也可以进行康复治疗,经治疗后痊愈出院,很少产生后遗症。
依照心肌炎的病程特点对其进行划分可分为慢性和急性心肌炎,急性心肌炎容易导致患者心脏的电通路功能出现异常,甚至会发生猝死的状况。
但在这些患者中有9%-21%的患者可能会转化为慢性心肌炎,少数的患者可能会转化为扩张型心肌炎,当患者患有扩张型心肌炎时,一到两个心室会出现心力扩张或代偿性心力衰竭,病情十分严重,有50%的患者在确诊后2-3年就会死亡,目前最为有效的医治办法当属心脏移植术[5]。
2关于病毒性心肌炎的诊断
对于某些疑似有病毒性心肌炎的病例,需要对心脏进行活检,以实现对患者的特异性荧光抗体检查、分离病毒检查及病理学检查,但在检查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下列问题:容易遭到患者的拒绝;心肌中炎性组织的分布状态呈灶性,病灶标本难以取得;提取到的rna质量会受到检测方法的影响;即使在心脏上存在着某些病毒,但在血液检测中可能检测不出抗体及抗原的存在,有时心脏上没有出现病毒,但在血液检测中可能检出抗体及抗原,即便是两者的检测结果都显示为阳性也难以证明患者患有病毒性心肌炎,只有出现
患者在感染到某种病毒的同时又引发了具体的心脏损害损伤,同时血液及心脏检测都表现为阳性时,检测结果才有价值。
在对抗体及抗原进行血液检测时,会受到检查方法、检测试剂、及操作技术的影响,检查结果也会存在差异[6]。
3治疗
病毒性心肌炎的治疗与预防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十分有效的办法。
现结合近年来的病毒性心肌炎的治疗措施分析如下。
3.1抗炎药:过去曾出现经验性地将非甾体类的抗炎药用于治疗急性病毒性心肌炎。
但经有关动物研究模型证实,在疾病早期就进行布洛芬、水杨酸钠、吲哚美辛的治疗会对病情的好转产生不利影响,在后期的运用虽然不会加重病情,但也没有什么益处。
所以在vmc的急性期和慢性期都应减少和避免非甾体类抗炎药的使用[7]。
3.2抗病毒剂:根据心肌炎动物模型的研究发现,在心肌炎患者的患病早期,采用某些抗病毒剂进行治疗,可以有效抑制病毒的复制,减轻对心肌造成的损伤,但在患病的后期其疗效并不显著。
将同样的抗病毒剂运用于人体其临床疗效并不明显[8]。
3.3干扰素:干扰素是现阶段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的常用抗病毒类药物,对患者心脏中的病毒复制有很好的抑制作用,可以有效减轻病毒对患者心脏的损害[9]。
据有关资料显示,将利巴韦林和干扰素进行小剂量的联合使用,可以发挥出其协同效果,对病毒的复制可以起到有效的抑制作用,减少对患者的伤害,降低药物运用过程中的不良药物反应[10]。
3.4大剂量维生素c:在临床上通常运用大剂量的维生素c,经有关的动物模型表明,在动物被感染的时候运用维生素c可以降低其对心肌的损伤,感染7天后,再进行试药,效果明显下降,所以维生素c可以在患者的早期进行使用[11]。
3.5对干预穿孔素效应加以运用:穿孔素是一种生存在自然杀伤细胞及毒性t细胞中的一类蛋白物质[12]。
经有关资料证明,细胞介导中存有的细胞毒是导致病毒性心肌炎的首要因素。
而穿孔素能够完全渗透入患者心肌的毒性t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中,并释放出可以对心肌产生作用的细胞膜,产生跨膜性的隧道样孔,同时在颗粒酶的辅助作用下可以导致细胞坏死[13]。
因此,对某些干预穿孔素效应加以运用,对病毒性心肌炎患者的治疗有一定的治疗效果[14]。
3.6免疫球蛋白:根据有关的动物实验模型表明,大剂量的免疫球蛋白可以运用其抗炎性和抗病毒的效果,对动物的病理反应加以控制,使生存率提高[15]。
3.7其他类药物
3.7.1l-精氨酸(l-name):1l-精氨酸(l-name)是一种诱导型的一氧化氮合成酶抑制剂。
其可以与许多的生物活性相适应,对患者的心肌起到一定的保护效果,也具有细胞毒的作用。
可以降低患者的死亡率,降低心肌的坏死率,保持患者的正常血压,抑制病毒细胞浸润和复制[16]。
3.7.2低分子量肝素:近年来,低分子量肝素也运用于病毒性心
肌炎的治疗,其临床效果显著,可以降低患者的死亡率,有效控制患者心脏中的胶原纤维进行沉积,减轻患者的心肌炎症[17]。
3.7.3低分子肝素:根据最新的研究表明,低分子肝素的运用,可以达到抑制患者心肌中胶原纤维沉积的效果,减轻患者痛苦,降低其病理反应,从而有效治疗病毒性心肌炎[18]。
4结语
综上所述,病理性心肌炎是由许多因素导致的的复杂型疾病,其发病机制也并不明显,也没有特效的治疗办法,虽然我国对病毒性心肌炎的发病机制及临床疗效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关于这方面的研究还是需要进一步加强,尽可能快的减轻患者痛苦,降低患者的死亡率,达到很好的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华振宇.丙种球蛋白治疗病毒性心肌炎30例临床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0(09)
[2]mgutberlet,bspors,tthoma,hbertram,tdenecke,rfelix,m noutsias,hpschultheiss,ukuhl.susp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