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战争简史
- 格式:doc
- 大小:24.50 KB
- 文档页数:2
英西大海战的背景简介1588年在大西洋上展开的英国舰队与西班牙舰队的激烈海战,是英国以弱胜强的胜利,使英国获得了对大西洋海域的短暂主动权,这场战役也是英西战争中最重要的海战之一。
根据英西大海战背景记载,16世纪时西班牙政府积极建造舰船并细致研究其火力装置,不断招募年轻人加入海军,凭着这强盛的海军力量,为西班牙带来了无数财富并使其成为横行大西洋的海上霸主,同时引起了新型强国英国的极度不满。
英西大海战背景还介绍了16世纪末西班牙海船不断被英国海盗劫掠,西班牙国王腓力二世利用政治手段并支持苏格兰女王玛丽来左右英国的王位之争,但后来伊丽莎白一世在1568年登台,英西两国关系变得异常紧张。
英西大海战背景最后强调新上位的伊丽莎白一世将海盗作为发展国家的一种方式,并鼓励海盗劫掠西班牙船队,腓力二世被逼到实在忍无可忍的地步,隧派遣由130多艘战舰组成的“无敌舰队”前往里斯本港一雪前耻。
那么腓力二世为什么要动用这么庞大的舰队不远万里征战英国呢?主要原因有两个,第一是替苏格兰女王玛丽报仇:苏格兰女王玛丽在1587年被伊丽莎白一世以“阴谋分子”的罪名处决,教皇即刻号召天主教徒同英国作战,腓力二世最先响应;第二个原因是伊丽莎白一世一直利用海盗进行掠夺,致使西班牙的经济人文遭到重大损失,如果让英国肆意妄为,就无法维护西班牙的海上霸主地位。
英西大海战简介记载此战役发生在1588年,它体现了王权统治下民族国家的力量,也打破了西班牙在大西洋中一直占据的独霸地位,是英西战争中最重要的海战之一。
英西大海战简介介绍了此次海战的主要背景及简略的作战经过,16世纪前西班牙凭借强大的海上力量成为大西洋的海上霸主,但同时引起了新兴强国英国的极度不满,其中以苏格兰女王玛丽被杀为导火索,以及英国支持本国海盗对西班牙舰船的肆意掠夺,两国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西班牙政府实在忍无可忍,于1588年派遣百战百胜的“无敌舰队”穿过遥远的海域展开对英国的攻击。
影响世界历史的21场经典海战1、萨拉米海战(波斯V希腊)战争情况:萨拉米海战是波希战争中双方舰队在萨拉米斯海湾进行的一次决定性战斗.。
公元前480年,波斯国王薛西斯一世率100个民族组成的30万大军、战船1207艘,渡过赫勒斯滂海峡,分水陆两路远征希腊。
波斯陆军迅速占领北希腊,攻克温泉关,直取雅典城。
希腊联军只有陆军11万,海军400艘,且被封在萨拉米海湾内。
波斯舰队通过海湾的普西塔利亚岛,希腊舰队成两线队形突然发起攻击,发挥其船小灵活、在狭窄海湾运转自如的优势,以接舷战和撞击战反复突击波斯舰队。
波斯战船体大笨重,在狭窄的海湾运转困难,前进不得,后退无路,自相碰撞,乱作一团。
经一天激战,波斯舰队遭到重创,被迫撤退。
历史意义:在这次海战中,希腊舰队仅以损失40艘战船的代价,取得了击沉波斯战船200余艘的辉煌战绩,是世界海战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典型战例。
欧洲希腊文明得以保存。
历史影响力:8 经典度评分:92、阿克提姆海战(罗马V埃及)战争情况:阿克提姆海战,发生在公元前32年,也是古代世界发生在地中海最重要的海战。
罗马皇帝屋大维,利用著名海军统帅阿格里帕的卓越指挥,率领8万步兵,1.2万骑兵,400艘战舰在希腊阿克提姆与安东尼对决,罗马战船采用“钳子”战术,击溃了安东尼和埃及艳后的联合舰队(480艘战舰)。
历史意义:罗马得到了统一,也逐渐由奴隶制民主共和国变成专制的帝国,并开始了对周边国家的征服。
历史影响力:8 经典度评分:63、白江口海战(中国、新罗V百济、高句丽、日本)战争情况:公元663年,倭军(有战船400余艘),唐军(战船120艘)在韩国白江口展开了激烈海战。
唐将刘仁轨指挥船队变换阵形,分为左右两队,将倭军围住,其舰只相互碰撞无法回旋,士兵大乱。
最终,日军战船全部被焚毁,数万日军被杀或溺死。
历史意义:粉碎了日本侵入朝鲜半岛的野心,日后一千年日本都未敢向朝鲜用兵。
历史影响力:8 经典度评分:104、雷班托海战(基督教联盟V土耳其)战争情况:发生在公元1571年的希腊雷班托湾海战,参战的双方分别是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和基督教联盟(教皇、西班牙、威尼斯等),在这场海战中,双方已经开始使用火炮,也开始有了比较专业的水兵。
海军发展历程
海军发展历程可以追溯至古代的船舶运输和海上战斗。
从最早的木船发展到现代的航母和核潜艇,海军的发展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过程。
下面是海军发展的一些重要阶段:
1. 古代海军:在古代,船只主要用于贸易和运输,但它们也经常被用于战争。
例如,几千年前的埃及人和古代希腊人都建立了强大的海军,用于征服和保护他们的领土。
2. 帆船时代:从公元15世纪开始,随着航海技术的进步,帆船成为海军的主要力量。
西班牙的大航海时代和英国的帝国扩张时期都是帆船时代的典型代表。
3. 铁甲舰时代:19世纪中叶,随着钢铁技术的发展,铁甲舰成为了海军中的新宠。
这些舰只装备有铁甲板和铁质炮塔,提供了更好的防御和火力。
4. 两次世界大战:20世纪上半叶,两次世界大战对海军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这段时期,潜艇和航空母舰等新型军舰的出现改变了海战的方式。
同时,这个时期也见证了航空母舰的崛起,这成为了海军的主力舰种之一。
5. 核时代:20世纪中叶,核潜艇的问世引领了海军技术的新时代。
这些潜艇携带核弹头,具备在水下长时间隐蔽行动和战斗的能力,为核战争提供了新的威慑手段。
6. 现代化发展:目前,在信息技术和导弹技术的推动下,海军
的现代化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无人舰艇、激光武器、电磁炮等先进技术的应用正在改变着海战的面貌。
总的来说,海军发展历程充满了创新和变革。
从古代的木船到现代的高科技舰船,海军一直在不断适应新的挑战和技术变革,为保卫国家的利益和海洋安全发挥着重要作用。
帆船海战史上以少胜多的一场漂亮的歼灭战——特拉法尔加海战本文导读:1793年1月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将法王路易十六处死,英国以此为由驱逐法国驻英大使。
2月法国对英宣战,英国则联合奥地利、普鲁士、那不勒斯和撒丁王国组成反法联盟,双方在陆地和海洋展开了一系列的激战。
1799年11月9日,拿破仑发动军事政变,一手掌握法国的军政大权。
拿破仑执掌法国政权后,于1800年6月战胜奥地利。
而后俄国、土耳其等国家接连与法国缔结和约,反法联盟彻底解体,英法两国签订亚眠和约暂时休战。
1803年5月16日,英法两国战火重燃,拿破仑的目标是避开英国海军,用其精锐的陆军直接登陆进攻英国本土,为了把强大的英国海军从本土牵走,法国舰队在大海上和英国海军玩起了猫捉老鼠的游戏,但由于一系列战略、战术的失误,海军中将维尔纳夫率领的法、西联合舰队被封锁在加的斯港内,拿破仑对海军大为失望,放弃了进攻英国本土的计划。
英国则派纳尔逊去彻底解决被封锁在加的斯港内的法、西联合舰队。
而港内的法、西舰队司令维尔纳夫听到拿破仑将派人接替他的指挥时,愤而决定在新司令官到来前率舰队溜出加的斯港,而港外的英国舰队正等待这一时刻的到来。
英国舰队方纳尔逊的计划是将英国舰队分成二个支队和一支预备队,一支队由他率领,负责突破敌舰队中央,切断其前后联系;另一支队由柯林伍德率领攻敌后卫。
预备队负责消灭旗舰,令对方陷入混乱,最后逐个歼灭被分割的法西舰队。
为保证作战效果,纳尔逊在作战方式上给予了下属极大的自主权,只要求他们充分发挥积极主动敢于近战的精神。
纳尔逊的作战计划令各舰长们极受鼓舞,将此战术称为“纳尔逊秘诀”。
法西舰队方与此同时,由维尔纳夫率领的法西联合舰队的境况则颇为困窘。
拿破仑给维尔纳夫的命令是:从加的斯港出发,通过直布罗陀海峡前往地中海,配合拿破仑在意大利的军事行动。
然而尚未动身,便被英国海军封锁在加的斯港内。
10月8日,维尔纳夫召开作战会议。
此时尽管他已经预见到纳尔逊会采取切断联合舰队前后联系,进而包围后方,各个击破的作法,但却拿不出有效的应战对策。
三次英荷战争的基本内容英国和荷兰,作为两个具有强大海洋实力的国家,曾经在历史上发生了三次重要的战争。
这三次英荷战争分别发生在17世纪和18世纪,对两国以及整个欧洲的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这三次英荷战争的基本内容。
第一次英荷战争(1652-1654年),也被称为英荷海战,是由于经济利益以及海上霸权的争夺而爆发的。
战争开始时,荷兰海军享有世界上最先进的船舰和海上活动的优势。
然而,随着英国海军的崛起和舰队的现代化,英国逐渐超越荷兰,成为新的海上霸主。
这场战争主要在北海和英吉利海峡进行,双方展开了一系列激烈的海战。
尽管英国在某些战役中取得了胜利,但最终通过媾和协议,双方决定维持各自的殖民地和海上势力范围,结束了这场战争。
第二次英荷战争(1665-1667年)是由于贸易利益、政治争端以及对海上霸权的争夺而引发的。
荷兰仍然保有强大的海军,但英国已经进一步发展了自己的舰队和海军力量。
这场战争主要发生在北海和英吉利海峡,双方展开了激烈的海战,尤其以四日海战(1666年)最为著名。
尽管荷兰在此战中取得了胜利,但由于战争的持续导致双方损失惨重,双方再次达成和约,保持各自的势力范围。
第三次英荷战争(1780-1784年)是由于殖民地利益以及对贸易优势的争夺而发生的。
这场战争主要发生在东印度洋和西印度群岛,双方在殖民地的交战中展开了一系列战斗。
这一次,英国的舰队更为强大,而荷兰的舰队已经衰落。
英国通过一系列成功的军事行动,最终使荷兰妥协,并削弱了荷兰在殖民地贸易上的地位。
这场战争标志着荷兰的海上霸权的结束,英国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海上国家。
总结起来,三次英荷战争都是由于海上霸权和贸易利益的争夺而爆发的。
英国通过这些战争逐渐超越荷兰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海上国家。
这些战争虽然局限于英国和荷兰之间的范围,但对整个欧洲的海洋格局和国际政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同时,这些战争也反映了当时欧洲国家之间的殖民地争夺和贸易竞争的激烈程度。
特拉法尔加海战的历史事件介绍特拉法加海战是英国海军史上的一次巨大的胜利,那么你了解特拉法尔加海战吗?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的特拉法尔加海战的历史事件介绍,让我们一起来了解。
特拉法尔加海战的简介特拉法尔加海战,英国海军史上最大的一次胜利,在英法此次战役之中,指挥者正是历史上最著名的一对对手——极具传奇色彩的纳尔逊与维尔纳夫。
接下来阐述特拉法尔加海战简介。
战争之前,双方皆制定了其符合国情与战情的战略,一系列准备也随之完成。
继英方封锁法方海军港口、拿破仑登陆计划被嘲笑以及拿破仑加冕称帝之后,1805年10月21日,在西班牙特拉法加角外的海面,双方舰队不期而遇,决战自然不可避免。
特拉法尔加大海战持续了整整5个小时,战斗大抵分为了三个阶段:一是柯林伍德的攻击,二是纳尔逊的攻击,三是法将杜马罗尔反攻失败。
由于英军在指挥、战略战术及训练方面皆胜一筹,法兰西联合舰队遭受了决定性的打击,包括主帅维尔纳夫被俘,以及21艘战舰被俘等,在整个会战和风暴之中,英国却不曾损失一艘船。
而英军主帅,即霍雷肖•纳尔逊海军中将亦阵亡于此次战斗之中。
此次战役之后法国海军痛失大量精锐,从此一蹶不振。
拿破仑亦被迫放弃了其进攻英国本土的计划。
与此同时,英国海上霸主的地位得以确立巩固。
此役可谓是装备实心炮弹的木质帆船之间的最大的一次海战,英国得以从拿破仑登陆入侵的威胁中解脱。
正如有人这样的说法:一个特拉法尔加,一个莫斯科,使得不可一世的拿破仑下了台。
特拉法尔加海战的结果1805年10月21日下午4时30分,炮声终是慢慢停歇了,弥漫的硝烟、浓厚的火药味仍然在战场上空笼罩。
淋漓鲜血染红海面,还有军舰燃烧的火焰,没有熄灭的预兆。
特拉法尔加海战结果,让后人感到十分震撼。
整个会战中,英国军队总计死亡449人,伤1214人。
而法国军队总计死亡3373人,伤1155人。
此外,西班牙军队总计死亡1022人,伤1383人。
联合舰队被俘的人数为三千到四千之间。
死亡、受伤与被俘的人数总计有1.4万之多。
改变历史的传奇海战体会人类很早就开始和海洋打交道。
起初他们小心翼翼地驾驶独木舟,用桨划开了汪洋碧水。
帆是人类的灵感,它在航海上的作用几乎相当于火和轮子。
随着造船业与航海技术的发展,战争也开始降临到海洋上。
在最早的海战中双方的船只很简陋,武器也和陆军差不多,除了冷兵器外最突出的是使用火。
相传在地中海的古老海战中,交战的一方使用镜子聚集太阳光来点燃敌人的帆船。
古罗马海军在阿克提姆海战中,使用火焰抛射器投掷燃烧的沥青和木炭,打败了埃及舰队。
随着历史的发展,出现了专门用于海战的军舰。
海军武器也日渐更新,但常常以接舷战为主。
中国人发明的火药应用在军事上以后,海军武器,海战战术和理论也就在绵延不绝的海战中更加完善。
中国是濒海大国,拥有1.8万公里的漫长陆地海岸线和辽阔的海疆,其中更有许多终年不冻的天然良港,而中国的造船历史则可以上溯到距今7000多年前的远古时代。
中国古代历史上虽然没有“海军”之称,但是有“水师”、“水军”之名。
据史料记载,在春秋战国时期海军的雏形——“舟师”就已经诞生了。
公元前485年春,运河开通后,琅琊山上春暖花开时,喊杀声却响彻琅琊海域。
吴国联合鲁哀公、邾桓公等国君,正式出兵北伐齐国。
吴国兵分两路,吴王夫差率主力由陆路攻打齐国南部边境;为确保侧翼安全,进而分散齐国兵力,夫差派大夫徐承统率吴国水军从海路北上,绕道齐国后方,直取齐国的滨海重镇——南鄙(今青岛琅琊一带)。
吴国人水陆并进,力图两路包夹,想一举拿下齐国。
吴国舰队出海以及陆军主力北上的消息传到齐国后,齐朝野震惊,这可是他们始料未及的,原本内斗不已的各方暂时放下争端,共同对敌。
齐国本来就是临海大国,有数百年的航海史,拥有一支当时诸侯国中最强大的水师。
于是,齐国水师南下,在海上迎战吴军。
著名“齐吴琅琊海战”正式拉开序幕。
这次海战为中国历史留下了宝贵的军事文化,也为后世军事理论研究提供了史料,在中国乃至世界海战史上都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意义。
甲午大海战研究资料讲解甲午大海战是指发生在1894年的中日甲午战争期间,中国北洋水师与日本海军之间的一场重大海战。
由于当时中国水师实力相对薄弱,因此遭遇到了日本的强大打击,最终以失败告终。
下面将对甲午大海战的一些研究资料进行讲解。
甲午大海战发生在1894年9月17日至9月19日之间,地点位于朝鲜的黄海海域。
战争主要起因是中国与日本对朝鲜的势力争夺,以及争夺对朝鲜的控制权。
当时的中国北洋水师由于政府腐败和军事素质低下而备受批评,而日本海军则通过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和培养优秀军官来提高自身实力。
甲午海战共有6艘中国战舰与9艘日本战舰参战。
中国水师由无敌号、皇后号、春和号、柳叶号、鸦片战争号和闭塞号组成,而日本海军由松岛号、端午号、朝岛号、长岛号、寿岛号、平岛号、赤城号、闲云号和矢车菊号组成。
从战舰数量上来看,中国明显处于劣势。
甲午海战爆发后,双方进行了激烈的炮击。
尽管中国舰队人数上的劣势,但无敌号的舰队以自己的勇气和坚定意志给日本造成了一定的损失。
然而,由于指挥失误和士兵训练不佳的原因,中国舰队在战斗中很快溃败,大部分战舰损失殆尽。
甲午海战结束后,中国北洋水师几乎被日本海军摧毁。
这场战争的结果导致日本获得了对台湾和一些中国领土的控制权,同时也确立了日本作为亚洲主要军事力量的地位。
从这一事件可以看出,甲午海战的失败暴露出了中国海军弱点,也对中国后来的军事现代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甲午大海战成为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重要标志,对中国的近代化进程和国家认知有着深远的影响。
这场战争使中国深刻认识到了自身军事技术和实力的薄弱,促使中国开始进行军事和现代化建设。
同时,此次战争也引起了中国社会的震动,人们开始反思和探索国家命运和未来走向的问题。
总结起来,甲午大海战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海战,它揭示了中国北洋水师的薄弱与衰败,也标志着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开始。
这场战争对中国海军的发展以及中国整体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
通过对甲午大海战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近代史的发展轨迹,同时也能够从中汲取宝贵的历史教训。
19世纪中叶,在经过数十年艰苦卓绝的斗圞争之后,整个南美洲赢得了肚里。
然而这天赐的独圞立带来的不仅有翻身做主的欢欣,也有“娜拉走后怎样”的困惑。
新生的共圞和国普遍缺乏工业基础,独圞立后初期的经济困难使政治常常处于动圞荡之中。
缺乏经验的各国只有立足于开发自然资源,通过出口原料获得发展现代化急需的工业制成品。
南美干燥的气候使此地富含硝酸盐,围绕着这一重要资源产地的归属,三个边界存在争议的前西班牙殖民地国圞家智利、秘鲁和玻利维亚展开了激烈的争夺。
位于智利和玻利维亚交界处的阿塔卡马(Atacama)沙漠地区是重要的硝酸盐产地,对于该地区的开发主要由智利公圞司进行。
1878年,为获得更多财政收入,玻利维亚政圞府单方面宣布对阿塔卡马地区的智利公圞司增收高额商业税,遭到拒绝。
1879年2月14日,玻利维亚宣布收回这一地区的矿产开发权。
同日,智利出兵占领了安托法加斯塔(Antofagasta)城,玻利维亚遂于3月1日对智利宣战。
4月5日,智利宣布对玻利维亚以及早在1873年就与玻订立了同盟条约的秘鲁宣战,太平洋战争全面爆发。
从开战伊始就显而易见的是,这场战争与传统的沙漠战争完全不同:由于阿塔卡马地区的交通状况极其恶劣,对海洋的控圞制才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
而在经历了数届短命的政圞府之后,玻利维亚自身并未做好应对战争的准备,它甚至没有一支像样的海军。
玻利维亚的盟友秘鲁在这之前刚刚经历了一次经济危圞机,其陆军和海军都缺乏必要的训练和维护。
它拥有2艘铁甲舰、1艘巡防舰和1艘炮舰,但其中绝大多数都陈旧过时,无力进行正面海战,只有铁甲舰“胡阿斯卡”号(Huáscar)和“独圞立”号(Independencia)具有一定战斗力。
与之相反的是,智利尽管也处于经济危圞机中,但拥有一支更为现代化、训练也更有素的海军,包括2艘铁甲舰、4艘巡防舰和2艘炮舰,准备显然更为充分。
战圞争爆发之初,智利政圞府试图一举催毁正在缺乏防御设施的卡亚俄(Callao)港修理的秘鲁小舰队,但这一计划被拥有1/2英国血统、参加过钦查(Chincha)群岛战争的海军总司令胡安•威廉姆斯(JuanWilliams)上将所拒绝。
中国海洋国防发展史Development History of China's Maritime Defense近年来,中国海洋国防的发展取得了显著进展,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然而,这一切的背后是漫长而艰苦的发展历程。
本文将回顾中国海洋国防发展的历史,并探讨其未来的展望。
中国的海洋国防发展可以追溯到古代。
在古代,中国通过建造海军舰队来保护自己的海洋利益。
明朝时期,郑和率领的船队远航,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海军的实力。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海洋国防力量开始落后于其他国家,这使得中国在19世纪遭受了列强入侵的屈辱。
20世纪初,中国开始认识到海洋国防的重要性,并决心发展强大的海军力量。
然而,由于历史和内外部因素的限制,中国的海洋国防进展缓慢。
直到20世纪70年代,改革开放的政策为中国的海洋国防发展注入了新动力。
中国的海洋国防进一步加强是在3个阶段内实现的。
首先是现代化海军的建立。
中国开始发展核潜艇、航空母舰和先进的舰船武器系统,并成功进行了一系列实战演习。
其次是保护海洋权益的提升。
中国积极参与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制定,并通过法律手段维护了自己的海洋权益。
最后是海外基地的建设。
中国在吉布提、巴基斯坦和塞拉莱奇等地建立军事基地,以增强对远海的监控和作战能力。
中国海洋国防的发展还面临一些挑战。
其中之一是地区安全形势的复杂性。
中国位于东海、南海等争议海域,需要应对不断出现的安全威胁。
另一个挑战是技术和装备的提升。
中国需要不断创新和发展船舶、潜艇和飞机等现代化军事装备。
此外,军事外交也是中国海洋国防发展的重要方面。
中国积极参与地区和国际安全合作,与周边国家保持着积极的军事交流与合作。
展望未来,中国海洋国防将继续发展壮大。
中国将进一步加强海军力量,提升远洋作战和反导能力。
中国还将继续加强地区合作,创造和平稳定的海洋环境。
中国的海洋国防发展将为维护国家利益和地区安全做出积极贡献。
总之,中国海洋国防发展历经艰辛,取得了显著进展。
海洋战争简史
通过对<海洋战争简史>课程的学习,我对海洋战争有了基本的了解,并产生了许多感悟。
海洋与人类之间息息相关。
海洋是生命的摇篮,是蓝色的“宝藏”,也是人类的家。
海洋之所以被称“宝藏”是因为有大量的淡水资源,矿产资源和能源资源等。
矿产资源中的石油,天然气由于需求量不断的增多和人类的大量开采,导致资源紧张,因此引发了众多海洋资源战争。
海权的重要性表现在一个国家的很多方面。
首先政治方面,海洋的地缘战略决定了一个海权国家的政治力量。
目前,世界上有一百多个濒临海洋的国家,其中、国与国的地缘政治又以海洋、海权为最终代表,对于重要的海上交通要道、战略意义重大的海峡、海湾,哪个国家掌握了实际的控制权力,哪个国家就掌握了发言的话语权,自然而然也就提升了政治资本和政治身价。
西方国家及南亚部分国家对台湾问题、钓鱼岛问题、南海问题的高度关注。
当前,中国强调利用国际战略机遇期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不断强调“一定要从战略的高度认识海洋”,从而为捕捉和利用机遇推进中国海权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海权问题在政治上的认可与重视必然实现中国海权的发展,中国海权得到发展,其国际政治地位、政治安全也必然得到提高。
其次在经济方面,海权的确立和争夺也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想经济长远发展,必须确保海权的掌握。
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大部分物资的输送、特别是重要的能源战略物资的运输,都要通过海洋来实现,比如海上石油交通要道、海面以下的管网输送等,都要牵扯海洋本身的资源占有,要想经济发展必须海洋发展,推动海洋的发展必然是经济发展的结果。
最后在安全方面,制海权掌握多少、国家安全就会掌握多少。
各种军事报道和军事评论中常会提到到“制空权是制海权的基础,制海权是陆地安全的基础,陆地安全才是国家安全的基础!”,这一句话深刻反映了海洋对于一个国家安全的构建是多么重要的一个环节,小的战术战役可以使制海权抗拒敌方的登陆,大的战略制海权可以消除敌方的长期威胁和构建安全、和平、稳定的外部环境。
国家安全实现了,局势稳定也将随之实现,一方面可以提升其国际事务影响力,另一方面为经济的稳步发展提供了和谐的环境。
因此,重视海权问题,实现海权的的强大对国家政治、经济、安全的发展是有重大战略意义。
强于世界者必盛于海洋,衰于世界者必先败于海洋。
百年海战的历史告诉我们:不战则困,不进则退。
21世纪是海洋世纪。
在全球范围内大规模开发、利用、争夺海洋资源是这个时代的一个主题。
中共十六大提出的“实施海洋开发”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
我国要赶上世界发展的潮流就必须全面实施海洋开发战略,建设海上强国,有效地维护国家海洋权益。
当前世界海权益斗争主要体现出以下四个特点:
一是对海洋的争夺和控制由过以军事目的为主变为以经济利益为主,特别是一些沿海中小国家,参与争夺和控制海洋主要出于经济目的,其斗争形式更为简捷。
二是由过去的以争夺具有战略意义的海区和战略通道为主,变为以争夺岛屿、海域和海洋资源为主,斗争焦点往往在岛屿的归属上,其斗争目的更为明显。
三是海洋斗争多极化,由过去美、苏两级海洋大国为主的海洋争夺,变为广大的多极沿海国竞相参与争夺,其斗争具有普遍性。
四是各沿海国加紧调整海洋军事战略,重点加强海军建设,建设一支远程化、智能化、现代化的海军,已成为世界各沿海国国防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由此可以清醒地看到, 21世纪的海洋战略地位已经提到了一个相当高的程度,海洋斗争也必将更加激烈。
面对需求的增加,资源的紧缩,还有许多需要我们共同努力。
全球的海洋是相同的,人类的利益是共同的。
当海洋世纪的钟声敲响之际,让我们携手来,共同高歌,与海洋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