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简史论文
- 格式:doc
- 大小:26.50 KB
- 文档页数:4
论抗美援朝伟大胜利的历史意义抗美援朝战争是一场民族复兴的伟大战争,它向世人展示觉醒的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也使世界认识了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及泱泱大国的实力和尊严。
这场战争是新中国走向世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第一个英勇行动。
这场战争在提升我国国际地位、反对帝国主义霸权、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广大亚非拉国家民族解放斗争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
第一, 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标志性事件。
第二、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 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赢得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使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得以顺利进行。
具体来讲, 首先, 抗美援朝战争是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在敌强我弱、形势对我很不利的情况下, 为制止美国对我领土和邻邦的侵略作出的战略决策;其次, 战争的胜利, 彻底打碎了蒋介石集团反攻大陆的梦想, 稳定了东南沿海的局势, 避免了我国东北、东南两面同时对敌的危险。
最后, 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 打出了我国的军威、国威, 使美国不敢小看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 促使美国在对华关系上, 更充分认识到中国扞卫自身战略利益的决心和力量, 认识到和则两利、战则俱损的现实。
第三、通过抗美援朝战争, 我军受到了现代化战争的锻炼, 积累了在现代条件下作战的宝贵经验, 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军事思想, 促进了我军的现代化建设。
第四、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 打出了我国的国威、军威, 极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威望, 使国际关系朝着有利于我国的方向发展, 为我国赢得了一个全新的国际环境。
一是一大批长期受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欺侮、压迫的发展中国家深受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的鼓舞, 他们纷纷向我国靠拢, 与我国建立良好的外交关系; 二是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 使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发生分化, 一批西欧国家冲破美国的阻挠, 与新中国建立外交关系; 三是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 使苏东社会主义国家, 对新中国刮目相看, 增加了新中国在社会主义阵营中的分量, 进一步巩固了业已形成的战斗友谊。
二战简史结课论文学校:学院:班级:电子信息工程1201班姓名:学号:任课老师:太平洋战争的转折点——论中途岛战役班级:电信1201 姓名:学号:中途岛,面积只有4.7平方公里,但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它战略地位的重要性。
它是美国在中太平洋地区的重要军事基地和交通枢纽,也是美军在夏威夷的门户和前哨阵地。
中途岛一但失守,唇亡齿寒,美太平洋舰队的大本营珍珠港也将不保;日本将在那里建立一个飞机场,作为打击所有来自美国船只的基地。
1942年4月和5月期间,在美军截获的日军通讯中,有一个“AF”名称出现的频率和次数明显增多,一名年轻军官要求中途岛海军基地的司令官以无线电向珍珠港求救,说中途岛上的食水供应站出现了问题,导致整个中途岛面临缺水的危机。
不久后,美国海军情报局便截夺到一则信息,内容果然提到了‘AF方位’出现缺水问题。
结果‘AF方位’便证实为中途岛,也就是日本海军的下一个攻击目标。
由于得到情报非常费时,美国太平洋舰队司令海军上将切斯特·尼米兹到了最后一刻才掌握了能够用来埋伏日本舰队的可靠情报。
他立即召回了在太平洋西南方的航空母舰企业号、大黄蜂号以及因为参与珊瑚海海战而正在珍珠港进行重大维修的约克城号。
任命雷蒙德·斯普鲁恩斯少将代替患病的哈尔西中将指挥第16特混编队。
尼米兹就准备以三艘约克城级航空母舰为主力,再加上约五十艘支持舰艇,埋伏在中途岛东北方向,攻击前往中途岛的日本舰队。
在珊瑚海海战受重伤的约克城号返回珍珠港时,她看上去需要进行几个月的重大维修工程。
经过七十二小时不眠不休的抢修,她的飞行甲板已重新铺平,内部也装上新的钢条支撑架,舰载机组成新的舰载机队。
尼米兹上将不惜一切地违反了许多海军条例,就为了达成让约克城号随行的目标。
在约克城号入港的仅仅三天后,她奇迹般的随着美军舰队(第17特混编队)奔向中途岛,展开她的最后一次作战任务。
与此同时,日本海军参加珊瑚海海战的航空母舰瑞鹤号在位于特鲁克的基地等待一批新的舰载机;受伤的翔鹤号则在基地进行维修。
简论二战中法国速败的原因07级中文系历史班40号周晓明摘要:1940年6月,法国以当时欧洲头号陆军强国不到六个星期而败于德国之手,实在太出人意料之外,即使当时一些有远见的政治家,包括丘吉尔和斯大林等人也为之惊谔不已.一国之突然失败,总有其比较深远的复杂的原因,多年来史学家和军事学家们从不同角度去总结这场悲剧的教训,虽然已经作过比较详尽的探讨,但立场不同,角度不一,难免带有其片面性,即使当时的当时者,其评诉也并非完善.最荒谬的莫如投降派-维希政权头子贝当,,将战败之责委诸人民,说是:"人们贪图安逸胜于牺牲精神,只想享受权利而不愿尽义务.....我们战败的根源在于放纵了自己."这当然是他自己的开脱之辞,不值一驳.但是关于法国败降的真正原因,在一些方面仍有待继续深入探讨.诸如:军事,政治,意识形态诸因素在法国败降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如何?它们之间的关系怎样?在诸原因中主要的,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又是什么?等等.本人对此谈些浅见,望有助于问题的探索.关键词:二战法国速败原因我个人认为,军事上打了败仗是法国败降的直接原因,而它又是一系列政治,军事错误路线发展的必然结果. 从现在已经公布的史料看,战争开始时,交战双方在兵力和武器上的对比,即使不说优势在同盟国一方,至少也是旗鼓相当.一,一着失算全局皆输,德国在发动侵波战争时,动员98个师,其中52个是现役师,其余的46个师不是新兵就是已过中年的老兵,而且有36个师装备很差,简直没有受过训练;而法国有90个师,动员后三个星期内可以编成108个师,波兰有30个现役师,波,法合起来约达130个师,这还不算英国的四个师在内.当然也不能单从兵力的数量去看问题.问题是德国几乎集中其全部力量去打波兰,包括几乎所有的装甲兵团和摩托化部队,以及三分之二以上的空军力量,在西线只留下极其薄弱的兵力,而英法军队却按兵不动,坐失良机,造成东线德军对波军的巨大优势.这且不去说.1940年5月,当***掉头先打西欧时,当时双方兵力对比是德军136个师,英法加上荷,比的军队也达到135个师,兵力大致相等. 攻打西欧主要靠的是坦克,飞机,伞兵之力.但即使这些新型的兵种,德方也力量有限,并不拥有多少优势.以坦克而论,德方的坦克共2800辆,多为轻型坦克,甚至没有重型坦克;而单单法国就有坦克三千多辆,装备比德国的强,装甲厚,火力猛,只是速度稍逊.伞兵作为当时新出现的兵种,德军的伞兵部队不过4500人而已.空军方面,德国虽然对法国拥有很大的优势,但对英国皇家空军并不占多少便宜,英国拥有一支数量可观的战略空军,战斗机和轰炸机各半,喷火式战斗机在性能和速度上都比德国梅式110战斗机好,无线电设备更为先进;在防空中已经使用雷达.如果英法合作得好,全力以赴,德国还是占不了便宜.至于海军,德国更远远不是英法的对手.在战略资源方面,NZ德国的弱点更加突出.于是它只能企求速战速决,时间越持久,矛盾越暴露,对它就越不利.这是它乞灵于"闪击战"的根源.在双方旗鼓相当,兵力武器大致相等的情况下,战争一经打响,却完全是另一个局面,英法联军几乎是一触即溃,甚至没有经过一场梢具规模的决战,在比利时境内的80万大军就兵败如山倒,溃不成军,在一个星期内,就决定了法兰西覆灭的命运.这是什么原因呢?关键就在于用兵.1939年10月,德国陆军总部根据***的要求制订了进攻西欧的"黄色方案".使用总兵力是A,B,C三个集团军群.把主要兵力和几乎全部的装甲部队集中使用在右翼的B集团军群上,通过比利时企图击破预计将遭遇到的英法联军的主力,目标是海峡地带,"以求为对英法两国的陆上和空中的战争,创立有利的条件";A集团军群则以较弱的左翼兵力穿越阿登山脉向色当方向助攻,以掩护其侧面;C集团军群则防守从卢森堡到瑞士的一段齐格菲防线.这个计划基本上是重复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德军进攻法国的路线,其主要部分是施利芬计划翻版.后来,由于一次偶然的飞行事故,德方估计泄露了这个作战计划.所以,1940年3月***批准"黄色方案"为"曼斯坦因"计划."曼斯坦因"计划不同于前者,他把原在比境的右翼兵力改为助攻,而将主攻方向放在左翼.将重兵集中在A集团军群,从那慕尔和色当之间的阿登山区来个中间突破,然后沿索姆河北岸急趋英吉利海峡,来个大迂回,使在比境的英法比军尽陷罗网.曼斯坦因说:"只有用这个手段才能完全歼灭在比国境内的敌军整个右翼兵力,并且为在法国境内赢得最后胜利的工作做一个准备."在英法方面,也部署三个集团军群:第一集团军群连同英国远征军驻守法比边境直至海峡海岸;第二,第三集团军群在马其诺防线之后,从斯特拉斯堡至瑞士边境.1939年11月,盟国最高军事会议通过了联军总司令甘末林制订的D计划.计划规定,一旦发生德军入侵比利时的情况,法国第一集团军群就连同英国远征军一起立即驰入比境御敌.于是,当1940年5月10日德军进攻开始,联军总司令甘末林立即将D计划付诸实施.法军将其精锐的三个机械化师,五个骑兵师中的四个,三个装甲师中的一个悉数划归第一集团军群指挥,尽快开入比利时并要求尽量向东推进,会同英军一起,要在数量上造成对德军的优势.从双方的作战计划及兵力部署看,可见英法联军统帅部对德军的意图和主攻方向判断错误,一布局就错,在比利时的兵力使用得越多,越往前推进,就越中德军的圈套,一方面使防守主攻方向色当一线的兵力薄弱;另一方面,使其主力尽陷入德军的罗网.未经战斗而败局已定.事实的经过比纸面的计划发展还迅速.还顺利.这是因为:第一,法军在色当一线,恰好是最薄弱的一环.他们根本不相信山峦起伏丛林密布的阿登山脉有可能通过大规模的德军装甲部队。
战争·和平
这世界,原本,是一片纯净。
但,当枪声、炮声、爆炸声在这宁静的世间响起后,战争打破了和平。
家园,化作了废墟;纷乱,顶替了美好。
——题记
1931年9月18日晚,日本人精心策划了一场阴谋,柳条湖事件,发动了对中国东北的战争。
由于国民党的不抵抗政策,使得东北三省大好河山风云失色,使得原本纯净美丽的家园横尸遍野血流成河,使得东北同胞饱受凌辱生不如死。
古人云:“杀敌一千,损兵八百。
”战争,于人于己,都是不利的。
从古至今,数不清多少人因为战争而死,又有多少人为了战争背井离乡。
战争,摧残的不仅仅是一个民族的肉体,更是这个民族的魂灵——文化。
战争的轮廓被血腥和黑暗所浸没,苍白主义被利益和仇恨所蛊惑。
战争所带来的痛苦与丑恶,远不能用物质来弥补,人们需要的,不过是心灵上的宁静和精神上的补偿。
在我们声讨战争的罪过的同时,又可曾想过,生活在当今和平年代的我们,距离战争有多遥远呢?假如真的爆发了
战争,我们要怎样才能保卫和平呢?
我们作为新一代的接班人,自认肩负着重大的使命,怀有强烈的责任感。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如此铿锵有力的呼声怎不应深深烙印在我们心头?“铭记历史,勿忘国耻”怎不为我们中华儿女的职责?
几千年前,无数革命英烈用血肉之躯筑造坚固的万里长城,而今,该我们以智慧筑建这保家卫国的长城了。
让我们从此刻开始,发奋学习,拼搏努力,不辜负先辈的期望;顽强奋进,精益求精,向全世界证明中国!
和平鸽,代表着数以万计的人们的渴望与希冀,飞入浩瀚的苍穹……世界,何时才能铸剑为犁,和平永驻?。
读《中东战争简史》(部分)有感这学期我选修了《战争简史》这门课,原因是对战争比较感兴趣。
不是因为我喜欢战争,只是因为我知道战争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之一。
而且战争本身的诞生,就是人类发展力极大提高的体现。
在原始的社会,是很难看到战争的。
而战争的规模的发展的阶段更是与生产力的发展阶段直接挂钩。
战争是一种集体和有组织地互相使用暴力的行为,是敌对双方为了达到一定的政治、经济、领土的完整性等目的而进行的武装战斗。
由于触发战争的往往是政治家而非军人,因此战争亦被视为政治和外交的极端手段。
广义来说,并不是只有人类才有战争。
蚂蚁和黑猩猩等等少数生物都有战争行为。
战争是政治集团之间、民族(部落)之间、国家(联盟)之间的矛盾最高的斗争表现形式,是解决纠纷的一种最高、最暴力的手段,通常也是最快捷最有效果的解决办法。
也可以解释为使用暴力手段对秩序的破坏与维护、崩溃与重建。
(来源百度百科)首先交战要必须要多方,至少双方。
这就需要不同的利益集团。
这些个利益集团,在大部分人都致力于温饱问题的时候是不会出现的。
当然人类的数量也是一个因素,在很久以前人类的生存空间只占到自然界很小的一部分,当种群的数量变大的时候,人类会很自然地选择开拓身存空间,火烧森林、原野,开辟农牧场,开辟住所。
这样就形成的人类的迁移。
根据《圣经》的记载。
犹太人的祖先——希伯来人就是不断的“迁移”才到了现在的以色列这个地方,并且不断的发扬光大。
这样的迁移只是从自然界获取空间,争夺的也只是原始森林最好的原野。
这基本不会影响到其他的人类种群。
但是,现代文明的祖先们也会为了争夺一些比较富饶、优越的“空间”而进行争夺。
这就牵扯到一个史前战争的概念。
由于史前时代的人类是群居生活,以几十人或几百人的部落形式来,而且部落与部落之间的交流还不太多,所以当时发生的战争规模都是十分小,与近代的战争相比,简直是天渊之别。
而且当时人类除了木材和石块外,还不懂得如何擅用其他存在于地球上的各种物质,以致史前战争使用的武器十分落后,所以很多时候就只是使用木棍和石斧来作战。
围绕利比亚局势,分析这场战争性质的问题利比亚战争原本是利比亚国内不同部落和不同派别之间的争斗而引发的国内战争,后来由于西方国家的介入发展为西方国家与中东北非的国际战争。
利比亚骚乱对于该国动乱的原因,一般认为主要由於总统卡扎菲的专制统治,以及受到近来席卷中东地区的抗议浪潮的影响。
但事实上,这个国家正在陷入的分裂还有著深刻的根源。
利比亚战争,是继上世纪90年代的科索沃战争,本世纪的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后,西方国家为首的军事联盟第四次对主权国家发动大规模军事打击。
虽然西方列强各有自己的算盘,但它们也有共同的目的:一是利用利比亚反政府武装举事的难得机遇,推翻对西方来说一直是如鲠在喉的卡扎菲政权;二是利用利比亚反政府武装近日在战场上处于下风的局面,向其提供支持,为在利比亚反对派一旦上台后在这个国家谋取更大石油利益埋下伏笔。
法国曾控制利比亚多年,直到利比亚独立;利比亚又是石油的出口国;法国在利比亚的投资达几十亿美元,所以,在这次推动军事制裁中,法国为了维护其经济和政治利益始终冲在前面,而其盟友在其后推波助澜。
这也就证明了利比亚发生的战乱,是西方有组织,有计划地对一个民选政府的颠覆行动。
这也是西方列强惯用的手法。
自己不出面,用资金、武器支持反对派发动武装叛乱,利用所谓的民主、谣言,煽动国内不明真相者参与,以达到推翻现政府的目的。
利比亚是世界上第八大石油输出国,西方各国的石油集团都在利比亚有大量的投资。
为了自己的利益免受侵害,同时也为了不让在对西方政治态度上善于多变的卡扎菲继续执政,于是他们抓住了这次的机会对利比亚进行打击,把卡扎菲赶下台。
再说本来这次的政变就是美国的网特挑动的,他们的目的就是借别人的手干掉卡扎菲,同时为自己出兵找理由。
法国出兵的目的就复杂一些,北非的大部分国家曾经都是其殖民地,利比亚也不例外。
作为利比亚曾经的宗主国,法国觉得自己有义务要管。
其实这个理由很站不住脚,利比亚都独立了几十年了,跟它其实半点关系没有。
战争简史论文孙子兵法中说道:“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在古代中国,战争较早地与政治、与道义、与人心联系在一起,我们看晋文公君臣精心策划的城濮之战;看韩信灭魏、平代、破赵、降燕、下齐的那些战役;看李泌为平定安史叛军而布局的“常山蛇势”;看李光弼在河阳之役而展示的“猿臂之势”,有如观赏一幕幕精湛的艺术表演。
中国古代一流兵家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在战争中所追求的最终目标——杀人安人,以战止战,禁暴诛乱,止戈为武——实已超出了智谋,达到了哲学的高度,他们与那些志在“为万世开太平”的哲人们望向同一个方向。
放眼世界的战争史,可以大致分为几个阶段:冷兵器时代,热兵器时代,机械化时代,信息化时代。
在冷兵器时代的战争史上,我认为最值得大书特书的便是春秋战国时代那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波澜壮阔的真正的战争艺术。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晋楚之间的城璞之战。
城濮之战发生于鲁僖公二十八年(公元前632年),它是春秋时期晋、楚两国为争夺中原霸权而进行的第一次战略决战。
在这场战争中,楚军在实力上占有优势,但是由于晋军善于“伐谋”、“伐交”,并在战役指导上采取了正确的扬长避短、后发制人的方针,从而最终击败了不可一世的楚军,“取威定霸”,雄踞中原。
城濮之战初期,晋军兵力劣于对手,又渡过黄河在外线作战,处于不利的地位。
但是晋文公能够善察战机,虚心采取先轸等人的正确建议,选择邻近晋国的曹、卫这两个楚之与国为突破口,先胜弱敌,取得以后作战的前进基地。
随后又运用高明的谋略争取齐、秦两大国与自己结成统一战线,争取了战争的主动权。
当城濮决战之时,敢于贯彻后发制人的作战方针,主动“退避三舍”,避开楚军的锋芒,以争取政治、外交和军事上的主动,诱敌冒险深入,伺机决战。
同时与齐、秦、宋各国军队会合,集中起相对优势的兵力;并针对敌人的作战部署,乘隙蹈虚,灵活地选择主攻方向,先攻打敌人的薄弱环节,予敌各个击破,从而获得了这场战略决战的辉煌胜利,成就了晋文公中原霸主的地位。
以战争溯源为题的议论文
在人类的原始社会,虽然尚处于蒙昧阶段,但却不乏和谐。
既没有尔虞我诈的欺骗,也没有厮杀劫掠的争夺,整个社会就在合作中平稳地运行着。
随着火的降临,矿藏的开发,文明于蒙昧之中诞生,但随之而来的却是人类贪婪的欲望。
所谓的统治者垄断了文明,从而也垄断了财富,对权力的欲望也日益膨胀,战争便是这不幸的产物。
犹为悲哀的是,为何文明之中还伴着野蛮?他们仿佛看惯了尸横遍野、血流满地的惨景,一心只为将世间万物独占。
然而,茫茫宇宙,不知其际,何以能独享?却将多少无辜的生命埋葬于战火纷飞。
即便是和平的年月,暗杀、偷袭与政变还是会给人们笼上一层阴云。
与此同时,更大的劫难正在悄悄酝酿。
人类的智慧与日俱增,可它究竟利用于谁手?战国时期,庞涓与孙膑同学兵法,鬼谷子却将秘书独传于孙膑,只缘于他的忠厚和勤奋。
鬼谷子说:“得此书者,善用之为天下利,不善用之为天下害。
”原因尽在其中。
而后来的事实也证明了这句话。
诚然,战争并没有给庞涓带来任何好处,而恰恰是自殒其身。
他学成回国之后,便向别的国家挑起战争,但并不顺遂,被孙膑的万弩齐发所中,葬身马陵道中。
当今世界人民对和平的渴望已不可逆转,如果没有和平,这个地球终将会毁灭,所谓的外星迁移也只能躲避意识,难逃永远。
如果不想让地球成为一片废墟,就必须还世界以和平,让人类摆脱心灵的恶魔,世界才能有永久的和谐与宁静……。
我们能从海湾战争中得到什么下边是来自百度百科的美国在越南战争和海湾战争中的损失,越南战争(十年):美国,参战650000人,58220人死亡、303635人受伤、1687人失踪;越南, 1176000人死亡(最高估计)、600000人受伤。
海湾战争(不到两个月):美国,阵亡148人,战斗受伤458人,非战斗死亡138人,非战斗受伤2978人;伊拉克:伤亡人数大约10万人左右(其中2万人死亡)。
这是一个很鲜明的对比,越南战争中,美国在如此长的时间内,付出如此惨重的代价,也没能取得自己想要的战果,而海湾战争中,美国以很小牺牲,在短时间内,就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这场战争会给对现代战争不了解的留下很多疑问,为什么美国为首的联盟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取得战争胜利?为什么美国为首的联盟牺牲的士兵与伊拉克牺牲的士兵人数相差如此悬殊?我们中国对现代化的战争应作如何的准备?作战时间短,牺牲代价小,都与以美国为首的多国联盟对高尖端设备和武器运用有关。
可以简单地分为以下几个方面:电磁干扰,使敌人“变瞎“。
预警、指挥、控制、通信和情报是现代战争赖以进行的重要手段。
电子战由于可剥夺敌军在此方面的能力,夺取战场制电磁权,而成为实施“硬杀伤”所不可缺少的一种作战方式。
在战争开始前,美军即使用电子作战飞机对伊军电子设备实施强烈干扰,压制伊军的通信和预警雷达系统,保证了空袭行动的突然性。
在战争全过程中,美军又针对伊军的指挥、控制、通信和情报系统实施强大的电子战,对伊军电子设备、防空雷达和通信网络等进行“软压制”。
结果,使伊军指挥失灵,通信中断,空中搜索与反击能力丧失,处于被动挨打的地位。
远程打击,在敌人攻击范围外发起有效打击。
以美军为首的多国部队,充分发挥高技术兵器远距离精确打击的性能,主要进行远距离火力战。
例如,“阿帕奇”武装直升机通常都是在伊军地面防空火力有效射程之外发射反坦克导弹,摧毁伊军坦克装甲车;M1A1坦克也是在敌方火力射程之外开火,摧毁伊军坦克和阵地设施。
对《太阳之泪》的思考摘要:电影《太阳之泪》讲述的是美国“海豹”突击队在执行任务时,不忍看到当地难民被叛军残酷杀戮然后历经千险将任务完成并解救难民的故事。
从电影中我看到了期盼已久的战争人性,看到了科技在现在战争中起决定性,也看到了美国对别国进行的“人道干涉”。
关键字:人性科技人道干涉电影《太阳之泪》讲述的是美国海军下属“海豹”特种突击队接到命令:去叛军发动政变的尼日利亚丛林地带营救一位支援当地医护工作的美国医生莉娜,突击队队长沃特斯亲自率领一个小分队前去执行这个任务。
海豹小分队很快在非洲丛林腹地找到了正在为当地难民们提供紧急医疗服务的莉娜医生,就在突击队员们按照命令营救她回国时,莱娜医生却坚持要把她照看下的70位难民一起带出边境,否则她誓死也不会离开这里。
在这个叛军盘踞、且充满着种种未知危险的原始丛林中,多一个人就多一份危险,沃特斯队长在无奈之上只有带上一行人出发。
他们有惊无险的到了接头地点。
沃特斯下令只带着莉娜医生乘直升机离去。
飞行中,沃特斯看到难民惨死和莉娜痛苦的画面,决定返回护送难民们走出边境。
直升机只能带走少数的孩子和老人。
在沃特斯的带领下,大家步行前进。
半路上,又是一伙叛军在残杀百姓,沃特斯率队消灭了他们。
不知不觉中,大批的叛军正迅速的逼近他们,沃特斯不解为什么会被追踪,并且怀疑队伍中有内鬼出现。
原来尼尔利亚总统的独子亚瑟在队伍中,所以他们才遭到追杀。
沃特斯没有按照上集的指示抛下难民,并在以少敌多的情况下保护着难民。
双方开战,沃特斯的部下们一个个的牺牲,幸亏美军的空袭队赶来增援,才顺利的解救出难民。
算上沃特斯,突击队只有4人生还,难民们十分感谢他们,沃特斯也成功完成了救出莉娜医生的任务。
看完这部感人的电影后,我思考了很久并总结了一下:一、对战争中人性的呼唤我觉得电影里最感人的部分要数一开始在直升机飞行中,沃特斯看到难民惨死和莉娜痛苦的画面,是人性的呼唤让他们决定返回护送难民们走出边境。
为了帮助当地难民躲避惨绝人寰的种族屠杀,这些跟难民毫无干系的战士们毅然冒着生命危险护送他们去避难所。
战争简史论文
一个优秀的军事指挥官,应该从全部的军事历史中吸取营养。
因为,所有的作战原则都来源于军事历史。
——马汉作为国防生的我们,作为未来指挥官的我们,不仅缺乏大规模战争的经验,而且军事知识也很匮乏,思路难免狭窄,无法担负起重大的作战指挥任务,解决这个问题的重要途径就是像过去的战争学习。
在人类社会生活中,战争是一种常见的现象,从公元前3200年到现在,在5000多年间,世界上发生了14513次战争,如此丰富的战争历史为我们研究战争,从中总结战争经验、探讨战争规律、预见战争发展趋势提供了丰富且宝贵的资源。
在课上教员为我们讲授了冷兵器时代、热兵器时代、机械化战争等,无论在哪个时代,战略战术都是极其重要的,尤其是在冷兵器时代。
桂陵之战,战国中期,齐、魏、燕、赵、韩、楚、秦七雄并立,征战频繁。
公元前354年,魏国派大将庞涓率8万精兵进攻赵国,包围了赵国都城邯郸(今河北邯郸),赵国苦战了一年,眼看就要撑不住了,急忙向盟国齐国求救。
齐威王正欲向外扩张,于是命田忌为主将,孙膑为军师,率兵8万去救赵国。
孙膑是兵圣孙武的后代,出生于齐国,他曾拜兵学家鬼谷子为师,与魏国大将庞涓是同窗好友。
但庞涓做了魏国大将后,十分嫉妒孙膑的才能,将他骗到魏国施以膑刑(去膝盖骨),欲使其永远不能领兵打仗。
后孙膑千方百计才逃出回
齐国,并被齐威王重用。
孙膑终于得到一个向庞涓复仇的机会。
但他并没有急于与庞涓在战场上相见。
他劝田忌放弃领兵直趋邯郸,与魏军决战的计划,趁魏军主力出兵在外,国内防务空虚之际,直捣魏都大梁(今河南开封),迫使远在异国的魏军“释赵而自救”。
等庞涓回兵时,中途予以截击,这样既救了赵,又能给魏国以沉重打击,是一举而两得。
田忌采纳了孙膑“批亢捣虚”、“围魏救赵”的战法,挥师直逼魏国军事重镇平陵(今山东定陶)。
齐军攻打平陵的行动并不坚决,庞涓也不急于回救,继续竭尽全力攻克邯郸。
直到魏军已占领邯郸,损兵折将急需休整时,孙膑才建议齐军挥师直捣魏都大梁,逼魏惠王十万火急命令庞涓统兵回救。
庞涓接令后,不得不放弃邯郸,抛弃辎重,昼夜兼程回师。
孙膑判断魏军回师必经桂陵(今河南长垣西北),立即率齐军主力北上,在桂陵设下埋伏。
当魏军经长途跋涉行至桂陵时,以逸待劳的齐军突然出击,大败魏军,庞涓只身逃回魏国。
马陵之战,韩国得到齐国答应救援的允诺,人心振奋,竭尽全力抵抗魏军进攻,但结果仍然是五战皆败,只好再次向齐告急。
齐威王抓住魏、韩皆疲的时机,任命田忌为主将,田婴为副将率领齐军直趋大梁。
孙膑在齐军中的角色,一如桂陵之战时那样,充任军师,居中调度。
魏国眼见胜利在望之际,又是齐国从中作梗,其恼怒愤懑自不必多说。
于是决定放过韩国,转将兵锋指向齐军。
其含义不言而喻:好好教训一下齐国,省得它日后再同自己捣乱。
魏惠王待攻韩的魏军撤回后,即命太子申为上将军,庞涓为将,率雄师10万之众,气势汹汹扑向齐军,企图同齐军一决胜负。
这时齐军已进入魏国境内纵深
地带,魏军尾随而来,一场鏖战是无可避免了。
仗该怎么打,孙膑胸有成竹,指挥若定。
他针对魏兵强悍善战,素来蔑视齐军的实际情况,正确判断魏军一定会骄傲轻敌、急于求战、轻兵冒进。
根据这一分析,孙膑认为战胜貌似强大的魏军完全是有把握的。
其方法不是别的,就是要巧妙利用敌人的轻敌心理,示形误敌,诱其深入,尔后予以出其不意的致命打击。
他的想法,受到主将田忌的完全赞同。
于是在认真研究了战场地形条件之后,定下减灶诱敌,设伏聚歼的作战方针。
战争的进程完全按照齐军的预定计划展开。
齐军与魏军刚一接触,就立即佯败后撤。
为了诱使魏军进行追击,齐军按孙膑预先的部署,施展了“减灶”的高招,第一天挖了10万人煮饭用的灶,第二天减少为5万灶,第三天又减少为3万灶,造成在魏军追击下,齐军士卒大批逃亡的假象。
庞涓虽然曾与孙膑受业于同一位老师鬼谷子先生,可是水平却要相差孙膑一大截。
接连3天追下来以后,他见齐军退却避战而又天天减灶,便不禁得意忘形起来,武断地认定齐军斗志涣散,士卒逃亡过半。
于是丢下步兵和辎重,只带着一部分轻装精锐骑兵,昼夜兼程追赶齐军。
孙膑根据魏军的行动,判断魏军将于日落后进至马陵(今山东郯城一带)。
马陵一带道路狭窄,树木茂盛,地势险阻,实在是打伏击战的绝好处所。
于是孙膑就利用这一有利地形,选择齐军中1万名善射的弓箭手埋伏于道路两侧,规定到夜里以火光为号,一齐放箭,并让人把路旁一棵大树的皮剥掉,在上面书写“庞涓死于此树之下”字样。
庞涓的骑兵果真于孙膑预计的时间进入齐军预先设伏区域。
庞
涓见剥皮的树干上写着字,但看不清楚,就叫人点起火把照明。
字还没有读完,齐军便万弩齐发,给魏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的打击,魏军顿时惊恐失措,大败溃乱。
庞涓智穷力竭,眼见败局已定,遂愤愧自杀。
齐军乘胜追击,又连续大破魏军,前后歼敌10万余人,并俘虏了魏军主帅太子申。
这两次战役都是以少胜多的战役,主要是靠战略战术来夺得胜利的,足见战略战术是战争的主心骨,是赢得一场战争的关键,当然,战略战术也是要灵活运用的,对于不同的对手就要用不同的战略战术,这就要对对手有详细的了解和认识,俗话说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
通过上这次军政课,我深刻的认识到在战场上,对全局清醒的认识、对敌人全面的分析和有效的战略战术的运用是制胜的关键,这就需要我们在危机时刻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能根据敌人性格的不同灵活的运用战略战术,所以,作为未来指挥官的我们应该从现在做起,努力学习为将来打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