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简史复习提要
- 格式:doc
- 大小:34.00 KB
- 文档页数:3
初中历史战争知识点归纳战争是人类历史上一种常见的现象。
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战争都曾经多次爆发,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破坏和影响。
在初中历史学习中,了解战争的发展和相关知识点,对于理解人类社会的变迁和历史进程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归纳初中历史课程中的战争知识点,帮助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这一重要的历史议题。
1. 战争的定义及分类战争是指两个或多个国家或地区之间为争夺权利、利益或领土等而进行的冲突和战斗。
根据战争的特点和参与者,可以将战争分为内战、民族战争、世界大战等。
初中历史课程中常常提到的战争有二战、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等。
2. 二战及其影响二战是二十世纪最重大的战争事件之一,发生于1939年至1945年之间。
这场战争涉及到了世界上多个国家和地区,主要分为两个阵营:同盟国(以英国、美国为主)和轴心国(以德国、意大利、日本为主)。
二战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加速了殖民地体系的解体并促进了全球范围内的政治变革。
此外,二战结束后,联合国成立,为世界和平做出了新的努力。
3. 朝鲜战争及其影响朝鲜战争爆发于1950 年,是冷战期间的一场战争,在朝鲜半岛上发生,涉及到了多个国家,包括美国、中国、苏联等。
这场战争主要是由于意识形态和领土争端引发的。
经过三年的持续战争,双方最终达成了停战协议。
朝鲜战争结束后,朝鲜半岛被划分为北韩和南韩两个政权。
该战争对冷战形势产生了重要影响,并对东亚地区的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
4. 越南战争及其影响越南战争发生于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是冷战时期的一场重要战争。
美国与越南南方政权之间的冲突导致了这场战争的爆发,同时也涉及到了北越、苏联和中国等其他国家。
越南战争持续了近二十年,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此战争也对美国社会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引发了广泛的反战运动和社会动荡。
最终,越南战争以美国撤军和越南统一的形式结束,对世界和平产生了重要影响。
5. 战争的影响与教训战争不仅对战争参与国产生深远的影响,也对全球产生了重要的教训。
战争简史复习范围1、在全世界无产阶级政党的第一个纲领性文件是《共产党宣言》。
2、红军反“围剿”作战的主要形式是运动战。
3、为促进群众性游击战争的广泛开展,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展开全面对敌战斗、统一领导、发展生产、三三制、减租减息。
4、下列史实按时间顺序排列:平型关大捷、淞沪会战结束、南京陷落、台儿庄战役。
5、1947年粉碎国民党重点进攻的战役是沙家店战役、青化砭战役、孟良岗战役。
6、1928年2月,工农革命军攻克新城,粉碎了赣敌对井冈山的第一次“进剿”,初步形成了以宁冈为中心的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7、在“八七会议”上,毛泽东同志提出了“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著名论断。
8、对“工农武装割据”存在和发展的条件进行阐述,为中国革命道路理论形成奠定基础的文章是《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
9、中共苏区第三次反“围剿”胜利后,红军运动战作战原则基本形成,包括诱敌深入、慎重作战、集中兵力。
10、新中国成立以来,打击台湾国民党军窜扰大陆的主要形式打击登陆窜扰活动、打击海上窜扰活动、打击空中窜扰活动、中缅勘界警卫作战。
11、内战爆发前后,国民党制造了一系列反对民主团结的暴行,其中包括“一二·一”血案、较场口血案、李闻血案。
12、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历史结束的标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13、中共七届二中全会解决的由新民主义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的重大问题有:党的工作作风问题、国家建设的总任务问题、党的工作重心问题、党的基本政策问题。
14、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指出革命胜利后党的总任务是:迅速恢复和发展生产、使中国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
15、“七七”事变,亦称卢沟桥事变,中国全国抗日战争爆发。
16、提出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的会议是:七届二中全会。
17、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第一枪的是南昌起义。
18、中国革命战争三大基本问题是建军、作战、革命道路。
19、抗美援朝战争爆发于1950年10月。
线索与知识要点概览1、第一次世界大战:①原因、②经过、③后果2、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世界:①巴黎和会、②凡尔赛体系与国际联盟、③华盛顿会议3、第二次世界大战:①资本主义经济危机、②局部的反法西斯战争、③二战的爆发和扩大、④二战的转折和胜利及影响4、雅尔塔体系下的冷战与和平:①雅尔塔体系(形成原因与实质)、②冷战的形成(三大对抗)、③美苏争霸(三个时段)5、烽火连绵的局部战争:朝鲜战争、越南战争、中东问题的由来,曲折的中东和平进程、南亚次大陆的冲突、两伊战争、海湾战争6、和平与发展:①联合国的建立及其作用、②世界人民的反战和平运动、③和平与发展:当今世界的主题本模块学习内容要点(课程标准):1、第一次世界大战:(1)简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背景,理解人类历史为什么发展到20世纪才会出现世界大战。
(2)简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过程,认识德奥集团失败的原因。
(3)简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后果,认识世界大战对人类历史发展的影响。
2、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和平:(1)了解凡尔赛会议和华盛顿会议构建帝国主义和平体系的史实,剖析该体系的实质和不稳定性。
(2)知道“非战公约”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历史作用。
(3)简述国际联盟的成立和主要活动,评价其历史地位。
3、第二次世界大战:(1)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背景,概述第二次世界大战是怎样从局部战争逐步走向全面战争的。
(2)了解国际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和各大战场重要战役等史实,认识反法西斯国家是怎样通向胜利之门的。
(3)简述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汲取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教训。
4、雅尔塔体制下的冷战与和平:(1)了解美苏冷战局面形成的主要过程,认识冷战局面形成的原因和特点。
(2)了解世界保卫和平大会、《罗素——爱因斯坦宣言》、六七十年代美国反战运动等史实,分析战后世界人民反战和平运动高涨的原因、特点和意义。
(3)了解七八十年代美苏等国由紧张对抗到谋求缓和对话的背景和过程,指出从中得到的启示。
第一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知识结构】一、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背景(1)20世纪初,全球纳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之中,成为一个整体。
19世纪后期,第二次工业革命兴起,资本主义获得了又一次的迅猛发展,各国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电报电话的发明,各地之间的信息联系更为便捷迅速;内燃机的发明与使用,飞机、汽车、内燃机车和新的轮船,使各地之间的物质、人员流动大大加快和更为频繁;资本主义国家对外进行资本输出,并在全世界范围内划分势力范围,世界市场、殖民体系最终确立。
半殖民地、殖民地纷纷纳入资本主义国家控制和影响的体系之中,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
在这个体系中,各国各地区联系紧密,牵一发而动全身,利益的彼此联系使战争一旦发生,波及的就是众多国家。
(2)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加剧,实力对比发生变化。
为争夺殖民地和重新瓜分世界,后起新秀和老牌列强矛盾尖锐。
第二次工业革命过程中,由于主要欧美国家各自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方式不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程度不同、国内人民的民主意识、参与意识的强弱不同,导致了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加剧,引起了列强争夺世界市场和殖民地霸权的矛盾。
三大主要矛盾:英德矛盾(争夺殖民地和世界霸权);法德矛盾(矛盾的缘起:普法战争法国战败,法国失去了阿尔萨斯和洛林,并赔款50亿法郎,丧失在西欧和中欧霸主地位。
德国则唯恐法国东山再起,为防范法国,极力扩充军备;法国则为复仇做准备);俄奥矛盾(争夺巴尔干半岛)。
(3)列强一面积极扩军备战,一面形成两大军事集团。
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强为了霸权和殖民地,纷纷扩军备战。
列强之间,既有矛盾的尖锐,又有矛盾的调和,为了主要矛盾,调和次要矛盾,从而形成两大军事集团。
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就为世界规模的战争出现奠定基础。
三国同盟原因构建以德国为核心的同盟体系过程1879 德奥结盟——明显的反俄性质1882 德奥意三国同盟建立,德国成为其核心三国协约原因三国同盟威胁法俄;德国咄咄逼人;英国力不从心,放弃均势,寻求盟友过程1892 法俄缔结军事协定——标志欧洲开始出现两大军事集团对峙局面1904《英法协约》1907《英俄协约》——标志欧洲两大军事集团最终形成同盟国(德语Mittelmächte,意为中央国);协约国(法语Entente Powers,Entente意为谅解)(4)军国主义与极端民族主义的泛滥。
战争简史复习提要第一章:战争简史概述1、战争:敌对双方为了一定的政治、经济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使用武力进行的激烈的军事对抗活动。
2、战争起源:真正意义上的战争主要是原始社会末期,即父系氏族公社的出现,私有制的存在到阶级和国家的产生,人与人之间的暴力行为注入了经济、政治内容,战争的本质要素得以全面生成,并第一次从生产实践活动中分离出来。
3、战争的根源:在阶级社会,产生战争的根源,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以及由此形成的反动的政治统治和对抗性的经济利益冲突。
4、战争本质:战争是政治整体中的一个部分,战争行动是阶级的政治通过武装斗争手段的继续。
5、战争的性质:战争的性质有政治决定,分为正义战争和非正义战争。
6、战争观:是人们对战争问题的总的根本的看法。
战争观受阶级立场、世界观和人们的认识能力等因素的制约。
7、无产阶级战争观的主要内容:战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私有制引起了战争,并且会永远引起战争;帝国主义、霸权主义是现代战争的根源;战争是政治的继续、政治的工具、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战争分正义战争和非正义战争两类,拥护正义战争,反对非正义战争;只有完全消灭了剥削阶级和剥削制度,消灭了帝国主义,实现了共产主义,才能使人类进入永久和平的世界。
8、战争目的:包括政治目的、经济目的、军事目的。
每一场战争敌对双方,都有它特定的目的。
无论以何种目的为主,都要通过达成战争的军事目的去实现。
确定一场战争的目的,是战略决策的核心内容。
第二章:冷兵器战争1、冷兵器战争:主要指农业时代,以青铜、钢铁等金属装备为主战兵器的战争。
时间跨度为(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15世纪)2、冷兵器战争后期,出现了以拜占庭帝国为中心的西方战争舞台和以中国唐宋王朝为中心的东方战争舞台。
3、冷兵器杀伤作用的发挥依赖于人的体能,体能是冷兵器时代能量释放的基本形态。
4、春秋时期,赵国推行“胡服骑射”,大力发展骑兵。
5、冷兵器战争的主要特征:1)战争规模较大;2)兵种建制上主要是以步兵和骑兵为主;3)武器装备以铜制或青铜制、铁制兵器为主;4)、战略战术趋于成熟6、汉匈之战的主要历史过程:2)公元前201年,匈奴单于冒顿趁中原元气未复,入侵山西,围攻太原。
初中历史重要战役战争要点总结在初中历史课程中,学生们需要学习关于战争和战役的知识。
历史上有许多重要的战役与战争,这些战役和战争对于国家和世界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以下是一些初中历史中重要战役和战争的要点总结。
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年)- 国家间的复杂冲突:第一次世界大战是由许多国家之间的复杂经济、政治和领土争议引发的。
主要的参战国家有英国、法国、德国、俄罗斯、奥地利-匈牙利帝国和意大利等。
- 法国与德国的冲突:法国和德国之间的领土争夺导致了大规模的战争。
双方在西线阵地战中进行了多年的激烈战斗。
- 以德国为中心的联邦国家:德国希望通过实现统一来增强自己的实力。
然而,其对比利时的入侵引发了整个欧洲的战争。
二战(1939-1945年)- 纳粹德国的崛起:纳粹党在德国崛起,希特勒成为德国的独裁者,并试图征服欧洲。
他们开始攻击波兰,引发了二战的爆发。
- 盟军反击:英国、苏联、美国和其他盟军组成的联盟与纳粹德国展开了激烈的战斗。
苏德战争是二战中最大规模的战役之一。
- 太平洋战争:日本进攻了美国的珍珠港,引发了太平洋战争。
美国与日本展开了一系列战役,最终在广岛和长崎投下原子弹,迫使日本投降。
韩战(1950-1953年)- 战争的背景:韩战是由朝鲜战争中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北韩)和大韩民国(南韩)之间的冲突引发的。
北韩试图统一整个朝鲜半岛。
- 军事干预:联合国决定派遣军队援助南韩,中国则派遣志愿军支持北韩。
这导致了一场长达三年的冲突。
- 冷战期间的战争:韩战是冷战期间的重大战争事件,它反映了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对抗。
越南战争(1955-1975年)- 美国卷入战争:越南战争是南越与北越之间的冲突,而美国则支持南越。
这场战争开始于1955年,直到1975年才结束。
- 反对战争运动:越南战争引起了世界范围内的广泛抗议和反战运动。
许多人认为这场战争是不公正和不必要的。
- 结果与后果:美国在战争中遭受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
初三一战二战历史知识点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和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1945)是20世纪最重大的两次全球性冲突,对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两个战争的主要历史知识点:# 第一次世界大战1. 原因:民族主义、帝国主义、军备竞赛、复杂的同盟体系等。
2. 导火线: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的继承人弗朗茨·费迪南大公在萨拉热窝遇刺。
3. 主要参战国:同盟国(德国、奥匈帝国、奥斯曼帝国、保加利亚)和协约国(英国、法国、俄国、意大利等)。
4. 主要战场:西线(法国和比利时)、东线(俄罗斯和德国)、南线(巴尔干半岛)。
5. 重要战役:马恩河战役、凡尔登战役、索姆河战役等。
6. 战争结束:1918年11月11日,德国签署《凡尔赛和约》,战争结束。
7. 后果:凡尔赛体系的建立、民族自决的兴起、经济大萧条的前奏。
# 第二次世界大战1. 原因:经济危机、民族主义、极端主义的兴起、对凡尔赛体系的不满等。
2. 导火线:1939年9月1日,德国入侵波兰,随后英法对德宣战。
3. 主要参战国:轴心国(德国、意大利、日本)和同盟国(英国、苏联、美国、中国等)。
4. 主要战场:欧洲战场、太平洋战场、北非战场。
5. 重要战役:斯大林格勒战役、诺曼底登陆、中途岛海战等。
6. 战争结束:1945年9月2日,日本签署投降书,战争结束。
7. 后果:联合国的成立、冷战的开始、全球政治格局的重塑。
# 战争的影响- 社会结构和政治体系的变革。
- 经济的重建和发展。
- 科学技术的进步,特别是在军事领域。
- 国际关系的重新定义,包括新的国际组织和条约的形成。
# 教训与反思- 战争的残酷性和对人类社会的破坏。
- 和平的重要性以及通过外交手段解决国际争端的必要性。
- 民族主义和极端主义的危险。
了解这些历史知识点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当今世界的政治格局,以及如何通过合作与对话来预防未来的冲突。
高三历史战争一战知识点一战是20世纪初爆发的一场大规模战争,也是世界历史上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全球性战争。
下面将介绍高三历史课程中的一战知识点。
一、战争爆发的原因1. 欧洲的殖民扩张和矛盾:19世纪末,欧洲列强在殖民地的争夺中产生矛盾,尤其是在非洲地区。
2. 各国军备竞赛:为了保障殖民利益和维护国家权益,各国开始进行大规模的军备扩张。
3. 民族主义和民族矛盾:民族主义思潮兴起,民族自决运动迅猛发展,在奥斯曼帝国、奥匈帝国等地引发严重民族矛盾。
二、参战国及其结盟关系1. 协约国(同盟国):法国、英国、俄国、意大利等国组成,后加入日本、美国等国。
2. 君主国(中立国):瑞典、荷兰、西班牙等国,保持中立状态。
3. 安拉戈英帝国(三国联军):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等国组成,后加入土耳其帝国、保加利亚等国。
三、战争的战略与战术1. 塔恩斯泰格计划:德国计划实施快速突袭法国巴黎,以分散协约国的力量。
2. 需要消耗战:长期胶着,双方均采取大规模进攻、防御行动,同时进行工业战争。
3. 新武器的使用:毒气、坦克、飞机、潜艇等新武器在战争中首次大规模应用。
四、战争的影响与结果1. 军事技术的进步:一战极大促进了军事技术的发展,为后来的战争提供了技术基础。
2. 欧洲战争结束传统王朝统治:俄国十月革命、奥匈帝国解体,德国帝国垮台。
3. 和约的签订:1919年,凡尔赛和约正式结束一战,重划了欧洲的版图。
五、一战的启示与教训1. 绝对国力无法维持长期战争:一战中的各参战国努力调动全部资源参战,但仍未能长期战胜敌人。
2. 科技创新对战争产生巨大影响:新武器的应用改变了战争的面貌,重要的科技革新对战争结局具有决定性作用。
3. 政治外交决策对战争结果影响深远:一国的决策往往影响其他国家作出的选择,国家之间的政治外交决策对于战争的结果具有重大影响。
总结:一战是一场全球性的战争,其爆发原因包括殖民扩张、军备竞赛和民族矛盾等。
参战国形成了复杂的结盟关系。
初中历史战争史知识归纳历史战争史知识归纳战争作为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对于人类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初中历史课程中,学生需要了解一些重要的战争史知识,以更好地理解历史的发展和演变。
本文将针对初中历史战争史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些知识点。
1. 亚述战争亚述战争是公元前13世纪至公元前7世纪之间,在古代中东地区亚述帝国与其邻国之间进行的一系列战争。
亚述帝国是古代文明之一,其军事力量强大,征服了许多周边国家。
亚述战争通过亚述帝国的扩张、战争策略以及使用先进的武器装备(如战车和弓箭等)等方面影响了古代中东地区的政治格局。
2. 秦始皇统一战争秦始皇统一战争是中国历史上一场具有重要意义的战争。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了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秦朝。
这场战争的胜利者秦始皇,通过吞并和征服其他国家,最终统一了中国,实现了中央集权的统治模式。
同时,他还进行了多项改革措施,如修筑长城以防御外敌入侵。
3. 罗马帝国战争罗马帝国战争是指罗马帝国在其扩张和巩固过程中所经历的一系列战争。
这些战争发生在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5世纪之间,期间罗马帝国不断通过战争征服和控制新的领土。
罗马军队凭借其强大的军事实力和出色的战略部署,击败了多个敌对势力,并扩展了自己的势力范围。
罗马帝国战争对西方文明和战争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 日本战国时代日本战国时代发生在15世纪至17世纪之间,是日本历史上政治混乱、战乱频发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日本被分割成多个独立的地区,各地的大名(领主)争夺政权。
这场战争以其激烈的战斗、复杂的政治格局和独特的武士道精神而闻名。
最终,丰臣秀吉在战国乱世之后统一了日本,开启了日本的统一时代-安土桃山时代。
5. 十字军东征十字军东征是指11世纪和13世纪之间,基督教国家举行的一系列远征活动,旨在夺回耶路撒冷和圣地,并扩展基督教势力。
在这场战争中,欧洲基督教势力与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和土耳其人进行了多次冲突。
战争简史复习提要
第一章:战争简史概述
1、战争:敌对双方为了一定的政治、经济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使用武力进行的激烈的军事对抗活动。
2、战争起源:真正意义上的战争主要是原始社会末期,即父系氏族公社的出现,私有制的存在到阶级和国家的产生,人与人之间的暴力行为注入了经济、政治内容,战争的本质要素得以全面生成,并第一次从生产实践活动中分离出来。
3、战争的根源:在阶级社会,产生战争的根源,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以及由此形成的反动的政治统治和对抗性的经济利益冲突。
4、战争本质:战争是政治整体中的一个部分,战争行动是阶级的政治通过武装斗争手段的继续。
5、战争的性质:战争的性质有政治决定,分为正义战争和非正义战争。
6、战争观:是人们对战争问题的总的根本的看法。
战争观受阶级立场、世界观和人们的认识能力等因素的制约。
7、无产阶级战争观的主要内容:战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私有制引起了战争,并且会永远引起战争;帝国主义、霸权主义是现代战争的根源;战争是政治的继续、政治的工具、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战争分正义战争和非正义战争两类,拥护正义战争,反对非正义战争;只有完全消灭了剥削阶级和剥削制度,消灭了帝国主义,实现了共产主义,才能使人类进入永久和平的世界。
8、战争目的:包括政治目的、经济目的、军事目的。
每一场战争敌对双方,都有它特定的目的。
无论以何种目的为主,都要通过达成战争的军事目的去实现。
确定一场战争的目的,是战略决策的核心内容。
第二章:冷兵器战争
1、冷兵器战争:主要指农业时代,以青铜、钢铁等金属装备为主战兵器的战争。
时间跨度为(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15世纪)
2、冷兵器战争后期,出现了以拜占庭帝国为中心的西方战争舞台和以中国唐宋王朝为中心的东方战争舞台。
3、冷兵器杀伤作用的发挥依赖于人的体能,体能是冷兵器时代能量释放的基本形态。
4、春秋时期,赵国推行“胡服骑射”,大力发展骑兵。
5、冷兵器战争的主要特征:1)战争规模较大;2)兵种建制上主要是以步兵和骑兵为主;3)武器装备以铜制或青铜制、铁制兵器为主;4)、战略战术趋于成熟
6、汉匈之战的主要历史过程:2)公元前201年,匈奴单于冒顿趁中原元气未复,入侵山西,围攻太原。
汉高祖刘邦带领群臣,御驾亲征,被匈奴铁骑围困在平城(今大同)附近的白登山。
2)元光二年(前133年),汉军在马邑设伏匈奴主力,未果。
马邑之谋暴露了汉朝战略企图,拉开了反击匈奴的大幕。
3)、公元前129年—前119年,汉朝通过河南、漠南之战、河西之战、漠北之战取得了对匈奴的决定性胜利。
7、汉匈之战的历史意义:1)从根本上摧毁了匈奴赖以发动骚扰战争的军事实力,使匈奴再也无力对汉王朝构成巨大的军事威胁。
2)为汉王朝加强和巩固边防建设,促进中国与中亚、西亚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开辟了道路。
3)推动了骑兵队伍的建设,积累了大规模骑兵作战的经验,促进了战术的革新。
第三章:热兵器战争
1、热兵器:指一种利用推进燃料快速燃烧后产生的高压气体推进发射物的射击武器。
2、热兵器在欧洲迅速发展起来的原因:一是欧洲文明的发展与国家间的战争频繁,对发展军事新技术的愿望更强烈,而以中华帝国为代表的东方封建大国外部生存压较小,发展军事新技术的愿望较弱。
二是1619年,装备了火枪的明军败给了只有弓刀的满洲军队。
使其对热兵器认识不足。
3、热兵器战争的主要特点:1)战争性质复杂多样;2)武器装备发展引起战争方式的不断变化;3)、兵种建制的显著变化;4)新战略战术的应用;5)战争手段的多样化
4、热兵器战争兵种建设的新变化主要表现:1)火器的使用步兵成为陆军主要兵种;2)炮兵成为陆军中一个独立兵种,3)普遍义务兵役制建立。
5、三十年战争:是指1618年-1648年,由神圣罗马帝国的内战演变而成的全欧参与的一次大规模国际战争,这场战争是欧洲各国争夺利益、树立霸权以及宗教纠纷剧化的产物。
第四章:机械化战争
1、机械化战争发展的四个阶段:1)初创时期(20世纪初至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2)高速发展和普遍运用时期(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及战争期间);3)高度成熟时期(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4)受到冲击和挑战时期(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
2、机械化战争的历史条件:1)科技革命是机械化战争形成和发展的根本动力;2)现代社会技术与经济形态是孕育机械化战争的母体;3)世界基本矛盾和国际政治是促进机械化战争的内在动因;4)军事需求是推动机械化战争的直接动力。
3、在机械化战争高速发展阶段,机械化战争理论突出表现在1)一是确立了装甲兵在陆军中的独立地位;2)二是集中使用坦克成为运用坦克的基本要求;3)三是强调快速机动和突然袭击;4)诸军兵种合同战术得到较全面的发展,军兵种战术进一步完善。
4、机械化战争的历史地位:1)机械化战争是战争形态发展的必经阶段,在人类战争史上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2)机械化战争时期爆发了两次世界大战,揭开了人类战争史上最辉煌的篇章;3)机械化战争的巨大推动力量,促进了20世纪国际政治格局的形成与变化;4)机械化战争的巨大需求和牵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20世纪经济和科技的发展
5、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1)大战给人类造成前所未有的破坏和灾难;2)摧毁了法西斯主义,争取和平和进步的力量增强;3)沉重打击了国际帝国主义,促进了民族解放运动的蓬勃发展;4)促进了国际社会主义力量的发展壮大;5)在客观上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
第五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战争
1、三大起义时间,指挥员?
广州起义1916年11.11 李济深
南昌起义1927年8.1 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
秋收起义是1927年9月9日,毛泽东
2、五次反围剿我方指挥员?
前三次毛泽东朱德
第四次周恩来朱德
第五次博古、王明李德
3、三大战役时间?
辽沈战役从1948年9月12日发起。
辽沈战役的具体领导人:林彪、罗荣桓、刘亚楼
淮海战役于1948年11月6日发起淮海战役的具体领导人: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
平津战役在11月29日发起平津战役具体领导人:林彪、罗荣桓、聂荣臻。
4、抗日战争的伟大意义:1)彻底改变了中国近代割地、赔款、出让主权的屈辱历史;2)光复了自甲午战争以来的失地(台湾等);
3)废除了帝国主义强加给中国人民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4)使中国的国际地位空前提高,增加了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5)中华民族空前觉醒,为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奠定了基础。
5、解放战争:1945年9月至1950年6月,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国人民为推翻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最后胜利而进行的人民革命战争。
第六章信息化战争
试简述伊拉克战争的起因、进程、结局和基本评价(请同学们自己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