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历史 专题三 民族复兴之路复习素材
- 格式:doc
- 大小:160.00 KB
- 文档页数:2
复兴之路《党的相关》1.复兴之路上,20世纪的中国实现了三次历史性巨变:1)孙中山,1911 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推动中国社会巨变。
2)毛泽东,1949 年新中国成立,结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历史,使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1956年完成三大改造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
3)邓小平,1978 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实行改革开放伟大决策,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2.复兴之路上,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领导中国人民完成了三件大事:1)第一件大事,领导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成立了新中国。
2)第二件大事,紧紧依靠人民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3)第三件大事,紧紧依靠人民进行了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开创、坚持、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3.复兴之路上,中共所开创的两条正确道路1)毛泽东,中国革命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开创标志:1927年,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2)邓小平,中国建设道路: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开始标志: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两条道路的共同点(启示):立足国情、实事求是,把马列主义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走中国特色的革命、建设道路4.复兴之路上,中共召开的一些重要会议:1)1、1921年中共一大的召开,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是上海。
2)2、1935年1月,长征途中召开的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确立了毛泽东的正确领导3)3、1945年抗战胜利前夕在延安召开的中共七大是党在民主革命时期召开的最重要的一次会议。
确立了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以团结的大会胜利的大会载入史册。
4)4、1956年召开的中共八大是新中国成立后召开的第一次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正确分析了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后我国社会的基本矛盾,指出今后党的主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是党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
复兴之路第三集知识点一、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政治建设。
1. 开国大典。
- 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
这一事件标志着新中国的诞生,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开始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
2. 政治协商制度的发展。
- 随着新中国的发展,政治协商制度不断发展完善,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等通过政协参与国家事务的协商和决策。
3.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二、新中国的经济建设开端。
1. 土地改革。
- 新中国成立后,在新解放区开展土地改革运动。
1950 - 1952年基本完成。
土地改革废除了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广大农民获得土地等基本生产资料,翻身得解放,农村生产力得到极大解放,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国家工业化开辟了道路。
2. 国民经济的恢复。
- 新中国成立初期,面临着国民经济濒临崩溃的严峻局面。
通过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营经济,稳定物价,统一财经等一系列措施,到1952年底,国民经济得到根本好转,工业生产超过历史最高水平,为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
三、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1. 过渡时期总路线。
- 1953年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即“一化三改”(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这一路线反映了历史的必然性,是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使中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必然选择。
2. 三大改造。
- 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通过引导农民走互助合作道路,从农业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到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逐步发展。
到1956年底,基本完成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 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采取合作化的形式,从手工业生产合作小组、手工业供销合作社,再发展为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采取公私合营的形式,通过国家资本主义的途径,逐步将其改造为社会主义公有制企业。
专题五中华民族的复兴历程(三年3次)热点解读热点:2015年10月26日至29日,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在北京召开。
这次会议在经济、政治领域都将面临重要任务。
经济方面,将研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而政治方面,则有望对令计划、杨卫泽、仇和、范长秘等一批党政军各系统的老虎做出组织处理。
解读: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的执政党,从她成立以来就一心为民。
历次重要会议为中国的革命和建设指明了方向。
十八届五中全会更将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以十八大的目标为核心,作出一系列决定。
本专题从中国近代化的探索、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方面,对中华民族的复兴历程进行了梳理,帮助考生进行备考复习。
知识梳理线索一中国近代化的探索1.经济探索→洋务运动(19世纪60~90年代)口号:“自强”“求富”内容:创办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筹建海军、创办新式学堂2.政治探索戊戌变法(1898年)目的:救亡图存,发展资本主义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经过:“公车上书”“百日维新”作用:传播西方政治文明,进行了思想启蒙辛亥革命(1911年)目的: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代表人物:孙中山概况:武昌起义、中华民国成立作用:推翻了清政府统治,结束了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线索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开,标志着国共第一次合作年井伍——工农红军第四军1934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建设年颁布内改革拓展提升1.近代化探索的阶段特征。
从学习西方的军事器物,到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再到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由经济变革到政治变革再到思想文化的变革。
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层层深入。
由被动转向主动。
2.谈谈你对中国共产党的认识。
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中国共产党勇于克服自身的缺点和错误,不断走向成熟;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3.你认为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最成功的经验是什么?(1)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2)把马列主义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
第一集:千年局变序言在世界的东方,屹立着一个历史文化从未间断的国家——中国。
几千年来,勤劳、勇敢的中华民族,创造的灿烂文明对人类文明的发展、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当历史的脚步,进入公元1661年的时候,随着清朝第三个皇帝康熙的登基,中国迎来了封建王朝的最后一段盛世。
此时,人类社会正在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巨变。
15世纪末,欧洲的航海家们开始征服海洋。
伴随着资本主义的对外扩张和贪婪掠夺,世界逐渐联接在一起,从此,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孤立于世界之外而存在。
18世纪后期,英国的工业革命、美国的独立战争以及法国的大革命,深刻地改变了人类文明的进程。
人类社会的现代化,已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这股汹涌的浪潮,不可阻挡地逼近了中国。
沉浸在康乾盛世中的人们,全然不知这盛世亦正面临着一场厄运。
正在全球范围内,争夺利益和霸权的西方殖民主义势力已经扩张到东方,三千年未遇之大变局即将到来,中华民族百余年艰苦卓绝的伟大复兴历史,由此拉开了大幕。
英国的军事势力是建立在工业革命的基础之上的,当时英国已经完成了工业革命,成为世界上唯一的工业化国家,走上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
而中国呢,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家。
然而,在鸦片战争爆发之前,几乎没有中国人意识到双方在社会制度和生产力上的差距,长期的闭关锁国封闭了中国人的眼睛和心灵。
一位中国文人汪仲洋这样描述西方人:“他们的长腿不能弯曲,因而他们不能奔跑和跳跃,他们碧蓝的眼睛畏惧阳光,甚至在中午不敢睁开”。
就连在广东抗敌前线的林则徐也相信“只要断绝了对西方人茶叶和大黄的供应,他们就会因为消化不良而死”。
而英国人却很早就对双方的差距了如指掌,并为战争作了周密的准备。
鸦片战争成为中国历史的一块界碑,以割让香港岛、赔款2100万银元等为重要内容的《南京条约》,记录了中华民族在西方殖民者的枪炮逼迫下,堕入近代的屈辱、彷徨和困惑。
自此,中国社会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林则徐自伊犁归来,从历史记载来看,被称为中国近代第一个“睁眼看世界”第一人的林则徐,在无奈中沉默下来。
复兴之路专题训练●(2010·吉林省长春市)20.顾首回眸,感受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程。
【革命征途】(1)写出以上两幅地图中所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各一件,并说出其影响。
(4分)【建设进程】(2)写出一五计划期间在工业和交通运输业上所取得成就。
(两项即可)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党提出并实行了哪一伟大决策?(3分)【走向辉煌】(3)2001年我国承办了哪一外交盛会?新世纪,还有哪些重大事件让我们为之骄傲,请写出一例。
(2分)20.(1)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辽沈战役影响:中国共产党找到了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
截断了东北敌人向关内的退路,对于解放东北全境起了重要的作用。
(表述正确即可,表述有合理成分,可酌情给分)(4分);(2)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的建立、武汉长江大桥的建成(其它正确也可)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3分)(3)APEC会议(或亚太经合组织会议)2008北京奥运会、2010年上海世博会(一例即可)(2分)●(2010·广东省梅州市)16.(4分)中国近现代史是遭受列强欺凌的屈辱史,也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抗争史和走向民族复兴的奋斗史。
阅读下列叙述中华民族复兴过程的材料:材料一辛亥革命是中国人民在民族复兴之路上迈出的一个重要台阶,这场革命使中国社会发生了历史性巨变。
材料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一个伟大转折和新的革命起点。
它意味着中华民族在经历种种探索与曲折之后开始找到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请回答下列问题:(1)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是什么?材料一中所说的“历史性巨变”是什么?(2分) (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于哪一年?材料二中所说“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又被称作什么?(2分)16.(1)三民主义(或民族、民权、民生)(1分);结束了中国二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制度(或结束了封建帝制、结束了君主专制统治等)(1分)(2)1978年(1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1分)。
专题三民族复兴之路
(一)专题知识网络
(二)辛亥百年
1.辛亥革命的领导人: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名文,字逸仙。
2.辛亥革命的组织准备:1905年,在日本东京建立中国同盟会(统一的革命组织),机关刊物《民报》。
指导思想: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
3.武昌起义:1911年10月10日,革命党人在湖北武昌发动起义(武日起义是辛亥革命爆发的标志);1912年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告中华民国成立。
4.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的理念深入人心。
局限性: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5.性质:是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6.启示:辛亥革命的失败证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是行不通的。
7.辛亥革命以后,民国政府为改革愚昧落后的习俗,颁布了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
废除有损人格的跪拜礼,取消“老爷”“大人”之类的称谓。
8.
北洋军阀政府(1912—1927年)
袁世凯等北洋军阀
中华民国(1912年)北伐(1926年)南京国民政府
1927.4—1949.4(蒋介石)孙中山任临时大总统
广东国民政府
(孙中山改组国民党)
9.孙中山的主要活动:
⑴1905年在日本建立同盟会;
⑵提出“三民主义”;
⑶领导辛亥革命;
⑷建立中华民国,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⑸召开国民党一大,创办黄埔军校,进行第一次国共合作。
10.孙中山的评价
孙中山是20世纪中国走在时代前列第一人,他领导了辛亥革命,创立了中华民国,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他的贡献和革命精神永远为后人所牢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