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国际收支调节理论
- 格式:ppt
- 大小:361.50 KB
- 文档页数:25
国际收支调节理论评述提要国际收支理论主要产生于金本位制度时期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固定汇率制度时期。
在汇率不变、汇率有限变动及汇率完全自由浮动的情况下,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调节机制有相当大的差异,各种国际收支理论从不同的经济环境、前提出发,提出了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及调整方法,至今在多样化的国际社会都有较大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国际收支调节理论;理论评价国际收支调节理论所阐述的是国际收支不平衡的原因及调节方式,它是各国货币当局用以分析国际收支状况和调整国际收支行为的理论依据。
早在15~16世纪,重商主义就着重研究贸易收支问题。
最早对国际收支系统进行分析的理论可以追溯到1752年大卫·休谟的“价格-铸币流动机制”理论。
但国际贸易理论真正得到发展是在20世纪三十年代金本位制崩溃以后。
在面对各国的国际收支状况一度陷入前所未有的混乱局面时,各国的经济学家才对国际收支进行新的理论探索,相继出现了弹性论、吸收论和货币论,推动了国际收支调节理论的发展。
20世纪六十年代以来,国际收支危机开始频频爆发,货币危机理论迅速成为理论界关注的焦点之一,经济学家先后建立了三代国际收支危机模型(或货币危机模型)。
20世纪八十年代初,托尼·克列克和瑟沃尔等一些来自发展中国家或发达国家中从事发展问题的学者,提出了结构论,进一步丰富了国际收支的理论分析。
下面对上述国际收支调节理论做简要的梳理,及其在我国的应用。
一、各理论内容简介(一)价格-铸币流动机制理论。
价格-铸币流动机制以金本位制下的黄金自由兑换和自由输入、输出为背景,以古典货币数量论为理论基础,分析了黄金流动对进出口贸易进行自动调节的机制。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金本位制时期,西方各国政府在国际收支调节方面都一直奉行这一理论。
休谟认为,如果一国的国际收支发生逆差,其汇率就会下跌至黄金输出点,而发生黄金外流现象。
黄金的流出减少了该国的货币供给量,根据货币数量论,将会使其国内物价水平下降,致使该国商品的国际竞争力加强,从而发生促进出口、抑制进口的作用,于是国际收支得到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