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1
金本位制度下的价格-铸币流动机制
特点 自发性 对称性 稳定性
14.2
国际收支调整的弹性论
14.2.1 弹性论的产生及其假设条件 不考虑国际资本流动和非贸易收支,只考虑贸易收 支。 贸易收支起初平衡。 利率、国民收入等条件不变,只考虑汇率变化对进出 口商品量的影响。 不考虑供给方面的局限性,假定贸易商品的供给具 有完全弹性。
14.5.1 货币论的假设条件
1. 价格在短期内也可以灵活调整,经济始终处于 充分就业均衡状态。 2. 一国的实际货币需求是收入和利率等变量的稳 定函数。 3. 商品的价格与利率是由世界市场决定的。
14.5
国际收支调整的货币论
14.5.2 货币论的基本理论
MS = Md Md = P· f ( Y , I ) MS = m· (D + R) R = Md – D 上式就是货币论的基本方程式。 它告诉我们,国际收支问题实际上反映的是货币供 给对货币需求的调整过程。
14.3 国际收支调整的吸收论
14.3.1 吸收论的假设条件
不考虑国际资本流动,把国际收支等同于贸易收支。 假定最初国内经济处于均衡状态。 假定生产要素的转移机制平滑。
14.3 国际收支调整的吸收论
14.3.2 吸收论的主要内容
Y = C + I + G + X - M B = Y – A dB = dY – dA 此式表明货币贬值对贸易差额的影响取决于其对国民 收入与吸收的影响的比较。 dB =(1-α )dY - d 此式表明贬值对贸易差额的影响包括两部分,贬值的 收入效应(1-α )dY与贬值的直接吸收效应d。 当(1-α )dY > d时,贬值才能导致贸易收支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