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工具的认识及算盘的使用
- 格式:ppt
- 大小:2.41 MB
- 文档页数:32
第九课时课题:计算工具的认识与使用教学内容:课本第23——26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1、使学生简单了解计算工具的发展(结绳记事、算筹等)2、向学生介绍我国的传统计算工具——算盘,及其计算方法。
3、使学生知道计算器上的各个功能键的作用,会使用计算器进行计算。
教学重点:认识算盘、计算器,计算器的使用。
教学难点:利用计算器来进行计算。
教学准备:实物投影、计算器教学时间:年月日教学过程:一、导入:1、师:今天我们来一起认识一些计算工具。
你知道哪些计算工具?2、学生介绍计算工具3、介绍古代计算工具:计算工具从古到今,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经过了漫长的发展过程。
远古时代,人类在捕鱼、狩猎和采集果实的劳动中,产生了计数的需要。
人们就用手指、石子、结绳或在木棒上刻痕来计数。
这种方法只能计数,而不能清楚的表示出计数级的是什么事情,人们开始想一些新的办法来计数。
这就出现了这样一种计数方法——算筹。
介绍算筹:我国古代人用算筹计算。
用算筹表示一个数,采用十进位制,并且纵式横式交替使用。
个位数用纵式表示,十位数用横是表示,百位数再用纵式表示“……”空格表示零。
二、新授:(一)认识算盘:1、介绍算盘的由来:后来我国劳动人民创造了算盘作为计算工具。
早在公元15世纪,算盘已经在我国广泛使用,后来游船到日本、朝鲜等国。
它的特点是结构简单,使用方便,特别实用他计算数目较大和数目较多的加减法,更为简便。
2、介绍算盘的组成:算盘各部分的名称如下图:(略)刚才同学们介绍了许多的计算工具,其中(1)算盘是我们中国所特有的,现在在许多地方还能见到。
你认识算盘吗?对算盘有哪些了解?拨出一个数,说一说这表示多少?(2)两种不同的算盘:出示两种不同的算盘(书23页图):观察有什么不同。
左边的算盘是中国算盘,上面有两颗珠子,每颗代表5。
后来算盘发展到日本,逐渐演变成右边这样,上面变成了一颗珠子。
原因是:原来是中国采用的是16进制,满15进1,所以算盘每档上是15;进入日本后,采用的是十进制,所以算盘的上面剩下1颗珠子。
第10课时计算工具的认识、算盘和计算器
2.学习操作:
(1)板书:386+179
(2)估算:
学生:386接近400,179接近200,400加200大约是600。
老师:谁能用计算器算出它的准确值呢?
(3)基本操作:
(4)比较:
估算值与准确值接近吗?
(5)试一试“CE”键有什么作用?
发现:屏幕上的数清除为0了。
3.师生同时操作:
(1)板书:825-138=
(2)估算:把估算结果告诉同桌。
(3)师生同时计算。
边输入边口述过程。
(4)汇报结果。
825-138=687
4.尝试独立完成。
26×39= 312÷8=
老师:谁能用计算器独立做几道题?请你们做完后把结果填在书上。
5.我说你做:
要求:合作完成,口头出示比较简单的计算题。
(1)四人一组,轮流出题,其他三个计算操作,看谁做得又快又对。
(2)两人一组,一人出题,一人算。
(3)两人一组,每人出一组题,两人先笔算,再互相用计算器验算。
例1用计算器计算:。
算盘子的用法算盘,又称为珠算、算盘子,是一种古老的计算工具,由珠子和竹木制成。
它的主要原理是通过珠子在竖着的横木上移动,以进行加减乘除的运算。
虽然现代计算机已经取代了算盘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但在一些地方,算盘仍然被广泛使用。
下面将介绍算盘的用法,并分析其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
一、算盘的用法1. 基本结构算盘通常由一个框架和珠子组成。
框架一般由木头或者塑料制成,上面有一系列的横木和竖木,珠子则穿过这些横木。
横木和竖木的排列方式不同,可以分为不同的算盘体系,比较有名的有“四珠五珠”和“七珠八珠”。
2. 加法运算在进行加法运算时,算盘的使用十分简单,只需要将需要相加的数字用珠子表示出来,然后将珠子从右往左依次相加即可。
当一排珠子的数目达到10时,将这排珠子向上移一格,以适应后续的计算。
计算123+456,首先用珠子表示出123和456,然后对应的珠子相加即可得到结果。
3. 减法运算减法运算也是通过珠子的移动来实现的。
首先用珠子表示出被减数和减数,然后通过珠子的向左移动来进行减法运算。
需要注意的是,当一排珠子的数目不足以减去时,需要从高位借位。
计算456-123,首先用珠子表示出456和123,然后从右往左依次进行减法运算即可。
4. 乘法运算乘法运算也可以通过算盘来实现。
首先将被乘数和乘数表示在算盘上,然后通过多次的加法运算来得到乘积。
具体的操作方法是,用被乘数的珠子表示出乘数的数目,然后进行多次移动相加,最终得到乘积的结果。
5. 除法运算除法运算通常采用长除法的方法进行计算。
首先将被除数和除数表示在算盘上,然后通过多次减法和移动珠子的方式来得到商和余数。
这一过程可能需要进行多次的计算,但可以通过算盘高效地完成。
二、算盘在现代社会的价值尽管现代社会已经有了计算机等高效的计算工具,但算盘仍然具有一定的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教育意义算盘可以作为一种教育工具,帮助学生理解数字运算的原理和方法。
通过使用算盘,学生可以更直观地理解加减乘除的过程,从而提高他们对数学的理解能力和兴趣。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计算工具的认识(算盘和计算器)》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计算工具的认识(算盘和计算器)》是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的一课。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算盘和计算器的工作原理及使用方法,通过观察、实践,让学生掌握计算工具的使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
教材内容由两部分组成:一是算盘和计算器的结构及使用方法;二是用算盘和计算器进行简单计算。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数学基础知识,对数字敏感,好奇心强。
但他们使用算盘和计算器的经验不足,对计算工具的使用方法和技巧还需加强指导。
此外,学生的个体差异较大,对于新事物的接受程度和操作能力有所不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进度和需求。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算盘和计算器的结构、功能和使用方法,能熟练地使用算盘和计算器进行简单计算。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践,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算盘和计算器的结构、功能及使用方法。
2.难点:算盘和计算器的操作技巧,以及如何选择合适的计算工具进行计算。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2.示范教学法:教师演示算盘和计算器的使用方法,引导学生模仿操作。
3.小组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讨论、实践,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反馈评价法:教师及时给予学生反馈,鼓励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足够的算盘和计算器,以便学生实践操作。
2.学具:每个学生准备一本算盘和计算器的使用说明书,以便课后自主学习。
3.课件:制作课件,展示算盘和计算器的结构、功能和使用方法。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你们在生活中见过算盘和计算器吗?它们有什么作用?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计算工具的认识(算盘和计算器)》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算盘和计算器的使用方法及作用。
2.能够正确使用算盘和简单计算器进行数学运算。
3.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观察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算盘和计算器的基本操作方法。
•训练学生的观察和记忆能力。
2.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算盘和计算器的原理。
•培养学生对数学工具的正确使用习惯。
三、教学准备1.教室准备好算盘和计算器。
2.准备相关示范练习题目。
四、教学过程第一节:认识算盘1.讲述算盘的历史和基本构造。
2.示范如何使用算盘进行简单计算。
3.让学生自行练习算盘的基本操作。
第二节:认识计算器1.展示简单计算器的功能和使用方法。
2.指导学生如何正确按键进行数学运算。
3.练习学生使用计算器计算数学题目。
第三节:比较算盘与计算器1.让学生分组讨论算盘和计算器的优缺点。
2.引导学生总结何时应该使用算盘或计算器。
五、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对算盘和计算器有了更深入的认识,能够正确使用这两种数学工具进行数学运算。
同时,也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和操作习惯。
六、课后作业1.练习使用算盘和计算器进行数学题目计算。
2.总结算盘和计算器的特点及适用场合。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亲自操作算盘和计算器,让他们更加深入了解这两种数学工具的使用方法。
在未来的教学中,可以通过增加实际练习时间,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和独立思考能力。
计算工具的理解和用计算器计算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简单理解计算工具的发展;向学生介绍我国的传统计算工具——算盘,及其使用方法;使学生知道计算器上的各个功能键的作用,会使用计算器实行计算。
2.使学生经历理解和使用计算工具的过程,会使用计算器实行计算。
3.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二、教学重点理解算盘、计算器,计算器的使用。
三、教学难点能够自学理解算盘与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四、教学用具算盘、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课前参与:查找相关计算工具的资料,准备一下,把你所理解的计算工具用最清楚的方式介绍给大家。
(一)计算工具的历史视频:计算工具的发展历史1.课前参与反馈(学生介绍计算工具)。
前面我们理解了数是怎样产生的,随着数的产生,就会出现数的计算,为了计算方便,人们发明了各种各样的计算工具,课前同学们实行了相关资料的查询,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你所理解的计算工具?学生发言。
2.老师根据学生介绍的情况补充介绍计算工具的发展历史。
计算工具的源头能够上溯至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古代中国人发明的算筹是世界上最早的计算工具。
在大约六、七百年前,中国人发明了更为方便的算盘,并一直沿用至今。
很多人认为算盘是最早的数字计算机,而珠算口诀则是最早的体系化的算法。
计算尺的出现,开创了模拟计算的先河。
从冈特开始,人们发明了多种类型的计算尺。
直到20世纪中叶,计算尺才逐渐被袖珍计算器取代。
从17世纪到19世纪长达两百多年的时间里,一批杰出的科学家相继实行了机械式计算机的研制,其中的代表人物有帕斯卡、莱布尼茨和巴贝奇。
这个时期的计算机虽然构造和性能还非常简单,但是其中表达的很多原理和思想已经开始接近现代计算机。
最古老的计算工具:算筹【课件演示】(算筹图片)动画:算筹的知识我国春秋时期出现的算筹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计算工具。
计算的时候摆成纵式和横式两种数字,按照纵横相间的原则表示任何自然数,从而实行加、减、乘、除、开方以及其它的代数计算。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计算工具的认识(算盘和计算器)》教案一. 教材分析《计算工具的认识(算盘和计算器)》这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算盘和计算器的工作原理及使用方法,通过观察、操作、实践,让学生在理解算盘和计算器的工作原理的基础上,能够熟练地使用计算工具,从而提高学生的计算速度和准确率。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100以内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对于计算工具有一定的认知,但可能只停留在使用层面,对于其工作原理并不是很了解。
因此,在教学中,需要引导学生从使用层面上升到原理层面,让学生真正理解并掌握计算工具。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算盘和计算器的工作原理。
2.让学生能够熟练地使用算盘和计算器进行计算。
3.培养学生使用计算工具的兴趣,提高计算速度和准确率。
四. 教学重难点1.算盘和计算器的工作原理。
2.算盘和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五. 教学方法采用观察、操作、实践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理解算盘和计算器的工作原理,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足够的算盘和计算器供学生实践操作。
2.准备相关的教学PPT,展示算盘和计算器的工作原理和使用方法。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你们在生活中见过算盘和计算器吗?它们有什么作用?让学生回答,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算盘和计算器的工作原理和使用方法,让学生初步了解它们的工作原理。
3.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分组,每组一台计算器,让学生实际操作计算器,尝试进行简单的计算,并让学生观察计算器的工作过程。
4.巩固(10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一些算盘和计算器的使用实例,让学生分组讨论并实际操作,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除了算盘和计算器,还有哪些计算工具?它们有什么特点?让学生发挥想象力,拓展知识面。
6.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算盘和计算器的工作原理和使用方法,并提醒学生要注意计算器的正确使用,以提高计算准确率。
1.12《计算工具的认识及算盘的使用》(教案)四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教师,我深知教学内容的重要性。
因此,我深入研究了四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1.12《计算工具的认识及算盘的使用》这一章节,并明确了我的教学目标。
一、教学内容我打算在课堂上介绍计算工具的种类,重点是让学生掌握算盘的使用方法。
我会从算盘的历史讲起,让学生了解算盘的起源和发展,然后详细介绍算盘的结构,包括算珠、框架、棍子等部分,以及如何通过算盘进行加减乘除等基本运算。
二、教学目标我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在掌握计算工具的基础上,能够熟练使用算盘进行基本的数学运算,并理解算盘在数学计算中的重要作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我相信教学难点在于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算盘的结构和运算方法,而教学重点则是让学生能够熟练使用算盘进行加减乘除等基本运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我已经准备好了算盘和相关的教学PPT,让学生能够更直观地了解算盘的结构和用法。
五、教学过程我会用5分钟的时间引入算盘的历史,让学生了解算盘的起源和发展。
接着,我会用10分钟的时间详细介绍算盘的结构,并通过PPT 展示算盘的各个部分。
然后,我会用15分钟的时间讲解如何使用算盘进行加减乘除等基本运算,并通过例题让学生进行实践。
我会用5分钟的时间进行随堂练习,让学生能够巩固所学。
六、板书设计我会设计一张包含算盘各个部分和运算方法的板书,方便学生随时查阅和复习。
七、作业设计我会布置一道使用算盘进行计算的作业,让学生能够将所学应用到实际中。
作业题目如下: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我会反思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和反应,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教学调整。
同时,我也会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练习算盘的使用,并探索算盘在更复杂运算中的应用。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上述的教学设计中,有几个关键的细节是我需要特别关注的。
对于教学内容的深入理解,我必须确保学生能够充分掌握算盘的结构和运算方法。
教学目标的设定需要具体且可衡量,以便于我在课后进行反思和评估。
教案标题:计算工具的认识及算盘的使用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各种计算工具,并理解其发展历史和重要性。
2. 培养学生正确使用算盘进行整数加减乘除运算的能力。
3. 培养学生运用计算工具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计算效率。
教学内容:1. 算盘的结构和原理2. 算盘的使用方法3. 计算工具的认识和了解教学重点:1. 算盘的结构和原理2. 算盘的使用方法教学难点:1. 算盘的使用方法2. 计算工具的认识和了解教学准备:1. 算盘每人一个2. 计算工具的图片或实物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计算工具,如计算器、计算机等。
2. 向学生介绍算盘的历史和重要性,引起学生的兴趣。
二、算盘的结构和原理(15分钟)1. 向学生展示算盘的实物或图片,让学生观察算盘的结构。
2. 解释算盘的原理,包括珠子代表的意义,上下珠的分别等。
三、算盘的使用方法(20分钟)1. 讲解算盘的使用方法,包括如何摆放算盘,如何调整珠子等。
2. 通过示例,演示如何使用算盘进行整数加减乘除运算。
3. 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练习使用算盘进行计算。
四、计算工具的认识和了解(10分钟)1. 向学生介绍其他计算工具,如计算器、计算机等。
2. 解释各种计算工具的特点和使用方法。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包括算盘的结构、原理和使用方法。
2. 强调计算工具的重要性和正确使用方法。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让学生回家后,用算盘进行一些简单的计算练习。
2. 家长签字确认,确保学生掌握算盘的使用方法。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和实际操作,让学生了解了算盘的结构、原理和使用方法。
同时,也让学生了解了其他计算工具,提高了学生的计算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算盘,避免出现错误。
此外,还可以通过一些有趣的游戏或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重点关注的细节:算盘的使用方法补充和说明:算盘的使用方法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因为它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否正确、熟练地使用算盘进行计算。
1.12《计算工具的认识及算盘的使用》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计算工具的演变,知道算盘是我国传统的计算工具。
2. 使学生掌握算盘的结构,能正确使用算盘进行加、减法计算。
3.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提高计算速度和准确性。
4. 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
二、教学内容1. 计算工具的演变2. 算盘的结构3. 算盘的使用方法4. 算盘的使用练习三、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算盘的结构和使用方法。
2. 教学难点:算盘的使用练习,提高计算速度和准确性。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计算工具的演变过程,让学生了解从古至今,计算工具的发展历程。
引导学生关注我国传统的计算工具——算盘,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算盘的结构(1)介绍算盘的起源和结构,让学生了解算盘的组成。
(2)讲解算盘的各部分名称,如梁、珠、档等。
(3)演示算盘的使用方法,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算盘的计算过程。
3. 讲解算盘的使用方法(1)讲解算盘的加法计算方法,让学生学会用算盘进行加法计算。
(2)讲解算盘的减法计算方法,让学生学会用算盘进行减法计算。
(3)总结算盘的使用规则,强调注意事项。
4. 算盘的使用练习(1)组织学生进行算盘的加法练习,提高计算速度和准确性。
(2)组织学生进行算盘的减法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3)设置竞赛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
5. 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掌握算盘的结构、使用方法,并能熟练地进行加、减法计算。
同时,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提高计算速度和准确性。
6. 课后作业(1)让学生回家后向家长介绍算盘的结构和使用方法。
(2)布置适量的算盘计算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质量。
同时,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探究精神,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重点关注的细节是“讲解算盘的使用方法”。
计算工具的认识及算盘的使用教学目标:1.简单了解不同时期人类发明的计算工具及其发展历史。
2.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各种计算工具,对算盘和计算器有一定的了解。
3.课前鼓励学生收集有关计算工具的各种信息,使学生对计算工具的发展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
了解算盘的记数法,知道算盘这一传统计算工具的作用,能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计算工具。
4.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能够自学了解算盘与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算盘的记数方法。
教具准备:算盘、计算器、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1.速算比赛师:同学们听说你们个个是计算高手,今天敢和老师比比吗?出示:7*8=(56)师:这么快?继续出示:1756*999=生:这么大,不会算!师:在没有学过的情况下,有没有能很快解决的办法呢?生:可以用计算器。
2.揭题师:其实,当我们对很大的数字进行计算时可以借助计算器,当然它只是计算工具的一种。
生活中,你还看到过哪些计算工具?(板书:算盘、计算器、电脑、手机)师:对,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认识和了解他们。
(板书课题:计算工具的认识及算盘的使用)设计意图:为学生创设“比赛”情境,让学生从问题着手,计算没有学过的多位数乘法,从而在计算中产生使用计算器的需要,激发学习热情,自然引入新课。
二、探究新知1.了解计算工具的发展历史(1)课前活动反馈(学生介绍计算工具)师:课前同学们进行了有关资料查询,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你所了解的计算工具?学生汇报交流(2)老师根据学生介绍的情况补充介绍计算工具的发展历史计算工具的源头可以上溯至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古代中国人发明的算筹是世界上最早的计算工具。
在大约六、七百年前,中国人发明了更为方便的算盘,并一直沿用至今。
许多人认为算盘是最早的数字计算机,而珠算口诀则是最早的体系化的算法。
计算尺的出现,开创了模拟计算的先河。
从冈特开始,人们发明了多种类型的计算尺。
教案标题:第9课时计算工具的认识和算盘的使用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计算工具的发展历程,认识到计算工具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2. 使学生掌握算盘的基本结构和使用方法,能熟练地进行简单的计算。
3.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教学内容:1. 计算工具的认识:介绍计算工具的发展历程,包括算盘、计算器、电脑等。
2. 算盘的使用:讲解算盘的基本结构,教授算盘的使用方法,并进行实际操作。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课时的内容,提问:“上一课时我们学习了什么?”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上一课时我们学习了计算工具的发展历程,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算盘的使用。
”二、教学内容讲解(15分钟)1. 教师通过PPT展示计算工具的发展历程,引导学生了解算盘、计算器、电脑等计算工具。
2. 教师详细讲解算盘的基本结构,包括上珠、下珠、梁等部分。
3. 教授算盘的使用方法,包括如何摆放算盘、如何定位、如何进行加减乘除运算等。
三、实际操作(15分钟)1. 教师示范算盘的使用方法,进行简单的计算演示。
2. 学生分组,每组发放一个算盘,进行实际操作。
3.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在操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四、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提问:“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算盘的使用,希望大家能够熟练掌握。
”五、课后作业(5分钟)1. 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请大家回去后,用算盘进行一些简单的计算,巩固今天所学的知识。
”2. 学生记录作业内容。
教学评价:1. 课后收集学生的作业,检查算盘的使用情况。
2. 在下一课时开始时,提问学生关于算盘使用的问题,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备注:本课时所需教具为算盘,每组一个。
需要重点关注的细节是“实际操作”部分。
在实际操作环节中,学生将亲自动手使用算盘进行计算,这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关键环节,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否熟练掌握算盘的使用方法。
以下是对这个重点细节的详细补充和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