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工具的认识_
- 格式:ppt
- 大小:2.82 MB
- 文档页数:22
《计算工具的认识》教学设计5篇“计算工具的认识”分别介绍了计算工具算盘和计算器,教材安排了较多的直观图展示了算盘和计算器的实际应用、算盘和计算器的结构,比较形象直观,让学生在观察和活动中认识常用的计算工具。
以下是整理的内容,供您阅读,参考。
《计算工具的认识》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自学,了解我国的传统计算工具——算盘,及其计算方法;使学生知道计算器上的各个功能键的作用,会使用计算器进行计算。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习兴趣,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认识算盘、计算器,计算器的使用教学难点:利用计算器进行计算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一、谈话导入(3分)计算工具从古到今,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经过了漫长的发展过程。
二、自主学习(5分)1、学生自主学习教材23--24页。
(1)了解计算工具的发展史。
(2)认识算盘。
算盘上的每一档代表一个数位。
我们选定一档作个位(做个记号),从这一档起向左数,就是十位、百位、千位、万位,这与整数的数位顺序完全相同。
算珠都靠框时,表示算盘上没有数。
计数时要拨主靠梁。
一个下珠表示1,一个上珠表示5。
在十位、百位、千位、万位拨珠靠梁,就分别表示几十、几百、几千、几万,“0”用空档表示。
(3)计算器的认识。
找学生说一说你知道计算器有哪些功能键?2、学生自主学习教材26页例1。
3、尝试训练:825-138= 26×39= 312÷8=4、学生自主学习教材26页例2。
5、学生汇报交流。
6、教师强调并小结。
三、自主练习(8分)师:通过刚才的自学,同学们已经初步掌握了本节课的知识,下面我们来进行自主练习,看谁把今天的知识学的,最棒!1、用计算器计算。
55846+7646= 13027-8934= 66280×23=6908×37= 111111111÷9= 395412+10589=2、小组汇报。
《计算工具的认识》的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认识各种计算工具,如算盘、计算器和计算机等。
2. 培养学生使用计算工具进行简单运算的能力。
3. 引导学生理解计算工具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二、教学内容:1. 算盘的认识与使用:了解算盘的构造,学会使用算盘进行加减乘除等基本运算。
2. 计算器的认识与使用:了解计算器的各个功能键,学会使用计算器进行简单运算。
3. 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学习开关机、输入输出等基本操作,了解计算机在生活中的应用。
4. 探索其他计算工具:了解和学习其他计算工具,如计算尺、电子表格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算盘、计算器和计算机的认识与使用。
难点:算盘的熟练使用,计算机的基本操作。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算盘、计算器和计算机的基本知识。
2. 演示法:展示算盘、计算器和计算机的操作过程。
3. 实践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熟练掌握各种计算工具的使用。
4.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计算工具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思考在日常生活中是如何进行计算的,引出计算工具的重要性。
2. 新课导入:介绍算盘、计算器和计算机的特点和作用。
3. 讲授算盘的知识:讲解算盘的构造,演示算盘的使用方法。
4. 学生实践:学生动手操作算盘,进行简单运算。
5. 讲授计算器的知识:讲解计算器的功能键,演示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6. 学生实践:学生动手操作计算器,进行简单运算。
7. 讲授计算机的知识:讲解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演示计算机的使用方法。
8. 学生实践:学生动手操作计算机,熟悉基本操作。
9. 小组讨论:讨论计算工具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讲授过程中,观察学生对计算工具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参与度。
2. 实践操作环节,评估学生在使用算盘、计算器和计算机时的熟练程度。
3. 小组讨论环节,评价学生在探讨计算工具应用时的积极性和创新性。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教案《计算工具的认识》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教案《计算工具的认识》 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在观察和活动中认识常用的计算工具和使用方法。
2、学习用计算器进行运算。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过程与方法开展各种形式的数学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投入课堂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使学生感受到计算在日常生活、生产实践中的作用,体会到人们为了方便在计算工具方面的探索和努力,受到爱科学、学科学的教育。
2、通过了解计算工具发展的简单历史,展示人类伟大的创造过程和聪明才智,体会创造源于需要,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欲望。
教学重点:认识算盘和计算器,了解算盘和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教学难点:利用计算器进行简单的运算教学过程:一、观看短片,揭示课题1、师谈话导入同学们,今天老师将要带领大家一起走进计算工具探索之旅。
计算工具从古至今,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经过了漫长的发展历程。
远古时代,人类在捕鱼、狩猎和采集果实的劳动中,产生了记数的需要。
慢慢地为了计算方便,人类发明了各种各样的计算工具。
(屏幕配合出示相应的图片,使学生有个直观感受)2、播放短片——计算工具的演变史。
感受古代人民的聪明才智,感叹计算科技的发展。
二、探索交流,进入课题(一)认识算盘:1、引出算盘:(1)教师谈话同时播放算盘的声音,引出算盘生根据二年级已经学过的知识介绍算盘各部分的名称(大屏幕配合演示)算盘的四周叫做框,中间的一横叫做梁,串起珠子的小棒叫做档,上面的珠子叫做上珠,下面的珠子叫做下珠,上面的一颗珠子表示5,下面的一颗珠子表示1(2)两种不同的算盘:出示两种不同的算盘(书23页图):观察有什么不同。
(算盘小精灵解释原因,老师操作大屏幕配合演示)左边的算盘是中国算盘,上面有两颗珠子,每颗代表5。
后来算盘发展到日本,逐渐演变成右边这样,上面变成了一颗珠子。
原因是:原来是中国采用的是16进制,满15进1,所以算盘每档上是15;进入日本后,采用的是十进制,所以算盘的上面剩下1颗珠子。
四年级数学《计算工具的认识》教案(11篇)四年级数学《计算工具的认识》教案1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3~27页内容。
教学目标:1、使学生简单了解计算工具的发展,包括结绳计事等远古计数方法、算筹的简单知识、传统计算工具——算盘,及其计算方法、生活中常用的计算器、和现代计算机的发展史。
2、展示人类伟大的创造过程和聪明才智,体会到人们为了方便在计算工具方面的探索和努力。
使学生经历认识和使用计算工具的过程3、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通过认识算盘,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努力,激发爱国感情。
教学重点:利用计算器来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正确使用存储运算键。
教学准备:算盘、多媒体课件、算筹、计算器。
教学过程:一、直接导入同学们都知道,数学总是离不开计算。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认识计算工具。
板书课题:计算工具的认识。
二、新授(一)、出示学习目标学生齐读学习目标,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二)、自主探究你都知道哪些计算的工具?谁愿意给大家介绍介绍?生可能会答:计算器、算盘……教师根据学生汇报的情况有重点的请学生介绍如绳结、算筹等使用的方法,从而进一步使学生体会计算工具发展的过程。
1、远古计数:看来同学们的知识都非常丰富,但有关计算工具的知识还远不止这些,计算工具从古到今,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经过了漫长的发展过程。
远古时代,人类在捕鱼、狩猎和采集果实的劳动中,产生了计数的需要。
人们就用什么来计数?(板书:远古计数)生回忆:手指、石子、结绳或在木棒上刻痕来计数。
2、算筹:(1)远古的用实物记数、刻道记数、结绳记数的方法只能计数,而不能清楚的表示出计数级是什么事情,人们开始想一些新的办法来计数。
这就出现了这样一种计数方法——算筹。
(出示课件)(板书:算筹)介绍算筹:我国古代人用算筹表示数和计算。
算筹是用木棍或竹子制成。
在屏幕上展示。
算筹是如何用来计数的。
与远古计数方法相比它的优点就是有数位,哪一位表示几就用小棍来表示。
一个竖棍就是1,二个就是2,五个就用一个横棍来表示……空格表示零。
《计算工具的认识》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认识计算工具的基本种类,如算盘、计算器和计算机等。
2. 培养学生使用计算工具进行简单计算的能力。
3. 引导学生理解计算工具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二、教学内容:1. 计算工具的种类:算盘、计算器、计算机等。
2. 计算工具的使用方法:算盘的用法、计算器的操作、计算机的基本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计算工具的种类及使用方法。
难点:计算工具在不同情况下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演示、实践、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认识和掌握计算工具的使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际例子,引发学生对计算工具的兴趣,导入新课。
2. 讲解:介绍算盘、计算器、计算机等计算工具的起源、发展及应用。
3. 演示:教师现场演示算盘、计算器、计算机的使用方法,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各种计算工具的操作过程。
4. 实践:学生分组进行实践,尝试使用算盘、计算器、计算机进行简单计算。
5. 讨论:学生交流在使用计算工具过程中的心得体会,讨论计算工具在不同情况下的应用。
6. 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化学生对计算工具的认识和使用能力。
7. 作业布置:布置一些有关计算工具使用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8. 课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计算工具的认识程度,了解学生对算盘、计算器、计算机等基本计算工具的了解情况。
2. 评价学生使用计算工具进行简单计算的能力,包括准确性和速度。
3. 评价学生对计算工具在生活中的应用的理解,看学生是否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七、教学资源:1. 算盘、计算器、计算机等计算工具。
2. 相关教材、教辅资料。
3. 网络资源,如教学视频、相关文章等。
八、教学进度安排: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安排为一课时,共计45分钟。
九、教学注意事项:1.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正确使用计算工具,避免出现错误或不适当地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