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外地质工作方式和创新思维三
- 格式:ppt
- 大小:5.08 MB
- 文档页数:15
艰苦的野外地质工作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矿产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大。
为了满足这种需求,野外地质工作就变得尤为重要。
然而,野外地质工作不仅需要更高的技术水平,还需要更多的勇气和毅力,因为野外环境往往是非常艰苦的。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什么是艰苦的野外地质工作,它涉及的风险以及如何克服这些风险。
首先,艰苦的野外地质工作必须在烈日下、酷寒中、高山上、沙漠里等极端的环境中执行。
在这些环境中,温度、氧气浓度、空气质量等常规条件都很危险。
如果不注意的话,工作人员很容易出现中暑、高原反应、呼吸道感染等疾病。
此外,野外地质工作常常需要长期的离家,需要在野外地形复杂、天气变化无常的地区进行巡视和勘察,需要多次跨越高山、流域、森林和沙漠。
这种生活环境往往需要适应各种条件,所以工作人员必须逐渐习惯这种生活方式。
其次,除了严峻的环境条件外,野外地质工作还涉及危险性。
野外地区往往是动植物的生活环境。
一些毒鳄鱼和毒蛇、有毒的昆虫等危险生物常常出现,工作人员必须时刻警惕。
此外,野外地质工作还涉及到地质灾害和自然灾害的风险。
例如山体滑坡、泥石流等,这些灾害往往会导致人员伤亡和工作中断,使得研究计划无法完成。
尽管野外地质工作存在这些危险和困难,但它依然是必要的。
在这里,我将提出几个基本的应对措施和技巧,帮助工作人员更好地应对这些情况。
首先,为了适应恶劣的环境条件,工作人员应该提前做好准备。
在准备工作中,应该注意以下几点:1.了解野外地质工作地点的环境特征,预估工作中可能出现的情况。
2.选择适合野外地质工作的适量的装备,包括防水衣物、防撞头盔、携带绳索、急救药品等。
3.根据不同环境条件,提前进行适当的训练和适应,如适度运动、提高心肺功能。
其次,工作人员应该尽力减少与危险生物接触的机会。
例如,在野外地区行动时,应该避免行经一些毒蛇常见的地方,不要随便触碰山岩、树木等,防止受伤。
第三,应该在工作期间密切关注天气预报。
如果发现天气变化可能导致地质灾害,必须马上停止工作并撤离现场,以确保工作人员的安全。
收稿日期5;修改日期3作者简介李 峰(5),男,教授,主要从事矿产地质及环境工程地质教学与研究工作。
实验教学体系探索与创新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学科实践教学体系李 峰,庄凤良,周 梅(昆明理工大学地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昆明 650093)摘要:未来社会企业需要地质专业学生具备宽广的学科基础和多种潜质,具有开展3维和4维综合、解译和预测的创新能力,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学科要培养合格的创新型工程人才,须不断提升实践教学水平。
文章从创新型工程人才的能力结构角度出发,论述构建创新人才实践教学体系的思路,包括课程基础实验、开放实验、野外实习等三大模块。
关 键 词:创新-工程能力;实践教学体系;地质教育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550(2008)04-0285-03Pra cti ce Teach i ng Syste m for I nnova ti ve Ta len ts of Geologi ca lResour ces and Geolog i ca l Eng i n eer i n g SubjectsL I Feng,ZHUA NG Feng 2liang,ZH OU Mei(Facu lt y of Land Res ource Engi neering,Kunm ing Univers i t y of Sci ence and Technol ogy,Kunm i ng 650093,China)Ab stra ct:The future s ocia l ente r p rises require the geol ogica lm ajorswith a br oad ba se,a va ri e ty of potential subjec ts and the i nnova 2ting ability of comp rehensi ve,i nte r p re tation and f oreca sting of the three 2di mensi on and f our 2di mensi on .I n orde r t o foster the qua lifiedpe rs onne l of innova tive p roj ec ts,the discipli nes of the geol ogical re s ource s and geol ogica l enginee ri ng need t o continu ously u p grade the leve l of teaching p rac tice .Fro m the pers pec tive of innova ting the abilities of engineer i ng talents,the pape r ill um i nate s the ideas of con 2struc ting creative t a lents on practica l teachi ng syste m ,i ncluding the ba sic course ex peri ments,the open experi ments and the field P rac 2tice .Key wor ds:innova tive 2engineering abilit y;practi ce teaching syste m ;geol ogica l educa ti on1 引 言地质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已有近200年的历史。
地质野外实习目的
地质野外实习的目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实践应用地质知识:通过实地考察和实践操作,将课堂上学到的地质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地质现象中。
这样可以加深对地质原理、地质过程和地质资源的理解,巩固并提升自己的地质学专业能力。
2. 接触真实地质环境:在野外实习中,可以与真实地质环境接触,亲身体验地质工作的具体过程和条件。
这样可以增强对地质工作者职业的认识和理解,为未来的地质工作做好准备。
3. 培养观察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地质野外实习是一个锻炼观察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机会。
在实地考察中,需要通过观察地质现象和现场调查,分析地质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自主学习和创新思维。
4. 加强团队合作意识:地质工作往往需要团队合作完成,地质野外实习也是如此。
在实习过程中,学生需要和同伴一起完成实地考察和实践操作,相互协助、共同解决问题。
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协调能力。
5. 增强户外生存能力:地质野外实习通常需要在户外环境中进行,需要适应不同的地质地貌和气候条件。
在实习中,学生需要克服困难、适应环境,培养自己的户外生存能力和应对突发情况的能力。
总的来说,地质野外实习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地质学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和解决问题能力,加强团队合作意识,提升户外生存能力,为将来从事地质工作打下基础。
地质实习报告心得地质实习是大学生活的第二课堂,是知识常新和开展的源泉,是检验真理的试金石。
以下是地质心得,欢迎阅读!短暂的地质实习很快就完毕了,而这次野外实习对我产生的影响却并没有很快随之消失。
在这两周的时间里,每天随老师一起到野外观察,测量产状,记录数据,观察地形,判断构造,并且及时复习了已经渐渐淡忘的部分课本知识,短短的两周,让我对野外地质工作有了一个初步的直观印象,对它的方式方法有了一个最直接的了解。
并且直接影响了我的学习观念,将实践的成分注入了思想中,必将对我今后的学习习惯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然而,之前的地质学习还仅仅局限与课本知识的认知,通过听课,复习,考试等环节,认识并了解了大量的地质知识,但这些都仅仅是纸上谈兵,我知道什么是断层,什么是节理,却还都只是能从插图上判断,到野外旅游的时候见了很多岩体,也没有能利用自己学过的知识判断什么是断层,什么是节理,而褶皱的向斜与背斜构造,更是无从判断。
但经过这次野外实习,听了老师的讲解和分析,再加上自己的观察与思考,同学之间的合作,我对之前所学的课本知识有了更直观的认识更感性的理解,不但能够正确迅速地区分节理和断层,还解决了很多课本学习中遗留下来无从解决的问题,通过实际的操作,对地质罗盘的使用也熟悉起来,而不是先前仅仅对插图的认识。
野外实习在工程地质实习课程的学习中是一个重要的不可或缺的环节,是对课堂学习的一个重要补充,虽然时间并不长,前后不过两周的时间,但是在这期间学到的方法,观念上的改变,是课堂学习中所不能得到的。
只有真正走出课堂,把课本上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的操作中去,通过自己的操作加深理解,才能算是学习过程得到完善。
举一反三地说,任何工程实际与课本上的罗列都是有一定的区别的,实际中的情况往往更复杂,是各方面的很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这就要求我们有通观全局的能力,在做分析的时候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而与工程相关的课程,都需要真正地走出课堂,工程地质是这样,其他课程也是这样,通过这次实习,使我学习中的观念产生了一个转变,认识到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重要性。
一、罗盘的使用方法罗盘在野外工作中主要起到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
测方位测量某物体的方位是野外地质工作者应具备的最基本的技能。
在定点时,首先要做的就是测量观察点位于某地形或地物的方位。
测量时打开罗盘盖,放松制动螺丝,让磁针自由转动。
当被测量的物体较高大时,把罗盘放在胸前,罗盘的长水准器对准被测物体,然后转动反光镜,使物体及长瞄准器都映入反光镜,并且使物体、长瞄准器上的短瞄准器的尖及反光镜的中线位于一条直线上,同时保持罗盘水平(圆水准器的气泡居中),当磁针停止摆动时,即可直接读出磁针所指圆刻度盘上的读数,也可按下制动螺丝再读数。
测量岩层产状要素岩层产状要素包括岩层的走向、倾向和倾角。
岩层走向是岩层层面与水平面交线的延伸方向。
岩层倾向是岩层面上的倾斜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所指方向。
倾角是倾斜线与水平面的夹角。
测量岩层走向时,将罗盘的长边(与罗盘上标有N—S相平行的边)的一条棱与层面紧贴,见图1,然后缓慢转动罗盘(注意:在转动过程中,罗盘紧靠层面的那条棱的任何一点都不能离开层面),使圆水准器的气泡居中,磁针停止摆动,这时读出磁针所指的读数即为岩层之走向。
读磁北针或磁南针都可以,因为岩层走向是朝两个方向延伸的,相差180°。
图1 岩层产状的测定方法测量岩层的倾向时,罗盘如图1放置,将罗盘南端(标有S)的一条棱紧靠岩层面,这时长瞄准器指向与岩层的倾向一致,并转动罗盘,转动方法及原则同上。
当罗盘水平、磁针不摆动时,就可读数。
如图1放置罗盘,应读磁北针所指的读数。
当测量完倾向后,不要让罗盘离开岩层面,马上把罗盘转90°,(罗盘直立),如图1放置,使罗盘的长边紧靠岩层面,并与倾斜线重合,然后转动罗盘底面的手把,使测斜器上的水准器(长水准器)气泡居中,这时测斜器上的游标所指半圆刻度盘的读数即为倾角。
在测量地层产状时,一般只需测量地层的倾向和倾角,而走向可通过倾向的数字加或减90°得到测量倾向和倾角时,必须先测倾向,后测倾角。
野外实践活动方案引言概述:野外实践活动是一种通过实地体验和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方式。
它可以帮助学生发展创新思维、团队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和适应能力。
本文将介绍一个野外实践活动方案,旨在帮助学生全面发展。
一、活动目标1.1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通过野外实践活动,学生需要在团队中合作完成各项任务。
他们需要相互协作、分工合作,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1.2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野外实践活动中,学生需要自己制定解决问题的方案,并在实践中不断调整和改进。
这样的经历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问题解决的能力。
1.3 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野外实践活动通常在户外环境中进行,学生需要适应不同的气候、地形和条件。
这样的经历可以帮助学生增强适应能力和应对突发情况的能力。
二、活动内容2.1 探索自然环境学生可以前往自然保护区或者森林进行探索活动,观察和研究动植物、地质现象等。
通过亲身体验,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
2.2 搭建野外营地学生可以学习如何搭建野外营地,包括搭建帐篷、采集和净化水源、野外烹饪等。
这样的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生存技能和团队协作能力。
2.3 进行团队挑战通过组织团队挑战活动,学生可以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
例如,组织学生完成绳索悬崖下降、野外求生等活动,激发学生的潜能和勇气。
三、活动安全3.1 做好活动前的准备在野外实践活动之前,学校和老师需要进行充分的准备工作。
包括了解活动地点的安全情况、制定活动安全方案、提供必要的装备和培训等。
3.2 强调安全意识在活动过程中,学校和老师需要不断强调学生的安全意识。
例如,教育学生如何正确使用装备、如何应对突发情况等。
同时,学校和老师也需要配备专业的救援人员和急救设备。
3.3 做好活动后的总结和反思活动结束后,学校和老师需要与学生进行总结和反思,包括活动的收获和不足之处。
这样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第1篇一、引言地质学是一门研究地球起源、发展、演化和资源环境的科学,是自然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地质学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地质思维、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本报告以我国某地质学院地质学教学实践为例,对地质学教学实践进行总结和分析。
二、地质学教学实践内容1. 地质学基础理论教学地质学基础理论教学主要包括地球科学基本原理、地质学基本理论、地质学发展史等内容。
通过课堂教学、实验课和野外实习等方式,使学生掌握地质学基本理论和方法。
(1)课堂教学:教师采用PPT、板书等多种形式,讲解地质学基本原理、地质学发展史等知识,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分析。
(2)实验课:通过实验课,使学生掌握地质学基本实验技能,如岩石鉴定、地质构造观测、地球化学分析等。
(3)野外实习:组织学生参加野外实习,使学生亲身体验地质学实践,提高地质思维和野外实践能力。
2. 地质学应用教学地质学应用教学主要包括矿产资源、能源、环境、灾害等方面。
通过案例教学、实践教学等方式,使学生了解地质学在各个领域的应用。
(1)案例教学:选取典型的地质学应用案例,分析地质学在矿产资源、能源、环境、灾害等方面的应用。
(2)实践教学:组织学生参加地质工程、地质勘探、地质环境保护等实践活动,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地质学创新教学地质学创新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通过创新实验、创新项目、创新竞赛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1)创新实验:鼓励学生开展地质学创新实验,提高实验设计、实验操作、实验分析等能力。
(2)创新项目:组织学生参加地质学创新项目,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
(3)创新竞赛:鼓励学生参加地质学创新竞赛,展示地质学创新成果。
三、地质学教学实践效果1. 提高了学生的地质学理论素养通过地质学教学实践,学生掌握了地质学基本理论和方法,为后续学习和实践奠定了基础。
2. 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野外实习、实践教学等活动使学生亲身体验地质学实践,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