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总论讲义6
- 格式:ppt
- 大小:829.00 KB
- 文档页数:30
前田雅英刑法总论讲义
(实用版)
目录
一、前田雅英及其刑法总论讲义简介
二、刑法总论的重要性
三、前田雅英的刑法总论讲义的主要内容
四、前田雅英的刑法总论讲义的贡献和影响
正文
一、前田雅英及其刑法总论讲义简介
前田雅英,日本著名法学家,他的《刑法总论讲义》是日本刑法学界的经典之作,也是学习刑法总论的重要教材。
该书系统全面地阐述了刑法总论的基本原理和具体规定,对于理解刑法总论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二、刑法总论的重要性
刑法总论是刑法学的基础部分,它主要研究刑法的基本原则、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
学好刑法总论,不仅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和掌握刑法的基本内容,而且对于正确运用刑法,防止和打击犯罪,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保障公民权利和自由,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三、前田雅英的刑法总论讲义的主要内容
前田雅英的《刑法总论讲义》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刑法的基本原则,包括罪刑法定原则、平等适用原则、罪责自负原则等;刑法的基本概念,包括犯罪、刑事责任、刑罚等;刑法的基本理论,包括犯罪构成理论、刑事责任理论、刑罚理论等。
四、前田雅英的刑法总论讲义的贡献和影响
前田雅英的《刑法总论讲义》对日本刑法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他的许多观点被广泛接受并成为日本刑法学的主流理论。
《刑法》讲座讲义刑法概述一、刑法基本概念(一)刑法的概念:是国家制订的规定什么是犯罪以及如何惩罚犯罪的法律。
(二)我国刑法制订的目的(见刑法第2条);惩罚犯罪、保护人民。
惩罚是手段,保护是目的。
(三)刑法的基本原则,是指刑法本身所具有的,贯穿于刑法始终,必须得到普遍遵循的具有全局性、根本性的准则。
我国刑法规定了三个原则:罪刑法定原则、平等适用原则、罪刑相适应原则。
罪刑法定原则:是指对什么行为是犯罪,构成什么罪以及处以何种刑罚,都应由法律明文规定。
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
(刑法第3条规定,法律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依照法律定罪处罚;法律没有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不得定罪处罚。
)平等适用原则:适用法律一律平等。
(刑法第4条规定,对任何人犯罪,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
不允许任何人有超越法律的特权。
)罪刑相适应原则:是指应当根据罪行的大小来确定处罚的轻重。
(刑法第5条,刑罚的轻重,应当与犯罪分子所犯罪行和承担的刑事责任相适应。
)二、犯罪概说要点(一)犯罪的概念:依照法律应当受刑罚处罚的危害社会的行为,就是犯罪。
(见刑法第13条)两个特征:社会危害性,应受刑罚处罚性。
(二)犯罪的本质:是对合法权益的侵犯。
刑法的目的是保护合法权益,反过来说明犯罪的本质是侵犯合法权益。
三、犯罪构成要点(一)犯罪构成的概念:是刑法规定的,决定某一具体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及其程序而为该行为构成犯罪所必需的一系列主客观要件的总和。
犯罪主体、客体、主观方面、客观方面。
1、犯罪主体,是指实施了犯罪行为,依照刑法规定应当对自己的罪行承担刑事责任的人。
自然人,法人(单位)。
分刑事责任能力、刑事责任年龄。
刑事责任年龄:已满16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死亡或重伤、强奸、抢劫、贩毒、放火、爆炸、投毒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二)犯罪主观方面,是指犯罪主体对其所实施的危害行为及其危害后果所抱的心理态度。
前田雅英刑法总论讲义摘要:一、引言二、刑法总论的基本概念1.刑法的定义与作用2.刑法总论的范畴3.刑法分论与刑法总论的关系三、刑法的基本原则1.罪刑法定原则2.刑法适用平等原则3.罪刑相适应原则四、犯罪论1.犯罪的定义与特征2.犯罪构成要件3.犯罪形态4.正当防卫与紧急避险五、刑事责任论1.刑事责任的内涵与依据2.刑事责任的种类3.刑事责任的追究与减免六、刑罚论1.刑罚的种类与适用2.刑罚的执行与减刑3.刑罚的替代措施七、刑法的历史与发展1.刑法的起源与发展2.我国刑法的历史变迁3.当代刑法的发展趋势八、案例分析与讨论1.典型案例解析2.热点案例讨论九、结语正文:一、引言刑法作为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国家安全和公民权益的基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刑法总论作为刑法学的基石,系统地阐述了刑法的基本原理、原则和犯罪论、刑事责任论、刑罚论等内容。
本文旨在概括介绍刑法总论的主要内容,以期为读者提供刑法学习的参考。
二、刑法总论的基本概念1.刑法的定义与作用刑法是规定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法律规范。
刑法具有以下作用:规范犯罪行为、教育预防犯罪、保障人权、实现社会正义。
2.刑法总论的范畴刑法总论主要研究刑法的基本原则、犯罪论、刑事责任论、刑罚论等方面的内容。
3.刑法分论与刑法总论的关系刑法分论是对具体犯罪及其刑事责任的规定,刑法总论则是对刑法分论的概括和总结。
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完整的刑法体系。
三、刑法的基本原则1.罪刑法定原则罪刑法定原则是指刑法规定犯罪和刑罚的种类、范围和程度,禁止对同一行为进行法外处罚。
2.刑法适用平等原则刑法适用平等原则要求对所有人在刑事诉讼中依法享有平等的待遇,不得因身份、地位、财富等因素而给予不平等对待。
3.罪刑相适应原则罪刑相适应原则是指犯罪人所受到的刑罚应与其所犯罪行的性质、情节和危害程度相适应。
四、犯罪论1.犯罪的定义与特征犯罪是指违反刑法规定,危害社会,依法应当受到刑罚的行为。
众合刑法总论讲义(详细版)__徐光华刑法总论讲义(详细版,根据2010年⼤纲修订)作者:徐光华刑法学结构图刑法的概念、性质、任务和机能刑法概说刑法的基本原则刑法的适⽤范围基础知识论犯罪的概念犯罪概说犯罪的分类犯罪主体:刑事责任能⼒、年龄、⾝份犯罪论体系犯罪主观⽅⾯:罪过形式、认识错误、违法性认识的可能性、期待可能性(犯罪构成)犯罪客体:犯罪客观⽅⾯:⾏为、结果、因果关系排除犯罪性事由:正当防卫、紧急避险、被害⼈承诺等犯罪的未完成形态:犯罪预备、未遂、中⽌犯罪论特殊的犯罪构成共同犯罪总论(论犯罪)单位犯罪实质的⼀罪:继续犯、想象竞合犯、结果加重犯罪数论法定的⼀罪:结合犯、集合犯处断的⼀罪:连续犯、吸收犯、牵连犯刑罚的概念刑罚概说刑罚的⽬的主刑: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期徒刑、死刑刑罚论刑罚的体系(静态)附加刑:罚⾦、没收财产、剥夺政治权利、驱逐出境量刑:累犯、⾃⾸、⽴功、数罪并罚、缓刑刑罚的运⽤⾏刑:减刑、假释刑罚的消灭:时效、赦免危害国家安全罪危害公共安全罪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侵犯公民⼈⾝权利、民主权利罪分论侵犯财产罪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危害国防利益罪贪污贿赂罪渎职罪军⼈违反职责罪[掌握刑法结构图的意义]:第⼀篇基础理论第⼀章刑法与刑法解释⼀、刑法的概念与渊源(⼀)刑法的概念从⼀般意义上讲,刑法是规定犯罪与刑罚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刑法的渊源——1.刑法典(名称叫“刑法”的)。
⽴法机关以“刑法”名称颁布的,系统性地规定犯罪与刑罚的法律,即狭义的刑法。
注意:刑法修正案的来由,⽬前有七个刑法修正案。
2.单⾏刑法。
刑法典之外,独⽴地规定了犯罪与刑罚的法律。
这类单⾏刑法的特点在于,它规定的内容也是犯罪与刑罚,⽽没有其它的规定;但是,它所规定的内容仅仅涉及某⼀个⽅⾯,⽽不像刑法典⼀样,系统地规定犯罪与刑罚。
⽬前我国的单⾏刑法只有全国⼈⼤常委会1998年12⽉29⽇颁布的《关于惩治骗购外汇、逃汇和⾮法买卖外汇犯罪的决定》。
刑法总论讲授大纲绪论一.学科发展贝卡利亚《论犯罪与刑罚》“刑法学之父”二.概念及研究对象研究刑法及其所规定的犯罪、刑罚和刑事责任的一门学科三.研究方法1.根本方法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2.具体方法分析方法:分析法律(阶级分析,定量分析,定性分析,逻辑分析)比较方法:占有丰富资料基础上的比较历史方法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综合方法四.学科体系1.刑法总论犯罪论:概述,基本原则,效力范围,犯罪概念,犯罪构成……刑罚论2.刑法各论以中国刑法为蓝本第一章概述第一节概念和性质一.概念1.规定犯罪,刑罚和刑事责任的部门法。
具体地说,刑法是以国家名义规定什么行为是犯罪,并给犯罪人以何种刑罚处罚的法律。
2.广义和狭义之分(1)狭义:刑法典(2)广义:除狭义的刑法典外,还包括单行刑法和附属刑法——①单行刑法指的是最高立法机关在某一个或几个方面修改,补充刑法典的刑法规范②附属刑法指的是在其他刑事法律当中涉及犯罪,刑罚和刑事责任的条款3.刑法修正案:对刑法典的某些条款进行修正补充后,未破坏刑法典统一性,并且直接纳入刑法典二.性质1.阶级性质:刑法属于历史范畴,其性质由国家的性质决定2.法律性质:特点有二——调整的社会关系更为广泛:①其他法律部门的保护法和后盾②调整方法不同(刑罚)。
严厉性更强第二节刑法的创制和发展一.创制1.高铭暄《新中国刑法的孕育与诞生》2. 1979年,第一部刑法典颁布,遵循“宜粗不宜细”的指导思想我国1949年至1979年30年间没有刑法,只是在建国初期有三个单行刑法:《惩治反革命条例》、《惩治贪污条例》和《惩治妨害国家货币条例》。
1979年7月1日颁布第一部刑法,1980年1月1日开始实施。
1980年至1997年,先后颁布了24个单行刑法,对刑法进行修改补充。
二.全面发展1997年3月14日对刑法进行修订,颁布了1997年刑法,也就是现行刑法。
第三节刑法的制定根据刑法典第一条一.法律根据:宪法——具体要求1.刑法必须依据宪法的精神和原则来制定,修改和补充2.刑法的规定及其解释不得与宪法相抵触否则失去效力3.刑法的规定必须是宪法规定的具体化和法律化4.刑事立法必须根据宪法所规定的立法权限和程序进行二.实践根据:既不能凭主观臆断,也不能照搬前人或外国现成的东西第四节刑法的任务(机能,作用)刑法典第二条一.惩罚犯罪与保护人民的统一:前者是手段,后者是目的1.保护国家根本政治制度(首要任务)2.保护国家经济制度3.保护公民权利,人身权利和其他权利4.维护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二.保障机能与保护机能的统一1.保障机能:保障无罪的人不受追究;保障犯罪的人不受法外刑2.保护机能:对犯罪人给予刑罚的目的在于保护社会免受犯罪侵害第五节刑法体系一.则:总则,分则和附则(编)二.章,节,条,款,项,段(前段,中段,后段;前段,后段)三.但书:补充前段;前段的例外;对前段的限制四.附则:刑法典第四百五十二条试行日期;界定该刑法典与之前单行刑法的关系第六节刑法解释一.概念和意义对刑法规范的含义进行阐释;刑法规定具有抽象性;法律稳定性二.分类和类型1.按效力划分为立法,司法和学理解释(1)立法解释:由最高国家立法机关即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作出,通常包括三种情况①在刑法中用条文对有关刑法术语所作的解释②在法律的起草说明或者修订说明中所作的解释③刑法施行过程中,立法机关对发生歧义的规定所作的解释(2)司法解释:由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作出(3)学理解释:国家宣传机构,社会组织,教学科研单位,专家学者作出,但无法律效力2.从解释方法的角度分为文理解释和论理解释(1)文理解释(2)论理解释:当然解释(正意解释和反意解释);扩张解释;限制解释第二章刑法基本原则第一节概念的界定及意义我国刑法第3条规定:“法律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依照法律定罪处刑;法律没有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不得定罪处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