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性红斑狼疮
- 格式:doc
- 大小:420.00 KB
- 文档页数:23
中医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完整版)(一)辨证要点系统性红斑狼疮是一本虚标实之证,标实表现为火热亢盛,本虚为肝肾阴亏为主,辨证主要是分清标本虚实。
标实为火热亢盛,但有实火与虚火之分。
实火为外感热毒与心肝积热合邪,热毒入营所致,多见于急性发作期或亚急性期发作阶段。
虚火为肝肾阴虚,阴虚火热所致,多见于缓解期。
本虚多涉及五脏,尤以肝肾心脾为常见。
辨证时需注意病位。
病以阴虚为本,但久病则阴损及阳,而致阴阳两虚,也需详辨。
(二)治疗要点益气养阴,调补肝肾是本病治疗的基本方法,急性期及亚急性期辅以清热解毒,凉血化斑;慢性期多兼血瘀,佐以活血化瘀。
(三)辨证分型治疗1.热毒炽盛证:主症:起病急骤,壮热,面部红赤斑疹,关节肌肉疼痛,甚则烦躁口渴,神昏谵妄,或手足抽搐,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质红绛,苔黄腻,脉弦数。
治法:清热解毒,凉血护阴。
方药:清瘟败毒饮加减。
本方综合白虎汤、犀角地黄汤、黄连解毒汤等加减化裁而成。
方中石膏、知母清阳明经之大热,犀角清热凉血解毒,地黄养阴清热凉血止血,芍药和营泄热,牡丹皮泻血中伏热,凉血散瘀,玄参凉血解毒,黄连、黄芩、栀子、连翘清热泻火解毒,竹叶清心除烦,桔梗载药上行,合而为清热凉血解毒之大剂。
加减:若热盛动风而见手足抽搐者,可加羚羊角、玳瑁、钩藤等以清热熄风;若热毒内陷,神昏谵妄,可加安宫牛黄丸或紫雪丹。
2.肝肾阴虚证:主症:病程迁延,低热不退,头晕目眩,耳鸣,口燥咽干,面部红斑,五心烦热,腰酸,关节酸痛,头发脱落,月经不调,舌质红,苔薄黄,少津,脉细数。
治法:养阴清热,滋补肝肾。
方药:知柏地黄丸加减。
方中熟地滋肾,山茱萸养肝,山药健脾,泽泻宣泄肾浊,牡丹皮清泻肝火,茯苓淡渗脾湿,开合相济,三阴并治。
更用知母,滋阴清热,黄柏清热坚阴。
加减:若兼见遗精、盗汗者,可加金樱子、龙骨、牡蛎。
月经不调者,加当归、牛膝、益母草。
胁痛者加鳖甲、川楝子。
3.肝郁血瘀证:主症:面颊部暗红斑,或皮肤瘀斑,胁肋疼痛,腹胀,月经不调,舌质淡暗,脉弦。
系统性红斑狼疮健康教育
系统性红斑狼疮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SLE) 是一种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可以影响全身多个器官和系统。
它通常以慢性皮肤病变和全身炎症反应为特征,病情严重者可能损害肾脏、心脏、肺部、神经系统等重要器官。
为了提高大众对于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认识和预防意识,以下是一些相关的健康教育内容:
1. 避免太阳暴晒:阳光中的紫外线对于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而言可能加重病情。
因此,在阳光强烈的时候,尽量待在室内或者选择防晒措施,如涂抹防晒霜、戴帽子、穿遮阳服等。
2. 规律生活,避免过度疲劳: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避免过度劳累和疲劳,对于管理病情非常重要。
适当的休息和睡眠,有助于增强免疫系统的功能。
3. 健康饮食:均衡的饮食对于维持免疫系统的正常功能非常重要。
建议摄入丰富的蔬菜、水果、全谷物、低脂肪乳制品、瘦肉和鱼类等食物,避免过多的盐、糖和饱和脂肪。
4. 注意药物治疗:针对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治疗通常包括抗炎药和免疫调节药物。
在使用任何药物之前,要咨询医生并按照医嘱使用,遵守药物的用量和使用时间,以避免不良反应和药物相互作用。
5. 定期检查和随访:定期进行检查和随访是管理系统性红斑狼疮的重要环节。
通过定期检查,可以及早发现并控制病情的进
展,使治疗更加及时和有效。
请注意,以上信息仅为健康教育目的,如果您或您身边的人有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症状或需治疗建议,请咨询专业医生的意见。
系统性红斑狼疮(五篇范文)第一篇:系统性红斑狼疮从免疫学角度谈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摘要】红斑狼疮(sle)是一个累及身体多系统多器官,临床表现复杂,病程迁延反复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红斑狼疮可分为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和盘状红斑狼疮(DLE)两大类。
系统性红斑狼疮即SLE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病因和发病机制一直是研究的热点。
导致SLE患者组织损伤的基本原因是致病性自身抗体的产生。
这些抗体的产生起源于复杂的机制,几乎涉及免疫系统的各个环节。
本文主要阐述了SLE的发病机制和最新治疗进展。
【关键词】系统性红斑狼疮;免疫学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是一种表现有多系统损害的慢性系统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其血清具有以抗核抗体为代表的多种自身抗体,其作用机制复杂。
1.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发病机制及免疫异常 1.1致病性自身抗体自身抗体也可以出现在健康个体而不引起机体损害,并且它们有可能起着保护性作用。
SLE患者体内的致病性自身抗体具有特殊的致病性能。
① 以IgG型抗体为主,与自身抗原有很高亲和力。
一项IgG型抗内皮细胞抗体与狼疮疾病活动的相关性实验结果表明:IgG-AECA的阳性率在SLE活动期组、SLE缓解期组及健康对照组中分别为53.8﹪、24.0﹪、0,3组的阳性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SLE活动组高于SLE缓解期组。
SLE患者血清IgG-AECA及滴度水平可能在SLE的病情活动中起重要作用。
IgG-AECA的滴度水平在经治疗后的缓解期患者低于SLE活动期患者,可作为【】评估治疗效果及判断疾病活动性的指标之一1。
② 抗血小板抗体及抗红细胞抗体。
自身抗体街道的红细胞和血小板破坏是狼疮患者溶血性贫血和血小板减少症发生的重要因素。
Pujol 等对90例患者的56份血清进行抗血小板检测发现,90例患者中有29例患有血小板减少症,血小板减少症与抗血小板抗体的出现具有显著相关性。
系统性红斑狼疮临床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一、概述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是一种典型的系统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其血清学特点是具有多种自身抗体,特别是产生针对细胞核成分的自身抗体。
它可引起皮肤、关节、浆膜、心脏、肾脏、神经系统、血液系统等多系统损害。
本病在世界各地均有发病,患病率为0.004%~0.025%,多见于青年女性,男女比为1:9,生育年龄男女发病率之比为1: 30,发病高峰在15~40岁。
未经有效治疗的患者生存时间短,死亡率高,但系统性红斑狼疮不是不治之症,近年经积极有效治疗后生存时间延长,死亡率明显下降。
SLE的病因尚不明确,目前一般认为是多因性的,其发病与遗传素质、雌激素水平、紫外线照射、某些药物及食物、感染等多种因素有关。
其中遗传因素在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发病中有重要影响,人类组织相容性抗原HLA-DRz及HLA-DR。
位点与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发病相关,因此,认为是多基因复合性疾病。
以上各种因素相互作用,导致T淋巴细胞减少、T抑制细胞功能降低、T抑制—诱导细胞(CD4+2H4+)亚群减少或反T 抑制细胞亚群增多、B细胞过度增生,产生过量的自身抗体,并与体内相应的自身抗原结合形成相应的免疫复合物,沉积在皮肤、关节、小血管、肾小球等部位,在补体的参与下,引起急慢性炎症及组织坏死(如狼疮肾炎),或抗体直接与组织细胞抗原作用,引起细胞破坏(如红细胞、淋巴细胞及血小板壁的特异性抗原与相应的自身抗体结合,分别引起溶血性贫血、淋巴细胞减少症和血小板减少症),从而引起机体的多系统损害。
细胞因子IL-4、IL-6在SLE患者中分泌增加,脑脊液中高水平IL-6与中枢神经狼疮活动有关。
总体看,T细胞是与自身耐受的建立和维持有关的主要细胞,正常情况下的T细胞耐受是通过在胸腺中对自身反应性T细胞的消除来达到,并通过外周无能机制来维持。
SLE 的发生可能与自身T细胞耐受的破坏有关。
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是一种有多系统损害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其血清具有以抗核抗体为代表的多种自身抗体。
SLE的患病率因人群而异,全球平均患病率为12〜39/10万,北欧大约为40/10万,黑人中患病率约为100/10万。
我国患病率为30.13〜70. 41/10万,以女性多见,尤其是20〜40岁的育龄女性。
在全世界的种族中,汉族人SLE发病率位居第二。
通过早期诊断及综合性治疗,本病的预后较前明显改善。
病因一、遗传1. 流行病学及家系调查有资料表明SLE患者第1代亲属中患SLE者8倍于无SLE患者家庭,单卵双胞胎患SLE 者5〜10倍于异卵双胞胎。
然而,大部分病例不显示有遗传性。
2. 易感基因多年研究已证明SLE是多基因相关疾病。
有HLA-III类的C2或C4的缺损,HLA-II类的DR2、DR3频率异常。
推测多个基因在某种条件(环境)下相互作用改变了正常免疫耐受性而致病。
二、环境因素1. 阳光紫外线使皮肤上皮细胞出现凋亡,新抗原暴露而成为自身抗原。
2. 药物、化学试剂、微生物病原体等也可诱发疾病。
三、雌激素女性患者明显高于男性,在更年期前阶段为9∶1,儿童及老人为3∶1。
发病机制及免疫异常外来抗原(如病原体、药物等)引起人体B细胞活化。
易感者因免疫耐受性减弱,B 细胞通过交叉反应与模拟外来抗原的自身抗原相结合,并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使之活化,在T细胞活化剌激下,B细胞得以产生大量不同类型的自身抗体,造成大量组织损伤。
一、致病性自身抗体这类自身抗体的特性为:1.以IgG型为主,与自身抗原有很高的亲和力,如DNA抗体可与肾组织直接结合导致损伤。
2.抗血小板抗体及抗红细胞抗体导致血小板和红细胞破坏,临床出现血小板减少和溶血性贫血。
3.抗SSA抗体经胎盘进入胎儿心脏引起新生儿心脏传导阻滞。
4.抗磷脂抗体引起抗磷脂抗体综合征(血栓形成、血小板减少、习惯性自发性流产),抗核糖体抗体又与NP-SLE相关。
二、致病性免疫复合物SLE是一个免疫复合物病。
免疫复合物(IC)由自身抗体和相应自身抗原相结合而成,IC能够沉积在组织造成组织的损伤。
本病IC增高的原因有:1.清除IC的机制异常。
2.IC形成过多(抗体量多)。
3.因IC的大小不当而不能被吞噬或排出。
三、T细胞和NK细胞功能失调SLE患者的CD8+T细胞和NK细胞功能失调,不能产生抑制CD4+T细胞的作用,因此在CD4+T细胞的剌激下,B细胞持续活化而产生自身抗体。
T细胞的功能异常以致新抗原不断出现,使自身免疫持续存在。
病理主要病理改变为炎症反应和血管异常,它可以出现在身体任何器官。
中小血管因IC沉积或抗体直接侵袭而出现管壁的炎症和坏死,继发的血栓使管腔变窄,导致局部组织缺血和功能障碍。
受损器官的特征性改变是:1.苏木紫小体(细胞核受抗体作用变性为嗜酸性团块)2.“洋葱皮样病变”即小动脉周围有显著向心性纤维增生,明显表现于脾中央动脉,以及心瓣膜的结缔组织反复发生纤维蛋白样变性而形成赘生物。
此外,心包、心肌、肺、神经系统等亦可出现上述基本病理变化。
临床表现临床症状多样,早期症状往往不典型。
一、全身表现活动期患者大多数有全身症状。
约90%的患者在病程中出现各种热型的发热,尤以低、中度热为常见。
此外尚可有疲倦、乏力、体重下降等。
二、皮肤与黏膜表现80%患者在病程中出现皮疹,包括颊部呈蝶形分布的红斑、盘状红斑、指掌部和甲周红斑、指端缺血、面部及躯干皮疹,其中以鼻梁和双颧颊部呈蝶形分布的红斑最具特征性。
SLE皮疹多无明显瘙痒。
口腔和鼻黏膜的痛性溃疡较常见,常提示疾病活动。
系统性红斑狼疮常见皮疹狼疮特异性皮疹急性皮疹:如颊部红斑亚急性皮疹:如亚急性皮肤型红斑狼疮(SCLE)慢性皮疹:如盘状红斑,狼疮性脂膜炎,黏膜狼疮,肿胀性狼疮,冻疮样狼疮等非特异性皮疹光敏感、脱发、甲周红斑、网状青斑、雷诺现象等三、浆膜炎半数以上患者在急性发作期出现多发性浆膜炎,包括双侧中小量胸腔积液,中小量心包积液。
四、肌肉关节表现关节痛是常见的症状之一,出现在指、腕、膝关节,伴红肿者少见。
常出现对称性多关节疼痛、肿。
10%的患者因关节周围肌腱受损而出现Jaccoud关节病,其特点为可复的非侵蚀性关节半脱位,可以维持正常关节功能,关节X线片多无关节骨破坏。
可以出现肌痛和肌无力,5%〜10%出现肌炎。
有小部分患者在病程中出现股骨头坏死,目前尚不能肯定是由于本病所致或为糖皮质激素的不良反应之一。
五、肾脏表现27.9%〜70%的SLE病程中会出现临床肾脏受累。
中国SLE患者以肾脏受累为首发表现的仅为25.8%。
肾脏受累主要表现为蛋白尿、血尿、管型尿、水肿、高血压,乃至肾衰竭。
有平滑肌受累者可出现输尿管扩张和肾积水。
六、心血管表现患者常出现心包炎,可为纤维蛋白性心包炎或渗出性心包炎,但心包填塞少见。
可出现疣状心内膜炎(Libman-Sack心内膜炎),病理表现为瓣膜赘生物,与感染性心内膜炎不同,其常见于二尖瓣后叶的心室侧,且并不引起心脏杂音性质的改变。
通常疣状心内膜炎不引起临床症状,但可以脱落引起栓塞,或并发感染性心内膜炎。
约10%患者有心肌损害,可有气促、心前区不适、心律失常,严重者可发生心力衰竭导致死亡。
可以有冠状动脉受累,表现为心绞痛和心电图ST-T改变,甚至出现急性心肌梗死。
除冠状动脉炎可能参与了发病外,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加速了动脉粥样硬化,抗磷脂抗体导致动脉血栓形成。
七、肺部表现约35%的患者有胸腔积液,多为中小量、双侧性。
除因浆膜炎所致外,部分是因低蛋白血症引起的漏出液。
SLE所引起的肺间质性病变主要是急性、亚急性期的磨玻璃样改变和慢性期的纤维化,表现为活动后气促、干咳、低氧血症,肺功能检查常显示弥散功能下降。
约2%患者合并弥漫性肺泡出血(DAH),病情凶险,病死率高达50%以上。
肺泡灌洗液或肺活检标本的肺泡腔中发现大量充满含铁血黄素的巨噬细胞,或者肺泡灌洗液呈血性对于DAH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肺动脉高压在SLE患者中并不少见,是SLE预后不良的因素之一。
其发病机制包括肺血管炎、雷诺现象、肺血栓栓塞和广泛肺间质病变。
主要表现为进行性加重的干咳和活动后气短,超声心动图和右心漂浮导管可帮助诊断。
八、神经系统表现神经精神狼疮(neuropsychiatric lupus,NP-SLE)又称狼疮脑病。
中枢神经系统表现包括无菌性脑膜炎、脑血管病变、脱髓鞘综合征、狼疮性头痛、运动障碍、脊髓病、癫痫、急性意识错乱、焦虑状态、认知功能减退、情绪障碍及精神病等。
外周神经系统的有格林巴利综合征、自主神经病、单神经病、重症肌无力、颅神经病变、神经丛病及多发性神经病等。
引起NP-SLE的病理基础为脑局部血管炎的微血栓,来自心瓣膜赘生物脱落的小栓子,或有针对神经细胞的自身抗体,或并存抗磷脂抗体综合征。
腰穿脑脊液检查以及磁共振等影像学检查对NP-SLE诊断有帮助。
九、消化系统表现可表现为食欲减退、腹痛、呕吐、腹泻或腹水等,其中部分患者以上述症状为首发。
早期出现肝功损伤与预后不良相关。
少数可并发急腹症,如胰腺炎、肠坏死、肠梗阻,这些往往与SLE 活动性相关。
消化系统症状与肠壁和肠系膜的血管炎有关。
十、血液系统表现活动性SLE中血红蛋白下降、白细胞和(或)血小板减少常见。
其中10%属于Coombs 试验阳性的溶血性贫血。
血小板减少与血清中存在抗血小板抗体、抗磷脂抗体以及骨髓巨核细胞成熟障碍有关。
部分患者可有无痛性轻或中度淋巴结肿大。
少数患者有脾大。
十一、抗磷脂抗体综合征(antiphospholipid antibody syndrome,APS)可以出现在SLE的活动期,其临床表现为动脉和(或)静脉血栓形成,习惯性自发性流产,血小板减少,患者血清不止一次出现抗磷脂抗体。
SLE患者血清可以出现抗磷脂抗体但不一定是APS,APS出现在SLE为继发性APS。
十二、干燥综合征有约30%的SLE有继发性干燥综合征并存,有唾液腺和泪腺功能不全。
十三、眼部表现约15%患者有眼底变化,如出血、视盘水肿、视网膜渗出物等。
其原因是视网膜血管炎。
另外,血管炎可累及视神经,两者均影响视力,重者可数日内致盲。
早期治疗,多数可逆转。
检查一、一般检查不同系统受累可出现相应的血、尿常规,肝肾功能,影像学检查异常。
有狼疮脑病者常有脑脊液压力及蛋白含量的升高,但细胞数、氯化物和葡萄糖水平多正常。
二、自身抗体患者血清中可以查到多种自身抗体,它们的临床意义是SLE诊断的标记、疾病活动性的指标及提示可能出现的临床亚型。
常见的自身抗体依次为抗核抗体谱、抗磷脂抗体和抗组织细胞抗体。
1. 抗核抗体谱出现在SLE的有抗核抗体(ANA)、抗双链DNA(dsDNA)抗体、抗可提取核抗原(ENA)抗体。
(1)ANA见于几乎所有的SLE患者,由于它特异性低,它的阳性不能作为SLE与其他结缔组织病的鉴别。
(2)抗dsDNA抗体诊断SLE的标记抗体之一,多出现在SLE的活动期,抗dsDNA抗体的滴度与疾病活动性密切相关。
(3)抗ENA抗体谱是一组临床意义不相同的抗体:1)抗Sm抗体:诊断SLE的标记抗体之一。
特异性99%,但敏感性仅25%,有助于早期和不典型患者的诊断或回顾性诊断。
2)抗RNP 抗体:阳性率40%,对SLE诊断特异性不高,往往与SLE的雷诺现象和肌炎柑关。
3)抗SSA(Ro)抗体:与SLE中出现光过敏、血管炎、皮损、白细胞减低、平滑肌受累、新生儿狼疮等相关。
4)抗SSB(La)抗体:与抗SSA抗体相关联,与继发干燥综合征有关,但阳性率低于抗SSA(Ro)抗体。
5)抗rRNP抗体:往往提示有NP-SLE或其他重要内脏的损害。
2. 抗磷脂抗体包括抗心磷脂抗体、狼疮抗凝物、抗β2-糖蛋白1(β2GP1)抗体、梅毒血清试验假阳性等对自身不同磷脂成分的自身抗体。
结合其特异的临床表现可诊断是否合并有继发性APS。
3. 抗组织细胞抗体抗红细胞膜抗体,现以Coombs试验测得。
抗血小板相关抗体导致血小板减少,抗神经元抗体多见于NP-SLE。
4. 其他有少数的患者血清可出现RF和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
三、补体目前常用的有总补体(CH50)、C3和C4的检测。
补体低下,尤其是C3低下常提示有SLE 活动。
C4低下除表示SLE活动性外,尚可能是SLE易感性(C4缺乏)的表现。
四、病情活动度指标除上述抗dsDNA抗体、补体与SLE病情活动度相关外,仍有许多指标变化提示狼疮活动。
包括症状反复的相应检查(新发皮疹、CSF变化、蛋白尿增多)和炎症指标升高。
后者包括红细胞沉降速度(ESR)增快、血清C反应蛋白(CRP)升高、高γ球蛋白血症、类风湿因子阳性、血小板计数增加等。
五、肾活检病理对狼疮肾炎的诊断、治疗和预后估计均有价值,尤其对指导狼疮肾炎治疗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