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格式:pdf
- 大小:601.61 KB
- 文档页数:1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院校代表管理办法第一节院校代表职责 (3)第二节院校代表招聘 (3)第三节工资与奖金制度 (3)第四节院校代表费用及报销制度 (4)第五节院校代表业务操作规范 (5)第一日常工作 (5)一、地区内教研服务网会员的发展 (5)二、地区内教研服务网会员的管理 (6)三、地区市场的调研工作 (7)四、高校样书柜的建设与管理 (8)五、客户沟通 (9)第二业务工作 (9)一、按照教材市场的特点,院校代表的教材营销工作分为两个周期: (9)二、按照工作形式的区分,院校代表的营销工作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10)三、根据教材的产品类别与市场定位的不同,院校代表在实地推广活动中需要结合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营销组合方案。
(12)四、推广过程中,院校代表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3)第三院校代表的报告及工作日志制度 (13)第六节院校代表考核管理办法 (14)第一考评总则......................................................................................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考核目的.........................................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考核意义.........................................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适用范围......................................... 错误!未定义书签。
四、考核原则.........................................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五、考核内容.........................................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考评指标......................................................................................错误!未定义书签。
人力资源管理参考书籍1、加里.德斯勒《人力资源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雷蒙德.A.诺伊等,《人力资源管理获得竞争优势》第三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3、哈佛商学院MBA教程,《人力资源管理》,红旗出版社;4、迈克尔.比尔等《管理人力资本》,华厦出版社;5、劳伦斯.S.克雷曼著,《人力资源管理:获取竞争优势的工具》,机械工业出版社;6、(美)爱德华.拉齐尔,《人事管理经济学》,三联书店;7、约瑟夫等著,《战略薪酬:人力资源管理方法》第二版,社会科学出版社;8、詹姆斯.W.沃克著,《人力资源管理译丛:人力资源战略》,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9、余凯成等,《人力资源管理》,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10、袁坤,《哈佛人才管理学》,中国三峡出版社;11、张德,《人力资源管理》,企业管理出版社;12、彭剑锋、饶征,《基于能力的人力资源系统开发与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3、谢文辉等,《卓越人力制度典范》,石油工业出版社;14、《人力资源管理导论》郑晓明机械工业出版社;15、张再生,《职业生涯管理》,经济管理出版社;16、辛向阳,《薪资革命》,企业管理出版社; 17、马士斌,《生涯管理》,人民日报出版社。
其它可参阅的专业书:人力资源管理: 第十一版 / 亚瑟. 舍曼, 乔治. 勃兰德, 斯科特. 斯耐尔合著大连 : 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1998人力资源管理: 第六版 / R. 韦恩·蒙迪, 罗伯特·M. 诺埃著; 葛新权等译北京 : 经济科学出版社, 1998《人力资源管理》(美)劳埃德.拜厄斯、莱斯利.鲁著李业昆译人民邮电出版社迈克尔.比尔等《管理人力资本》,华厦出版社雷蒙德.A.诺伊等,《人力资源管理获得竞争优势》第三版,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人力资源管理 / 余凯成, 程文文, 陈维政编著大连 : 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1999《转型-与战略匹配的人力资源管理》霍尔比契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张德,《人力资源管理》,企业管理出版社《人力资源管理导论》郑晓明机械工业出版社余凯成等,《人力资源管理》,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谢文辉等,《卓越人力制度典范》,石油工业出版社张再生,《职业生涯管理》,经济管理出版社辛向阳,《薪资革命》,企业管理出版社马士斌,《生涯管理》,人民日报出版社《组织设计与管理》许玉林复旦大学出版社《绩效管理》许玉林复旦大学出版社《薪酬管理》,刘昕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薪酬的最佳方案》,成华著,中央编译出版社,2019年版《人力资源动态诊断手册》,佟天佑著,广东经济出版社,2019年版参加工作之后可参阅的书:人力资源管理实务问答与工作模本 / 李剑编著 /北京 : 中国致公出版社 , 2001人力资源管理实务必备手册 / 李剑编著 /北京 : 中国言实出版社 , 2000人力资源管理及开发手册 / 人力资源经理杂志社编 /广州 : 中山大学出版社 , 2001人力资源管理手册 The IEBM handbook of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 (英)迈克尔·普尔, 马尔科姆·沃纳主编;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编译辽宁教育出版社, 1999人大刘昕译的人力资源管理-构建竞争优势不错加里德斯勒的也值得一看如果能找得到,彼得德鲁克关于人力资源管理的论述不错彭剑峰《人力资源管理概论》,复旦大学出版社许跃文《薪酬管理原理》,复旦大学出版社基于能力的人力资源管理》作者:彭剑锋、饶征,。
社会学专业学生必读/参考书目一、社会学概论1、戴维·波普诺:《社会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安东尼·吉登斯:《社会学》,北京大学出版社。
3、郑杭生主编:《社会学概论新修》,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3为必读书目,2为任选书目;对象:大一学生。
二、社会学理论4、乔纳森·特纳:《社会学理论的结构》,华夏出版社。
5、雷蒙·阿隆:《社会学主要思潮》,华夏出版社。
6、马尔科姆·沃特斯:《现代社会学理论》,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
7、布赖恩·特纳编:《社会理论指南》,世纪出版集团2003年版。
※任选其中两本精读;对象:大二学生。
三、社会学研究方法8、艾尔·巴比:《社会研会方法》,华夏出版社。
9、劳伦斯·纽曼:《社会研究方法:定性和定量的取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0、谢宇:《社会学方法与定量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11、风笑天:《社会学研究方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2、袁方:《社会研究方法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3、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14、Matthew B. Miles & Michael Huberman:《质性资料的分析:方法与实践》,重庆大学出版社。
※分别从8、9,11、12,13、14中任选一本(共三本)精读;对象:大一、大二学生。
四、社会统计学15、卢淑华:《社会统计学》,北京大学出版社。
16、李沛良:《社会研究的统计应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17.柯惠新、沈浩:《调查研究中的统计分析法》,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8、郭志刚:《社会统计分析方法——SPSS软件应用》,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9.戴维·K.希尔德布兰德等:《社会统计方法与技术》,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书名】火祆教入中国考【著者】陈垣【出版者】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索书号】4(2)43/227【馆藏位置】东馆旧平装室]【内容简介】摘自《中华读书报》2005年12月6日《火祆教入中国考》一书,是陈垣所著“古教四考”之一,1922年出版单行本。
中文库本刊阅览室在整理旧报刊时发现了这本书,是此书出版前的抽印本,弥补了我馆藏的空白。
陈垣(1880-1971年),字援庵,自号励耘,广东新会人。
是中国知名的历史学家﹑教育家。
自幼好学﹐无师承﹐靠自学闯出一条广深的治学之路。
在宗教史﹑元史﹑考据学﹑校勘学等方面﹐著作等身﹐成绩卓著﹐受到国内外学者的推崇。
“古教四考”,是陈垣研究中国古代四种外来宗教的四篇考证性文章。
它们分别是《元也里可温教考》(1917年)、《开封一赐乐业教考》(1919年)、《火祆教入中国考》(1922年)、《摩尼教入中国考》(1922年)。
这些专论有的是连载于上海商务印书馆的《东方杂志》上,或者是北京大学《国学季刊》杂志上,有的则是以单行本出版。
“古教四考”在问世之后的若干年内,又经作者几番增删修订,重新整理,再版发行。
由于它们题材相关、体例相近,特别是以其独特的视角、丰富的资料、精详的考据、填补空缺的创举,为民国学术界开拓出一片新的学术领地——古代宗教史研究、古代中西文化交流史研究,因此,后世一般合称之为“古教四考”。
“古教四考”使陈垣登上史坛,走向世界。
《火祆教入中国考》共分十二章。
文章考证了火祆教起源于波斯“弃黑暗而趋光明”的拜火教,北朝初期传入中国,称“天神”、“胡天神”、“火神”,至唐朝初缩写“天神”二字始创“祆”字,故有火祆教之名。
文章还揭示了唐代尊崇火祆教,多设火祆祠的主要原因,是出于怀柔西域的策略。
唐宋以来,学者对于唐朝之大秦景教、摩尼教与火祆教往往不能辨别,混为一谈。
陈垣指出:火祆与景教、摩尼的明显不同在于火祆教不传教、不译经,教民只有胡人,教场名火祆祠,或曰庙;而景教、摩尼均有传经举动,且翻译经典,教民既有外国人,亦有中国人,教场称寺。
中国⼈民⼤学出版社《经济科学译丛》编委会副主编(执⾏海闻基本信息海闻,男,浙江杭州⼈,1952年8⽉出⽣最⾼学历学位:美国加利福尼亚⼤学(戴维斯)经济学博⼠现任职务:北京⼤学汇丰商学院院长学术职称:经济学教授,西⽅经济学专业博⼠⽣导师(国际贸易⽅向)主要学术领域:国际经济学,发展经济学⼯作和学习经历1969.03- 1978.03 ⿊龙江虎林县红卫公社下乡1978.03- 1982.01 北京⼤学经济系学⽣,获经济学学⼠学位1982.01- 1983.12 美国长滩加州州⽴⼤学经济系研究⽣,获经济学硕⼠学位1984.09- 1991.06 美国戴维斯加州⼤学经济系研究⽣,获经济学硕⼠和博⼠学位1988.09- 1990.06 美国加州州⽴⼤学(旧⾦⼭、圣克利门托)经济系讲师1991.06- 1992.08美国加州⼤学(戴维斯)经济系讲师1992.08- 2002.06 美国福特路易斯学院商学院经济系助教授、副教授(终⾝职)1995.02- 北京⼤学中国经济研究中⼼教授1995.02- 2008.05 北京⼤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常务副主任,教授2002.07- 2005.11 北京⼤学校长助理2005.11-2013.11 北京⼤学副校长2008.05-2013.11 北京⼤学深圳研究⽣院院长2005年9⽉⾄今,北京⼤学汇丰商学院院长学术兼职中国留美经济学会会长(1993-1994)福特基⾦会中国经济研究基⾦学术委员会委员(1993-1998)中国⼈民⼤学出版社《经济科学译丛》编委会副主编(执⾏主编)(1995- )中国体制改⾰研究会特约研究员(1998- )天则研究所客座研究员(1998- )北京⼤学出版社学术顾问(1998- )全国外经贸研究成果奖评审委员会委员(1999- )《国际经济学译丛》主编(2000- )中国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促进会副理事长(2000- )中国经济学年会秘书长(2001-2008)北京2008年奥运会申办委员会经济问题专家(2001)卫⽣部政策与管理研究专家委员会委员(2001-2005)中国经济学年会理事会理事长(2007- )专家顾问委员会委员:《WTO经济导刊》、《现代商业银⾏》、《医院管理论坛》、China Economic Journal等编委:《国际经济评论》、《经济前沿》、《中国卫⽣经济》、《卫⽣软科学》、《中国医疗前沿》、Journal of Economic Research、Asian Business & Management等中国世界经济学会副会长主要著作和译著《国际贸易:理论、政策、实践》,上海⼈民出版社,⾹港智慧出版有限公司,1993年《管理中的经济学》(与林双林合著),上海⼈民出版社,1995年《现代⼯商管理丛书》(与尹尊声主编)上海⼈民出版社,1995年《转轨中的俄罗斯经济》(主编),企业管理出版社,1996年《中国乡镇企业研究》(主编),中华⼯商联出版社,1997年《现代经济学管理学教科书系列》,(与易纲主编)上海⼈民出版社,1997年《国际经济学:理论与政策》(克鲁格曼和奥伯斯法尔德著),(译校),中国⼈民⼤学出版社,1998年(第3版),2002年(第5版),2006年(第6版)《战略性贸易政策与新国际经济学》(克鲁格曼主编),(译校),中国⼈民⼤学出版社,2000年《中国:经济转型与经济政策(北京⼤学中国经济研究中⼼简报汇编1995-1999)》(与卢锋主编),北京⼤学出版社,2000年《国际经济学译丛》(执⾏主编),中国⼈民⼤学出版社和北京⼤学出版社,2001年《国际贸易》(与林德特、王新奎合著),上海⼈民出版社,2003年《今⽇⾃由贸易》(巴格⽡蒂著)(译校),中国⼈民⼤学出版社,2004年《捍卫全球化》(巴格⽡蒂著)(译校),中国⼈民⼤学出版社,2008年主要论⽂“贸易逆差的差异——处理国际贸易数据差异⽅法探析”,《国际贸易》2000年第03期“加⼊WTO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个⾥程碑”,《国际经济评论》,2001年第03-04期“中国经济的发展及对世界经济的影响”,《中国对外贸易》,2004年第11期“农村的经济发展、公共卫⽣和医疗保险制度”,《市场与⼈⼝分析》2005年02期“中国进出⼝弹性实证分析: 1999-2003年”,《经济与管理研究》,2006年第01期“国际⽣产与贸易格局的新变化”,《国际经济评论》, 2007年第01期“新型合作医疗引⼊商业保险模式效果评价研究”,《中国医院管理》,2007年01期“对外开放对中国经济发展的作⽤及挑战”,《国际经济评论》,2008-05-27“加⼊WTO对中国经济结构和改⾰的影响”,《国际贸易问题》,2008-08-15“医疗保险单病种付费政策的经济学分析”,《经济经纬》,2008年05期“抓住机遇,让企业在调整中升腾”,《当代经济》,2008年10期“How Successful Has Chinese Enterprise Reform Been” (with Woo, Fan, and Jin), 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 Vol.18, 410-437, 1994.“Decentralized Socialism and Macroeconomic Stability: Lessons from China in the 1980’s” (with Fan and Woo), in M. Guitian and R. Mundell (ed.), Inflation and Growth in China, Washington D.C, IMF, 1996.“Agricultural Policy Adjustment in the Process of Trade Liberalization”, in Peter Drysdale and Song Ligang (ed.), China and WTO: Strategic Issues and Quantitative Assessment, Australia-Japan Research Center and Rouledge, London, 1998.“The WTO and China’s Objectives as a World Trading Power”, in James A.. Dorn (ed.), China in the New Millennium: Market Reforms and Social Development, Cato Institute,1998.“The Impacts of The Asian Economic Crisis on China's Foreign Trade” (with Kaifeng Zhong), CCER Working PaperNo.E1999010 & No.E1999010.1 , June, 1999.“Discrepancies in International Data: An Application to China-Hong Kong Entrepot Trade” (with Feenstra, Woo, and Yao),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May 1999.“The U.S.-China Bilateral Trade Balance: It’s Size and Determinants”, (with Feenstra, Woo and Yao), NBER Working Paper 6598, June 1999.“Global Impacts of China’s Accession to the WTO”(with Zhao and Luo), China’s Integration with the World Economy: Repercussions of China’s Accession to the WTO, Edited by Kyung Tae Lee et al, KIEP, Korea, 2002.“China’s WTO Membership: Implications for the Domestic Economy”, Dilemmas of China’s Growth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edited by Liang Song, 2002. “China’s FTA Policy and Practice” (with Li), Northeast Asian Economic Integration: Prospects for a Northeast Asian FTA, Edited by Yangseon Kim et al, KIEP, Korea 2003.“The Short-Term Impact of SARS on the Chinese Economy”, (with Zhao, Wang, and Hou), Asia Economic Papers, Vol. 3, Issue 1 - Winter 2004.“A Bilateral or Trilateral FTA?” (with Zhang), Strengthening Economic Cooperation in Northeast Asia, Edited by Yoon Hyung Kim et al, KIEP, Korea, 2004.“Pros and Cons of International Use of the RMB for China”, (with Yao), Currency Internationalization: Global Experiences and Implications for the Renminbi, Edited by Wensheng Peng and Chang Shu, 2010.报刊⽂章“⽹络挑战经济学教育”,《中国经济导报》1999/06/28“不应僵化理解‘民族经济’”,《经济参考报》1999/12/08“积极的参与全球化进程”,《中国经济时报》1999/12/10“经济全球化美国化”,《中国改⾰报》1999/12/22“电信开放提速还是观望?”《中国经营报》2000/02/15“加⼊WTO对中国经济的深远影响”《⾦融法苑》2000/04“PNTR表决有惊⽆险”,《每⽇新报》2000/05/22“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国财经报》2000/0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