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文学第四章
- 格式:ppt
- 大小:1.89 MB
- 文档页数:3
比较文学》复习笔记(仅供参考)第一章:比较文学的名与实:“比较文学”作为专用术语,并具有了现代的文学研究意义上的内涵,是1827年法国著名批评家魏尔曼在巴黎大学讲学时开始使用的。
英文中的“比较文学一词是英国著名文学教授波斯奈特在《比较文学》一书中给予确定并使用的。
荷兰唯物主义哲学家斯宾诺莎的名言:任何规定都同时是否定一样,比较文学不可能因为定义的束缚而停止发展。
第一节:比较文学ABC第二节:定义的多重建构法国学者率先提出过比较文学的定义,法国法。
基亚提出“比较文学并非比较。
比较文学实际只是一种被误称了的科学方法,正确的定义是:国际文学关系史。
”卡雷大力倡导研究文学间的“事实联系”,他指出:比较文学是文学史的一支,它研究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作品之间的关联,它格外注重被研究对象之间的事实联系。
梵。
第根总结说:真正的比较文学的特质是把尽可能多的来源不同的事实采纳在一起,以便充分地把每一个事实加以解释,是扩大认识的基础,以便找到尽可能多的种种结果的原因。
起点,放送者:作家、著作、思想;到达点,接受者;经过的媒介者:传递者。
美国:亨利。
雷马克:比较文学是一国文学与另一国或多国文学的比较,是文学与人类其他表现领域的比较。
持有这种观点的学者称为“美国学派”。
奥尔德里奇:比较文学是从超越一国民族文学的角度或者从与其他一门或几门知识学科的相互关联中,对文学现象进行研究。
俄苏:比较文学被称为历史——比较文艺学,代表维谢洛夫斯基。
日尔蒙斯基:历史——比较文艺学是文学史的一个分支,它研究国际联系和国际关系,研究世界各国文艺现象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中国:杨周翰:主张对文学的主题、文学类型、文学潮流、批评和审美标准或诗学进行比较研究,研究相互影响;把文学与其他文艺领域进行比较,研究其关系;在相互比较中发现一些文学发展的共同规律。
钱钟书、季羡林、现任比较文学学会会长乐黛云。
当前中国学者较为认同的另一种定义为:比较文学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的文学研究第三节:学科的一般性质与比较文学相关的概念主要有民族文学、国别文学、总体文学、世界文学。
比较文学练习思考题参考答案第一章思考题1、解释名词:(1)比较文学:比较文学是一门以探寻人类文学共同规律和民族文学特色为宗旨,以跨文化研究为实质的文学研究;它以对话作为方法论基础,对不同文化体系的文学之间的历史事实关系、美学价值关系以及学科交叉关系进行汇通的研究。
(2)民族文学:民族文学指的是在多民族国家中那些保持着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传统与民族语言文字的民族,他们遵循共同的美学标准,所保留下来的具有本民族特质的书面和口头文学。
(3)国别文学:国别文学又叫国家文学,是按照国家这个政治概念和地域人为划分成的文学,他可以由多个民族文学组成,也可以是单一民族文学所构成。
(4)总体文学:总体文学又叫一般文学,是指为了找出具有普遍性规律,对所有的文学现象所进行的全面、综合性的研究。
(5)世界文学:在德国著名文学家歌德的思想中,世界文学被赋予了个民族文学应该交流其独特精神财富的含义。
2、谈谈你对比较文学宗旨的理解。
比较文学的宗旨是“探寻人类文学共同规律民族文学特色”,比较文学的宗旨是任何其他形式的文学研究不能取代的。
一般的国别文学研究,可以在本文化体系内探索文学演变规律,看到民族文学的独特性,但达不到寻求人类文学共同规律目的。
而且其民族文学特色没有其他民族文学的参照比较,也是自说自话,无从谈起。
而一般的文学理论研究,研究的是文学的普遍性规律,确以忽略各自民族文学的独特性为特点。
只有在比较文学研究中,通过跨文化的文学比较,对人类文学的共同规律和民族文学特色两个方面都是一种自觉。
在比较文学研究中,这两者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互为表里,互相依存,两者不容分割。
3、为什么说“跨文化”是比较文学研究的实质?跨文化研究是对比较文学研究对象确定的根本依据。
跨国界、跨语言、跨民族等都不是根本依据。
蒙藏民间文学的比较没有跨国,但是比较文学,英、美文学没有跨语言,印度英语作家的创作与英国文学比较,没有跨语言,却是比较文学研究,海外华文文学研究也是比较文学;印度人祖先和伊朗人祖先都是雅利安人,他们的古代文学比较,当然是比较文学。
乐黛云、陈跃红等《⽐较⽂学原理新编》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第四章⾄第五章【圣才出品】第4章研究领域:范式的形成及其发展4.1复习笔记⼀、⽅法与范式的互动(⼀)普遍的研究实践1.跨⽂化的研究范式依赖的条件(1)研究的特定学术⽬标,即多种民族⽂化的某些共同规律性研究;(2)适应于这⼀⽬标的⽐较⽅法。
2.⽐较⽂学研究与其最重要的⽐较⽅法原则之间的关系(1)⼀种研究类型的形成总是会与某些特定的研究⽅法产⽣⾎⾁相关的联系,但是,类型不等于⽅法,甚⾄⽅法本⾝也并不总是注定⾮得从研究类型的母体⽣长出来不可。
(2)⼀种研究类型常常需要运⽤多种具体的研究⽅法去展开研究,⽽另⼀⽅⾯也存在这样的情况,即⼀种具体的研究⽅法也会根据需要⽽被运⽤到不同的研究类型当中去。
(3)具体⽅法在研究类型中运⽤的情形①在最基本的⽅法层⾯,⽐较⽂学研究作为⽂学研究的⼀个重要范式和切⼊途径,⼀般⽂学研究的基本⽅法不同程度地都会有选择地被运⽤于其间。
②“⼀般⽂学研究的基本⽅法”:主要是指曾经适应于国别⽂学的研究⽅法,它⾄少包括⽂学史、⽂学理论和⽂学批评等⽅⾯的研究⽅法原则。
③⽐较⽂学研究要求研究者以跨⽂化的、国际的眼光去看待和分析问题,因此就理所当然地要运⽤属于⽐较⽂学的研究⽅法去解决问题。
④对于更深⼀层次的⽐较⽂学⽽⾔,它并不满⾜于仅仅发现差异和特点,⽽是要试图寻找不同⽂化的⽂学之间的某些中介话语和理论“共相”,即某些可能与⼈类发展共性有关的⽂学和⽂化价值的规律及其普遍性。
(⼆)⽅法与范式的互动1.⽐较⽂学中常提及的两种基本⽅法注重历史性的实证⽅法和注重⽂学性的审美批评⽅法,前者是影响研究的⽅法学标志,⽽后者是平⾏研究的理论旗帜2.新的⽐较⽂学研究策略新的⽐较⽂学研究策略:它将历史⽅法和批评精神结合起来,将案卷意见与“⽂本阐释”结合起来,将社会学家的审慎与美学家的⼤胆结合起来,从⽽最终⼀举赋予我们的学科以⼀种有价值的课题和⼀些恰当的⽅法。
3.国内⽐较⽂学消亡论的⽀点国内⽐较⽂学消亡论的⽀点:⽐较⽂学作为以国际性的眼光和⽐较⽅法研究⽂学的学科,⼀旦等到其他多数⽂学研究学科的⼈们都具备这种眼光和⽅法意识之后,⽐较⽂学学科也就消亡了。
第四章文类学一、有关文类的几个问题(一)何谓文类?文类即文章的体式、类型、样式、体裁等。
文类学古代又叫文章流别论,文体学等等。
明代徐师曾认为:夫文章之有体裁,犹宫室之有制度,器皿之有法式也。
为堂必敞,为室必奥,为台必四方而高,为楼必狭而修曲,为筥(音ju,圆形竹筐)必圜,为篚必方,为簠(音fu,古代盛谷物的器皿)必外方而内圜,为簋(音gui,古代盛食物的器皿)必外圜而内方,夫固各有当也。
苟舍制度法式,而率意为之,其不见笑于识者鲜矣,况文章乎?美国列文认为,文类就像一座教堂,一所大学,一个国家,不仅有特定的外在形式,而且有内在的制度。
威勒克认为,文类是文学上的组织或结构。
(二)文类的包容性。
英国凯姆斯说,文学类型互相包容,就像颜色一样,往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有时,很难区分彼此。
十分正确。
例如,我国的古典小说受到佛教影响之后,往往把诗歌融进其中。
最典型的要数《西游记》,每一回都有诗歌,或者是描写风景,或者是描写人物,不一而足。
词,诗之余也。
从另一种意义理解,它是诗歌的变体,所以又叫长短句。
其实,还是诗歌与散文的结合,或者说诗歌的散文化。
(三)文类与创作的关系。
法国伏尔泰认为:几乎一切的艺术都受到法则所累,这些法则多半是无益而错误的。
克罗齐也与伏尔泰一样,激烈反对文学分类。
(▲参阅教材第69页)我们认为,文学可以分类,尽管它们有交叉。
犹如马与骡子,还是可以分的。
非马非驴是骡子,动物中有四不像。
二、西方对文体的分类。
(一)柏拉图最早。
在《理想国》卷三,以说故事的叙述方式作为分类标准,即单纯叙述,模仿叙述和混合叙述三种。
合唱队的颂歌是单纯叙述,喜剧和悲剧是模仿叙述,而史诗则是混合叙述。
亚里斯多德在《诗学》中,给文学分类的标准是模仿的媒介、所取的对象、所采用的方式等。
但是实质与柏拉图相同,而且还少了单纯叙述和颂歌,可能是因为颂歌只是悲剧中的成分而非单独的文体。
文艺复兴时期,作家们谈论的文类多,但是理论建树少。
第一节影响的类型正影响:一个民族在政治、经济、或文化诸方面都较为先进发达,因而其文化、文学有能力远播其他民族,并给予其广泛深刻的影响,同时它并未因自己的优势而拒绝接受和吸收其他的民族在文化、文学方面的影响,就称为正影响。
简言之,正影响就是先进的文化、文学与后进的文化、文学之间的正常、互益的影响。
二、反影响:一国文学希望从反面得到自己所需要的外国的影响作用,指那些借批判外国文学,从反面支持本国文学的某种趋势与意图。
三、负影响:一国文学在外来影响刺激下所产生的新的文学流派与思潮,往往被用来反对本国的固有传统或当时占统治地位的理论和文风,这就是文学中的负影响。
四、回返影响:一国文学中的某些因素为某个外国作家所接受,并产生了巨大影响,这种影响回返的现象就是回返影响。
五、超越影响:某些作家在国外的影响,超出本国范围内的影响,这种现象就是超越影响。
六、虚假影响:某些作家有意用虚假的异国题材内容,给自己的作品增加审美情趣,为读者制造某种假象,以便影响他们的审美意向,这种现象就被称为虚假影响。
七、单向影响:一国文学单方面接受别国文学的影响,而没有或不可能产生反影响的现象就是单向影响。
八、双向影响:两个民族文学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借鉴、取长补短的现象就称为双向影响。
九、直接影响:一国或民族的文学影响到另一国或民族的文学,其间没有插入包括其他作家或作品等媒介者,这种影响就是直接影响。
十、间接影响:一国或民族的文学影响到另一国或民族的文学,其间经过了其他作家或作品通过各种方式作为媒介,这种影响即是间接影响。
第二节誉舆学(流传学)一、定义:站在放送者的角度,来对某个民族文学的作家、作品、文体。
甚至整个民族文学在国外的声誉、反响或影响,进行研究。
(P65)二、分类(一)总体影响:一种民族文学或一种思潮和运动所给予接受者的影响。
(二)个别影响:指一个作家或一部作品对接受者的影响。
(三)技巧影响:指放送者所制造的或改进后的文体、艺术形式、创作技巧等一些艺术表现形式影响了接受者。
第四章学派论(第1节法国学派与“影响”研究)
1.法国学派的贡献英语局限在哪里?
法国学派是第一个比较文学学派,因此法国学派算是比较文学研究的先驱学派。
法国学派的维尔曼在巴黎大学开设“各国文学的比较史”课程,虽然并不是经常性的讲座,但是却开启了比较文学研究的大门。
之后的戴克斯特开展经常性的讲座,促进了之后的比较文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而诞生。
第一个阐述法国学派观点的是樊第根,樊第根详细地探讨了比较文学的研究范围、内容和方法。
基亚的《比较文学》确定了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是事实联系,认为比较文学是国际文学关系史。
综上所述,法国学派率先开始了比较文学的研究,认为它的归属是“国际文学关系”;它的研究对象与范围是不同民族文学和各国作家之间的相互关系;它的研究方法是强调事实联系的实证主义方法。
但是法国学派没有走出“欧洲中心论”的藩篱,研究范围也局限在欧洲范围内,这局限了法国学派的视野——没有渊源关系的作家作品被排除在学者们的考察范围之外。
其次法国学派强调事实联系,因此有时会陷入繁琐考证的泥淖,但是这些局限性也预言着其他学派的兴起。
2.影响研究的理论依据是什么?
誉舆学,从影响的发送角度所进行的研究,它包括集团对集团的影响,集团对个人的影响,个人对集团的影响和个人对个人的影响。
渊源学是从“接受者”出发,去追索“发送者”渊源,可以分为印象的渊源,口头的渊源和书面的渊源。
媒介学,包括个人媒介,环境媒介和文字媒介。
1。
第一节影响的类型正影响:一个民族在政治、经济、或文化诸方面都较为先进发达,因而其文化、文学有能力远播其他民族,并给予其广泛深刻的影响,同时它并未因自己的优势而拒绝接受和吸收其他的民族在文化、文学方面的影响,就称为正影响。
简言之,正影响就是先进的文化、文学与后进的文化、文学之间的正常、互益的影响。
二、反影响:一国文学希望从反面得到自己所需要的外国的影响作用,指那些借批判外国文学,从反面支持本国文学的某种趋势与意图。
三、负影响:一国文学在外来影响刺激下所产生的新的文学流派与思潮,往往被用来反对本国的固有传统或当时占统治地位的理论和文风,这就是文学中的负影响。
四、回返影响:一国文学中的某些因素为某个外国作家所接受,并产生了巨大影响,这种影响回返的现象就是回返影响。
五、超越影响:某些作家在国外的影响,超出本国范围内的影响,这种现象就是超越影响。
六、虚假影响:某些作家有意用虚假的异国题材内容,给自己的作品增加审美情趣,为读者制造某种假象,以便影响他们的审美意向,这种现象就被称为虚假影响。
七、单向影响:一国文学单方面接受别国文学的影响,而没有或不可能产生反影响的现象就是单向影响。
八、双向影响:两个民族文学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借鉴、取长补短的现象就称为双向影响。
九、直接影响:一国或民族的文学影响到另一国或民族的文学,其间没有插入包括其他作家或作品等媒介者,这种影响就是直接影响。
十、间接影响:一国或民族的文学影响到另一国或民族的文学,其间经过了其他作家或作品通过各种方式作为媒介,这种影响即是间接影响。
第二节誉舆学(流传学)一、定义:站在放送者的角度,来对某个民族文学的作家、作品、文体。
甚至整个民族文学在国外的声誉、反响或影响,进行研究。
(P65)二、分类(一)总体影响:一种民族文学或一种思潮和运动所给予接受者的影响。
(二)个别影响:指一个作家或一部作品对接受者的影响。
(三)技巧影响:指放送者所制造的或改进后的文体、艺术形式、创作技巧等一些艺术表现形式影响了接受者。
第四章比较文学中国学派课程:中外文学比较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中国学派的理论核心及于法国学派和美国学派的异同之处,中国学派跨文明的内在含义。
重点和难点:1、中国学派提出者的跨文明考虑2、跨文明背景与法美学派的异同之处。
3、研究范式有哪些,各自特点。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和讨论结合,多媒体课件辅助。
教学过程:一、背景中国比较文学经过多年的实践,尤其是近十余年中国大陆比较文学的复兴,实际上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基本理论特征及其方法论体系。
本文试图对这一基本理论特征及其方法论体系作一初步的总结和粗线条的勾勒,以就教于方家。
如果说法国学派以“影响研究”为基本特色,美国学派以“平行研究”为基本特色,那么,中国学派可以说是以“跨文明研究”为基本特色。
(详后论证)如果说法国学派以文学的“输出”与“输八”为基本框架,构筑起了由“流传学”(誉舆学)、“渊源学”、“媒介学”等研究方法为支柱的“影响研究”的大厦;美国学派以文学的“审美本质”及“世界文学”的构想为基本框架,构筑起了“类比”、“综合”及“跨学科”汇通等方法为支柱的“平行研究”的大厦的话,那么中国学派则将以跨文明的“阐发法”、中西互补的“异同比较法”,探求民族特色及文明根源的“模子寻根法”,促进中西沟通的“对话法”及旨在追求理论重构的“整合与建构”法等五种方法为支柱,正在和即将构筑起中国学派“跨文明研究”的理论大厦。
下面分别对中国学派的基本特征及其方法论体系作进一步的勾勒和阐述。
二、理论特征——跨文明研究先谈谈“中国学派”的基本理论特征—“跨文明研究”。
无论是法国学派或美国学派,都没有面临跨越巨大文明差异的挑战,他的同属古希腊—罗马文明之树所生长起来的欧洲文明圈。
因此,他们从未碰到过类似中国人所面对的中国文明与西方文明的巨大冲突,更没有救亡图存的文明危机感。
作为现当代世界的中心文明,他们对中国等第三世界的边缘文明并不很在意,更没有中国知识分子所面对的中西文明碰撞所产生的巨大危机感和使命感。
《比较文学》课程教学大纲总学时数:32总学分数:2课程性质:专业课程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学一、课程的任务和基本要求:(一)教学目的本课程是高等师范院校中国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系统地了解比较文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比较文学的基本研究方法。
(二)教学要求1、要求学生系统地了解比较文学的一般原理和历史沿革。
2、掌握比较文学的研究内容和基本方法。
3、了解已有的研究成果。
二、基本内容和要求:绪论第一章比较文学的定义与目标了解比较文学产生的基本条件,了解比较文学的定义、特征、研究目标,重点掌握比较文学的定义。
第二章比较文学的历史与现状了解比较文学产生的基本条件,了解比较文学的历史动向与研究现状。
第三章比较文学的对象、体系与方法论了解比较文学产生的研究对象、内部体系与研究方法。
掌握国别文学、民族文学、世界文学等与比较文学相关的术语;第一编文学范围内的比较研究第一章文类学了解和掌握文类学比较研究的一般情况、研究范围与研究对象;对中外文类学的比较研究进行方法论梳理和个案分析。
第二章主题学了解比较文学主题学研究的一般情况;对主题学研究的对象进行梳理分类;了解主题学研究最新进展的学术动态。
第三章译介学了解文学翻译和译介学理论在比较文学学科史上的地位;动态掌握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现象;了解文学翻译与翻译文学的历史;了解和掌握翻译研究的最新进展情况。
第四章形象学了解比较文学形象学研究的概况,了解和掌握形象学的定义及其研究范围;了解和掌握形象学的主要理论和研究方法;了解和掌握当代形象学的主要特点并展望其发展前景。
第五章思潮流派比较研究了解和掌握思潮流派比较研究的基本理论构成;了解西方思潮流派比较研究的基本情况;了解西方文艺思潮与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关系。
第六章类型学了解和掌握比较文学类型学研究的历史与基本概况;了解和掌握比较文学类型学研究的方法论;展望比较文学类型学研究的发展前景。
第七章比较诗学了解比较诗学研究的历史与现况;了解和掌握比较诗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论;对比较诗学的发展前景做出前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