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章】比较文学的历史、现状与背景
- 格式:ppt
- 大小:712.50 KB
- 文档页数:25
略论中国比较文学:发展脉络现状及展望比较文学是一门关于不同文学作品之间的比较和联系的学科,它研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不同国家以及不同时期的文学作品之间的异同之处。
在中国,比较文学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如今已经成为一个备受重视的学科领域。
本文将对中国比较文学的发展脉络、现状及未来展望进行略论。
中国比较文学的发展脉络中国比较文学的研究可追溯至古代,早在唐代,中国文人即开始对外来文学进行研究和比较。
唐代文学家韩愈曾撰写《原道》一文,探讨了中国古代文学与印度文学的关系。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比较文学逐渐形成了独特的研究体系。
直到20世纪,中国比较文学才正式确立为一个独立的学科。
20世纪初期,随着现代学术体系的形成,中国比较文学逐渐走向了专业化。
20世纪80年代末,中国比较文学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
中国学者开始系统地研究外国文学,并通过比较研究丰富和完善了中国文学理论体系。
在这一时期,中国比较文学理论逐渐成熟,研究成果也得到了国际认可。
中国学者介绍并翻译了大量外国文学作品,丰富了中国读者的文学视野,促进了中国文学的国际交流。
中国比较文学的现状如今,中国比较文学已经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门类,拥有一大批专业的研究机构和学者。
在国内,各大高校均设有比较文学专业,培养了大量的比较文学专业人才。
国外的研究机构也对中国比较文学给予了关注,与国际上的比较文学研究机构有着广泛的合作和交流。
中国比较文学的研究范围也日益扩大,不仅包括对外国文学的研究,还包括了对中国文学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历史时期文学作品的比较研究。
中国比较文学的研究方法也变得多样化,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文学比较,还融入了文化、历史、心理学等多学科的研究方法,使得比较文学的研究更加全面和深入。
中国比较文学的未来展望展望未来,中国比较文学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国际间交流的增多,中国比较文学将会更加重要。
中国比较文学不仅需要加强与国际上的比较文学研究机构的合作,还需要更加深入地开展与各个国家的文学研究和交流。
略论中国比较文学:发展脉络现状及展望中国比较文学作为中国文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涵盖了从中国古代文学到现代文学,从中国传统文学到西方文学的比较研究。
随着国际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中国比较文学的研究也日益受到重视。
本文将从中国比较文学的发展脉络、现状及展望三方面进行探讨。
一、中国比较文学的发展脉络中国比较文学的发展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当时中国的学者开始引入西方文学理论和方法,进行中国文学与西方文学的比较研究。
早期的中国比较文学研究主要集中在文学作品的翻译和介绍上,比如《红楼梦》的英文翻译、《山海经》的法文介绍等。
20世纪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初期,随着中国文学批评和比较文学的研究出现了新的变化。
在这一时期,中国比较文学开始注重对中国文学与西方文学的比较研究,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文学理论和方法,如对比文学、影响与接受理论等,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研究体系。
中国比较文学目前的研究领域日益拓展,不仅包括中国古代文学和现代文学的比较研究,还包括东方文学和西方文学、世界文学的比较研究。
与此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的内容也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既有文学作品的比较研究,也有文学理论和方法的比较研究,还有文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研究。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比较文学的研究成果逐渐走向国际,不仅在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了大量的研究论文,还举办了一系列国际性的学术会议和研讨会,积极开展国际学术合作,加强与国际同行的交流与合作。
在学科建设方面,中国比较文学的研究机构和学术团体层出不穷,如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中国文学评论家协会等,这些机构和团体为中国比较文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组织保障。
中国比较文学的发展有了长足的进步,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是学科体系的构建与完善,虽然中国比较文学已经初步形成了自己的研究体系,但与国际先进水平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仍需进一步完善学科建设和学术体系。
其次是研究方法与手段的创新,传统的比较文学研究方法已经无法满足当下多样化的研究需求,需要引进新的研究方法和手段,如数字化人文、跨学科研究等,以提高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第二章比较文学的历史、现状与背景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比较文学形成于19世纪的欧洲,此后其影响逐渐遍及全世界。
比较文学的发展在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表现。
有的从形成之日至今,一帆风顺,高潮迭起,一浪更比一浪高;有的命运多舛,几经起伏,最终‚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经复兴,便十分繁荣兴旺。
由于比较文学的学科性质顺应了世界化的潮流,它本身又在发展过程中始终保持着动态开放状态,所以它能够兼收并蓄各种新的观念和方法,变‚危机‛为‚转机‛。
总之,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欧洲中心主义遭到了有力的破除,比较文学进入了一个各民族文学平等对话的文化多元主义时代,研究方法日益丰富,研究内容日益深入,研究范围日益宽广,研究队伍日益壮大,体臸化建设也日益正规。
比较文学在我国也进入了一个迅速发展变化的时期,是一门充满活力、前景看好的学科。
第一节比较文学的萌芽期一比较文学在西方的萌芽如同其它任何一门学科,比较文学在人类文明史上也是源远流长,历史悠久,经过长久的孕育,才在适宜的气候和土壤中,逐渐枝繁叶茂,开花结果。
从整个人类文明史看,比较文学的渊源可上溯到古巴比伦时期。
古巴比伦人借用、改造苏美尔人的神话和史诗里的题材以创作自己的民族史诗《吉尔伽美什》,这是把现代比较文学中所谓‚题材史‛的研究用于史诗的创作之中。
在西方,比较文学的渊源可追溯到古希腊、罗马时期。
古希腊著名文艺理论家亚里斯多德在《诗学》中运用了求同辨异的比较方法。
古罗马的贺拉斯在其《诗艺》中把希腊、罗马文学两相比较,号召作家们‚勤学希腊典范‛,并把维吉尔比作荷马,将普劳图斯与阿里斯托芬进行比较。
此后这种比较方法相沿成习,在各个时代、各个国家常见运用。
中世纪时,意大利著名文学家但丁在其学术著作《论俗语》的第九章,把奥克语的古法国文学和奥依语的普罗旺斯文学加以比较。
文艺复兴时期,面对新发掘出来的希腊、罗马的古典文艺,意大利的人文主义者深受影响,进行了比较研究,在一些问题的看法上发生分岐,形成保守派与激进派,这两派之争一直影响到17世纪法国的‚古今之争‛。
第二章比较文学的历史与现状第一节国外比较文学的诞生与确立比较文学创建于19C末的欧洲,它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两段。
作为一门正式地学科建立之前,即史前史,可以追溯到古代。
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它的历史一下述三个标志为开端:1、逐渐形成基本的理论和方法;2、建立学术团体,创办学科杂志;3、进入高等学校的课堂。
史前史和学科史之间的实际性的区别在于:在史前史阶段,研究者的比较意识是自发的,其比较多半是零散的、肤浅的,并没有理论和方法的自觉;学科建立之后,研究者是在一定理论指导下的、目的明确的、系统的研究了。
一、史前史比较文学的史前史可以追溯到古罗马时代。
当时著名的文艺理论家贺拉斯在接受了亚里士多德模仿自然的理论的同时,强调罗马作家要模仿古希腊人。
许多罗马作家也确实这样在各个方面师法希腊作家。
最典型的例子即是大诗人维吉尔对荷马的模仿。
(维吉尔《阿涅阿斯记》,是对希腊《伊里亚特》和《奥德修记》的模仿)生活在罗马时代的希腊传记家普卢塔克,写过一本《希腊罗马名人传》,搜集了50位希腊、罗马名人的生平传记,除四章独立外,其余46位两两对照,排成23对。
如马其顿亚历山大和罗马名将凯撒。
虽然作者原意在于进行道德说教、劝世警示,但全书比较的框架是分明的,也是独特的。
中世纪的欧洲处在基督教全面控制下,各民族有着共同的信仰和文字(拉丁文),各民族文化交流频繁,同一性大于差异性。
当时文人学者一般把欧洲看做一个统一的拉丁化世界,但也有学者意识到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
意大利诗人拉丁在《论俗语》中,就按方言的不同把欧洲文学分成北、南、东三个部分,并把南部的意大利俗语文学、普罗旺斯俗语文学、西班牙俗语文学加以对照。
文艺复兴时期,遍及全欧的文艺复兴运动,标志着各族文化的相互借鉴、启发,许多作家都是在对中世纪文学和古典文学比较的基础上继承古代传统的。
Eg.贝洛于1687年在法国学士院宣读的诗《路易十四时代》就把路易十四时代和罗马奥古时代的“黄金时代”做了比较。
略论中国比较文学:发展脉络现状及展望中国比较文学作为文学学科中的一个重要分支,一直以来都备受学者们的关注与研究。
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和文化交流的增多,中国比较文学也逐渐发展壮大,并在国际上获得了更多的关注和认可。
本文将对中国比较文学的发展脉络、现状以及未来展望进行略论。
一、发展脉络中国比较文学的发展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
当时,西方文学理论和批评方法开始传入中国,中国学者开始接触到欧美文学,开始了对中国文学与西方文学的比较研究。
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的先驱可以追溯到鲁迅、梁启超等人,他们最早尝试将西方文学理论与中国文学相结合,提出了一些比较文学的观点和方法。
1950年代以后,在中国文学院成立之际,中国比较文学研究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学者们开始深入研究中国文学与外国文学之间的联系与影响,提出了一些重要的理论观点,形成了一些独特的研究方法。
1978年以后的改革开放时期,中国对外开放的程度不断加深,中国与外国的文化交流也日益频繁。
在这一背景下,中国比较文学开始走向国际化,学者们开始更加积极地参与国际比较文学的学术交流,开始关注国际文学理论的最新动态,将之与中国文学相结合,形成了更为开放、多元的研究视野。
中国比较文学也开始关注更多的研究领域,比如翻译文学、跨文化交流等,拓展了研究的广度和深度。
二、现状当前,中国比较文学研究已经步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阶段。
在学科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不少学术成果。
中国比较文学在充分吸收国际文学理论的基础上,开始出现一些自身的特色和亮点。
在文学的比较研究中,中国学者已经提出了一些颇具创新的研究观点和方法,拓展了国际比较文学研究的视野。
在一些具体的研究领域上,中国比较文学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研究成果,比如跨文化交流、翻译文学、异国文学在中国的传播等方面的研究。
在国际学术交流中,中国比较文学学者也开始扮演着更加活跃的角色。
中国学者积极参与国际学术会议,交流自己的研究成果,了解国际上最新的研究动态,这有利于推动中国比较文学研究更加开放、多元,进一步提高中国比较文学在国际上的学术地位和影响力。
比较文学研究的现状和前瞻比较文学研究是一门涵盖广泛的学科,它以比较的方法来分析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似与差异,为全球化时代的跨文化交流和对话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
在过去几十年中,比较文学研究在学术界和文学界都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认可。
然而,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跨文化交流的持续深入,比较文学研究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前所未有的机遇。
一、现状1.传统比较文学的发展传统比较文学主要围绕着对不同文学作品之间的相似和差异进行分析和比较。
传统比较文学的发展可以追溯到更早期,但它真正获得重大进展是在会议世纪五十年代。
当时,比较文学的学者们集中讨论了文化中的共性,比较各种文学作品,主要关注于文化之间的联系和相似之处。
比较文学的传统从那时起就已经开始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比较文学研究得到了广泛的发展。
在几十年的时间里,该领域的研究主题已经涉及了世界各地的文学作品,整合了众多的文化资源,形成了自己的理论和方法体系。
比较文学出版物也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世界各大出版社,例如《World Literature Today》、《Comparative Literature Studies》等。
2.跨学科与文化互通的发展由于全球化的发展、信息科技的进步和文化多元化的深化,比较文学已经向跨学科和跨文化的方向发展。
仅仅依靠文学领域的内部结构来进行分析显然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了。
于是学者们将比较分析方法和研究对象拓宽到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
跨学科比较文学不仅吸纳了其他人文社科学科的理论和方法,而且使这些学科相互渗透,进一步拓展了比较文学的研究视角。
比如说,比较文化研究与文学比较已经成为了多学科研究的主要方向,它们的研究流派也相应地出现。
3.后殖民时代的比较文学研究在对于传统比较文学的批判和挑战背景之下,后殖民比较文学研究应运而生。
该研究主要关注“后殖民体系”中的文学。
该研究的特点是出现了“地方性”的文学比较。
它通过对当地的文学作品进行比较研究,以形成一个有关“后殖民生存”,“认同”和“文化复兴”的综合概念体系。
第二章比较文学的历史和发展现状比较文学兴起于19世纪的欧洲,它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作两段:史前史和学科史。
标志:一、逐渐形成基本的理论和方法二、建立学术团体,创办学科杂志三、进入高等学校的课堂(一)史前史一、古罗马时代文艺理论家贺拉斯论证古罗马诗人维吉尔对荷马的模仿。
卢塔克《希腊罗马名人传》,搜集了50位希腊和罗马名人的生平传记,其中46位可以两两配对类比,具有相似性,;例如:雅典王忒修斯和罗马王慕洛斯;马其顿王亚历山大和罗马名将凯撒,希腊演说家狄摩西尼和罗马演说家西塞罗,都可以相互对照。
二、中世纪欧洲一方面:基督教和拉丁文在欧洲大陆盛行,拥有共同的民族信仰和通行的文字,使得各民族文化交流频繁,他们之间的同一性大于差异性。
文艺复兴运动倡导吸收古希腊罗马文化的精神,对民族文化和民间文化加以继承和发扬。
另一方面:文化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今人胜于古人”的思想占据社会主流。
17世纪法国展开“古今之争”,代表人物:夏尔·贝洛.,他认为今人在自然科学领域超越了古人,人文学科的各个领域也超过了古人。
而布瓦洛作为反对派的代表,认为古希腊罗马文学是无法超越的典范,后人应当借鉴和学习。
这场古今之战对于比较文学的贡献是:通过文学史料的收集,跨民族和跨时代对两种文学形态进行了对比。
三、十八世纪启蒙运动这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欧洲各民族之间的文化联系进一步加强。
17世纪法国的古典主义文学领衔整个欧洲大陆,连同英国文学对这个欧洲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伏尔泰:提出文学“共同的法则”观点,旨在发展各民族共同的鉴赏趣味,但又要维持独特的民族特性。
他尊奉古罗马文学和法国古典主义文学,认为古希腊戏剧和《圣经》等跟它们比只能是二流文学,并且喜欢东方文学,曾经就将中国元代的戏剧《赵氏孤儿》改写成《中国孤儿》。
赫尔德:德国人,认为文学史应该是一个整体,应该有不同的民族文学构成,这种观念启发了歌德关于“世界文学”的构想。
歌德:提出“世界文学”观念,憧憬有朝一日,各民族文学会结合为一个统一联系的整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