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革命的背景是怎么样的
- 格式:doc
- 大小:24.00 KB
- 文档页数:8
高三历史第二次工业革命知识点高三历史第二次工业革命知识点 1. 产生背景(1)19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畴内确立。
到19世纪70年代,西方资产阶级反封建的任务已基本完成。
资本主义制度确立,东方则还没有成熟到进行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的程度,只有日本是的资产阶级国家。
故而在大约30年时间里,世界上基本没有产生过革命,资本主义处在相对和平的环境当中。
这里的“和平”是指没有产生革命,并不是相对于战争而言。
在这样的环境中,资本主义在经济、政治和连续克服世界等方面,都得到了庞大的发展,终于到达现代意义上的资本主义基本成型的程度。
(2)第一次工业革命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自然科学迅速发展19世纪自然科学空前活跃并获得一系列突破性成果。
第二次工业革命便是在自然科学庞大成果的基础上展开起来的。
正是在这次工业革命的进程当中,科学技术又不断有新的突破,并迅速运用到工业生产当中。
第二次工业革命令人佩服地体现了科学技术与工业生产相结合而发挥出来的庞大气力。
(3)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国家加紧入侵,为占有更为广阔的市场,竞争更加猛烈。
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大都完成了第一次工业革命。
生产力水平包括生产技术和生产规模等,都有了很大的发展。
工业在全部国民经济中占有了主导地位,而世界市场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基本形成,又对商品生产给予了强大的推动。
第一次工业革命所造成的生产体系已不能满足需要。
的前程是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开发新产品。
这就只能依靠科学技术。
从而以更高的劳动生产率去在残暴的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
2、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标志(象征):①、重要标志是电力的广泛使用,使工业由蒸汽时期跨入了电气时期。
②、内燃机的发明和运用。
内燃机充作交通运输工具的发动机,造成了交通领域的一场革命,大大缩短了世界各地的距离。
这不仅带动了一大批新工业部门的创建,也促使石油开采和炼制业迅速发展起来。
③、化学工业的建立和发展。
4、垄断经济的产生、定义、评判:垄断经济的产生:生产力的突飞猛进(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很自然的引发了生产关系上的变化,最重要的就是显现了垄断组织。
初中俄国革命知识点归纳总结俄国革命是指1917年发生在俄国的一系列革命事件,这些事件导致了沙皇尼古拉二世的退位,以及布尔什维克党领导的苏维埃政权的建立。
以下是对这一历史事件的知识点归纳总结:1. 背景:20世纪初,俄国社会矛盾尖锐,经济落后,政治腐败,民众生活困苦。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进一步加剧了国内的不满情绪。
2. 二月革命:1917年3月(俄历二月),彼得格勒爆发了大规模的工人和士兵起义,沙皇尼古拉二世被迫退位,临时政府成立。
这一事件标志着俄国革命的开始。
3. 临时政府:二月革命后,俄国出现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一个是资产阶级的临时政府,另一个是工人和士兵代表苏维埃。
临时政府试图继续参与第一次世界大战,这引起了广泛的不满。
4. 十月革命:1917年11月(俄历十月),布尔什维克党在列宁的领导下,发动了武装起义,推翻了临时政府,建立了苏维埃政权。
这一事件标志着俄国革命的高潮。
5. 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列宁是俄国革命的主要领导人,布尔什维克党是革命的主导力量。
他们提出了“和平、土地、面包”的口号,赢得了广大民众的支持。
6. 《和平法令》和《土地法令》:苏维埃政权成立后,颁布了《和平法令》和《土地法令》,宣布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并没收地主土地分给农民,这些措施极大地满足了民众的迫切需求。
7. 内战和外国干涉:苏维埃政权的建立引起了国内外的强烈反对。
1918年至1920年,俄国经历了残酷的内战,同时面临着外国的武装干涉。
8. 新经济政策(NEP):为了恢复经济和稳定政权,1921年列宁实行了新经济政策,允许一定程度的私有经济存在,以促进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9. 列宁逝世和斯大林的崛起:1924年列宁逝世后,斯大林逐渐掌握了苏联的领导权,开始了长达近三十年的斯大林时代。
俄国革命不仅改变了俄国的历史进程,也对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标志着社会主义从理论走向实践,开启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新篇章。
同时,它也为后来的社会主义国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二次革命二次革命是1913年孙中山发动的反对袁世凯独裁统治、维护民主共和的武装斗争。
因为1913年是旧历癸丑年,而主要地区又在江西和南京,故亦称癸丑赣宁之役。
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与北京北洋政府妥协。
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改选袁世凯出任,以换取袁及北洋军支持革命。
袁世凯篡夺国家政权初期,南方还有七八个省和十几万军队仍在革命党人手中。
1913年2月,根据临时约法的规定,进行了第一届国会选举。
为赢得选举的胜利,国民党领导人宋教仁周游长江中下游各省,发表演说,批评时政。
选举结果,国民党所得议席最多,宋教仁决心进一步组织以国民党为主干的政党内阁。
但这一切都为袁世凯所不容。
3月20日,宋教仁在上海遇刺,两天后去世。
凶手在上海公共租界被捕获,同时搜出该犯与国务总理赵秉钧往来的密电、函件。
这些密电、函件证实,袁世凯是暗杀事件的幕后指使者。
宋案真相大白,使原来对袁世凯怀抱幻想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受到了血的教训,很多人开始从“议会政治”、“政党内阁”的幻梦中惊醒过来。
孙中山在日本得知宋被刺后,悲愤异常,立即返国,26日到达上海,当晚即与黄兴等召开紧急会议,商讨对策。
孙中山认为宋案证据确凿,力主武力讨袁。
以黄兴、陈其美为代表的部分国民党领导人则认为,革命党方面“武力不足恃,苟或发难必致大局糜烂”,所以坚持听候法律解决。
国会中大部分国民党议员更主张联合进步党人,依据法律,进行倒袁活动。
双方争论激烈,孙中山反复说明:袁世凯是总统,总统指使暗杀,则断非法律所能解决,所能解决者,只有武力。
当时只有江西都督李烈钧等少数人拥护。
正当国民党内部争论不休之际,袁世凯积极筹备军力,决定与国民党兵戎相见。
为了筹集战费,未经国会正式讨论,即于4月26日,也就是宋案公布的当天夜里,袁世凯政府与英、法、德、日、俄五国银行团签订了条件极为苛刻、数额为2’500万英镑的所谓“善后大借款”。
5月1日,任命段祺瑞为代理内阁总理,确立“战时内阁”体制。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背景
1、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的确立。
2、大机器生产下的资本积累和对殖民地的商品输出和掠夺积累了大量资金。
3、自然科学突破性进展。
4、美德意日等开辟了统一的国内市场以及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扩大了对商品的需求,促成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生。
第二次工业革命介绍
第二次工业革命是指19世纪中期,欧洲国家和美国、日本的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的完成,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19世纪60年代后期,开始第二次工业革命。
人类进入了“电气时代”。
第二次工业革命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对人类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科技和生产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资本主义生产的社会化大大加强,垄断组织应运而生。
第二次工业革命影响
19世纪70年代以后,第二次工业革命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对人类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科技、和生产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生产力飞跃发展,使社会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形成西方先进、东方落后的局面,资本主义逐步确立起对世界的统治。
调研题目:中山先生的无奈——对二次革命的探讨中山先生的无奈——对二次革命的探讨摘要:二次革命是孙中山等革命党人于1913年发动的讨伐袁世凯的一场战争﹐又称“讨袁之役”、“癸丑之役”、“赣宁之役”。
宋教仁在上海沪宁车站遇刺事件在全国引起了很大的反响,而在当时国民党内有着不同的声音,孙中山先生主张武力讨袁,但大部分人主张用法律来解决。
后来袁世凯北洋政府向英、法、德、日、俄五国银行团签订借款合约终于引发了二次革命。
这次的革命最终以国民党的失败结局,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是帮了袁世凯一把,让袁世凯更好地掌控了当时整个中国。
关键词:辛亥革命;二次革命;孙中山;袁世凯;暴力革命一.二次革命大致背景及其目的辛亥革命后至二次革命前,中国政治舞台上存在着三种相互抗衡的势力,即北洋军阀、立宪派和革命派势力。
但是立宪派掌握着很少的政治资源,对当时的政局影响不大,是一个被拉拢的对象。
其实是两大阵营在相互抗衡。
即以孙中山为首的国民党和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
1913年2月,根据临时约法的规定,进行了第一届国会选举。
为赢得选举的胜利,国民党领导人宋教仁周游长江中下游各省,发表演说,批评时政。
选举结果,国民党所得议席最多,宋教仁决心进一步组织以国民党为主干的政党内阁。
但这一切都为袁世凯所不容。
3月20日,宋教仁在上海遇刺,两天后去世。
凶手在上海公共租界被捕获,同时搜出该犯与国务总理赵秉钧往来的密电、函件。
这些密电、函件证实,袁世凯是暗杀事件的幕后指使者。
宋案的真相大白使原来对袁世凯怀抱幻想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受到了血的教训,很多人开始从“议会政治”、“政党内阁”的幻梦中惊醒过来。
孙中山在日本得知宋被刺后,悲愤异常,立即返国,26日到达上海,当晚即与黄兴等召开紧急会议,商讨对策。
孙中山主张“速起兵以武力解决之”,而以黄兴、陈其美为代表的部分国民党领导人则认为,革命党方面“武力不足恃,苟或发难必致大局糜烂”,所以坚持听候法律解决。
二次革命爆发的历史原因二次革命是什么?为什么会爆发二次革命?二次革命的过程是怎么样的?二次革命产生了什么历史影响?本文来说说二次革命。
二次革命简介二次革命即称讨袁之役、癸丑之役、赣宁之役。
1913年3月20日,国会开会前夕,国民党代理理事长宋教仁被杀。
4月,袁世凯又非法签定善后大借款,准备发动内战,消灭南方革命力量。
孙中山看清袁世凯的反动面目,从日本回国,力主武装讨袁。
二次革命爆发的历史原因辛亥革命后至二次革命前,中国政治舞台上存在着三种相互抗衡的势力,即北洋军阀、立宪派和革命派势力。
北洋军阀的社会基础是地主、买办阶级。
辛亥革命爆发后,袁世凯以和平手段迫使清帝退位,于1912年3月被选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袁世凯上台之后,强化独裁统治,积极扩编北洋军事武装,将“清朝末年的新军9个师11万人,巡防营旧军4万人,扩大为新式陆军12个师另16个混成旅,约计22万人。
再加上旧巡防营军和张作霖等军,共约计30余万人。
”立宪派的阶级基础主要是已经或正在转化为民族资产阶级的地主、官僚和商人,其代表人物有梁启超、张謇等。
受该派控制或影响的政党,有统一党、共和党和民主党,后三党合并为进步党。
立宪派在南方一些省市的军队中也有着一定的影响。
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革命力量非常薄弱,也没有领导统一全国的能力。
是北洋政府主要的反对派势力。
以上三种势力,大抵可分别视之为执政势力(袁派)、中间势力(拥袁派)和反对派势力(反袁派)。
二次革命的过程二次革命的开端1913年7月12日,在袁世凯的步步紧逼下,被免职的李烈钧在孙中山指示下,从上海回到江西,在湖口召集旧部成立讨袁军总司令部,正式宣布江西独立,并发表电告讨袁。
1913年南京,组织讨袁,宣布江苏独立。
推举江苏都督程德全为南军司令,但程弃职,逃遁上海。
随后安徽柏文蔚、上海陈其美、湖南谭延闿、福建许崇智和孙道仁、四川熊克武亦宣布独立。
浙江朱瑞、云南蔡锷中立。
7月18日,陈炯明响应孙中山号召宣布“广东独立”。
第二次工业革命与英国工业革命的历史背景第二次工业革命是指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期间发生在欧洲和美国的一系列技术革命和工业变革,主要是由石油、电力、钢铁、煤气、化学、机械等新兴工业领域的技术创新和发展所引起的。
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相比,第二次工业革命享有更广泛的时代背景、更广泛的国际范围和更大的规模和影响。
英国工业革命则是18世纪后期开始于英国的一场更为局限和初级的工业转型,主要是由纺织业和煤炭业等行业的手工业向工厂制造业的过渡所引起的。
第二次工业革命是在全球范围内发生的,其背景有以下几个方面:1、大规模工业化的推进:在19世纪末期,欧洲和美国进入了大规模工业化的时代,工业化程度不断加深,这推动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生。
2、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新兴产业的迅速发展,如电力、石油、化学等领域的技术进步,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进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3、科技创新和知识产权保护:19世纪末期,知识产权开始被重视,并建立了相应的法律制度,研发和技术创新得到了保障,这进一步推动了第二次工业革命。
4、市场扩大和交通运输的发展:19世纪末期,全球市场扩大,国际贸易进入全面发展的阶段,这要求产业要实现大规模的生产和供应,此时铁路、轮船等交通运输方式也得以发展,对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5、资本积累的推进:资本在19世纪末期不断积累,这为第二次工业革命提供了重要的经济条件。
英国工业革命是由18世纪后期开始于英国的一场更为局限和初级的工业转型,其历史背景可概括如下:1、农业和手工业的退步:18世纪后期,英国的农业和手工业开始遭受危机,农民和手工业工人的收入下降,这推动了英国工业化的发展。
2、科学技术的进步:子爵卡尔文发明的改进蒸汽机为英国工业革命提供了新的动力;约翰·卢姆的海力灯、琼·哈格里夫斯的纺纱机等机器的发明推动了纺织行业的生产力提升。
3、对外殖民扩张的需求:英国大力发展工业也是为了扩大生产和企图控制海外殖民地的贸易。
二次革命的背景是怎么样的二次革命是辛亥革命后的一次重大事件,让我们来看看此事件发生的时代背景是什么。
以下是为你精心整理的二次革命的背景是怎么样的,希望你喜欢。
二次革命的背景1912年2月,隆裕太后诏袁世凯组建临时共和政府,同盟会在南北和谈之际,早于隆裕太后的诏书成立临时政府。
南方独立各省最终选举袁世凯为临时总统。
1913年2月,中国首次根据《临时约法》的规定,进行国会选举。
由同盟会为骨干组成的国民党获得议席最多,预备由宋教仁出任内阁。
1913年3月20日,宋教仁在上海沪宁车站遇刺,两天后去世。
凶手在上海公共租界被捕获,陈其美势力称搜出与国务赵秉钧的通讯。
当时种种证据,都指向袁世凯是暗杀背后的策动者。
江苏都督程德全、民政长应德闳在收到租界会审公堂移交的证据后,把罪犯应桂馨和国务兼内务总长赵秉钧、内务部秘书洪述祖之间来往的秘密电报和函件的要点以“通电”的形式向海内外公布,迫使赵秉钧不得不发出公开电报为自己辩解。
上海地方检察厅也公开传讯在位的国务赵秉钧。
赵氏拒绝到上海应讯,但迫于社会舆论的强大压力,袁世凯批准他辞去,由段祺瑞代理。
孙中山于事发后即从日本返回中国,于上海开会,主张讨伐袁世凯。
但国民党内意见不一,部分领导人(如黄兴)倾向使用和平手法,在不破坏临时约法之下以法律方法抗争。
1913年4月26日,袁世凯北洋政府向英、法、德、日、俄五国银行团签订借款合约,意图扩充军队。
5月初,国民党员江西都督李烈钧、广东都督胡汉民、安徽都督柏文蔚通电反对贷款。
黎元洪居中斡旋,希望化解北京及国民党之争。
6月,袁世凯动作频频,先是免除江西都督李烈钧、广东都督胡汉民、安徽都督柏文蔚三人的都督职务,之后又派北洋军第六师李纯部进入江西。
日本黑龙会保护孙中山二次革命的原因在二次革命爆发后,陈炯明于7月18日宣布广东独立;8月2日,孙中山便带着胡汉民等人乘德国轮船“约克”号离开上海,准备前往广东领导革命,但等孙中山一行人于8月3日抵达福建马尾的时候,广东形势突变,陈炯明手下的将领发动兵变,局势已经失去控制。
在这种情况下,在香港的张继、马君武请日本驻港总领事致电福州领事馆,让福州领事告知孙中山广东已无可为,让他们采取应变措施。
日本驻福州领事找到孙中山后,将广东的变故详细告知,孙中山便表示愿意前往日本,但日本领事称日本政府对中国时局采取中立政策,是否接纳孙中山避难尚不得知,于是他劝告孙中山前往台湾暂避。
孙中山听后,便于次日赴基隆。
就当时的而言,日本军部是同意孙中山来日本的,但外交上却反对接纳,这使得孙中山感到左右为难。
这时,黄兴突然从香港直接前往日本神户,并希望孙中山能与之会合。
在这种情况下,孙中山便在给日本友人发电报后,也乘船前往神户。
在孙中山航行期间,日本政界元老犬养毅和黑龙会领袖头山满向政界反复交涉,终于妥善得将孙中山安全接到神户的一个别墅保护起来。
当时宋嘉树(即宋庆龄之父)也在神户的东方大旅馆,随即为孙中山展开对外联络。
数日后,胡汉民和廖仲恺也来到神户与孙中山会合。
8月16日,孙中山、胡汉民等人离开神户前往东京,到后便住在头山满宅邸的隔壁;;东京赤坂区灵南坂町27番地海妻猪男彦宅,直到一年后才搬到丰多摩郡千驮谷町大字原宿109番地。
头山满是日本黑龙会的创始人,其人一生充满传奇色彩,他既支持日本对华侵略,又支持孙中山等人的革命活动,这次孙中山等人遭难,他认为是“穷鸟入怀,猎夫不杀”,孙中山也由此在东京呆了近3年的时间。
在日本定居后,黄兴也赶到东京与孙中山会和,两人重逢之时,相对无语,其心情之沉重,可想而知。
在总结“二次革命”失败原因时,这二位领袖产生了分歧并发生争吵,孙中山认为“二次革命”的失败原因是党内组织涣散,党人不听指挥,缺乏严格的纪律,以至错失良机。
因此,孙中山认为,这次革命完全是败于自己而不是袁世凯。
黄兴对此不以为然,他认为“二次革命”是一场迫不得已的革命,完全是袁世凯一手造成的,而革命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敌我双方力量过于悬殊。
由此,黄兴不同意孙中山立刻发动第三次革命的主张,而是提出要积蓄力量,以图再举。
孙中山对黄兴的消极态度很不满意,随后便在东京着手改组政党的工作。
孙中山认为,革命之所以遭受惨痛失败,原因还在于党内“革命成功、革命党销”的思潮,加上同盟会被改组为国民党后,鱼龙混杂,泥沙俱下,党内纪律全无,几如一盘散沙;要想打败袁世凯,就必须将这个形同虚设的国民党痛加改造,所谓之“毁党造党”,即将原国民党重新改造成一个新党,这就是历史上所称的“中华革命党”。
事实上,中华革命党还是倚靠当年同盟会的老底子,至于宋教仁组建国民党时期合并而来的那些政治力量,当时已经名存实亡,也就干脆剥离出去。
另外,孙中山在建党时提出,革命程序应分为“军政、训政、宪政”三个阶段,这是孙中山首次提出这一成熟理论,这也为后来国民党的施政提供了理论支持。
中华革命党最为人诟病的是孙中山说提倡的准极权体制,那就是党内要无条件拥护党魁(就是孙中山自己了),党中所有的高级干部不由选举产生,而是由党魁直接指派;党员也分成三个级别,即“首义党员、协助党员和普通党员”;所有的党员必须立下誓约,并加盖指模(即按手印),声明“牺牲自己,服从孙先生,再举革命”,并立誓如下:“一、实行宗旨;二、服从命令;三、尽忠职务;四、严守秘密;五、誓同生死”。
誓约的最后还加了一句,“如有贰心,甘受极刑”(这就有点过分了,搞得跟黑帮入会一样)。
对于这个誓约和仪式,很多老同志都表示不理解也不赞成,但孙中山认为革命失败就是因为缺乏纪律导致,因而对此毫不相让,绝不妥协。
孙中山说,“第一、革命必须有唯一(崇高伟大)之领袖,然后才能提挈得起,如身使臂,臂使指,成为强有力之团体人格;第二、革命党不能群龙无首,或互争雄长,必须在唯一领袖之下绝对服从;第三、孙先生代表是我,我是推翻专制,建立共和,首倡而实行者。
如离开我而讲共和,讲民主,则是南辕而北其辙。
忠心革命同志不应作‘服从个人’看法,一有此想,便是错误。
我为贯彻革命目的,必须要求同志服从我(老实说,你们的见识有限,所以应该盲从我);第四、再举革命,非我不行。
同志要再举革命,非服从我不行,这绝无退让之余地”。
二次革命存在的不足1912年年底,孙中山与袁世凯的关系,一度很友好。
孙袁这段“蜜月”?是真心共造共和,还是貌合神离?不少政治家长于权谋。
他们的政治行动是真心还是假意,很难判断。
动机不必深究,重要的是如实描述他们的行动。
1912年的孙袁关系,必须记住几件事:第一:从这一年初制定《临时约法》改总统制为内阁制,到1913年春草拟《天坛宪法草案》坚持内阁制和极力扩大国会权力,孙文和国民党的基本指导思想不外是束缚袁世凯的手脚,把尽可能多的实际权力夺到自己手中。
第二:1912年8月孙文、黄兴赴京与袁世凯会谈,他们达成的协议表面看来是双方进入蜜月期,实质是体现了利益交换却忘记了巩固基本制度的重任。
1912年9月25日,《政府公报》民国元年第149号公布了袁世凯、孙文、黄兴、黎元洪《协商订定内政大纲八条》,是这次会谈的主要成果;内容是:“一、立国取统一制度。
二、主持是非善恶之真公道,以正民俗。
三、暂时收束武备,先储备海陆军人才。
四、开放门户,输入外资,兴办铁路、矿山,建置钢铁工厂,以厚民生。
五、提倡资助国民实业,先着手于农、林、工、商。
六、军事、外交、财政、司法、交通皆取中央集权主义,其余斟酌各省情形,兼采地方分权主义。
七、迅速整理财政。
八、竭力调和党见,维持秩序,为承认之根本。
”对这八条稍加考量,不难发现它有两大缺陷:一是只字不提要坚持民主,坚持法治,不能再像不久前那样由总统下令,军政执法处肆意杀害总统、副总统的政敌。
二是忘掉了地方自治。
如果把它放在清帝国最后10年的新政时期,当时的朝廷和包括袁世凯在内的中央和地方大臣也会在欣然接受之余,指摘这样的纲领太不尊重地方自治的既定国策了。
应该指出,这些错误不是偶然的。
孙文就任临时大总统的第一天,向海内外宣布五条“政务之方针”,依次是“民族之统一”、“领土之统一”、“军政之统一”、“内治之统一”、“财政之统一”,居然矢口不谈民主政治体制的建立和巩固。
第三:孙文以专修铁路为己任,由政治家向企业家转换,且把国民党理事长交给宋教仁代理,不理解共和制中反对党的责任。
发展铁路及其他交通、工商事业,发展教育,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基础,确实极为重要。
问题是政治家在这些事业中应该扮演什么角色?政治家活动的主要舞台应在政治领域。
他们应在这个领域扫清工商业发展的障碍,构筑自由、安全、法治、廉洁、民主的社会环境,让工商企业家可以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干。
对于政治家认为关系经济发展全局的重要基础设施(如铁路、公路等),亦应通过制定优惠政策等措施,指引和鼓励企业家去建设和经营。
如果越俎代庖,直接经营工商事业,只能导致两个结果:一是从政治领域淡出,无法在各种政治势力的角逐中为工商业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可能导致不利工商事业发展的现象泛滥,反而阻滞经济发展。
二是以现职官员的身分去经营工商企业,自觉不自觉地运用特权,有意无意地把官僚作风带入企业,不管主观动机多么善良,现代企业必然程度不等地蜕变为腐朽的官僚企业,投入的大量资金转化为回报率很低甚至长期亏损的沉重负担。
因此,一个政党或政治组织如果以直接经营包括铁路在内的工商企业为基本纲领,显然意味着社会角色的混淆和误入歧途。
孙中山执意孤行,“二次革命”实属军事冒险随着1913年刺宋案的发生,孙中山对袁世凯的态度发生了很大的逆转。
孙中山主张武力反袁的意见,国民党内部怎么看?宋案发生时,孙中山刚好在日本,回到上海已是案发五天后。
他召集会议讨论对策,力主发动二次革命,戴季陶支持,大部分人反对,反对最力的是黄兴。
会后征求意见,时任广东、湖南等省都督的胡汉民等人也极力反对。
甚至表面上对孙文亦步亦趋的陈其美也不愿听从。
他在一封信中谈到当时情况:“中山先生乃电令广东独立,而广东不听……不得已令美先以上海独立,吾人又以上海弹丸之地,难与之抗,更不听之。
”(参考:《陈英士致黄克强书》,《孙中山全集》第六卷第219页,中华书局北京版。
) 反对者的主要理由,一是力量对比太悬殊,必败无疑。
二是民国成立后民心思定。
三是通过司法系统解决之路尚未断绝。
在二次革命中,孙中山有没有对于革命的具体规划,比如说战略上的,武装斗争策略上的?孙文不懂军事。
对“二次革命”既无具体规划,更谈不上有什么战略、策略。
应该指出,这次行动是一次军事冒险,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无法认定它是一次“革命”。
为了一个刑事案件,就可以举兵推翻合法政府,这是把政治和国家命运当儿戏。
国民党战败之后,孙中山流亡海外,他怎么回顾二次革命?这一次革命,给了他什么样的启发?“二次革命”失败后,孙文不但没有承认自己决策错误、虚心总结教训,反而推卸责任,并且言行更趋极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