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痰技能操作及评分标准
- 格式:doc
- 大小:49.50 KB
- 文档页数:3
经鼻口吸痰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经鼻/口腔吸痰是清除患者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的重要操作。
下面是经鼻/口腔吸痰操作的流程及评分标准。
操作流程:1.洗手。
2.准备评估用物,包括听诊器、电筒、压舌板、弯盘等。
3.核对病人身份,并对病人进行评估,包括意识状态、生命体征、吸氧流量、监护参数、进食时间等。
4.检查口鼻黏膜及分泌物,听诊呼吸音与痰呜音,解释操作目的和方法,调节合适的负压,如病人SpO2低吸痰前给予提高氧流量给氧,呼吸机病人给予纯氧。
5.再次洗手并戴口罩。
6.准备用物,包括电动吸引器或中心吸引装置、无菌一次性吸痰杯、吸痰管、生理盐水、纱布、听诊器、电筒等,并根据需要准备开口器或压舌板、弯盘、医用垃圾袋。
7.携用物至床边,再次核对病人身份。
8.协助患者取舒适体位,头偏向一侧,检查患者口腔,取下活动义齿,如排痰不畅者,需先行拍背,促进痰液排出。
9.给予吸氧者高流量(6-8L)吸氧2-3分钟。
10.在无菌一次性吸痰杯内倾倒无菌生理盐水。
11.再次检查吸引性能,调节合适的负压。
12.打开吸痰管包装,戴手套,连接吸痰管,右手持吸痰管,保持无菌。
13.湿润冲洗吸痰管。
14.吸痰,将未带负压吸痰管插入口/鼻(右手持吸痰管端10cm、插入深度15-20cm、左手把吸痰管拉直抬高),有咳嗽反射后,按住负压孔,左右旋转向上提拉吸痰管吸痰;对昏迷患者可以使用压舌板或者口咽气道帮助其张口,吸痰方法同清醒患者,吸痰毕,取出压舌板或口咽气道。
15.抽吸生理盐水冲洗吸痰管。
16.如未吸尽痰液,同法吸痰数次直至吸尽,同时观察病人面色、呼吸频率、监护仪参数、痰液性状等。
17.分离吸痰管,脱去手套一并丢在黄色垃圾袋内。
18.关闭吸引开关。
19.擦净病人面部及口、鼻分泌物,观察口鼻黏膜有无损伤。
20.评价吸痰效果,包括听诊患者呼吸音。
21.安置病人,帮助患者恢复舒适体位。
22.指导患者,告知患者适当饮水,以利痰液排除。
23.终末处理。
吸痰操作评分标准吸痰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护理工作,对于呼吸道疾病患者来说,能够有效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是非常关键的。
因此,对于吸痰操作的评分标准也显得尤为重要。
下面将从吸痰操作的准备、实施和效果评价三个方面,给出吸痰操作的评分标准。
一、吸痰操作的准备。
1. 检查吸痰器材,吸痰管是否完好无损,吸痰器是否清洁,负压吸引器是否正常工作。
2. 为患者做好准备,告知患者吸痰的目的、过程和可能的不适感,确保患者的理解和配合。
3. 卫生措施,洗手、佩戴口罩、戴手套等个人防护措施是否到位。
二、吸痰操作的实施。
1. 体位,根据患者病情和个体差异,选择适宜的体位进行吸痰操作,如半卧位、俯卧位等。
2. 技术动作,吸痰管进入口腔后,应当轻柔、稳定地推进至咽喉部,避免刺激患者呕吐反射,同时要掌握好吸痰管的深度和角度。
3. 吸痰力度,吸痰时负压力度要适中,以避免对呼吸道黏膜造成损伤。
4. 吸痰频次,根据患者的病情和需要,合理确定吸痰的频次,避免频繁吸痰导致呼吸道刺激和不适。
三、吸痰操作的效果评价。
1. 吸出痰液量,评价吸痰效果的一个重要指标是吸出的痰液量,应当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征来评估吸出的痰液是否充分。
2. 患者反应,观察患者吸痰后的反应,包括呼吸频率、呼吸深度、皮肤氧合情况等,判断吸痰对患者的影响。
3. 吸痰后效果,吸痰后呼吸道通畅度的改善情况,以及患者的呼吸状况是否有所缓解。
综上所述,吸痰操作的评分标准主要包括吸痰操作的准备、实施和效果评价三个方面,通过对吸痰操作的每个环节进行评分,可以全面、客观地评价吸痰操作的质量。
在实际工作中,护理人员应当严格按照吸痰操作的评分标准进行操作,并及时总结经验,不断提高吸痰操作的质量,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护理服务。
有创呼吸机吸痰技术评分标准一、操作步骤、注意点及说明
二、相关知识
呼吸机吸痰吸引指征:
1.气道内有可听见、看到的分泌物。
2.听诊可闻及肺部粗湿啰音。
3.考虑与气道分泌物相关的血氧饱和度下降和(或)血气分析指标恶化。
4.排除呼吸机管路抖动和积水后,呼吸机监测面板上流量和(或)压力波形仍呈锯齿样改变。
5.考虑与气道分泌物增多相关的机械通气时潮气量减小,或容积控制机械通气时吸气峰压增大。
6.考虑吸入上呼吸道分泌物或胃内容物等状况时。
7.需留取痰液标本。
呼吸机吸痰的基本要求:
1.应按需实施气道内吸引,应至少每2h通过肺部听诊等方式评估一次气道内吸引指征。
2.应进行气道温湿化,Y型管温度应在34℃-41℃之间、相对湿度100%。
3.应每隔6-8h测量一次气囊压,并使其维持在25-30cmH2O。
4.应遵循无菌原则,手卫生应遵守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的规定。
5.对于患有呼吸道传染性疾病的患者,应按照医院隔离技术规范中的规定进行隔离和自我防护。
三、附图
用物准备图片
四、管理单位:护理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
五、修订记录:
1、2024年2月25日第一版。
吸痰操作评分标准吸痰是一项重要的护理技能,对于呼吸道疾病患者来说尤为重要。
正确的吸痰操作可以有效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有助于患者呼吸功能的恢复。
因此,对于护士的吸痰操作水平进行评分和评价显得尤为重要。
下面将介绍吸痰操作评分标准,以供参考。
一、仪表仪容。
1. 穿着整洁、工作服装符合卫生要求;2. 戴口罩、手套,保持个人卫生;3. 配戴工作牌,标识身份。
二、准备工作。
1. 检查吸痰器材是否齐全;2. 准备好吸痰所需的消毒液、生理盐水等;3. 确保吸痰器材的干净和完整。
三、沟通技巧。
1. 与患者进行有效沟通,解释吸痰操作的目的和过程;2. 尊重患者的意愿,尽量减少患者的不适感;3. 在吸痰操作中,与患者保持良好的沟通,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
四、操作流程。
1. 采用无菌技术进行吸痰操作;2. 采用正确的吸痰姿势,避免对患者造成不适;3. 吸痰时,控制吸痰器的吸力和时间,避免对患者的呼吸道造成损伤;4. 吸痰后,对吸痰器材进行正确的清洁和消毒。
五、安全防护。
1. 在吸痰操作中,严格遵守感染控制规范,确保操作安全;2. 在吸痰过程中,注意避免交叉感染的发生;3. 在吸痰操作中,确保自身和患者的安全。
六、文明礼仪。
1. 在吸痰操作中,保持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2. 在吸痰操作中,保持良好的工作态度和团队合作精神;3. 在吸痰操作中,与患者及家属保持良好的关系,提高患者满意度。
七、记录与评估。
1. 在吸痰操作后,及时记录吸痰的情况和患者的反应;2. 对吸痰操作进行评估,发现问题及时改进;3. 参与吸痰操作的护士应进行相互评估和提高。
以上是吸痰操作评分标准的相关内容,希望护士们能够严格按照标准进行吸痰操作,提高吸痰操作的质量和水平,为患者的康复做出更大的贡献。
吸痰术操作规程是指经口、鼻或人工气道将呼吸道分泌物吸出,以保持呼吸道通畅,预防吸入性肺炎、肺不张、窒息等并发症。
1 .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
2 .促进呼吸功能,改善肺通气。
3 .预防呼吸道并发症发生。
用于年老体弱、危重、昏迷、麻醉未清醒前等各种原因引起的不能有效咳嗽、排痰者。
1 .患者咳嗽或者突然发生呼吸窘迫。
2 .肺部听诊大气道有痰鸣音。
3 .血氧饱和度突然降低或呼吸频率加快,心率加快。
4 .动脉血气分析恶化。
1 .血氧饱和度下降。
2 .肺泡萎缩及肺不张。
3 .刺激迷走神经。
4 .呼吸道黏膜损伤。
患者的年龄、意识、血氧饱和度,有无排出呼吸道分泌物的能力,合作程度;有无口鼻咽及颅脑手术史、凝血功能状况、鼻腔黏膜是否完整。
1 .患者准备:向清醒患者解释吸痰的目的、方法、注意事项及配合要点。
协助患者取舒适体位。
2 .环境准备:室温适宜、光线充足、环境安静。
3 .护士准备:衣帽整洁,修剪指甲,洗手,戴口罩。
4 .用物准备:电动吸引装置或负压吸引装置(负压表、负压袋、连接管)、合适型号的吸痰管、20ml 注射器、治疗盘、无菌罐2 只(内盛灭菌注射用水)、纱布、弯盘、手电筒。
必要时备开口器、压舌板、舌钳、电插板、手套。
(1)解释操作的目的及方法。
(2)告知患者在吸痰过程中尽量咳嗽,利于痰液的吸出。
(3)在吸痰过程中出现不适,请举手示意。
1 .无菌及爱伤观念强,操作规范、熟练。
2 .吸痰彻底有效,插入吸痰管时无负压,无黏膜损伤。
3 .吸痰过程中及时观察病情。
1 .吸痰前,检查吸痰装置性能是否良好,连接是否正确。
2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每次吸痰应更换吸痰管。
3 .每次吸痰时间<15s ,以免造成缺氧。
4 .吸痰动作轻稳,防止呼吸道粘膜损伤。
5 .痰液粘稠时,可配合叩击、雾化吸入,提高吸痰效果。
6 .电动吸引器连续使用时间不宜过久,贮液瓶内液体达2/3 满时,应及时倾倒,以免液体过多吸入马达内损坏仪器。
吸痰操作及评分标准
芜湖市中医医院
静脉输液法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姓名:科室:得分:
胸外心脏直流电除颤技术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科室工号姓名考核者成绩
除颤术
(一)目的:
纠正患者心律失常。
(二)注意事项:
1、除颤前确定患者除颤部位无潮湿、无敷料;如患者带有植入性起搏器,
应注意避开起搏器部位至少10厘米;
2、除颤前确定周围人员无直接或间接与患者接触;
3、操作者身体不能与患者接触,不能与金属类物品接触;
4、动作迅速,准确;
5、保持除颤器完好备用。
6、洋地黄过量所致室颤,应从低能量开始。
7、患者如为细颤,除颤前可给予肾上腺素,使之转为粗颤再行电除颤。
(三)并发症
心肌损伤、心律失常、急性肺水肿、循环栓塞。
吸痰操作规程及评分标准项目技术操作要求分值扣分原因得分素质要求5分1、服装。
鞋帽整洁。
2、仪表大方,举止端庄。
3、沉着、稳重、熟练。
122操作前准备5分1、备齐用物,放置合理2、各种用物完备、便于应用。
32操作规程60分(1)病人卧位正确。
(2)接上电源,打开开关,检查吸引器的性能是否良好,用等渗盐水试吸导管是否畅通。
(3)将病员的头转向操作者一侧,昏迷病员可用压舌板帮助张口,夹持吸痰管插入口腔颊部、咽部,将口腔、咽部分泌物吸尽。
如自口腔吸痰有困难,可由鼻腔吸引,吸痰动作要轻柔,将吸痰管从深部左右旋转、向上提出,以吸净痰液。
(4)吸引时如痰液粘稠,堵塞吸管不易吸出,可叩后胸背,通过振动,促进痰液被吸出;或用蒸汽吸入,雾化吸入,使痰液稀释后吸出。
(5)小儿吸痰时,吸痰管宜细,吸力要小。
(6)在吸痰过程中及吸痰完毕后,应随时用纱布擦净面部的分泌物,必要时观察口腔黏膜有无损伤。
如病员情况稍有好转,可暂停抽吸,但吸引器仍需放置床旁。
以备随时应用。
(7)吸痰后擦净面部。
(8)整理用物。
251111111122操作熟练程度15分1.动作轻巧、准确、稳重。
2.注意节力原则。
105理论问题10分总分100理论问题一、吸痰瓶中的长短连接何处?为什么?长管接吸痰管,短管连接机器以保持瓶内负压。
二、吸痰时应注意观察什么?观察吸出痰的颜色、量和气味,并观察口腔黏膜有无损伤及病人一般情况。
三、吸痰注意事项?1、使用前先检查吸引器效能是否良好,电源的电压和吸引器的电压是否相等,各管连接是否正确,吸气管和排气管不能弄错。
2、贮液瓶内吸出液不宜过满,应及时倾倒,以免液体吸入马达内损坏机器。
3、电吸引器连续使用时间不宜过久,每次不可超过2小时。
4、治疗盘内的吸痰用物应每日更换一个,气管切开所用治疗盘应保持无菌。
5、小儿吸痰时,吸痰管宜细,吸力要小。
6、吸引器应有专人保管,定期检查,做好清洁、消毒、保养工作。
四、气管切开护理要点?1、密切观察病人呼吸情况,及时吸出呼吸道分泌物,一切操作均在无菌条件下进行,防止感染。
吸痰评分标准吸痰是一种常见的护理技术,对于呼吸道疾病患者来说,吸痰可以有效清除呼吸道内的分泌物,促进呼吸道通畅,有助于患者呼吸困难的缓解。
而对于护理人员来说,正确的吸痰操作至关重要,不仅可以保证患者的安全,还可以提高吸痰的效果。
因此,建立科学的吸痰评分标准对于规范吸痰操作、提高护理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一、吸痰前准备。
1. 确认患者身份及病情,了解患者的吸痰频率及痰液性质。
2. 为患者做好准备工作,包括调整患者体位、准备吸痰器械等。
3. 详细告知患者吸痰的过程及可能的不适感,取得患者的配合。
二、吸痰操作。
1. 佩戴个人防护装备,包括口罩、手套等。
2. 采用无菌吸痰管,避免交叉感染。
3. 在吸痰前做好手部消毒,避免手部细菌感染。
4. 缓慢插入吸痰管,不可用力过猛,以免损伤呼吸道黏膜。
5. 吸痰时注意吸痰管的负压力,避免对呼吸道造成不良刺激。
6. 吸痰过程中,要注意患者的呼吸状况,随时调整吸痰力度及频率。
三、吸痰后处理。
1. 将吸出的痰液倒入容器中,观察痰液性状,如颜色、气味等。
2. 将吸痰管置于含有漂白粉的水中浸泡,进行脱蛋白处理。
3. 对吸痰器械进行消毒清洁,避免细菌滋生。
四、吸痰评分标准。
1. 吸痰操作是否规范,包括吸痰前准备、吸痰操作及吸痰后处理是否符合规范要求。
2. 对患者的沟通配合是否得当,包括是否向患者详细说明吸痰过程、取得患者的配合等。
3. 对患者的呼吸状态是否得到有效维护,包括吸痰过程中是否及时调整吸痰力度及频率、是否观察患者的呼吸状况等。
4. 对吸痰器械的处理是否规范,包括吸痰后痰液的处理、吸痰器械的清洁消毒等。
五、评分标准的意义。
建立科学的吸痰评分标准,可以帮助护理人员规范吸痰操作,提高护理质量,减少吸痰操作可能带来的并发症。
同时,也可以为护理人员的培训提供具体的操作规范,有助于提高护理人员的吸痰操作技能。
六、总结。
吸痰是一项重要的护理技术,正确的吸痰操作对于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
建立科学的吸痰评分标准,有助于规范吸痰操作,提高护理质量,保障患者的安全。
临床技能操作评分标准-吸痰术吸痰术是利用负压吸引器,经患者的呼吸道,将气管内痰液吸出的一种治疗方法;多用于咳嗽无力、咳嗽反射迟钝、会厌功能不全或不能将痰液咳出的患者。
注意事项
1.在打开吸痰管包装前要注意:应从吸痰管尾端一侧打开包装袋;绝对禁止从吸痰管前端管口处打开包装。
这样做的目的是因为:打开包装袋前,操作者没有戴无菌手套,而吸痰管的前段会插入患者气管,应保持无菌状态,因此,禁止从吸痰管前端管口处打开包装袋,以免造成污染。
而吸痰管的尾端,由于不会插入患者气管,所以操作者可以从此处打开包装带,连接吸引器后,再戴无菌手套,最后才能将吸痰管从包装袋内抽出。
2.在吸痰过程中,要随时观察病人生命体征的变化,注意吸出物的性状、量、颜色。
每次抽吸时间应<15秒,一次未吸尽,间隔3~5分钟再吸。
3.整个吸痰的过程,包含两个部分,即:先吸尽咽喉部痰液,再行气管深部吸痰。
咽喉部吸痰是经患者口腔插入吸痰管,而气管深部吸痰是经患者一侧鼻腔插入吸痰管;两处操作方法相同,但插入吸痰管的途径不同,应注意区别;另外还需要注意,做完咽喉部吸痰后,需要更换新的吸痰管,然后才能进行气管深部吸痰。
4.痰液粘稠时,可配合拍背,雾化吸入等方法使痰液稀释;吸痰中患者如出现发绀、心率下降等症状时,应立即停止吸痰,待症状缓解后再行吸痰。
吸痰操作评分标准吸痰是一项重要的护理工作,对于呼吸道疾病患者来说尤为重要。
正确的吸痰操作可以有效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减少感染的风险,改善患者的呼吸状况。
因此,对吸痰操作进行评分标准是非常必要的,下面将详细介绍吸痰操作的评分标准。
一、操作前准备。
1. 检查吸痰设备是否完好,吸痰管是否通畅。
2. 为患者做好准备工作,包括调整患者体位,清洁口腔,嘱咐患者做好配合。
二、操作过程。
1. 洗手并佩戴好手套、口罩和护目镜。
2. 用生理盐水或温开水清洗吸痰管,保持管道通畅。
3. 调整吸痰设备,确保吸痰管长度适当。
4. 缓慢插入吸痰管,不要用力过猛,以免损伤患者呼吸道黏膜。
5. 吸痰时,要注意吸痰管的位置,避免刺激患者的咽部和声带。
6. 吸痰过程中,要掌握好力度和频率,避免过度刺激患者呼吸道。
7. 吸痰结束后,及时清洗吸痰管并妥善保存。
三、操作后处理。
1. 帮助患者清洁口腔,保持口腔清洁。
2. 记录吸痰操作的时间、次数、吸出痰液的性状等相关信息。
3. 注意观察患者吸痰后的呼吸情况,及时处理吸痰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四、评分标准。
1. 操作前准备是否充分,包括设备准备、患者准备等。
2. 操作过程中是否规范,包括洗手、穿戴防护用具、吸痰管插入深度、吸痰力度和频率等。
3. 操作后处理是否得当,包括清洁吸痰管、帮助患者清洁口腔、记录相关信息等。
4. 对患者的观察和处理是否及时,包括观察患者吸痰后的呼吸情况、处理吸痰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等。
五、注意事项。
1. 在吸痰操作过程中,要耐心细致,尊重患者,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沟通和信任。
2. 吸痰操作时要注意卫生,避免交叉感染。
3. 吸痰操作后,要及时清洗吸痰设备,保持设备清洁。
通过以上评分标准,可以对吸痰操作进行全面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改进,提高吸痰操作的质量,保障患者的安全和健康。
希望广大医护人员能够严格遵守吸痰操作的评分标准,做好吸痰护理工作,为患者提供更加安全、有效的护理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