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谚两则课文_农谚两则课件教学设计
- 格式:docx
- 大小:17.23 KB
- 文档页数:3
《农谚两则》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认识14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
2.过程与方法:自读自悟课文内容,了解简单的农业知识和气象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感受农谚的趣味性和功效性。
教学重点学习生字词,练习用想象法记忆字形。
教学准备录音带、字卡、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播放农民在地里插秧、割稻的录像。
2.导入谈话:小朋友们,你们知道遥远的古代,在科学还不发达的时候,我国的农民是根据什么来进行农业生产的吗?他们是根据二十四节气来指导农事活动的。
因为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劳动人民独创的文化遗产,它能反映季节的变化。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学习了解一下。
(板书:节气歌)二、自读课文,了解二十四节气名称。
1.课件出示二十四节气的名称,学生借助汉语拼音自读。
(1)指名读。
(2)分小组读。
(3)齐读,分组读。
(4)小老师带读。
2.说一说你知道哪些节气。
学生自由发言。
老师补充一些有关二十四节气的知识。
有些二十四节气方面的知识用多媒体课件来帮助学生掌握。
三、再读课文,了解四季。
1.小组合作,分一分哪些节气是春天的,哪些是夏天的,哪些是秋天的,哪些是冬天的。
2.集体交流。
(板书:春天夏天秋天冬天)3.学习词语,找找规律。
(1)同学们,我们来看看春天的第一个节气是“立春”,立春就是表示春天开始了。
你们能说说“立夏”“立秋”“立冬”是表示什么吗?(2)请同学们说给同桌听。
(3)谁还能说说自己知道的其他节气是表示什么?四、自主协作,交流学习。
1.自学。
(1)借助汉语拼音反复读诗句。
(2)用符号画出诗中要掌握的生字,读准字音。
(3)用诗句和课后第二题对照,看看自己读懂了几句。
(4)把二十四节气名称和诗句中的每一个字对照,找找自己能对出几个。
2.小组交流(教师巡回并参与讨论)。
3.全班交流。
(1)你读懂了哪句话,你明白了什么?(我读懂了第一行,明白了这句诗中第一个“春”是指“立春”,“雨”是指“雨水”,“惊”是指“惊蛰”。
二年级下语文教案农谚两则传授目标1、会认16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学会用比较的要领印象生字2、掌握多音字和反义词3、正确、娴熟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4、明白二十四骨气和简略的景象知识。
5、初步养成善于查看和总结的习惯传授重点1、会认16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2、掌握多音字和反义词3、正确、娴熟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传授难点1、正确书写十个生字,注意笔顺2、明白二十四骨气和简略的景象知识传授准备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农谚多少课时部署1—2课时传授内容:正确书写本课的生字,并会组词。
明白24骨气和简略的景象知识。
传授历程一、导入新课1、播放二十四骨气歌2、引出课题二、自主学习1.学生借助拼音自读课文,圈出生字2.老师范读课文、同桌互读、小组比赛读、开火车读3.出示生字,多种形式读4.去掉拼音读5.出示全文,找出生字宝宝三、合作研讨1、师问:你是怎样记着这些生字的字形的?(激发学生充分运用自己学到的识字要领印象字形。
)比一比:颜和谚、戴和带;归类:霜、霞和露2、师:同砚们这么快就记着了这些生字,真能干!3、下面我们看一下怎样可以把它们写的更英俊“谷”“腰”4、借助课后题再读课文,大概明白二十四骨气(1)挑学生说出每个字代表的骨气(2)西席总结补充(3)读课文根据互助特点尝试快速印象5、学习看云识气候(1)读课文明白大概意思(2)西席讲解补充6、引申课外农谚,勉励学生多积累多查看五、达标检测1、要修业生知道骨气歌所包含的骨气2、知道每句童谣的首字和第四个字各代表什么骨气六、作业布置1、描红2、课文会背七、板书设计八、课后反思。
2019-2020年西师大版二年级上册《农谚两则》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认识14个生字,会写10个字。
2.自读自悟课文内容,了解简单的农业知识和气象知识。
3.初步感受农谚的趣味性和功效性。
教学重点学习生字词,练习用想象法记忆字形。
教学准备录音带、生字卡、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简介节气的由来,导入课题我国历法把一年分为24段,每段的开始叫做一个节气,全年共有24个节气。
人们为了方便记忆,就编了节气歌。
今天我们这节课首先来学习《节气歌》。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劳动人民独创的文化遗产,它能反映季节的变化。
)二、学习《节气歌》1. 借助拼音读通句子,把生字多读几遍。
2. 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3. 出示课后第二题的词语,读一读。
4. 学生自学,对照课文认识24个节气。
5. 看看年历表,说说今年的24个节气分别在哪一天。
三、学习这部分词语1. 出示这部分的相关词语,请学生认读。
2. 扩词。
3. 记忆字形,重点指导“寒”、“降”。
四、学习《看云识天气》1. 自己读《看云识天气》,说说你读懂些什么。
2. 教师相机帮助学生理解。
3. 出示相关生字,请学生认读。
4. 记忆字形。
五、拓展练习把你收集到的农谚介绍给大家。
六、写字指导1. 重点指导写“暑”和“霞”字。
2. 学生认真观察,再自己写。
附送:2019-2020年西师大版二年级上册《农谚两则》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认识14个生字,会写10个字。
2.自读自悟课文内容,了解简单的农业知识和气象知识。
3.初步感受农谚的趣味性和功效性。
教学重点学习生字词,练习用想象法记忆字形。
教学准备录音带、生字卡、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1.播放农民在地里插秧、割稻的录像。
2.导入谈话:小朋友们,你们知道遥远的古代,在科学还不发达的时候,我国的农民是根据什么来进行农业生产的吗?他们是根据二十四节气来指导农事活动的。
因为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劳动人民独创的文化遗产,它能反映季节的变化。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农谚两则》教案学科领域:语文年级:四年级课时:2课时编写日期:2024年9月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学生能够正确认读和理解课文中出现的生词;(2)学生能够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3)学生能够掌握两则农谚的含义及应用场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让学生理解农谚的含义;(2)培养学生运用农谚进行日常交流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农谚文化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2)教育学生勤劳节俭,热爱家乡。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学生能够正确认读和理解课文中出现的生词,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难点:学生能够掌握两则农谚的含义及应用场景,运用农谚进行日常交流。
四、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讨法。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出示农谚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农谚文化;(2)学生分享自己对农谚的了解和认识。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课文,圈出生词,查阅字典理解生词含义;(2)教师巡视课堂,给予个别辅导。
3.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课文内容,解释两则农谚的含义;(2)学生跟随教师一起朗读课文,巩固记忆。
4.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将农谚应用于日常生活;(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指导。
5. 课后作业(1)学生回家后向家长分享所学农谚,并试着用农谚进行交流;(2)家长签字确认,教师第二天检查作业完成情况。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农谚的文化价值,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运用。
7. 课后反思教师根据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反思教学效果,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以及对于农谚的理解和运用情况。
2. 作业完成评价: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是否能够正确运用农谚进行交流,以及家长的签字确认。
3. 学生自评与互评:鼓励学生自我评价,进行同学之间的相互评价,以促进彼此的进步。
《农谚两则》教案教学目标: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认识14个生字,会写10个字,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了解农业知识和气象知识,感受农谚的趣味性。
3、了解二十四节气,会在日历表上找二十四节气。
重点难点:1、学会本课的生字词。
2、了解二十四节气。
教学过程:一、设疑自探1、简介节气的由来:我国历法把一年分为24段,每段的开始叫做一个节气,全年共24个节气。
人们为了方便记忆,就编了《节气歌》。
(板书)先听老师读读节气歌。
2、读了节气歌,觉得怎么样?你们愿意读一读吗?自己试着读一读好吗?二、解疑合探(一)、出示自探提示:借助拼音读通句子,不认识的字可以问问同桌,也可以查一查字典,注意要读准字音,认清字型。
(二)学习《节气歌》2、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3、出示课后第二题的词语,读一读:注意“蛰、至、处”的读音。
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4、学生自学,对照课文认识24个节气。
5、看看年历表,说说今年的24个节气分别在哪一天。
6、扩词:注意练习说话。
谷:谷子谷雨稻谷秋:秋天秋风秋雨7、分析记忆字形。
霞:上下结构,雨字头。
露:上下结构,下面重点指导,“路”左边是“足”字旁,“足”作部首时要变形,指导书写。
(三)学习《看云识天气》。
1、自己试读《看云识天气》,说说你读懂了些什么?2、教师和学生一起学习,共同提问。
3、口头扩词霞:朝霞晚霞霞光腰:山腰腰疼腰部3、记忆字形。
三、质疑再探通过刚才的学习,你还有什么不懂或不明白地地方吗?请说出来,大家一起讨论!四、拓展练习1、我会填。
( 1)、“连”字共有()画,第四画是(),可以组词()、()。
(2)、“霞”字共有()画,第九画是(),可以组词()、()。
(3)、“秋”字共有()画,第七画是(),可以组词()、()。
2、我能给画线的词写出反义词。
(1)、朝霞不出门,()霞行千里。
《农谚两则》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理解并背诵两个农谚;(2)能够解释农谚中所包含的农业知识和生活智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合作,搜集和分享更多的农谚;(2)通过讨论和实践活动,学会农谚的应用和传承。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农业文化的尊重和热爱,增强学生的本土文化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理解并背诵两个农谚;(2)掌握农谚中所包含的农业知识和生活智慧。
2. 教学难点:(1)农谚的语境理解和应用;(2)对农谚背后的文化和历史背景的理解。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收集相关的农谚资料;(2)准备相关的农业知识和生活实例。
2. 学生准备:(1)预习农谚相关内容;(2)准备自己的农谚分享。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知道的农谚;(2)引入本课的主题《农谚两则》。
2. 新课内容展示:(1)介绍两个农谚的背景和含义;(2)讲解农谚中所包含的农业知识和生活智慧。
3. 实践活动:(1)分组讨论,探讨农谚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2)学生举例说明农谚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和实践活动中的积极参与情况。
2. 知识掌握情况:通过学生背诵农谚和对农谚含义的理解来评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3. 学生作品:评估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和对农谚的应用。
六、教学延伸:1. 课堂拓展:(1)引导学生思考农谚在现代社会是否仍然适用;(2)讨论农谚在现代农业生产中的潜在价值。
2. 家庭作业:(1)让学生搜集一个家庭农谚,并解释其含义;(2)让学生思考如何将农谚应用于自己的生活和学习中。
七、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参与度、知识掌握情况以及教学方法的适用性。
教师还应考虑如何改进教学,以便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八、教学资源:1. 教学资料:(1)农谚收集手册;(2)农业知识和生活实例资料。
课文《农谚》教案一、教材简介•文章名称:《农谚》•作者:佚名•出处:《唐宋诗选》二、教学目标1.了解农谚的特点和作用。
2.学习和理解农谚中的农业知识和智慧。
3.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
4.提高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三、教学重点1.分析和理解农谚的意义。
2.掌握农谚中的农业知识和智慧。
3.引导学生将农谚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四、教学内容1. 农谚的简介农谚是农民在实际生产中总结出来的具有一定规律和智慧的短句,广泛流传于农村之中。
农谚通过简洁的语言表达了农民对自然的观察和认识,蕴含了丰富的农业知识和经验。
它既是农民智慧的结晶,也是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 分析农谚《农事分二春》农事分二春,一AR一提母。
百速也要拉千支,早开花雨长辣椒。
夜间挖土若是肥,减肥后却不易种。
青菜百株纷纷长,咱北方农民云老友。
2.1 农谚的字词解析•AR:仅在北方方言中使用,意为早上。
•提母:春播春收的意思。
•雨长辣椒:雨水多的年份辣椒生长较好。
•夜间挖土若是肥:夜间挖土的土壤如果肥沃,适合种植。
•减肥后却不易种:去除土壤中的杂草和根茎,虽然能减少当前的热量,但种植后却不容易生长。
•咱:我。
•北方农民云老友:指北方农民都非常亲近友善。
2.2 农谚的意义解析这首农谚主要描述了农民在春天种植水果和蔬菜的一些经验和智慧。
通过对农谚中的文字和意义的解析,学生可以了解到以下内容:•在北方春天农忙,分为两个阶段,春播和春收。
•种植作物需要做好准备工作,要扎实地把每一个细节都做好,即使是小事情。
•根据不同的气候和降雨量,选择合适的作物进行种植。
•夜间挖土对土壤的要求较高,适合种植条件较好的土壤。
•在准备土地时要去除杂草和根茎,但过度去除会影响作物的生长。
•北方农民习惯于友善互助。
2.3 与实际生活的联系通过分析农谚《农事分二春》,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和应用农谚中的农业知识到实际生活中。
例如:•根据农谚中对雨量和作物生长的描述,学生可以思考和探索如何根据当地的气候和降雨情况,选择适合的作物种植。
农谚两则课文_农谚两则课件教学设计
课文《农谚两则》出自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课文,其原文如下:【原文】一月水仙清水养,二月杏花
伸出墙,三月桃花红艳艳,四月杜
鹃遍山冈,五月牡丹笑盈盈,六月
栀子戴头上,七月荷花浮水面,八
月桂花满枝黄,九月菊花迎秋风,
十月芙蓉斗寒霜,十一月山茶初开放,十二月腊梅雪里香。
【教材简说】学生结合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自读自悟课文内容。
在进行识字游戏这一环节中让学生互教互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
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重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寻找“新的发现”。
【学习目标】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认识14个生字,会写10个字。
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2.自读自悟课文内容,了解简单的农业知识和气象知识。
3.初步感受农谚的趣味性和功效性。
【教学方案一】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1.播放农民在地里插秧、割稻的录像。
2.导入谈话:小朋友们,你们知道遥远的古代,在科学还不发达的时候,我国的农民是根据什么来进行农业生产的吗?他们是根据二十四节
气来指导农事活动的。
因为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劳动人民独创的文化遗产,它能反映季节的变化。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学习了解一下。
(板
书:节气歌)二、自读课文,了解二十四节气名称1.课件出示二十四节气的名称,学生借助汉语拼音自读。
(1)指名读。
(2)分小组读。
(3)齐读,分组读。
(4)小老师带读。
2.说一说你知道哪些节气。
学生自由发言。
老师补充一些有关二十四节气的知识。
有些二十四节气方面的知识用多媒体课件来帮助学生掌握。
三、再读课文,了解四季1.小组合作,分一分哪些节气是春天的,哪些是夏天的,哪些是秋天的,哪些是冬天的。
2.集体交流。
(板书:春天夏天秋天冬天)3.学习词语,找找规律。
(1)同学们,我们来看看春天的第一个节气是“立春”,立春就是表示春天开始了。
你们能说说“立夏”“立秋”“立冬”是表示什么吗?(2)请同学们说给同桌听。
(3)谁还能说说自己知道的其他节气是表示什么?四、自主协作,交流学习1.自学。
(1)借助汉语拼音反复读诗句3遍。
(2)用符号画出诗中要掌握的生字,读准字音。
(3)用诗句和课后第二题对照,看看自己读懂了几句。
(4)把二十四节气名称和诗句中的每一个字对照,找找自己能对出几个。
2.小组交流(教师巡回并参与讨论)。
3.全班交流。
(1)你读懂了哪句话,你明白了什么?(我读懂了第一行,明白了这句诗中第一个“春”是指“立春”,“雨”是指“雨水”,“惊”是指“惊蛰”。
第二个“春”是指“春分”,“清”是指“清明”,“谷”是指“谷雨”。
)(2)学生分小组说以下三句。
(3)指名说,评议。
五、
学习《看云识天气》1.学生借助汉语拼音自读。
(1)指名读。
(2)分小组读。
(3)齐读,分组读。
(4)小老师带读。
2.自己说一说你读懂了些什么。
3.小组内分别说一说。
4.指名说,评议。
教师相机帮助学生理解。
六、识字、写字指导1识字。
(1)读生字卡片,看谁先认识这些生字娃娃。
(2)和云朵一起做找伙伴游戏。
这些生字娃娃非常调皮,从诗句中跑了出来,由这些云朵帮你陪着他们,你想请哪朵云帮助你请他做你的手拉手小伙伴呢?谁来和云朵一起找小伙伴。
找到小伙伴后告诉同学们你伙伴的名字,并教大家一起念两遍,组个词。
(3)读卡片上的词语。
齐读,男女生分别读。
2识记字形,指导书写。
(1)试着说说每个字的笔画、笔顺。
(2)观察每个字的各个笔画都写在田字格中的什么位置。
(3)边说笔画边描一描田字格的生字。
(4)说说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这个字。
(5)说说这些字怎样写才漂亮。
(6)学生练习生字的书写,教师进行讲评。
七、练习熟读背诵1.听录音读。
2.分男女生读。
3.比一比,看谁读得最流利。
4.指名背诵。
5.集体背诵。
八、拓展练习1.回家把自己知道的二十四节气告诉家长。
2.搜集谚语、儿歌等介绍给大家。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