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最新西师大版六年级下册数学《综合统计活动》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1.12 MB
- 文档页数:10
全册备课教学内容:一、百分数1、百分数的意义2、百分数和分数、小数的互化3、解决问题二、圆柱和圆锥1、圆柱2、圆锥三、正比例和反比例1、比例2、正比例3、反比例四、统计1、扇形统计图2、综合统计活动五、总复习1、数与代数2、空间与图形3、统计与概率教学目标:1、全面经历百分数、正比例和反比例、圆柱和圆锥、统计等知识的学习过程,了解这些知识的形成过程。
2、正确理解百分数的意义,会比较百分数的大小,能正确地进行百分数与分数、小数的互化。
3、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正确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并能运用它们的意义正确判断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的量或成反比例的量;了解正比例图像,能在带方格的直角坐标系中画出正比例的图像,会用正比例图像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4、认识圆柱、圆锥的特征,探索并掌握圆柱侧面积、圆柱和圆锥体积计算公式,能正确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圆柱和圆锥体积。
5、认识扇形统计图,会用扇形统计图进行一些简单的数据统计和分析;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统计知识进行一些稍复杂的统计活动。
6、全面整理和复习小学阶段所学的数学知识,在整理复习中进一步沟通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提高知识的掌握水平。
7、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在解决问题中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1、全面经历百分数、正比例和反比例、圆柱和圆锥、统计等知识的学习过程,了解这些知识的形成过程。
2、认识圆柱、圆锥的特征,探索并掌握圆柱侧面积、圆柱和圆锥体积计算公式,能正确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圆柱和圆锥体积。
3、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
4、认识扇形统计图,会用扇形统计图进行一些简单的数据统计和分析。
教学难点:1、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在解决问题中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统计综合应用专题讲解一、知识点讲解(一)扇形统计图用整个圆的面积表示总数,用圆的一部分的扇形面积表示各部分占总数的百分数,这样的统计图称“扇形统计图”.又称“百分比较图”或“圆形图”.该图可清楚地表示各部分同总数间的关系.制作扇形统计图的步骤是:1.根据统计资料,整理或计算出必要的数据(包括部分占整体的百分数).2.根据数据,算出各部分扇形圆心角的度数.3.根据需要,取适当的半径画圆,用量角器依次按圆心角把圆分成几个扇形.4.标上每部分的内容及占总体的百分数.用虚线、实线或不同颜色将各部分区分开来.(二)条形统计图用一个单位长度表示一定的数量,并根据各个数量的多少画出长短不同而宽度相同的直条,然后把这些直条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所构成的统计图.条形统计图一般简称“条形图”,也叫“长条图”、“直条图”.条形图可画成竖条,也可画成横条.从条形统计图可直观地看出各个数量的多少.制作条形统计图的步骤是:1.根据统计资料整理数据.2.作图定标尺.先画纵轴,确定一定的比例(即标尺),作为长度单位;再画横轴,纵、横轴的长短要适中.3.画直条.条形的宽度、间隔要一致.4.写上条形统计图的总标题、制图日期及数量单位.(三)折线统计图用一个单位长度表示一定的数量,根据所统计的数量的多少,依一定的次序,描出相应的各点,然后把各点用线段顺次连结成一条折线,这样的统计图称为“折线统计图”.折线统计图的纵、横向的单位长度可相等,也可不等.从图中折线的每条线段的上升或下降以及它的倾斜度,可清楚地看出数量的增减变化的幅度或发展趋势.制作折线统计图的步骤是:1.根据统计资料整理数据.2.先画纵轴,后画横轴,纵、横都要有单位,按纸面的大小来确定用一定单位表示一定的数量.3.根据数量的多少,在纵、横轴的恰当位置描出各点,然后把各点用线段顺序连接起来.二、典型例题讲解A、填出下列条形统计图中一格表示多少,直条表示多少。
1格表示: 1格表示: 1格表示:1格表示:直条表示:直条表示:直条表示:直条表示:B、根据统计图填空。
西师大版六年级下册《综合统计活动》数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道综合统计活动的概念,了解调查、数据整理、数据分析等基本方法与技能。
2.能够进行有关问题的调查研究,收集、整理和处理相关数据。
3.学会绘制频数分布表、直方图、折线图、饼状图等图表,进一步掌握图表解读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4.培养数学思维、观察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提高实际与生活问题解决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1.调查、整理、分类数据。
2.绘制频数分布表、直方图、折线图、饼状图等。
难点1.通过数据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2.微观、宏观观察数据。
三、教学方法1.讲解与演示法:讲解频数统计、频率统计、绘制频数分布表、直方图、折线图、饼状图等知识;演示调查整理数据过程。
2.交际互动法:让学生在小组内分工合作,共同完成课堂练习。
3.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通过图书馆、电子资料等自主学习整理数据、绘图等技能。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环节1.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实际情景,引出调查统计的概念。
2.请学生回忆生活中调查统计的应用情况。
主体环节1.介绍频数统计、频率统计的概念与计算方法;2.让学生身边选择一个简单的问题进行调查,整理数据并制作频数分布表;3.学生通过分析数据的方法得出一些初步的结论。
第二课时导入环节1.回顾第一课学习的内容,强调绘制数据图的重要性,同时提醒学生要正确选择数据图形式。
2.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实际情景,引出直方图、折线图的应用情境。
主体环节1.讲解绘制直方图、折线图的概念、方法与技巧;2.让学生再次选择一个问题进行调查,并绘制直方图、折线图;3.学生通过对图表的综合分析,得出更加准确、全面的结论。
第三课时导入环节1.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实际情景,引出饼状图的应用情境。
2.让学生回忆生活中饼状图的应用情况。
主体环节1.讲解绘制饼状图的概念、方法与技巧;2.让学生再次选择一个问题进行调查,并绘制饼状图;3.学生通过对图表的综合分析,得出更加准确、全面的结论。
西师大版六年级下册《综合统计活动》数学教案教学目标:1.综合应用各种方式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2.培养学生对事物数字信息的敏感性和数学思维能力3.发展学生合作精神和实际操作能力教学重点:1.了解数据统计的基本概念和方法2.能够结合实际情况解决统计问题3.学习应用数据统计方法获取信息教学难点:1.整个学科的串联和整体把握2.单纯难题的解决方法教学准备:1.学生实验箱2.投影仪3.翻页板教学过程:一、预习导入(5分钟)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些数据统计的基本方法,今天我们将通过实际操作进一步巩固知识,掌握数据统计的新方法。
二、新课讲解(15分钟)1.新知呈现:通过PPT介绍并强化学生对数据统计基本概念的理解。
2.引导分析:教师现场准备一些实物,让学生对实物进行观察和记录,对确切的集合元素和相应的数量进行统计,分析同类别的数量关系和规律。
3.课例展示:通过投影向学生展示一篇文章,要求学生读完之后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组织,并从中提取相关数据,进行数值综合统计。
三、教学实践(25分钟)1.集体探究:根据老师提供的几组数据,先学生组成小组,探究每组数据的基本信息,然后对同类别数据进行汇总,形成数据的整体结果。
2.个人练习:将学生分为A、B两组,让A组学生手持纯色海报,将海报上的颜色与班级其他同学的衣着颜色进行对比,并记录下被记录的数量;B组则总结自己的午餐、交通和健康状况,并对数据进行收集和分析,最终达到各自的统计结论。
3.小组合作:以班级为单位,学生们分成若干小组,在老师的组织和安排下,针对自选的一个课题,展开综合统计分析,并在座谈中向同学们汇报分析结果,展示分析方法,接受同学们的提问和评价。
(即:以虚拟团队的模式进行实验)四、情景模拟(10分钟)1.场景化模拟:以一次赛跑活动为背景,教师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进行数据分析和综合统计,如比赛结束时间的分析和产生结果、比赛成绩的排序及统计等。
2.成果展示:学生小组的代表和老师一起,对今天的所有情景和结果进行总结,从而达到使学生对综合统计做到了整体的得到掌握。
六年级下册《综合统计活动》教案西师大版综合统计活动教学内容教科书第70~72页例1,第72页课堂活动及练习十六。
1.进一步了解统计表和三种统计图的特点,并能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图来表示数据和反映情况,能利用统计图的特征获取有用的信息。
2.体会数据对决策的作用,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价值。
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图来表示数据,并能利用统计图的特征获取有用的信息。
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图来表示数据。
教具:小黑板。
学具:计算器。
一、联系实际,引入新课教师:同学们,我们在学校已经学习了6年时间,同6年前刚进校时相比我们自己有哪些变化?学生自由发表见解,教师进行适时引导。
教师:是啊,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获得了更多的知识,同时我们的身体也在发生着变化,今天我们就利用已经学过的统计知识来展示我们的身高变化吧!板书课题:综合统计活动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教学例1(1)汇总搜集的资料,填写统计表。
教师:我们课前已经从医务室的档案里查到了自己这6年来的身高数据,现在我们以小组为单位互相交换自己的身高资料,一起填写书71页的统计表(一)。
比一比哪组同学协作得最好,完成得更快。
学生合作完成,教师巡视并指导速度比较慢的小组合理进行分工合作。
教师小结:在刚才的合作中,有的小组团队协作意识很强,而且有比较明确的分工,两个同学为一个单位,本单位填好后立即与另一组的两个同学互换资料。
这样既合理地安排了时间,同时又避免了合作中的混乱。
(2)完成每组中平均数的计算。
教师:现在我们再次以小组为单位,借助我们手中的计算器,计算出组内同学在每个年级时的平均身高。
想一想我们该怎样合理地安排人员,才能更快更准确地计算出平均身高?引导:两人一组,同时计算同一个年级的平均身高,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
(3)汇总全班同学的身高并计算出平均数。
教师引导:在刚才的合作中,我们进行了有效合理的安排——谁与谁同时计算一、二年级,谁与谁同时计算三、四年级……这样既节约时间,又保证了数据的准确性。
西师大版六年级下册《综合统计活动》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能够正确区分事件和随机事件;
2.能够清晰地表达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3.能够了解并运用范围、平均数、中位数等统计方法。
教学重点
1.掌握统计的基本概念;
2.掌握运用统计方法分析数据的方法。
教学难点
1.能够准确地解读数据并进行合适的统计分析;
2.能够根据实际情况设计统计方案。
教学过程
第一步. 导入
1.引入本节课的主题:综合统计活动;
2.让学生了解统计方法的重要性和应用领域。
第二步. 讲解
1.讲解统计的基本概念;
2.讲解事件和随机事件的区别;
3.讲解事件的可能性表达形式;
4.讲解范围、平均数、中位数等统计方法。
第三步. 实践
1.给学生分发数据表格;
2.让学生根据表格数据合理安排统计方案;
3.让学生将统计结果以合适的方式呈现。
第四步. 总结
1.整理和概括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2.强调统计方法的重要性和应用意义;
3.鼓励学生多加实践和探索。
教学评价
1.在实践部分进行指导和纠正;
2.根据学生掌握程度,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和难度;
3.评价测验应多角度考察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统计综合应用西师大版()◆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9~60页例1,教材的60页课堂活动及教材第60~62页练习十六第1~4题。
◆教学提示:本节教科书触及的内容并不是过去没有学过的新知识,而是让先生综合运用已掌握的知识处置理想生活中的一些稍复杂的统计效果。
教科书设计了如下情形图:情形图出现的是六年级先生毕业前讨论如何回忆六年生长变化状况的事情。
教科书这样布置,很自然地引出综合统计活动内容,让先生感遭到展开综合性的统计活动既是理想生活的需求,也是学习的统计知识在理想生活中的运用,同时也为例题的编写提供了素材。
第59页例题是一道统计全班同窗身高的综合统计活动,其内容包括分组调查组内同窗六年的身高变化状况,分年级计算并用统计图表示全班先生各年级时的身高,最后还要处置相关的效果。
教科书没有规则选用什么统计图表示统计结果,而是由先生自己依据统计需求选用适宜的统计图表示统计结果。
这样布置有利于先生进一步加深三种统计图特点的了解,有利于他们更好地掌握三种统计图的适用范围。
这关于培育先生的统计看法,提高统计才干和灵敏运用所学统计知识处置效果的才干,都是十分有用的。
不过,选用适宜的统计图表达统计结果,不只要片面了解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适用范围,同时还要仔细剖析调查统计数据的特征,标题内容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较大的应战性,所以例1是先生学习的难点。
课堂活动中的内容是对例题中身高统计效果的进一步开掘,教科书用组织先生讨论的方式出现其内容,题中两个效果都给先生的探求和交流留下了很大的空间,有利于先生的自主学习和探求学习。
◆教学目的:1.知识与技艺:进一步了解统计表和三种统计图的特点,并能依据实践需求选择适宜的统计图来表示数据和反映状况,能应用统计图的特征获取有用的信息。
2.进程与方法:阅历数据的搜集、整理和复杂剖析,以及选择适当的统计图描画数据并作出合理预测的进程,开展先生的统计观念,体会统计的运用价值。
六年级下册《综合统计活动》教案西师大版综合统计活动教学内容教科书第70~72页例1,第72页堂活动及练习十六。
1.进一步了解统计表和三种统计图的特点,并能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图来表示数据和反映情况,能利用统计图的特征获取有用的信息。
2.体会数据对决策的作用,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价值。
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图来表示数据,并能利用统计图的特征获取有用的信息。
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图来表示数据。
教具:小黑板。
学具:计算器。
一、联系实际,引入新教师:同学们,我们在学校已经学习了6年时间,同6年前刚进校时相比我们自己有哪些变化?学生自由发表见解,教师进行适时引导。
教师:是啊,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获得了更多的知识,同时我们的身体也在发生着变化,今天我们就利用已经学过的统计知识来展示我们的身高变化吧!板书题:综合统计活动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教学例1(1)汇总搜集的资料,填写统计表。
教师:我们前已经从医务室的档案里查到了自己这6年来的身高数据,现在我们以小组为单位互相交换自己的身高资料,一起填写书71页的统计表(一)。
比一比哪组同学协作得最好,完成得更快。
学生合作完成,教师巡视并指导速度比较慢的小组合理进行分工合作。
教师小结:在刚才的合作中,有的小组团队协作意识很强,而且有比较明确的分工,两个同学为一个单位,本单位填好后立即与另一组的两个同学互换资料。
这样既合理地安排了时间,同时又避免了合作中的混乱。
(2)完成每组中平均数的计算。
教师:现在我们再次以小组为单位,借助我们手中的计算器,计算出组内同学在每个年级时的平均身高。
想一想我们该怎样合理地安排人员,才能更快更准确地计算出平均身高?引导:两人一组,同时计算同一个年级的平均身高,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
(3)汇总全班同学的身高并计算出平均数。
教师引导:在刚才的合作中,我们进行了有效合理的安排——谁与谁同时计算一、二年级,谁与谁同时计算三、四年级……这样既节约时间,又保证了数据的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