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单元 自主赏析2
- 格式:doc
- 大小:112.50 KB
- 文档页数:8
第五单元自主赏析一、课内双基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无误的一组是( )A.仇雠.(chóu)凯.(kǎi)旋遗.(yí)恨骄奢.(shē)B.离散(sǎn) 沉溺.(nì)剔.(tì)除俳.(fēi)优C.度.(dù)曲宝藏.(cánɡ)勖.(xù)勉系.(jì)颈D.囊.(nánɡ)括发.(fà)誓缱.(qiǎn)绻伶.(línɡ)人【答案】A(B项中“散”应读sàn,“剔”应读tī,“俳”应读pái;C项中“藏”应读zàng,“系”应读xì;D项中“发”应读fā)2.下面加点词解释全对的一项是( )①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原:推究②及凯旋..而纳之凯旋:取得胜利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尔、其、乃:第二人称代词④抑本.其成败之迹本:推究⑤逸豫..可以亡身逸豫:安乐⑥泣.下沾襟泣:流泪A.①②④⑤B.①⑤⑥C.①④⑤D.③④⑤⑥【答案】C(凯旋,胜利归来;其,副词,一定;泣,泪水)3.与“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一句中“乃”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B.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C.家祭无忘告乃.翁D.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答案】C(C你的;A表判断的副词,是;B于是;D副词,竟然)4.选出下列各组中加点词语与例句中加点词语含义相同的一项( )例:与.尔三矢A.遂与.之俱出B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C .玉斗一双,欲与.亚父 D .无乃尔是过与.【答案】 C(C 与例句同,动词,给;A 介词,和;B 动词,帮助;D 句末语气词,表反问)5.下列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盛以.锦囊,负而前驱而皆背晋以.归梁 B.⎩⎪⎨⎪⎧ 此三者,吾遗.恨也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C.⎩⎪⎨⎪⎧此制作之本.意也虽逾本.色,不能复化 D.⎩⎪⎨⎪⎧请.其矢,盛以锦囊请.奉盆缶秦王 【答案】 C(A 介词,用/连词,表顺承;B 遗留/舍弃;C 原来的;D 领取/请允许我)6.选出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与例句中加点词语含义相同的一项( )例:盛衰之理.A .自然之理.也 B .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 C .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 D .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答案】 D(D 及例句,命运;A 道理;B 梳理;C 道理,引申为法令制度)7.从文言句式看,下列各句与例句相同的一句是( )例句:智勇多困于所溺A .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B .此三者,吾遗恨也C .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D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答案】 A(例句与A 都是被动句)8.下面对课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开头以“呜呼”的感叹突兀而起,引发对历史的沉痛追问和感慨,开门见山地提出论点B.作者否定天命,强调国家盛衰由“人事”决定的观点,是十分正确的C.写晋王遗嘱,充分表现其克敌复仇的殷切期望,为庄宗的忧劳兴国张本D.写庄宗秉承父命,矢志报仇的决心和行动,突出了“人事”的作用,为后文的议论作铺垫【答案】B(作者并未完全否定天命)二、语段精读阅读下面语段,完成9~12题。
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教材解析
该教材解析是针对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内容进行
的分析和解释。
本单元主要介绍了一些与诗歌相关的知识和技巧。
以下是该教材解析的主要内容:
1. 诗歌的特点
- 诗歌是一种凝练的文学形式,具有韵律和节奏感。
- 诗歌的表达方式通常较为抽象,富有想象力和感触性。
- 诗歌可以通过声、色、情、景等多种手法来传达情感和思想。
2. 诗歌的分类
- 根据诗歌的体裁和形式,可以将诗歌分为九言诗、七言诗、
五言诗等。
- 根据诗歌的内容和主题,可以将诗歌分为抒情诗、叙事诗、
咏物诗等。
3. 诗歌的欣赏技巧
- 阅读诗歌时,要仔细品味诗句中的形象描写和情感表达。
- 注意把握诗歌的节奏和韵律,体味其中的美感和韵律之美。
- 通过对诗歌的欣赏,培养自己的情感与审美能力。
4. 表达自己的诗歌情感
- 研究写诗歌,可以表达自己的情感与思考。
- 在写诗歌时,可以尝试运用修辞手法和韵律来增强表达力。
该教材解析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诗歌,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通过研究和欣赏诗歌,学生可以更深入地认识和感受诗歌艺术的魅力。
希望本教材解析能对学生的研究和成长有所帮助。
以上是《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教材解析》的简要内容说明。
话题二送怀千载痴情的乡土歌手——陶渊明郭军平陶渊明也许是中国诗坛上最干净的一位诗人。
他衣袂飘飘,神采奕奕;他特立独行,傲霜凌雪;宁愿落拓,宁愿背负世人的万般不解,也不愿为五斗米而折腰。
他毅然辞去彭泽令一职,挂印返回浔阳柴桑老家。
他深爱着这一片清净的乡土,悠悠白云,潺潺小溪,青青禾苗,绿绿小草也许令他魂牵梦绕,也许在他的眼里,它们都是最美的意象和诗歌。
宦海沉浮,潮起潮落。
他也许看惯了那些欺下媚上的行为;花开花落,朝来暮往,他也许看惯了那些奴颜婢膝的嘴脸;他宁愿忍受田间的辛苦,忍受布衣的清贫,也要获得那宦海里难以拥有的自由和逍遥,也要保持那一副天生的傲骨和卓越的品格。
他厌恶那些衣冠楚楚者的欺世盗名,他厌恶那些丧尽天良者的鱼肉百姓。
黑暗官场浓厚的市侩哲学令他压抑,令他愤懑,令他不齿;他决心要逃脱这样一个泯灭人性的环境,他决心摆脱这样一个黑暗的牢笼。
他内心的善良和美好的情愫不容许他停留,他内心的正义和淳朴不容许他逗留。
而此刻,也许外面的世界是风清月朗,柳暗花明;可他内心的世界却是江河翻滚,电闪雷鸣。
他一定经过了强烈的内心冲突,他一定经历了痛苦的人生抉择;一方面饱读诗书的儒家的入世思想在暗暗地噬啮着他,折磨着他的内心,他何曾没有猛志逸四海的远大理想,他何曾不向往着那些儒家先达为黎民百姓造福一方的功业,他何曾不向往实现自己少年心事当拿云的宏伟志向。
可是昏聩的东晋王朝已是江河日下,黄钟毁弃,瓦釜雷鸣,战乱频频,吏风败坏。
而此时官场就如一座巨大的臭缸,利欲熏心,肮脏龌龊,追名逐利,如蝇逐臭,如蚁附膻,鲜廉寡耻。
他的内心是爱美的啊,他的内心是爱自由的啊,他的内心是一片清清的山林,是一片圣洁的土地;他决心摆脱这个肮脏的环境,他决心离开这个厌恶的环境。
他想到了故土的乡村田园,他想到了悠悠南山的宁静,他想到了东篱下灿灿的菊花,他想到了家乡纯朴质厚的田夫,他幻想着和他们一起耕作,他幻想着和他们一起耕耘;在他伫立凝望的目光里,也许田园是一幅幅优美的画,一首首动人的诗。
语文初中二年级上册第五章诗歌的鉴赏与写作诗歌的鉴赏与写作诗歌是一种别具魅力的文学形式,它以独特的语言、形象和节奏传达情感,抒发思想,展示美感。
学习诗歌的鉴赏与写作,对于中学二年级的学生来说,不仅能提高语文素养,还有助于培养审美情趣和创造力。
本文将着重介绍诗歌的鉴赏与写作,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诗歌。
一、诗歌鉴赏诗歌是一种以高度凝练的语言和形象表达情感和思想的艺术形式。
鉴赏诗歌首先要理解诗歌的基本要素和写作特点。
1.韵律与节奏诗歌具有独特的韵律和节奏,通过音节、字数、字音等方式构成。
有的诗歌有明显的押韵,如杜甫的《月夜忆舍弟》:“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有的诗歌则采用无韵诗的形式,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通过音律的巧妙运用,诗歌表达更加生动。
2.意象与比喻诗歌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比喻来传达思想和情感。
比如在《七步诗》中,曹操通过“让我七步足以悟红颜”这一意象,表达了对于人生短暂的思考和珍惜。
识别意象和比喻,有助于理解诗歌的深层含义。
3.节奏与停顿诗歌的节奏和停顿是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
有的诗歌以行云流水的速度读完,如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有的诗歌则逐渐加快或放慢节奏,如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二、诗歌的写作学习了诗歌的鉴赏,我们可以开始尝试写一些自己的诗歌作品。
写作诗歌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注意选题创作诗歌,首先要明确选题。
可以选取自己所喜欢的事物或场景,也可以根据周围的生活经验和情感来选题。
例如,看到了一只美丽的蝴蝶,可以以此作为创作题材,写一首蝴蝶的诗;或者遇到了一个让你感动的瞬间,可以以此为灵感,创作一首表达感动的诗歌。
2.运用意象和比喻写作诗歌时,可以运用意象和比喻来增强表现力。
通过描绘生动的画面,让读者感受到内心的情感和思考。
例如,在表达对大自然的赞美时,可以使用比喻手法,将自然与美丽的事物相联系,如“太阳像金盘,照耀着大地;花朵如彩虹,绽放在山野。
第五单元诗词名句赏析1.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运用了设问,自问自答,写远望泰山苍翠的山色掩映着齐鲁大平原,借两地距离之远烘托泰山参天耸立的形象。
写出了泰山占地面积之广、气势之大。
2.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上句需写,下句实写。
“钟”字将大自然人格化,写出了造物主对泰山的钟爱,突出泰山的神奇秀丽巍峨高大。
“割”字,阳光就像一把硕大无比的刀把泰山切成南北两面,一明一暗,突出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3.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细望泰山,泰山极高,可以望见山腰间团团云气,又极幽深,可以望见鸟儿归巢隐入山谷。
突出泰山的高峻。
4.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诗人想象自己登上泰山绝顶,俯视群山,一个个都显得那么渺小,虚写突出泰山之高,也表现出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5.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破”字写尽国破城荒的悲凉景象,“深”字再现荒无人迹的凄凉。
“国破”和“城春”两个截然相反的意象,同时存在形成强烈反差,为全诗营造了一片荒凉凄惨的气氛,传达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感情。
6.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运用拟人的修辞,将花鸟人格化,有感于国家的分裂、国事的艰难,长安的花鸟都为之落泪惊心。
通过花和鸟两种事物来写春天,移情于物,睹物伤情,表达出诗人忧伤国事的苦闷与沉痛。
7.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运用对偶和夸张的修辞,“连三月”说明战乱持续时间久,“抵万金”极言家书的珍贵,衬托出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痛苦。
表现了诗人思念家人的情感。
8.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运用细节描写,“白头”为愁所致,“搔”是诗人想要排解忧愁而不得。
刻画了一个典型的忧国悲愁思家者的形象。
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五年级上册语文课本第五单元是一个以“古典名著”为主题的单元,主要包括《草船借箭》、《景阳冈》、《猴王出世》和《红楼春趣》四篇课文。
以下是对这一单元的简单分析:一、教材分析本单元的课文以中国古典名著中的节选为主,旨在引导学生初步接触和了解古典名著,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通过学习这些课文,学生可以了解到古典名著的魅力和价值,提高对汉语和文学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二、课文分析《草船借箭》:这篇课文节选自《三国演义》,讲述了诸葛亮利用智谋,通过草船借箭的故事。
这个故事表现了诸葛亮的聪明才智和谋略,同时也反映了《三国演义》中不同人物的性格和命运。
《景阳冈》:这篇课文节选自《水浒传》,描述了武松在景阳冈打虎的故事。
这个故事表现了武松的勇敢和力量,同时也展示了《水浒传》中反抗压迫、追求自由的精神。
《猴王出世》:这篇课文节选自《西游记》,讲述了孙悟空出世的故事。
这个故事表现了孙悟空的机智和勇气,同时也反映了《西游记》中神仙妖魔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红楼春趣》:这篇课文节选自《红楼梦》,描述了宝玉、黛玉等人在大观园里放风筝的故事。
这个故事表现了他们的青春活力和纯真情感,同时也反映了《红楼梦》中封建社会的现实和人性的复杂。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通过学习本单元的课文,学生需要掌握相关的生字词,理解古典名著中的语言表达方式和文化内涵。
同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难点:由于古典名著的语言表达方式和文化背景与现代汉语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学生在理解课文时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
教师应适当介绍相关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原著、观看相关影视作品等方式,加深对古典名著的理解和认识。
四、教学建议注重阅读和理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引导学生深入阅读课文,理解其中的意义和内涵。
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第五单元自主赏析一、课内双基1.下列加点词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所怙.(hù)省.(shěng)吾归取其孥.(nú)B.汴.(biàn)州佐戎.(róng) 斗斛.(hú)之禄C.万乘.(shèng) 其嗣.(cí) 殒.(yǔn)其生D.奴婢.(bēi) 尚飨.(xiǎng) 曷.(hé)其有极【答案】B(A省:xǐng,C嗣:sì,D婢:bì)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恰当...的一句是()A.又二年,吾佐.董丞相于汴州佐:辅佐B.吾去.汴州,汝不果来去:到……去C.图.久远者,莫如西归图:考虑D.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辍:停止【答案】B(去——离开)3.下列句子中通假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A.吾上有三兄,皆不幸早世.世:通“逝”,去世B.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羞:通“馐”,美味食品C.敛.不凭其棺,窆不临其穴敛:通“殓”,给死人穿衣入棺D.而不克蒙其泽.乎泽:通“择”,选择【答案】D(无此通假现象)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莫如西归,将成家..而致汝B.吾与汝俱少年..,以为虽暂相别C.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D.如此孩提者,又可冀其成立..邪【答案】C(A项古,安家;今,娶妻。
B项古,青年;今,少年儿童。
D项古,成长立业;今,开始存在)5.选出下面各句中的“其”字不是代词的一项()A.吾其.无意于人世矣B .教吾子与汝子,幸其.成 C .亦未知其.言之悲也 D .汝来省吾,止一岁,请归取其.孥 【答案】 A(A 项“其”为语气词,其它为代词)6.下列各句与“莫如西归”的“莫”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A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B .愿早定大计,莫用众人之议也C .侧目莫敢过其门D .莫能与之争【答案】 C(C 和题干中的“莫”字都当“不”讲。
A 莫:没有什么东西。
B 莫:不要。
D 莫:没有谁。
)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 吾往河阳省.坟墓不省.所怙 B.⎩⎪⎨⎪⎧ 将成家而致.汝衔哀致.诚 C.⎩⎪⎨⎪⎧ 始.速祸焉汝之子始.十岁 D.⎩⎪⎨⎪⎧惟其.所愿曷其.有极 【答案】 C(C 项两个“始”都是副词,当“才”讲。
A 项第一个“省”是探视,第二个“省”是“了解”“懂得”的意思。
B 项第一个“致”当“接迎”讲,第二个“致”是“表达”的意思。
D 项第一个“其”是代词,第二个“其”是语气助词)8.下列各项内容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古代兄弟排行以伯、仲、叔、季为序,故“季父愈闻汝丧之七日”中“季父”是韩老成的四叔。
B .古代礼俗称幼年丧父为独,老而无夫为寡,老而无子为孤,老而无妻为鳏。
C .祭文是祭奠死者的一种文体,《祭十二郎文》是韩愈为侄儿韩老成而作,其感情深挚,凄恻动人,与清代袁枚的《祭妹文》并举。
D .本文虽记叙的是家庭、身世和生活琐事,但作者把抒情与叙事结合在一起,字字是泪,后人称为“祭文中千年绝调”。
【答案】 B(B 项中“幼年丧父”应为“孤”,“老而无子”应为“独”)二、语段精读阅读课文结尾部分的文字,充分理解后作答。
今吾使建中祭汝,吊汝之孤与汝之乳母。
彼有食可守,以待终丧,则待终丧而取以来;如不能守以终丧,则遂取以来。
其余奴婢,并令守汝丧。
吾力能改葬,终葬汝于先人之兆,然后惟其所愿。
呜呼!汝病吾不知时,汝殁吾不知日,生不能相养以共居,殁不能抚汝以尽哀,敛不凭其棺,窆不临其穴。
吾行负神明,而使汝夭。
不孝不慈,而不得与汝相养以生,相守以死。
一在天之涯,一在地之角,生而影不与吾形相依,死而魂不与吾梦相接,吾实为之,其又何尤!彼苍者天,曷其有极!自今已往,吾其无意于人世矣!当求数顷之田于伊、颍之上,以待余年,教吾子与汝子,幸其成;长吾女与汝女,待其嫁,如此而已。
呜呼!言有穷而情不可终,汝其知也邪?其不知也邪?呜呼哀哉!尚飨!9.祭文对侄儿的后事、家务做了安排以告慰亡灵。
这个安排可概括为3点,即:(限10字内作答)①□□□□□□□□□□;②□□□□□□□□□□;③□□□□□□□□□□。
【答案】①抚慰你的孤儿及其母②接孤儿及其母来我处③让奴仆们各按其愿去留10.祭文开篇,仅笼统地提到了时间“年、月、日”,结尾部分,哪些语句与之相呼应?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汝病吾不知时,汝殁吾不知日。
11.文段中沛然流淌出自责、痛悔之情,能表达出这种情感的具体语句是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生不能相养以共居,殁不能抚汝以尽哀,敛不凭其棺,窆(biǎn)不临其穴。
1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如果我有能力迁葬,最后一定把你安葬在祖坟旁,这样办了以后,让奴婢们按她们的心愿或去或留。
(2)这都是我造成的灾难,又能抱怨谁呢!那苍天啊,(我的悲痛)什么时候才有尽头呢!三、课外延伸阅读下文,完成第13~16题。
①张裔字君嗣,蜀郡成都人也。
裔至吴数年,流徙伏.匿,孙权未之知也。
诸葛亮遣邓芝使吴从权请裔,权许芝遣裔。
裔临发,权乃引见,问裔曰:“蜀卓氏寡女,亡奔司马相如,贵土风俗何以乃尔乎?”裔对曰:“愚以卓氏之寡女,犹贤于买臣之妻注。
”权又谓裔曰:西朝,终不作田父于闾里也,将何以报我?”裔对曰:“裔负罪而归,将委“君还,必用事..命有司。
若蒙侥幸得全首领,五十八以前父母之年也,自此后大王之赐也。
”权言笑欢悦,有器裔之色.。
裔出阁,深悔不能阳愚,即便就船,倍道兼行。
权果追之,裔已入永安界数十里,追者不能及。
②既至蜀,亮出驻汉中,裔以射声校尉领留府长史,常称曰:“公赏不遗远,罚不阿近,爵不可以无功取,刑不可以贵势免,此贤愚之所以佥忘其身者也。
”其明年,北诣亮谘事,送者数百,车乘盈路,裔还书与所亲曰:“近者涉道,昼夜接宾,不得宁息,人自敬丞相长史,男子张君嗣附之,疲倦欲死。
”其谈啁流速,皆此类也。
③少与杨恭友善,恭早死,遗孤未数岁。
裔迎留,与分屋而居,事恭母如母。
恭之子息长大,为之娶妇,买田宅产业,使立门户。
抚恤故旧,振.赡衰宗,行义甚至。
——节选自《三国志.蜀书》【注】买臣之妻:朱买臣及妻是会稽(属吴越)人。
13.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流徙伏.匿伏:倒伏B.必用事..西朝用事:执政,当权C.有器裔之色.色:神态D.振.赡衰宗振:通“赈”,救济【答案】A(伏:隐藏。
)14.下列句子全都表现张裔“有智慧”的一组是()①裔至吴数年,流徙伏匿,孙权未之知也。
②愚以为卓氏之寡女,犹贤于买臣之妻也。
③终不作田父于闾里也。
④五十八以前父母之年也,自此后大王之赐也。
⑤即便就船,倍道兼行。
⑥抚恤故旧,振赡衰宗,行义甚至A.①③④B.②④⑤C.④⑤⑥D.②③⑤【答案】 B15.下面对文章内容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张裔是蜀郡成都人,流落到吴许多年,辗转流浪,孙权并不了解他的才能。
B.孙权在张裔临走之前召见了他,通过对话,了解了张裔的才能,露出了对张裔器重的神色,内心产生了悔意,但当面又不好意思拒绝蜀使,所以只好等他们走了之后派人在半路上拦截追杀。
C.张裔回到蜀国任职后,深得人心,在他到诸葛亮那里去请教事情时,送行的人有好几百,车子充满了道路。
D.张裔为人还非常注重情义,他为早死的朋友赡养母亲,扶养幼儿,等朋友的儿子长大后为之娶妻买田宅,使其自立门户。
【答案】B(“内心……追杀”不合文意。
)16.把文中的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公赏不遗远,罚不阿近,爵不可以无功取,刑不可以贵势免,此贤愚之所以佥忘其身者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丞相赏赐不遗漏关系疏远的人,惩罚不偏袒关系亲近的人,没有功劳不能授予官爵,不能因为富贵权势就免于处罚,这就是聪明能干者和愚昧平凡者都能忘身为国的原因。
四、高考热点17.根据上联,从下列词语中选出五个恰当的词语组成下联。
要求:语意连贯,不得重复使用词语,只填写词语序号。
①玉燕②千里③兆丰年④浮来⑤万亩金⑥翼翔⑦瑞雪⑧吟新诗⑨稻浪⑩绾春光上联:红梅开盛世羊群拥起千堆玉下联: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⑦③⑨④⑤18.目前,心理测试确实非常“盛行”。
下图就是某市对初高中不同学习表现的学生“主观幸福感”测试的数据图表。
所谓“主观幸福感”是指个人根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所作的总体幸福感评估,它包括生活满意度、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
请你阅读下图并完成各题。
(1)下图中,括号里应填入的是“______________”。
(2)根据上图,对本次测试的结果进行简单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中等偏上。
(2)随着学生成绩的由差至好,学生的积极情感、生活满意度和总体幸福感得分逐渐增加,消极情感得分逐渐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