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部编二年级语文下册第5单元《14.小马过河》2.
- 格式:ppt
- 大小:3.35 MB
- 文档页数:21
19.《大象的耳朵》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大象的耳朵》是一篇童话故事。
故事围绕着大象的耳朵,通过小兔子、小羊、小鹿、小马等小动物的议论,告诉我们对别人的说法,要动脑筋,选择最适合自己的这个道理。
这篇文章以大象的耳朵“像扇子似的耷拉着”开头,并围绕着“耷拉着”这个话题,每个小动物都发出了自己的看法,从而导致大象不安起来,进而用两根竹竿撑起耳朵。
由于撑起耳朵给大象造成很多不便,最后大象又让耳朵“耷拉着”。
文章前后呼应,结构明了,语言生动活泼,很容易理解。
“借助提示讲故事”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
《大象的耳朵》围绕改变,讲述了妙趣横生的故事。
由于低年段学生年龄小,认知能力有限,讲故事容易出现偏题、遗漏的现象,教师可以引领学生借助提示,就故事内容进行梳理,理清故事的顺序,搭建讲故事的支架,使学生在提示的作用下能够完整地把故事讲述下来。
关于“改变”的话题,对二年级学生而言,理解较难。
教学时,注意不要空泛地讲道理,要让学生走进这些具体的故事,从中体会蕴含的道理。
教学目标:1认识“耷、咦”等7个生字,读准“似、扇”,会写“痛、扇、遇”4个生字,会写“头痛、扇子”等词语。
2、朗读课文,能读好文中的问句。
能借助小兔和小羊的问话,说说大象的想法是改变的缘由。
3、结合生活实际,理解大象改变的缘由。
教学重点、难点:1、识字,写字,有感情朗读。
2、能找出文中问句,说出大象的想法是怎么改变的。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谜语:脸上长鼻子,头上挂扇子,四根粗柱子,一条小辫子。
(打一动物)2、同学们真聪明,这个动物就是大象。
(ppt)你最喜欢大象的什么,为什么?你看,人家有人家的喜欢,我有我的喜欢。
没错,大象有大大的耳朵,长长的鼻子,粗粗的腿,白白的象牙,壮壮的身子和细细的尾巴。
今天我们要学习写大象的耳朵的课文。
3、板书课题:19、大象的耳朵。
(齐读课题)二、自主识字,梳理文章。
1、请同学们静静边聆听课文朗读,,边听边想文中围绕大象的耳朵写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2、下面就请同学们再次走进文中,把语文书翻到第86页,先拿出你的小铅笔标出每个自然段的序号,只有聪明细致的小朋友才能把所有的自然段数对,你们能做到吗?看谁标的又对又快,标完坐好,好谁来告诉大家这篇文章一共有几个自然段?3、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圈出来并借助拼音多读几遍,努力把句子读正确,读通顺。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第14课
《小马过河》知识归类
听写词语
愿意立刻应该走掉大伯小麦突然
形近字
原(原来)刻(立刻)突(突然)
愿(愿意)该(应该)宝(宝贝)
近义词
四周——周围立刻——马上
反义词
深——浅高兴——难过仔细——粗心
词语积累
拟声词:嗒嗒嗒哗哗
学习方法
1.用分角色的方法练习朗读课文,体会不同人物的语言。
2.读课文,读准确,读流利,在充满感情的朗读中领悟内容、体会情感、品味故事蕴涵的道理,做到朗读与感悟交融。
3.联系生活实际,多方面交流分享来提升语文素养。
⼈教部编版⼆年级语⽂下册第五单元14⼩马过河精品教案(集体备课)14 ⼩马过河教学⽬标1.认识“棚、驮”等13个⽣字,读准多⾳字“坊”,会写“愿、意”等8个字,正确读写“愿意、麦⼦”等11个词语。
2.分⾓⾊朗读课⽂,能读出恰当的语⽓。
3.能⽤上提供的词语讲讲这个故事。
4.能根据课⽂内容,简单说说⾃⼰的看法。
教学重难点1.能够准确感知故事内容,简单说说⾃⼰的看法。
2.⽤上提供的词语讲故事。
教学策略1.识字写字(1)识字:本课要求会认的14个⽣字,⼤多是形声字,可根据形声字的构字规律⾃主识字,也可启发学⽣联系学过的形近字进⾏对⽐识记。
⿎励学⽣灵活运⽤学过的⽅法进⾏识记,如,利⽤偏旁认识“挡、试、叹、唉”;结合图⽚识记“棚、蹄”;利⽤动作表演识记“驮”字等。
(2)写字:“伯、该、刻、掉”的左右占位略有不同,可迁移运⽤以前学过的⽅法,让学⽣谈谈写好这些字应注意的要点。
“愿、意、突”等字点画较多,引导学⽣观察点画的不同。
2.朗读教学课⽂对话较多,教学时,应重点指导学⽣分⾓⾊朗读,读出每种⼩动物说话时的不同⼼情和语⽓,由扶到放,创设情境,读悟结合。
3.理解运⽤本课可以按照“读故事——讲故事——演故事”的教学思路展开。
⾸先,引导学⽣结合课题猜测:⼩马为什么要过河呢?以此激发学⽣的阅读期待。
然后,结合故事情节,理解课⽂内容。
接着,可以引导学⽣借助关键词来讲述故事。
最后请学⽣利⽤装饰物将故事演出来。
教学准备1.预习提纲:完成对应课⽂预习作业。
2.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相关动物头饰。
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课时⽬标1.认识“棚、驮、磨”等13个⽣字,读准多⾳字“坊”,会写“愿、意、麦”3个字。
2.分⾓⾊朗读课⽂,能读出恰当的语⽓。
3.能根据课⽂内容,简单说说⾃⼰的看法。
教学过程板块⼀初读课⽂,⾛进故事1.谈话激趣,引出故事。
(1)孩⼦们,你们喜欢交朋友吗?今天⽼师要给⼤家介绍⼀位新朋友,它是谁呢?(课件出⽰⼩马图)(2)今天我们学习⼀篇关于⼩马的课⽂,名字叫《⼩马过河》。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下册第14课《小马过河》原文小马过河彭文席有一天,住在马棚里的老马对小马说:“你已经长大了,能帮妈妈做点事吗?”小马说:“怎么不能?我很愿意帮您做事。
”老马高兴地说:“那好啊,你把这半口袋麦子驮到磨坊去吧。
”小马驮起口袋,飞快地往磨坊跑去。
一条小河挡住了小马的去路。
面对哗哗流着的河水,小马心想:“我能不能过去呢?如果妈妈在身边,问问她该怎么办,那多好啊!”可是现在他离家很远了。
这时,他看见一头老牛在河边吃草,就过去问道:“牛伯伯,请您告诉我,这条河,我能膛过去吗?”老牛说:“水很浅,刚没小腿,能膛过去。
”小马听了老牛的话,立刻跑到河边,准备趟过去,突然一只松鼠从树上跳下来,边跑边喊:“小马!别过河,河水会淹死你的!”松鼠接着认真地说:“昨天,我的一个伙伴就是掉在这条河里淹死的!”小马听了连忙收住了脚步,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这时,小马又跑回家去,难为情地对妈妈说:“有一条河挡住了去路,我过不去了。
”妈妈说:“那条河不是很浅吗?”小马说:“是呀!牛伯伯也这么说,可是松鼠说河水很深,还淹死过他的伙伴呢。
”妈妈说:“那么这条河到底是深还是浅呢?你仔细想过他们的话吗?”小马低下了头,说:“没……没想过。
”妈妈亲切地对小马说:“孩子,光听别人说,自己不动脑筋,不去试试,是不行的。
你去试一试,就会明白了。
”小马跑到河边,刚刚抬起前蹄,要下河,松鼠又大叫起来:“怎么,你不要命啦!”小马说:“让我试试吧。
”他一面回答,一面下了河,小心地趟着。
原来河水既不像牛伯伯说的那么浅,也不像松鼠说的那样深。
小马背着麦子,很快活地趟着水,顺利地过了河,到磨坊去了。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下册第14课《小马过河》知识点及课后题答案一、生字笔画笔顺二、会写字及组词愿yuàn(愿意)(心愿)(祝愿)意yì(心意)(同意)(意见)麦mài(麦子)(小麦)(麦田)该gāi(应该)(活该)(该当)伯bó(大伯)(伯父)(老伯)刻kè(立刻)(刻苦)(时刻)突tū(突然)(冲突)(突围)掉diào(掉队)(掉头)(掉色)三、易错字愿:“厂”要伸展,盖住“心”。
该:最后一画是“点”,不是“捺”。
突:下部是“犬”,不是“大”。
四、多音字坊fāng(牌坊)fáng(磨坊)五、近义词愿意—乐意四周—周围立刻—马上突然—忽然挡住—拦住吃惊—惊讶六、反义词远—近深—浅飞快—缓慢七、课文分析《小马过河》是第四册教材中的一篇课文,文章篇幅长,涉及的事物多,哲理深刻。
但课文情节美、事物美、构图美,我们可以利用课文自身的美去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创设情境,在生动活泼的教学中扎扎实实地训练学生的语言。
这课是一篇童话故事。
叙述了小马驮麦子去磨坊,路上要过一条河,老牛说水很浅,可以过,松鼠说水很深,他的伙伴刚被淹死。
小马没了主意,只好跑回去问妈妈,妈妈要他亲自去试一试。
小马又回到了河边,自己过了河。
原来河水既不像老牛说的那样浅,也不像松鼠说的那样深。
说明遇事要自己动脑筋,想办法克服困难,找到答案。
八、课后习题你同意下面的说法吗?说说你的理由。
◇河水既不像老牛说的那样浅,也不像松鼠说的那样深,所以老牛和松鼠对小马撒谎了。
◇小马向很多人请教,是对的。
◇别人的经验不一定可靠,得自己去尝试。
◇什么事都要自己尝试,别人的话不可信。
第一个说法中,说老牛和松鼠撒谎是错误的。
因为老牛和松鼠的身高是不一样的,老牛高大,在河里就感到河水浅;松鼠矮小,并且河水曾淹死过他的一个同伴,所以他认为河水很深。
因此他们都没有撒谎,只是说出了自己的感受而已第二个说法是正确的。
14 小马过河原创不容易,为有更多动力,请【关注、关注、关注】,谢谢!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出自龚自珍的《己亥杂诗·其五》这是一篇童话故事,讲的是小马帮妈妈把半口袋麦子驮到磨坊去的时候,一条小河挡住了去路。
小马去问老牛,老牛说河水很浅,而松鼠说河水深得很。
妈妈叫小马试一试,小马终于蹚过了河。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别人说的不一定是对的,要动脑筋思考,并亲自试一试,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全文共8个自然段,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叙述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巧妙设置悬念,顺应儿童心理,富有童趣,且能引发儿童思考。
本文对话精彩,尤其是对话时的提示语鲜明地展现了人物的心理变化和性格特点。
老马、小马、老牛、松鼠4个角色,说话语气符合自己的身份,且富有变化。
由于对话内容不同,人物说话的语气也富于变化。
“你已经长大了,能帮妈妈做点儿事吗”这句话,妈妈是用商量、询问的语气与小马说话,显得温和、亲切。
老牛和松鼠说话也富有个性特点。
牛伯伯是一位长者,见多识广,说话语气十分肯定。
松鼠因为亲眼见到自己的同伴淹死在河里,所以他十分焦急,说话时大喊大叫。
这些语句都是分角色朗读的好材料。
课文角色主要围绕“河水的深浅”展开对话,通过对话推动故事情节发展,揭示道理。
课文配有3幅插图。
前两幅画的是小马来到河边,与老牛、松鼠对话的情景,不仅照应课文情节,还可以提示说话的语气:老牛是那样地和蔼,而松鼠拦住小马的动作细腻地表现了他紧张的心理。
第三幅画的是小马听了妈妈的话,再次来到河边,小心过河的情景。
这些插图都可以帮助学生感受人物的心情和说话的语气,进而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目标1.会认“棚、驮”等生字,读准多音字“坊”,会写“愿、意”等生字,正确读写“愿意、麦子”等词语。
2.分角色朗读课文,能读出恰当的语气。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做事不能光听别人说,要自己去实践解决问题的道理。
4.用上教材课后第2题提供的词语讲讲这个故事。
5.能结合教材课后第3题,根据课文内容,说出自己的看法并简述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