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的水平运动 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132.00 KB
- 文档页数:6
大气水平运动教案第一章:大气水平运动的概述1.1 学习目标:了解大气水平运动的定义和重要性掌握大气水平运动的基本概念和分类1.2 教学内容:引言:介绍大气水平运动的概念和实际应用水平气流:解释风的概念,探讨风速和风向的变化气压梯度力:讲解气压梯度力的概念和作用摩擦力:介绍摩擦力对大气水平运动的影响地转偏向力:解释地转偏向力的概念和作用1.3 教学活动:课堂讲解:讲解大气水平运动的基本概念和分类案例分析:分析实际天气现象,让学生理解大气水平运动的作用小组讨论:讨论摩擦力对大气水平运动的影响,进行小组分享1.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大气水平运动的理解程度小组报告: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和理解能力第二章:大气水平运动的形成和变化2.1 学习目标:掌握大气水平运动的形成和变化原因了解大气水平运动的影响因素2.2 教学内容:地形:讲解地形对大气水平运动的影响温度和湿度:介绍温度和湿度对大气水平运动的作用大气压力系统:解释高压和低压系统对大气水平运动的影响风向和风力的变化:探讨风向和风力的变化原因2.3 教学活动:课堂讲解:讲解大气水平运动的形成和变化原因及其影响因素气象图分析:分析气象图,让学生理解高压和低压系统对大气水平运动的影响小组讨论:讨论地形对大气水平运动的影响,进行小组分享2.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大气水平运动形成和变化的理解程度小组报告: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和理解能力第三章:大气水平运动的应用3.1 学习目标:掌握大气水平运动在天气预报中的应用了解大气水平运动在其他领域的应用3.2 教学内容:天气预报:讲解大气水平运动在天气预报中的作用气候研究:介绍大气水平运动在气候研究中的应用航空和航海:探讨大气水平运动在航空和航海领域的作用3.3 教学活动:课堂讲解:讲解大气水平运动在天气预报、气候研究和航空航海领域中的应用案例分析: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理解大气水平运动的作用小组讨论:讨论大气水平运动在其他领域的应用,进行小组分享3.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大气水平运动应用的理解程度小组报告: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和理解能力第四章:大气水平运动的模拟实验4.1 学习目标:掌握大气水平运动的模拟实验方法了解实验结果对大气水平运动的理解4.2 教学内容:实验原理:讲解大气水平运动的模拟实验原理实验步骤:介绍实验步骤和所需材料实验结果分析:解释实验结果对大气水平运动的理解4.3 教学活动:实验演示:进行大气水平运动的模拟实验,让学生观察实验结果学生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记录实验结果4.4 教学评估:实验观察:评估学生对实验过程和结果的观察和理解程度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报告中的表现和理解能力第五章:大气水平运动的研究进展5.1 学习目标:了解大气水平运动的研究进展和未来发展方向掌握大气水平运动研究的前沿知识5.2 教学内容:研究方法和技术:讲解大气水平运动研究的方法和技术近年来的研究成果:介绍近年来的研究成果和发现未来发展方向:探讨大气水平运动的未来研究方向5.3 教学活动:课堂讲解:讲解大气水平运动的研究进展和前沿知识学术报告: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进行学术报告小组讨论:讨论大气水平运动的未来发展方向,进行小组分享5.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大气水平运动研究进展的理解程度小组报告: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和理解能力第六章:大气水平运动与气候变化6.1 学习目标:理解大气水平运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掌握大气环流模式及其对全球气候的作用6.2 教学内容:气候系统概述:介绍气候系统的组成和相互作用大气环流模式:讲解Hadley 环流、Ferrel 环流和polar 环流的特点和分布气候带划分:解释热带、温带和寒带的形成与大气水平运动的关系气候现象:探讨大气水平运动对季风、台风等气候现象的影响6.3 教学活动:课堂讲解:讲解大气水平运动与气候变化的关系气象图分析:分析长期气象数据,让学生理解大气环流模式的变化小组讨论:讨论大气水平运动对特定气候现象的影响,进行小组分享6.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大气水平运动与气候变化的理解程度小组报告: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和理解能力第七章:大气水平运动与环境保护7.1 学习目标:认识大气水平运动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理解大气污染物的传播和控制方法7.2 教学内容:大气污染概述:介绍大气污染的来源、危害和控制措施污染物传播:讲解大气水平运动对污染物传播的影响环境影响评估:介绍环境影响评估的方法和大气水平运动的作用空气质量管理:探讨大气水平运动对空气质量管理的影响7.3 教学活动:课堂讲解:讲解大气水平运动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案例分析:分析大气污染事件,让学生理解大气水平运动的作用小组讨论:讨论大气水平运动在空气质量管理中的应用,进行小组分享7.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大气水平运动与环境保护的理解程度小组报告: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和理解能力第八章:大气水平运动与人类活动8.1 学习目标:掌握大气水平运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了解人类活动对大气水平运动的反作用8.2 教学内容:农业影响:讲解大气水平运动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如风向和降水对作物生长的作用城市规划:介绍城市规划中考虑大气水平运动的重要性,如通风廊道的设置能源利用:探讨大气水平运动对能源利用的影响,如风能的利用人类活动与气候变化:讨论人类活动对大气水平运动和气候变化的反馈机制8.3 教学活动:课堂讲解:讲解大气水平运动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影响案例研究: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大气水平运动在人类活动中的应用小组讨论:讨论人类活动对大气水平运动的影响,进行小组分享8.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大气水平运动与人类活动的理解程度小组报告: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和理解能力第九章:大气水平运动的数值模拟9.1 学习目标:掌握大气水平运动的数值模拟方法了解数值模拟在天气预报和气候研究中的应用9.2 教学内容:数值模拟原理:讲解大气水平运动数值模拟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模型构建:介绍数值模型的构建和参数设置模拟结果分析:解释数值模拟结果对大气水平运动的理解和应用9.3 教学活动:课堂讲解:讲解大气水平运动的数值模拟方法及其应用软件操作演示:进行数值模拟软件的操作演示,让学生了解模拟过程学生模拟实验:学生分组进行数值模拟实验,记录实验结果9.4 教学评估:实验观察:评估学生对实验过程和结果的观察和理解程度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报告中的表现和理解能力第十章:大气水平运动的教育与普及10.1 学习目标:理解大气水平运动教育的必要性掌握大气水平运动普及的方法和技巧10.2 教学内容:教育意义:讲解大气水平运动教育的重要性和目的教学资源开发:介绍大气水平运动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普及方法:探讨大气水平运动普及的有效方法和途径公众参与:讨论如何鼓励公众参与大气水平运动教育和普及活动10.3 教学活动:课堂讲解:讲解大气水平运动教育和普及的方法和技巧教学设计:进行大气水平运动教学设计的演示第十一章:大气水平运动与天气预报11.1 学习目标:理解大气水平运动在天气预报中的作用掌握大气水平运动对天气变化的影响因素11.2 教学内容:天气预报概述:介绍天气预报的基本方法和流程大气水平运动在天气预报中的应用:讲解大气水平运动对天气预报的重要性天气图分析:介绍如何通过天气图分析大气水平运动对天气的影响预报案例分析:分析实际天气预报案例,让学生理解大气水平运动在预报中的应用11.3 教学活动:课堂讲解:讲解大气水平运动在天气预报中的作用和影响因素案例分析:分析实际天气预报案例,让学生理解大气水平运动的应用小组讨论:讨论大气水平运动对天气预报的挑战和局限性,进行小组分享11.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大气水平运动在天气预报中的理解程度小组报告: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和理解能力第十二章:大气水平运动与气候变化12.1 学习目标:理解大气水平运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掌握大气环流模式及其对全球气候的作用12.2 教学内容:气候系统概述:介绍气候系统的组成和相互作用大气环流模式:讲解Hadley 环流、Ferrel 环流和polar 环流的特点和分布气候带划分:解释热带、温带和寒带的形成与大气水平运动的关系气候现象:探讨大气水平运动对季风、台风等气候现象的影响12.3 教学活动:课堂讲解:讲解大气水平运动与气候变化的关系气象图分析:分析长期气象数据,让学生理解大气环流模式的变化小组讨论:讨论大气水平运动对特定气候现象的影响,进行小组分享12.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大气水平运动与气候变化的理解程度小组报告: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和理解能力第十三章:大气水平运动与环境保护13.1 学习目标:认识大气水平运动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理解大气污染物的传播和控制方法13.2 教学内容:大气污染概述:介绍大气污染的来源、危害和控制措施污染物传播:讲解大气水平运动对污染物传播的影响环境影响评估:介绍环境影响评估的方法和大气水平运动的作用空气质量管理:探讨大气水平运动对空气质量管理的影响13.3 教学活动:课堂讲解:讲解大气水平运动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案例分析:分析大气污染事件,让学生理解大气水平运动的作用小组讨论:讨论大气水平运动在空气质量管理中的应用,进行小组分享13.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大气水平运动与环境保护的理解程度小组报告: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和理解能力第十四章:大气水平运动与人类活动14.1 学习目标:掌握大气水平运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了解人类活动对大气水平运动的反作用14.2 教学内容:农业影响:讲解大气水平运动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如风向和降水对作物生长的作用城市规划:介绍城市规划中考虑大气水平运动的重要性,如通风廊道的设置能源利用:探讨大气水平运动对能源利用的影响,如风能的利用人类活动与气候变化:讨论人类活动对大气水平运动和气候变化的反馈机制14.3 教学活动:课堂讲解:讲解大气水平运动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影响案例研究: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大气水平运动在人类活动中的应用小组讨论:讨论人类活动对大气水平运动的影响,进行小组分享14.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大气水平运动与人类活动的理解程度小组报告: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和理解能力第十五章:大气水平运动的未来发展15.1 学习目标:了解大气水平运动研究的最新进展掌握大气水平运动未来的研究方向15.2 教学内容:研究方法和技术:讲解大气水平运动研究的方法和技术近年来的研究成果:介绍近年来的研究成果和发现未来发展方向:探讨大气水平运动的未来研究方向15.3 教学活动:课堂讲解:讲解大气水平运动的研究进展和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文主要介绍了大气水平运动的相关知识,包括大气水平运动的定义、分类、形成和变化原因、应用领域以及未来发展方向等内容。
大气的水平运动教学设计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第三节大气环境第3节大气的水平运动【学习目标】1、理解风的成因,能够判断高空与近地面大气的风向与风力【教学重点】1、判读高空与近地面大气的风向与风力【教学难点】1、判读高空与近地面大气的风向与风力【课时】1课时【教学准备】学案、教学设计、课件、学情分析【教学环节】【新课引入】大气既然要运动,从物理学的角度来理解,肯定会有力的作用。
那么到底是什么力促使大气运动的呢什么是水平气压梯度呢同一水平面上单位距离间的气压差叫做水平气压梯度。
气压的高低是在同一水平面上进行比较的。
那么什么是水平气压梯度力只要在水平面上存在着气压梯度,就会产生促使大气由高气压区流向低气压区的力,即水平气压梯度力。
气压梯度力,就是促使大气由高压区流向低压区的力,是使大气产生水平运动的原动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其方向是沿垂直于等压线的方向,由高压指向低压。
在这里我们已经找到了能使大气由高压指向低压的假想的一个力——水平气压梯度力。
若仅受这个力的作用大气将怎样运动分析一个力(水平气压梯度力)作用下,大气运动的方向和速度:大气运动的速度是由什么决定的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大小。
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大小由谁决定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大小取决于气压梯度,气压梯度越大,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反之越小。
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应该是怎样的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是垂直于等压线,并由高压指向低压。
师生总结得出结论:风向:垂直等压线,并指向低压;风速:气压梯度越大,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风速也就越大。
板书:水平气压梯度力原动力垂直等压线高压指向低压以上我们分析了只受水平气压梯度力的作用的大气运动,然而现实中大气的运动并非只受一个力的影响,当物体运动时,马上要受到地转偏向力的作用,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共同作用下,大气将如何运动呢师绘制或投影板图,引导学生分析受两个力作用时,大气的水平运动方向。
大气水平运动教案第一章:大气水平运动的概述1.1 教学目标:了解大气水平运动的定义和重要性掌握大气水平运动的驱动力和影响因素1.2 教学内容:介绍大气水平运动的定义和概念解释大气水平运动的重要性和作用探讨大气水平运动的驱动力,如地转偏向力、摩擦力等探讨大气水平运动的影响因素,如地形、气压差等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大气水平运动的定义和概念通过示例和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大气水平运动的重要性和作用使用互动讨论的方式,让学生探讨大气水平运动的驱动力和影响因素1.4 教学评估:通过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评估学生对大气水平运动的了解程度通过问题解答和思考题,评估学生对大气水平运动的驱动力和影响因素的理解程度第二章:风的形成和风向2.1 教学目标:了解风的形成过程和风向的确定方法掌握风速和风向的变化规律2.2 教学内容:解释风的形成过程,包括气压差和地转偏向力介绍风向的确定方法,如罗盘和风向标的读取探讨风速和风向的变化规律,如摩擦力和地形的影响2.3 教学方法:使用演示法和实验法,让学生直观地了解风的形成过程通过实际操作风向标和罗盘,让学生掌握风向的确定方法采用互动讨论的方式,让学生探讨风速和风向的变化规律2.4 教学评估:通过实验和观察,评估学生对风的形成过程的理解程度通过风向标和罗盘的操作,评估学生对风向确定方法的掌握程度通过问题解答和思考题,评估学生对风速和风向变化规律的理解程度第三章:大气水平运动的影响因素3.1 教学目标:了解大气水平运动的影响因素掌握地形、摩擦力等因素对大气水平运动的影响3.2 教学内容:介绍地形对大气水平运动的影响,如山脉的阻挡和引导作用解释摩擦力对大气水平运动的影响,如地面粗糙度和风速探讨其他因素,如湿度、温度等对大气水平运动的影响3.3 教学方法:使用演示法和实验法,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地形对大气水平运动的影响通过实际操作和模拟实验,让学生掌握摩擦力对大气水平运动的影响采用互动讨论的方式,让学生探讨其他因素对大气水平运动的影响3.4 教学评估:通过实验和观察,评估学生对地形对大气水平运动影响的了解程度通过实际操作和模拟实验,评估学生对摩擦力对大气水平运动影响的掌握程度通过问题解答和思考题,评估学生对其他因素对大气水平运动影响的理解程度第四章:大气水平运动的应用4.1 教学目标:了解大气水平运动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掌握大气水平运动在天气预报、航空、航海等领域的应用4.2 教学内容:介绍大气水平运动在天气预报中的应用,如风向和风力的预测解释大气水平运动在航空领域的应用,如飞机的起飞和降落探讨大气水平运动在航海领域的应用,如船舶的导航和风向的利用4.3 教学方法:使用案例分析和实际操作,让学生了解大气水平运动在天气预报中的应用通过模拟实验和演示,让学生掌握大气水平运动在航空领域的应用采用互动讨论的方式,让学生探讨大气水平运动在航海领域的应用4.4 教学评估:通过案例分析和实际操作,评估学生对大气水平运动在天气预报中应用的理解程度通过模拟实验和演示,评估学生对大气水平运动在航空领域应用的掌握程度通过问题解答和思考题,评估学生对大气水平运动在航海领域应用的理解程度第五章:大气水平运动的模拟实验5.1 教学目标:掌握大气水平运动的模拟实验方法能够进行大气水平运动的实验操作和观察5.2 教学内容:介绍大气水平运动的模拟实验原理和方法学习实验操作步骤和观察要点分析实验结果,理解大气水平运动的特点和规律5.3 教学方法:使用实验演示和操作,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大气水平运动的模拟实验方法通过分组第六章:大气水平运动与气候系统6.1 教学目标:理解大气水平运动在全球气候系统中的作用掌握大气环流模式及其对气候的影响6.2 教学内容:探讨大气水平运动在全球气候系统中的角色,如赤道低压带和极地高压带的形成介绍大气环流模式,包括哈德利环流、费雷尔环流和极地高压带环流分析大气水平运动对气候的影响,如热带气旋、季风系统等6.3 教学方法:使用图表和动画,展示大气环流模式和气候系统的运作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大气水平运动对特定气候现象的影响采用互动讨论的方式,让学生探讨全球气候变化对大气水平运动的影响6.4 教学评估:通过图表和动画的观察,评估学生对大气环流模式和气候系统运作的理解程度通过案例分析和思考题,评估学生对大气水平运动对气候现象影响的理解程度通过问题解答和讨论,评估学生对全球气候变化与大气水平运动关系的理解程度第七章:大气水平运动与天气预报7.1 教学目标:理解大气水平运动在天气预报中的重要性掌握大气水平运动在天气预报中的应用方法7.2 教学内容:探讨大气水平运动在天气预报中的作用,如风向和风力的预测介绍大气水平运动在天气预报中的应用方法,如风场分析和气象模型分析大气水平运动对天气预报准确性的影响7.3 教学方法:使用气象图表和风场分析,展示大气水平运动在天气预报中的应用通过模拟实验和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大气水平运动对天气预报的影响采用互动讨论的方式,让学生探讨提高天气预报准确性的方法7.4 教学评估:通过气象图表和风场分析的观察,评估学生对大气水平运动在天气预报中应用的理解程度通过模拟实验和案例分析,评估学生对大气水平运动对天气预报准确性影响的理解程度通过问题解答和思考题,评估学生对提高天气预报准确性的方法的理解程度第八章:大气水平运动与环境保护8.1 教学目标:理解大气水平运动对环境的影响掌握大气水平运动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方法8.2 教学内容:探讨大气水平运动对环境的影响,如污染物传播和气候变化介绍大气水平运动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方法,如空气质量预测和气候变化缓解策略分析大气水平运动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性8.3 教学方法:使用图表和案例,展示大气水平运动对环境的影响和环境保护的应用通过模拟实验和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大气水平运动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性采用互动讨论的方式,让学生探讨大气水平运动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8.4 教学评估:通过图表和案例的观察,评估学生对大气水平运动对环境影响的理解程度通过模拟实验和案例分析,评估学生对大气水平运动在环境保护中应用的理解程度通过问题解答和思考题,评估学生对大气水平运动对环境保护重要性的理解程度第九章:大气水平运动的前沿研究9.1 教学目标:了解大气水平运动研究的最新进展掌握大气水平运动研究的方法和技术9.2 教学内容:介绍大气水平运动研究的最新成果,如气候变化对大气环流的影响探讨大气水平运动研究的方法和技术,如卫星遥感技术和数值模拟分析大气水平运动研究对天气预报和环境保护的贡献9.3 教学方法:使用学术论文和研究报告,让学生了解大气水平运动研究的最新进展通过实验演示和模拟,让学生掌握大气水平运动研究的方法和技术采用互动讨论的方式,让学生探讨大气水平运动研究的贡献9.4 教学评估:通过学术论文和研究报告的阅读,评估学生对大气水平运动研究最新进展的理解程度通过实验演示和模拟,评估学生对大气水平运动研究方法和技术掌握的程度通过问题解答和思考题,评估学生对大气水平运动研究贡献的理解程度10.1 教学目标:展望大气水平运动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10.2 教学内容:回顾大气水平运动的重要性和应用领域,如天气预报和环境保护探讨大气水平运动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如气候变化和新技术的应用10.3 教学方法:重点和难点解析1. 第五章中关于大气水平运动的模拟实验环节需要重点关注。
大气的水平运动教学设计程冯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运用图示解释风的形成,学会分析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对风向和风力的影响。
2、能够在等压线图上确定风向。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把原理同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在实际中增进认识,培养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明确大气运动的同时使学生认识到大气运动与人们生活,生产的关系,感受地理学科的实用性。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说出影响大气运动的三个力的作用(2)在等压线图上判断某点的风向2、教学难点:在等压线图上画出风向三、教法与学法1.教法:讲解法,、图分析法、讨论法2.学法:探究式、合作式、讨论式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大气运动有两种基本形式,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
其中对我们影响最大的是大气的水平运动,也就是风。
(二)讲授新课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31-32页的内容,思考回答:1.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是什么?2、在哪个力的作用下,风向与等压线是平行的?这种风向在什么地方存在?3、试说明在不同力作用下,风向的变化情况学生通过看课本回答问题,因为还未学过这一课,所以有些问题还回答不上来,这时候可以让他们带着问题来学习。
一、作用力1、水平气压梯度力—形成风的直接原因(1)气压梯度;单位距离间的气压差(2)水平气压梯度力;促使大气由高气压区流向低气压区的力 方向;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 2、地转偏向力—只改变风向,不改变风速(1) 方向;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2) 判定;北半球;背风而立,高压在右,低压在左 南半球;背风而立,高压在左,低压在右 (3) 二力平行,风向平行于等压线 3、摩擦力—既改变风向,又改变风速(1)方向;与风向方向相反(2)三力合力,风向与等压线有一夹角讨论;我们刚才介绍了影响大气的水平运动—风的三种作用力,大家想一想,是否所有位置的风都受到这三种力的影响呢?不是。
在不同位置影响大气运动的力有差别,从而形成了各个不同位置的风向。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使学生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理解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2.了解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3.使学生要会叙述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理解地表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理解水平气压梯度力是风形成的原动力和直接原因。
4.使学生了解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近地面摩擦力对大气水平运动的影响,理解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大气环流的形成。
5.在等压线图上表示实际大气中的风向。
二、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读图、析图、绘图能力,提高综合分析问题以及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学生要会运用简单的等压线分布图,分析、判断风向。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的观察力、推理和空间想象能力得到发展。
三、德育目标1.培养学生勇于探索、不怕困难的心理品质,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
2.使学生认识大气运动与人们生活和生产活动的关系,明确人类活动应如何趋利避害。
3.能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服务于社会。
『教学重点』1.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2.大气运动的基本形式及大气水平运动的几种作用力。
『教学难点』1.热力环流的动态过程引起的等压面的弯曲方向。
2.影响大气水平运动的“三力”及其作用下的风向。
『课时安排』2课时『教具设计』投影仪、投影片、多媒体、海平面气压场分布挂图、板图、纸箭头『讲授过程』第二课时大气的水平运动『复习旧课』1.大气环流形成的根本原因是什么?2.说说城市风、山谷风、海陆风的风向及变化。
『学生回答』略『引入新课』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已经知道,大气运动有两种基本形式;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其中对我们影响最大的是大气的水平运动,也就是风。
今天我们专门来学习它。
『板书』三、大气的水平运动——风『讲授新课』『指导读书』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 31—P 32内容,思考回答:1.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是什么?2.受哪个力的作用下,风向与等压线是平行的?这种风向在什么地方存在?3.了试说明风的形成过程及其风在不同力的作用下,风向的变化情况。
仅供个人学习参考第三节大气环境第3节大气的水平运动【学习目标】1、理解风的成因,能够判断高空与近地面大气的风向与风力【教学重点】1、判读高空与近地面大气的风向与风力【教学难点】1、判读高空与近地面大气的风向与风力【课时】1课时呢?气压的高低是在同一水平面上进行比较的。
那只要在水平面上存在着气压梯度,就会产生促使大气由高气压区流向低气压区的力,即水平气压气压梯度力,就是促使大气由高压区流向低压区的力,是使大气产生水平运动的原动力,是形成在这里我们已经找到了能使大气由高压指向低压的假想的一个力——水平气压梯度力。
若仅受这)水平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大小取决于气压梯度,气压梯度越大,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反之越小。
水平板水平气压梯度力原动力垂直等压线 高压指向低压以上我们分析了只受水平气压梯度力的作用的大气运动,然而现实中大气的运动并非只受一个力的影响,当物体运动时,马上要受到地转偏向力的作用,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图中表示了北半球平直等压线的情况。
初始状态时,空气质点垂直于等压线运动(按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最终状态时,风向平行于等压线,这个过程是水平气压梯度力和水平地转偏向力逐步建立平衡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空气质点始终是按两个力的合力方向运动。
在北半球,水平气压梯度力与水平地转偏向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其合力为零,达到平衡,空气运动不再偏仅供个人学习参考转而做惯性运动,形成了平行于等压线的稳定的风。
这种风在高空平直等压线的状况下是实际存在的,按照这种规律,我们可以对高空飞行的物体进行风向及气压之间的判断,即北半球,人背板近地面的风除了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共同作用外,还会受到摩擦力的影响,其那近地面的风又会是怎样的呢?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共同作用下的北半球风向示意图。
离地面。
大气的水平运动教学设计说明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大气的水平运动的定义;(2)掌握大气的水平运动的基本特征和规律;(3)理解大气的水平运动对天气形成和变化的影响;(4)学会利用地图、天气图等工具进行大气水平运动的观测和分析。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采用多媒体教学法,生动形象地介绍大气的水平运动;(2)利用示范性实验和活动让学生亲自体验大气的水平运动过程;(3)引导学生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4)融入合作学习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1)大气的水平运动的基本概念和特征;(2)大气水平运动对天气的影响。
2.教学难点:(1)把握大气水平运动的规律和机制;(2)理解大气水平运动对天气变化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1.情景引入:教师可以开始一段有关气象的记录片,介绍大气的运动过程和它对天气的影响。
引发学生的兴趣,激发学习的欲望。
2.概念讲解: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大气的水平运动的概念和基本特征,引导学生理解。
然后,通过示意图和实际天气图,解释冷、暖气团的移动和生成等现象,让学生感受大气水平运动对天气的影响。
3.大气水平运动的实验:通过展示示范性实验,让学生亲自体验大气水平运动的过程。
可以准备一个模拟地球、气温计、测风仪等道具,让学生自己操作并观测结果。
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结果,总结大气水平运动的规律。
4.探究合作学习: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分配一个地图和实际天气图。
要求学生根据地图和天气图的信息,分析大气水平运动的情况,并预测未来几天的天气情况。
学生可以在小组内讨论,交流思考,最后每个小组向全班汇报。
教师可以进行点评和解答。
5.拓展应用: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气象仪器和设备,观测本地大气的水平运动情况,并结合地图等工具进行记录和分析。
学生可以自行设计观测方案,并报告观测结果。
6.总结提高: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大气水平运动的重要性,并讨论大气水平运动对生活的影响。
《大气的水平运动》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设计【知识与技能目标】1、阅读文字材料,学生能够说出三种力对风的影响;2、读等压线示意图,学生能够理解高空风与近地面风的形成过程和最终风向;3、读等压线分布图,学生能够判断某地的风向并比较两地的风速大小。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判读等压线分布图,培养学生读图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2、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判断风向并比较风速大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分析风的形成过程与解释有关地理现象,培养学生科学看待自然、客观认识地理事物的思想观念。
【地理核心素养目标】分析风的形成过程、解释与风有关的地理现象,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与地理实践力等地理核心素养。
二、教学重点设计1、分析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对风的影响;2、确定高空风、近地面风的受力情况和最终风向;3、等压线图的判读。
三、教学难点设计1、区分高空风和近地面风的不同;2、在等压线图上判断风向并比较风速的大小。
四、教学方法设计1、分组合作探究:在等压线图上判断风向、比较风速大小采用分组合作探究的方法。
前后桌四名同学为一组,结合教材的活动题,讨论得出分析结论。
2、多媒体课件演示:讲解理想状态的风、高空风、近地面风的受力情况和最终风向,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让风的形成更加清晰直观、更加形象。
3、讲授法:针对教学难点、教学中的新概念、以及教学内容中的某些学生容易出现失误的知识点,采用讲授的教学方法,加深学生的理解。
五、学习方法设计1、自主学习法:通过分析导学案等形式完成课前预习任务。
在预习的过程中标注难以理解的问题,在课堂上重点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2、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等形式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交换思想。
发挥集体智慧完成探究问题,加深对基本原理的理解和掌握。
3、读图分析法:图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通过读示意图,提取信息以分析和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读图提取信息的能力。
题目:2.1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第3课时)
课标要求: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学情分析:本节是以后更深入学习大气知识的必备基础,学生对于大气运动的规律、影响大气的各种力的特点还很陌生,对于
此节应图文结合给学生讲清楚。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 理解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大气水平运动的原动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
2. 理解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的特
点及对风向和风力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1. 通过分析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
力对方向的影响,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 通过风向和风力的动态变化图,培养学生的动
态思维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大气与宇宙中所有物质一样都是运动
的,而且运动变化是有规律的。
教学重点: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的特点及对风向和风力的影响。
教学难点:“三力”共同作用下的风向变化。
教学方法:讲授法、板图演示法、多媒体演示法、合作讨论法。
教学用具:电脑、投影仪。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同学们,地表受热不均引起空气的上升运动和下沉运动,空气的上升运动和下沉运动导致了同一水平面的气压差,在A地
形成了低气压,在B地形成了高气压。
我们把AB之间的等压
线气压值画出来,假如是这样的:
A
B
每两条等压线之间相差2百帕,每两条等压线之间的距离也是
相等的,那么这二百帕就是AB之间单位距离的气压差,我们
称之为气压梯度。
简而言之,气压梯度就是单位距离之间的气
压差。
板书:气压梯度就是单位距离之间的气压差。
教师:两地之间有了气压差,空气就要由高压地区流向低压地区,促使空气由高压地区流向低压地区的力我们称之为水平气压梯
度力。
(把这个力在图上画出来)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
线,由高压指向低压。
板书:水平气压梯度力是促使空气由高压区流向低压区的力;
方向——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
教师:我们假设同样是AB两地,距离不变,但是等压线比以前密集了,那么相同距离之间的气压差比以前变大了,也就是说气压
梯度比以前变大了,那么这时促使空气由高压地区流向低压地
区的力也变大了,由此得出结论:水平气压梯度力与等压线的
疏密有关,等压线越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
板书:大小——等压线越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
教师:在水平气压梯度力的作用下,空气由高压流向低压。
假如只有水平气压梯度力的话,风与等压线垂直,由高压吹向低压。
水
平气压梯度力越大,风速就越大。
所以,水平气压梯度力既影
响风向,也影响风速。
板书:水平气压梯度力既影响风向,也影响风速。
只有水平气压梯度力时的风向: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
吹向低压。
教师:但是风一形成就要受到地转偏向力的作用,地转偏向力在北半球向右偏转,在南半球向左偏转,并且与风向垂直。
地转偏向
力只影响风向,不影响风速。
板书:地转偏向力方向——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垂直于风向;
地转偏向力只影响风向,不影响风速。
教师:在北半球,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共同作用下,风在形成之后就像右偏,直到风向平行于等压线,这时水平
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方向相反,并且大小相同,二力
平衡,这时风向不再偏转,保持与等压线平行。
北半球高
空由于主要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影响,风向
与等压线平行。
那么在南半球,情况又如何呢?
板书: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共同影响的风向:平行于等压线,北半球向右,南半球向左。
教师:在地表,风向不仅受到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影响,还会受到摩擦力的影响。
摩擦力大小与地表情况有关,
并且与风向相反。
摩擦力会减慢风的速度。
板书:摩擦力方向——与风向相反。
大小——与地表情况有关。
影响——会减慢风速。
教师:在三种力的综合作用下,风向与等压线斜交。
(画图)板书: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共同作用时的风向——与等压线斜交。
(有时间则讲32页活动题)
板书设计:
一、气压梯度力
气压梯度就是单位距离之间的气压差。
水平气压梯度力是促使空气由高压区流向低压区的力;
方向——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
大小——等压线越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
水平气压梯度力既影响风向,也影响风速。
只有水平气压梯度力时的风向: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吹向低压。
二、地转偏向力
地转偏向力方向——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垂直于风向;
地转偏向力只影响风向,不影响风速。
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共同影响的风向:平行于
等压线,北半球向右,南半球向左。
三、摩擦力
摩擦力方向——与风向相反。
大小——与地表情况有关。
影响——会减慢风速。
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共同作用时的风向
——与等压线斜交。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