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传播研究中的几个核心命题辨正
- 格式:pdf
- 大小:191.48 KB
- 文档页数:7
国家普通话水平测试试卷国家一般话水平测试试卷(样卷)一、读单音节字词(100个音节,共10分,限时3.5分钟)电远日韦仄尖黄塌眉艘临赚池憎饶促丝国伞床觅丢裙匾庞恩俘拢醉劳肉萌倦准内熏仰抬袜您黯虫篾朽糟并枪蠢羹别激牌瓜粤而梳你块雄另巴让条攥硫鸟瘸磕统驱我跤苟章景瞎海搭女饭许黑抵摹炒跌蕊神哑签甩蹿坠恐破磁圣法授炯二、读多音节词语(100个音节,共20分,限时2.5分钟)贵宾奶粉刀背儿一律状况爆炸存款盎然选举柴火加入封锁咏叹调放松喧闹佛像逃走亏损军事影子权利玩耍怀念铺盖奇怪钢铁小偷儿未来主人翁进化聪慧运行无穷间或扇面儿政治传播哺育恰当牛皮咖啡谬论歌唱儿词汇虐待综合战略轻描淡写三、朗读短文(400个音节,共30分,限时4分钟)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
它的干呢,通常是丈把高,像是加以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它所有的桠枝呢,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像是加以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无横歪逸出;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歪生的,更别用讲倒垂了;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
这是虽在北方的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哪怕惟独碗来粗细罢,它却努力向上进展,高到丈许,两丈,参天耸立,别折别挠,对抗着西北风。
这算是白杨树,西北极一般的一种树,但是决别是平庸的树!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可能你要讲它别漂亮,——假如美是专指“婆娑”或“横歪逸出”之类而言,这么,白杨树算别得树中的好女子;然而它却是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别缺乏温柔,更别用提它的坚毅别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老公!当你在积雪初融的高原上走过,看见平整的大地上傲然挺立那么一株或一排白杨树,竟然你就只觉得树不过树,竟然你就别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毅别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竟然你竟一点儿也别联想到,在敌后的广阔土……四、命题讲话(请在下列话题中任选一具,共40分,限时3分钟)1.我的愿望(或理想)2.我和体育4.一般话水平测试试卷评分标准第一题评分标准⑴语音错误,每个音节扣0.1分。
议程设置从传播学学术研究的五大问题上入手:五大问题:主体(谁)、环境(在什么样的环境下)、机制(通过什么机制)、对谁(客体是什么)、效果问题(传播学研究的核心)1、主体(1)首先我们必须强调,议程设置研究中的“因变量”是媒介议程而非特定媒介或者特定媒介的行为,我们可以说某一媒体或者利益集团、意见领袖“影响”、媒体上的某一篇报道影响了媒介议程,但是说他们直接进行“议程设置”,学术上是不严谨的;并且,议程设置是一个长期的影响过程,对于一些短期的问题,例如短时间的新闻热点,我们可以借用议程设置过程中的某些名词,例如“大众传媒与自媒体的集中报道使得某些议题的显著性‘凸显’”,比如说在解析短期事件的过程中用铺垫(priming)/属性议程设置(但是用框架仍然会更合适)概念,但是如果在短期热点事件中直接用议程设置的母概念,事实上是不妥的。
(2)议程是指某一个时间点,按照重要性等级进行传播的一系列问题。
这里所说的问题是指宏观的社会问题,如经济问题、环境问题、外交问题等,并不是某个具体话题(topic)。
议程中某个问题的相对重要程度,可以称为问题的显著性。
回到原始的议程设置研究的关注:越南、青年吸毒、经济、校车、苏联/中国、水门事件、环境。
(所以雷洋案不是议程设置)(3)议程设置功能理论暗示了这样一种媒介观,即传播媒介是从事环境再构成作业的机构。
也就是说,传播媒介对外部世界的报道不是镜子式的反应,而是一种有目的的取舍选择活动。
传播媒介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和报道方针,从现实环境中“选择”出他们认为重要的部分或方式进行加工整理,赋予一定的秩序结构,然后以报道事实的方式提供给受众。
在现代社会,由于大众传播是人们获得外界信息的主要渠道,不管这种“再构成”是对现代环境的客观反映还是歪曲的反映,都会影响到人们对周围环境的认识和判断。
2、影响媒介的因素(1)谁在设置议程?议程设置的主体又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郭庆光老师的表述——这个问题首先会将人们的视线引向媒介内部的信息采集和加工过程。
传播学重点名词一、拟态环境(李普曼《公众舆论》)早在20世纪20年代,美国著名政论家李普曼就在其所著的《公众舆论》一书中,论及拟态环境问题。
并首次使用“Pseudo-environment”一词。
拟态环境有如下特点:一方面,拟态环境不是现实环境“镜子式”的摹写,不是“真”的客观环境,或多或少与现实环境存在偏离。
另一方面,拟态环境并非与现实环境完全割裂,而是以现实环境为原始蓝本。
李普曼认为,在大众传播极为发达的现代社会,人们的行为与三种意义上的“现实”发生着密切的联系:一是实际存在着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现实”,二是传播媒介经过有选择地加工后提示的“象征性现实”(即拟态环境),三是存在于人们意识中的“关于外部世界的图像”,即“主观现实”。
人们的“主观现实”是在他们对客观现实的认识的基础上形成的,而这种认识在很大程度上需要经过媒体搭建的“象征性现实”的中介。
经过这种中介后形成的“主观现实”,已经不可能是对客观现实“镜子式”的反映,而是产生了一定的偏移,成为了一种“拟态”的现实。
二、把关人(库尔特·卢因)“把关人”理论是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传播学四大先驱之一的卢因率先提出的。
他在《群体生活的渠道》(1947年)一文中,首先提出“把关”(gate keeping)一词。
他指出:“信息总是沿着含有门区的某些渠道流动,在那里,或是根据公正无私的规定,或是根据‘守门人’的个人意见,对信息或商品是否被允许进入渠道或继续在渠道里流动做出决定。
”“信息传播网络中布满了把关人。
”他认为在群体传播过程式中,存在着一些把关人,只有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内容才能进入传播的渠道。
1950年,传播学者怀特将社会学中的这个概念引入新闻传播,发现在大众传播的新闻报道中,传媒组织成为实际中的"把关人",由他们对新闻信息进行取舍,决定哪些内容最后与受众见面。
从此,新闻选择的"把关人"理论从人们的不自觉行为成为大众传媒组织的有意操作,在更大范围和程度上或明或暗的影响新闻实践。
历史余艳红I百年中国政治思想史硏究的三重困境与反思百年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的三重困境与反思文/余艳红百年以来的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既是中国人思考政治的重要叙事方式,又是中国政治发展的缩影。
可以说,在中国.如何建构、叙述与表达中国政治思想史,早已超越了认识论与知识论等学术问题,既涉及我们如何看待传统、看待当代以及看待未来的问题.也涉及我们如何看待自身、看待他者以及如何建构两者关系的问题。
在中国政治思想史这门学科诞生近百年的时间点,重新梳理与回顾这一学科在自身发展过程中遭遇的各种困境,审慎思考如何讲好中国政治思想史的故事,既是这门分支学科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建构一流的中国政治学的必然要求。
百年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的三重困境1922年春,梁启超在北京法政专门学校讲授先秦政治思想史.标志着这一学科的正式创建。
至今中国政治思想史的研究已经走过了将近百年的历史进程。
在近百年的历史中,中国政治思想史的研究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
但是,纵观近百年的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我们依旧感觉任重而道远。
这是因为,作为一门分支学科的中国政治思想史的诞生,一开始就意味着一种主体意识的追溯和确认。
这种对主体意识的追溯和确认.既源于传统中国遭遇西方现代性的系统入侵而给精英阶层带来的焦虑感与危机意识,也与一种从历史中发现智慧的历史主义情结息息相关.但这种对主体意识的自我追溯和确认带来的却是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的多重困境(-)学科身份困境中国政治思想史从创建之初起,就一直存在着学科身份辨识的问题。
这种学科身份的困境,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
首先.中国政治思想史在学术资源、学科边界、学科属性以及学科的概念、内容体系和思想谱系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模糊性.也容易引起争议。
对中国政治思想研究贡献甚多的海外学者大多数属于历史学、哲学等其他学科领域。
同样.中国大陆的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群体的学科来源也是高度多元化的。
这其实彰显的恰恰是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的学术资源和学科边界困境;换句话说,这门学科究竟是属于政治学,还是属于历史学,抑或是哲学?此外,在国内教材方面.我们也能窥见这种困境。
政治学中的政治传播与媒体策略知识点政治学中的政治传播与媒体策略是研究政治信息传播和媒体在政治过程中的作用的重要领域。
政治传播是指政治信息在公众中传播的过程,它涉及到政治参与、政府决策和公众意见形成等方面。
媒体策略则是指政治参与者在政治传播中利用媒体资源来达到自己的目标的方式和方法。
一、政治传播的定义与内容政治传播是指政治参与者利用各种渠道和媒体来传递政治信息、加强政治沟通、影响公众意见和形塑社会舆论的过程。
政治传播的内容包括政治信息的产生、传播和接受三个方面。
1. 政治信息的产生:政治信息的产生包括政治参与者对政策议题的选择、政治宣传的策划、政治事件的发生等。
政治参与者通过对政治信息的产生和选择来引导公众的关注和讨论。
2. 政治信息的传播:政治信息的传播是指政治参与者通过各种渠道和媒体将政治信息传递给公众的过程。
政治参与者可以利用口头传播、书面传播、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多种媒介来进行政治信息的传播。
3. 政治信息的接受:政治信息的接受是指公众对政治信息的感知、接收和理解过程。
公众通过媒体和社交网络等渠道获取政治信息,并对其进行解读和评价。
二、政治传播的目标与影响政治传播的目标是政治参与者通过传播政治信息来实现自己的目标和利益。
政治参与者可以通过政治传播来争取选民的支持、塑造自己的形象、推动政策改革、传递价值观念等。
政治传播对公众意见和政治决策具有重要影响。
政治传播可以影响公众对候选人、政党和政策的认知和态度。
同时,政府和政治参与者也可以通过政治传播来引导公众对政策议题的关注和支持,影响政策的决策和实施。
三、媒体策略的定义与作用媒体策略是政治参与者针对特定目标制定的利用媒体资源来传播政治信息的方式和方法。
媒体策略的目的是通过媒体传播来塑造形象、传递政治信息、争取公众支持等。
媒体策略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实施,如政治广告、媒体报道、舆论引导等。
政治参与者可以选择适当的媒体平台,制定合适的传播策略,以增加政治信息的传播效果。
2021年高考政治主观题解题思路和方法(高考考前突破)一、高考全国卷政治非选择题型划分(一)依学科任务划分这是基于学科核心素养提出的评价标准。
根据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的学科本质和功能定位,本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等基本素养。
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学业评价,要求评价者要通过精心、巧妙、科学地设置复杂程度和新颖程度不等、难度不等的任务情境以诱导出能够充分指向某个核心素养及其发展水平的行为表现群。
因此,思想政治学业质量标准的核心要素包括:情境、学科内容、学科任务、行为表现。
具体而言,就是通过在复杂程度和新颖程度不同的具体情境中,让学生运用学科知识和方法完成某一项或几项任务难度不等的学科任务,依据所展现出来的行为表现群来推断学生某一素养的发展水平。
根据学科任务,划分出的四大基本试题类型:第一、描述与分类:对真实社会生活情境中的事物、现象与问题的特征、表现、范围,按照某个维度进行刻画、比较和分类,以识别事物、现象问题的性质与种类归属。
第二、解释与论证:对真实社会生活情境中的事物、现象与问题,运用学科方法与技能分析原因,探究不同变量之间的关系,以寻求对世界的理解;或运用理论逻辑和实证材料对探究结论与理论命题进行合乎逻辑和科学要求的检验、理解。
第三、预测与选择:结合具体的社会生活情境,运用科学的方法和原理对行为、事物、现象、问题的结果或影响进行分析和预测;根据约束条件和目标设计出合理可行的方案,比较不同方案的优劣利弊并作出理性选择。
第四、辨析与评价:结合具体的社会生活情境,根据某个维度对理论、事物、现象的价值与功能进行分析和评价,辨识要素、事物、概念、价值之间的关系;合理运用相关理论和方法,对不同观点与立场、不同利益诉求进行价值判断,进行辩护与批判。
(二)依设问角度标准划分第一、是什么?──描述与分类?第二、为什么?──解释与论证?第三、怎么办?──预测与选择?第四、怎么样?──辨析与评价?全国考试中心命题人:全国卷试题是有规律的,主要围绕四个层面命制:辨别事物的本质(是什么?),回答为什么(是这样)?怎么办(如何解决)?最后是这个问题(事物变化)会怎么样?思维的训练和高考的方向以及任何可能会考的话题、现象,不妨从这四个层面考虑,考生的思维能力才能得到提高。
政治与传播的视界融合:政治传播研究五个基本理论问题辨析3■ 荆学民 施惠玲【内容摘要】 本文对政治传播五个基本理论问题进行辨析。
第一,要从政治学与传播学的“视界融合”的高度来界定和把握“政治传播”范畴。
“政治”与“传播”二者有机结合构成元态的、完整的、独立的“政治传播”范畴;第二,政治传播共同的研究对象和领域没有形成,概念体系和理论框架没有建立,也没有自己特有的方法和方法论,因而,真正的政治传播学没有形成;第三,正确理解“政治社会化”与政治传播的关系。
“政治社会化”的深刻本质,是试图通过“化”使整个社会“政治化”,其“恶果”恰恰可能是我们不愿意看到的“社会政治化”;第四,造成政治传播中的所谓“富媒体,穷民主”现象,是严重夸大了新闻媒体的作用、政治“献媚”于新闻媒体的结果,是政治传播理论研究中“政治”与“媒体”本末倒置的恶果;第五,构建中国气派的政治传播理论,需要中国气派与全球视野的内在一致,西方化与本土化的有机融合,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良性互动,“引进来”与“走出去”的适度张力。
【关键词】 政治传播;视界融合;中国气派 全球化的今天,政治传播已成为极为重要的政治战略问题。
毫无疑问,传统的政治传播方略、方式,以及相应的关于政治传播的理论研究也正面临新的挑战。
2008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向全世界展示中国形象、证明中国特色政治体制优越性的雄辩事实,要求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政治传播的价值,强化研究政治传播的信念。
但是,就我国目前政治传播理论研究的现状来看,已然无法应对这种挑战。
政治传播理论多从西方沿袭而来,无论西方政治传播理论本身,还是传到中国之后,许多基本而重要的问题还没有研究透彻,所以,约束了政治传播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本文试图就几个基本理论问题做一辨析,以期得到学界批评。
一、“政治传播”范畴的界定“政治传播”这一范畴自身包含着双重的学科要素———政治与传播,而这两个重要的要素又各自具有理解甚为不同的学科界定,使得“政治传播”范畴本身的界定十分困难:是从政治学的角度定义政治传播?还是从传播学的角度定义政治传播?现在是相争不下,各自为战的状况。
社会科学研究方法Social Science Research Method叶淑兰一、课程简介该课程讲解如何选题、撰写研究计划和学位论文、在国内外学术会议以及刊物上发表文章的规范;系统介绍定性研究方法:观察法、实验法、个案研究方法、文献分析法、历史分析法、比较研究方法;系统介绍定量研究方法,包括问卷设计、抽样方法以及教会同学们如何分析一些既有的数据库,并撰写论文。
This couse guides students to learn how to select topics, research design, writing research programs, dissertations; Guide students to master the basic methods of independent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both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s, including quantitative research methods; Guide students to strengthen critical thinking on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and how to evaluate others' research. The main contents of the course are: to explain how to select topics, write research programs and dissertations, in domestic and foreign academic conferences and publications published articles on the norms; Systematically introduces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s: observation method, experimental method, case study method, literature analysis method, historical analysis method, comparative research method; Systematically introduces quantitative research methods, including questionnaire design, sampling methods and teaching students how to analyze some of the existing database, and write papers.二、课程目的、任务1、引导学生学习如何选题、进行研究设计、撰写研究计划、学位论文。
政治传播基础知识政治传播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领域,对于理解政治与社会的互动关系、信息的传递与影响,以及公众对政治事务的认知和参与,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接下来,让我们一同走进政治传播的世界,了解其基础知识。
一、政治传播的定义与内涵政治传播,简单来说,就是政治信息的传递、交流与互动的过程。
它涵盖了政治主体(如政府、政党、政治人物等)通过各种渠道(如媒体、演讲、宣传活动等)向公众传播政治理念、政策主张、政治行动等信息,同时也包括公众对这些信息的接收、理解、反馈和再传播。
政治传播不仅仅是信息的单向传递,更是一个双向甚至多向的交流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政治主体试图影响公众的态度和行为,而公众也通过各种方式对政治主体的传播内容进行回应和影响。
二、政治传播的主要要素1、传播者政治传播的传播者主要包括政府机构、政党、政治人物等。
他们是政治信息的源头,其传播的目的、策略和方式对传播效果有着关键影响。
例如,政府发布政策文件,政党进行竞选宣传,政治人物发表演讲等,都是传播者在发挥作用。
2、信息信息是政治传播的核心内容。
这包括政策法规、政治理念、施政成果、政治承诺等。
信息的准确性、清晰度和相关性对于公众的理解和接受程度至关重要。
3、媒介媒介是政治传播的渠道和载体。
传统的媒介如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在政治传播中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
而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新兴的媒介平台如社交媒体、网络论坛、短视频等也成为政治传播的重要阵地。
4、受众受众是政治传播的接收者和反馈者。
不同的受众群体具有不同的政治认知水平、价值观和利益诉求,这会影响他们对政治传播内容的理解和反应。
三、政治传播的功能1、信息告知政治传播的首要功能是向公众提供政治信息,使公众了解政治事务的最新动态、政府的政策措施等,从而保障公众的知情权。
2、舆论引导通过传播特定的政治观点和价值观念,引导公众形成有利于政治主体的舆论氛围,影响公众的政治态度和行为倾向。
3、政治参与促进鼓励和动员公众参与政治活动,如选举投票、政治讨论、社会监督等,增强公众的政治参与意识和能力。
【专题名称】新闻与传播【专题号】G6【复印期号】2013年11期【原文出处】《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京)2013年7期第14~18页【英文标题】Defining Core Concepts of Political Communication【作者简介】荆学民,北京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兼职教授,中国传媒大学政治传播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刘胜君,北京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博士研究生【内容提要】本文辨正政治统摄传播、传媒政治、传播政治经济学等几个政治传播研究中常常混淆不清的核心命题。
从国家、经济、社会三个维度所规限的政治,可以归纳为政治的国家化、经济化、社会化过程。
这种过程正是政治从无到有、从己到人、从私到公、从内到外、从一到多的通过“传播”这一根基性路径的生成过程;政治传播,着力的是人类社会中政治与传播的本质性融合,它立足于与社会“同一”的人类政治生活。
这种理解中,政治与传播在人类的社会生活中均居“本体”地位;而所谓传媒政治,已经是下沉到政治传播很低层面——以媒介作为传播工具的一种具体的媒介研究;传播政治经济学是传播学研究中一个独特的流派,其关注大众媒介的所有权结构、所有制关系及其控制;政治社会化属于政治传播范畴,政治传播内在地包含着政治社会化。
但是,政治传播却不限于政治社会化,因而也不等于政治社会化。
政治社会化是一个纯政治学的传统理论范畴,这个范畴的本质是在政治范围内讨论政治的机理。
【关键词】政治传播/传媒政治/传播政治经济学目前我国的政治传播理论研究,已经逐步摆脱西方那种以政治竞选为核心的思考路径。
我们的研究,试图结合我国的政治实践和政治生活,探索构建一种适应于我国实际的、能对我国政治传播实践提供一定理论支撑的理论框架和基本命题。
但是,在这种思考中,我们却发现理论界、业界、社会民众对政治传播几个重要的核心命题界定不清,理解混乱,影响政治传播理论研究的进一步深入。
有鉴于此,本文就几个相关的核心命题作深度辨析,以期大家在相同的理解下使用清晰的命题讨论问题。
一、一个前提性的命题:政治何以统摄传播在人们讨论政治传播的时候,如果不仅仅停留在概念的表面而深入思考,首先遇到的困惑可能就是政治、传播、社会及其之间关系。
下面简而述之。
1.政治的生成与传播政治貌似熟知,其实无法定义,因为政治到目前为止并没有固定在哪种含义上。
美国著名政治学家达尔曾说:“确切地说,任何人都能懂一些政治,但政治是格外复杂的事物,很可能还是人类所遇到的最复杂的事物之一。
如果不具备处理政治复杂性的技能,人们就会草率或过分地简化政治,这就是危险。
公正地说,我们认为,大多数人确实都把政治简单化了。
”①所以,认知人类的政治,需要从历史和逻辑两个角度展开。
从人类政治历史演变的“历时态”看,政治与国家、经济、社会关联。
与国家关联的政治,按照马克思的理解,政治现象是人类从野蛮进入文明即进入阶级社会以后的产物,因而,各种复杂纷繁的政治现象所体现的一个核心问题就是社会中各阶级围绕着“国家”的统治权力而展开的激烈斗争。
因此,从与国家关联的角度来认识、把握、研究政治,是贯穿人类几千年政治思想史的主线,直至当代仍然如此。
与经济关联的政治,在人类社会发展的早期,人们的经济社会与政治生活还没有什么独立性,在很大的意义上政治生活就是他们相对于私人家庭生活的社会生活。
当人们的维持生活与生产资料的经济生活逐步凸显出来越来越具有独立意义的时候,人们便从与“经济”相对应的意义上认识、把握和对待政治了。
应该说,在当下社会里,人们对于政治的认识更多的是从与经济对应的意义上,或者说是从与经济关联的维度来把握和认识政治的。
与社会关联的政治,从社会维度对政治的认知和把握有两种截然不同的境界,是人类社会发展不同阶段的产物。
在人类社会诸多领域混沌不分的早期,人们的政治生活就是“社会”生活,这种政治、社会生活可能仅仅只是相对于私人家庭生活而言。
如果说,这可以视为从社会关联或意义上的“政治”,那么毫无疑义,这种界分是完全不自觉的。
随着经济在社会生活中地位的突出及其对政治的制约,人们从与经济对应的意义上认知和把握政治,而当人们能够自觉地从高于经济和政治本身的境界来把握政治的时候,实际上又是从“社会”的境界和意义上对政治的把握。
这正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螺旋式的上升过程。
从国家、经济、社会三个维度所规限的政治,即政治的“历时态”生成过程,可以归纳为政治的国家化、经济化、社会化过程。
这种过程既是一种时间意义上的历时展开过程,又是空间意义上的横向扩展过程。
这种过程正是政治从无到有、从己到人、从私到公、从内到外、从一到多的通过“传播”这一根基性路径的生成过程。
在这个意义上,传播在被理解为“人类社会的特质”的基础上与政治的本质取得同一性,可以通俗地表述为:没有不通过传播而形成的政治,正像不存在没有被统治者的统治者一样,即所谓的“政治即传播”。
这种看法的深度与视角,可能不同于现在人们对政治传播的理解与解释,尤其是传播学学者对于政治传播本质的看法。
我们没有具体展示所谓政治传播的历史形成过程。
比如,在中国历史上从尧、舜、禹及上古时期《尚书》、《左转》等所记载的“口传”政治,先秦诸子百家的“说服”政治,秦汉时期的“书刊”政治,唐宋时期的“进奏”政治,元明清时期的“特务”政治等;在西方历史上,古希腊罗马乃至中世纪的辩论修辞政治,近代资本主义时期英法德的报业新闻政治,美国的宣导性政治,以及传播学创建后在传播技术与新媒体引擎下的说服政治、修辞政治、沟通政治等。
在我们看来,展示这样具体的对政治的传播过程,在理论上并不能揭示传播的政治本质和属性,而只能展示政治是怎样运用传播来实现自己的。
毫无疑问,展示政治是如何运用传播或者在政治范畴中讨论政治,无法说明我们上述的政治在“国家化、经济化、社会化”的过程中逐步生成自己的规定性这一理论见解。
所以,这种理论,看来看去,还是一种传播学,而不是政治传播学。
2.政治统摄传播传播是一种交流,交流是一种过程,是一种信息流动的过程。
在这里,实际上“信息”是传播的核心,比“流动的过程”更为重要,至少说二者同等重要。
但传播学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预设了这种信息,即把这种信息当做一种既定的东西,认为传播的变化就是传播过程的发展,认为传播学就是研究这种过程之规律的学问。
毫无疑问,传播的“过程”本身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确实越来越复杂,但是,研究者们把这种过程研究得更加复杂。
打开现在任何一本传播学著作,浓墨描写的是过程。
诸如线性的、非线性的、单向的、双向的、立体的、直接的、反馈的、系统的;还有所谓拉斯韦尔模式、香农——韦弗数学模式、奥斯古德模式、韦斯特利——麦克莱恩模式、德弗勒反馈模式、赖利夫妇模式、马莱茨克模式、鲍尔——罗克希依赖模式等等,纷繁复杂,眼花缭乱!说实在的,不仅仅是非传播学研究者们很难理解和消化,就是有些研究传播的学者自己也未必能完全理解和消化。
为了使问题回归简单朴素,我们也就不古今中外地往前追溯了,就让我们回到“传播学之父”施拉姆当年对传播的认识和研究上来。
施拉姆确认传播的“人类社会特质”的基本思想后,认为传播是一种信息流动的过程,虽然之后他对“传播关系”“传播行为”“传播契约”“传播过程”等展开不断深入的研究,但是,这种研究,与他对“信息”的认知是同一的。
就是说,传播过程的展开与被传播之“信息”的生成扩展相互依托,是同一个过程。
这一点,被后来的传播学研究者忽略了,注意力都放在了对传播过程的研究上。
这就是我们现在看传播学只看到传播形式而看不到传播内容的原因。
事实上,施拉姆当年创建“传播学”时,首先研究了传播的内容——“信息”。
在他《传播学概论》里专门有一节是谈“信息的性质”。
他指出“信息是传播的材料”,那么,“信息究竟指什么呢”?他借用了香农和韦弗的思想,认为“凡是在一种情况下能减少不确定性的任何事物都叫做信息。
”问题的重要性在于,施拉姆接着所讲的大量的通过信息流动“减少不确定性”而形成“确定性”的过程,正是信息的“社会性内涵”的生成与展示过程。
换句话说,我们是要通过人的社会性本质的生成与展示过程,才能知悉“传播”究竟在传什么!这也是“传播”必须由哲学、政治学、社会学、历史学等诸多学科来说明的原因。
施拉姆当年这种研究思路清晰易懂:“社会是各种关系的总和,在这些关系中,某些信息是共享的。
我们要明确了解的一点是:人类传播是人做的某种事。
它本身是没有生命的。
它本身没有什么不可思议,除非是传播关系中的人使之成为不可思议。
讯息本身并无含义,除非是人使之有含义。
因此,我们研究传播时,我们也研究人——研究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与他们所属的集团、组织和社会的关系;研究他们怎样相互影响、受影响,告知他人和被他人告知,教别人和受别人教,娱乐别人和受到娱乐。
要了解人类传播,我们必须了解人是怎样相互建立起联系的。
”②当我们认为,传播过程受制于所传播的内容,而传播的内容即“信息”的内涵是人类社会性本质的具体生成与展开的时候,传播本质中的政治要素便凸显出来。
也就是说,传播的“使不确定性不断地走向确定性”的过程,正是一个传播的内容不断地社会化的过程,也是一个传播在社会化的过程中不断地政治化的过程。
传播的社会化过程,在一定意义上可以理解为也是一种政治化过程,这是我们观察与探究“传播究竟在传播什么”的一种理论视角。
其实,现实发生着的传播历史也从一个侧面说明这一点。
2003年,法国学者埃里克·麦格雷出版了他的著作《传播理论史——一种社会学的视角》,这部优秀的著作从社会学的视角对西方传播理论史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麦格雷提出了研究传播的“三个维度”:“要更准确地定义传播这个词,必须选取不同于空想家和诡辩论的角度,接受社会科学奠基人和继承者以不同方式发出的邀请,把传播看成一个我们永久居住的三维空间。
……我个人赞同的表述是:传播现象是一个‘自然的’、‘文化的’和‘创造性的’现象,三层意思的重要性逐层递增,分别对应的是与客观世界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和社会政治秩序。
”③关于三个维度的关系,麦格雷突出了他的“政治统摄传播”的学术思想:“把握上述三个层面、三个世界的关系,是传播研究面临的一大挑战。
……传播首先是文化事实和政治事实,其次是技术事实。
”④“客体、社会关系和政治秩序,是传播的题中应有之义。
任何一种传播学理论都是由几个不可分割的部分组成的:人与人交流的功能化模型、对权力/文化关系的判断、统领全局的政治秩序观。
……任何理论都是由科研预设以及意识形态、伦理观念和政治判断组成的。
无视理论某个部分或多个部分事先已经纳入的观点,就可能冒倒退的风险。
学术研究思潮的发展史已经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⑤可以看出,麦格雷在这里已经突破了社会学的视角,讲的是研究传播所应坚持的哲学和政治学立场,是从传播的社会本性出发超越了社会学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