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的微传播研究》读书报告
- 格式:docx
- 大小:18.22 KB
- 文档页数:3
《政治传播学引论》读书报告《政治传播学引论》通过批判性地探讨了英国、美国以及其他当代社会中政治、媒体与民主政治的关系。
考察了政治家、工会、压力集团与恐怖组织如何利用媒体,还考察了政治媒体与它们的影响,政治广告、政治市场营销和政治公关的作用,以及各层次机构组织的传播实践。
全书分为四讲,阐述了传播学创立与发展、人际传播、大众传播和批判学派等四个方面的内容。
这篇导言,概括了人类传播活动发展阶段,阐述了"传播"、"信息"、"传播学"等重要概念,分析了传播学的三个起源、两大学派和5位先驱者。
最后归结到马克思主义的精神交往论,把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观概括为:"我们既要重视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基础作用,同时又绝不能忽视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在辩证运动中的独立性与能动性"。
当代意义最为重在的革命不是经济革命或是政治革命,而是一场在被统治者中制造同意的艺术的革命——在新一代掌权者的政治生活中,劝服已然成为一门自觉的艺术与大众政府的常规器官。
如果有一个组织斗胆闯入当代政治领域,却缺乏对媒介动作的深入理解以及对公共关系机器如何将这种理解转化为政治优势的认识,那么勇气可嘉之余,失败似乎命中注定。
如今所有的政治行动者,从总统到首相到工会领袖甚至恐怖分子,都已经意识到这种深入的理解与认识是他们涉足政治讨论与政府决策的先决条件。
政治行动不再是由一群理智、富有且受过教育的精英分子发起,并由他们的集体意愿决定。
广大群众可以通过他们手中的选票做出决定,并且以公共舆论影响政治过程,而公共舆论可以被构建、制造和引导,为那些有兴趣这样做的人们所操纵。
被施拉姆誉为传播学“四大奠基人”的拉扎斯菲尔德就是一位以实证研究和应用研究而著称的社会学家。
作为一个应用数学的博士,他将统计调查、抽样分析、数据整理用于传播研究方法中。
这种科学主义的研究方法只注重数据,拘泥于实证资料,在我看来,缺少了最重要的人文主义精神。
传播在政治和经济的张力下读书笔记《传播在政治和经济的张力下读书笔记》1. 引言在当今社会,传播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现象,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在政治和经济的张力下,传播更是承担着重要的责任和使命。
本文将从政治和经济的角度出发,探讨传播在这一张力下的影响和作用,旨在帮助读者更深入地了解这一议题。
2. 传播在政治的张力下在政治领域,传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政治传播不仅影响着社会的舆论和政治氛围,还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政策执行和民众的政治参与。
作为一种信息传递和意见表达的方式,政治传播在政治角力和冲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政治的张力下,传播的自由和公正性更是备受关注。
媒体的独立性、言论自由以及信息真实性都直接影响着政治传播的效果和社会的稳定。
在政治的张力下,传播需要在保障民众知情权的平衡政治利益和社会和谐,这是一个复杂而又艰巨的任务。
3. 传播在经济的张力下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传播在经济的张力下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
经济传播不仅是市场营销和品牌建设的重要手段,更是国际贸易和投资的重要推手。
在经济的张力下,传播需要适应多元化、全球化的需求,提供多样化的媒体和传播途径,以满足不同地区和文化的需求。
另外,随着信息科技的迅猛发展,数字化传播已经成为了经济传播的新趋势。
如何在经济的张力下,实现数字化传播的平衡和可持续发展,是传播领域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4. 传播的发展与展望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传播领域也在不断变化和进步。
政治和经济的张力下,传播行业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在政治的张力下,新媒体的兴起和社交媒体的盛行,为政治传播带来了新的可能性和影响力;在经济的张力下,互联网和移动通讯技术的普及,为经济传播打开了全新的市场和渠道。
传播行业需要不断创新,拓展新的传播渠道和方式,以适应政治和经济的快速变化和发展。
伴随着传播科技的不断进步,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的应用也将为传播行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5. 个人观点在政治和经济的张力下,传播作为社会的中介和桥梁,承担着重要的责任和使命。
|RADIO &TV JOURNAL 2019.07力和凝聚力,对外具有传播力,是构建当地商人群体特色形象的根本来源。
另一方面,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地域文化在企业家创立企业之初,就作为无形的文化因子埋下了种子,随着企业的发展,地域文化渗透到企业管理的方方面面,具有历史的稳固性。
生长于当地的商人,其性格特点、个性习惯、信仰风俗等必然受到当地文化的影响,具有地域文化特征,因此地域文化是企业家形象的重要基因。
对于楚商而言,楚地的商业活动源远流长,楚文化中包含着丰富的积极商业因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艰苦奋斗、积极创业的精神。
历史上的楚人通过自力更生使一个方圆不及百里的小国成长为一个极具影响力的大国,这种精神应是楚商的标签。
二是追求卓越、敢为人先的创新理念。
吴起变法、武昌起义都代表着楚人敢于创新、激流勇进的追求,这是楚商的深刻印记。
三是兼收并蓄、开放融合的包容气质。
九省通衢的楚地,练就了楚商包容开放的心态,取外人之长,补自身之短,善于学习,兼收并蓄,这是楚商的独特气质。
因此,植根于楚文化,明确楚商形象定位,建构正面清晰的楚商群像,是楚商形象提升的基础。
(二)楚商形象的传播媒介矩阵化当前楚商形象传播的突出问题表现在,以传统媒体为主,对新媒体特别是社会化媒体的利用不够,传播效果有限。
因此,建立传播媒介矩阵是楚商形象提升的当务之急。
传统媒体应承担楚商形象构建的职能,通过专题、专栏、专刊以及与新闻报道相结合等形式,形成正面的舆论氛围,使楚商形象的传播不仅覆盖本地区,同时推广到全国范围,逐渐使楚商形象为大众所认知。
另一方面,要积极发挥社会化媒体的作用。
社会化媒体集共享、社交、协作等特性于一体,是当前受众使用频度较高的媒介。
全面利用微博、微信、短视频平台等社会化媒体,在传播内容上与传统媒体区分开来,发挥其精准定向、及时传播、碎片化传播、近距离接触受众、互动效果好等优势,将楚商形象生动化、立体化、精准化地传达给受众。
政治与传播的视界融合:政治传播研究五个基本理论问题辨析3■ 荆学民 施惠玲【内容摘要】 本文对政治传播五个基本理论问题进行辨析。
第一,要从政治学与传播学的“视界融合”的高度来界定和把握“政治传播”范畴。
“政治”与“传播”二者有机结合构成元态的、完整的、独立的“政治传播”范畴;第二,政治传播共同的研究对象和领域没有形成,概念体系和理论框架没有建立,也没有自己特有的方法和方法论,因而,真正的政治传播学没有形成;第三,正确理解“政治社会化”与政治传播的关系。
“政治社会化”的深刻本质,是试图通过“化”使整个社会“政治化”,其“恶果”恰恰可能是我们不愿意看到的“社会政治化”;第四,造成政治传播中的所谓“富媒体,穷民主”现象,是严重夸大了新闻媒体的作用、政治“献媚”于新闻媒体的结果,是政治传播理论研究中“政治”与“媒体”本末倒置的恶果;第五,构建中国气派的政治传播理论,需要中国气派与全球视野的内在一致,西方化与本土化的有机融合,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良性互动,“引进来”与“走出去”的适度张力。
【关键词】 政治传播;视界融合;中国气派 全球化的今天,政治传播已成为极为重要的政治战略问题。
毫无疑问,传统的政治传播方略、方式,以及相应的关于政治传播的理论研究也正面临新的挑战。
2008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向全世界展示中国形象、证明中国特色政治体制优越性的雄辩事实,要求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政治传播的价值,强化研究政治传播的信念。
但是,就我国目前政治传播理论研究的现状来看,已然无法应对这种挑战。
政治传播理论多从西方沿袭而来,无论西方政治传播理论本身,还是传到中国之后,许多基本而重要的问题还没有研究透彻,所以,约束了政治传播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本文试图就几个基本理论问题做一辨析,以期得到学界批评。
一、“政治传播”范畴的界定“政治传播”这一范畴自身包含着双重的学科要素———政治与传播,而这两个重要的要素又各自具有理解甚为不同的学科界定,使得“政治传播”范畴本身的界定十分困难:是从政治学的角度定义政治传播?还是从传播学的角度定义政治传播?现在是相争不下,各自为战的状况。
微信传播对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影响及应对策略作者:来源:《新闻爱好者》2022年第06期微信以其新鲜和独特的社交方式、交流沟通模式而深受大学生的追捧,如何利用微信特色功能开展大学思政教育和规避其负面影响是当前大学思政教育亟须探讨和解决的问题。
由左柏州所著的《新媒体时代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9年11月由经济管理出版社出版)一书,探讨了新媒体给高校思政教育带来的新态势和新问题,并对其进行了总结、分析和阐释,辩证地指出新媒体的两面性,以及其对高校思政教育的正面、负面影响,提出了利用新媒体优势提高高校思政教育水平的策略,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提供了可靠参考。
一、微信传播对大学思政教育的正面影响(一)微信传播丰富和拓展了大学思政教育模式及范围《新媒體时代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一书指出,在思政教育中应用新媒体,能够极大地丰富教育资源和拓展教育内容。
这是因为开放性、共享性和多元性是新媒体的优势特征,在丰富信息资源方面发挥着决定性作用。
利用微信这一新媒体传播平台,能够获取更加丰富的文化及思想信息,并能够随时交流互动及分享。
在微信交流中,学生既是信息的接收者,也是信息的传播者,借助微信传播能够有效拓展大学思政教育内容及教育方式,弥补传统课程教育的不足。
在传统思政教育教学中,思政教育内容、教学方式相对滞后、单一,教育对象参与讨论的机会非常少,应用微信这一传播媒介,既可同时满足多数学生同时在线学习,也可进行一对一教学,甚至以网状式的教学方式进行互动交流,增强了思想教学的趣味性,为思政教育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这种教学方式能够打破传统大学思政教育中灌输式的教育模式,使师生间能够平等开放地交流,有利于大学思政教育效果的提升。
从大学思政教学范围看,微信传播能够延伸教学范围。
左柏州先生指出,思政教学的目的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促进其健康成长。
然而,在网络时代,各传播平台充斥着大量信息,各类信息良莠不齐,严重影响着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大学生微阅读的调查研究1. 引言1.1 背景介绍背景介绍部分旨在探讨大学生微阅读在当下社会背景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同时也提出研究的现实意义。
随着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大学生微阅读所带来的影响也越来越深远。
了解大学生微阅读的概念与特点,分析大学生微阅读的现状,探讨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大学生微阅读的重要性,以及研究大学生微阅读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对于促进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价值观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围绕这些问题展开研究,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1.2 研究意义大学生微阅读是当前大学生群体中一种新兴的阅读方式,通过短篇幅、碎片化的阅读,来获取知识、提升素养。
在当前信息爆炸的时代,大学生微阅读不仅扩大了他们的知识面,而且提高了他们的信息获取效率。
在这种背景下,对大学生微阅读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至关重要的。
研究大学生微阅读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和影响,可以更好地了解大学生群体的阅读习惯和思想观念,为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
本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在理论上,通过深入探讨大学生微阅读的特点和现状,可以为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实施提供新的视角和路径。
在实践上,加强大学生微阅读的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增强他们的文化自觉和社会责任感。
深入研究大学生微阅读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与影响,对于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3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探讨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大学生微阅读的现状与问题,并分析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通过深入研究大学生微阅读的概念、特点和现状,可以更好地认识当前大学生的阅读现状及问题,为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路径。
通过探讨如何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的大学生微阅读引导,可以为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素养提供有效途径,促进他们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李彬《传播学引论》读书报告在看了李彬老师的《传播学引论》之后,我才认识到原来传播学是这么大的一门学问。
一直以来,我所认识的传播就单单只是人与人的交流即人际传播,其实不然,传播还可以分为自身传播、组织传播与大众传播。
这也就是本书写作的逻辑——传播类型。
传播学是一门对人类传播现象及其规律进行综合性于深层化研究的新兴的交叉学科。
从本质上来说,传播基本上分为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人际传播是人类传播活动中最古老也是最为基本的形式,属于点对点的传播。
而大众传播是点对面的传播,且在传播过程中多了“大众媒介”这么一个概念。
在真正接触传播学之前,在我的认知当中,大众媒介指的仅仅是报纸、广播、杂志这么几种基本的大众传媒。
但是现在我发现,在我们的生活周围,大众媒介比比皆是,比如掌媒、地铁报、校园广播等,无不例外地给我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传播学当中的“三论”——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对传播学的影响尤为显著。
首先来谈谈申农的信息论,申农认为,“通信的基本问题是在通信的一端精确地或近似地复现另一端所挑选的信息。
”在他提出的通信模式中,信源发出的信息必须通过编码才能转化为经由信道传递的信号,而与此同时,信号又必须通过译码才能转化为能由信宿所接收的信息,以上就是一次传播的过程,这在计算机以及电视信号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其次,控制论对转播学的主要意义在于它的反馈论,从传播的角度上来说,传播是信息的双向流通过程,正是经由反馈,传播活动中的各方才发生传播关系,才得以同处在一个传播系统之中,这也就是说,没有反馈这一环节的传播构不成真正意义上的传播。
系统论的基本构想集中体现在亚里士多德的一句名言之中——“整体大于各孤立部分之和”。
它对传播学的影响更多地表现在方法论上,传播学研究的一大特色,是它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它不同于新闻学等应用学科之处正在于它的研究不专注在传播活动的某个具体环节上,而具有更开阔的视野、更全面的观点和更连贯的意识,这就表明,如果没有系统的观念,就不会有对传播活动的整体把握。
社交媒体对政治动态的影响研究报告近年来,随着社交媒体的迅猛发展,其在政治领域的影响力也日益显现。
本文将对社交媒体对政治动态的影响进行研究和探讨,通过分析相关数据和案例,揭示出社交媒体在政治传播、意识形态塑造以及政治参与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一、政治传播社交媒体作为信息传播的一种重要渠道,对政治信息的传播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首先,在社交媒体上政治话题的讨论热度往往高于传统媒体,使得政治信息得以更加广泛地流传。
其次,社交媒体用户可以随时随地地获取政治新闻和观点,增加了信息的多样性和可选择性。
再者,社交媒体上的即时互动性,使得政治动态能够更迅速地被传达给广大群众。
因此,政治候选人和政治团体经常利用社交媒体来传播政策主张和筹集支持者。
二、意识形态塑造社交媒体平台上的用户多为特定群体,这为政治势力在塑造意识形态方面提供了有利条件。
通过社交媒体,政治势力可以通过针对特定群体的信息推送,实现对其思想观念的渗透和影响。
同时,社交媒体上的讨论和争论也为不同政治观点的交锋提供了平台。
通过辩论和争鸣,不同的政治势力可以展示自己的观点,争取公众的赞同和支持。
因此,社交媒体对于意识形态的形成和传播具有深远的影响。
三、政治参与社交媒体的兴起改变了政治参与的形式和方式。
过去,政治参与主要以参加集会、签署请愿书等形式为主,而社交媒体的出现使得政治参与形式更加丰富多样。
通过社交媒体,公众可以直接参与到政治话题的讨论中,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诉求,对政治事件进行实时评论和点赞。
此外,社交媒体还为公众提供了了解政治参与机会的平台,使得政治团体的活动和候选人的竞选活动更加透明,公开。
然而,社交媒体对政治动态的影响也存在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社交媒体上信息的真实性和可信度难以保证,误导和谣言的传播常常发生。
其次,社交媒体容易形成“信息茧房”,用户往往倾向于获取与自己观点相吻合的信息,导致信息的局限性和偏见的强化。
再者,政治信息的过度曝光和过度评论可能会导致公众对政治动态产生疲劳感,影响政治参与的积极性。
从曼海姆政治理论看政治知识传播【摘要】本文从曼海姆政治理论的角度探讨政治知识传播,分析了曼海姆政治理论对政治知识传播的理论基础和影响。
研究了影响政治知识传播的因素以及当前存在的问题。
最终给出了提升政治知识传播效果的建议,希望能够为政治知识传播提供一定的参考。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政治知识传播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提升其效果,为未来的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和指导。
【关键词】政治知识传播、曼海姆政治理论、影响因素、存在问题、建议、效果、总结、展望未来、研究方向1. 引言1.1 研究背景政治知识传播作为政治学的重要研究领域,对于提升公民的政治素养和参与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社会信息传播的发展,政治知识传播方式也在不断演变。
在当前信息爆炸的时代,政治知识传播涉及到多种渠道和形式,如网络媒体、传统媒体、社交媒体等。
这些不同的传播方式和途径影响着公众对政治知识的获取和理解。
曼海姆政治理论作为现代政治传播研究的重要理论基础,对于深入探讨政治知识传播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
曼海姆政治理论以认知理论为基础,探讨了政治知识传播的认知机制和影响因素,为研究政治知识传播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通过从曼海姆政治理论的视角来研究政治知识传播,可以深入探讨政治知识传播的核心问题,为提升政治知识传播效果提供有益启示。
1.2 研究意义政治知识传播作为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公民的政治参与和理性决策具有重要意义。
而曼海姆政治理论作为传播学领域中的重要理论,对政治知识传播具有深远影响。
通过从曼海姆政治理论的视角审视政治知识传播,不仅有助于深入理解政治知识传播的机制和影响因素,还可以为提升政治知识传播效果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2. 正文2.1 从曼海姆政治理论看政治知识传播的理论基础曼海姆政治理论是20世纪学者曼海姆提出的一种政治行为研究理论。
该理论认为,政治行为是有目的地采取某种行动,以达成某种政治目标的一种活动。
曼海姆政治理论强调了政治行为的有序性和目的性,对政治知识传播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读解《政治的微传播研究》当今中国国家和社会处于急剧转型的时刻,新闻传播舆论工作的重要程度超越了以往任何时候,媒介技术在推动着国家的转型。
因此,学习本书的研究内容适合新闻传播学子乃至每一个关心微传播的人。
“微传播是指依托互联网平台而产生的以短、小、快为形式特点,以用户为受众,具有开放、平等特征的新媒体传播平台或载体。
”开篇导论第一段笔者就阐明了微传播的定义。
正如书名,全书紧紧围绕政治的微传播来研究,是一本研究政治传播领域者不得不读的著作。
书中很多章节取自笔者在《对外传播》、《新闻知识》、《新闻与写作》等刊物发表的内容,看似拼凑而成,实际文章彼此间有借鉴、能引用,“拼凑”而丰富了微传播的方方面面。
传媒模式在变,是如今我们的切身体验。
它不仅催生了众多自媒体,也让微政治传播大放异彩。
读完本书,我对其有了更深的认识……
首先,我们得明白为什么要研究政治的微传播。
书中所言,政治具有弥散性,也就是说它会渗透到社会最微观的层面,我们每个人都参与着政治生活。
而新媒体技术就是使国家政治快速渗透到社会方方面面的催化剂,不仅让传播更快,又可以让参与者彼此联系更紧密。
以往中国对传播的研究侧重于热捧美国经验学派的理论,经历了很长时间的一个简单翻译、直接套用的阶段。
关于这点笔者也为我们罗列了当下研究的不足之处,例如研究集中、方法单一、视野偏狭、缺乏融合、缺少批判、多为静态研究等,从此得出的诸如“政务微博的出现只是一种新闻现象”等狭隘观点,以及暴露的媒介中心主义倾向令人唏嘘,可谓是针砭时弊。
如今的发展却不允许我们搞“拿来主义”,于是,新媒体技术催促着我们要跳出藩篱、积累经验,从而得出新解。
加之本书第一章举了希腊城邦政治、尼德兰和英法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以及马克思承袭黑格尔的国家和市民社会分野理论等诸多例子来梳理国家和社会的关系。
这让读者自发联想到了当下的中国,再结合新媒体的发展现状,让我们不由心生研究微传播的冲动;
其次,本书着重为微传播下了定义,告诉我们什么是微传播。
正文中笔者旁征博引,列举了国内一些论文对微传播的描述,这些看似十分有道理的如“微传播就是短、小、精”的传播,其实并不严谨。
笔者一针见血地
指出其“忽略了微传播作为创新形式的内在革新”,而且强调其“不仅仅是社交媒介传播”,也“不仅仅是自媒体传播”。
最终我们可以得见,微传播依托互联网,用户为受众,短、小、精且开放、平等。
微传播的主要形式有微博——尤其是政务微博、微信、微电影、微动漫等,同时可分为传播平台类传播和传播载体类传播。
阅后即知,互联网技术是其基础,生产流通一体化、具有集成融合性和平等开放性等等这些是微传播最为基本的特征。
捧读他人的研究成果,最难能可贵的就是可以总结出自己的认识。
毕竟学习是一个从实践到认识得出总结,再进一步实践、认识、总结的过程。
微传播在我眼中也是一个社会个体——人、社会组织以及党和政府层次之间的互动活动。
当然这也是根据书中内容收获的认识;
再次,针对微传播,我们要怎么做,或者说怎么研究?
读过本书,我可以感觉到笔者极善表达自己观点和见解。
每认识到一个实际情况、每分析出一个研究短板、抑或每推理出一个不佳观点……都会阐出自己的想法或独到的认识。
比如在看到当下对微传播研究的不足之处时,笔者旋即就事论事提出一系列建议,极能引发读者的共鸣:“说得对呀,我也这么认为!”或者“讲的在理,我咋没料想到?”
于是,就怎么研究政治微传播,作者当然经过研究,阐述了自己的研究成果,指导我们深入了解。
正如探讨到微传播环境与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目标调整之时,笔者指出“新闻传播人才去向的多元化应该是微传播环境下新闻传播教育的重要趋势。
”想必这也是其浸淫在大学教育许久之后,通过切身体会而得出。
《政治的微传播研究》研究范围之广也是我没预料到的。
作者不仅在“微传播与另类传播”中提到微传播对青年亚文化群体这一社会领域的影响,又说明了微传播在颠覆传统媒介秩序格局的同时,也为这个文化群体提供了独特的发声渠道。
从近年的发展来看,微传播使嘻哈文化大行其道即可得见。
而且作者特别分析了“微传播与恐怖组织”,在开头叙述恐怖组织是社会毒瘤这一前提下,以“ISIS”为例,用数据说话,“15000条推特信息中,图片宣传接近5000条……”等把微传播和恐怖组织的联系剖析透彻。
诸如此类在本书中数不胜数,就比如作者把政务微博从微博中独立出来,重点问题重点分析。
一系列的研究和理论着实拓宽了我的视野与思绪。
末尾我想谈的是,这本书和其余6本并为“政治传播研究前沿书系”。
总览这些著作,《政治的微传播研究》显然是最贴近我们的互联网生活的,也最易读。
囿于学业,甚至可说读它仅仅是出于完成作业的心思,我并未将其完全读透,有些章节仅是翻一翻、划两笔……末了在写这篇文章之时再捧起来圈圈点点。
当东两句、西两句像本文开头打趣说此书是“拼凑而成”一样,“拼凑”出了这个Word。
再读到本书后记最末一句:“人世间的事没有一蹴而就的坦途,唯有永不停歇的脚步。
”余有感羞愧,期时定要拿出来好好捧读,读一读政务微博何去何从,读一读国家社会政治发展,再读一读李彦冰老师的思绪和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