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苏州工业园和张江高科园案例分析
- 格式:docx
- 大小:320.22 KB
- 文档页数:9
开发苏州工业园案例分析分析思路:本文以中新两方合作开发苏州工业园的事态发展为线索,即从合作,分歧和妥协三个阶段来考察政策的制定,实施和修改,重点探讨在中新两国不同国情和各自经济政治利益的大环境下,围绕苏州工业园开发的政策制定者和执行者以及相关者的参与行为和他们各自相关的利益,并从苏州工业园最近的发展情况,对整个政策的制定和进展以及影响给予评价。
三阶段的政策变化:—①—制定政策,合作—②—执行政策,分歧—③—面对问题,对策阶段一制定政策,合作一.who and what——谁制定了什么政策1994年2月中国副总理李岚清和新加坡首席总理李光耀代表两国政府签订了联合协议。
关于开发苏州工业园的协议:耗资二十个亿,占地七十平方公里的开发计划原意要仿照新加坡的工业住宅混合社区模式。
计划分三个阶段共十五年完成,将容纳60万人口,提供三十万个职位。
成立中新苏州工业园发展有限公司开发,公司由新加坡财团占65%的股份,中国财团占35%的股份组成。
二. what cause it——政策制定的环境诱因1.经济环境:互补的双赢利益趋向新加坡经济发展迅速,拥有比较前沿的管理经验,但其六万平方公里的面积和三百七十万人口的条件,限制了它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使得它必须向外拓展,寻找它的人才和商业的“第二翼的发展”。
中国在进行改革开放,地大物博,人口众多,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市场。
但在改革进程中,城市规划建设、公共行政管理、经济发展体制等问题上都面临着难题,原有的吸纳外资的方式已不能满足中国经济发展的要求,从原有的直接资本投入向技术经验等软件的引入。
希望学习成功的发展模式,引进先进的外资和管理的经验。
2.国际政治环境:融洽的双边关系新中关系远在1990年正式建交之前就开始了。
时任总理的李光耀资政在1976年就访问了中国。
邓小平先生也在1978年访问了新加坡。
十多年来两国领导人的联系为双边关系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1990年以后,新中关系更是大放异彩。
工业园区经验案例一、苏州工业园区:规划引领,从农田到现代化产业高地。
1. 故事开场。
你能想象一片农田能在短短几十年变成一个超级厉害的工业园区吗?苏州工业园区就做到了。
想当年啊,那里就是一片平平无奇的乡村景象,种着水稻啥的。
但是呢,人家从一开始就有个超级棒的规划。
就像盖房子要有个好蓝图一样,工业园区的规划那可是精心得很。
2. 规划的智慧。
他们不是随便划块地就开始建工厂。
而是把整个园区分成不同的功能区,像产业区、生活区、商业区,分得清清楚楚。
这就好比把一个大蛋糕切成不同口味的小块,每一块都有自己的特色。
产业区里又根据不同的产业类型,比如电子产业、精密机械产业等,再细致划分。
这样企业找自己的地盘就特别方便,也不会互相干扰。
3. 吸引企业的妙招。
他们不光规划得好,吸引企业也是有一套。
那时候,为了把那些大牌企业引进来,园区的招商团队就像一群超级推销员。
他们到处跑,给企业介绍园区的优势。
比如说这里交通方便啊,离上海近,高速公路、铁路啥的都有。
而且配套设施齐全,你企业来了,员工住哪?不用担心,生活区里有各种档次的房子,学校、医院也都有规划。
还有呢,政策上也给了很多优惠,就像给企业送上一个大礼包,税收优惠、土地使用优惠等。
结果呢,像三星这样的大企业就被吸引过来了,一家来了,其他家也跟着来,就像一群鸟儿跟着头鸟找栖息地一样,慢慢就形成了产业集聚效应。
二、美国硅谷:创新为王,自由生长的科技丛林。
1. 创新的起源。
硅谷这个地方啊,就像是一个充满魔法的科技丛林。
这里的故事可有趣了。
最开始啊,就是一些喜欢捣鼓电子设备的极客们在车库里搞发明创造。
那时候可没有什么大的规划,大家就是凭着一股对科技的热爱在玩。
比如说惠普公司,就是在车库里诞生的。
就像一颗小种子,在没人注意的时候悄悄发芽了。
2. 独特的氛围。
硅谷有一种很特别的氛围,那就是鼓励创新、容忍失败。
在那里,你要是创业失败了,大家不会嘲笑你,反而会觉得你很勇敢。
这种氛围就像肥沃的土壤,滋养着各种各样的创新想法。
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一、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基本概念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指性质和功能相似的一类地域组织,即大学、研究机构和企业在一定地域内的相对集中,其任务是研究、开发和生产高技术产品,促进科研成果商品化、产业化,我们把这类科技——工业综合体称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简称“高新区”)。
世界各国高新区呈现千姿百态,名称也不尽相同,有的称为科学园、技术园、科技园、研究园、发展园;有的称为工业园、科学工业园、科技工业园、高技术开发区、高技术产业带;有的称为科学城、技术城、文化学术研究城;有的甚至根据园区的技术开发内容和地理位置特点而称为硅谷、硅山、硅岛、硅廊、硅漠、硅原等等。
2.高新区发展历史美国是高新区的发祥地。
1 951年美国在东海岸加利福尼亚州兴建了占地只有5O英亩的斯坦福研究园(S t a n f o r dR e s e a r c h P a r k),开创了世界高新区的先河。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以斯坦福研究园为起点,逐步形成了今日闻名于世的硅谷。
与斯坦福研究园起步发展的同时,美国马萨诸塞州波士顿地区从林肯实验中心,沿128号高速公路两侧也出现了几百家从事高新技术研究与开发的公司。
如今,这一半环形走廊地带已有700家与计算机相关的公司,成为世界最大的计算机基地之一。
到1992年在美国的5O 个州中有42个州建立了科学园、技术园、工业园等258个。
法国:1969年开始在南方城市尼斯附近筹建索菲亚·安蒂波利斯科学城,经过2O多年的建设,该科学城现己成为重要的国际性高科技中心;1983年法国开始筹建法兰西岛科学城,它是一个典型的科研、教学和高技术产业密集区。
此外,还分别兴建了以生物技术为主的布列塔高技术园,以航空航天技术为主的图卢兹科学园,以电子技术、计算机为主的格勒诺布尔(G r e n o b l e)高技术区等各种类型的高新区。
英国:具有几百年学术研究传统的剑桥大学是英国创办高新区的先行者。
上海张江高科园区和苏州工业园考察报告经XX统一安排,我于XX月XX日至XX日,赴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和苏州工业园开展了为期两天的考察学习活动。
现将学习所得汇报如下:一、两个园区的基本情况1、张江高科技园区。
2、苏州工业园区。
二、两个园区的成功经验这次选择的两个开发区在体制上各不相同:苏州工业园区是中新政府间的合作模式,上海张江是公司化管理。
但是,他们在经济发展、城市建设、创新能力、产业规模等方面创造的突出业绩,探索的成功经验却有着很多相同之处,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1、体制创新。
“凡适应世界经济特别是科技园区的发展潮流,有利于技术创新和高科技产业化的一切好的做法,在张江都可以大胆的试、大胆的闯。
”张江人以开拓创新的精神,实现两年经济总量超过前八年的跨越式、超常规发展,创出了高科技园区发展之路。
实施“聚焦张江战略”,上海市委、市政府要求张江园区5年完成25平方公里土地开发和产业布局。
然而,按常规开发模式,若以平均每开发1平方公里土地投入7亿元资金匡算,就需投入175亿元,巨额开发资金靠政府和开发公司投入显然不可能。
2001年初,张江园区领导小组做出重要决策:打破国家级高科技园区单靠政府和开发公司投资的局面,实行体制创新,开发主体转向多元。
即搭建一个开放型、多元化的高科技园区开发平台,加快张江高科技园区开发进程。
从这一年起,张江园区先后大胆引入社会、民间和海外资本4.5亿元,相继组建了各具特色的四大基地开发公司,按照园区产业布局,分别承担起园区信息安全、微电子港、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四大功能基地的开发任务。
中新苏州工业园区开发有限公司(CSSD)是园区的开发主体,由中新双方财团组成:中方财团由中粮、中远、中化、华能等14家国内大型企业集团出资组建;新方财团由新加坡政府控股公司、有实力的私人公司和一些着名跨国公司联合组成。
管委会是园区的管理主体,下设15个职能局(办),工作人员面向全国招聘,并通过树立“亲商亲民”理念、增强一站式服务功能、实行社会服务承诺制等途径,初步形成了“精简、统一、效能”的服务型政府,“全过程、全方位、全天候”的服务体系、“公开、公正、公平”的市场秩序和“科学、规范、透明”的法制化环境。
产业园区改革经典案例今天咱来唠唠产业园区改革的一个超牛案例——苏州工业园区。
想当年啊,苏州工业园区刚起步的时候,就像是一个初出茅庐、怀揣梦想的小年轻。
它面临着好多挑战,土地怎么规划?企业怎么引进?配套设施咋搞?就像一团乱麻。
但是呢,人家有自己的改革妙招。
首先在管理体制上动刀子。
以前那种各部门各自为政、办事拖沓的老毛病可不能要。
于是,他们搞了个集中高效的管理模式,就像把一群各自玩耍的小朋友组织起来,让大家朝着一个方向齐心协力。
成立了专门的一站式服务中心,企业来办事,再也不用跑断腿,各个部门之间推诿扯皮的现象大大减少。
这就好比你去餐厅吃饭,以前要在厨房、前台、收银台到处跑才能吃上饭,现在只要在一个服务台,啥都能搞定。
在产业布局方面,苏州工业园区那也是相当有远见。
它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啥产业都往里塞。
而是根据自身的优势和市场趋势,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等高端产业。
就像种庄稼,不是随便撒种子,而是精心挑选那些最有价值、最适合这片土地的种子。
比如说电子信息产业,园区积极引进像三星这样的巨头企业,然后围绕这些大企业,吸引了一大批上下游的配套企业。
这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产业链,大家相互依存,共同发展。
一个大企业就像一棵大树,那些配套企业就像是树上的小鸟和藤蔓,大树提供了栖息和依靠的地方,小鸟和藤蔓也让大树的生态更加丰富多样。
再说说人才政策。
他们深知,没有人才,啥都干不成。
所以园区就像一个热情好客的主人,抛出各种诱人的橄榄枝吸引人才。
提供高额的安家补贴、舒适的人才公寓,还有各种教育、医疗方面的配套优惠政策。
这就好比是告诉那些人才:“来我们这儿吧,我们不仅给你高薪,还让你生活得舒舒服服的,孩子上学、家人看病都不用愁。
”这样一来,大量的高端人才就像候鸟一样纷纷飞来,为园区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另外,园区在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打造上也毫不含糊。
宽敞的马路、现代化的写字楼、美丽的公园、清澈的湖水,一应俱全。
(完整)苏州工业园和张江高科园案例分析案例借鉴1)苏州工业园区下辖三个镇,总面积达80平方公里,25万。
借鉴新加坡的管理模式,苏州工业园区成立于1994年,历经年的发展,园区规划完善合理,设施配套齐全,已经初具规模,高新产业竞2009年,地区生产总1120亿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07.5亿元;固定资产投资492亿元;实际18亿美元,进出口总额为512.8亿美元。
发展定位、战略与目标重点实现四个转变,即从粗放型向集约型发展方式转变,从资源投资拉动向科技依托、创新驱动转变,从“工业经济”、“制造经济”向“服、“智力经济”转变,和从“人力资源优势”向“人才资源优势”转变。
把园区建设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科技工业园区和国际化、现代主导产业、示范区与产业业态即研发中心和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效应突出的科技示范区,以承以虚拟口岸为依托的现代制造业园区,包括公园式制药园区、集中式中低层研发区;会展中心,倚自然景观的特色建筑群;休闲服务业,包括酒店式公寓、空间布局生产服务与生活服务配套。
目前已经建现代物流园、独墅湖高教区,国际博览中心等大型生产服务设施万平方公里,建成邻里中心、左岸商业街、星海休闲广场等生活服务设施505-9:苏州工业园空间布局图发展历程1994年建园,其发展步骤是从工业发展——高端、规模工年—1997年,起步期:发展定位是新兴工业园;以普通劳动密集型制年—2003年,发展期:发展定位由工业园提升至苏州城市新区;以资年—至今,发展成熟期:发展定位进一步提升为苏州新城;以知识产成为城市人口和高端科技管理人才向往的5-1:苏州工业园区发展阶段2)上海张江高科技园有多条地铁线路直达,且与外环路相1992年,规划面积25平方公里,22万,主导产业为集成电路、软件、生物医药等。
截至2008年底,张421.4亿元,经营总收入839.7亿元;固定资产投资98.3亿元,吸引投资总额13.25亿美元,合同外资金额11.52亿美元;注册企1540家,从业人员达到12.56万。
国内典型工业园区案例的分类国内典型工业园区案例分类:1. 江苏苏州工业园区江苏苏州工业园区是中国首个国家级综合性工业园区,成立于1994年。
园区以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材料为主导产业,涵盖了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智能制造等多个领域。
园区内有众多知名企业,如台积电、索尼、华为等。
园区建设以生态环保为理念,注重绿色发展。
2. 广东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园广东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园是中国第一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成立于1980年代。
园区以信息技术、先进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为主导产业,涵盖了电子、通信、生物医药等领域。
园区内有众多高科技企业,如华为、腾讯、中兴等。
园区建设以创新驱动为核心,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
3. 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简称北京经开区,成立于1992年。
园区以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材料为主导产业,涵盖了电子、通信、生物医药等领域。
园区内有众多知名企业,如百度、京东、小米等。
园区建设以创新驱动为核心,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科技企业集聚区。
4. 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是中国首个国家级高科技园区,成立于1992年。
园区以生物医药、信息技术、新材料为主导产业,涵盖了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领域。
园区内有众多知名企业和科研机构,如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
园区建设以科技创新为核心,促进产学研合作和技术转化。
5. 浙江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浙江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简称杭州经开区,成立于1993年。
园区以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智能制造为主导产业,涵盖了电子、通信、生物医药等领域。
园区内有众多知名企业,如阿里巴巴、蚂蚁金服、华为等。
园区建设以创新创业为核心,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园区。
6. 天津滨海新区天津滨海新区是中国首个国家级新区,成立于2009年。
新区以先进制造、现代服务业、海洋产业为主导产业,涵盖了汽车制造、航空航天、金融等领域。
新区内有众多知名企业,如一汽、中国航天、平安银行等。
工业园区科技创新发展案例工业园区科技创新发展案例:1. 案例一:深圳前海自贸区深圳前海自贸区是中国自贸试验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致力于推动科技创新发展。
该园区通过设立创新创业基地和科技企业孵化器,吸引了大量科技企业入驻。
同时,园区还积极引进高端人才和科研机构,加强产学研合作,提供专业的技术支持和金融扶持,推动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
2. 案例二:苏州工业园区苏州工业园区是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之一,致力于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
该园区通过建设科技创新中心和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器,吸引了大量高科技企业入驻。
与此同时,园区还与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紧密合作关系,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加快产业升级和转型发展。
3. 案例三: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是中国重要的科技创新基地之一,致力于培育和发展高科技产业。
园区通过提供专业的技术和金融支持,吸引了大量科技企业和创新创业团队入驻。
园区还积极引进国内外优质科研机构和高端人才,加强产学研合作,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
4. 案例四:北京中关村科技园区北京中关村科技园区是中国著名的科技创新基地,被誉为中国的“硅谷”。
园区聚集了大量高科技企业、创新创业团队和科研机构,通过提供优质的创业环境和专业的技术支持,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
园区还积极引进国际科技资源,加强国际合作,提升科技创新的国际影响力。
5. 案例五:武汉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武汉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是中国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之一,致力于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
该园区通过建设科技创新中心和创业孵化器,吸引了大量高科技企业和创新创业团队入驻。
园区还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提供技术咨询和金融支持,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6. 案例六:成都高新西区成都高新西区是中国西部重要的科技创新基地之一,致力于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
该园区通过建设科技创新中心和创新创业园,吸引了大量高科技企业和创新创业团队入驻。
园区还积极引进国内外优质科研机构和高端人才,加强产学研合作,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
上海张江高科园区和苏州工业园考察报告经XX统一安排,我于XX月XX日至XX日,赴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和苏州工业园开展了为期两天的考察学习活动。
现将学习所得汇报如下:一、两个园区的基本情况1、张江高科技园区。
2、苏州工业园区。
二、两个园区的成功经验这次选择的两个开发区在体制上各不相同:苏州工业园区是中新政府间的合作模式,上海张江是公司化管理。
但是,他们在经济发展、城市建设、创新能力、产业规模等方面创造的突出业绩,探索的成功经验却有着很多相同之处,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1、体制创新。
“凡适应世界经济特别是科技园区的发展潮流,有利于技术创新和高科技产业化的一切好的做法,在张江都可以大胆的试、大胆的闯。
”张江人以开拓创新的精神,实现两年经济总量超过前八年的跨越式、超常规发展,创出了高科技园区发展之路。
实施“聚焦张江战略”,上海市委、市政府要求张江园区5年完成25平方公里土地开发和产业布局。
然而,按常规开发模式,若以平均每开发1平方公里土地投入7亿元资金匡算,就需投入175亿元,巨额开发资金靠政府和开发公司投入显然不可能。
2001年初,张江园区领导小组做出重要决策:打破国家级高科技园区单靠政府和开发公司投资的局面,实行体制创新,开发主体转向多元。
即搭建一个开放型、多元化的高科技园区开发平台,加快张江高科技园区开发进程。
从这一年起,张江园区先后大胆引入社会、民间和海外资本4.5亿元,相继组建了各具特色的四大基地开发公司,按照园区产业布局,分别承担起园区信息安全、微电子港、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四大功能基地的开发任务。
中新苏州工业园区开发有限公司(CSSD)是园区的开发主体,由中新双方财团组成:中方财团由中粮、中远、中化、华能等14家国内大型企业集团出资组建;新方财团由新加坡政府控股公司、有实力的私人公司和一些着名跨国公司联合组成。
管委会是园区的管理主体,下设15个职能局(办),工作人员面向全国招聘,并通过树立“亲商亲民”理念、增强一站式服务功能、实行社会服务承诺制等途径,初步形成了“精简、统一、效能”的服务型政府,“全过程、全方位、全天候”的服务体系、“公开、公正、公平”的市场秩序和“科学、规范、透明”的法制化环境。
苏州工业园1.案例背景信息位置 苏州工业园区位于市区东部,苏州工业园区规划总面积288平方公里,其中中新合作区80平方公里。
定位 苏州东部新城,苏州市现代化新城区和苏州中央商务区。
功能 工业、商贸、居住等各项城市功能。
城市空间发展 与现有城市相结合, 成为高效率的城市实体,提供良好的居住、商业环境,平衡苏州市的线性发展。
苏州工业园功能组成、功能载体:产业:综合保税区、沙湖动漫城、服务外包产业园、创意产业园 创意泵站 科技:国际科技园、中新生态科技 生物纳米科技园 教育:独墅湖高教区 休闲:阳澄湖旅游度假区公共服务机构一站式行政服务中心、市政公用事业,公积金管理中心、苏州物1 分区商业中心2 邻里中心3 大学4 职业学院5 区域医院6 社区医院7 文化中心8 主题公园9 体育中心 10 体育场/游泳池 11 科研1 122222 2222 2 22 2 23 34 456 78910 11 11 11 11 11 11流中心.人力资源开发中心、独墅湖图书馆。
2.产业结构与布局:(1)一个核心区:中央商贸区两大行业:生产服务业、生活服务业三大亲水商圈:金鸡湖、独墅湖、阳澄湖四个生活服务功能点:高教区、国际科技园、现代物流园、国际博览中心五个特色商业街:李公堤商业水街、中央河步行街、葑谊商业街、斜塘商业街、浅水湾商业街基础设施、配套服务设施建设时序1995-2000:首期重大基础设施及水、电、气及供热等大型源厂建设。
2001至今:中新合作区基础设施及周边各镇主要路网与配套基础设施建设。
建成科技文化艺术中心、国际博览中心、行政服务中心、教育卫生、商业休闲、社区服务等现代化配套设施。
(2)宏观——空间布局模式空间布局——圈层+轴线圈层居住区:紧邻金鸡湖工业区:无污染高科技工业(100-1000米隔离带);一般工业商业区:服务镇内居民和周围乡镇 轴线服务业走廊:商务区、行政服务区、休闲游憩区、生态绿化区纵向轴线式规划不仅保证了园区本身良好的空间发展形态,也使得新区与老城区有机连成整体。
产业园区_苏州工业园区案例分析报告一、引言产业园区是当前经济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本文将以苏州工业园区为案例进行分析,探讨该园区的建设和发展对于苏州市乃至整个江苏省经济的影响。
二、苏州工业园区概述苏州工业园区成立于1994年,位于江苏省苏州市,是中国的现代化工业园区。
园区占地面积288平方公里,涵盖了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多个领域。
三、发展历程1.初期建设阶段(1994-2001年)苏州工业园区的初期建设注重引进外资,吸引了一大批外资企业。
同时,园区推出了优惠政策,包括税收优惠、土地优惠等,吸引了大量国内外优秀企业落户。
园区得益于地理位置优势和政府支持,取得了初步的发展成果。
2.高速发展阶段(2002-2024年)这一阶段,园区加大了对人才、科技等资源的引进和培育力度。
同时,园区也加强了与高等院校、研究机构等的合作,推动科技创新。
园区的发展迅速并且多元化,涵盖了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等多个领域。
3.转型升级阶段(2024年至今)为了适应经济发展的新要求,苏州工业园区开始了转型升级。
园区提出了“创新、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积极推动自主创新和绿色发展。
园区还加大了对专业市场、研发机构等的建设和培育力度,进一步完善产业链和创新链。
四、成功因素分析1.政府支持和优惠政策在苏州工业园区的发展过程中,得到了苏州市政府的大力支持。
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包括土地优惠、税收优惠等,吸引了大量企业前来投资。
政府还加大了对园区的投资力度,提供了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支持,为园区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2.人才引进和科技合作苏州工业园区充分发挥了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的优势,加强了与其之间的合作交流。
通过与高校、研究机构的深度合作,园区能够更好地获取科技创新资源和人才。
园区通过引进高端人才和培育科技创新团队,推动了园区的创新发展。
3.产业链完整和创新链丰富苏州工业园区围绕产业链的完整和创新链的丰富开展了一系列的工作。
1.1.1 案例借鉴(1)苏州工业园区苏州工业园区位于苏州城东金鸡湖畔,下辖三个镇,总面积达80 平方公里,户籍人口约25 万。
借鉴新加坡的管理模式,苏州工业园区成立于1994 年,历经16 年的发展,园区规划完善合理,设施配套齐全,已经初具规模,高新产业竞争优势明显,主导产业为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和新材料。
2009 年,地区生产总值达1120亿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07.5亿元;固定资产投资492 亿元;实际利用外资18 亿美元,进出口总额为512.8 亿美元。
○1发展定位、战略与目标定位:苏州现代化新城区,中央商务区。
发展理念:实现制造业升级、服务业倍增、科技跨越、生态优化。
发展战略:重点实现四个转变,即从粗放型向集约型发展方式转变,从资源依赖、投资拉动向科技依托、创新驱动转变,从“工业经济”、“制造经济” 向“服务经济”、“智力经济”转变,和从“人力资源优势”向“人才资源优势”转变。
发展目标:把园区建设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科技工业园区和国际化、现代化、信息化的生态型、创新型新城区。
○2主导产业、示范区与产业业态主导产业: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和新材料四大示范区:即研发中心和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效应突出的科技示范区,以承接跨国公司离岸外包业务为主的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区,以虚拟口岸为依托的现代商贸物流运营中心示范区,以及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生态示范区。
四大产业业态:信息产业集群,包括独栋高端办公楼、组合式商务中心、花园式办公;制造业园区,包括公园式制药园区、集中式中低层研发区;会展中心,包括临湖大体量建筑、倚自然景观的特色建筑群;休闲服务业,包括酒店式公寓、商务型酒店、分散式度假型酒店主题酒店。
○3空间布局苏州工业园区以中心商务区为核心,生产服务与生活服务配套。
目前已经建成国际科技园、现代物流园、独墅湖高教区,国际博览中心等大型生产服务设施68 万平方公里,建成邻里中心、左岸商业街、星海休闲广场等生活服务设施50多万平方米。
图5-9 :苏州工业园空间布局图○4发展历程苏州工业园区自1994 年建园,其发展步骤是从工业发展——高端、规模工业集聚——商业、住宅配套——文化设施综合完善。
从建园至今经历了起步期、发展期和发展成熟期三个阶段:1994年—1997 年,起步期:发展定位是新兴工业园;以普通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为主;人口构成以农村人口迁移和普通制造业工人为主。
1998年—2003 年,发展期:发展定位由工业园提升至苏州城市新区;以资金密集型产业为主;出现城市人口的迁移,并产生了较高端的技术工人。
2003 年—至今,发展成熟期:发展定位进一步提升为苏州新城;以知识产业和商贸服务业为主要产业发展方向;成为城市人口和高端科技管理人才向往的聚居之地。
表5-1 :苏州工业园区发展阶段(2)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张江高科技园位于上海浦东新区中部,有多条地铁线路直达,且与外环路相接,交通便利,区位条件优越。
该园区成立于1992年,规划面积25 平方公里,规划人口22 万,主导产业为集成电路、软件、生物医药等。
截至2008 年底,张江高科园区工业总产值实现421.4 亿元,经营总收入839.7 亿元;固定资产投资达98.3 亿元,吸引投资总额13.25 亿美元,合同外资金额11.52 亿美元;注册企业数为1540 家,从业人员达到12.56万。
○1发展战略与开发模式产业发展战略:以产业高地带动人才高地建设,以人才集聚提升产业等级;以科技创新促进产业发展。
开发模式:公司建设——政府回租——授权经营○2主导产业、发展模式及产业业态主导产业:集成电路、生物医药、软件产业发展模式:以“产业链”带动园区产业发展,通过设计和制造整合产业链发展,形成“设计+代工”的产业整合发展模式。
目前,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生物医药创新链和集成电路产业链。
其中,在集成电路产业方面,目前张江已经成为国内最集中、技术水平最高、产业能级最优的集成电路研发与制造一体化产业基地。
园区内已经形成以芯片设计、晶圆制造业为龙头的“设计+代工”的产业模式,包括设计、制造、封装测试及设备制造在内的国内最完整的集成电路产业链。
在生物医药产业方面,园区形成了包括现代中药、化学药、生物制药和医疗器械在内的生物医药产业体系,探索形成“药物研发与临床应用” 的医药产业发展模式。
已经发展成为国内医药研发机构最集中、创新服务能力最强、新药创制潜力最大的生物医药基地之一。
产业业态:信息产业集群,包括独栋高端办公楼、组合式商务中心、花园式办公;生物医药集群,包括公园式制药园区、集中式中低层研发区;创意产业园区,包括低层多样化园区、特色化低层办公楼;休闲服务业,包括酒店式公寓、商务型酒店、分散式度假型酒店、主题酒店。
○3空间布局图5-10 :张江高科技园区空间布局图张江高科技园区围绕主导产业进行空间布局。
形成了多个产业基地,包括技术创新区、高科技产业区、浦东软件园、集成电路产业基地、生物医药产业基地、科研教育区,以及居住区和扩展地区等功能区。
1.1.2 案例启示综合这两个案例,本规划从发展阶段、产业结构、产业效率、产业链、人才结构、园区布局六大方面总结出案例对杭州湾新区产业发展的六大启示:(1)发展阶段:园区的发展都经历了从工业发展主导到综合新城的过程通过对园区发展阶段的分析,可以发现,园区发展具有一定的阶段性。
先进园区的发展基本都经历了从‘纯工业工业+配套综合新城'的过程:发展之初以纯粹工业主导,随着工业的发展,相应的配套日益完善,产业发展向高端化拓展,人口不断集聚,生产性服务业得到发展和生活性服务业的需求不断加大,从而生产生活结合的综合新城逐渐形成。
同时,园区发展还遵循一定的时间规律。
2003 年起,园区的经济、社会发展都从开始的缓慢变化转变为急速上升。
可以说,10 年是一个工业区发生质的蜕变的重要节点。
杭州湾新区发展至今,已经接近10 年,这将是园区发展与蜕变的重要的节点。
杭州湾新区已经到了思考转型寻求质变的重要阶段。
图5-11:苏州工业园与杭州湾新区的比较,10 年的拐点2)产业结构:二三产业均衡发展,是先进园区的重要特点比较先进产业园区的产业结构发现,较为成熟的园区的产业结构都相对均衡,即二三产比重较协调,三产为区域产业的重要组成,且有较大比重的三产业从业人员。
张江科技园的三大产业生产总值比重为0.1:58.6:41.3,苏州工业园区产业结构比重为0.5:67:32.5。
三产比重均超过30%,第三产业已经成为产业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杭州湾新区产业结构比重为1.6:92.1:6.3,产业结构过于偏工业化,二产比重过于突出,超过90%,产业结构发展严重不均衡。
从就业人员构成比中,苏州工业园区三产就业人员占20%,张江高科技园三产就业人员占70%,而杭州湾新区仅占6.5%。
比重远远低于二产就业人员。
从杭州湾新区自身产业构成而言,化纤制造、机械制造、设备制造、纺织服装制造构成区域制造业的主要支柱,而处于产业链上游的高端研究型制造业较为缺乏。
同时,杭州湾新区产业构成中化纤染整等企业比重过高,影响新区品质进一步提升。
自2006 年起,化纤企业一直占工业产值的四分之一左右,是杭州湾新区工业门类产值之首。
然而,化纤产业较高的污染性、较高的资源消耗力直接制约杭州湾产业等级的提升。
化纤产业的污染也影响当地居民的生活,与杭州湾新区打造国际化的新城有较大的落差。
金属制品业4.95%2.47%塑料制品业 2.82%塑料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2.96%3.67%3.87%3.95%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4.27%4.29%4.94%7.43%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7.50%化学纤维制造业22.23%24.64%0.00% 5.00% 10.00% 15.00% 20.00% 25.00% 30.0%图5-13 :杭州湾新区现状产业构成3)产业效率:高产出、集约化是先进园区发展的共同特征与苏州工业园较为相似,杭州湾新区规划面积为242 平方公里,工业园区为35 平方公里。
但发展效率来看,杭州湾新区远远落后于苏州工业园区与张江科技园区。
图5-14:三大产业区规划面积(上)、生产效率(中)、人均GDP (下)比较注:其中苏州工业园是2007数据,张江是2008年数据,杭州湾新区为2009 数据。
地均产出效率方面,苏州工业园区的地均GDP 为14 亿元/平方公里,而杭州湾新区仅为1.65亿元/平方公里;地均工业产值方面,苏州工业园为33 亿元/ 平方公里,张江科技园为21 亿元/平方公里,而杭州湾新区仅为9.46 亿元/平方公里,不足苏州工业园区的三分之一和张江科技园的一半。
人均生产效率方面,2009年杭州湾新区人均GDP为5.5 万元,苏州工业园区为15.5 万元,是杭州湾的三倍。
地均产值低、人均产值不足是杭州湾新区现状的主要特点。
(4)产业链:形成强而有带动力的产业链是先进园区的产业发展的特点以少量强大的带动作用的产业为主导,并形成横向拓展、纵向延伸的产业链是先进园区的共同特色。
最终形成为主导产业为带动,周边产业协调发展的集群化、规模化、规模化产业发展格局。
比如,苏州工业园区形成了以电子信息产业主为导,集成电路微电子生产软件开发芯片制造设备制造紧密联系的产业链;又如,张江科技园区的两大主导产业之一,生物医药产业,形成了“研发——生产——销售” 一体的四类产业链发展模式:技工贸一体化模式、技工贸分离模式、“研发+技术转让”模式以及研发服务外包模式。
而杭州湾新区的产业发展,虽然形成一定的产业链与集中区,但总体来说,目前还处理各自独立发展阶段,产业发展的联系性与协作性并没有得到充分体现。
因此,确定带动力强的主导产业,并依托主导产业规划横向、纵向相联系的产业体系是当务之急。
(5)人才结构:高素质、创新能力强的人才结构是保证新区领先的必要支撑苏州工业园区从业人员总量为,其中硕士以上学历占11%,专科以上学历占60%;张江高科技园就业人员为,其中硕士上以占16%,专科以上占68%。
两个园区均有超过70%的就业人为专科以上学历,且硕士以上的高端人才占有相当的比重。
相比而言,杭州湾新区总就业人员为8 万人,硕士以上学历仅占0.2%,专科以上占37.9%。
60%以上的人在专科以下学历。
从业人员技术水平来看,初级以上技术职称人员不到7%。
从业人员的素质与先进园区差别明显。
杭州湾新区就业人员受教育水平普遍较低,高等级技术研发人员数量差距明显,影响区域创新、设计功能的发挥。
硕士以上专科以上学历其它图5-15 :三大产业区从业人员构成比较企业引进就要留得住人才,而稳定的居住条件是留住人才的关键,“筑巢” 才能“引凤”!没有合适的居住、服务配套,以及足够的人才安居计划,杭州湾新区将无法构成对人才、尤其是高层次人才的长期吸引力;而没有足够多高素质的人才,新区更高层次的发展将会是一纸空谈!新区现有服务业主要以基础社会服务业为主,规模较小,等级较低,无法满足工业企业发展的需求,更与其国际化新区定位相之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