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研究方法 (导论,十个问题)
- 格式:ppt
- 大小:1.08 MB
- 文档页数:19
大众传播学研究方法导论思考题大众传播学研究方法导论思考题:
1、你如何理解大众传播学的基本概念?
答:大众传播学是一门多学科的学术学科,它以新闻和其他形式的媒体传播为研究对象,探索媒体传播如何影响社会及其各类受众。
在它的理论体系中,有3个基本的概念:媒体内容、媒体使用以及媒体影响。
其中,媒体内容指的是涉及媒体传播过程中,传播者所提供的信息;媒体使用意味着消费者如何接收、使用和理解他们接收到的信息;媒体影响指的是消费者对所接收信息的反应,以及媒体传播如何影响受众情绪和行为的研究。
2、您如何看待大众传播学研究方法?
答:大众传播学的研究方法涵盖了多种多样的研究方法和技术,比如文化研究、话语分析、定量研究、历史研究、实地研究、叙事研究等等。
在不同的研究过程中,研究者可以采取不同的方法选择,根据自己的研究特点和研究要求,选择适合自己的研究方法。
无论采取何种研究方法,都必须遵循研究方法学的原则,以正确的思维途径来推动研究进程,确保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众传播学研究⽅法导论期末复习资料⼤眾傳播學研究⽅法導論期末複習資料【題型】填空(20分),判斷(10分),概念題(4個,20分),簡答(3個,30分),分析題(1個,20分)範圍:1、美國研究發展史分為哪幾個階段?三個時期研究特點?⾱弗和格雷將美國⼤眾傳播研究の曆史⼤致分為三個時期:發展時期(19世紀初⾄20世紀30年代)、過渡時期(20世紀30年代⾄50年代)、現代時期(20世紀50年代⾄今)。
特點:⑴第⼀時期の主要研究成果在於描述印刷出版物の曆史和重要媒介⼈物の⽣平傳記,以定性分析和個案研究為主,缺少定量研究⽅法。
⑵過渡時期⼤眾傳播の研究⽅法向定量分析發展,研究⽅法成為需要專⾨學習の⼀項技巧,傳播研究也越來越多の強調使⽤客觀の、定量の、系統の研究⽅法。
⑶20世紀50年代以後,媒介效果仍舊是美國⼤眾傳播研究の重點;同時,關於媒體組織、媒體和社會⽂化の研究也得到了發展。
2、近年來,實證研究成⾵尚,對此怎麼看?⽬前,我國研究者在使⽤實證研究⽅法⽅⾯有以下幾個特點:⑴偏重於抽樣調查⽅法,湧現了⼀⼤批有代表性の研究成果,並且開始運⽤統計⼿段建⽴傳播模型。
⑵很少采⽤實驗法,即使采⽤,也很少討論變量之間の因果關系,⽽這正是實驗法最擅⾧。
⑶忽視了觀察、訪談等定性⽅法,在很多研究中,這些⽅法僅僅被當做調查の輔助⼿段來驗證調查結果,它們更為重要の功能——建構理論,還未被發掘。
造成理論介紹多,實證研究少,⽽且⽅法粗糙,⼒度和系統化遠遠不夠の現象の原因有:⼀⽅⾯,跟我國の傳統學科設置有關,現有新聞傳播學院從中⽂系中分離出來,受⼈⽂學科影響較深,習慣⽤思辨研究來代替實證研究,沒有認識到傳播學是⾨社會科學,缺少系統嚴格の研究⽅法訓練;另⼀⽅⾯,跟新聞界⾧期流⾏の“新聞無學”觀念有關,“新聞無學”使⼈們通常不重視對新聞傳播規律の總結,因此也就忽視了科學の研究⽅法。
3、理論研究和應⽤研究理論研究,也稱為學術研究或基礎研究,以加深對傳播現象の理解、探索傳播現象中の規律、發展理論和基本知識為⽬の。
当代中国传播学研究的研究方法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变革,当代中国传播学研究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创新。
然而,如何选择适合的研究方法来解决研究问题,成为研究者需要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
传统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问卷调查、访谈、实验等,但这些方法在研究某些问题时存在局限性。
因此,随着科技的进步,新的研究方法逐渐涌现,如网络调查、内容分析、社会网络分析等。
网络调查是指通过网络平台进行的问卷调查,具有低成本、快速、高效等优点,但也存在样本偏差、答卷恶意等问题。
内容分析是通过对文本、图像、声音等多种媒介内容进行系统分析,适用于研究传媒产品、媒介议题等问题。
社会网络分析则是通过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探究社会网络结构与信息传播的关系。
在选择研究方法时,需要考虑研究目的、研究对象、研究数据等因素,以及研究方法的可靠性、有效性、可操作性等特点。
同时,不同的研究方法也可以相互结合,形成多元化的研究方法,更全面地解决研究问题。
综上所述,当代中国传播学研究需要不断探索和创新研究方法,以适应不同的研究问题和需求,实现更深入、更全面的研究成果。
- 1 -。
传播学研究方法传播学是一门研究信息传播和交流的学科,其研究方法对于深入理解和分析人类社会的信息传播现象至关重要。
在传播学研究中,科学的研究方法是确保研究结果准确可靠的关键,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传播学研究方法。
首先,调查研究是传播学中常见的研究方法之一。
调查研究通过设计问卷、访谈或观察等方式,收集大量的数据和信息,以了解人们的传播行为、传播偏好和传播效果等情况。
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和统计,可以得出一些客观的结论和规律,为传播现象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其次,实验研究也是传播学研究中常用的方法之一。
实验研究通过控制变量的方法,对特定的传播现象进行实验观察和分析,以验证或推翻某些传播理论或假设。
实验研究可以排除外部因素的干扰,更加准确地观察和分析传播现象的规律和特点,对于深入理解传播过程和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另外,内容分析是传播学研究中常用的定性研究方法。
内容分析通过对传播内容进行系统的分类、计数和分析,揭示传播信息的特点、趋势和规律。
内容分析可以帮助研究者深入了解传播内容的特点和传播效果,对于研究传播媒介的影响和传播信息的特征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网络分析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传播学研究方法。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人们的信息传播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网络分析通过对网络结构和信息传播路径的研究,揭示了网络空间中信息传播的规律和特点,为我们理解网络传播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总的来说,传播学研究方法多种多样,每种方法都有其独特的优势和局限性。
在实际的传播学研究中,研究者可以根据研究目的和问题的不同,选择合适的研究方法进行研究,以获得准确、可靠的研究结果。
同时,传播学研究方法的不断创新和完善,也将为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传播学理论提供重要的支持和保障。
传播学理论与研究方法一、理论的形成建立理论主要通过两种逻辑思维方法:归纳法和演绎法。
举例说来,你有的时候考试成绩好,而有的时候却很差,你可能对为什么出现这样的情况感到不解。
你想找出原因。
于是,你列了一张表,上面列有考试专业项目、考试时间、考题类型、考前准备方式,结果你发现,不论考的是哪门课、哪类题目类型、何时考试,只要你考前复习是与同学在一起进行的,你的成绩总是比较好,这种得出结论的思维方法就称为归纳法。
归纳法是从个别观察总结出一般的概括性结论。
律性是否存在。
演绎法从解决“是否如此”的问题,而归纳法恰恰相反,它从“是否如此”的问题开始,解决“为什么”的问题。
让我们再次回到关于你与同学一起复习,考试成绩便较好的结论上来。
演绎法可以让你从另一种渠道获得同样的结果。
设想你在学校即将经历第一次各科考试,你想知道如何复习最佳——多少时间用来复习书、多少时间用来复习笔记。
你注意到有的同学将笔记重新整理一追,接着你考虑是否自己单独复习还是与同学一起复习。
与同学一起复习的有利之处是在你向他人讲述一些问题时,自己同时对那些概念或知知机制促使我们寻找信息,消除“疑惑”,从这—‘点上来说,我们每天部在从事“研究”。
假如我们到了伦敦,我们想要参观大英博物馆,首先我们会看看地图,找到距离博物馆最近的地铁站在何处,博物馆,是否会在那一站下车,当我们收集到了足够信息后,便开始启程去目的地。
从某种意义上讲,我们每个人都是研究者,因为我们都在以不同的方式寻找信息.诸如,买车前了解一下行情、买衣服前试穿一下,度假前了解一下地点和贸用,但这类研究都不能称为对菜一理论的正式探索。
1.普遍性。
如万有引力定律,氯化钢中氯和钠的比重,但在社会科学结论只能在大部分情况下为真理。
而软科学,社会科学虽然不能得出像自然科学定律一样精确的法则,但是,一个结论或某一理论如果没有一定的概括性和普遍性,我们便不能称之为科学。
举例说来.在传播学研究中,我们区分善辩论的和善言辞寻衅的人。
传播学研究方法概述(2012-05-13 20:04:21)转载▼分类:传媒标签:杂谈总体来讲,传播学的研究方法常常习惯性分为定性和定量研究两种,但事实上在传播学发展过程中发现这种分法过于简单和粗略,实际在操作中一些研究方法是有交叉的。
目前比较公认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调查研究法、内容分析法、控制实验法、个案研究四个维度。
一、调查研究法(一)调查研究法是应用客观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对某种社会现象,在确定的范围内进行实地考察,并收集大量资料以统计分析,得出结论的研究方法。
分为全面普查和抽样调查。
(二)调查研究法的步骤1、确定调查的总体范围与样本个数2、制定抽样方案3、实地访问结构性访问:设计调查问卷。
主题性访问:按事先设计好的大纲进行现场访问4、整理分析调查结果本方法基本不受人为控制因素影响,较客观、全面准确,但对实际对象的相关性概括不佳。
二、内容分析法(一)内容分析是文献研究的一种类型,是对印刷文字、影片、广播、电视等传播媒介中显性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和定量描述的一项研究技术。
一般分两个层次,说什么(传播内容)与怎么说(传播形式)。
特点:①客观性。
②系统性。
③定量性。
④显性内容。
(二)内容分析法的步骤1、提出研究假设,确定研究范围,2、制定分类表,确定分析单元,严格界定分类标准,3、将讯息内容按分类表的分类方式编码归类,计算各种类别所占比例,各种分析单元所占频数4、验证假设,得出结论。
本方法可描述传播内容的倾向,说明信息来源特征,分析文本,说明读者对信息的意见,描述传播模式。
但其分析对象要必须能代表总体状况,防止研究者主观因素影响分类表的科学性。
三、控制实验法(一)控制实验法是根据一定的目的,人为地设计一个特定的、非自然状态的环境,在研究者控制下进行测验的方法。
(二)控制实验法的步骤1、提出实验课题2、选定实验对象3、制作信息测试材料4、测试实验5、提出实验报告本方法优势在于可控制,本身逻辑性强,但人为因素强,结论必有误差。
传播学研究方法第五章内容分析1、内容分析法的定义内容分析法是对传播内容进行的一种系统的和量化的研究方法。
早期的内容分析是严格按照符号或者主题在文本出现的频率得出的。
以了解媒介文本中相对突出和相对缺乏的关键性。
内容分析法计算具体因素出现的次数,并且分析这些因素之间的相互联系。
2、内容分析的步骤(1)定义研究问题;(2)选择具体的媒介和案例;(3)定义分析的类型;(4)制定编码表;(5)进行测试,检验编码表的可靠性;(6)数据的准备和分析。
3、选择具体的媒介和案例(1)选择媒介或内容范围;(2)抽取内容来源和选择日期;合理样本的抽取:该样本不会因为研究者的个人偏好和直觉,或是为了证明某一预想观点等因素而偏斜或者偏差,妨碍作出公证的判断。
避免媒介特征的周期性和循环性(比如间隔七天抽一次),避免抽取的时间段与季节变化或者其他影响报道性质的事件重合。
(3)抽取相关内容既控制分析资料的数量,又保证资料有足够的代表性。
4、定义分析的类型确定分析的标准和要分析的特征是内容分析中最费力的一个方面。
研究者需要对分析的资料的内容、结构和基本的性质比较熟悉,才能确定类别。
内容分析所选择的类别将主要取决于研究的目标和目的。
常用的一些类别:(1)参与者/出处/初步定义者及它们的性质(2)学科/主题/论点(3)词汇表或者词汇的选择(4)价值次元或价值元(价值判断)5、内容分析的主要缺点:对于任何数量的文本特征的计算和统计都是简单地,或者说是主要地依赖于那些能被计量或者能够使得自身易于被计量的部分。
所选择的要进行分析的文本特征应该同整个研究问题或者指导研究的假设之间有直接联系。
比较叙事分析和类型分析法的异同(猜题):同:(1)目的:都是为了提炼和理解活动视觉活动影像内容内在的意义、故事情节和意识形态;(2)其方法都有得益于植根于文学和电影理论的理论思考,有关方法的讨论是以对活动视觉影像内容的定性分析;(3)对活动视影像的成功分析都依赖于研究者对其分析的作品有一个全面透彻的认识。
传播学实证研究的方法论问题
传播学实证研究的方法论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问题定义:传播学实证研究需要明确定义研究问题,确保问题具有明确的目标和范围。
问题定义应该是可操作的,可以通过实际数据的收集和分析来回答。
2. 研究设计:研究设计是传播学实证研究的关键,研究者需要选择合适的研究方法和设计,以回答研究问题。
常用的研究设计包括实验设计、调查研究、内容分析等。
3. 数据采集和处理:传播学实证研究需要收集和处理数据来支持结论。
数据可以来自于问卷调查、实验观察、文本分析等多种渠道,研究者需要选择合适的方法来采集和处理数据。
4. 数据分析和解释:在传播学实证研究中,数据分析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研究者需要运用适当的统计分析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从而得出可靠的结论和解释。
5. 结果评估和解读:传播学实证研究的最终目标是得出具有实证意义的结论和解读。
研究者需要对研究结果进行评估,并解释研究结果的意义和影响。
6. 方法论的讨论和改进:传播学实证研究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研究者需要对方法论进行讨论和改进,以提高研究的可靠性和可重复性。
总的来说,传播学实证研究的方法论问题需要研究者对研究问题进行明确定义,选择合适的研究设计和方法,进行数据采集和处理,并对结果进行分析和解读。
同时,研究者需要对方法论进行讨论和改进,以提高研究的质量和可靠性。
传播学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一、传播学的研究对象的界定1.最早为传播学确定研究对象的是拉斯韦尔。
他在1948年出版的《思想传播》一书中,发表了传播学的经典论文《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
在这篇文章中,他第一次明确提出了“传播”概念的范围,提出了传播研究就是研究传播行为过程,进而研究传播行为过程的五个要素:谁传播?传播什么?通过什么渠道传播?向谁传播?传播的效果怎样?他指出:我们在对传播过程进行科学的研究时,一般都集中在研究其中的一个问题,相对应上述五个要素的研究,称为:控制分析、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对象分析、效果分析。
这也就成为了后人研究传播学的基本对象范围。
2.施拉姆认为传播学研究的基本对象是“人所具有的社会关系及在此关系上共享信息的活动”,而德弗勒将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分为“社会与传播的关系、传播过程的基本性质以及传播效果”三个方面。
李彬在《传播学引论》中还补充了传播学研究的三个层面:自然科学的层面(传播技术)、社会科学的层面(社会信息传播的规律性)和人文科学的层面(社会信息传播的价值性问题)3.胡正荣将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可以分为三个部分(1)人类传播的产生与发展:简言之,就是要研究人类传播的历史。
人类从蛮荒年月进化到高科技时代,其传播活动的产生、演化、进步对我们的社会进程和文明积累是不可或缺的。
研究主要包括传播思想的发展,传播实践的发展,传播技术的发展等(2)人类传播的形态:即人类传播活动的不同类型。
由于社会发展的历史阶段和社会形态不同,产生了不同的传播形态。
在同一社会中,因社会所需功能的不同也存在着众多的传播形态。
因此传播学必须研究这些传播形态的结构功能及运动机理等。
这是对传播学进行的细化研究,到目前为止,已有相当多的学者对各种传播形态进行过研究。
例如:传播四种形态的研究,跨文化传播、发展传播以及新闻、舆论、宣传、广告、公关、营销等方面的营销。
(3)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结构:所有人类传播活动都可以视为一个动态的过程和一个静态的结构。
大众传播学研究方法导论导言大众传播学作为一门交叉学科,研究人们在信息传播过程中的行为和影响。
本文将介绍大众传播学研究的方法导论,以帮助读者了解大众传播学的研究方法和技巧。
一、研究目的和意义大众传播学研究的目的是了解人们在信息传播中的行为和影响,为了更好地理解社会和媒体对个体和群体的影响,以及信息传播对社会变革的推动作用。
大众传播学的研究结果对于媒体和社会政策制定者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研究对象和范围大众传播学研究的对象包括媒体(如电视、广播、报纸等)以及信息传播的接受者和传播者。
研究范围涵盖了传播过程中的信息选择、接受、解读和传播的各个环节。
三、研究方法大众传播学研究方法多样,主要包括实证研究和理论研究两种。
1. 实证研究方法实证研究方法是大众传播学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主要通过观察和实证数据分析来验证和解释研究问题。
实证研究方法可以采用问卷调查、实地观察、实验研究等方式收集数据,并通过统计分析和数据模型建立来分析数据。
2. 理论研究方法理论研究方法是大众传播学研究中另一重要方法,主要通过文献研究和理论分析来探讨和解释研究问题。
理论研究方法可以通过梳理研究领域的相关理论,提出新的理论观点和解释,并通过比较研究、案例分析等方式来验证和论证理论观点。
四、研究过程大众传播学研究的过程一般包括问题提出、研究设计、数据收集、数据分析和结果解释等阶段。
1. 问题提出问题提出是大众传播学研究的起点,研究者需要明确研究问题的背景和目的,确定研究的范围和重点,并提出可行的研究假设。
2. 研究设计研究设计是大众传播学研究的关键环节,研究者需要选择合适的研究方法和工具,确定研究对象和样本,设计合理的数据收集和分析方案。
3. 数据收集数据收集是大众传播学研究的重要环节,研究者可以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观察、实验研究等方式收集数据,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4. 数据分析数据分析是大众传播学研究的核心环节,研究者可以使用统计分析和数据模型建立等方法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提取有用的信息和结论。
第一章导论学习指导:本章是《传播学概论》全书的引论,重点在于了解传播学的关键概念、学科概况及学科背景。
第一节根植于人类生活的传播现象一、概念:1。
1964年,拉扎斯菲尔德在《宣传、传播与舆论》一书中第一次提出了“大众传播科学”。
2.1947年,施拉姆在美国伊利诺伊大学成立了第一个传播研究所。
3。
传播:传播是带有社会性、共同性的人类信息交流的行为和活动.二、问答:1.传播的定义大致分为哪三种类型?①强调传播是信息的共享—这是指通过传播共同享有一则信息、一种思想或态度,目的在于建立彼此之间认知的共同性.施拉姆认为:“今天我们可以给传播下一个简单的定义,它即是对一组告知性符号采取同一意向。
”②强调传播是意图地施加影响—这是指甲方传递信息给乙方时,希望或要求乙方相信、接受并采取同一态度,而乙方原先并没有这种意向。
美国实验心理学家霍夫兰等认为,传播是“某个人(传播者)传递刺激(通常是语言的)以影响另一些人(接受者)行为的过程".③强调传播是信息交流的互动过程-美国传播学者贝雷尔森等认为,“运用符号——词语、画片、数字、图表等,来传递信息、思想、感情、技术以及其他内容,这种传递的行为或过程通常称作传播”.2.人类社会的传播现象是怎样产生和发展的?传播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是和人类文化史,社会发展史并存的,传播是一种社会行为,它的产生与发展是由来已久的。
3。
传播活动的演变过程?①传播活动是随着人类社会生活与信息交流的推进而不断发展与完善的;②人类社会的传播方式虽然简单,但是却是多通道,多样化的。
第二节传播学的研究范围和研究对象一、概念1。
传播学:是一门研究人类一切传播行为和传播过程发生,发展的规律以及传播与人和社会的关系的学问;是研究人类如何运用符号进行信息交流的社会学科。
2.自我传播:体内传播或人的内向交流,是每一个人本身的自我信息沟通。
3。
人际传播:狭义指个人与个人之间面对面的信息交流。
广义包括群体传播和组织传播在内.4.群体传播:即团体传播,指人们在“群体"范围内进行的信息交流活动。
一、引言笔者以洪慧如《儿歌内容分析——以台湾省教育厅发行之大单元活动设计内之儿歌为例》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包括研究课题的选取、目的、综述、方法进行系统化研究,重点在于分析该论文采用的方法,以此为起点,浅析新闻传播学领域所采用的研究方法,以此提出自己的体会。
二、研究对象的梳理笔者将洪慧如《儿歌内容分析——以台湾省教育厅发行之大单元活动设计内之儿歌为例》作为研究对象,从其研究目的、对象、综述、方法、结论与建议等方面入手,对其进行分析梳理。
一研究目的。
作者选取儿歌这一意象,一方面是深感旧时儿歌带来的快乐,苦于今日社会儿歌教育意识的淡薄;另一方面是政府适时出台相关文件,积极参与儿歌教育。
政策的倾斜与社会的现实,促使儿歌这一领域成了可供学者研究的课题。
儿歌于幼儿究竟有无益处?有哪些益处?哪种类型的儿歌起到教育引导的意义?这些问题成了学者关注的话题。
一个课题的选取,必须结合当下社会的现实。
学者应为目前社会上存在的问题做出合理的解释,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世界。
研究的目的决定了课题的走势。
该论文的研究目的包括儿歌有何意义?儿歌类型有哪些?何种类型居多?根据作者的调研,幼儿每日接触的儿歌多样,数量不少,既有官方出品,又有坊间制作。
作者根据调研条件,在数量庞大的研究对象中,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对象进行研究,即以台湾省教育厅发行之大单元活动设计内之儿歌为例。
这样选取的研究对象,不仅避免了冗长、大量的研究个体,还能就某一角度得出比较客观的结论。
可见,选取对象有代表性、典型性,既能节省时间、提高工作效率,又能提高研究的价值性。
二研究对象。
课题选好、目的确立后,研究对象的选择被提上日程。
儿歌的出版刊物为数不少,坊间与官方并存,其中必然存在优劣之分。
坊间读物类型多样,结构多元,更易吸引幼儿,但存在鱼龙混杂的问题;官方读物数量规模小,但作为引领社会儿歌读物的导向,必然经过专家会审,层层把关,优中择优,数量虽少却具代表性。
因此,官方发行的儿歌读物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