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七事变与 全民族抗战
- 格式:pptx
- 大小:5.63 MB
- 文档页数:4
说课稿晓林中学王欢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今天我要进行说课的内容是《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首先,我对本节内容进行分析一、说教材1.地位和作用《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是部编教材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
七七事变拉开了全民族抗战的序幕,南京大屠杀暴露了日本军国主义凶恶残暴的侵略本质,本课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上承两个事变和抗战开始,下启两个战场和抗战胜利,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相当重要,也是14年抗战、全民公祭日,日本否认历史事实等热点问题的史论支撑。
2.教学目标根据本节课的结构内容和考点设置,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①认知目标:知道七七事变、第二次国共合作、淞沪会战与南京大屠杀的历史事件,明确三个标志性知识。
②能力目标:掌握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认识两党合作抗日的重要性。
③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南京大屠杀,认识到日本侵华是一场残酷的侵略战争,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情感,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
3.教学重、难点本着八年级历史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和考点设置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七七事变、第二次国共合作、淞沪会战重点的依据:这是抗日战争中3个具有标志性的知识点,分别是中国由局部抗战转为全民族抗战的标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的标志,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迷梦破灭的标志。
教学难点:正确认识第二次国共合作难点的依据: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还比较欠缺,对这块内容比较难以理解。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节内容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学生情况上谈谈:二、说学情八年级学生处于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渡阶段,提到日本侵华,学生都群情激昂,对日仇恨油然而生。
这种情感值得珍惜,但我们更应引导学生,既看到日本侵略中国的事实,又要认识到国家强盛的意义;既看到近代中日间的战争,又要看到中日历史上的友好交往。
乡镇中学学生的素质与城市学生比略低,因此要注重基础知识的讲授,同时也要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学会透过历史现象揭示事物的本质,进而提高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的爆发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者发动了震惊世界的七七事变,这一事件标志着中日战争的全面爆发。
七七事变的发生,对中国人民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打击,但也激发了全民族的抗战意识和斗志。
本文将从七七事变的背景、事件经过以及全民族抗战的爆发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七七事变的背景七七事变的背景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的中国。
当时,中国正面临着列强的侵略和割地求和的压力,国家的独立和领土完整受到了严重威胁。
在这种背景下,中国的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受到了严重的挑战。
二、七七事变的事件经过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者在中国北部的盘锦发动了七七事变。
事变发生后,日军以“中国军队袭击日军”的借口,对中国进行了大规模的军事进攻。
日军采取了残忍的战略,对中国平民进行了大规模的屠杀和掠夺。
七七事变的发生,引起了全国人民的强烈愤慨和抗议。
三、全民族抗战的爆发七七事变的发生,激发了全民族的抗战意识和斗志。
中国人民意识到,只有团结起来,共同抵抗侵略者,才能保卫祖国的独立和尊严。
全国各地的抗日爱国运动迅速兴起,人民群众纷纷加入到抗战的行列中。
全民族抗战的爆发,不仅体现在军事方面,还体现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
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抗战措施,组织了抗日义勇军和游击队,加强了对日军的抵抗。
经济方面,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调动全国的资源,支持抗战。
文化方面,政府组织了一系列的宣传活动,鼓励人民群众积极参与抗战。
全民族抗战的爆发,不仅是中国人民的抗日斗争,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部分。
中国人民的抗战精神和牺牲精神,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四、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的意义七七事变的发生,标志着中日战争的全面爆发。
这场战争对中国人民来说是一场生死存亡的战争,也是一场正义与邪恶的战争。
中国人民在这场战争中表现出了坚定的意志和勇敢的斗志,为保卫祖国的独立和尊严做出了巨大的牺牲。
七七事变的发生,也激发了全民族的抗战意识和斗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