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七事变与 全民族抗战
- 格式:pptx
- 大小:5.63 MB
- 文档页数:4
说课稿晓林中学王欢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今天我要进行说课的内容是《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首先,我对本节内容进行分析一、说教材1.地位和作用《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是部编教材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
七七事变拉开了全民族抗战的序幕,南京大屠杀暴露了日本军国主义凶恶残暴的侵略本质,本课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上承两个事变和抗战开始,下启两个战场和抗战胜利,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相当重要,也是14年抗战、全民公祭日,日本否认历史事实等热点问题的史论支撑。
2.教学目标根据本节课的结构内容和考点设置,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①认知目标:知道七七事变、第二次国共合作、淞沪会战与南京大屠杀的历史事件,明确三个标志性知识。
②能力目标:掌握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认识两党合作抗日的重要性。
③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南京大屠杀,认识到日本侵华是一场残酷的侵略战争,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情感,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
3.教学重、难点本着八年级历史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和考点设置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七七事变、第二次国共合作、淞沪会战重点的依据:这是抗日战争中3个具有标志性的知识点,分别是中国由局部抗战转为全民族抗战的标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的标志,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迷梦破灭的标志。
教学难点:正确认识第二次国共合作难点的依据: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还比较欠缺,对这块内容比较难以理解。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节内容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学生情况上谈谈:二、说学情八年级学生处于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渡阶段,提到日本侵华,学生都群情激昂,对日仇恨油然而生。
这种情感值得珍惜,但我们更应引导学生,既看到日本侵略中国的事实,又要认识到国家强盛的意义;既看到近代中日间的战争,又要看到中日历史上的友好交往。
乡镇中学学生的素质与城市学生比略低,因此要注重基础知识的讲授,同时也要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学会透过历史现象揭示事物的本质,进而提高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