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教学设计
- 格式:docx
- 大小:3.04 MB
- 文档页数:7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9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教案一. 教材分析本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是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9课的内容。
本课主要讲述了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的发生,以及全国范围内的抗日战争爆发。
教材通过详细描述事变的过程,以及国共两党联合抗日的经过,让学生了解全民族抗战的历史背景和过程,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珍惜和平的情感。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抗日战争的整体背景,对于国共两党的合作,以及一些重要的抗日战争战役有所了解。
但对于七七事变的细节,以及全民族抗战的过程和意义可能还不够清晰。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详细讲解七七事变的过程,引导学生理解全民族抗战的意义,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三. 教学目标1.了解七七事变的经过,掌握事变的时间、地点、过程和影响。
2.掌握全民族抗战的背景、过程和意义。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珍惜和平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七七事变的细节过程。
2.全民族抗战的意义和过程。
五.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情景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通过讲解、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七七事变和全民族抗战。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历史图片和视频资料。
2.准备PPT,展示七七事变和全民族抗战的相关内容。
3.准备小组讨论的问题和材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卢沟桥事变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回顾事变的发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详细讲解卢沟桥事变的经过,包括事变的起因、过程和影响。
让学生了解事变的历史背景,掌握事变的基本情况。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小组,根据教师提供的问题和材料,讨论全民族抗战的背景、过程和意义。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5分钟)学生回答关于七七事变和全民族抗战的问题,检查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全民族抗战对于中国的历史意义,以及我们应该如何珍惜和平,防止历史悲剧的重演。
部编八年历史上册第19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是部编八年历史上册的第19课。
教材通过讲述七七事变的发生,全民族抗战的兴起,以及国共两党的合作,揭示了全民族抗战的伟大事业和光辉历程。
教材内容丰富,结构紧凑,通过生动的史实,引导学生了解和认识全民族抗战的历史意义。
二.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习了抗日战争的相关内容,对抗日战争的背景和过程有一定的了解。
但对于七七事变的细节和全民族抗战的兴起过程,可能还不是很清楚。
学生对于历史事件的时间线和重要人物可能有所了解,但对于历史事件的内在联系和深层次原因可能还需要进一步引导和讲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七七事变的经过,掌握全民族抗战的兴起过程,认识国共两党在抗日战争中的合作。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全民族抗战的尊重和敬仰,增强学生的国家荣誉感和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七七事变的经过,全民族抗战的兴起过程,国共两党的合作。
2.难点:七七事变的历史意义,全民族抗战的伟大事业和光辉历程。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七七事变的经过,全民族抗战的兴起过程,国共两党的合作。
2.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学习教材,了解七七事变和全民族抗战的相关内容。
3.合作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七七事变的历史意义,全民族抗战的伟大事业和光辉历程。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八年历史上册。
2.课件: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的相关图片和资料。
3.黑板:用于板书教学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七七事变的纪录片,引导学生进入全民族抗战的历史情境。
2.呈现(10分钟)学生自主学习教材,了解七七事变和全民族抗战的相关内容。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七七事变的历史意义,全民族抗战的伟大事业和光辉历程。
第19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七七事变的发生背景、过程和影响。
2.掌握全民族抗战的发展历程和重要事件。
3.了解重庆谈判的意义和影响。
4.培养学生正确看待历史事件的态度。
二、教学重点1.七七事变的发生背景、过程和影响。
2.全民族抗战的发展历程和重要事件。
三、教学难点1.帮助学生理解历史事件的复杂性。
2.培养学生正确看待历史事件的态度。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0分钟)(1)用谜语的方式提出问题:“什么事情,从东北开始,席卷了整个中华大地,历时八年,终于迎来了胜利?”引导学生思考。
(2)介绍七七事变的背景和过程,简述日本占领中国的情况。
2. 呈现(20分钟)(1)介绍抗日战争中的重要事件,例如平型关战役、淞沪会战、武汉会战等。
(2)通过图表呈现全民族抗战的发展历程,帮助学生了解战争局势的变化和重大事件的发生。
3. 讨论(30分钟)(1)讨论重庆谈判的意义和影响,引导学生了解国共合作和国家日益强大的形势。
(2)通过讨论,帮助学生理解历史事件的复杂性和不同人的不同立场。
4. 思考(10分钟)(1)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正确看待历史事件和避免重蹈覆辙。
(2)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提高历史事件的意识和思考能力。
5. 练习(20分钟)(1)要求学生通过阅读材料或互联网查询相关资料,完成一篇抗日战争的小论文。
(2)分组课堂展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
五、作业布置(1)课上练习未完成的作业。
(2)完成一篇关于国共合作的小论文。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深入了解了七七事变和全民族抗战的背景、过程和影响,掌握了重要事件和发展历程,理解了历史事件的复杂性和不同人的不同立场。
同时,通过组织讨论和思考,帮助学生正确看待历史事件和提高历史事件的意识和思考能力。
但是,本课收到时间限制,无法对每个学生进行个性化指导和反馈。
为此,建议通过多样化教学方法,创造更多的互动和讨论环节,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思考能力。
第19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知道七七事变、第二次国共合作、淞沪会战、南京大屠杀等史实;能讲述中国人民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正确认识南京大屠杀的历史史实2、过程与方法围绕日军南京大屠杀的暴行与当前日本政府不敢正视历史和国内右翼势力极力否认歪曲历史的态度,搜集资料,培养学生正确分析时事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日本对华战争是一场残酷的侵略战争。
特别是通过南京大屠杀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野蛮侵略行径,认识军国主义的本质及危害,树立为人类和平、民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精神【教学重点】七七事变、第二次国共合作、淞沪会战。
【教学难点】正确认识南京大屠杀及当前日本政府极力掩盖南京大屠杀的事实。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在北京西南郊外永定河上,横跨着一座气势如虹的石桥,它就是卢沟桥。
卢沟桥始建于金代,设计科学合理、雕刻精美,是中国名桥。
2005年5月19日上午10点45分,卢沟桥上一位来自日本的耄耋老人,缓步走上因久经风霜而凹凸不平的桥面。
在桥的中间,他突然双膝跪下,面向西南,默然垂首。
为什么日本老兵要在美丽的卢沟桥下跪呢?讲授新课:一、日本发动七七事变学生自主学习一(阅读教材91页)七七事变的时间、地点、发动者、简单经过、影响师:为什么说七七事变后的抗日战争才是全民族的抗战?师生:七七事变之前(西安事变之前),蒋介石一直推行不抵抗政策;七七事变之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师:为什么日本全面侵华首先在卢沟桥爆发?师生:卢沟桥背靠宛平城,扼平汉铁路,是北平通往南方等地的唯一通道,中日军事上的必争之地。
过度:面对日本的侵略,中国军队的英勇抵抗。
展示材料:卢沟桥即尔等之坟墓,应与桥共存亡,不得后退。
——第二十九军司令部命令1937年7月底,北平、天津陷落。
在北平保卫战中,赵登禹、佟麟阁将军壮烈殉国。
二、第二次国共合作师设问:七七事变后,国共两党对日政策如何?七七事变的第二天,中国共产党发表抗日通电:全中国的同胞们!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中国共产党为日军进攻卢沟桥通电 1937的7月17日,蒋介石在庐山发表准备抗战的演说,提出:如果战端一开,那就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第19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是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的一课。
本课主要讲述了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的发生,以及全国各族人民在国共合作领导下,开始全民族抗战的历史事件。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卢沟桥事变的过程、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全民族抗战的经过和重大战役等。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全民族抗战的历史意义和中国人民为民族解放所付出的巨大牺牲。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七年级已经学习了抗日战争的相关内容,对抗日战争的背景、经过和重大战役有一定的了解。
但八年级的学生对历史事件的认识更加深入,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全民族抗战的历史,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怀,培养他们的历史责任感。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卢沟桥事变的经过,掌握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掌握全民族抗战的主要战役和历史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的史学研究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培养他们的历史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卢沟桥事变的经过,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全民族抗战的主要战役和历史意义。
2.教学难点:卢沟桥事变的背景和影响,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意义,全民族抗战的历史意义。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再现历史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
3.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共同研究历史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讲解法:教师讲解关键知识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历史事件。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
2.课件:根据教学内容制作的课件。
3.图片和视频资料:与本课相关的历史图片和视频。
4.练习题:针对本课内容的练习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卢沟桥事变的图片,引导学生回顾抗日战争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历史教案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历史教案一【学习重点】卢沟桥事变、南京大屠杀。
【学习难点】正确认识南京大屠杀及当今日本极力掩盖南京大屠杀的事实。
【自主学习】一、七七事变:1、七七事变:年月日晚,日军以军事演习中一名士兵失踪为借口,要求进入搜索,遭到中国守军的严词拒绝。
日军悍然炮轰我军防地,驻卢沟桥和宛平城的中国守军奋起反击。
这就是“”,又称“”。
七七事变标志着中国的开始。
2、结果:保卫北平的战斗异常激烈,、将军壮烈殉国。
7月底,北平、天津相继失陷。
二、第二次国共合作:1、背景:日本侵略者发动战争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分别发表声明,抗议日本侵略,表明抗战立常2、第二次国共合作:1937年9月,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公开发表中共中央提交的,蒋介石也发表谈话,承认中国共产党的合法地位。
这样,以国共为主导的正式建立,国共团结御侮、的局面开始形成。
3、共产党部队的改编:根据国共两党协议,中国工农红军主力改编为(八路军),任总指挥,彭德怀任副总指挥;红军长征后留在南方八省的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任军长。
三、淞沪会战:1、背景:1937年8月13日,日本在上海挑起事端,中国军队奋起反击,爆发。
2、淞沪会战:①概况:1937年8月,日军先后调集30多万兵力,进攻,中国军队奋起反击。
11月,上海失陷,淞沪会战结束。
②影响:淞沪会战持续,打死打伤日军4万多人,打破了日本的迷梦,激发了全国人民的斗志。
3、重要战役:①宝山保卫战:率全营守卫宝山,与日军苦战3天,全营官兵壮烈牺牲。
②四行仓库保卫战:率部坚守苏州河北岸四行仓库阵地,与日军展开血战,消灭日军200多人,后奉命撤出。
四、南京大屠杀:1、背景:1937年12月13日,日军攻陷。
国民政府迁往,把作为战时的陪都。
2、南京大屠杀:日本占领南京后,对南京人民进行了,犯下了滔天罪行。
6周之内,屠杀手无寸铁的中国居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达人以上。
【达标检测】1、1937年7月8日,中共中央委员会通电全国:“全中国的同胞们,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1这一通电的发出是由于爆发了()。
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9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教学设计3一. 教材分析《第19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是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上册的一课,主要讲述了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的发生,以及全国范围内的抗日战争。
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了解七七事变的经过和全民族抗战的意义,难点是让学生理解全民族抗战的背景和过程。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对抗日战争有一定的了解,但可能对七七事变的细节和全民族抗战的意义还不够清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七七事变的经过,并让学生理解全民族抗战的重要性。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七七事变的经过,掌握全民族抗战的时间、地点和主要战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和平、反对战争的价值观,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七七事变的经过,全民族抗战的时间、地点和主要战役。
2.难点:全民族抗战的背景和过程。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七七事变和全民族抗战的基本情况。
2.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让学生深入分析七七事变和全民族抗战的意义。
3.案例分析:通过观看相关视频资料,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七七事变和全民族抗战的过程。
4.教师讲解:针对学生的疑问和难点,进行详细讲解和解答。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上册。
2.视频资料:关于七七事变和全民族抗战的纪录片。
3.课件:制作与本节课相关的课件,用于辅助教学。
4.练习题:准备与本节课相关的中档难度的练习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卢沟桥事变的图片,引导学生回顾历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5分钟)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七七事变的基本情况。
然后,教师用课件呈现七七事变的详细经过,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事变的发生、发展和结果。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七七事变对全国抗战的影响。
第19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教学设计【导入】首先,我们来看这样一张照片: 2018年的叙利亚战火纷飞,有这样一个孩子,他想念父母,而父母因战火逝去,他只能伴双亲的坟墓而眠。
同学们看到这张照片有怎样的感受?老师与大家的感受是一样的心酸、难受、悲伤......而1937年的中国也有这样一个孤独无望的孩子,当时日军轰炸上海,他的父母不知去向,家国破碎而他只能痛哭。
这些画面都在告诉我们:“没有国?哪有家?”今天让我们翻开历史厚重的书页,把时间定格在1937年,走进第19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新课教学】我们先回忆一下上节课的内容。
1927年,日本内阁召开“东方会议”,提出先夺“满蒙”,后取整个中国,进而吞并亚洲、称霸世界的策略。
日本对中国的侵略蓄谋已久,步步跟进,1931.9.18日本制造九一八事变,东北三省相继沦陷。
1932年,在长春建立伪满洲国,企图把中国东北从中国分裂出去。
日本占领东北后,又将侵略的魔爪伸向了华北。
1935年,华北危机,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1937年夏,日本悍然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企图三个月灭亡中国。
让我们把目光定格在1937年的7月7日的卢沟桥。
来学习一、卢沟烽火国难起。
我们来了解一下卢沟桥的战略位置。
当时北平的东南面日军重兵占据,东面是日本的控制区,北面是日本控制的伪蒙军,只有北平西南面为中国驻军国民党二十九军防守,因此处于平汉铁路的卢沟桥,就成为北平通往南方及其他地区的唯一通道,是中日在军事上的必争之地。
【教师设问】:1937年7月7晚的卢沟桥发生了什么事情?哪位同学来讲一下?【学生归纳,教师讲述过程】1937年7月7日夜,日军以军事演习中一名士兵失踪为借口,要求进入宛平城搜查,在遭到中方拒绝后,进攻卢沟桥,炮轰我军防地,中国守军奋起抵抗。
这就是七七事变,又称“卢沟桥事变”【过渡】面对此情此景,卢沟桥畔的守军怎么做的?奋起抵抗还是妥协投降?【学生】奋勇杀敌,奋起抵抗【教师讲授】对,就是这样。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教学设计《第19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一. 教材分析《第19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的历史课程。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七七事变的发生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重点掌握七七事变的经过、全民族抗战的兴起以及中国抗日战争的特点。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了解七七事变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认识全民族抗战的意义,以及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所展现出的英勇斗争精神。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的具体内容可能还比较陌生。
在认知水平上,学生具备分析历史事件、理解历史意义的能力。
在情感态度方面,学生可能对抗日战争中涌现出的英雄人物和事迹产生浓厚兴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历史事件,培养学生的民族情感。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七七事变的经过,掌握全民族抗战的兴起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理解历史意义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民族情感,增强学生的历史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七七事变的经过、全民族抗战的兴起;2.难点:七七事变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全民族抗战的意义。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营造真实的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讲授法:教师讲解七七事变的过程、全民族抗战的意义等知识点;3.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探究历史事件,提高分析历史的能力;4.合作探讨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六. 教学准备2.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视频等资源,引导学生回顾九一八事变,激发学生对七七事变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详细讲解七七事变的经过,引导学生了解事变的过程及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七七事变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共同解决问题。
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优秀教案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抗日战争初期的历史史实;了解中国人民尤其中国军人抵抗日本侵略的可歌可泣的历史故事;了解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摒弃前嫌,一致对外,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过程;了解日本帝国主义在侵华过程中屠杀中国人民的滔天罪行。
2.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展示自我的能力;培养分析、归纳历史问题的能力;学会收集、调查、整理、甄别、取舍资料的方法,培养动手和创新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自信心。
3.通过学习七七事变中爱国将领和军民英勇抗战的事迹,激发学生爱国情感,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
认识日本对华战争是一场残酷的侵略战争。
认识军国主义的本质及危害,树立为人类和平、民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重点:七七事变和第二次国共合作。
难点:正确认识南京大屠杀及当今日本极力掩盖南京大屠杀的事实。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教师:(展示“卢沟桥”图片)教师:在北京西南郊外永定河上,横跨着一座气势如虹的石桥,它就是卢沟桥。
卢沟桥始建于金代,设计科学合理、雕刻精美,是中国名桥。
2005年5月19日上午10点45分,卢沟桥上一位来自日本的耄耋老人,缓步走上因久经风霜而凹凸不平的桥面。
在桥的中间,他突然双膝跪下,面向西南,默然垂首。
为什么日本老兵要在美丽的卢沟桥下跪呢?今天就让我们学习第19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
二、新课探究(一)七七事变教师:(视频《卢沟桥事变》片段)哪位同学能不看教材,复述一下卢沟桥事变的经过?学生:(复述经过)教师:日军侵占华北早就预谋已久,为什么要先制造“卢沟桥事变”?(展示图片)学生:卢沟桥背靠宛平城,扼平汉铁路,是北平通往南方的唯一通道,是军事上的必争之地。
教师:卢沟桥事变是偶然事件吗?目的是什么?(同时出示史料)材料:确定发动七七事变,在华北作战先“击破二十九军以解决华北问题”,然后,打击中央军,“摧毁中国的中央政权。
第19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一、课程标准简述七七事变的史实,认识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实现和全民族抗战的意义;了解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等罪行。
(了解七七事变的经过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的过程;体会淞沪会战的过程和意义;认识日本军国主义凶恶残暴的侵略本质)二、教材分析本课主要讲述了坑日战争初期的历史史实,标志着九一八事变以来侵略与反侵略的全面爆发,标志着侵略与反侵略进入一个新阶段,从此中国历史进入全面抗战时期。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野蛮侵略行径,认识军国主义的本质及危害,树立反对战争、争取和平的信念。
本课内容承载了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内涵,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三、教学目标掌握七七事变等抗日战争初期的历史史实,了解中国人民尤其是中国军人抵抗日本侵略的可歌可泣的历史故事。
了解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国共两党摒弃前嫌,一致对外,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过程。
了解日本帝国主义在侵华过程中屠杀中国军民的滔天罪行。
结合教材中“材料研读”和“相关史实”,分析历史材料和历史史实,掌握“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学习方法,形成历史认知。
以七七事变和淞沪会战为例,感受中华民族顽强不屈、团结对外的优秀品质。
学习中国军队为国家和民族利益而献身的爱国主义精神,树立为维护世界和平而奋斗的精神。
日本军国主义在中国犯下的罪行是中国人民永远不能忘却的伤痛,要随时警惕日本军国主义的复活,争取和平的信念。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七七事变;南京大屠杀难点:第二次国共合作;正确认识南京大屠杀五、教学环节(1课时)(一)新课导入九一八事变后,日本步步紧逼,不到半年日本侵占了东三省,紧接着又向华北地区推进。
到1936年,日军已经从东南北三面包围了北平城,战争一触即发。
1937年夏天,日本悍然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企图在三个月内灭亡中国。
中国军队奋起抵抗,中国各派政治势力也立即行动起来,全民族抗战的局面正式形成。
日本是如何制造卢沟桥事变的呢?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如何形成的呢?(二)探究学习知识点一:七七事变过程一:日军的侵略北平的原因师:阅读材料,说一说卢沟桥的地理位置怎样?思考日军选择卢沟桥发动侵华事变的原因?其真正目的是什么?材料一《卢沟桥事变形势示意图》材料二很显然,日本帝国主义既要进行华北的分离运动,那么,它就必须在军事上造成以控制华北的首脑──平津的形势,才能遂行其政治阴谋;卢沟桥在地理上既占着很重要的地位,是以一旦日军占据卢沟桥,平汉交通为之堵塞,而将使北平进退失据,此举殆无异于切断华北之首脑──平津;这末一来,日本在华北即取得了政治和军事的两重控制。
七七事变与全国抗战【教学目标】1.简述七七事变的史实,说出驻卢沟桥守军英勇抗战的故事,知道中国全民族抗战从此开始。
了解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等罪行,认识日本军国主义凶恶残暴的侵略本质。
培养讲述历史事件的能力,迁移知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探究钻研的能力。
2.围绕“日军为什么会在南京制造骇人听闻的大屠杀”“当前日本国内有一批右翼分子否认南京大屠杀,认为这是中国人捏造的,你是怎么看的”等问题展开讨论,学习讨论的方法。
3.通过学习卢沟桥事变中爱国将领和军民英勇抗战的事迹,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
通过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等暴行,认识法西斯反人类、反社会的反动本质以及侵略战争的罪恶。
【教学重难点】重点:七七事变、南京大屠杀。
难点:正确认识南京大屠杀及当今日本极力掩盖南京大屠杀的事实。
【教学过程】一、直接引入师: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七七事变与全国抗战》。
它的主要内容有:(一)七七事变(二)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实现(三)南京大屠杀二、讲授新课教师引导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了解《七七事变与全国抗战》内容,形成初步感知。
1.首先,我们先来学习《七七事变》从开始到结束的全过程。
课文从几个方面来让我们了解的呢?大家一起来学习。
(1)经过:日本侵略军在北平西南卢沟桥,以军事演习为名,向中国驻军发动突然进攻。
(2)影响:七七事变标志着全国性抗日战争的爆发。
(3)性质:蓄谋已久的侵略行为。
2.接着,我们再来学习下一个内容: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实现。
课文又是从几个方面来让我们了解的呢?我们再一起来看看。
(1)形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2)发展经过: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和新四军。
(3)结果:国共两党军队纷纷开赴抗日前线。
三、课堂总结这节课我们主要讲了:1.七七事变,标志着全国性抗日战争的爆发。
2.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实现。
3.南京大屠杀【作业布置】1.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战争开始于什么时候?2.1936年西安事变后,经中共的努力和斗争,蒋介石被迫接受的条件是什么?3.在抗日战争中,国民政府取得重大胜利的战役是哪一战役?4.苏联帮助中国打击日本侵略者的时间是什么时候?。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9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是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9课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讲述了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的发生,以及全国各族人民在国共合作领导下,团结一致,英勇抵抗日本侵略者的伟大抗战历程。
教材通过丰富的史料,生动的图片,向学生展示了七七事变的经过,以及全民族抗战的壮丽画卷。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了解了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对国共两党的历史矛盾有所了解。
但学生对于七七事变的详细经过,以及全民族抗战的伟大意义还需要进一步的学习。
此外,学生对于抗日战争中的英雄人物和重大战役还比较感兴趣,可以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了解七七事变的经过,认识七七事变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2.掌握全民族抗战的过程,认识全民族抗战的伟大意义。
3.通过对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历史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七七事变的经过及其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2.全民族抗战的过程及其伟大意义。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七七事变的发生和全民族抗战的紧张气氛。
2.讲授法:教师详细讲解七七事变的经过,全民族抗战的过程,以及相关的历史事件和人物。
3.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对七七事变和全民族抗战的认识,分享学习心得。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
2.课件: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的相关图片、视频、PPT等。
3.学生活动材料:分组讨论的表格、卡片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七七事变的背景,引导学生回顾抗日战争的历史,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5分钟)教师利用PPT展示七七事变的经过,以及全民族抗战的重大事件,让学生了解七七事变的发生及其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对七七事变和全民族抗战的认识,分享学习心得。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9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是八年级上册历史课程的一部分,主要讲述了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的发生,以及中国全国范围内抵抗日本侵略者的全民族抗战。
教材通过详细叙述七七事变的经过,以及全国各界人民的抗日救亡运动,展示了中国人民在日本侵略者入侵面前,团结一致,英勇抵抗的精神风貌。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抗日战争的背景,对于中国人民在日本侵略者入侵面前的抗争精神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对于七七事变的详细经过,以及全民族抗战的具体情况还需进一步学习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了解七七事变的经过,认识七七事变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意义。
2.学习全国各界人民的抗日救亡运动,理解全民族抗战的精神内涵。
3.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七七事变的经过及其历史意义。
2.全民族抗战的具体情况,以及中国人民的抗日救亡运动。
五.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法、展示法、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深入理解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的历史意义。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案、课件等教学资料。
2.相关历史图片、视频等教学素材。
3.网络资源,如相关历史论文、资料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卢沟桥事变的图片,引导学生回顾抗日战争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提出问题:“什么是七七事变?它在中国历史上有什么重要意义?”2.呈现(10分钟)教师详细讲解七七事变的经过,包括事变的起因、经过、结果等。
同时,引导学生关注事变中涌现出的英雄人物,如佟麟阁、赵登禹等。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探讨全民族抗战的具体情况,如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等。
每组选取一个讨论主题,进行分享。
4.巩固(10分钟)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情况进行点评,总结全民族抗战的特点和意义。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说七七事变是中国全国范围内抵抗日本侵略者的开始?”5.拓展(10分钟)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七七事变后,中国人民在日本侵略者入侵面前的抗日救亡运动。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第19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第19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讲述了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中国全国性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的历史事件。
本课重点让学生了解七七事变的经过,掌握全民族抗战的历史背景和过程,理解全民族抗战的伟大意义。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的了解可能还不够深入。
在情感态度方面,学生可能对这段历史持有强烈的民族情感,对日本侵华行径有强烈的不满。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理性地了解历史,深刻理解全民族抗战的伟大意义。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七七事变的经过,掌握全民族抗战的历史背景和过程,认识全民族抗战的伟大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民族责任感,弘扬民族精神,增强国家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七七事变的经过,全民族抗战的历史背景和过程,全民族抗战的伟大意义。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全民族抗战的伟大意义,培养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历史事件的真实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共鸣。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历史事件,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合作探讨法: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分析历史事件,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深入学习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的历史背景和相关知识,准备好教学素材和课件。
2.学生准备:预习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的相关内容,了解历史事件的基本情况。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卢沟桥事变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回顾七七事变的经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课件呈现七七事变的历史背景,全民族抗战的过程,以及全民族抗战的伟大意义。
同时,引导学生关注七七事变中的英雄人物和感人事迹,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
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9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第19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是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上册的一课。
本节课主要讲述了七七事变的发生以及全民族抗战的爆发。
教材通过详细的史实,使学生了解七七事变的经过,以及这一事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教材还介绍了国共两党在七七事变后的合作,以及全民族抗战的胜利。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了解了中国的近代史,对于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七七事变的细节以及全民族抗战的过程,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史实,了解七七事变的经过,以及全民族抗战的历史意义。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准确地描述七七事变的经过,了解全民族抗战的历史背景和过程,以及这一事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学生能够分析历史事件,培养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理解全民族抗战的历史意义,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爱国情怀。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七七事变的经过,全民族抗战的历史背景和过程。
2.难点:七七事变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全民族抗战的历史意义。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使学生了解七七事变和全民族抗战的历史背景和过程。
2.自主学习法: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掌握七七事变的经过。
3.合作探究法: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分析七七事变对中国历史的影响,以及全民族抗战的历史意义。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上册。
2.课件: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制作课件。
3.史实资料:教师收集与七七事变和全民族抗战相关的史实资料,用于教学参考。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
例如:“同学们,你们知道抗日战争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吗?”然后,教师简要介绍七七事变的背景,引发学生对课题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使用课件,呈现七七事变的经过。
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抗日战争初期的历史史实;了解中国人民尤其中国军人抵抗日本侵略的可歌可泣的历史故事;了解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摒弃前嫌,一致对外,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过程;了解日本帝国主义在侵华过程中屠杀中国人民的滔天罪行。
2.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展示自我的能力;培养分析、归纳历史问题的能力;学会收集、调查、整理、甄别、取舍资料的方法,培养动手和创新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自信心。
3.通过学习七七事变中爱国将领和军民英勇抗战的事迹,激发学生爱国情感,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
认识日本对华战争是一场残酷的侵略战争。
认识军国主义的本质及危害,树立为人类和平、民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七七事变和第二次国共合作。
难点:正确认识南京大屠杀及当今日本极力掩盖南京大屠杀的事实。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教师:(展示“卢沟桥”图片)
教师:在北京西南郊外永定河上,横跨着一座气势如虹的石桥,它就是卢沟桥。
卢沟桥始
建于金代,设计科学合理、雕刻精美,是中国名桥。
2005年5月19日上午10点45分,卢沟桥上一位来自日本的耄耋老人,缓步走上因久经风霜而凹凸不平的桥面。
在桥的中间,他突然双膝跪下,面向西南,默然垂首。
为什么日本老兵要在美丽的卢沟桥下跪呢?今天就让我们学习第19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
二、新课探究
(一)七七事变
教师:(视频《卢沟桥事变》片段)哪位同学能不看教材,复述一下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学生:(复述经过)
教师:日军侵占华北早就预谋已久,为什么要先制造“卢沟桥事变”?(展示图片)
学生:卢沟桥背靠宛平城,扼平汉铁路,是北平通往南方的唯一通道,是军事上的必争之地。
教师:卢沟桥事变是偶然事件吗?目的是什么?(同时出示史料)
材料:确定发动七七事变,在华北作战先“击破二十九军以解决华北问题”,然后,打击中央军,“摧毁中国的中央政权。
”
——日本军部制定《在华北行使兵力时对华战争指导纲要》学生:不是。
目的是要发动全面侵略中国的战争。
教师:面对日军的侵略,当时驻守平津的第二十九军表现出什么态度呢?(同时出示材料)材料:命令前线官兵坚决抵抗,卢沟桥即尔等之坟墓,应与桥共存亡,不得后退!
——国民党第二十九军司令部军令
学生:坚决抵抗。
教师:(展示图片)
教师:在保卫北平的战斗中,第二十九军副军长佟麟阁和一三二师师长赵登禹为国捐躯。
今天北京有佟麟阁路和赵登禹路,就是为了纪念这两位烈士。
由于敌我力量悬殊,1937年7月底北平和天津相继失陷。
教师:七七事变的爆发有着怎样的影响?
学生:全民族抗战的开始。
(二)第二次国共合作
教师:(展示材料,并提问)面对日寇大举入侵,国共两党有何反应?
材料一:日本帝国主义武力侵占平津与华北的危险,已经放在每一个中国人的面前。
全中国的同胞们!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
——中共中央《为日军进攻卢沟桥通电》(1937年7月8日)
材料二:7月17日蒋介石谈话,明确宣称:“如果战端一开,那就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
”
学生:(研读材料,讨论分析)
教师:在民族生死存亡关头,国共两党坚决抵抗日军侵略,两党再度携手,正式建立抗日
(三)淞沪会战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淞沪会战”一目,了解淞沪会战的概况)
学生:(复述其概况)
教师:(展示图片及材料)
材料:此次两军作战,双方伤亡惨重,但十周之英勇抵抗,已造成中国堪称军事国家之荣誉,此前所未闻者。
须知若干华军器械,犹未充分,但一般所认为不能保持一日之地,彼等竟守至十周之久。
此种奇迹,自属难能可贵。
上海一隅之抵抗,对于整个中国均有极大之影响。
——伦敦《泰晤士报》(1937年11月28日)教师:淞沪会战是中日双方在抗日战争中的第一场大型会战,也是整个中日战争中进行的规模最大、战斗最惨烈的一场战役,对抗战初期的局势产生了什么影响?
学生:淞沪会战历时3个月,毙伤日军4万多人,打破了日军3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激发了全国人民的斗志。
(四)南京大屠杀
教师:(播放南京大屠杀录像片段)观看录像后,请你说一说,南京大屠杀开始的时间、屠杀手段、屠杀人数。
学生:1937年12月;集体枪杀、焚烧、活埋、砍头、军犬撕咬;30万人以上。
教师:东京在狂欢,南京却在燃烧。
东京在庆功,南京却沦为人间地狱。
日军在南京大屠杀时间之长,人数之多,手段之残忍,令人发指。
教师:(展示图片)
教师:战后日本拒不承认南京大屠杀的事实,并多次篡改历史教科书,其首相也多次参拜靖国神社,我们应怎样认识?
学生:(各抒己见)
(1)作为中国人,不能忘记这段历史。
事实不容否认,历史不容篡改,日本应正视和深刻反省侵略历史。
(2)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反对战争,珍爱和平。
三、课堂小结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挑衅发动了全面进攻中国的七七事变,开始了它灭亡中国、称霸亚洲的狂妄计划。
民族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国共两党摈弃前嫌,携手合作,开始了全民族抗战,日本对在侵华战争中所犯的滔天罪行必须予以承认,其侵略行为给亚洲各国人民带来无穷的灾难,而南京大屠杀仅仅是这无穷灾难中的一个典型。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必须时刻警惕法西斯幽灵的复活,揭露日本右翼势力企图掩盖历史真相,抹杀侵略事实的险恶用心。
【板书设计】
第19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
一、卢沟桥上的怒吼:七七事变
二、捍卫尊严筑长城:第二次国共合作
三、粉碎速战速决的迷梦:淞沪会战
四、紫金山下的悲歌:南京大屠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