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氨基酸发酵工艺学要点
- 格式:doc
- 大小:102.51 KB
- 文档页数:9
氨基酸工艺学章节总结氨基酸工艺学是研究氨基酸生产工艺和相关技术的学科。
氨基酸是构成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也是人体必需的营养物质之一。
氨基酸工艺学的研究对于提高氨基酸产量、降低生产成本、改善产品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氨基酸工艺学的相关内容进行总结。
一、氨基酸的生产原料和菌种选择氨基酸的生产原料主要包括糖类、蛋白质和油脂等。
糖类是常用的原料,如葡萄糖、玉米糖浆等;蛋白质是较为复杂的原料,可通过蛋白质水解或氨基酸转化等方法获得;油脂是一些特定氨基酸的原料,如亮氨酸、色氨酸等。
选择合适的原料可以提高氨基酸的产量和质量。
在菌种选择方面,常用的包括大肠杆菌、酵母菌、放线菌等。
不同的菌种有不同的代谢途径和产物分布,因此选择合适的菌种对于氨基酸的生产至关重要。
二、氨基酸的发酵工艺氨基酸的生产一般采用微生物发酵的方法。
发酵工艺的设计和控制对于提高氨基酸产量和质量非常重要。
1. 发酵培养基的选择和优化发酵培养基是发酵过程中提供营养物质和能量的基础,对于菌种的生长和代谢具有重要影响。
优化培养基的成分和浓度,可以提高菌种的生长速度和产酸速率,从而提高氨基酸的产量。
2. 发酵条件的控制发酵条件包括温度、pH值、氧气供应和搅拌速度等。
不同的菌种对于发酵条件有不同的要求。
通过调节发酵条件,可以控制菌种的生长和代谢过程,从而实现氨基酸的高效产生。
三、氨基酸的提取和纯化技术氨基酸的发酵液中含有各种杂质,如菌体、代谢产物等,需要进行提取和纯化才能得到纯净的氨基酸产品。
1. 清除菌体常用的方法包括离心、滤液和超滤等。
通过这些方法可以将发酵液中的菌体分离出来,得到菌体清液。
2. 分离和纯化氨基酸常用的方法包括离子交换层析、凝胶过滤层析、逆流色谱等。
这些方法可以根据氨基酸的性质和分子大小进行分离和纯化,得到高纯度的氨基酸产品。
四、氨基酸工艺的优化和创新氨基酸工艺学的研究不仅仅是对已有工艺的总结和改进,还包括对新工艺的探索和创新。
1. 工艺优化通过对氨基酸工艺不同环节的优化,可以提高产量、降低成本和改善产品质量。
氨基酸发酵工艺学要点味精厂的主要生产车间:糖化车间、发酵车间、提取车间、精制车间淀粉生产的流程。
淀粉的液化及糖化定义。
淀粉液化过程使用淀粉酶,水解位置1,4糖苷键,糖化过程使用糖化酶,水解位置1,4糖苷键和1,6糖苷键。
液化结束后,为何要进行灭酶处理,如何操作?葡萄糖的复合反应。
淀粉的糊化、老化定义及影响老化的因素。
DE值与DX值的概念淀粉水解糖的质量要求有哪些?说说酸水解法、酸酶法和酶水解法三种不同水解工艺的优劣?固定化酶的定义及制备方法有哪几种?生物素对谷氨酸生物合成途径影响。
在谷氨酸发酵中如何控制细胞膜渗透性。
诱变育种概念。
谷氨酸生产菌的育种思路现有谷氨酸生产菌主要有哪四个菌属。
谷氨酸发酵生产菌的主要生化特点。
日常菌种工作。
菌种扩大培养的概念和任务谷氨酸发酵一级种子和二级种子的质量要求影响种子质量的主要因素氨基酸生产菌菌种的来源有哪些。
工业微生物菌种保藏技术是哪几种?冷冻保藏的分类菌种衰退和复壮的概念代谢控制发酵的定义谷氨酸发酵培养基包括哪些主要营养成分。
生长因子的概念影响发酵产率的因素有哪些。
谷氨酸发酵过程调节pH值的方法谷氨酸发酵不同阶段对PH的要求:前期pH7.3、中期pH7.2 、后期pH7.0 放罐pH6.8谷氨酸发酵时,出现泡沫过多,一般是什么原因,该怎样处理?谷氨酸发酵过程,菌体生长缓慢或不长的原因及解决方法?谷氨酸发酵过程,耗糖快,pH偏低, 产酸低原因及解决方法谷氨酸生产菌最适生长温度为?,发酵谷氨酸最适发酵温度?,最适合生长pH为?。
发酵过程中CO2迅速下降,说明污染噬菌体, CO2连续上升,说明污染杂菌消泡方法有哪几种?一次高糖发酵工艺噬菌体侵染的异常现象染菌的分析(1)从染菌时间分析:早期:培养基灭菌不彻底、种子带菌等;中后期:设备渗漏、空气系统。
(2)从染菌类型分析:耐热的芽孢杆菌:灭菌不彻底,净化空气带菌,设备渗漏;无芽孢的球菌、酵母等:设备渗漏。
(3)从染菌幅度分析:个别罐:料液或设备灭菌不彻底;大面积罐:空气系统、种子、公用设备存在染菌。
氨基酸发酵工艺学氨基酸发酵工艺学是研究氨基酸生产过程中的发酵过程和工艺参数的科学。
氨基酸是生命体中重要的有机物质,广泛应用于医药、化工、食品等领域。
通过发酵工艺学的研究,可以优化氨基酸的生产工艺,提高产量和质量,降低生产成本。
氨基酸发酵工艺学主要包括微生物的选育与改良、发酵介质的配方和优化、发酵条件的控制等环节。
首先,通过选择适合生产目标氨基酸的微生物种类进行培养,并通过基因改造等手段提高其产酸能力和抗生素产量。
其次,合理配方发酵介质,提供微生物生长和代谢所需的营养物质,如碳源、氮源、无机盐等,并优化营养物质浓度和比例,以提高产酸效率。
同时,还需要注意控制介质的pH值、温度和氧气供应等因素,以最大程度地促进微生物生长和酸产量。
此外,还需要加入抗泡剂、抗生素等辅助物质,防止发酵过程中的杂菌污染。
在发酵过程中,通过监测微生物生长曲线、消耗和产酸速率等指标来了解反应的进程和微生物代谢状态。
根据这些数据,可以调整前述的工艺参数,如发酵温度、密度、通气量、搅拌速度等,以提高产酸效率和酸产量。
在工艺的最后阶段,通过优化酸的提取、纯化和结晶工艺,以获得高纯度的氨基酸产品。
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氨基酸发酵工艺学还涉及到基因工程、酶工程等新技术的应用。
通过选择、改造和优化微生物的代谢途径和酶系统,可以进一步提高氨基酸的产酸效率和产量,同时降低废水和废料的排放。
总之,氨基酸发酵工艺学是一门综合知识学科,涉及到微生物学、生化学、工程学等多个领域的知识。
通过深入研究和应用,可以不断改进氨基酸生产工艺,满足市场需求,推动氨基酸产业的发展。
氨基酸发酵工艺学是一门涉及微生物学、生化学、生物工程学等多学科的综合学科,旨在通过研究发酵过程和优化工艺参数,提高氨基酸的产量和质量,降低生产成本,促进氨基酸产业的发展。
在氨基酸发酵工艺学中,微生物的选育与改良是一个重要的环节。
微生物是氨基酸发酵的生产工具,不同的微生物对于氨基酸的产量和产物特性有着不同的影响。
氨基酸发酵工艺学氨基酸发酵工艺学是一门研究氨基酸发酵过程的学科,其目的是通过深入研究氨基酸发酵过程的生化反应机理,优化发酵条件,提高氨基酸的产量和品质。
本文将从氨基酸的生物合成、发酵微生物、发酵过程控制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氨基酸的生物合成氨基酸是生命体内的重要有机分子,是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元。
氨基酸的生物合成过程是通过一系列生化反应由简单的原料转化为复杂的有机物的过程,其中涉及到多种酶的催化作用。
氨基酸的生物合成过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核心骨架的合成,第二阶段是侧链的修饰。
核心骨架的合成是通过多种代谢途径实现的,其中最为重要的是糖酵解途径和三羧酸循环途径。
糖酵解途径是将葡萄糖分解为丙酮酸和乳酸等中间产物,再通过转化反应合成核心骨架;三羧酸循环途径则是将醋酸等有机酸转化为丙酮酸和草酸等中间产物,再通过转化反应合成核心骨架。
此外,还有其他代谢途径,如磷酸戊糖途径、戊糖酸途径等,也可以参与核心骨架的合成。
侧链的修饰是通过氨基酸转氨酶、氧化酶、脱羧酶等酶的作用实现的。
其中,氨基酸转氨酶可以将一个氨基酸的侧链转移到另一个氨基酸上,从而形成新的氨基酸;氧化酶可以将氨基酸的侧链氧化,从而形成新的侧链;脱羧酶可以将氨基酸的侧链脱羧,从而形成新的氨基酸。
通过这些修饰反应,可以合成大量不同种类的氨基酸。
二、发酵微生物氨基酸的发酵过程是由微生物完成的,这些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酵母等。
其中,最常用的氨基酸发酵微生物是大肠杆菌、蓝绿藻、突变株等。
大肠杆菌是一种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的革兰氏阴性菌,具有很强的代谢能力和生存适应性。
在氨基酸发酵过程中,大肠杆菌可以利用多种碳源和氮源,通过调节发酵条件,产生不同种类和含量的氨基酸。
蓝绿藻是一种单细胞藻类,具有光合作用和异养作用两种代谢途径。
在光合作用条件下,蓝绿藻可以利用太阳能和CO2等无机物质合成有机物,其中包括氨基酸。
通过调节光照强度、温度、氧气含量等因素,可以提高蓝绿藻的氨基酸产量。
氨基酸工艺学以上两幅图需要了解,有助于谷氨酸发酵的复习。
氨基酸发酵的代谢控制方式:(1)菌种的代谢调;(2).控制发酵条件;(3)控制细胞的渗透性;(4)控制旁路代谢;(5)控制反馈作用物的浓度;(6)消除终产物的反馈抑制和阻遏作用;(7)促进ATP的积累,以利于氨基酸的生物合成。
谷氨酸的生物合成途径(葡萄糖对谷氨酸转化率)糖经EMP途径和HMP途径生成丙酮酸;丙酮酸氧化脱羧生成乙酰-CoA;丙酮酸经CO2固定途径生成草酰乙酸,两者形成柠檬酸进入TCA循环;TCA循环中间产物α-酮戊二酸,在谷氨酸脱氢酶的作用下,还原氨基化合成谷氨酸。
CO2固定途径:C6H12O6 + NH3 +1.5 O2 C5H9O4N + CO2 + 3 H2O1摩尔葡萄糖可以生成1摩尔的谷氨酸。
理论收率为81.7%(最高)。
乙醛酸循环途径:DCA途径发酵谷氨酸,糖的转化率大大降低6乙酰CoA + 2 NH3 + 3O2 2 C5H9O4N + 2 CO2 + 6 H2O理论转化率仅为54.4%(最低)。
所以实际转化率:在54.4%~81.7%之间。
现有葡萄糖生产主要是四个属:短杆菌属(短杆菌科),棒杆菌属、小杆菌属、节杆菌属(棒杆菌科)现有谷氨酸生产菌的主要特征:(说出特征并解释为什么有这种特征)1、细胞形态为球形,棒形以至短杆2、G+无芽孢,无鞭毛,不能运动3、都是需氧型微生物4、都是生物素缺陷型5、腺酶强阳性6、不分解淀粉、纤维素、油脂、酪蛋白及明胶等7、发酵中菌体发生明显的形态变化,同时发生细胞渗透性的变化8、、二氧化碳固定酶系活力强9、异柠檬酸裂解酶活力欠缺或微弱,乙醛酸循环弱10、a-酮戊二酸能力缺失或微弱11、还原性辅酶Ⅱ进入呼吸链能力弱12、柠檬酸合成酶、乌头羧酶,异柠檬酸脱氢酶以及谷氨酸脱氢酶活力强13、能利用醋酸,不能利用石蜡14、具有向环境中泄露谷氨酸的能力15、不分解利用谷氨酸,并能耐高浓度谷氨酸,产生谷氨酸5%以上生物素:对代谢调节与能荷的调节是不同额,能荷是对糖代谢流的调节,而生物素能够促进糖的EMP、HMP、TCA循环生物素结构式谷氨酸产生菌因环境条件的发酵转化控制发酵因子发酵转换氧不足时生成乳酸或琥珀酸;过量时生成α-酮戊二酸;适量则合成谷氨酸生物素充足时生成乳酸或琥珀酸;限量条件下即亚适量时则合成谷氨酸铵离子不足时合成α-酮戊二酸;过量时生成谷氨酰胺;适量时合成谷氨酸PH 酸性条件下:N-乙酰谷胺酰胺;中性或微碱性条件下:谷氨酸磷高浓度时:缬氨酸;适量时:谷氨酸谷氨酸的发酵控制发酵培养基:需要大量C、N源,控制生物素(1)碳源淀粉水解糖要求:目前国内谷氨酸发酵糖浓度为(125~150g/L)(2)氮源作用:1.合成菌体Pro、核酸等合成物质;2.一部分用于调节PH。
氨基酸发酵工艺学要点氨基酸发酵工艺学是指以微生物作为生产菌株,利用合成代谢途径合成氨基酸的工艺学。
该领域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菌种筛选与改良、培养基优化、发酵条件控制、产物回收等。
1. 菌种筛选与改良:选择合适的生产菌株是氨基酸发酵工艺成功的关键。
传统的方法是通过对不同菌株的培养并测定其产酸能力来筛选,现代技术如基因工程能够对菌株进行改良提高产酸能力。
2. 培养基优化:培养基的组成对菌株的生长和产酸能力有着重要影响。
氨基酸发酵工艺学需要确定合适的碳、氮、矿物质和微量元素的配比,并通过适当的调节pH、温度等参数来优化培养基。
3. 发酵条件控制:发酵条件的控制对产酸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温度、pH值、氧气供应和搅拌速度等因素需要进行合理控制,以提供适宜的环境条件使菌株能够高效地进行产酸。
4. 产物回收:产物回收是氨基酸发酵工艺的重要步骤。
产酸液通过离心、过滤、浓缩等工艺步骤进行分离和净化,得到纯净的氨基酸产物,可以通过结晶、干燥等工艺步骤进行后续处理。
综上所述,氨基酸发酵工艺学主要涉及菌种筛选与改良、培养基优化、发酵条件控制以及产物回收等关键要点。
只有在这些方面的科学研究和技术路线的指导下,才能实现高效、经济地生产氨基酸。
氨基酸发酵工艺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涉及微生物学、发酵工程学、生物化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
其研究的目标是通过优化发酵条件和处理工艺,实现高效、经济地生产氨基酸。
在氨基酸发酵工艺中,菌种筛选与改良是非常重要的一步。
不同的微生物具有不同的代谢途径和产酸能力,选择合适的菌种对产酸效果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菌种筛选的传统方法是通过对不同菌株的培养,并通过测定产酸能力来评估其潜力。
然而,随着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我们能够通过改造菌株的基因来提高其产酸能力。
通过插入外源基因或修改内源基因,可以改变菌株的代谢途径和调节酶活性,从而提高产酸效率。
培养基优化也是氨基酸发酵工艺中的重要环节。
培养基的组成对菌株的生长和产酸能力具有重要影响。
氨基酸工艺学章节总结一、引言氨基酸是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元,具有重要的生物学功能。
氨基酸的生产工艺是一门关于合成、提取和改性氨基酸的技术学科,被称为氨基酸工艺学。
本文将对氨基酸工艺学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和介绍。
二、氨基酸的生产方式1. 微生物发酵法:利用微生物菌种,在合适的培养基中进行培养和发酵,通过代谢产物得到氨基酸。
常用的微生物发酵法包括谷氨酸、赖氨酸和色氨酸的生产。
2. 化学合成法:通过化学合成反应,从简单的原料合成氨基酸。
化学合成法常用于合成天门冬氨酸、苏氨酸等。
3. 酶法合成:利用特定的酶催化反应,将合适的底物转化为目标氨基酸。
酶法合成可用于合成丝氨酸、缬氨酸等。
三、氨基酸的提取和纯化1. 氨基酸的提取:通过溶剂萃取、离子交换层析等方法,从发酵液或其他原料中提取目标氨基酸。
提取工艺的设计和操作对于提高氨基酸的提取率和纯度至关重要。
2. 氨基酸的纯化:通过色谱技术、逆流膜分离等方法,对提取得到的氨基酸进行纯化。
纯化过程中需要考虑效率和成本的平衡,同时保证纯化后的氨基酸符合质量要求。
四、氨基酸的改性与功能开发1. 氨基酸的化学改性:通过酰化、酯化、取代等反应,改变氨基酸的结构和性质,使其具有特定的功能。
例如,对赖氨酸进行羧甲基化可以得到甲基赖氨酸,具有抗氧化和抗衰老的功效。
2. 氨基酸的功能开发:根据氨基酸的特性和作用机制,开发具有特定功能的氨基酸产品。
例如,利用谷氨酸的味觉增强作用,开发鲜味剂和增味剂。
五、氨基酸工艺学的应用1. 食品工业:氨基酸作为食品添加剂,广泛应用于食品工业中。
例如,谷氨酸钠作为调味剂,赖氨酸作为营养强化剂。
2. 医药工业:氨基酸作为药物的原料和辅料,在医药工业中具有重要地位。
例如,缬氨酸作为一种抗癌药物,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
3. 农业领域:氨基酸可以作为植物生长调节剂,用于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此外,氨基酸还可以作为饲料添加剂,提高畜禽的生产性能。
六、氨基酸工艺学的发展趋势1. 绿色工艺: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绿色工艺在氨基酸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
氨基酸发酵工艺学要点1味精厂的主要生产车间:糖化车间、发酵车间、提取车间、精制车间2淀粉生产的流程原料→清理→浸泡→粗碎→胚的分离→磨碎→分离纤维→分离蛋白质→清洗→离心分离→干燥→淀粉3淀粉的液化及糖化定义。
在工业生产上,将淀粉水解为葡萄糖的过程称为淀粉的“糖化”所制的的糖液称为淀粉水解糖液化是利用液化酶使淀粉糊化,黏度降低,并水解到糊精和低聚糖的程度4淀粉液化过程使用淀粉酶,水解位置1,4糖苷键,糖化过程使用糖化酶,水解位置1,4糖苷键和1,6糖苷键。
5液化结束后,为何要进行灭酶处理,如何操作?液化结束后反应快速升温灭酶,高温处理时,通过喷射器快速升温至120~145°,快速升温比逐步升温产生的“不溶性淀粉颗粒”少,所得的液化液既透明又易过滤。
淀粉出糖率高,同时由于采取快速升温法,缩短了生产周期6葡萄糖的复合反应。
7淀粉的糊化、老化定义及影响老化的因素。
(1)糊化若将淀粉乳加热到一定温度,淀粉颗粒开始膨胀,偏光十字消失。
温度继续上升,淀粉颗粒继续膨胀,可达原体积几倍到几十倍。
由于颗粒的膨胀,晶体结构消失,体积膨胀大,互相接触,变成糊状液体,虽然停止搅拌淀粉也不会再沉淀,这种现象称为糊化。
(2)老化分子间氢键已断裂的糊化淀粉又重新排列成为新氢键的过程。
(3)影响老化的因素①淀粉的成分(直链易老化,支链淀粉难老化)②液化程度③酸碱度④温度⑤淀粉糊浓度8 DE值与DX值的概念.DE值表示淀粉水解程度或糖化程度。
也称葡萄糖值DE=还原糖浓度/(干物质浓度*糖液相对密度)*100%DX值指糖液中葡萄糖含量占干物质的百分率。
DX=葡萄糖浓度/(干物质浓度*糖液相对密度)*100%9淀粉水解糖的质量要求有哪些?1糖液透光率>90%(420nm)。
2不含糊精、蛋白质(起泡物质)。
3转化率>90%。
DE值(Dextrose equivalent,葡萄糖当量值)4还原糖浓度:18%左右。
5糖液不能变质。
氨基酸发酵工艺学要点1味精厂的主要生产车间:糖化车间、发酵车间、提取车间、精制车间2淀粉生产的流程原料→清理→浸泡→粗碎→胚的分离→磨碎→分离纤维→分离蛋白质→清洗→离心分离→干燥→淀粉3淀粉的液化及糖化定义。
在工业生产上,将淀粉水解为葡萄糖的过程称为淀粉的“糖化”所制的的糖液称为淀粉水解糖液化是利用液化酶使淀粉糊化,黏度降低,并水解到糊精和低聚糖的程度4淀粉液化过程使用淀粉酶,水解位置1,4糖苷键,糖化过程使用糖化酶,水解位置1,4糖苷键和1,6糖苷键。
5液化结束后,为何要进行灭酶处理,如何操作?液化结束后反应快速升温灭酶,高温处理时,通过喷射器快速升温至120~145°,快速升温比逐步升温产生的“不溶性淀粉颗粒”少,所得的液化液既透明又易过滤。
淀粉出糖率高,同时由于采取快速升温法,缩短了生产周期6葡萄糖的复合反应。
7淀粉的糊化、老化定义及影响老化的因素。
(1)糊化若将淀粉乳加热到一定温度,淀粉颗粒开始膨胀,偏光十字消失。
温度继续上升,淀粉颗粒继续膨胀,可达原体积几倍到几十倍。
由于颗粒的膨胀,晶体结构消失,体积膨胀大,互相接触,变成糊状液体,虽然停止搅拌淀粉也不会再沉淀,这种现象称为糊化。
(2)老化分子间氢键已断裂的糊化淀粉又重新排列成为新氢键的过程。
(3)影响老化的因素①淀粉的成分(直链易老化,支链淀粉难老化)②液化程度③酸碱度④温度⑤淀粉糊浓度8 DE值与DX值的概念.DE值表示淀粉水解程度或糖化程度。
也称葡萄糖值DE=还原糖浓度/(干物质浓度*糖液相对密度)*100%DX值指糖液中葡萄糖含量占干物质的百分率。
DX=葡萄糖浓度/(干物质浓度*糖液相对密度)*100%9淀粉水解糖的质量要求有哪些?1糖液透光率>90%(420nm)。
2不含糊精、蛋白质(起泡物质)。
3转化率>90%。
DE值(Dextrose equivalent,葡萄糖当量值)4还原糖浓度:18%左右。
5糖液不能变质。
6pH4.6-4.810 说说酸水解法、酸酶法和酶水解法三种不同水解工艺的优劣?酸水解法是利用无机酸为催化剂,在高温高压下,将淀粉转化为葡萄糖的方法。
该法具有工艺简单,水解时间短,生产效率高,设备周转快的优点。
该水解法要求耐腐蚀,耐高温,耐压的设备。
酸酶法是先将淀粉用酸水解成糊精或低聚糖,然后再用糖化酶将其水解为葡糖糖的工艺。
采用酸酶法水解淀粉制糖,酸用量少,产品颜色浅,糖液质量高酶水解法主要是将淀粉乳先用α-淀粉酶液化,过滤除去杂质后,然后用酸水解成葡萄糖的工艺。
该工艺适用于大米或粗淀粉原料11 固定化酶的定义及制备方法有哪几种?固定化酶(immobilized enzyme):由于水溶性酶的缺点,所以将它与固相载体相连,由固相状态催化反应,称酶的固定化.①吸附法②偶联法③交联法④包埋法12生物素对谷氨酸生物合成途径影响。
1.生物素对糖代谢的速率的影响(主要影响糖降解速率)2.生物素对二氧化碳固定反应的影响(生物素食丙酮酸羧化酶的辅酶,生物素大过量时,CO2固定反应可提高30%)3.生物素对乙醛酸循环的影响(乙醛酸循环的关键酶异柠檬酸裂解酶受葡萄糖,琥珀酸阻遏,为醋酸所诱导。
以葡萄糖为原料,发酵生产谷氨酸时,通过控制生物素亚适量,几乎看不到异柠檬酸裂解酶的活性。
代谢流向异柠檬酸-α-酮戊二酸-谷氨酸)生物素对糖代谢的调节(1)生物素对糖酵解途径的影响生物素充足,糖酵解加速,趋向形成乳酸。
(2)生物素对CO2固定途径的影响生物素是羧化酶辅酶。
(3)生物素对乙醛酸途径的影响生物素亚适量:异柠檬酸裂解酶活力低、琥珀酸氧化能力低。
13在谷氨酸发酵中如何控制细胞膜渗透性。
①生物素亚适量②添加表面活性剂、高级饱和脂肪酸或青霉素③选育温度敏感突变株、油酸缺陷型或甘油缺陷型突变株14诱变育种概念。
P49诱变育种是利用物理或化学诱变剂处理均匀分散的微生物细胞群,促进其突变率大幅度提高,然后采用简便、快速和高效的筛选方法,从中挑选少数符合育种目的的突变株,以供生产实践或科学研究用。
15谷氨酸生产菌的育种思路(1).切断或减弱支路代谢(2)解除自身的反馈抑制(3).增加前体物的合成 (4).提高细胞膜的渗透性 (5).强化能量代谢(6).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构建谷氨酸工程菌株16现有谷氨酸生产菌主要有哪四个菌属。
棒状杆菌属、短杆菌属、小杆菌属及节杆菌属中的细菌17谷氨酸发酵生产菌的主要生化特点。
现有谷氨酸生产菌的主要特征:(1)细胞形态短杆形、棒形;(2)革兰氏阳性菌,无鞭毛,无芽孢,不能运动;(3)需氧型微生物;(4)生物素缺陷型;(5)脲酶强阳性;(6)不分解淀粉、纤维素、油脂、酪蛋白、明胶等;(7)发酵中菌体发生明显形态变化,同时细胞膜渗透性改变;(8)二氧化碳固定反应酶系强;(9)异柠檬酸裂解酶活力欠缺或微弱,乙醛酸循环弱;(10)α-酮戊二酸氧化能力微弱;(11)柠檬酸合成酶、乌头酸酶、异柠檬酸脱氢酶、谷氨酸脱氢酶活性强;(12)具有向环境泄露谷氨酸的能力;(13)不分解利用谷氨酸,并能耐高谷氨酸,产谷氨酸8%以上;(14)还原性辅酶II进入呼吸链能力弱(15)利用醋酸不能利用石蜡18日常菌种工作。
(1)定期分纯一般1~2个月分纯一次,把产酸高,生长快,无噬菌体感染大的菌株挑选出来(2)小剂量诱变刺激用紫外线、通电、激光轻微处理,可以淘汰生长微弱的菌株,并能激发溶原性噬菌体,是挑选出来的菌是产酸高,生长旺盛,无噬菌体感染的优良菌株(3)高产菌保藏防止菌种变异19菌种扩大培养的概念和任务P72菌种扩大培养又称种子制备,种子制备不仅要使菌体数量增加,经过种子制备出来的具有高质量的生产种子供发酵使用菌种扩大培养的任务:为发酵罐的投料提供纯而壮、相当数量的代谢旺盛的种子。
氨基酸生产菌一般用二级培养20谷氨酸发酵一级种子和二级种子的质量要求一级种子质量要求: 二级种子的质量要求种龄:12h,pH值:6.4±0.1 种龄:7~8h pH:7.2左右光密度:净增OD值0.5以上 OD值净增0.5左右残糖:0.5%以下无菌检查:(-) 消耗1%左右无菌检查(-)噬菌体检查:(-)(双层平板法、划线法、液体培养法)噬菌体检查(-)镜检:菌体生长均匀、粗壮,排列整齐菌体生长旺盛,排列整齐革兰氏阳性反应。
革兰氏阳性反应21影响种子质量的主要因素培养基:氮源丰富、生物素充足、碳源较少。
温度:避免温度过高和波动较大pH:0时不宜过高,培养结束不易过低溶解氧:溶氧水平不易过高。
接种量:1%-2%培养时间:7-8小时22氨基酸生产菌菌种的来源有哪些。
(1)向菌种保藏机构索取有关的菌株,从中筛选所需菌株。
(2)由自然界采集样品,如土壤、水、动植物体等,从中进行分离筛选。
(3)从一些发酵制品中分离目的菌株。
23工业微生物菌种保藏技术是哪几种?(1)低温冷冻保藏;(2) 转接培养或斜面传代保藏;(3) 矿物油保藏;(4) 土壤或陶瓷珠等载体干燥保藏24冷冻保藏的分类普通冷冻保藏(-20℃);超低温冷冻保藏(-60一-80℃);冻干保藏;液氮冷冻保藏25菌种衰退和复壮的概念衰退:菌种在培养或保藏过程中,由于自发突变的存在,出现某些原有优良生产性状的劣化、遗传标记的丢失等现象,称为菌种的衰退。
复壮:使衰退的菌种回复原来的性状。
26代谢控制发酵的定义P95遗传学的方法或其他生物化学的方法,人为的改变、控制微生物的代谢,使有用产物大量生成、积累的发酵。
27谷氨酸发酵培养基包括哪些主要营养成分。
碳源谷氨酸产生菌均不能利用淀粉,只能利用葡萄糖、果糖、蔗糖、麦芽糖。
谷氨酸产量随糖浓度的增加而增加氮源无机氮源: (1)尿素(2) 液氨(3)氨水有机氮源:主要是蛋白质、胨、氨基酸等。
谷氨酸发酵的有机氮源常用玉米浆、麸皮水解液、豆饼水解液和糖蜜等。
无机盐磷酸盐硫酸镁钾盐微量元素生长因子1) 生物素 (2) 维生素B128生长因子的概念P81从广义上讲,凡是微生物生长不可缺少的微量有机物质,如氨基酸、嘌呤、嘧啶、维生素等称为生长因子29影响发酵产率的因素有哪些。
培养基碳源氮源无机盐生长因子温度(首先影响酶的活性,其次影响生物合成的途径,还影响发酵液的物理性质)PH(影响酶的活性,影响细胞膜所带电荷,影响培养基某些营养物质和中间代谢物的离解,影响微生物对这些物质的利用,PH改变一起菌体代谢途径的改变使代谢产物发生变化)供氧对谷氨酸发酵的影响(谷氨酸生成期需大量的氧)CO2对发酵的影响(一般控制在13%左右,CO2含量判断发酵过程是否正常(1)提前发现噬菌体感染在一般规律通风下 CO2迅速下跌说明污染噬菌体,菌体一死立即停止呼吸,不在放CO2(2)帮助发现染菌感染在正常规律通风条件下,CO2连续上升,说明感染杂菌,须及早采取措施)30谷氨酸发酵过程调节pH值的方法流加尿素、液氨、添加碳酸钙法。
31谷氨酸发酵不同阶段对PH的要求:前期pH7.3、中期pH7.2 、后期pH7.0 放罐pH6.832谷氨酸发酵时,出现泡沫过多,一般是什么原因,该怎样处理?原因P92原因 (1)水解糖质量不好(2)染菌;处理方法(1)改进水解糖质量(2)按染菌处理33谷氨酸发酵过程,菌体生长缓慢或不长的原因及解决方法?原因(1)感染噬菌体 (2)培养基贫乏(3)菌种老化 (4)前期风量过大,或初尿过多抑制生长处理(1)按感染噬菌体处理(2)补料,并停搅拌(3)换种、补种(4)停搅拌、小通风34谷氨酸发酵过程,耗糖快,pH偏低, 产酸低原因及解决方法原因(1) 培养基丰富,生物素过量 (2) pH低,流尿不及时(3) 通风不足,空气短路,搅拌转速低(4) 感染杂菌处理方法(1)提高风量,提高pH(2)及时流尿,提高pH(3)提高风量,提高pH(4)按染菌处理35谷氨酸生产菌最适生长温度为?发酵谷氨酸最适发酵温度?最适合生长pH为?P101 P84谷氨酸产生菌:最适生长温度30~34℃最适产酸温度35~37℃最是适生长PH为6.5~8.036发酵过程中CO2迅速下降,说明污染噬菌体, CO2连续上升,说明污染杂菌37消泡方法有哪几种?消泡的方法(1)物理消泡改变温度(2)机械消泡:消泡器(3)化学消泡加消泡剂天然油脂类高碳醇脂肪酸和脂类聚醚类38一次高糖发酵工艺一次高糖发酵工艺1.培养基水解糖15%-18% 玉米浆0.4-0.5%磷酸氢二钾0.1-0.15% 硫酸镁0.04-0.06%消泡剂0.03% 尿素0.5%pH7.0-7.239噬菌体侵染的异常现象 P114“二高三低”即pH高、残糖高、OD值低、温度低、谷氨酸产量低(1)二级种子污染噬菌体二级种子0-3h感染噬菌体,泡沫大,pH高,种子基本不生长;6h以后感染噬菌体,泡沫多,pH偏高,种子生长较差,轻度感染或后期感染长看不出异常变化,可用快速检测法,半小时之内就能确定是否污染噬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