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术后患者发生融合器沉降风险的人工智能
- 格式:pptx
- 大小:3.56 MB
- 文档页数:2
人工智能在医疗机器人康复辅助中的应用与挑战引言: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在医疗领域的应用逐渐成为现实。
其中,医疗机器人康复辅助是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中的一个重要应用场景。
本文将探讨人工智能在医疗机器人康复辅助中的应用,分析其带来的益处与挑战,并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人工智能在医疗机器人康复辅助中的应用1. 运动康复辅助:人工智能可以通过在康复机器人上集成传感器和摄像头,实现对患者的姿态识别、运动分析和姿势矫正。
通过深度学习算法的应用,机器人能够准确地识别患者的运动状态,并自动调整康复方案,帮助患者恢复运动能力。
2. 语音交互辅助:康复机器人集成了语音识别技术,可以通过语音与患者进行交互,了解患者的康复情况和需求。
同时,机器人还能通过提供康复指导和鼓励,帮助患者更好地进行康复训练,提高治疗效果。
3. 智能监测和记录:康复机器人通过运动传感器和生理监测设备,能够实时监测患者的运动状态、肌肉力量和心肺功能等指标。
通过与云端数据库的连接,机器人能够将患者的康复数据自动上传,并生成详细的康复报告,为医生提供准确的病情评估和治疗建议。
二、人工智能在医疗机器人康复辅助中的益处1. 提高康复效果:人工智能技术可以提供个性化的康复方案,并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动态调整。
机器人的准确识别和监测能力,能够及时发现康复中的问题,并向医护人员报告,从而提高康复效果。
2. 缓解医疗资源压力:人工智能的应用可以使机器人在不同时间和地点为患者提供康复辅助,减轻医院的负担。
这一技术也能够使医护人员能够更专注于临床工作,提高工作效率。
3. 提升患者体验:通过与患者的互动和个性化指导,康复机器人能够给予患者更多的关怀和支持,提高患者的康复积极性和体验感。
三、人工智能在医疗机器人康复辅助中面临的挑战1. 数据隐私和安全:医疗机器人需要收集患者的个人健康数据,而这些数据涉及隐私和安全问题。
椎间融合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现状及进展腰椎间盘突出症为骨科常见病和多发病,是引起腰腿疼痛最常见的原因之一。
每年约10%~15%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最终需要手术治疗[1]。
手术治疗分为融合性和非融合性两大类。
椎间融合手术目前应用较为广泛,是外科治疗的重要方法。
本文主要就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特点、优缺点及新近发展方向做一综述。
1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机制腰椎间盘是身体负重量最大的部位,一般认为机体从20岁以后椎间盘便开始退变,外伤及腰椎反复活动和负重等均能加速这种退变。
当退变到达一定阶段,纤维环产生薄弱区域,其内部的髓核便会突出。
椎间盘(髓核)突出时神经根及硬膜囊会直接受到压迫,产生神经根痛及功能障碍,这是由于神经根对机械压迫非常敏感,因为神经根没有周围神经那样的结缔组织保护鞘[2]。
突出物压迫和机械刺激还会影响椎管内小血管,致神经组织产生缺血缺氧,引起功能障碍。
有研究认为,神经组织缺血缺氧引起的功能障碍较单纯压迫更为严重,预后也更差。
当椎间盘突出发生时,髓核还能引起神经根、硬膜和马尾神经的炎症,但具体机制有待进一步确认。
新近的实验研究还表明,椎间盘突出会在局部产生免疫反应,这是因为正常的髓核封闭在纤维环中,当纤维环破裂时,髓核的某些成分便会与机体在神经根局部产生抗原抗体反应。
2 椎间融合术椎间融合的概念首先由Cloward在1940年提出,即切除椎间盘,通过植骨或内植物将椎体间关节融合。
经过不断发展,椎间融合技术现已广泛应用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中。
椎间融合术可以切除导致疼痛的椎间盘,并提供腰椎节段间坚强的融合固定,以维持腰椎的承重作用,同时可以恢复椎间隙的高度扩大椎间孔,解除或缓解神经根压迫[2]。
手术治疗原则是充分减压和保持脊柱稳定性,目的是去除突出物造成的压迫和刺激,消除或缓解临床症状[3]。
按手术入路可分为前路椎体间融合术(An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ALIF)、后路椎体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及椎间孔入路椎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等。
椎间融合器的临床应用与进展腰、颈椎间疾病是长期困扰人类的多发病,它是临床常见的疾病之一。
在人类对腰颈椎痛的深入研究当中,对其认识更加的深刻和丰富。
大量的临床研究表明,腰、颈椎痛多因脊椎退变所致的疾病。
初期人们针对椎间盘手术的方法多是椎管减压椎间盘髓核的摘除手术,通过对突出的髓核和纤维环组织进行切除,使得脊髓及神经根的压迫得到缓解。
但这种手术会破坏脊柱构造而导致术后病情复发率很高。
后来,人类开始尝试椎间盘摘除后移入脊椎融合的技术,但此技术在研究初期随解决了脊柱不稳,却因此出现了术后的植骨松动、折断的并发症及固定器械松动、断裂等现象。
尽管在现代诊疗技术的帮助下患者的将康越来越能得到保证,却在椎间盘的手术和椎间融合术的治疗方面仍然存在了诸多缺点[1,2]。
通过研究发现,如何保持每个锥体间融合阶段的稳定性,可通过使椎体周围的肌肉收缩和韧带的张力作用来完成[5]。
在这种背景之下,椎间融合器的融合与开发变得尤为重要。
1 椎间融合器的研制进展早在50年代,Cloward等就以先后提出了设想—在椎管减压后椎体间植骨以保证脊柱融合,很快的就在临床上得到研究与应用。
但是在随后的临床应用当中单纯椎间植骨暴露出诸多缺陷:非常高的椎体不融合率而且易形成假关节的比例达到5%~35%[4.5]。
此外,Dennis等认为几乎所有患者在手术以后都有椎间隙高度的丢失,不能有效的解决根管狭窄、承受异常应力等问题。
经过不断的研究,在1983年Bagby通过与Kuslich和一些生物工程的专家联合开发了一种用于人类的椎间融合。
直到1988年报道之后,研究成果不断突破,先后研发出新型的椎间融合器,如TFC、BAK、TIFD、BAK系统等。
并且在相应假体技术的不断完善之下,除了目前除碳纤维笼[6.7](CFRP)仍在理论阶段外,螺纹式笼状固定器(TFC)和椎体间融合器(BAK)已在腰椎得到应用,颈椎空心螺纹状固定器(CHTF)[8]和TFC[9,10]应用在颈椎,并有相应疗效。
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的临床应用体会目的探讨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MIS-TLIF)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疗效,总结临床经验。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近1年应用MIS-TLIF治疗的50例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记录手术时间、切口大小、术中失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并在术前1 d及术后3个月随访时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 AS)进行腰痛评分,采用Oswestry腰椎功能障碍指数(ODI)进行腰椎功能评分。
结果所有患者平均手术时间为(162.6±28.2)min,平均切口大小为(4.6±0.6)cm,平均术中失血量(115.4±24.4)ml,术后平均住院时间为(5.5±2.1)d,共6例患者出现并发症:包括硬膜囊破裂2例(4.0%),神经损伤1例(2.0%),切口浅部感染1例(2.0%),椎间融合器下沉2 例(4.0%),术前1 d及术后3个月V AS评分分别为(5.4±1.2)和(2.8±0.8);术前1d及术后3个月ODI评分分别为(54.4±6.2)和(24.3±5.4)。
结论MIS-TLIF技术是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一种安全、可靠的手术方式,近期临床疗效满意,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标签: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腰椎退变性疾病腰椎退变性疾病是临床常见病和引起腰腿痛主要原因,常给患者生活和工作带来诸多痛苦,甚至造成残疾,腰椎融合术是治疗腰椎退变性不稳、腰椎滑脱及椎间盘源性疼痛等疾病的经典术式,根据手术入路不同,常用的腰椎融合术[1]包括前路腰椎融合术(ALIF)、后路腰椎融合术(PLIF)及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TLIF)等,ALIF需要经过腹腔,术中容易导致腹膜后器官、重要血管的损伤,术后可能出现腹腔粘连、逆行射精等并发症,而PLIF则需要经过椎管将神经根和硬膜囊牵拉过中线,容易导致神经损伤及硬膜囊破裂等并发症,而TLIF是在PLIF 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的腰椎融合术。
MIS-TLIF治疗腰椎相关疾病的早期效果【摘要】MIS-TLIF是一种新型的腰椎手术技术,具有较高的微创性和精准性,逐渐受到广泛关注。
本文针对MIS-TLIF治疗腰椎相关疾病的早期效果进行了探讨。
首先介绍了MIS-TLIF术式的特点,然后详细解析了MIS-TLIF治疗的适应症和早期效果评估。
结合实际案例分析了MIS-TLIF治疗的优势和存在的风险及注意事项。
对MIS-TLIF治疗腰椎相关疾病的早期效果进行了总结,并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通过本文的探讨,MIS-TLIF治疗展现出明显的优势和早期效果,为腰椎患者带来了新的治疗选择,同时也启示了未来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关键词】MIS-TLIF, 腰椎, 相关疾病, 早期效果, 术式特点, 适应症, 评估, 优势, 风险, 注意事项, 总结, 展望, 未来研究, 治疗.1. 引言1.1 背景介绍在现代社会,腰椎相关疾病已经成为一种常见的健康问题,给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带来了严重影响。
腰椎相关疾病主要表现为腰痛、下肢疼痛、腰椎退行性疾病等症状,严重时甚至会导致瘫痪等严重后果。
传统的手术治疗方式存在诸多缺点,如创伤大、出血多、恢复慢等。
越来越多的患者和医生开始关注微创椎间融合技术(MIS-TLIF),这是一种结合微创手术和融合技术的新型治疗方法。
MIS-TLIF通过小切口、导航技术等先进技术,减少了手术创伤和术后疼痛,有望提供更好的治疗效果。
随着MIS-TLIF技术的不断完善和推广,其在治疗腰椎相关疾病中的地位和作用也逐渐凸显出来。
本文将深入探讨MIS-TLIF治疗腰椎相关疾病的早期效果以及未来发展趋势,旨在为临床实践提供更为准确和有效的参考依据。
1.2 MIS-TLIF治疗的意义背景介绍: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越来越多的人出现腰椎相关疾病,如腰椎间盘突出、腰椎滑脱等。
这些疾病给患者带来了严重的疼痛和不便,严重影响了他们的生活质量。
传统的手术治疗方法通常需要较大的开放手术切口,损伤较大,并且术后恢复较为缓慢。
微创腰椎椎间固定融合术:MIS TLIF介绍经腰椎后路的椎间融合术PLIF诞生于上个时间50年代,由于椎间融合具有充分的植骨融合床、丰富的血液供应以及良好的生物力学环境,因而融合率明显提高,临床疗效也随之改善;但是PLIF手术术中需要腰椎两侧广泛的椎旁肌剥离,导致椎旁肌术后一定程度的失神经改变;需要切除两侧更多的后方结构,如椎板,椎间小关节等;技术上需要对双侧神经根进行一定的牵拉,增加了神经根损伤的几率;1982年Harms等提出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技术TLIF,术中一般不必牵拉神经根,这些技术上的优势使得TLIF技术获得迅速推广;但是手术的肌肉入路并没有改变,开放腰椎后路TLIF手术对肌肉的损伤的缺点仍然影响着TLIF手术的远期疗效;与腰椎融合技术同步发展的是微创脊柱外科技术MIS;1997年,Foley和Smith提出管状牵开器技术,解决了脊柱后路的微创入路问题,减少了腰椎后路常规手术对椎旁肌的牵拉和剥离;2001年,Foley提出经皮椎弓根螺钉技术,微创腰椎椎间融合技术应运而生;2002年,Koo首先报道微创经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技术MIS-PLIF,2003年,Foley首先报道了微创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间融合MIS-TLIF技术;经过近10年的发展,MIS-TLIF在手术技术、适用指征等方面得到不断充实和完善,并为越来越多的脊柱外科医生所接受;手术适应征1.症;2.复发性椎间盘突出症;3.症;4.腰椎退变性侧、后凸;经过在国内外脊柱中心的学习和参加相关学术会议和研究了相关资料,作者在全面掌握了微创腰椎椎间固定融合术:MIS TLIF技术的基础上,对微创腰椎椎间固定融合术的器械和技术作出改良,使得学习曲线大大降低,在保留原有技术优势的基础上,减低了手术时间和费用,一方面使得更多的医生可以掌握该项技术,另一方面能够使得更多的患者受益;:全麻;体位:俯卧于标准手术台;手术技术1.减压在C臂透视辅助下决定手术切口;标记两侧的椎间小关节,在正位相,标记出手术椎间隙上下的椎弓根位置;最后标记上下椎弓根外侧的连线;在此连线上做手术切口;切口长2-3cm,一般位于正中线旁开2指处;切开深筋膜后,在椎旁肌外侧沿Wiltse入路分离间隙;放置逐级牵开管道,完成扩张后,工作通道底部置于椎间小关节复合体,旋紧固定臂;对于单侧神经根致压者,切口选在症状侧;切除下关节突及部分上关节突,完全显露椎间孔,解除神经压迫;如病人存在中央椎管狭窄或对侧侧方椎管狭窄,可将手术床向对侧倾斜,并将工作通道向内倾斜,可清晰显露增厚的黄韧带及增生的,以椎板咬骨钳或带弧度高速磨钻实现充分减压;2.椎间隙准备和椎间融合在工作通道下,逐级放置椎间撑开器,切除软骨终板及大部纤维环和髓核,显露骨性终板在操作过程中注意保护上位神经根,避免损伤;完成椎间隙准备后, 进行椎间植骨融合操作;自体三面皮质髂骨是理想的植骨材料,但同时又带来附加的手术创伤,造成取骨区并发症;作为替代手段,目前常用的选择是应用内置自体松质骨的椎间融合器Cage,可获得较高的融合率和临床疗效;国外学者应用椎间融合器结合重组骨形态蛋白-2rBMP2等,临床随访也获得良好疗效;融合器的材料也出现一些改进和革新;从最初的钛金属,弹性模量更接近骨组织的聚醚醚酮,到可降解的多聚体材料PL-DLA等;在椎间融合的基础上,也可结合后外侧植骨融合,实现360度融合;3.经皮椎弓根螺钉器械固定在C臂透视辅助下,选择椎弓根螺钉的进针点;通常进针点位于横突根部和上关节突基底的连线交点;和开放腰椎后路手术相比,椎弓根螺钉进针点可更偏外,以获得更大的向内角度,增加螺钉的抗拔出力;决定了进针点后,以Jamshidi针进行椎弓根穿刺,以正侧位透视纠正进针方向,理想的进针方向和深度是,在正位相上,Jamishdi针的针尖接近椎弓根投影的内侧缘时,侧位相上针尖正进入椎体;确认以上方向和深度后,放入椎弓根导针,以空心丝攻进行椎弓根的攻丝,应注意导针的位置,既要防止操作中导针退出,更要注意攻丝的过程中带入导针,如果穿透椎体前方,可能造成内脏和大血管的损伤;完成攻丝后拧入合适长度的椎弓根螺钉;重复以上步骤放置其余椎弓根螺钉,放入固定棒,进行节段压缩,恢复腰椎前凸,最后完成固定;术后处理术后第一天可以下地活动,三天内出院;临床疗效一般而言,MIS-TLIF的疗效与常规TLIF手术相当,但在手术相关创伤、术中出血、住院时间以及康复时间等方面有明显的优势;有多项研究比较MIS-TLIF和open-TLIF手术的两年随访结果,临床疗效相似,但MIS-TLIF 术后早期较轻,住院时间短,早期康复,并发症较少;MIS-TLIF的临床疗效不低于开放TLIF手术;但在术中出血、住院时间、术中并发症和手术和治疗的相对费用来说,MIS-TLIF具有明显的优势;。
腰椎术后患者疼痛管理智能化方案的制订及应用一、内容综述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腰椎手术已经成为治疗腰椎病的重要手段。
然而术后疼痛作为腰椎手术的常见并发症,给患者带来了极大的痛苦和困扰。
因此针对术后疼痛进行有效的管理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逐渐成熟,将智能化技术应用于腰椎术后患者疼痛管理已成为一种新的研究趋势。
本篇文章旨在探讨如何制订及应用腰椎术后患者疼痛管理智能化方案,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首先本文对腰椎术后疼痛的原因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包括手术本身对神经结构的影响、局部炎症反应、肌肉痉挛等。
通过对这些原因的深入了解,有助于为后续的疼痛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其次本文介绍了目前国内外在腰椎术后疼痛管理方面的研究进展,包括疼痛评估方法、疼痛控制策略、疼痛干预技术等方面的研究成果。
通过对这些研究的梳理,可以为制订个性化的疼痛管理方案提供有力的支持。
本文结合临床实际情况,提出了一种腰椎术后患者疼痛管理智能化方案的制订及应用方法。
该方案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建立完善的术后疼痛评估体系;采用多种疼痛控制策略,如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心理干预等;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对患者的疼痛状态进行实时监测和动态调整;通过大数据分析,为医生提供有针对性的疼痛干预建议。
A. 腰椎手术的常见原因和手术方式腰椎病是一种常见的脊柱疾病,其主要症状为腰背部疼痛、下肢麻木无力等。
腰椎病的发病原因多种多样,包括椎间盘突出、腰椎管狭窄、脊柱侧弯等。
为了缓解患者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进行治疗。
微创手术:微创手术是一种介于传统开放手术和腹腔镜手术之间的一种新型手术方式。
它通过小切口进入椎间孔,减少对周围组织的损伤,缩短术后恢复时间。
常见的微创手术包括经皮椎间孔镜手术(PELD)和经皮椎弓根内镜手术(PKP)。
开放手术:开放手术是传统的腰椎手术方式,通过较大的切口进入椎管进行手术。
虽然开放手术创伤较大,但对于一些复杂的病例,如椎间盘突出合并神经根压迫等,开放手术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的创伤反应:微创和开放手术比较目的比较开放与微创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在单节段腰椎翻修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方法选取2011年6月~2013年6月入住我院的单节段腰椎翻修手术患者44例,将其分成实验组22例,对照组22例,实验组患者行微创手术,对照组患者行开放手术,比较两组手术效果。
结果实验组患者出血量、术后腰痛V AS评分、腿痛V AS评分、腰椎前凸角(LLA)、腰椎活动度(ROM)分别为(177.22±96.21)mL、(1.32±0.22)分、(1.10±0.21)分、(30.8±4.21)、(35.2±2.85),以上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微创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创伤小、出血少、恢复快,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应用。
标签: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创伤反应;微创手术;开放手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在维持脊柱矢位平衡、恢复椎间隙高度以及提高融合率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1-2],本文将比较开放与微创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在单节段腰椎翻修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收集2011年6月~2013年6月单节段腰椎病变术后复发患者44例,将其分成实验组22例,对照组22例。
实验组:男女比例11∶11,年龄30~66岁,平均(49.2±2.5)岁,对照组:男女比例11∶11,年龄31~67岁不等,平均(49.6±2.8)岁,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存在可比性(P>0.05)。
1.2方法1.2.1对照组参考Harms[2]等方法为本组患者行开放手术,全麻,俯卧位,取后正中做切口,分离,借助C型臂X线机透视定位,准确后置入4枚椎弓根螺钉,常规切除部分椎板以及上下关节突,行神经根探查、减压、椎体间融合,将钛棒置入,固定,确定内固定良好后,常规放置引流管,关闭切口。
1.2.2实验组按照毛克亚方法[3]为本组患者行微创手术,全麻,俯卧位,C 型臂X线机透视下做手术切口,逐级扩张套管,置入工作通道,纵向撑开,将残留软组织清理干净,确定弓根螺钉置入位置,切除部分上位椎体下关节突,下位椎体部分上关节突及反折部分,切除黄韧带,探查神经根和椎管,减压彻底后将软骨终板和椎间盘清除,将局部自体碎骨粒植入并置入椎间融合器、钛棒、短尾万向弓根螺钉,加压固定,确定位置良好后,常规关闭伤口。
腰椎融合技术OLIF技术适应症、操作优势及手术入路选择技术起源OLIF是经腰大肌前缘和腹膜血管鞘间隙进入椎间隙进行椎体间融合技术,临床应用融合技术以后方融合为主。
手术适应症OLIF是融合技术,和经典的TLIF/PLIF,ALIF等比较区别在于手术入路和器械选择的不同,椎间隙融合的基本理念是一致的。
腰椎斜外侧椎间融合术OLIF手术适应症是需要重建椎间隙稳定性,恢复椎间隙高度,实现间接减压和恢复腰椎正常序列的各类腰椎疾患。
疾病主要包括退变性的椎间盘疾病,轻中度的椎管狭窄,I或II度的腰椎滑脱,手术邻近节段退变,椎间隙感染,退变性脊柱侧弯等。
OLIF操作时,对椎管内是无法进行安全精准减压的,这些疾病都不是OLIF良好适应症。
后路孔镜+前路OLIF将一个大的TLIF手术分解成两个相对较小的微创手术的方法;或者前路OLIF融合+后路辅助补充减压+固定等方法可以实现前方大面积融合,后方椎管充分减压等。
斜外侧入路创伤更小,手术操作不进椎管,对神经干扰少,术后反应轻微;融合效率更高,前方直接入路,可以置入大号融合器,增加椎间隙融合;应用standalone技术或pivox钢板固定,不损伤后方肌肉,和关节突等结构,避免或减少医源性的肌肉损伤。
操作优势OLIF是从腰大肌和腹部大血管的间隙进入,CLIF是在腰大肌上椎间隙前缘水平建立工作窗口。
OLIF操作是将腰大肌作为一个整体从椎体和椎间隙上剥离,向后牵拉,操作优势是对腰大肌内行走神经丛损伤较少,OLIF手术在无神经电生理监护情况下可安全进行,腰大肌整体要往后牵拉和暴露,对腰大肌特别肥厚患者操作难度会比较大;CLIF是在腰大肌上建立工作窗口,向周围进行肌肉牵拉,暴露难度相对更低,不太容易损伤交感神经等结构,对腰大肌的开窗意味着内部行走腰丛神经潜在损伤风险,劈开腰大肌的LIF手术要在神经电生理监护下完成。
手术入路OLIF主要是通过腰大肌前缘和腹部大血管界面进行椎间隙暴露和操作。
・ 720 •广东医学 2019 年 3 月 第 40 卷第 5 期 Guangdong Medical Journal Mar. 2019, Vol. 40, No. 5腰椎椎间融合术中腰椎融合器高度选择的 影响因素分析**佛山审恢学类科技攻关项I 丨(编号:2018 AB(X)()193 )吴金伟',邹伟民',许汉权',庞祖才',吕海2'广州中医药大学顺德医院骨伤四科(广东佛山528388);'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脊柱外科(广东广州510630)【摘要】目的分析腰椎椎间融合术患者中腰椎融合器(cage)高度选择影响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因腰椎退行性疾病行腰椎椎间融合术的患者共76例,分析置入cage 高度与患者身高、年龄、性别和 cage 置入节段位置和疾病类型的关系,分析cage 高与与前椎间高度(AIVH).中点椎间高度(MIVH )、后椎间高度(P1VH)和运动范围(ROM )的相关性结果男性患者置入cage 的平均高度显著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2.451, P=().O17),身高3165 cm 的患者其平均置入cage 高度显著高于身高<165 cm 的患者 (/=4.213, P<0. 001),其中不同的手术节段eage 高度对比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 3. 756, P = 0. 032),cage 高度与AIVH 、MIVH 和PIVH 呈显著的正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 =0.425, P <0. 001 ;r =0. 432, P< 0.001; r=0. 384, P <0.001)结论 患者的性别、身高、手术节段以及术前的椎间高度是腰椎椎间融合术患者中cage 高度选择的相关影响因素【关键词】 腰椎椎间融合术;cage ;高度;身高;椎间高度【中图分类号】R681.5;R602【文献标志码】ADOI :10. 13820/j. cnki. gdyx. 20181967腰椎融合术是脊柱外科最常用的手术,其已成 为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最常用的手术方法之一,其中包括后外侧融合和椎体间融合'对于脊柱系 统中,重建矢状平衡和稳定性已成为腰椎融合手术的最主要目的⑵。
采用椎间融合器实施PLIF的LDD患者术后椎间融合器下沉影响因素研究进展袁照1,梁体洪2,孙红1,2,宁旭21 贵州医科大学临床医学院,贵阳550004;2 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骨科摘要: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是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主要手术方式,术中常用椎间融合器(cage)进行植骨。
PLIF术后常出现cage下沉。
PLIF术后cage下沉与cage合成材料、cage大小及形态、cage放置位置、终板处理方法、椎间高度矫正值和节段性前凸角矫正值及患者骨质疏松等因素有关。
关键词:椎间融合器;椎间融合器下沉;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腰椎退变性疾病doi:10.3969/j.issn.1002-266X.2023.06.024中图分类号:R687.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66X(2023)06-0096-05腰椎退变性疾病(Lumbar Degenerative Dis⁃ease,LDD)是骨科的常见病,是临床上最常见的腰腿痛病因[1-2]。
严重的LDD常需手术干预。
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是目前临床治疗LDD的主要手术方式,可重建患者的脊柱稳定性,具有减压效果可靠、植骨融合率高等优点[3]。
为恢复椎间高度、保持脊柱稳定性,PLIF术中常会进行植骨融合。
临床上常用的植骨融合方式有单纯植骨及使用椎间融合器(cage)进行植骨两种。
与单纯植骨者比较,使用cage进行植骨后植骨融合率较高,且保持椎间隙及椎间孔高度,增强脊柱稳定性方面效果较好,因此,使用cage进行植骨是临床最常用的植骨融合方式[4]。
部分患者PLIF术后出现cage下沉现象。
Cage下沉会一定程度上降低椎间隙高度,影响手术减压效果[2-3],导致疼痛、椎骨对位不良、椎体节段不稳及骨不连[5]。
经椎间孔腰椎间融合术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作者:卓祥龙胡建中李兵孙宏志陈耀辉胡朝辉【摘要】[目的]评价TLIF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价值。
[方法]2004年1月~2008年1月,对18例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TLIF再手术治疗,18例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14~36个月(平均21个月)。
术前、术后采用VAS、ODI进行评分,根据X线片评价椎间隙高度的变化,评价临床结果。
[结果]术后随访VAS、ODI评分较术前均得到明显的改善,椎间融合率为100%。
临床结果优良率88.9%。
术中硬膜撕裂1例,1例出现感觉障碍,一过性⻊母背伸肌肌力减弱,无切口感染,无术后感染,没有1例发生严重并发症。
[结论]TLIF可作为一种安全、有效、理想的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方法。
【关键词】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TLIF 再手术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recurrent lumbar disc herniation,RLDH)是指初次手术后症状缓解至少6个月以上,症状复发与初次诊断的节段一致并与MRI相符。
文献报道椎间盘初次手术后的复发率从5%到20%,甚至更高[1、2],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复发率也随着增高[3]。
Osterman H等[4]研究显示首次椎间盘切除术患者中有大约14%因为复发而再次手术治疗。
而再次手术的治疗结果可能比初次手术还要糟,这可能与硬膜外瘢痕,退变性椎体前移导致的狭窄,节段性不稳,或手术创伤大有关。
这对于外科医生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本院2004年1月~2008年1月采用传统经椎间孔腰椎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成功治疗18例RLDH并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结果,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本组18例RLDH患者,均为单节段椎间盘突出,其中男13例,女5例;年龄30~65岁,平均43岁。
Chin J Bone Joint Surg,Feb.2021,Vol.14,No.2《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2021年2月第14卷第2期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后常压体位引流与负压引流的安全性比较钟务学汤杰△周皓马南徐镇蔡海康*(上海市徐汇区中心医院骨科,上海200031)【摘要】背景:近年来,经椎间孔椎间融合(TLIF)已成为腰椎融合固定的主流术式,术后留置引流装置是临床上的常规操作,而采用常压体位引流还是负压引流方式尚无统一标准。
目的:评估TLIF术后常压体位引流与负压引流的安全性。
方法:前瞻性纳入2019年10月至2020年4月行单节段TLIF患者70例,随机分为常压体位引流组和负压引流组各35例。
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24h引流量、术后总引流量及引流管留置时间,以及术后发热、切口感染、症状性血肿的发生率,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3d、术后3个月的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以及术前与术后3个月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
结果:两组患者的疾病类型、手术时间与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常压体位引流组术后24h引流量相比负压引流组明显减少[(139±78)ml vs.(196±102)ml,P<0.05],术后总引流量明显减少[(165±87)ml vs.(327±107)ml,P<0.001],引流管留置时间明显缩短[(1.5±0.5)d vs.(2.3±0.7)d,P<0.001];两组患者术后发热、切口感染及症状性血肿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3d、术后3个月的VAS及术后3个月的JOA和OD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TLIF术后常压体位引流能明显降低术后引流量、减少术后显性失血,缩短引流管留置时间及术后卧床时间,促进患者早期离床活动,利于早期康复,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引流方式。